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是什么?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03
通过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排除其他可能的
感染源。
治疗方案选择
1 2
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体种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 抗生素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 适合的治疗方案。
3
根据医院条件选择治疗方案
根据医院的药物库存、设备条件等实际情况,选 择可行的治疗方案。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 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19
目 录
• 引言 • 血液培养技术概述 • 血流感染诊断流程 • 血液培养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效果评
估
目 录
•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局限性及改 进措施
• 结论与展望
临床有效率
总结词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有效率较高。
详细描述
血液培养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血流感染,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漏 诊和误诊的情况。在临床实践中,血液培养技术的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为医 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并发症发生率
总结词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培养时间
血液培养一般需要2-7天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式有 所差异。
阳性结果判断
在培养过程中,如果发现培养瓶中的细菌数量增加,或者 通过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检测到病原菌的存在,即可判断为 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判断
如果在培养过程中未发现病原菌的存在,则可判断为阴性 结果。
CHAPTER 05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 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估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汇报人:日期:•引言•血液培养技术概述•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实践•血液培养技术的结果解读与临床应用目•血流感染防治策略与持续改进•结论与展望录引言01血流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威胁生命多样病原体需要快速诊断血流感染涉及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血流感染病情凶险,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启动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030201血流感染的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出血液中的病原体,为血流感染提供直接证据。
病原体检测通过血液培养技术确定病原体种类和药物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指导治疗血液培养结果可作为血流感染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预后评估血液培养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制定专家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操作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血流感染诊断的参考依据,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指导临床实践促进血流感染诊断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
推动学科发展专家共识的目的和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概述02血液培养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识别血液中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定义描述其主要目的是诊断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并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的情况。
目的说明血液培养技术的定义技术演进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血液培养系统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质谱技术)逐渐被引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初始阶段早期的血液培养技术主要依赖简单的肉汤培养基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
未来趋势目前,血液培养技术正朝着更高通量、更快速和更灵敏的方向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血液培养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原理描述:血液培养技术基于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中的生长和代谢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当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时,会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这些反应可被检测系统捕获并转化为阳性信号。
操作步骤1. 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样本。
2023版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3-1-03
目 录
• 共识背景与目的 • 共识内容概述 • 共识详细解读 • 共识实施建议与挑战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共识背景与目的
血流感染现状及挑战
血流感染发病率
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感染类型 ,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提高患者及家属认知度与配合度
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血流感染相关知识,提高认知度。
心理疏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 治疗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 活照顾,减轻患者负担。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政策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共识和指南,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 、剂量和疗程,降低耐药风险。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
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 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处方审核 和点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血液培养技术应用前景
病原体多样性
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 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给诊断和治 疗带来挑战。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 不断增多,给血流感染的治疗带来困 难。
临床诊断需求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病原体鉴定对 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 意义。
血液培养技术应用与发展
血液培养技术原理
通过制定共识,规范血液培养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血流感染的诊 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意义-257-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7-感染性疾病的实验
室诊断及临床意义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1、患者HBsAg(+)、HBeAg(+)、抗-HBe(-)、抗-HBcIgM(+)、抗-HBs(-),正确的判断是()
A、患慢性乙型肝炎
B、患急性乙型肝炎[正确答案]
C、患慢性迁延性肝炎
D、乙肝恢复期
E、患慢性活动性肝炎
2、常用于乙肝治疗过程中疗效监测的是()
A、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B、乙肝病毒耐药检测
C、乙肝病毒培养
D、乙肝核酸定量检测[正确答案]
E、乙肝病毒基因分型检测
3、临床上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下列那组检测最恰当()
A、CKGGTALPAMS
B、ASTALTALPGGT[正确答案]
C、AMYLDHGGTα-HBD
D、ACPASTLDHCK
E、TnIASTACPALP
4、可引起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不包括()
A、骨肿瘤
B、肝实质疾病
C、肝癌
D、恶性贫血[正确答案]。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病原菌识别
N=58例
阳性率
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率与采血体积相关
• 导致血流感染的G-菌、G+菌、厌氧菌及真菌,其血培养的阳性率均与 采血体积相关
血流感染早期诊断治疗存在的问题
病死率
血流感染 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达 26-41%
临床表现缺 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血培养
阳性率低, 培养结果所 需时间长 (2-5天)
不恰当的经 验性治疗易导 致细菌耐药及 医疗资源浪费
临床表现
治疗问题
早期诊断与病原菌识别的主要方法
血培养
血流感染 诊断的金 标准,但 阳性率低, 检测周期 长(3-7天)
Crit Care Med 2001; 29: 1303-10
国内血流感染的病死率
结论:普通住院患者BSI的病死率为20.7%,烧伤、血液病肿瘤 以及ICU患者病死率更高,而新生儿病房、肝病及糖尿病患者 则相对较低。医院BSI 病死率为26.8%,明显高于社区BSI的病 死率。近几十年来,BSI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趋势。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细菌早期识别
新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血培养阳性快速病原体识别
结果显示:152例患者血养阳性的个
标本中,FISH鉴定细菌生长的阳性例标 本数145个。在病原菌鉴别中138例准确, 7例错误,微生物识别准确率95.2%,可 信区间95%。在需氧菌和厌氧菌的鉴别 没有差异。对血培养阳性病原菌鉴别时 间为30分钟,上机时间仅需10分钟。 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于血流感染 的快速诊断和病原菌精确识别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精编】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病原菌识别
机会性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引起血流感染,如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治疗。
流感嗜血杆菌
引起呼吸道和血流感染,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01
血培养
采集患者血液样本,在培养基中培 养,以分离病原菌。
尿液培养
采集尿液样本进行培养,用于诊断 尿路感染。
变组织进行培养,以分离病原 菌。
02
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 方法
实验室检测方法
01
血液培养
血液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 准,通过培养血液中的细菌来判 断是否存在血流感染。
02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 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 征象。
03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 原检测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是感染时 升高的标志物,有助于早期诊断 血流感染。
03
病原菌识别与鉴定
常见病原菌种类与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
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也可引起血流感 染。具有高致病性和耐药性。
大肠杆菌
肠道正常菌群,但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血流感 染,如新生儿败血症。
肺炎克雷伯菌
常引起肺炎和血流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 者。
铜绿假单胞菌
环境中的常见菌,可引起皮肤和血流感染,具有多 重耐药性。
血流感染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性感染症状。
体征
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异常表现。
血流感染的危害与流行病学
危害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甚至 死亡。
流行病学
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主要与免疫功能低下、留置导管、外科手术等因素相 关。
血液培养技术用于血流感染诊断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液培养技术是诊断血流感 染的金标准,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
挑战一
血液培养技术的阳性率 不高,有时难以确诊。
挑战二
血液培养技术的操作繁 琐,且需要专业技术人
员。
挑战三
血液培养技术的培养时 间较长,影响患者的及
断;手工血培养系统则适用于特殊病原体或需要个性化处理的情况。
血液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及时送检,避免污 染。
在采集血液培养标本前,应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免疫力状 况以及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技术,先消毒皮肤,再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适量静脉血 。采集后,应立即送检,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以免 引起细菌繁殖和污染。同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抗 菌药物,以降低血液中的细菌浓度。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 异性抗体进行诊断,适用 于某些病毒、支原体等感 染。
03
血液培养用于血流感染诊断的 临床实践
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发热
体温>38℃或<36℃;
存在感染征象
如白细胞增多、核左移;
存在血流感染的病因
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脏器感染 等;
细菌培养阳性
血培养分离出细菌。
血液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血液培养 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检 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缩短检测时
间,降低检测成本。
智能化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 发展,血液培养技术将逐步实现 智能化、自动化分析,提高诊断
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正确的血培养
鲍曼不动杆菌 39%
N=51例
70%的患者在入住ICU时已入院≥48h 患者在入住ICU时取鼻腔、口腔、直肠拭子培养,≥1个部位细菌培养阳性为定植
痰培养出的不动杆菌可能为定植菌
*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9.陈丽丹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 20 (8 ):1091-1093
存在中心静脉插管(CVC):中心静脉及外周血管同时取血
无CVC:2个不同部位取血 若患者体重<40kg,采血体积应<总血容量的1%(一般人体血容量为70ml/kg)
CLSI指南对血培养次数及采血体积的推荐 CLSI指南推荐: 菌血症的患者行4次血培养,且每次采血量为10ml,可获得90-95%的阳性检出率 当血培养次数增加到6次时,阳性率可增加至95-99%
采血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因素
要采集多少血液?
采血量(ml)与检出率的关系
Overall/Mayo
培养皿孵化时间越长,血培养阳性率越高
5.F. R. Cockerill III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8:1724–30
研究显示,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为72h时,可获得96%的阳性率;当孵化时间延长至5-6天时,可获得100%的阳性率
痰标本易受口咽部菌群的污染1
对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表定植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中,73.7%痰培养结果显示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9 该研究认为同一患者在同一部位两次分离到同一细菌则为定植, 患者4 个体表部位(鼻前庭、额头、腋窝、腹股沟)任1 个有定植均认为有定植
01
02
判断不动杆菌定植抑或感染的思路
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online
单瓶血培养CNS的BSI和污染患者区别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online
单瓶血培养CNS阳性BSI与临床症状 相关性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online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online
Schuyler Halverson, et al. JCM. 2013 online
急诊小时工作量
Schuyler Halverson, et al. JCM. 2013 online
繁忙时血培养污染率增加
OR=1.23
OR=0.93
Schuyler Halverson, et al. JCM. 2013 online
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 独立相关因素
• CLSI M47-A:每位患者采集2~3套血培养 (40~60ml) •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Worldwide):抗菌药物治疗前至少采集2套 血培养 • 英国NHS血培养标准:采集2套血培养
采血量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Blood Culture Set
JCM 2007
采血量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12):4047
采血量和阳性率
非条件致病菌
J. Clin. Microbiol. 2011, 49(12):4047
降低血培养污染率--严格消毒
• 血培养瓶消毒:70%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待干60秒。 或70%异丙醇消毒干燥 • 皮肤消毒: – 三步法
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
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多继发于肺部严重感染、腹腔感染、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导管留置感染等。
主要临床症状有:高热(个别病例有低温表现),畏寒,低血压,少尿或高乳酸水平等,易诱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等特点。
01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住院患者人群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5.9%,死亡率为15.6%。
英国每年约有10万人因血流感染住院,并导致约3.7万人死亡。
我国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血流感染的总病死率为28.7%,是主要的公共卫生负担。
02血流感染的常见类型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主要病因为社区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入院48小时后检测出的血流感染,或既往2周有住院史,再次入院48小时内检出的血流感染。
主要病因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腹腔感染、尿路感染、导管/植入物相关性感染、外科术后感染及原发性血流感染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在植入血管内导管48小时后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出现的血流感染,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常伴有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非复杂性血流感染和复杂性血流感染: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是指患者血培养阳性,可于治疗后2-4天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小时内退热,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无人工植入装置,且无迁徙性感染灶的血流感染。
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杂性血流感染。
持续性血流感染:患者有持续的发热等临床感染症状,血培养阳性状态持续3天以上。
培养阴性血流感染:血流感染患者从未能通过微生物培养鉴定出明确的病原体,可能的原因包括之前曾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导致感染的病原体不易培养且缺乏快速诊断手段的病原菌导致的血流感染等。
03血流感染的检验方法明确引起血流感染的致病菌和感染源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公认的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是血培养法。
血流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血流系统感染诊断标准第一条血管相关性感染1.临床诊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理化性因素所致除外)。
(3)经血管介人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解释。
2.病原学诊断(1)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2)说明①导管管尖培养其接补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②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数≥100cfu/ml,或细菌菌数相当于对侧取血培养4~8倍。
第二条败血症1.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伴有下列症状体征中的一项:(1)发热>38℃或低体温<36℃,可伴有寒颤。
(2)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
(3)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
(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5.3kPa(40mmHg)。
2.说明继发于某部位医院感染的败血症需同时报告原发医院感染。
第三条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
1.临床诊断必须符合下列三种情况:(1)输血至发病或输血至血中出现病原血清免疫学标志的时间超过该感染的常见(或最短)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存在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血清免疫学标志阳性、病原DNA 或RNA的阳性等。
2.病原学诊断(1)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血中找到病原体。
②血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l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lgG呈4倍升高。
③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④病理活检证实。
(2)说明①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血清学改变。
②艾滋病潜伏期长,但受血者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抗—HIV 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需进一步进行确诊试验。
血流感染诊断金标准
PCT >2 <0.5 <0.5 >2
建议
按血培养结果调整抗 生素
观察,排除其他发热 原因
与微生物组沟通,进 入污染排查
重复送检,留意血培 养影响因素,盲转
精品课件
谢谢大家!
精品课件
氧各一
精品课件
采血时间及方式(标本采集手册)
使用抗菌药之前,发热高峰前1h内或病 人寒战和发热开始时采集
充分消毒, 1个活菌落入培养瓶内,几 天内被增殖到1000000个
1小时内,左右手臂各采集1次(1套)
精品课件
采血体积及孵育时间
成人8~10ml/瓶,儿童2~5ml/瓶(儿 童专用瓶)
6-24小时后重新检测,密 切观察PCT浓度变化,使 用抗生素。
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脓毒症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建议每 天检测PCT,观察PCT变化 曲线,寻找感染灶
脓毒症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建议每
很有可能出现脓毒性休克
天检测PCT,观察PCT变化 曲线寻找感染灶
精品课件
血培养与降钙素原PCT
血培养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孵育5-7天,有利于苛养菌,丝状真菌的 检出
精品课件
是否采用了厌氧瓶培养(专用)
大多数兼性厌氧菌其实更适合在厌氧环 境下生长
采取“需氧+厌氧”模式送检 筛查了“需氧”,“厌氧”,“兼性厌
氧” 为马上开展的“厌氧菌”培养做准备
精品课件
降钙素原检测(PCT)
血培养时间是否过长? YES 试试PCT吧! 正常水平低,半衰期短
血流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正确的血培养
精品课件
埃默里大学附属二院
2011全年血培养送检数41546瓶 137瓶/2011年7月13日,平均113瓶/天 床位数900张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血流感染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科学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血流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心率加快、低血压、全身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
在特定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如皮肤红肿、脓肿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此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培养。
血流感染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血培养检测到病原微生物。
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不同部位的血培养,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培养前,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外源性污染。
2. 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
CRP和白细胞计数是常规的炎症指标,对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项指标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血流感染的唯一诊断依据。
3. 心肌标志物。
在血流感染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损伤,因此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灶、感染范围和并发症等具有一定的帮助。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不能依赖单一指标或检查。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感染 血流感染
1.血流感染的定义: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2.SIRS:3.血流感染(BSI)包括:菌血症和败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细菌短暂入血,无毒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入血大量繁殖,伴毒血症表现4.脓毒血症(sepsis):由于感染导致宿主反应异常,引起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大题一、血流感染的分类按全身感染部位分原发性血流感染继发性血流感染按全身伴随状况分复杂性血流感染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按感染场所分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二、非复杂性血流感染定义:血培养阳性并符合以下条件,1.可排除心内膜炎2.无修复植入物3.初次血培养阳性后2~4天重复检查血培养阴性4.初次有效治疗后72小时内热退5.无迁徙病灶的依据三、血流感染的诊断:菌血症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以上,并伴有畏寒、寒战、发热体温>38℃或<36℃。
并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皮疹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另外血培养阳性的临床意义,1.血培养病原菌阳性并非诊断BSI的唯一标准2.血培养阳性90%考虑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白念珠菌3.以下情况考虑污染仅从单一血培养标本中获得该菌患者并无血管内留置导管或其他植入物原有感染类型并不像由该菌所引起4.以下情况考虑病原菌两次血培养获同一病原菌血培养结果与脓液、胸/腹水等其他部位标本培养结果为同一病原菌四、血流感染抗菌治疗原则:1.尽早开始经验治疗(留取血培养标本后)2.根据细菌药敏调整用药3.尽量采用杀菌剂,必要时采用有效的药物联合4.血清杀菌浓度宜1:8以上,至少1:45.开始治疗时必须静脉给药,保证药物起效6.剂量大于一般治疗量,疗程宜长,一般体温平后7~10天,有迁徙病灶者酌情延长需要注意的地方,1.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多继发于严重原发疾病:血液病、肿瘤、肝硬化等病情为重,多系医院获得性。
血流感染 诊断标准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性感染的疾病。
由于血流感染的症状多样化,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诊断血流感染。
一、临床表现。
1.发热,持续性高热是血流感染的典型症状,临床医生应该重点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
2.寒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寒战,伴随着高热,这是血流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
3.意识改变,血流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意识模糊、精神状态改变,甚至昏迷。
4.低血压,血流感染患者常常出现低血压,需要及时监测血压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培养,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确定感染的致病微生物。
2.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的异常变化也有助于血流感染的诊断。
3.凝血功能,血流感染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观察内脏器官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灶。
2.CT或MRI,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感染灶、脓肿等病变。
四、其他辅助检查。
1.病史询问,患者的病史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包括近期手术史、导管置入史、静脉药物滴注史等。
2.临床评分,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分,辅助诊断血流感染。
总结: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临床医生应当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在诊断血流感染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疾病,如肺炎、腹膜炎等。
及时准确地诊断血流感染,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希望本文所述的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流感染患者。
血流感染的诊断依据都包括哪些
血流感染的诊断依据都包括哪些血流感染,这是一种严重且可能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
当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或病毒等,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生长,就可能引发血流感染。
及时准确地诊断血流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那么,血流感染的诊断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线索之一。
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体温可能会急剧升高,甚至达到 39 摄氏度以上,且发热可能呈现弛张热或稽留热型。
同时,还可能伴有寒战,感觉寒冷且身体颤抖不止。
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如烦躁、嗜睡、意识模糊等。
如果血流感染较为严重,导致器官功能障碍,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在血流感染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常规检查是常见的项目之一。
在血流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加。
但在某些严重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可能不升高甚至降低。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也是常用的指标。
CRP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会迅速升高;PCT 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如果培养出病原体,就可以明确诊断。
一般来说,需要在患者发热或寒战期间采集血液,这样可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采集的血液量也很重要,通常成人每次采集 10 20 毫升,儿童根据体重采集适量的血液。
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可能需要多次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除了血培养,病原学检测还包括涂片检查。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制作成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或特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发现细菌、真菌等病原体,也有助于血流感染的诊断。
另外,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血流感染的诊断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比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核酸,缩短诊断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阳性增加率/ml
2.2% 4.7% 3.3% 3.1% 0.8% 1.5-3.1% 1.7% 约2.3%
Koontz et al
Brown et al Mermel et al
5ml vs 10ml
13ml vs 25ml vs 38ml ≤3.5ml vs ≥7ml
3.3%
0.6% 约3.2%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9.陈丽丹等.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 20 (8 ):1091-1093
24
总结
•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 24小时血培养次数≥3次或4次的患者,前两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0%; 而前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9% – 各种不同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略有差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首 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高;而铜绿假单胞菌首次血培养 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低
• 研究旨在评估血培养次数与 阳性率的相关性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4
单一病原体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 24小时血培养次数≥3次或4次的患者,前两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0%; 而前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99%
阳性率
16
结论
• 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率与采血体积相关,采血量每增加 1ml,阳性率随之增加3% • 此外,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也同样影响血培养的阳 性率。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达72h时,可获得96% 的阳性率
综上所述,血培养的采血次数及采血体积等影响培养结果的阳性率。因 此,权威指南对血培养的操作进行推荐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阳性率
5
混合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 研究期间,共发生58例由多种病原体导致的血流感染,该类患者前三 次血培养的阳性率为100%
N=58例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Hall et al Sandven et al Tenney et al Ilstrup et al Kellogg et al Wicher et al Plorde et al Arpi et al
采血体积对比
5ml vs 10ml 2ml vs 5ml 2ml vs 5ml 10ml vs 30ml 6ml vs 10ml 6ml vs 11ml 10ml vs 20ml 6.5-8ml vs 13-16ml
15
4.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培养皿孵化时间越长,血培养阳性率越高
• 研究显示,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为72h时,可获得96%的阳性率;当孵 化时间延长至5-6天时,可获得100%的阳性率
5.F. R. Cockerill III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8:1724 –30
P<1
阳性率
标准体积:采血量为7-10ml,平均8.7ml;低体积:采血量<3.5ml;平均2.7ml 4.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14
血培养的阳性率随采血体积的增加而上升
• 多项研究显示,取血体积与血培养的阳性率密切相关,采血量每增加1ml,阳 性率随之增加3%(0.6-4.7%) 研究
痰培养出的不动杆菌可能为定植菌
痰标本易受口咽部菌群的污染1
对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表定植 鲍曼不动杆菌的患者中,73.7%痰培养结果显示为鲍曼
不动杆菌阳性9
该研究认为同一患者在同一部位两次分离到同一细菌则为定植, 患者4 个体表 部位(鼻前庭、额头、腋窝、腹股沟)任1 个有定植均认为有定植
4. 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5.F. R. Cockerill III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4; 38:1724 –30 17
IDSA指南对血培养次数及采血体积的推荐
•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
– 采血量每增加1ml,阳性率随之增加3% – 血培养时培养皿的孵化时间在72h时,可获得96%的阳性率;而孵化56天,可获得100%阳性率
•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的意义 – ¼ 的成年人可定植不动杆菌 – 痰培养出的不动杆菌可通过正确的血培养来判断是定植还是感染:24h内4次 血培养,每次采血量为10ml
阳性率
标准体积:采血量为7-10ml,平均8.7ml;低体积:采血量<3.5ml;平均2.7ml 4.Mermel LA et al.Ann Intern Med. 1993;119:270-272. 13
采血量不足,明显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
• 采血量达标准体积(7-1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显著增加
• 实验室亦无法单纯依赖培养鉴定技术确 定其是感染病原菌还是口咽部定植菌
• 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皮质激素和
免疫抑制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
机的应用、静脉导管的留置等有创介入, 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临床中 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越来越多
• 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
最容易在体表定植的革兰阴性杆菌;据调 查,约1/4的正常成人可以定植该菌
2010年IDSA粒缺指南推荐: • 至少在两个部位采血进行血培养
– 存在中心静脉插管(CVC):中心静脉及外周血管同时取血 – 无CVC:2个不同部位取血
• 若患者体重<40kg,采血体积应<总血容量的1%(一般人体 血容量为70ml/kg)
6.Freifeld AG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52(4):e56–e93
18
CLSI指南对血培养次数及采血体积的推荐
CLSI指南推荐:
• 菌血症的患者行4次血培养,且每次采 血量为10ml,可获得90-95%的阳性检 出率
• 当血培养次数增加到6次时,阳性率可 增加至95-99%
7.Towns ML et al.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0;43(4):347–349
• 导致血流感染的常见G-菌,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率较低, 仅60-78%,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但大多数可在前3次血培养中获得 阳性结果
行4次血培养 行3次血培养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阳性率
6
混合感染:多次血培养可提高所有病原体的检出率
• 58例混合感染检出的病原体共121株,所有病原体在前4次血培养可获 得阳性结果
N=121株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阳性率
7
多次血培养可提高G-菌的检出率
10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 阳性率的影响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 的意义
11
研究简介
对Wisconsin医院1988-1990年 期间自成年患者获得的的血标 本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Mayo医疗中心19961997年期间自成年患者 获得的的血标本进行回 顾性分析
血培养次数对阳性率的影响 采血体积及培养皿孵化时间对血培养 阳性率的影响
正确的血培养对判断常见定植菌感染 的意义
3
研究简介
• 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入 住Robert Wood Johnson大 学附属医院及Duke大学医疗 中心且血培养阳性的成人患 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 24h内均接受 ≥3次血培养
9
结论
• 24h内进行4次血培养,导致血流感染的病原体阳性检出率 高达99% • 各种不同病原体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略有差异,金黄色葡 萄球菌在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高;而铜 绿假单胞菌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例较低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各医院在血培养的次数以及每次的采血量 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影响血培养的阳性率? 血培养是否可以成为判断某些定植率是感染还是定植的方法?
1.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2005 2. Hall KK et al.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06;19(4):788–802 2
阳性率
阳性率
多次血培养可提高G+菌的检出率
• 导致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首次血培养即可获得阳性结果的比率在90% 左右,其他常见G+菌,大多数可在前3次血培养中获得阳性结果
行4次血培养 行3次血培养
阳性率
阳性率
肠球菌
链球菌
肠球菌
链球菌
3.Lee A et al.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1):3546–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