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有感

合集下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致辞演讲、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兴趣和热情,促使我们更多地进行阅读,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描写和插画的赏析和评判,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鲶鱼效应”后,我感触颇多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篇文章的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如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学校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的本学期必读的书之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教育中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还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由运用。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易于理解和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很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也很开心。

今天,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对第一部分教学的心理影响。

1: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多少-7 2规则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和普通人一样,你可以回忆起7个字母,至少5个字母,最多9个字母,或7个2个字母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 2效应这条规则最早是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哈密顿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2:超越7 2-“块内存”只能容纳“7”短期记忆?例如,”合作”可以很快将这个序列理解为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且可以很好地回忆起来。

这难道不是与短期记忆的“7·2”效应相反吗?不,这只是魔法“7 2”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因为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就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更小的单位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组合成熟悉的单位:更大的单位,熟悉知识也会影响它。

例如,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五个词“认知心理学”是五个词块。

对那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它是两大块(认知和心理学);对于专业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家来说,这五个词只有一个词块。

然而,不管人们储存什么样的组块,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大量的可用信息中找到一些方法来形成少量的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可能会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和见解。

你可以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再次体味书中深刻的内涵。

为您选择了一篇非常优秀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我的答案!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1】学生年轻,无知,冲动。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你想生气和生气,你几乎每天都无法阻止。

但我也尽量培养自己,少生气,少关心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辨别是非。

记得去年接手时,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每天早上的早读都是由值班小干部和当天班长共同管理的。

他们将早读不认真学生的名单记在黑板上,谈话课时我进行处理。

可为了维护面子,这些上“黑名单”的同学总是东找理由西找理由,甚至还有学生说自己读得也很认真呀,所以,处理起来不仅花时多,效果也不好。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请值周干部和一日班长将早读认真学生的名单大大地写在黑板上,我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这些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起立,表扬他们学习认真,懂得珍惜时间,并且约定,三次上早读“光荣榜”的同学可以奖励一张蓝星卡。

学生个个很高兴,早读“光荣榜”上的同学名单越来越多了,老远就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并多次受到值周老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都能以愉悦的心情迎接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了!是的,“数其之过,不如奖其一长”,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教师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理解,让他们能自发自省、催我自新,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看罢此书,真切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成功,那是因为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方法做对了合适的事情!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篇2】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喜欢你,作为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喜欢自己,因为只有孩子们喜欢你这个老师,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互悦机制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们喜欢你,你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你是爱他们的,事实上,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你对他们的爱究竟有几分呢?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在训斥学生的时候告诉他,老师这都是为你好,为了帮你改正错误,可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看了互悦机制后,我明白了,因为我的良苦用心学生并不理解,甚至说在他们的心里你并不喜欢他们,他们怎么会喜欢你呢?这使我想到了一年前的一件事情,时值深秋,一天下午放学后我留了几个孩子做辅导,可是其中有一位孩子特别不喜欢被老师留下来,我布置的任务怎么也不执行,我说完不成老师的任务不能回家,他就说我逼他,说着就拿起一支水笔芯向脖子上扎,我见势赶紧拦住他,接着马上给他爸爸打电话,由于他爸爸在老区上班,赶过来时已经一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尽量控制住他的情绪,不跟他谈学习的事情,在这期间他的情绪缓和了一些,我知道了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爸爸妈妈离婚后,爸爸又结婚生了一个小弟弟,全家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小弟弟身上,他感到他在家里是多余的,所有人都不喜欢他,所以做法才这么极端,而且我还发现深秋了,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外套,我于是马上把他身边的窗户关上,他爸爸来了后,我给他讲了孩子对我说的话并建议他多跟孩子交流,多关心下孩子的生活学习,还嘱咐他明天给孩子穿件厚点的衣服。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篇1根据学校的安排,本学期继续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上学期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跟大家一起从头学习,我本是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项任务,而当我打开了书才发现很多的例子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发生在我的课堂,很多心理教学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却用的并不恰当,在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教育方法,为我解决了上课中遇到的难题。

比如:依恋心理。

依恋心理: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他们通过小猴子对铁丝妈妈和布妈妈以及奶瓶位置的改变了解到,小猴对母猴的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以柔和的感觉。

通过依恋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看出爱和自尊的满足对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历史课中,我对历史成绩好的学生会格外偏爱,而通过布妈妈的启示,我试着对后进生“开小灶”背题的时候给他画出最经常考的题,减轻压力,对历史检测有进步的学生,在班上大加表扬,当有别的学生起哄质疑时,我会在提问前告诉他一会儿提问他哪个题,这样在提问的时候这位同学会很自信的站起来回答,通过这个方法帮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学对他的看法慢慢改变,经过了三轮历史检测,这位同学的成绩由原来的历史十几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后会考他一定可以达到及格的水平。

我认真学习书本中有效教育方法并在课堂中加以实施,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德西效应运用过度自己还浑然不知。

德西效应: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过度的奖励刺激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

学生将主要学习目标置于脑外而着重于奖励,使他们原有的学习热情降低。

我觉得书中的这段话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曾经为了让学生背下历史知识,我也采取过这样的措施,只要你背下来我就给你这样的东西那样的东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历史检测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学生虽然背下来了,可是到做题的时候好像没背过一样,通过德西效应的学习,我想我应该学着书中的王老师一样,巧妙运用德西效应,培养学生对学习真正的热爱,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在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并且有了进步,得到了认可,这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真正有效的动力来源。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耿婵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充满着生气与希望,但是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的是我们给以温暖、信心的呵护。

1858年,林肯在竞选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时候,在伊利诺斯州南部进行演说。

那时蓄养黑奴的恶霸们平时对废奴主义者就非常仇恨,当然对林肯到此做反对奴隶制的演说恨之入骨,并发誓只要他来就置他于死地。

演说之前,林肯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对,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人,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个……林肯根据听众的情况,简明扼要地把自己与听众相关的情况、经历加以介绍,使听众形成“认同感”。

他的话竟把可能面对的敌对怒视变为大声喝彩,据说还有打算与他作对的听众成了他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利用“自己人效应”,可以让你的听众感到亲切,激发他们的共鸣,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愿意听,能更容易的接受你的观点。

这一点,在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要让学生接受你,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你,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四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教学组织方面,有时真的会让我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太过活泼好动,总是在队伍中打闹喧哗,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也会难以完成。

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且小学生有英雄情结,对体育活动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

2023年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2023年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2023年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2023年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空下来重新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觉得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启发。

很多内容在大学时就了解,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们更多实例,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效果。

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不难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

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

而师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

也许这个学生有很多让人不喜欢的恶习,但是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之中: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

回想往日的教学工作,事实真的如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往往不是取决于你讲课的水平,而是取决于他对教师的看法和太度。

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明白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最有效的让学生对你的学科抱有学习兴趣的方法,用于转化一些后进生,也很有用。

举几个例子:二年级的麦路旺,是一个外国小孩子,由于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对他的要求比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业、不做好课前准备,只要上课不影响别人,下课不与同学打闹就可以。

二年级上学期我接手他们班的美术课时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业,可是从来都没有用。

到下学期的时候我对他多了些关注,下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一起玩游戏、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例如:“你真聪明”、“跑得真快”、“其实你画画很好哇,想法真不错”等等,发现他偶而竟然交了作业——这是其它学科都没有的“殊荣”哦!我似乎也是受宠若惊,在课堂上连连表扬他,有时他没有绘画材料也帮他解决,一学期下来他完成了几乎一半的作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的表扬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喜爱,而他对我的喜爱也表达为愿意完成我的作业,愿意上美术课,“互悦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这种事例还很多,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仍是对那些很特殊的孩子。

记得刚刚成为教师的时候,一个班里有一个女孩子非常特殊,据说是智力障碍,人长得清秀修长,却永远坐在角落里永远低着头。

《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家长我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原来自己的工作中一直忽略了这些效应,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更应该借鉴书中的一些做法!下面就书中提到的几点对我影响较大的心理效应发表几点自己的感想: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每个学生都期待被老师表扬,赞许,也许有时一个眼神也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个,每次都是等到学生犯了错误才去“灭火”,却错过了在他蠢蠢欲动时恰当的给予一个心理暗示,也许会避免很多麻烦!老师是学生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批评或忽视,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老师可以适时的积极的肯定,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鼓励他,表扬他,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学生就会信赖我。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现在的学生都那么高,逆反心理也强,你能管得住吗?我笑笑:对待学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会跟老师逆着干的,就算他逆着你干,那就要把他理顺了,只要顺了一切都好了!我一直尽力的从这些学生身上找一些优点,不断放大这些优点,那样,他自然就不再好意思犯错误了!因为老师一直这么关心他,重视他!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1《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

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

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

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的读书笔记doc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的读书笔记doc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的读书笔记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 。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

学生不会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教师,而当教师确实有知识时才会敬重和信任教师。

教师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很难提高教学效率,若是身无千斤力,何来四两拨千斤” 。

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要想都好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 ,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常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

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这就需要教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学到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现将此书中提及的第11—17 个“心理效应” 中精彩、值得深思的部分整理出来,便于以后工作中参考应用:11. 泡菜效应——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泡菜效应”盐的量大小不同,泡菜味道不同。

它揭示了环境对事物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其在性格、气质、素质和思想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

“出淤泥而不染”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敬不教,性乃迁。

”这里的“性”指道德品质,习”指言行举止,而“迁”则有变迁之意,即人从母体出生时,天性是样的,但每个人成长的环境、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却是不样的,导致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12. 情绪效应——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情绪效应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使用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吸引他们; 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

教育工作千头万绪

预防破窗效应,让学生健康成长—————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江苏省启东中学蔡金华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教育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所谓“教书育人”,其实“教书”只是教育的直接任务,“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做学问之前,我们得先学会做人,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主要的任务。

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应该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想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有效,就必须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所以,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能对我们的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我读完了《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这部书后,更确定了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这部书,学到了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指导我日后的教育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破窗效应”。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会给人照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让我联想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如果疏于管理,就会像一幢房子的窗户一样出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窗户”就会一个一个的被打破,整个班级就会杂乱无序。

我们的学生他其实一直都在观察着周围的同学,比如自习课上,某一个学生,他无心学习,这个时候,他如果去观察周围的同学,发现大家都在很认真地学习,只有他一个人不在努力,他就会受到大家的感染也投入到学习中去。

同样的,在自习课上,如果一个学生在很认真的学习,而周围同学的同学,都在聊天,游戏,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位学生也很难定下心来认真学习,也会很快加入到周围这群学生的队伍中去。

可见,“破窗效应”告诉我们: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寒假期间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这是目前我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书中主要归纳了64条心理效应和规则,不同于其他心理学著作,文中语言随和,选用的一个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小故事让人轻松易懂,让我了解到工作中很多被忽略了的心理效应,这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其中很多诗词的引用更是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倍感亲切、生动有趣。

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平时,有些家长经常对子女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希望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学生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反叛,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

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滔滔不绝;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

所以当向学生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但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

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

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

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有感

又见“葵花宝典”——《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读后感从教20多载,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教育并不是仅靠一腔热情、埋头苦干就能干好的,它更需要广大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及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深入思考、研究,努力探索、实践,从而达到教育最优化。

可是,现实中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育简单化,教学机械、套路化,这不仅伤害着学生,也伤害着广大从教者,更让人对内心一直坚守的教育产生动摇,陷入迷惘。

孙媛教授《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扫除了我内心困惑,同时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遴选了广为认可的一些典型的心理效应,并列举相应的案例对其进行辅助说明,把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融入一个个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中,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把大量时间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可是心血的付出不一定就换来你以为的效果,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班级缺少你追我赶的氛围,纪律、作业、考试成绩,哪样都不让人省心。

于是,我们就开始怨声载道,怨学生,怨家长,怨该死的教育体制,继而又变本加厉地实施题海战术,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

有的老师为了分数,甚至做出有违师德、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来。

面对这些现象,我一度动摇,自己一直努力践行着的教育理想,难道就只是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这本书一扫我心头的疑惑,让我又陡增几分信心。

“乔治效应”——我坚信教育的成功来自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南风效应”——春风化雨的关爱一定胜过铁面冷酷的批评;“霍桑效应”——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那位;“自己人效应”——俯下身子,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育现象,本书不仅提出相对应的各种心理效应以应对,呈上丰富的教育案例以解读,更对每一种心里效应的实施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法及操作技巧,令人一目了然。

与一般此类书籍不同的是,它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晦涩、不自说自话,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时不时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困惑,反思自己的工作行动,鞭挞自己的师德灵魂,令人热血澎湃,燃起心底残存的星星火苗。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3篇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我在暑假期间通读了一遍,首先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教育者一读的“教育宝典”!此处的“教育者”,包括从事的教育人员,也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能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和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了解一下作者和作者出版本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

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事例,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是以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开始,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效应的心理学背景,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

有几例让我印象深刻,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北风与南风比赛的寓言来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如南风一般温暖的心,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心存感激;“仰八脚效应”通过三个演讲者演讲的故事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求教师走下神坛,远离神位,以一种平常人的姿态走进学生的生活当中,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还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却不可乱用,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的时候,方可谨慎行之”。

还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现时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有些教师是存“人性关怀”,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些关怀集中在某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从而使这些学生“万千宠爱在一身”,在班里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等他们走进社会,却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上远远的落在后面的学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学业成绩考查学生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却在考试中难以体现出来,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书可以让人明智明理,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这次我读的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深深地被书中的各种心理效应所吸引,书上的案例写的淋漓尽致,贴近日常工作,闯入我视线的名词叫“锚式教学”,不禁让我对这个心理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合实际教学,我认为锚式教学在我讲课时经常出现,什么是锚式教学呢?锚式效应在教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案例教学就是利用了锚式效应。

锚一般指船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

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在水底或岸上,可以使船停稳。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需要这种沉锚效应,又需要预防沉锚效应。

例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学生遇到了难题解决不了,需要给个“锚”,也就是与这道题相关或者类似的,单又稍微容易一些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体现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往往给定学生一个题目,提出作文要求,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但是对于写作不给力的孩子来说,遇到作文就会大脑空白,发出请求老师指导的眼神信号,这时候大部分老师会给予指导,但是有的老师,也包括我在内,有时候会越说越多,相反的是圈住了孩子的思路,不能让孩子发挥个性写作,当我收上来作文批改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都出现雷同的语言或者措词,回头想想这并不是班里孩子抄袭作文,而是我在课堂上限制学生的写作思路,才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情况,因此这个时候就提醒我要预防沉锚效应。

老师固然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但是有些做法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依赖心理,对有些问题会对第一时间听取老师的意见或者建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路仅限于老师发出的信息,老师的行为可以指导学生,也可以限制学生。

因此,想要绕过“沉锚”陷阱,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要一味依赖自己第一个想法。

培养学生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在学习的道路上鼓励学生开拓视野,积极实践,集思广益,针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慨。

首先,书中提到了学习成绩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这让我深感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学生在教师的言行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在接受一种教育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和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这让我想到了过去学习中的一些经历,有时在做某个任务时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信心。

而如果教师能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相信我会有更大的动力去面对困难。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存在于教育中的“齐观影响效应”。

这指的是一位学生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班级里的集体行为,有时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带来负面效应。

教师要及时发现、引导和纠正这种行为,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去塑造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相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理的引导和塑造。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期望和评价,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要关注班级集体的行为影响,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奖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行为。

只有学生们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更好地发展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二)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影响。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理效应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实践中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首先,书中指出了师生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心理效应。

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动机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教师过于严厉或冷漠的态度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和消极情绪,降低其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供积极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要能有效必须要首先尊重规律,善用规律。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后收获颇多,里面谈到的教育心理效应让我眼前一亮,所谓的“效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效应,一般情况下,有类似的环境和刺激,机会产生预期的效应变化,营造相对应的氛围和条件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能让我们的教育省心省力。

对其中两个效应印象最深,分享如下:一、增减效应“增减效应”的核心概念是“减少指责,把赞美送给学生”,“增减效应”认为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持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持续减少的人,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时很多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

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这样,“美”的东西就会越赞越多、越赞越美。

让赞美成为兴奋剂: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受到心灵上的伤害,并所以一蹶不振;也会因为一次表扬、赞美而走向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会使这终身难忘,乃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记得在一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时,一位老先生说过:“教师的一句话能够成就一个天才,同时,也能够摧毁一个天才。

”“增减效应”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赏识、激励、赞美学生如果说被尊重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那么被赏识则是学生的更高心理需求。

赏识学生就是对学生身上的长处予以肯定、予以赞美。

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美时,学生会所以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在这种鼓舞下,力求做得更好、更完美。

安东尼·罗宾说过:“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

”教师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可开发学生的“金矿”,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同学打交道时擅长运专心理学,确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一一同学更加乐观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

许多老师在读师范时也学过教育心理学,可是那些体系化的理论, 死板生硬犹如嚼蜡,到了实际中经常被忘得一干二净。

而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学问,很简单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

我们的工作,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嘉奖、批判和惩处,那是不是运用了心理效应就可经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一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同学的乐观行为,削减同学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比如一位老师奇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剧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同学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

”好几个同学立即恳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

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劳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

当同学清楚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有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念?”同学的回答当然是“有”!再拿心理上的“增减效应”举一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院子里养了很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议说:“从今日开头,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头吱吱大叫, 而且还处处跳来跳去,似乎特别不情愿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赶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兴奋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读完孙媛教授编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下面就书中提到的两个对我影响较大的心理效应发表几点自己的感想:(一)情绪效应“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死了?’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

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而温暖的微笑可以化解心中的坚冰,这就是情绪效应。

一些教师经常会因个人私事或学生所做的坏事、气人事,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殊不知,教师一番倾盆大雨、酣畅淋漓的训斥,固然把压在自己心头的怨气、愤恨都发泄出去了,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而学生呢,从看到教师那张阴沉的脸起,就知大事不妙,胆战心惊了,而此时更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只能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扼杀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活泼好动、心理不成熟的学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见“葵花宝典”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里效应》读后感
从教20多载,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教育并不是仅靠一腔热情、埋头苦干就能干好的,它更需要广大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及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深入思考、研究,努力探索、实践,从而达到教育最优化。

可是,现实中教育的功利性使得教育简单化,教学机械、套路化,这不仅伤害着学生,也伤害着广大从教者,更让人对内心一直坚守的教育产生动摇,陷入迷惘。

孙媛教授《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扫除了我内心困惑,同时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本书遴选了广为认可的一些典型的心理效应,并列举相应的案例对其进行辅助说明,把深奥的心理学理论融入一个个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中,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天把大量时间用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可是心血的付出不一定就换来你以为的效果,学生上课无精打采,班级缺少你追我赶的氛围,纪律、作业、考试成绩,哪样都不让人省心。

于是,我们就开始怨声载道,怨学生,怨家长,怨该死的教育体制,继而又变本加厉地实施题海战术,折腾学生也折腾自己。

有的老师为了分数,甚至做出有违师德、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来。

面对这些现象,我一度动摇,自己一直努力践行着的教育理想,难道就只是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这本书一扫我心头的疑惑,让我又陡增几分信心。

“乔治效应”——我坚信教育的成功来自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南风效应”——春风化雨的关爱一定胜过铁面冷酷的批评;“霍桑效应”——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那位;“自己人效应”——俯下身子,拉近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针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育现象,本书不仅提出相对应的各种心理效应以应对,呈上丰富的教育案例以解读,更对每一种心里效应的实施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法及操作技巧,令人一目了然。

与一般此类书籍不同的是,它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晦涩、不自说自话,在阅读过程中,你会时不时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困惑,反思自己的工作行动,鞭挞自己的师德灵魂,令人热血澎湃,燃起心底残存的星星火苗。

它让我看到很多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正以他们的满腔热诚、满腹才华为教育的大
厦,为民族的根基努力思考着,不懈奋斗者。

教师这一职业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显得有点尴尬,处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迷惘,教师的出路在哪?阅读这本书如同给我们打了一针精神制剂,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豁然开朗:教育,永远应该是一番净土,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教师始终要以一名思考者的身份,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全人格,积极进取的精神为己任,无论何时都不可丢弃这份信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如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部“葵花宝典”,我们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和问题,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或找到相应的策略。

当班级活力不够,,学生懒性成灾,成绩不好时,不妨运用“鲶鱼效应”,激发班级活力,带领学生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当遇到众人眼中毫无过人之处,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试试“摩西奶奶效应”吧,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着无限可能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多些鼓励与期望,让他们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引燃其沉睡在心中的火山;当发现学生出现迷惘,学业停滞不前时,那就一定要使上“成败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性格特点,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读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幅风光无限的画卷,画面纯美、视野开阔。

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多如牛毛,但很少有哪本书让我有这样的亲和感,如同遇见了久违的、但总心有灵犀的老朋友,读里面的每一篇文字,就觉得那是在与老朋友互相畅谈,在答疑解惑,观点碰撞中感觉过瘾之至,不亦乐乎?案例中的老师个个有智慧,会思考,面对问题不逃避、不简单化,不悲观。

处理问题充分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树立信心,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这本书不仅适合教师读,也适合每一位父母来读。

教育是相通的,书中的各项心理效应、教育原理、具体事例,对于父母如何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运用“威尔德效应”,俯下身子,倾听你孩子的心声,走进他的心灵,给予他最及时的帮助;“增减效应”,人无完人,不要把对孩子的指责当成习惯,减少指责,把赞美送给自己的孩子,让他更加自信。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运用“自然惩罚效应”吧,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上没有谁会为他的错误买单,让他自觉认识、改正错误,学会自我管理……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怀揣理想,用我们深入的思考、深沉的博爱、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帮助每一位学生迎风远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