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
研究方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实践与研究1
农村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的实践与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选题的原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既是目标,又是学习方式。
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其核心也是科学探究。
为此,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表现相关性,学习方式强调探究性,评价突出发展性。
可见,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新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只有熟悉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及学习方法,才能更科学地设置新一轮的学习。
进行“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可以避免单凭经验的衔接教学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在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共性与差异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小学科学教学转化为初中科学教学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完善科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有利于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学体制实际上小学、初中从来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自扫门前雪。
由于中小学教师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感到很不适应,学习成绩滑落。
初中科学教师埋怨小学科学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科学教师又会责怪中学科学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产生种种不适应。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下降。
因此,中小学科学的有机衔接是中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
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将使中小学科学教与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有助于“师与生”的双向适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初中科学入门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过早过快,使中小学科学教学得到优化,大面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从而步入良性循环,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工作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一)选题缘由1.中学生物实施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过,科学毕竟有90﹪是实验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规律和理论也是主要通过实验得出的;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所以,生物教学中实验所起的作用是独特的、高效的,不是粉笔加黑板或教师口头传授、电脑模拟能替代的。
可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校大多教师依然推崇知识教育,公开课是另外一套,常态课依然是先前的传统教学,实验教学也是传统、呆板、机械的,大多教师还抱怨:“课时根本不够,做什么实验,浪费时间”,结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我校生物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与普通校一样,我校大多生物教师也是认为实验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也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把相关知识讲解之后,如果有时间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严重违背了获取知识的规律,而且实验课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重复书上的步骤,结果实验仪器的利用效率很低;学生热热闹闹,教师疲于维持课堂纪律,一堂课下来收效甚微,依然是教师控制学生、教材控制学生、考试控制学生。
例如,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中,教师让学生观察菠菜叶保卫细胞,学生就必须观察菠菜叶保卫细胞。
倘若学生偷偷地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或其他植物叶保卫细胞,就要承受教师责备的目光。
那些偷偷将头发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惑,只好将“怎么看不到头发的显微结构”“头发怎么不是由细胞构成的”等问题埋在心底。
结果使得科学探究实验成为教师幕后控制的“木偶戏”,或是把科学探究实验变成为“程序化的步骤”,严重违背新课标理念;而2014年,中国新高考改革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3.“基于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开放性生物实验教学”的提出我校是大兴区农村校,大多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还是按照以往传统教学进行,每天学生收获少的可怜,但是我校也有一个优点:学生数量相对不大,每班三十多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工作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而是逐渐涉及到家庭和社会的综合育人。
在这个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任务。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在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家校社三方的协同育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间的有效合作,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发展历程。
2.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间的协同育人情况,总结已有的经验和问题。
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阐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2.实证研究法: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同育人情况,从而获取实证数据。
3.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实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预期成果和创新点:(一)研究预期成果:1.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评价体系,为相关实践提供科学的评价和指导。
2.形成系统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
3.提出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二)创新点:1.系统性研究:通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的全面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空间,使得教育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高效化。
在此背景下,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1. 推动教育创新: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课题申报和实施,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增强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3. 促进教育公平: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服务,缩小教育差距,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4.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5. 引领学术前沿:教师课题申报书的研究有助于引领学术前沿,推动学科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可以站在学术前沿,深入挖掘学科内涵,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为学术繁荣作出贡献。
开题报告格式说明
开题报告格式说明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本次开题报告是为了明确研究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便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选题背景是指研究课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术背景,研究意义是指研究课题对学术理论和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目的是指研究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研究内容是指研究课题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范围。
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明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和深度。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技术路线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和步骤。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明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规划研究过程和提高研究效率。
四、预期成果和研究进度安排。
预期成果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研究成果和效果,研究进度安排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时间节点和计划安排。
预期成果和研究进度安排的明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研究进展和效果。
五、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存在问题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解决方案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明确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在开题报告中所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课题的相关背景和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报告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七、结语。
开题报告的结语是对整个报告的总结和展望,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方案(一)
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方案(一)研究生的学术研究需要严谨的规划和评估,而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方案就是重要的工作步骤之一。
一、研究生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始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其中需包含以下要点: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选题背景是指研究主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它必须有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思考。
研究意义则是阐述节选出的主题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及其对整个领域的重要性。
2.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生需要阐明前人已经对该问题进行的有关研究成果,指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而这一部分的综述内容一般包括发展历程、国内外现状、研究特点和未解决的问题等。
3.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要客观、明确地说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试验手段、数据采集等重要工作。
方法部分还要体现出理由合理性和操作程序性。
4.预测结果及其意义开题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要体现出学术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实践结果,一般取决于研究、、理论结论的准确性和现实意义。
而一旦结论被证实,对应的意义就更加重要和具有启示性。
二、研究生中期考核方案中期考核方案又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阶段,其要点包括:1.研究的进度和问题中期考核是要体验研究进度,看研究是否能够按时完成。
研究生要在这个时候报告研究进展的过程,平面图替换进展饼图,展示出主题在较大时间内的研究进展情况,同时要梳理出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数据分析与处理在研究过程中,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中期考核正是要求阐述和总结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议题有效性和措施的可行性。
3.需求预测和前景分析中期考核的最后阶段要议论研究成果的组合应用和相应的流程效应,重点关注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预测价值,以及对未来的意义和启示。
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方案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阶段,要求考生围绕主题进行全面、客观和详细的阐述,以推进整个研究的进展。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探究一选择三位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探究一选择三位摘要: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二、三位选择人物简介1.人物1:毛泽东2.人物2:周恩来3.人物3:朱德三、人物事迹及贡献1.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推动国家发展2.周恩来:致力于国内外事务协调、外交成果显著3.朱德:红军长征领导者、新中国军队建设者四、人物品质及现实启示1.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2.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3.严谨的工作作风五、总结正文: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红星照耀中国专题探究,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和光辉成就。
在众多杰出人物中,我们选取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伟大贡献,以期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二、三位选择人物简介1.人物1:毛泽东毛泽东,湖南省韶山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新中国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
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并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2.人物2:周恩来周恩来,天津市人,同样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
他致力于国内外事务协调,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尊严,取得了外交领域的辉煌成果。
3.人物3:朱德朱德,四川省仪陇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他曾是红军长征的领导者,为新中国的军队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人物事迹及贡献1.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推动国家发展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全国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领党和人民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恢复了国民经济,并推动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原子弹爆炸、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周恩来:致力于国内外事务协调、外交成果显著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担任总理期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领导人建立了良好关系。
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步赢得了尊严,取得了外交领域的辉煌成果。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 幼儿发展需求。
在中班阶段(4 5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教版)的理论,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对同伴关系有更强烈的兴趣,他们渴望与同龄人互动、玩耍和合作。
例如,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班幼儿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只专注于独自游戏,而是开始主动寻找同伴一起搭建积木、玩角色扮演游戏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很多幼儿缺乏兄弟姐妹,同伴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就使得幼儿园成为幼儿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场所。
2. 教育目标要求。
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提高社交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幼儿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意义。
1. 理论意义。
研究幼儿中班同伴交往能够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但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心理机制、行为模式等,为幼儿发展心理学理论增添新的内容。
2. 实践意义。
对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结果,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班级氛围,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交往特点,合理安排游戏小组,提供合适的交往情境和材料等。
对家长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家长可以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和特点,在家中为幼儿创造更多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目的、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包括交往的频率、方式、对象选择等方面。
2. 探究影响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如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园班级环境等。
3. 提出促进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有效教育策略,为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选题的背景、意义1、教育现状研究评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学习方式。
何谓"自主学习"?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想学,我要学,我愿学"。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这就是我们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2、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得多,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的程度较低。
教师那种"快节奏、大容量"的"题海式"讲练教学,在课堂上不可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这种教学,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指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忽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自主学习,正是对这种"依赖式"教学的否定。
自主学习遵循"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的特质潜能,尊重学生的人格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在学习上自研自得。
1-己烯—正己烷—有机溶剂的液液相平衡研究的开题报告
1-己烯—正己烷—有机溶剂的液液相平衡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化工领域中,研究液液相平衡对于探究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己烯和正己烷是常用的化学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有机溶剂是其中一类常用的中间体和催化剂,能够有效地改变化学反应体系中的反应条件,从而提高反应效率和反应产物的纯度。
因此,研究己烯、正己烷和有机溶剂之间的液液相平衡关系,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己烯、正己烷和有机溶剂之间的液液相平衡关系,并考察温度、压力以及溶剂比例等因素对相平衡的影响。
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改进的等温重量法测定己烯、正己烷和有机溶剂体系于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液液相平衡数据;
2.利用闪蒸蒸馏法测定该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并将其与液液平衡数据相匹配;
3.基于液液和汽液相平衡数据,构建出该三元体系的相图;
4.分析相图并探究己烯、正己烷和有机溶剂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探究温度、压力等因素对相平衡的影响;
5.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评估该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三、研究意义
该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工业生产中对己烯、正己烷和有机溶剂等化合物的提纯和分离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2.掌握己烯、正己烷和有机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该体系的性质和行为提供基本数据;
3.为开发新的化学反应体系,寻找更加合适的催化剂和溶剂,提供科学依据;
4.为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提供参考,开发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
copd开题报告选题依据
copd开题报告选题依据篇一: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不完全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的疾病[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2]。
据WHO估计,在未来的几年中,COPD将取代肺结核和呼吸道感染,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疾病死亡率的第5位,根据WHO预计,到2025年,COPD在全球的死亡率将达第3位[3],提高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成为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问题。
20XX年,我国COPD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每年因COPD死亡100万人,COPD致残500万~1000万人。
2.意义:通过研究各种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可以为护理临床工作者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此课题,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各种护理干预措施的了解以及提高自我护理的意识,让患者学会通过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二、研究方法:1.发放并收集由护士询问记分的COPD患者生存质量测评表。
2.实施护理干预内容2.1呼吸肌锻炼2.1.1缩唇呼吸:闭口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s,呼气时缩唇程度由患者自行调整,勿过大过小。
2.1.2腹式呼吸:可采取卧、坐、立位练习,以吸鼓呼缩的方式,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腹部,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稍用力压腹部,腹部尽量回缩,吸气时则对抗手的压力将腹部鼓起,同时要注意吸气要用鼻深吸气,呼气时则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1~2倍,5min/次,渐增加至10~15min/次,2~3次/d。
2.2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嘱其进食高维生素、低糖、适量蛋白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一般每天饮水1500ml 以上,补充适量的纤维素,避免食用产气食品,指导患者少量多餐,细嚼慢咽,防止便秘、腹胀影响呼吸,必要时协助制定食谱。
开题报告1(论文)
开题报告1(论文)开题报告1一、选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创新。
然而,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在个人数据被滥用、泄露的情况下,对隐私保护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本论文旨在研究人工智能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并对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论文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中隐私保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目的与意义如下所示:1. 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挑战和问题;2. 探讨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法在人工智能中的适用性;3. 提出适用于人工智能的隐私保护方案,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4. 为其他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在人工智能中隐私保护方面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隐私保护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数据收集、存储、传输等环节中的隐私泄露风险;2. 现有隐私保护方法研究:综述目前已有的隐私保护方法,包括数据加密、差分隐私、安全多方计算等,并分析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3. 基于xxxx的隐私保护方案设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xxxx的隐私保护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同时不影响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4. 实验与评估:通过构建针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实验环境,对提出的隐私保护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性能评估和实用性测试。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综合各种方法的优劣,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论文预计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1. 引言:介绍人工智能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并概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2. 相关理论与技术综述:对人工智能中的隐私保护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综述,归纳总结已有研究的优缺点;的隐私保护问题以及其产生的原因;4. 现有隐私保护方法研究:对目前已有的隐私保护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适用性和不足之处;5. 基于xxxx的隐私保护方案设计:提出一种适用于人工智能的基于xxxx的隐私保护方案,详细介绍其设计思想和实现过程;6. 实验与评估:构建实验环境,对提出的隐私保护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性能评估和实用性测试;7. 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归纳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
幼儿中班同伴交往开题报告范文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1. 幼儿发展需求。
在中班幼儿阶段(4 5岁),幼儿的社会交往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从家庭的小圈子走向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同伴交往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转变,同伴交往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促进认知的发展。
例如,在共同游戏中,幼儿需要考虑同伴的想法和需求,像搭积木时,他们要协商搭什么、怎么搭,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多为小型化,幼儿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在幼儿园中的同伴交往就显得更为重要。
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可以学习到分享、合作、互助等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对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教育要求。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发现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争抢玩具、不知道如何加入游戏小组等,这就需要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的交往行为。
(二)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幼儿教育的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大班幼儿或者从整体幼儿阶段进行分析,针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
通过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本研究能够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关于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方面的实证数据。
从心理学角度深入了解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心理过程、情感体验等,有助于推动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幼儿社会交往领域的研究。
2. 实践意义。
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游戏情境,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交往特点组织合作性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的社交行为。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选题
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选题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成为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
本报告通过选派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分析社会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二、选题意义本次调研选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措施”,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父母或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农村家庭结构变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和照料,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次调研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索有效的帮扶措施,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内容1. 调研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帮扶措施。
2. 调研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情况。
3. 调研地点:选择了部分农村地区进行样本调查,包括家庭访谈和儿童心理健康评估。
四、调研结果1. 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障碍等。
2. 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父母关爱、受教育资源不足等。
3.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帮扶措施的调研发现,家庭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措施对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建议措施1. 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 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强化家庭关爱教育,加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建立健全家庭教育辅导机制。
六、总结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开题报告ppt1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由于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在进行, 目前由于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价格还没 有完全放开,国家对电价依旧实行监管,但是随着 有完全放开,国家对电价依旧实行监管,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东北、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东北、浙江电力市 场试点电力金融市场。 场试点电力金融市场。我国电力金融市场发展还处 在启蒙状态,大都还在停留在理论阶段, 在启蒙状态,大都还在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大都 也是借鉴国外经验再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试点。 也是借鉴国外经验再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试点。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有利于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在电力市场的重要性, 有利于了解金融衍生工具在电力市场的重要性,深入理 解远期合同对电价的影响, 解远期合同对电价的影响,全面了解考虑期权思想的远期 合同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合同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1.3 选题的实践意义 为电力市场稳定电价,规避风险,指导资源配置提供了 为电力市场稳定电价,规避风险, 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 模型分析法 实验经济学法
远期合同
文献综述
考虑期权思想的远期合同 金融衍生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实验介绍
实验设计及过程
实验流程介绍 实验进行过程 案例演示
案例演示与分析
案例结果分析
基本结论
总 结
论文缺陷与不足 今后研究方向
5、选题的创新点
在选择模型时,结合国内电力市场现状, 在选择模型时,结合国内电力市场现状,运用期 权思想,选择适合国内的电力远期合同模型, 权思想,选择适合国内的电力远期合同模型,以便 能规避风险,使交易双方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能规避风险,使交易双方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国内有关电力远期合同的相关研究大都是理论研究 很少采用实验方法实现, ,很少采用实验方法实现,本文采用实验经济学方 用计算机平台实现电力远期合同交易。 法,用计算机平台实现电力远期合同交易。
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及意义
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绿色高能环保电池,具有比功率高、能量密度大、工作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无毒、无污染等优点[1],广泛应用于轻薄便携的电子设备以及未来电动汽车研发等领域,在能源和材料研究中备受关注。
目前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电解质主要是锂盐的有机溶剂,但是这种液体电解质存在漏液现象从而导致电池安全性不佳、循环寿命不够长。
因此,研究和开发固体电解质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主要是由聚合物和盐构成的一类新型的离子导体,它不仅起到电解质的作用,而且充当了电池的隔膜,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除了具备液体电解质的优良性能,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质轻、成膜性好、黏弹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2],可将电池制作成各种形状以充分利用电化学器件的有效空间,从而使电池具有耐压、耐冲击、生产成本低和易加工等优点,能够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其他电子装置提供高功率、高能量密度、高比能量、长寿命和低温性能良好的能源。
因而聚合物电解质的研发更有利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向小型化、轻量化和薄膜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际应用价值,满足锂离子电池要求的、理想的聚合物电解质应该符合一些基本要求[3]:(1)电导率应接近或达到液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值10-3~10-2S/cm;(2)聚合物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应尽可能地接近于1;(3)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度的相互作用以确保电解质理化性能的稳定性;(4)电化学窗口宽(>4.5V),聚合物电解质与电极之间不发生不必要的副反应;(5)在电池工作的全部温度(-40~150℃)范围内,聚合物电解质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发生任何分解反应;(6)聚合物电解质应具有一定的力学稳定性,这是实现固态锂离子电池批量生产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的研究情况,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在满足力学稳定性的条件下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导电性能。
PEO是研究最早、也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聚合物基体之一。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二、研究现状
《中国环境税》研究项目提议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全球变化及其影响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全人类广泛关注的焦点。
世界各国政治家、科学家和社会公众都在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努力。
中国政府在环境问题上态度积极,提出在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四十五的的行动目标。
在应对环境问题和碳减排问题上,有很多政策手段可以选择,其中环境税因具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率的潜力,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
在中国开征环境税,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推动中国环境政策前进的重要步骤。
在中国是否需要开征环境税,开征怎样的环境税?经过有关部门和国内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开征环境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取得一些成果。
但是,以往的这些研究范围过窄,在基础理论和国际经验的研究上有所缺乏,与实际征收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税制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实现征收管理,在税务部门还存在很多疑问。
因此,本次中国环境税的研究项目将重新梳理环境税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国际经验的中国的启示,评价中国环境税费制度的现状,勾画环境税制的框架,为推动中国税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对环境税的征收管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确定环境税征收管理的可行性。
二、研究现状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关于环境税收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税收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我国关于环境税税收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王金南、钱小平,1992;朱骏武,1993),至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而“绿色税制”是最近一些年才开始提出的概念。
近年来,在我国税收理论界,对绿色税的研究日渐深入。
纵观我国国内有关环境税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外环境税基础理论的引进。
在环境税税收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中国学者一般借鉴国外学者比较成熟的理论,认识上比较统一.。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治活动研究的开题报告
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治活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作为蒙古国的国父和开国元勋,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蒙古国政治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不仅在国家建设、政治制度、外交关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蒙古国的国王制度上设立了“大汗”制度,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交融,对蒙古国的政治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治活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蒙古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革,还可以为今后蒙古国的政治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主要政治活动为主线,深入探究他的政治生涯和政治思想,并将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生涯及其特点。
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成长过程、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2、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阐述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政治信念以及他在政治上的态度,探究其对蒙古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3、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探究他在国家建设、政治制度、外交关系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在蒙古国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历史研究法,对相关文献及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深入了解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生涯和政治思想提供概览和理论基础。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通过对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生涯和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创新和独到之处:1、对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思想和贡献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和分析,并探究其对蒙古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
2、对传统蒙古制度和现代化政治制度融合的现实意义进行全面解读,并对蒙古国在政治制度上的演变和变革进行了一些启示性探讨。
3、通过对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治生涯的细致分析和探究,在历史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发现和调查,并通过探究其政治生涯与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对蒙古国的历史发展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和剖析。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不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新。
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涵盖了教育的各个层面,从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使得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同时也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合理的网络教学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教育的效率和效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益。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可以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四、教育质量和竞争力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公正性。
此外,教育信息化也可以提高教育机构的竞争力,增强了学校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息化教育不仅是教育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挑战。
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第二节本课题研究框架和思路与方法 (2)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础理论综述 (5)第一节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 (5)第二节企业组织再造的相关理论综述 (9)第三节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综述 (14)第三章A公司经营概况和组织环境分析 (20)第一节A公司现状和战略发展目标 (20)第二节A公司的组织架构 (22)第三节A公司的组织环境分析 (24)第四章A公司组织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28)第一节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 (29)第二节确定责权利关系与积极授权方面的问题 (30)第三节企业分工合作体系与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 (32)第四节组织建设和组织能力培养提高方面的问题 (34)第五节通过组织变革适应战略与环境变化的问题 (40)第六节A公司组织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41)第五章 A 公司组织重构的设计方案 (44)第一节根据战略规划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44)第二节组织重构的实施和保障 (51)第三节学习型组织——组织重构的方向 (54)第六章 A 公司未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57)第一节根据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求设计组织结构 (57)第二节A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步骤和方法 (61)第三节A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63)结束语 (65)附录:附录1.A 公司组织管理调查问卷 (66)附录2.A 公司组织管理访谈提纲 (72)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许多领域中以项目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了最主要的生产运营方式,例如,IT业、制药业、建筑业、管理咨询业、保险业等这样的行业,它们当今的生产方式不是全部以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形式来实现,就是主要依靠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形式来实现。
另外,很多新兴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或全部生产都是按照项目的模式开展的。
确切的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以项目开发与实施为主要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以及服务提供手段的社会【1】。
诚然,竞争优势的获得源于企业采用正确的战略及一系列因素,而要将战略付诸实施则必须有适当的组织管理加以配合,而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经营风格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则是保证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框架,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有效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2】。
的确,企业的成功首先要归之于拥有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架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应该说,基于项目和运营的企业在组织和管理上区别是很大的,由于项目是一次性和相对性的,所以一般项目的组织形式多数是团队性的,而运营工作却是基于部门的职能性和直线指挥为主。
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却有大量的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却仍沿用着过去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确实有过很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这样的组织模式已难以形成内部活跃的创新力,也没有足够地对项目开发与实施的保障能力,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弊端也日益显露,正逐渐成为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本文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A组织管理现状的调研,从其目前的组织管理的弊端入手,并在总结目前国际流行管理理念情况下,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A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A组织重构的对策和思路。
本文希望通过此方面的探讨来完善国内对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组织重构的研究,同时也希望此研究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
所以,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达到下列目的:【1】戚安邦著,《现代项目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2页。
【2】甘鸣华主编,《管理创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第一章绪论(1)分析基于项目为主的A企业现行组织模式的现状及弊端;(2)提出基于项目为主的A企业组织重构的对策和思路,并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A公司组织重构的最终方向;(3)希望对基于项目为主的国内公司提供组织模式变革的思路。
一般的组织重构基本上是用来解决常规与期望的问题,对于非常规与非期望的问题,通常是靠有关负责人的协调来解决,在管理学教科书甚至将解决非常规与非期望的问题作为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解决,这些都是本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本课题研究框架和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框架本文将以基于项目为主的A企业组织重构问题为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及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企业A的组织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并在总结和借鉴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A的组织重构的具体对策和思路,并进一步指出学习型组织是其最终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研究目的、意义组织重构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综述企业企业A组织重构和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设计方案图1.1论文研究框架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的有关理论为指导,从组织学、管理学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等角度对该课题以A公司为例进行了应用型研究,本第一章绪论文希望对组织重构及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整合,并尝试通过A公司组织重构的过程最终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研究过程中,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量分析,以求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在本论文的有关A企业组织方面的实证调查中,通过A公司自己的课题组帮助和精心组织,作者顺利地组织实施了关于A公司组织管理的问卷调查(见附录一)。
鉴于对公司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深度,问卷填写的对象界定为公司全体中层以上员工,合计发放问卷45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45份,在完成了对于A公司的组织管理问卷调查和分析工作以后,在A公司课题组的安排和协助下,我们紧接着组织了对于A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访谈调查工作(见附录二),这些都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真实、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另外,本研究还大量收集了国内外学者的著作或学术期刊及研究报告、报纸和杂志的相关报道,并借助于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所有这些资料都是本文的主要素材。
三、研究思路本论文通过对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A组织管理现状的调研,从其目前的组织管理的弊端入手,并在总结目前国际流行管理理念情况下,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A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A组织重构的对策和思路,并指出学习型组织将是组织重构的方向。
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可由以下技术路线图来表示(见图1.2)硕士论文总体设计立题和开题报告A撰写论文论文初稿论文征求意见、修改、定稿图1.2 论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本研究从开始就在导师及课题组的引导下有意识的进行了论文总体设计和选题,并有第一章绪论幸得到A公司的领导及内部很多员工的帮助和支持,从而经常和指导小组一起讨论和分析,本人在前期就开始了大量的调查和文献阅读工作,从而完成立题和开题报告。
在得到导师及指导小组的认可后,本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深入地分析、发现问题,试图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同时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文献阅读,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经过数易其稿,最终定稿。
四、本研究中运用各种组织原理的基本方法1.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
不同的理论均可利用,传统的现代的组织理论都有可利用的地方,理论本身并不矛盾,只是具体的假设不同或侧重点不同而已。
最新的理论不一定是最适用的。
2.各个阶段的组织理论也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不同的组织类型也没有绝对的优劣高下,它们都有可能是我们今天关注的话题;另外,无论哪一种组织理论或思想,都不能脱离一个核心问题:组织结构。
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没有哪一种组织结构过时或无用,应当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兼收并蓄,有选择地取舍,这样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也是我们回顾历史的目的所在。
3.要有选择的加以运用,运用比较成熟的,有过一定实践检验的理论。
这样在使用中就可以假定理论的可行性,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论证理论本身。
4.发展的运用,创新的运用。
运用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具体的实践中,而不是将现实改造成为理论所描绘的蓝图。
不能盲目的照搬,某种模式如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这种模式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实验、进步与创新的新观念,以此使企业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5.创造的运用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是指要发展理论本身,要利用理论的精髓,具体实践中不需要全部生搬硬套。
比如企业再造等现代组织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下,因此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也不能照抄哈默对再造工程所下的定义,中国企业应吸取再造工程思想的核心内涵,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所以本文沿用组织重构一词。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
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组织管理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又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空间,如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等。
这些理论和其他各种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按照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研究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
第一节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西方组织理论是产生现代各种流行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础,它建立了组织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则,它包括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这些组织理论都是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基础。
一、古典组织理论最早的西方组织管理思想体现在西方的《圣经》中。
先知摩西的岳父耶特鲁建议摩西不必事必躬亲,而要制定法令、建立等级、授权管理等。
虽然关于组织理论的思想,古已有之。
但一般认为近代企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是源于古典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rederick.W.Taylor),“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enri.fayol)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等人【3】。
下面分别介绍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1. 泰罗的组织理论思想美国的泰罗虽然并没有专门研究组织理论,但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了组织理论方面的观点。
他在其代表作——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和《车间管理》中,关于对组织机构的主要观点是:(1)在职责划分方面,管理职能由专门的管理者承担,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
(2)在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方面,也要分工,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两项专门化的管理职能。
(3)进一步主张把计划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计划职能由专门的部门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