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合集下载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4.28•【字号】东府办〔2018〕39号•【施行日期】201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东府办〔2018〕3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实施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4月2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三章认定与资助第四章招收和管理第五章监督管理与绩效评价第六章附则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实施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规范完善我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的工作,加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扶持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根据《2017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院筹建工作方案》(东府办〔2017〕56号)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工作站是指在我市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工作平台。

第三条设立工作站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工作站建设、产学研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相关日常管理等。

第四条市科技局是工作站的归口管理部门,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工作站的认定资助和日常管理协调工作。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鼓励研发实力较强、科研项目充足、经营状况良好并能够长期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工作站。

第六条工作站的认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且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的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6.19•【字号】沪学位办[2013]11号•【施行日期】2013.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沪学位办〔2013〕11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2010〕1号)精神,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现将2013年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申报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申报内容(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验加快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开展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验,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入学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从而切实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技能和研究能力。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十六部门关于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2〕56号)精神,推动高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鼓励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展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三)MBA课程案例库开发共享平台建设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工商管理硕士的教学特点,开展MBA课程案例库开发共享平台建设。

推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改革导师队伍评价机制

推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改革导师队伍评价机制

分管领导:
责任部门:国际交流合作处
协办部门(单位):教务处、人事处、国际教育学院、各相关教学单位
10.加强研究生招生与就业工作。

加大研究生招生、调剂力度,建立8个以上校际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

计划招收研究生27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4人,硕士研究生275人;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4人。

优化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类型结构,努力增加工科等生源紧缺硕士学位点的招生数量。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

分管领导:
责任部门:研究生学院
协办部门(单位):各相关教学单位
11.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修订2016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分类设置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推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改革导师队伍评价机制,实行导师评聘分开、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导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

分管领导:
责任部门:研究生学院
协办部门(单位):各相关教学单位
二、坚持学科引领,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12.加强学科建设。

进一步凝练学科主攻方向,积极申报省级优势特色学科。

开展重点学科中期考核,为届末考核和下轮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做好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准备工作,为博士学科授予单位及博士单位授权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申报”准备工作,力争早日获得“推免权”。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将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旨在更新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一批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要求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以研究生学位课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具体包括:A类:研究生公共课程,即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课及面向多个一级学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B类:面向一级学科或部分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第四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

第五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注重原版外文教学资料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发新教材,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第六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学团队原则上应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且师德高尚的研究生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实行在研究生院、相应教学单位指导下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教学团队组成人员应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保证成员在教学交流中的各层次的全面性和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

第七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由申报学科所在培养单位组织申报,项目负责人应为本学科专业内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研究生教师,项目组成员一般应由承担过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课教师组成。

第三章项目管理第七条研究生培养处作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论证、立项、建设、验收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第八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

(完整版)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完整版)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3)培养目标方面,自主机制和实践性有待强化。语言学学科的性质与知识的跨度,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强化思维方式的训练,不断地练习、巩固。但目前很多老师仍以“满堂灌”式的知识讲授为主,忽视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育和锻造,学生未能自主归纳理论体系,理解概念之间的关联,也缺乏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语言学更偏向自然科学,其对于文科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还未从实际的教案活动中完全有效地把语言学课程的教案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二)课程现状
(1)教材建设方面,探索意识和时代性有待提高。语言总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语言学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具备灵活的、不断更新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但近年来本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仍有较明显的滞后性。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基本沿用的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构主义框架,尽管有一些新改版、增订版,但各种考量权衡致使教材本身并未体现出太多的探索意识和时代前沿性。对于汉语的新发展、新现象,教材未能给予充分关注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现实语言之间的部分分歧。
总结说来,对于中文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建设,需要做到:重视基础培养和兴趣开发,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追踪学科最新动态,通过本课程教案,不仅要帮助学生熟知汉语基本知识,了解汉语基本规律,掌握汉语语料分析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解释汉语现象的理论能力和在工作中合理运用语言技巧的实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适当将新知识、新方法融入教案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锻炼学生语言实操技能,力争做好教与学、学与用、大学与社会的顺畅衔接,培养专业扎实、技能过硬、适应性强、可塑性广的优秀中文专业本科生。
科研立项情况:主持国家级二类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6BYY132);省部级三类项目1项(SK20XXA257),校级四类项目2项;第一参加人参加国家级二类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YY032),参加省部级三类项目2项。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教学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文件《关于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讨论稿)和《长沙理工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特制订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科为本,体系优化,层次分明”的课程建设原则,从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入手,理清学科的研究特色,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把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建立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

科学设计课程分类,继续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强化培养学院责任,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强规范管理,鼓励特色发展,力图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兼顾学术性、应用性、探究性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继而形成与每位研究生适切的“个体课程体系”。

二、现状分析我校从198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目前已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完整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学位点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哲等7大学科门类。

学校共开设博士研究生课程51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793门。

共开设博士公共课程6门,硕士公共课程14门,双语课程24门。

学校共有研究生任课教师950人,所有任课教师均要求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历。

学校一直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1、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进行学术型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校2014年对所有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要求以学科最新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为依据,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本总则于2008年1月16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八届七次会议和2008年第四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为使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的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按照北京科技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各类拔尖创新型人才,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自2008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一、基本依据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7年6月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按照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应按照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

2、我校自1997年起,开始了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自1998年起,开始了MBA的培养工作;自1999年起开始了EMBA的培养工作;自2002年开始了MPA的培养工作。

必须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国家教育委员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转发的《工商管理硕士试行培养方案》和《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以及有关文件精神,制订相应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3、2006年,我校公布了《北京科技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过程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4、我校已实行校、院、系(所)两级行政三级教学管理体制,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管理工作程序正逐步与之相适应,需要在培养方案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另行制订)中予以进一步明确。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作者:周燕园杨扬葛静来源:《科教导刊》2024年第08期摘要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健全和完善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是保障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

文章针对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建设的问题,分别从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特色研究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考核评价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医科;医学研究生;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4.8.010Research on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Take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ZHOU Yanyuan1, YANG Yang2, GE Jing3(1. Graduate School,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2. School of Pharmacy,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3.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199)Abstract New medicine science is the latest requir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 sound and perfect core curriculum system fo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most basic and key link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graduate training in local medic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al science,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various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forming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characteristic gradu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curriculum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Keywords new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core curriculum“健康中國”和“教育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重要战略,医学教育作为两大战略的纽带,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也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第一条总则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构建与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目的研究生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育理念、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本办法的实施旨在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法不断革新并取得实效、能够面向国际并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条原则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向学位课和核心基础课倾斜。

重点建设基础较好、学生受益面较广、且已开课3年以上的课程。

坚持公开选拔、择优建设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建设原则。

核心课程:本学科研究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调研国际上排名靠前学科的课程设置,并引入我校。

研讨课程:探究性学习课程,既培养研究思维和方法,又拓展和积累知识。

网络课程:视频课程,加强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提供在线教学课程。

实验课程:加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重点支持与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开设的研究生实验课程,以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社会实践学分的要求。

全英文课程:鼓励与国际一流大学共建研究生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条计划“研究生精品课程项目”每年立项1期,每期资助15项左右,每期建设2年。

第五条条件1. 教师队伍:有一支立德树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

2. 教学内容:符合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公共课、基础学位课应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和普适性,要有利于研究生打下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专业学位课应体现先进性和实践性,要有利于研究生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为深化我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际,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9]11号)和《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定(试行)》(黔党校发[2009]1号)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第一条积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条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和相应的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将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彰显办学特色,加快实施“一流学府”战略,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

二、学分规定第四条研究生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满76学分才能够毕业;总计修满70学分方可进入毕业论文开题和答辩程序;考勤学分不得低于20学分,课程学分不得低于42学分。

第五条研究生取得的学分,具体包括:n 考勤学分:25学分n 课程学分:42学分n 时事政策与党性锻炼:3学分n 社会实践学分:2学分n 综合考试学分:2学分n 毕业论文学分:6学分论文开题(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三、学分获得第六条考勤学分标准为0.20学分/次,研究生每上一次课(半天),即取得该次考勤学分。

第七条研究生获得的课程学分,是在该门课程规定的考核期间进行考试(或考查),成绩达到及格标准,即取得该部分学分。

公共课每门4学分,必修课每门3学分,选修课每门2学分。

第八条在第一、二学年,研究生每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完成党性教育考核,即取得0.5学分;在综合考试之前,按照教学要求完成党性总结或政治思想总结,即取得1学分。

第九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取得社会实践学分。

第十条综合考试成绩达到及格(含)以上,即取得综合考试学分。

考试不及格者必须通过补考合格后才能取得这部分学分。

第十一条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并经研究生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取得论文开题的2学分;按照规定程序答辩合格取得毕业论文的4学分。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指研究生必修的、具有较高学科的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科的代表性和综合性。

研究生核心课程应该选取本学科建设的经典课程和前沿课程,并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获得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二、注重立足于实践。

研究生核心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改革。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研究生核心课程应该及时更新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创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需要各高校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 1 -。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制度、要义与路径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制度、要义与路径

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制度、要义与路径作者:蓝洁黄惠璇罗霞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0期作者简介蓝洁(1981- ),女,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南宁,541001);黄惠璇(2001- ),女,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罗霞,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基金项目2021年广西职业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专业群的广西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GXGZJG2021AA055),主持人:蓝洁;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基地重大课题“基于产教集聚示范区建设的广西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策略研究”(2023JD05),主持人:蓝洁;2022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广西职业院校专业群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研究”(GXGZJG22022A039),主持人:隆广庆摘要“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层面以“科目”为单位推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

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递次改革的制度基础上,“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形成信息化赋能、类型化发展两个方面的制度要义。

其中,信息化赋能的机制较为成熟,类型化发展的要义则需要通过优化课程目标、改进课程内容与结构、深化课程资源建设、稳抓课程实施质量、打造示范引领样板效应五个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一流核心课程;信息化赋能;类型化发展;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0-0024-07“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层面以“科目”为单位推进的,且具有延续性和阶段性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但理论和实践领域对其制度设计、内在逻辑和建设路径的思考尚未深入。

“一流核心课程”与以往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相比较,及与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流课程”相比较,有何异同?如何有效推进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从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的前期制度、要义与实践路径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方案

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方案

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河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培养方案,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

一、培养目标MBA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工商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理论基础。

2.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国际商务、企业运营管理、创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3.实践课程:包括企业实习、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4.国际课程: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授课,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

三、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2.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模拟实战:通过模拟企业运营、商业谈判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企业访问: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实践。

四、师资队伍1.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具备高级职称。

2.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的高管、专家,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

3.国际教师: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提升课程的国际视野。

五、培养过程1.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MBA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2.课程学习: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

3.实践环节:积极参与企业实习、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论文写作: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水利工程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必备的水利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掌握土木工程通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指导、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预测、工程投标、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以及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未来从事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各课程建设方案(一)力学与结构建设方案1.课程介绍《力学与结构》包括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是水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力学部分主要讲授静力学、杆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部分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用材料的性能、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

2.课程建设规划建设内容:(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培养年轻教师尽快成材,脱颖而出。

从发展的角度,使教师的职称结构在3年内形成高、中、初为2:1:1的比例,40岁以下教师须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应是力学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

(2)完善教学文件和教材建设,保证教学需要。

每3年对《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一次修订。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2年内编写出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指导书和习题参考资料。

配合该课程教学,为能客观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编制有一定规模的、科学、实用的题库。

《力学与结构》教材选用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要求教师为学生指定3~4种以上的优秀参考书。

组织教师参加教材编写,提供针对性的实用教材。

(3)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4)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力学实验室建设,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国家自主创新的艰巨任务。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极大地激发导师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激励研究生创新工作的培养机制,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我校将从2008级新入学的研究生开始,全面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为指导各学院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兰州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本方案已于2008年4月2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并已上报教育部有关部门审批备案。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激发学校、学院、学科的内在积极性,构建起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和资助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

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研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

通过改革,建立起以促进学科建设为目的的招生指标分配体系,以激励创新实践为目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强化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负主责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原则1、分类实施原则:即充分考虑优势学科、成长学科和扶持学科的不同特点,对文科、理工科、农学和医学学科等区别对待,进行分类指导与实施,从各专业与学科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

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

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一、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特编制本指南,以供各高校参考。

二、指导思想本指南的制定以培养市场需求、社会实践能力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原则1. 专业相关性:核心课程应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所属专业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色。

2. 综合性:核心课程应兼顾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 灵活性:核心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课程设置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本指南将核心课程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以便为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科基础理论:包括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概念,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研究方法与科研技能: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技巧和规范,培养学生扎实的科研能力。

(3)专业外语:包括专业外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专业阅读能力。

2.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专业素养。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深入探讨本专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概念,为学生形成专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支持。

(2)专业核心技能:包括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实训、实地考察、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 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博士生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博士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一)博士生培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博士生的培养主要通过研究实践来进行,重点是培养创造性地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优良的学术作风。

(三)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博士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条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身体健康。

第四条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至4年。

可提前,但最少不得短于2年半;亦可延迟答辩,但最长不得超过6年。

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至5年。

第五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及其博士生导师可招收、培养博士生。

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且其所承担的课题适合于做博士论文的教授或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经资格审查通过后可以在博士生导师的支持下以副导师的身份培养博士生。

在培养期间博士生导师连续出差或出国讲学、进修,所在系、室应及时落实指导教师外出期间的指导力量,凡离校时间达六个月以上者,均应在离开前办好交接手续,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第六条博士生的培养实行博士生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要充分发挥博士学科点所在院、系、所、室在培养博士生工作中的作用,把集体培养与导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业务培养统一起来,为博士生创造良好的学术和育人环境。

一流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路径分析与探索

一流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路径分析与探索

一流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路径分析与探索作者:樊小艳丁晓琛李纪鹏来源:《科教导刊》2023年第27期摘要“临床技能学”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聚焦新形势下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分析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及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思政教育,探索并初步建设了集理论性、指导性、前沿性、应用性和思政性于一体的全方位的“临床技能学”核心课程体系,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临床素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技能学;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2023.27.020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rFirst-class Graduat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Clinical SkillsFAN Xiaoyan1, DING Xiaochen1, LI Jipeng1,2(1.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2;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32)Abstract Clinical Skills is a core postgraduate course for clinical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urse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needs of professional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w medical talents, and the cor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postgraduate courses. By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innova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model,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deep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core curriculum system of Clinical Skills has been explored and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which integrates the theoretical, guiding, pioneering,practic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linical literacy of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and furthe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Keywords Clinical Skills; graduate students; cor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指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也是支撑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的课程,是该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第二条核心课程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能充分展现该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对该学科专业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由研究生处统一规划与管理,学院组织实施,课程负责人具体承担。

第二章建设目标
第四条核心课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

建设以各类研究生学位基础课为主,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位课程,逐步“延伸”到各类课程,力争建立50门左右高质量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第五条通过课程建设,调动研究生授课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位点整体教学水平,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第六条核心课程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核心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标准
第七条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

通过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使课程在具备较深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使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

第八条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九条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学科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多种途径、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第十条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要有互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
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研究生独立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十一条通过建设,学术学位研究生应在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能力上显著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上显著提升。

第十二条形成丰富的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研究生学习成果及教学档案:
1. 核心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2. 核心课程试题库(至少10套试卷);
3. 核心课程讲义;
4. 核心课程教学大纲;
5. 核心课程教学案例;
6. 核心课程助学选读文献目录;
7. 核心课程教学档案,包括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中文版和英文版)、授课记录、试卷、成绩单、教学质量听课评价表(授课研究生全体评价)等。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十三条申报的核心课程建设的课程和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学位课。

2.已连续开课两年以上,教学效果好,具有明确的课程建设计划,每年上课人数应达到一定规模。

3.核心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已教授研究生课程2年以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作风正派、学术端正、治学严谨、工作踏实,申报教师本人和指导的研究生无学术不端行为记录。

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只能主持1门核心课程建设。

4. 每门核心课程需建立至少由2-3名具有较高水平、能够独立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的授课小组,由能形成一支综合素质好、爱岗敬业、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稳定的授课师资队伍。

第五章遴选程序
第十四条核心课程负责人申请,各学位点根据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确定,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第十五条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推荐的核心课程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公示,公示期一般为3天,公示期满且无异议,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核心课程建设名单。

第六章经费资助
第十六条获批立项核心课程,给予1万元/门的课程建设费。

资助经费分立项、中期检查两个阶段划拨,划拨比例各为50%。

中期检查不合格者,终止后期资助,且3年内不得再申请核心课程建设资助。

第十七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经费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在课程建设规划所限定的范围内使用,并接受校财务、审计和研究生处的监督。

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教材及教学相关的资料购买、复印、课件制作、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文版面费、调研差旅费、参加学术会议费支出等方面。

第七章管理与验收
第十八条核心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设立中期检查制度,课程负责人应在项目立项一年时,向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提交核心课程建设中期进展报告,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建设经费使用情况和阶段性成果等。

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有关专家按照建设内容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达到预定建设要求的继续进行建设;未达到预定建设要求的进行整改,整改后达不到预定要求的将不再进行建设。

凡未及时提交课程建设报告的,视为中期检查不合格。

第十九条核心课程建设周期完成后,课程负责人应向研究生处提出验收申请,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申请结题项目的建设成果送校内外同行专家鉴定,鉴定意见将作为项目结题评审的重要参考,并提交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进行评审,通过的项目可以结题。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由学校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