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合集下载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考标文言虚词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1二、何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 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 去来辞》)
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 师表》)
“秉烛夜游,良有以(1)解析:(1)名词,原因。(2)动
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
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 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
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
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
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 列。(6)连词,相当于“而”,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 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游褒禅山记》)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 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花园 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 传》)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高考文言文虚词“以”字用法说“以”是文言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是浙江省高考中考得最多的虚词,2004-2011年,共考了5次,排在虚词的首位,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小篆写成“”,古文写成“”。

它的本义是动词,“用”的意思,象形,《说文》十四(下)巳部:“,用也。

从反巳。

贾侍中说:‘巳,意巳實也。

’象形。

羊止切。

”[1]除用作动词外,它还用作代词、名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它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掌握的虚词之一,近五年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卷中,“以”字的考题先后出现77题(次)。

现就个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为动词。

1、表示“使用”的意思,解释为“用”、“使用”。

段玉裁注:“用者,可施行也。

凡字皆此训。

”[2]《一切经音义》七引《苍颉篇》云:“以也,以亦用也。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又《先进》:“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贤兮,贤不必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2、表示“以为”的意思,解释为“认为”或“以为”。

《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作为代词。

可译为“此”、“这些”。

《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三、作为名词。

《康熙字典》:“又因也。

”[3]这里用作名词,表“原因”、“缘故”。

《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以的意义和用法

以的意义和用法
详细描述
“以”字发音为“yǐ”,主要表示“用”、“用来”、“因”、“认为”等意义,而“已”字发音为 “yǐ”,主要表示“已经”、“停止”、“完了”等意义,二者在发音和意义上都有明显区别,因此不能 混用。
“以”字与其他相似字的混淆
总结词
相似字形但意义不同,需注意区分
详细描述
汉语中有很多字形相似的字,如“以”与“已”、“已”与 “己”、“干”与“千”、“里”与“童”等,这些字虽然 外形相似,但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区 分,避免出现错别字。
“以”字作为连词的用法
01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与”、“又”、“并且”等 ,有时也可不译。
02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来”、“就”等,有时也可
不译。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直接删除不译。
03
“以”字的特殊用法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
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所以 ”、“因此”。
PART 04
“以”字的常见错误用法
“以”字与“才”字的混淆
总结词
二者意义不同,不可混用
详细描述
“以”字在汉语中主要表示“用”、“用来”、“因”、“认为”等意义,而“才”字则表示“才能”、“能力 ”、“有才能的人”等意义,二者在意义上没有关联,因此不能混用。
“以”字与“已”字的混淆
总结词
二者发音不同,意义不同,不可混用
PART 06
总结
“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回顾
总结词:全面概括
详细描述:本文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包括其作为介词、连词、动词等不同词性的用法,以及在不同 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回顾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古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古文以的用法和意义

古文以的用法和意义一、古文以的基本用法古文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结构,它由“以”字与一个名词、状语或动作组成。

这种结构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

1. 表示方法手段古人善于运用“以”字结构来表达某种手段、方法或途径。

例如:“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就是通过“大智若愚”的比喻,来说明聪明反而可以运用温和谨慎的态度,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利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对比,表达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

2. 表达目的意图在古代文献中,“以”字结构还常常被用来表示某种目标或意图。

例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都是通过“知止”、“定静”、“稳安”、“深思熟虑”的过程,实现了最终得到成功的目标。

3. 表示条件限制古文中,“以”字结构还常用来表示某种条件或限制。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说在进行事情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准则;“曲学阿世,以求得名”,通过“曲学阿世”的方式来谋求名利。

这些都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二、古文以的意义1. 修辞手法古文以的使用丰富了句式结构,增添了文章的表达力和艺术感。

通过运用“以”字结构,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意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 借物抒情“以”字结构中所用到的名词、状语或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象征具体事物或抽象情感。

例如,古人常用“铁杵成针”来比喻坚持下去将会取得成功;用“蜡烛照亮别人而毫不留怜惜地消耗自己”,来表达奉献精神。

3. 明确目标与意图通过使用古文以结构,在文字表达中能够明确目标并表达意图。

通过“以”字结构,能够准确描述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方法、过程以及相应的效果。

4. 强调条件与限制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古文以结构在强调条件与限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表达了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和准则,并且成功与否常常取决于是否遵守了这些条件。

初中文言文常用短语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用短语用法一览表
非……则……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表选择关系,相当于”不是……就是……”。
未若……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表比较,“不如”的意思。
由是……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相当于“因此”。
是故……
(1)是故圣愈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表原因,相当于“因此”“所以”。
以故……
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列传》)
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若……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何……之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表反问,相当于“有什么……呢”。
不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表反问,相当于“不也……吗”、“对……怎么办”的意思。
……何如
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宋定伯捉鬼》)
表以为额,相当于“如何”,是“怎么样”的意思。
若夫……至若(至于)……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2)表目的,相当于“用来……”、“通过那样的方式、途径来……”的意思。
何所……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2)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1)何所+动词=所+动词+何。“何所”可译为“所……者为何”。
(2)偏正式名词短语,相当于“什么地方”。
如……何……

“以”字做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以”字做介词与连词的区别

4、对称推断法
• 文言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或相反。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 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一定要熟记课本资料中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课本81页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以”解释为“因为”,作介词 作与连词的辨析方法
1、以+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或名词,作介词(构成介宾结构) 2、以+分句或主谓短语或动词,作连词(相当于关联词功 能)
怎样正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p.81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 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文言虚词的判断指的是对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所以要联系文中 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意义:指词义 注意:一定要熟记课本资料中虚 词的用法与意义 用法:并非仅指词性相同,还要注意起什 么作用(语意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课本81页)文言虚词大多是从
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 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 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2、语法推断法(课本82页)
3、语境推断法(句意分析法)
•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 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 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任何时候都 要运用这个方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补充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

它有很多种不同的用法和意义,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主要的用法进行介绍。

1. 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

例如,“以书生之道,救国家之殇”,这句话中的“以”就表示运用书生之道作为救国的手段。

同时,“以书为饵,道固可张也”,这句话中的“以”表示运用书籍作为学习道德知识的方法。

2.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还可以表示原因或理由。

“观复广陆者,其先大获深思也。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观察到广阔陆地是由于大量获得了深思的结果。

“思无邪之心者得后进,谓己曰:‘我,夫子尔’。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获得后进是因为没有邪恶之心,“夫子尔”的说法则建立在此基础上。

3. 表示目标或对象“以”还可以表示某种目标或对象。

“筹策圣教业如此众亦群盗”。

这句话中,“筹策圣教业如此众”表示通过筹划,将圣教的事业拓展到更多的人群中。

“吾以夫人关、中召与我游之。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以夫人关、中召为目标和对象来一同出游。

二、“以”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带来的益处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其中常用字词的用法和意义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非常重要。

而“以”作为一个常见字,在文言写作中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首先,“以”的多义性使得其能够在表达上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

通过灵活地使用不同含义的“以”,可以使得文章层次更加丰富有力。

“因阳春不顾冯氏下陈,遗天禄杜华替委身怀’凤凰舞’.……乃第郎实属其主。

”这句话利用了“以”的多种含义来描述事情发展过程。

其次,“以”的使用能够增强文章逻辑性和连贯性。

适当地使用“以”,可以使得文章思路更加清晰明确。

“时钟相对而尔;志合喜迎椅则庐石赋懋”这句话之所以表达得流畅连贯,离不开“以”的运用。

最后,“以”的使用还可以体现作者的修辞技巧和文采。

熟练掌握“以”的用法,可以使得文章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句一、字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和例句(600字左右)在文言文中,字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单位,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

下面将从一个字在句子中代表特定意义、字与词的关系以及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1 字代表特定意义一些字可以单独使用,代表特定的含义或意思。

比如,“贞”表示正直,坚持不变;“明”表示清楚,明亮。

“玉兔”是指月亮,“星火”是指星星。

“翼”表示鸟类的翅膀,“善”的本义是好心肠。

“竭力”,即尽全力。

例如,《道德经》第七章曰:“天长地久。

” 这里,“长”代表时间长久之意。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宝玉看见报上有一篇文章赞美贾母时说:“我老祖宗真好你就把江南水小米胸脯爆得裂开了吧!”这里“爆裂”一词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水小米和贾母胸脯之间的紧密联系。

1.2 字与词的关系除了单独使用,字在文言文中经常与形容词或动词构成词组、短语。

这些词组、短语更加丰富地表达出特定的意思。

例如,“苦口良药”指辛苦听取的忠告;“粉墨登场”表示隆重登场;“金榜题名”是指通过考试而被录取。

例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其中的“如之何”是一个由三个字组成的短语,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明白。

1.3 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字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于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以比喻为例,《淮南子·惠景君》一文中有一句话:“近山之下者虽启地,则险也。

”作者以“近山之下”来比喻贪婪欲望日益膨胀,进而揭示人心险恶。

再如《红楼梦》中宝玉说:“寄我无情,他便无意”,利用反复叠加的否定表达方式,强调自己对他人是否关心的怀疑和不满。

二、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技巧和要求(600字左右)2.1 准确使用字义在使用字时,应准确理解其含义,并避免武断或误用。

只有确切把握每个字的普通意义和特殊含义,才能使文章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江苏卷2014年直接设题考查,2015年则变为不直接命题,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若、所、为、焉、也、以)七、若ruò(一)连词(1)表另提一事。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今天如果休了她我就以后终身不再娶了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灭郑)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3)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4)和,与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希望斩取吴王和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

(二)代词1. 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译文:你进去上前去祝寿,祝贺完毕之后,请求舞剑②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作文范文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

作文范文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篇一:文言“以”的句子】城南学校九年级文言知识归纳先口头翻译句子,然后思考“以”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2、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以为妙绝。

(《口技》)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6、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1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1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13、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14、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15、不用.则以纸帖之。

(《活扳》)16、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捕蛇者说))17、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1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 -回复

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 -回复

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回复题目: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解析以中括号内的内容引言:在汉语中,塞官责的以字用法是表达某种局限性、范围或原因的一种常用句式。

本文将深入分析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并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解释其用法和意义。

一、什么是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是指通过使用“以”字来引导一个局限性、范围或原因的句子成分,以强调某种特定的情况或原因。

二、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的用法和意义1.用法: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可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性的词语前,形成各种以字短语。

该用法常置于句首或句中。

2.意义: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可以强调一个重要的局限性、范围或原因。

具体意义如下:(1)表局限或范围:如“以前”、“以内”、“以外”等,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范围内。

(2)表原因或理由:如“以便”、“以免”、“以至于”等,表示出于某个目的或为了避免某种情况发生。

三、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的案例分析1.以前意义:表局限或范围,表示在某个时间之前。

例句:“以前,我们住在老城区,现在搬到了新城区。

”2.以内意义:表局限或范围,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内。

例句:“会议室仅对公司员工开放,非员工不得进入以内。

”3.以外意义:表局限或范围,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

例句:“这次活动只对会员开放,非会员不得参加以外。

”4.以便意义:表原因或理由,为了达到某个目的。

例句:“请提前告知,以便我们安排合适的座位。

”5.以免意义:表原因或理由,为了避免某种情况发生。

例句:“请记住关好门窗,以免被外界噪音干扰。

”6.以至于意义:表原因或理由,表示某个结果或影响。

例句:“他一直忙于工作,以至于连周末也没有休息时间。

”结论:以塞官责的以字用法在表达局限性、范围或原因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句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语感。

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注]①蠹贼:吃禾苗的害虫。②付畀(bi):付与。③螟蛾:同①注。④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⑤ 袄(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
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 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 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 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
“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 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J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旧唐书魏徵 传》)
剪辑2: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 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 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作文范文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之的用法

作文范文之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之的用法

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之的用法【篇一:“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篇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之的用法及意义:1) 代词,他,他们,它,它们或自称:a.公与之乘;b.公与之乘;c.陈胜佐之;d.肉食者谋之;f悉以咨之;g.属予作文以记之。

2)结构助词,的:a.小大之狱b.三里之城c.天子之怒;d.物外之趣;f.古仁人之心3)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实意: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心之所向;c.孤之有孔明;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f.虽我之死;g.日月之行;h.当余之从师也;m.髻鬟之始掠也;l.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无实意,助词:a.何陋之有?b.宋何罪之有?5)音节助词,不译:a.公将鼓之;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怅恨久之6)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助词:a.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b.马之千里者;c.北顾黄河之西流7)动词,去,到,往:a.辍耕之垄上;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吾欲之南海;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表示同一关系,代词,这样的,那样的,这类的:a.魁父之丘;b.云梯之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二、其的用法和意义:1)代词,他,他们,它,它们(的):a.百姓多闻其贤;b.以彰其咎;c.其妻献疑曰;d.增其旧制;f.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种,个,样),其中的:a.不能名其一处;b.其一犬坐于前;c.欲穷其林;d.以其境过清;f.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g、其一富,其一贫;h.其人视端容寂3)副词,难道,怎么,表反问语气:a.其真无马耶?b.其如土石何? 4)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a.其真不知马也5)副词,表期许语气,加强语气:a.安陵君其许寡人6)连词,如果:a.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三、而的用法:1)表并列,又,并且:a、黑质而白章;b、中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起坐而喧哗者;d、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f.泉香而酒洌;g.溪深而鱼肥2)表递进,而且:a、邹忌修八尺又余,而形貌昳丽;b、学而时习之;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蔚然而深秀者;3)表顺承,就,然后或不译/a、野芳发而幽香b、夺而杀尉;c、温故而知新;d、择其善者而从之;f、既醉而退;g记之而去;h、收而攻蕲;m、启窗而观4)表修饰,不译,或译为“着”或“地”:a、朝而往,暮而归;b、面山而居;c、笑而止之曰;d、暮而果大亡其财;f、随波而逝;g、挺剑而起;h、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5)表转折,却,但是,可是:a、人不知而不愠;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而不知人之乐6)表因果: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水落而石出者7)表假设: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四、以的用法:1)介词,把: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因以之为号;c、以丛草为林;d、投以骨;f、必以分人;g、以头抢地;h、以书假余2)介词,用,拿:a、以衾拥覆;b、徐喷以烟、c、以径寸之木;d、述以文者;f、以乡人子谒余;g、以钱币覆之;h、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m、祭以尉首3)介词,凭借,依靠:a以君之力;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
5.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表结果
以致,因而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转折、递进等多种关系。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动词
认为
1.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以”字意义与用法一览表
用法
意义
例句
介词
表原因
因为、
由于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表凭借
凭借、按照、依靠、根据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表方式
把,拿、用
1.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2.屠惧,投以骨《狼》
3.能以径寸之木,为… 《核舟记》
4.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5.必以分人。《曹刿论战》连词来自表目的来,用来
1.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2.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不译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