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读懂诗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

第2讲古诗歌阅读选择题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典题尝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AE A项,“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

E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名师解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名师解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名师解读2019-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中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们很头疼的一个题型。

如何在高考时拿到更多的分数,这是同学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2019-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如何在考试中做好诗歌鉴赏。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不外乎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这四个方面去考查。

四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无论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用到了怎样的语言,在表达时用到了怎样的技巧,这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感情。

一、形象诗歌中会塑造人物形象,也会描摹景物,刻画事物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形象。

1.人物形象在历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问法:a、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2019年上海卷《镜湖女》)b、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2019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由此可见,诗歌鉴赏中的形象也会是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二是诗人形象。

主人公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如《邶风.静女》中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女青年活泼俏皮,美丽动人;男青年痴情淳朴。

我们以试题《镜湖女》为例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问题: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2019年上海卷)读完诗歌后我们可以组织这样的答案,镜湖女以打鱼、采藕为生,说明热爱生活,生活态度积极;面容姣好,美丽动人;镜湖女歌声优美,回家之后还要和朋友相约明天出去玩耍,说明镜湖女活泼可爱的性格。

2、诗人形象在古代诗歌中有几种形象类型:a.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古代文中最有这种情怀的是李白,如《梦留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是这一形象的代言人,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种忧国忧民情怀体现的淋漓尽致。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巩固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9 分)
芳草渡 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①,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 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①“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11 分) 扑蝴蝶 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琅玕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尘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上片主要以景物描写为主,薰风来院,脱箨琅玕,方塘翠荷,清新雅致又不乏生机。 B.下片主要以抒情为主,“纶巾和羽扇”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C.“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句式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D.下片“景何限”一句承上启下,诗人通过美景何限的惋惜,进而抒发世事沧桑的感慨。 E.“一杯洗涤无余”,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绪在饮酒中释怀,表现了其淡泊名利的心境。 (2)(鉴赏诗人形象)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6 分)
1 / 18
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预习练 1.(鉴赏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 雨①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 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是“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PPT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PPT

古代诗歌鉴赏课案一:读懂诗家语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但是考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一、懂点诗歌基本常识(一)古代诗歌分类古代诗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

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

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

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

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高考重点考查)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

(二)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二、读懂诗家语,方悟诗歌情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名词活用作动词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课件(46张)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如何读懂古诗词》课件(46张)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 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
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 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 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 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 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 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 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 思而不得的苦闷。
❀ 如何读懂古诗词
方法归纳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 “何处泊”“断 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①表现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分)结合注释因为诗 人仕途失意,所以“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 (1分) “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 渴望回家之情。(1分)
总结方法
•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 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 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 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有正 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 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5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5

第5讲增分主观题——古诗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四大方面。

考生常因界定不清表达技巧导致答题思路紊乱而失分。

鉴于此,我们先辨清4大表达技巧,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再点拨审答技巧保规范。

一、4大表达技巧要辨清(一)描写[练中辨清]1.(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答:解析:颔联“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景物描写,“落”“下”分别形容“日”“鸟”,为动态描写;“秋原人闲”意指秋野空阔,是静景,动静结合。

诗人景中寓情,以这种闲适的景物,来表现自己闲适的心境。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及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2.(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解析:诗歌最后两句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园松桂发”是诗人想象的故乡松树当茂、桂花正香的景象,是虚写,而这又是实际发生的,所以是虚中有实;“清辉”指月亮的光辉,是眼前实景,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句实中有虚。

总之,这两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游子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教课目的阅读简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要点、难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教课方案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借助 ppt ,教师观看 ppt 导入新课。

●真题操练(投影PPT)操练体悟●主导学生活动:利用该方方法投影 PPT,人物形法,达成相研究象类答题指导关讲堂链接说明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义和外在物象交融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它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怀主人公形象。

光景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自然光景和人文景物。

能够是情中之景,有单个光景形象,有由多个光景形象 (意象 )组合成的境界。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色?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仍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剖析仍是归纳。

解答这种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 ( 肖像、行动、语言、神情、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照,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下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 ( 中心词应是形象 ) ;②剖析形象的基本特色( 联合诗歌内容剖析) ,形象的意义( 联系感情、要旨剖析 )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提升1“4看法”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步骤内容1.看题目——初判题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别”。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州,为朝廷重臣。

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点题。

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 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故事(此处化用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本枯燥的时间交代,笔 锋一转就写出了新意。尾联则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 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
-12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2.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 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行役诗,一般 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 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 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3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基本特征]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 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等。 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歌颂友情,追怀 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 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风格——婉约忧伤。 [鉴赏要点] ①分析思想情感。 ②分析思乡缘由。 ③体会抒情手法。
-24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答案: “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 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清淡的梅香随着 晚风四处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 蕴含了诗人恬淡闲适、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6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6

第6讲增分主观题——古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人云:“诗言志。

”对诗歌思想内容、主旨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必要步骤,也是鉴赏诗歌的终极目标。

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角度有二:一是直陈式,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常因答不全要点而失分;二是分析式,要求不仅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往往因不会分析而失分。

本讲针对以上两个失分点进行点拨,让考生突破低分瓶颈,走上高分平台。

一、怎样答准答对——保基本分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

[学技法——系统思维](一)常见设问要明了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诗人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某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答题模板要记牢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感情)答题模板要概括的感情=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014·全国卷Ⅱ)中的答: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情由)凄清、失神、怅惘之情;(感情基调)的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情境)温暖、愉悦之情。

(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境地)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而产生的。

..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2.感情分析题(要求分析感情)答题模板(1)分析+概括:先具体分析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2)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具体分析诗句。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三专题二第二节读懂诗歌始鉴赏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三专题二第二节读懂诗歌始鉴赏

第三部分
一、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审标题,明内容,捕捉情感线索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 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 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017 年新课标Ⅱ卷,由《送子由使契丹》可知,这是一首 送别诗,据此可猜测诗歌的内容可能是写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 理,以及殷殷盼归、兄弟远离的惜别之情。再如 2016 年山东卷《水 仙子· 舟中》 ,“舟中”说明诗人此时坐在船上,据此可猜测诗歌的内 容可能是作者夜泊船中的所感所想。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 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 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2.“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 “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 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 启下;b.铺垫下文。
第三部分
(三)审体裁,明章法,了解结构特点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 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 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 “合”是收束全诗。
第三部分
高 考 总 复 习
人教语文
第2节
读懂诗歌始鉴赏
读懂诗歌是理解、领悟诗歌内容、情感乃至表达技巧的关键。 因此,复习备考中,既要避免轻读诗、重做题的错误,又要讲究正 确的读诗方法。,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 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 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 形象、氛围,表 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3)典例剖析 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 ”,其意思应 是“烟气、月光笼罩着凄凉寒冷的秦淮河水及水边的沙滩”;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中的 “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 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 鸟叫声和蝉鸣声”。
返回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 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 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 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 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针对训练] 指出下面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返回
(2015 广东高考)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
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的主 旨。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流露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 国之门的惆怅)
诗歌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 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 “情感语言”。如抓住了 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 往既快又准。
杜甫《旅夜书怀》——“危樯独夜舟” (“独”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 (“悲”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 无尽的伤感)
[示例]
返回


结构章法 首联:起。赞美李白诗才超群。 颔联:承。指出李白的诗清新俊逸的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风格。 颈联:转。由赞美李白的诗才、诗风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转为对李白的思念, 从空间阻隔写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人天各一方。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尾联:合。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 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 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 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另一层。
返回
(二)明辨常见的 3 类“诗家语”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 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 作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 作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返回
技巧


古代诗词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示例: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 日即事》) 省略 分析:诗句上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 成分 住;下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 在理解时应把诗的下半句中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 ,即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的情感。
2.抓用典
返回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作用 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 味的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返回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注]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
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 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 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返回
“寻得桃源好避秦”“怕有渔郎来问津”。 (1)诗中的典故句:
(2)诗歌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
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 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
返回
[针对训练] 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 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 “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 意思的理解。
返回
读诗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
——准确理解大意
返回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 柳色写起; 次句写桃花、 李子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 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参考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 李子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 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 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2016· 全 国卷Ⅲ
内宴奉诏作
返回
(二)析注释 注释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释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相关诗句 介绍作者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主旨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
官或流放之际”类似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返回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 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 前后内容 ( 即写景与抒情 ) 是相 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 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返回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问题: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从读懂诗开始
返回
掌握诗歌的2点基本常识
——疏通阅读障碍
返回
(一)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返回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 读懂 思路层次、 大体内容, 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 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 “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 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 定语后置
[针对训练] (1)补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返回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解析:诗句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 其后
省略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动词“送”, 如果将“争”误 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
的注解
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等有关
返回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
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 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 语气助词,无义。
返回
(1)标题提供的信息:
参考答案:“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 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
(2)注释暗示的信息:
参考答案:反映了词人正处于被诬陷罢官后闲居的状态, 正文中又提到了《离骚》 ,说明词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 国忧民。
返回
(三)读正文 1.抓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 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把 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 相思的象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 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
[针对训练]
返回
(2013· 湖南高考, 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在横线上填入 恰当的文字。 钓 船 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词人通过对“柴扉”“白鸥”“钓船”“鳜鱼”等意象的
以隐 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词人 自甘淡泊, 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或回归自然、向往归隐)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 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倒装 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 结构 固亭怀古》) 分析: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古诗歌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
返回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宾语前置
争(送)缠头”。
(2)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返回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解析: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
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 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韵味, 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使诗句更富有韵味。
卷 别 2017· 全 国卷Ⅰ 诗 题 重要信息
返回
礼部贡院阅 (1)①点明了地点 ②表明了 礼部贡院 ; 进士就试 事件 阅进士就试 。 (2)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 怀古咏史诗 ;
2016· 全 国卷Ⅰ
②点明了地点 金陵 ;③交代了诗歌的 金陵望汉江 内容望 ,从“望汉江”三字中不难 体会诗歌会采用写景抒情的手法。 (3)①点明了地点 ②点明了写作 内宴 ; 原因 奉诏 。
(一)抓标题
返回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 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 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
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 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 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针对训练] 根据表格中的解读提示,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返回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作答。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找出最后两联中体现情态的关键词,并说说其所透露 的感情。 关键词句: 独、闲、孤 表达情感: 孤独无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