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三、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评估置管的必要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二、必须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三、置管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

四、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认真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应大于15cm,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五、置管使用的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输注液体必须保证无菌。

六、穿刺点应覆盖无菌纱布或者无菌、透明、透气专用贴膜;覆盖的敷料,若为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若为专用贴膜每周更换1—2次,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七、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八、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九、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管,尽量缩短置管时间;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可考虑拔出导管,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十、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计生委.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 .2016
1
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特制定本制度:一、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监测应作为医院目标性监测的重点内容常规开展,监测结果定期进行分析和反馈。

三、医务人员在置管操作和维护导管时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置管后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无菌纱布为1次/2天,如果敷料或纱布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五、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防乳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八、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渗湿或浸入水中。

九、医务人员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出导管。

十、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十一、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出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如下:一、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手卫生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合格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 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 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    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 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 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 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决定置入导管之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以及感染风险。

对于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等,应谨慎选择导管类型和置入时机。

2、医务人员准备执行导管置入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操作前应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环境准备操作应在清洁、宽敞、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消毒机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预计留置时间和血管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一般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应优先选择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

二、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操作要点1、皮肤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含有效碘浓度不低于 05%的碘伏或 2%氯己定乙醇溶液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大于15cm,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最大无菌屏障在置入导管时,应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戴无菌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并覆盖患者全身。

3、规范穿刺操作穿刺过程应动作轻柔、准确,避免反复穿刺,以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一旦穿刺成功,应立即将导管固定好,防止导管移位。

4、导管固定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无菌纱布对导管进行固定,敷料应定期更换,保持清洁干燥。

如果发现敷料有潮湿、污染或松动,应及时更换。

三、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连接、输液、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输液器。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回流和导管堵塞。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3、注意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以及患者有无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4、输液管理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避免药物配伍禁忌。

输注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加强观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CR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医疗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1)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2)提高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医疗机构。

(2)适用于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涉及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科室。

二、依据和原则2.1 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发布的《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2 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2)规范操作,提高依从性。

(3)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直管前的准备工作(1)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4)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5)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6)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7)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范和掌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在医院范围内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相关医疗服务单位。

第三条导管包含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本制度将针对不同导管进行相应防备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的意识、知识和本领。

第二章导管前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供应规范的导管操作和穿刺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技巧。

第六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七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并确保消毒时间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导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并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插入。

第九条植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确保导管与四周环境和其他导管有充分的分别距离,避开导管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患者在导管植入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导管使用期间防备措施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确保导管稳定固定。

第十二条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医院将订立相应的计划,定期更换导管并对患者进行评估,降低感染风险。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注意导管的引流管路,保持通畅,并避开倒抽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条在接触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遵从全身清洁原则,定期清洗患者的口腔、皮肤和泌尿道,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避开不必需的操作,减少导管的滑动、拔出和调整的次数,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十七条导管使用期间,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导管四周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导管拔除后防备措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的拔除,并及时处理导管拔除后的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预防掌握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导管相干血流沾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为有用预防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产生,特制订以下预防掌握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掌握措施1、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2、置管操纵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3、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4、置管进程中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5、置管应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6、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应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二.置管后的预防掌握措施1、应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应用无菌纱布笼罩.2、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 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第8页,此课件共12页哦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 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 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 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第3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第4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一)管理要求
1.科室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 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第6页,此课件共12页哦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 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 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 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3.ICU/NICU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 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 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 措施。
5.医院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 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第5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二)感染预防要点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的预防措施
第1页,此课件共12页哦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第2页,此课件共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 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 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 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 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 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 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务人员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培训学习,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诊断标准等。

二、及时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三、医务人员要认真执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标准操作流程
O
四、医务科、护理部、感控管理科和科室感控管理小组负责监管。

五、按照医院要求,规范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反馈,持续改进,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10]卫办医政发.187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目的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二、范围1.适用部门:全院2.适用人员:医务人员三、规范性引用文件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20102. WS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四、定义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指住院患者在留置中央血管导管期间或拔出中央血管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五、制度内容(一)插管时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手卫生: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后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立即更换。

2.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1)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 患者全身覆盖无菌巾。

3.皮肤消毒剂选择: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宜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15cm,至少消毒2遍;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4.穿刺部位选择: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进行置管操作。

(二)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大号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贴膜覆盖穿刺点,每周更换1-2次;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宜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有污染及时更换。

2.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贴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

3.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酒精棉片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4.告知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1、建立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5、妥善固定导管,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保持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密切观察病情,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9、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输液管应予以更换。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符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1、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12、开展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监测、分析与反馈。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办法之南宫帮珍创作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把持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革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呈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陪伴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暗示,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办法: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办法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年夜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寺库年夜无菌单.2、置管把持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穿无菌手术衣.3、严格依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 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把持规程.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需到达灭菌水平.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 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 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量防止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7、采纳卫生行政部份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 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 再进行置管把持.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 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把持.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办法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对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按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但纱布或敷料呈现湿润、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4、坚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注射药物前, 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 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 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 应当注意呵护导管, 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 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 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惯例冲管, 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 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 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革除导管, 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 并作相应处置.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 或者患者呈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革除导管.需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真个微生物培养.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管导管的需要性进行评估, 不需要时应当尽早革除导管.11、导管不宜惯例更换, 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按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 2 遍,中间间隔30-60 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或其它耐
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 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
院感办
201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