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三、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预防控制感染(措施与)要求: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评估置管的必要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二、必须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三、置管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
四、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认真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应大于15cm,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五、置管使用的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输注液体必须保证无菌。
六、穿刺点应覆盖无菌纱布或者无菌、透明、透气专用贴膜;覆盖的敷料,若为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若为专用贴膜每周更换1—2次,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七、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八、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九、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管,尽量缩短置管时间;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可考虑拔出导管,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十、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计生委.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 .2016
1
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 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 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 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导管插入体内是许多患者治疗的一部分,但导管使用不当会增加CRBSI的风险。
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尤为重要。
以下是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插入部位:选择具有较低CRBSI风险的导管类型,如全身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比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PICC)风险更低。
另外,选择合适的插入部位和不同的插管途径(如股静脉插管、锁骨静脉插管等)也能降低CRBSI的发生率。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入导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包括正确的洗手程序、戴手套、使用无菌解剖场、避免插入部位的污染等。
3.使用消毒剂:在插入导管之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
推荐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消毒剂,如氯己定和75%酒精等。
4.选择适当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是CRBSI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需要,应尽量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
5.采用无针接头系统:无针接头系统可以减少导管使用期间的接触污染,降低CRBSI的发生率。
这种系统能够避免导管端口暴露在空气中,减少了微生物的污染风险。
6.执行适当的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干燥和清洁非常关键,可防止细菌滋生和感染。
每天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
7.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在许多情况下,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在导管插入点使用局部抗菌药物,如皮肤抗菌贴剂或软膏等。
8.培训和宣教:提供全面的培训和宣教,使医护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并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培训和宣教内容包括正确使用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导管留置时限、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范和掌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在医院范围内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相关医疗服务单位。
第三条导管包含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本制度将针对不同导管进行相应防备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的意识、知识和本领。
第二章导管前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供应规范的导管操作和穿刺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技巧。
第六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七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并确保消毒时间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导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并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插入。
第九条植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确保导管与四周环境和其他导管有充分的分别距离,避开导管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患者在导管植入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导管使用期间防备措施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确保导管稳定固定。
第十二条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医院将订立相应的计划,定期更换导管并对患者进行评估,降低感染风险。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注意导管的引流管路,保持通畅,并避开倒抽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条在接触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遵从全身清洁原则,定期清洗患者的口腔、皮肤和泌尿道,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避开不必需的操作,减少导管的滑动、拔出和调整的次数,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十七条导管使用期间,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导管四周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导管拔除后防备措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的拔除,并及时处理导管拔除后的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处理。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在医疗机构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它不仅会给患者增加治疗负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插管操作前后应严格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措施。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
保持手部清洁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2. 选择适当的导管在插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大小和材料可以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的状况,如有必要,及时更换导管。
3. 手套和敷料的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佩戴洁净的手套,并确保手套的完整性。
同时,正确使用透明敷料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密切观察敷料的状态并及时更换。
4.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插管操作指南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
同时,要确保操作室的清洁和消毒环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定期导管护理和观察对已经插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导管护理和观察。
包括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和消毒导管部位,以及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6. 鼓励患者参与预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工作。
患者应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定期清洗皮肤并及时更换敷料。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关于感染预防的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采取以上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并与患者共同努力,共同预防感染的发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预防掌握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导管相干血流沾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为有用预防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产生,特制订以下预防掌握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掌握措施1、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4、置管进程中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5、置管应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6、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应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掌握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应用无菌纱布笼罩.2、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制定了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CRBSI的预防与控制进行详细阐述。
一、导管使用前的准备1.1 选择合适的导管在选择导管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尺寸。
要确保导管的质量合格,避免使用劣质产品。
1.2 皮肤消毒在使用导管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可以使用75%乙醇、碘伏等消毒剂,但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以确保有效灭菌。
二、导管使用的注意事项2.1 保持导管通畅为了避免导管堵塞,需要定期冲洗导管。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用注射器注入导管内,然后通过反复抽吸的方式将分泌物排出。
要定期更换导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导管。
2.2 防止导管滑脱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导管稳定地固定在血管内。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使用止血带、贴上透明敷料等。
还要注意患者的活动幅度,避免导管因外力而滑脱。
2.3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相关的操作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原则。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具等。
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避免病原体从患者传播到医务人员。
三、导管拔除后的处理3.1 拔除导管的时机选择在拔除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综合考虑。
通常情况下,当导管的功能已经完成或者出现严重感染迹象时,应及时拔除。
3.2 拔除导管的方法拔除导管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对于外周静脉插管,可以直接拔出;对于中心静脉插管,则需要先关闭泵浦,然后缓慢拔出。
在拔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目的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二、范围1.适用部门:全院2.适用人员:医务人员三、规范性引用文件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20102. WS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四、定义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指住院患者在留置中央血管导管期间或拔出中央血管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五、制度内容(一)插管时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手卫生: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立即更换。
2.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1)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 患者全身覆盖无菌巾。
3.皮肤消毒剂选择: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宜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15cm,至少消毒2遍;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4.穿刺部位选择: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进行置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大号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贴膜覆盖穿刺点,每周更换1-2次;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宜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有污染及时更换。
2.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贴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
3.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酒精棉片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4.告知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1、建立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5、妥善固定导管,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保持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密切观察病情,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9、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输液管应予以更换。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符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1、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12、开展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一种医疗操作技术,常用于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
然而,置管后的患者存在着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要点包括管理要求和感染预防要点。
医疗机构应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同时,医疗机构应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在置管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置管部位应铺设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同时,医务人员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患有皮肤病如疖肿、湿疹,或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流感等,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控感办
2013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