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手术治疗 (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 蛛网膜下腔持续注入巴氯芬 (3) 矫形外科手术
谢谢大家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七)治疗
尚无特别有效的疗法。可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降低痉 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癫痫频繁发作可致脑缺 氧而使智力障碍加重,预后较差。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ຫໍສະໝຸດ Baidu痪
(七)治疗
1.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卫生。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 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和文体音乐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进 行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下列5种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CT检查可以了解脑瘫患儿颅内有无结构异常。脑电图对确定患儿是否有 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意义;脑诱发电位可发现幼儿的视听功能异常。这些检 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提供确诊依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发生的可能
脑性瘫痪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能因为此期脑血流量相对较大,血管发育不完善所致 2. 缺血性损害 如脑白质软化、皮质萎缩或萎缩性脑叶硬化等,多见于缺氧窒息的婴儿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三)分类
脑性瘫痪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分类方法也繁多 根据病因、病理可分为 1. 早产儿基质(室管膜下)出血;2. 脑性痉挛性双侧瘫(Little病); 3. 进展性运动异常 按肌紧张、运动姿势异常症状可分为 1. 痉挛型;2. 强直型;3. 不随意运动型;4. 共济失调型;5. 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型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脑性瘫痪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概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 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包括痉挛性双侧瘫、手 足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癫痫发作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四)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运动障碍,主要为锥体系统损伤所致,可并发小脑、脑干以及脊髓等损伤。 症状体征随年龄的增长可能会有所改善,是脑性瘫痪区别于其他遗传代谢疾病的临床特点
1. 痉挛型:脑瘫中最常见和最典型的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2. 强直型:此型实际上是严重的痉挛型的表现 3. 不随意运动型:又称手足徐动症,约占脑性瘫痪的20% 4. 共济失调型:约占脑性瘫痪的5%。以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 5. 肌张力低下型:又称弛缓型。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张力明显低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运动障碍严 重,不能竖颈和维持直立体位等,常伴有智力和语言障碍 6. 混合型:脑性瘫痪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
1) 家庭康复 2) 特殊教育 3) 引导式教育 4) 感觉整合训练 5) 音乐治疗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恰 当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试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降低肌张力。 近年来,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能很快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还可应 用促进脑代谢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以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1.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核黄疸等 2. 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易惊恐等 3. 运动发育迟缓,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4. 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本病多有家族史,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可有弓形足畸形,但无智能障碍。 2.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又称Louis-Barr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性病程。 除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外,还可有眼结膜毛细血管扩张,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等特异性表现。 3. 小脑退行性病变 共济运动障碍的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加剧可帮助鉴别。 4. 婴儿肌营养不良 可有进行性肌萎缩和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伴舌体肥大、肝脾增大应 考虑糖原贮积病。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一)病因
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又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病因等, 部分患儿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我国脑性瘫痪多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产时缺氧窒息及 产后黄疸的婴儿。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神经病学(第8版)
谢谢大家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七)治疗
尚无特别有效的疗法。可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降低痉 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癫痫频繁发作可致脑缺 氧而使智力障碍加重,预后较差。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ຫໍສະໝຸດ Baidu痪
(七)治疗
1.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卫生。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 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和文体音乐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进 行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下列5种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CT检查可以了解脑瘫患儿颅内有无结构异常。脑电图对确定患儿是否有 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意义;脑诱发电位可发现幼儿的视听功能异常。这些检 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提供确诊依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发生的可能
脑性瘫痪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能因为此期脑血流量相对较大,血管发育不完善所致 2. 缺血性损害 如脑白质软化、皮质萎缩或萎缩性脑叶硬化等,多见于缺氧窒息的婴儿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三)分类
脑性瘫痪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分类方法也繁多 根据病因、病理可分为 1. 早产儿基质(室管膜下)出血;2. 脑性痉挛性双侧瘫(Little病); 3. 进展性运动异常 按肌紧张、运动姿势异常症状可分为 1. 痉挛型;2. 强直型;3. 不随意运动型;4. 共济失调型;5. 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型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脑性瘫痪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概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 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包括痉挛性双侧瘫、手 足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癫痫发作等。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四)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运动障碍,主要为锥体系统损伤所致,可并发小脑、脑干以及脊髓等损伤。 症状体征随年龄的增长可能会有所改善,是脑性瘫痪区别于其他遗传代谢疾病的临床特点
1. 痉挛型:脑瘫中最常见和最典型的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 2. 强直型:此型实际上是严重的痉挛型的表现 3. 不随意运动型:又称手足徐动症,约占脑性瘫痪的20% 4. 共济失调型:约占脑性瘫痪的5%。以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 5. 肌张力低下型:又称弛缓型。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张力明显低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运动障碍严 重,不能竖颈和维持直立体位等,常伴有智力和语言障碍 6. 混合型:脑性瘫痪各型的典型症状混同存在者,称为混合型
1) 家庭康复 2) 特殊教育 3) 引导式教育 4) 感觉整合训练 5) 音乐治疗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恰 当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试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降低肌张力。 近年来,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能很快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还可应 用促进脑代谢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以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1.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核黄疸等 2. 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易惊恐等 3. 运动发育迟缓,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4. 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本病多有家族史,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可有弓形足畸形,但无智能障碍。 2.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又称Louis-Barr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进行性病程。 除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外,还可有眼结膜毛细血管扩张,甲胎蛋白显著升高等特异性表现。 3. 小脑退行性病变 共济运动障碍的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加剧可帮助鉴别。 4. 婴儿肌营养不良 可有进行性肌萎缩和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伴舌体肥大、肝脾增大应 考虑糖原贮积病。
神经病学(第8版)
脑性瘫痪
(一)病因
脑性瘫痪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后者又分为出生前、围生期和出生后病因等, 部分患儿找不到明确的病因。我国脑性瘫痪多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产时缺氧窒息及 产后黄疸的婴儿。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神经病学(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