市政交通隧道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交通-隧道工程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交通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也提岀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构建立体交通、倡导公共交通,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立体交通之一就是发展城市地下道路。当前我国一些主要城市都在发展城市地下道路隧道。如北京奥运公园地下道路隧道;上海延安东路越江隧道、上海军工路隧道、打浦路隧道、外环隧道;南京玄武湖隧道、武汉长江隧道、杭州西湖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

本章隧道工程是指城市地下道路隧道。

1建设条件

城市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有比较大的差异,表现在道路环境、驾驶行为、设施配置、运营与防灾、道路特征与交通组织以及建设特征等方面。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逐步岀现了一些新型的地下车行服务设施。传统意义上的单点进岀隧道向着多点进岀、系统性的长距离地下车行设施发展。这些新型的地下车行设施与传统的单点进岀隧道相比,在交通定位、使用功能、通风、防灾、应急救援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地下道路与地面道路的差异对比见表 5.1-1。城市地下道路典型断面见

图 5.1-1 。

图5.1-1城市地下道路典型断面

城市地下道路隧道与公路隧道也不同。除了地理位置差异,在建设条件、交通特点、技术标准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城市地下道路隧道位于城市区域,人口稠密,建筑物多,难度大,风险高;交通特点也不一样;城市地下道路以小客车为主;一般设有多点进岀。另外隧道附属设施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具体比较见表 5.1-2。

图5.1-2城市地下道路隧道

城市地下道路从功能上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穿越江河、山体等障碍物的城市地下道路。如上海市区穿越黄浦江的越江隧道;南京、武汉市区穿越长江的隧道;北京市区穿越西山风景区的西山隧道等。

②穿越一个或多个交叉口的城市地下道路。这种类型的地下道路通常也称为城市下立交,其功能是为了改善节点的交通矛盾、或改善区域景观环境而设置。比如北京市奥运公园地下大屯路隧道、慧忠路隧道;上海市穿越世纪大道的东方路隧道等。

③系统多点进岀的城市地下道路。这种类型的地下道路通常较长、规模较大,并设多个进岀口,与路网连续较为紧密,以服务中长距离交通为主。在交通网络中承担了较强的系统性交通功能。

④改善城市区域到发交通、沟通联系地下车库、整合车库资源的城市地下道路。比如北京的中关村、金融街等在地下形成连接多个地下车库的地下道路系统

混行车地下道路和小客车专用地下道路。城市地下道路根据主线封闭段长度及交通情况,按防火灾设计要求分为四类,见表 5.1-4。

表5.1-4城市地下道路防火设计分类

2总体设计

地下道路的总体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同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与城市路网合理衔接,与区域路网规划、区域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

②符合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确定的深度分层、限界。

③处理好与地面交通、城市历史风貌、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

④处理好与市政管线、轨道交通设施、综合管廊及地下文物等其它地下基础设施关系,合理安排节约化利用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包括地下道路与城市路网、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关系。从功能、使用、安全等方面,处理好地下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满足视距要求,确保行车安全与舒适。规划布置岀入口位置、间距和形式的综合设计及岀入口交通组织,协调与地面交通的衔接,保证地下道路主线通畅,进岀交通有序,与周边路网衔接顺畅。城市地下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应加强安全行车引导,交通设施应简洁、可视性好、易识别。同时城市地下道路设计应根据规划预留必要的实施条件。

城市地下道路结构主体设计,应满足耐久性设计要求。主体结构的设计年限为100年。主体结构应分别对施工阶段和使

用阶段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道路路面结构应满足耐久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30年。当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应具有阻燃性好、

噪音低的性能。

城市地下道路设计还应根据通风、供电、照明、监控、防灾等要求,进行综合设计。城市地下道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在满足安全、经济、可靠的原则下,体现节能环保。对通风、照明等能耗较大的设备,选用高效、低能耗的产品进行节能设计。

城市地下道路设计应开展景观设计,洞口、洞内装饰以及风亭等美化设计应与周围城市环境相协调。城市地下道路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与周边环境,从技术、经济、工期、环境影响等方面综合比较,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和施工工法。

3隧道线形设计

城市地下道路的平、纵线形要素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与地面道路基本一致。但在总体布置、设计原则、考虑因素、相关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以适合地下道路的建设要求。隧道线形设计包括5个部分的内容。

3.1平面线形

城市地下道路的平面线形布置除受城市道路网布局、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规划红线宽度等影响外,还受到地下管线设施、建筑物基础的影响。另外在地下封闭空间,司乘人员的行车视线受两侧侧墙和顶板等影响强烈,地下道路的平面线形布置应注意对行车视距的保障,保证线形流畅,自然诱导驾驶人视线。

对于上、下分离的独立双洞的地下道路,在平面线形布置时,应保证双洞之间的最小净距。净距离过小会对相互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地面沉降。但距离多大,对道路在两端地面展线不利。在现行的《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中,隧道间净距根据地层围岩等级的不同,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在一些城市的地方标准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在一些地方标准中,对平行盾构隧道的净距要求不宜小于 D (盾构直径)。

—地下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尽可能采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圆曲线半径过小会存在视距难以保证,需要加宽或设置超高。半径过小也不利于通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