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
(7)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8)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XXXX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三、其他预防措施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范和掌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在医院范围内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相关医疗服务单位。
第三条导管包含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本制度将针对不同导管进行相应防备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的意识、知识和本领。
第二章导管前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供应规范的导管操作和穿刺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技巧。
第六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七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并确保消毒时间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导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并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插入。
第九条植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确保导管与四周环境和其他导管有充分的分别距离,避开导管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患者在导管植入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导管使用期间防备措施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确保导管稳定固定。
第十二条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医院将订立相应的计划,定期更换导管并对患者进行评估,降低感染风险。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注意导管的引流管路,保持通畅,并避开倒抽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条在接触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遵从全身清洁原则,定期清洗患者的口腔、皮肤和泌尿道,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避开不必需的操作,减少导管的滑动、拔出和调整的次数,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十七条导管使用期间,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导管四周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导管拔除后防备措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的拔除,并及时处理导管拔除后的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穿刺点覆盖敷贴
填写更换时间、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姓名
8
保持三通锁闭的清洁
污染
清洁
9
患者洗澡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以防浸湿
输液管不宜频繁更换,但在输血、血制品、脂
肪乳后24h内或停止输液后及时更换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置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48h内更换导管, 选择另一穿刺点
管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要用生理盐水或肝素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感染管理科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 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 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 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 选择无菌纱布
置
更换敷料
无菌纱布1次/2天,无菌透明辅料1-2 次/周;
管
纱布或辅料出现潮湿、松动或可见污
染时立即更换
后
接触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接触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保持三通锁闭的清洁
注射药物前消毒接口,待 干后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 更换
2%洗必泰或安尔碘;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 消毒范围大于敷贴;
消毒后穿刺点皮肤避免再次接触;
消毒三次,待干后再行置管。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 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制定了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CRBSI的预防与控制进行详细阐述。
一、导管使用前的准备1.1 选择合适的导管在选择导管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尺寸。
要确保导管的质量合格,避免使用劣质产品。
1.2 皮肤消毒在使用导管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可以使用75%乙醇、碘伏等消毒剂,但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以确保有效灭菌。
二、导管使用的注意事项2.1 保持导管通畅为了避免导管堵塞,需要定期冲洗导管。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用注射器注入导管内,然后通过反复抽吸的方式将分泌物排出。
要定期更换导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导管。
2.2 防止导管滑脱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导管稳定地固定在血管内。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使用止血带、贴上透明敷料等。
还要注意患者的活动幅度,避免导管因外力而滑脱。
2.3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相关的操作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原则。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具等。
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避免病原体从患者传播到医务人员。
三、导管拔除后的处理3.1 拔除导管的时机选择在拔除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综合考虑。
通常情况下,当导管的功能已经完成或者出现严重感染迹象时,应及时拔除。
3.2 拔除导管的方法拔除导管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对于外周静脉插管,可以直接拔出;对于中心静脉插管,则需要先关闭泵浦,然后缓慢拔出。
在拔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持有部门: 文件编号:制订者: 审核者: 版次:制订日期: 审核日期: 执行日期:定义: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LABSI) 是指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偶尔拔除中央导管 48 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招施类别置管操作置管操作干预措施选择最佳置管位置手卫生选用氯已定-乙醇进行皮肤消毒最大无菌屏关键控制点1.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2.若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超过 6 天,应使用 PICC或者 midline 导管替代外周导管。
3.条件允许时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置管部位消毒后不患上用手触摸,除非持续采用无菌技术。
1.年龄 2 个月以上的患者宜选用有效含量≥2g/L的氯已定-乙醇(70%体积分数)消毒置管部位皮肤。
2.应在皮肤消毒剂彻底干燥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1.置管时医务人员应戴说明1.综合考虑置管目的、留置时间、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操作人员的置管技术和维护技术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部位置管。
2.股静脉具有更高的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故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3.非感染性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锁骨下静脉狭窄、撕脱、刺穿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等。
如对氯已定过敏,可选用碘酊、碘伏或者 70%乙醇。
1.肺动脉导管插管时采障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除导管手卫生、无菌手套和无菌技术导管维护连接口的消毒和输液接头的更换。
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者无菌隔离衣。
2.遮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
1.指定接受过相关训练的人员进行置管和导管维护工作。
2.经评估如无置管必要,及早拔除导管。
3.若置管时无菌技术可能未严格执行,例如紧急置管,则应及早拔管,例如在 48 小时内。
1.更换导丝时,在接触新的导管前应佩戴新的无菌手套,并严格采用无菌技术。
2.触摸置管部位先后均需手卫生。
3.更换敷料时应戴清洁或者无菌手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务人员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培训学习,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等。
二、及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三、医务人员要认真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O
四、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管理科和科室感控管理小组负责监管。
五、按照医院要求,规范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反馈,持续改进,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10]卫办医政发.187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SO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T>38T)、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检查至少还需要具备以下两项中的一项: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5cfu)或者定量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03cfu),同时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血培养结果一致(种属和药敏结果)。
2.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检验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倍以上;中心静脉导管血样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2h以上。
血管内导管包括:输液泵、经皮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脐静脉导管、胳动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
一、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目的1.采取有效的预防与监控方案,预防发生CLABSI,保障患者静脉治疗安全,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
2.降低CLABSI的发生率,避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和延长住院日。
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制度1.医院制定预防与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与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职责。
2.医护人员定期接受血管内导管置管、维护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3.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理队伍,设立置管护士准人机制,提高静脉置管患者的管理质量。
4.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患者留置静脉导管期间,每日评估导管功能状态;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5.在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中心_脉导管的端口或者腔道应尽减少。
6.医护人员评估CLABSI的危险因素,实k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和教育,使其了解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和 登记,及时发现并报告感染病例。
VS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 染的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 措施。
一旦发生感染,立即采取措施并追溯感染源
对感染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防 止感染扩散。
02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置管、更换敷料、输液 等操作前,必须进行严格 的无菌操作。
无菌物品管理
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取 用、运输等环节均符合规 范,防止污染。
消毒剂选择和使用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 照规定浓度和时间使用, 确保消毒效果。
规范导管置入及维护操作
2023-11-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 指南
汇报人:
目 录
• 指南介绍 • 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原则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措施 • 特殊情况下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指南的实施、监测和评估
01
指南介绍
目的和背景
0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 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可能导致 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
1 2
设立监测指标
设立明确的监测指标,如感染率、感染防控措施 执行率等,以评估指南实施的效果。
定期检查
定期对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收集相关数据 和信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综合评估
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持续改进指南的实施效果。
对指南进行定期更新和修订的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
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十)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十一)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三、其他预防措施
(一)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三)建立静脉置管专业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四)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五)有条件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一)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二)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三)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四)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五)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六)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七)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五、置管后护理:
六、血管置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标准(卫生部颁布)
(一)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2.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性。
3.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说明:
1.导管尖端培养其接种方法应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一次,细菌菌落数≥15cfu/平板即为阳性.
2.从穿刺部位抽血定量培养,细菌菌落数≥l5cfu/ml,或细菌菌落数相当于对侧同时取血培养的4~10倍;或对侧同时取血培养出同种细菌。
七、报告制度:
主管医生和护士有责任将被诊断为血管内置管感染的病例或高度可疑病例报告控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