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和分型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 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 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 。
4
5
△二、临床分型
1.按临床特点分
(1)痉挛型; (2)强直型; (3)肌张力低下型; (4)不随意运动型; (5)共济失调型; (6)混合型
6
(1)痉挛型
临床最常见,占50%-60%。 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体束受损体征。 病因:脑缺氧、缺血、出血、损伤等。 临床表现:运动发育落后、异常姿势、肌张
15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力增高(痉挛、僵硬、强直)。 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7
(2)强直型
似痉挛型,但程度重。 全身肌张力增加,呈强
直状,运动严重障碍, 常伴角弓反张。 可见铅管样或齿轮样抵 抗。可出现扭转痉挛或 强直。 肢体无随意运动。常伴 有智力低下。
8
(3)肌张力低下型
临床以肌张力低下 为显著特征
患儿肢体肌张力低 下,关节活动度比 正常儿大
(1)单瘫 (2)双瘫 (3)偏瘫 (4)三肢瘫 (5)四肢瘫
13
课堂小结
14
思考题
1、脑瘫与脑血管病在定义有什么区别? 脑瘫患者一定就智力低下吗?
2、脑瘫的诊断条件有哪些?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抬头无力,坐或站 立困难。

脑瘫-PPT课件

脑瘫-PPT课件


鼓励患儿说话,应多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 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 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 话,千万不要批评和指责患儿。

教育要持之以恒,语言的矫治和训练是 长期而艰苦的,家长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 力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给有 语言障碍的脑瘫儿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 对患儿不过分保护,不怜悯不放弃, 不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多鼓励患儿中心参 加游戏和活动。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 瘫分为五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 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 共济失调型; 5、肌张力低下型;6、 混合 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 济失调的表现。
小儿脑瘫早期表现(0-6个月)
•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
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 上,则可考虑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 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 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考虑为脑 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 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 无反应,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 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 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 抓物、持物、 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 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 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 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 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
• (8)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 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大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 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表现为好哭、 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 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 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 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 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

小儿脑瘫表现及护理

小儿脑瘫表现及护理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症,病变在脑,累及四肢,表现多样,可伴有智力底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1.是不是所有的小儿脑瘫都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小儿脑瘫4大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种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或)精细运动两方面。

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月)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l岁~l岁半时能行走。

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

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

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

正常小儿在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二、肌张力异常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

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简介

脑瘫的临床表现 不随意运动型
•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 • 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和 构音器官受累,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 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 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 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 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 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 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 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升高,安静时 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 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 因而平衡能力差。
病理生理改变

• • •
主要累及三大系: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先天畸形 脑发育不全常见于额叶、颞叶、脑室周围、胼胝体、脑白质等 先天畸形主要有神经管闭合不全而形成无脑畸形,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中脑水管畸形等;脑 泡演化发育障碍导致全前脑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导致神经元 异常,平脑回或无脑回,巨脑回畸形,多小脑回畸形等;联合障碍或中线结构异常可有胼胝体缺如 或发育不全,透明隔缺损或发育不全。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是脑损伤的主要神经病理改变,是存活患儿出现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机制为未 成熟儿脑室旁白质供血动脉发育不完善,终动脉侧枝循环尚未建立,由缺血缺氧所致。现已证实早 产儿PVL与脑瘫发生有紧密联系,典型表现为痉挛型双瘫或四肢瘫,也与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受损 有关。视觉损伤可能与PVL有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觉感知障碍、视觉发育延迟、视力异常、眼 球震颤、眼球追随运动缺陷等。可能因未成熟的视觉系统对不良事件较为敏感,PVL使视放射白质 纤维缺失、皮层输入/输出纤维受损,从而导致视交叉后视路内神经元间、皮质与皮层下中枢之间信 息传递障碍所致。 神经生化的改变 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认为,自由基和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促进脑组织坏死。白介素和肿 瘤坏死因子可通过胎盘屏障和胎儿血-脑脊液屏障,进而损伤发育中的脑,引起脑室内出血和PVL。 低氧、缺血或低血糖引起的细胞ATP减少,可使细胞死亡,与以后出现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小儿大脑瘫痪护理查房

小儿大脑瘫痪护理查房
2023
小儿大脑瘫痪护理查房
演讲人:
contents
目录
• 小儿脑瘫基本概念与特点 • 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指导 • 言语交流与认知功能培养策略 • 心理护理与家庭支持体系构建 • 药物治疗及效果监测
PART 01
小儿脑瘫基本概念与特点
定义及发病原因
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 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
合作方式
与医生、康复师等多学科团 队合作,共同制定康复方案 ,定期评估调整。
认知功能评估工具使用方法
评估工具
采用标准化认知评估量表,如贝利婴 幼儿发展量表、格塞尔发展量表等。
使用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评估 工具,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确保评 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家庭教育环境优化建议
家庭环境
预后影响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及时性和有效性
脑瘫患儿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轻度脑瘫患儿预后较好,而重度脑瘫患 儿预后较差。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是改善脑 瘫患儿预后的关键。
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
社会支持和心理关爱
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的预后也 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护理和康复训练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发动社会力量
发动社会力量,如志愿者、慈善机构等,为孩子提供关爱和帮助 ,减轻家庭负担。
PART 06
药物治疗及效果监测
药物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年龄、体 重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药物
治疗方案。
精准用药
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的药 物,确保药物使用安全、有效 。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Nhomakorabea 临床表现
• (一)语言障碍 • 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就诊的首要原因 • 语言发育落后、倒退或停滞 • 缺乏交流性质 • 难以听懂、无意义语言、重复刻板语言、
模仿言语、鹦鹉语言或是自言自语 • 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
• (二)社会交往障碍
• 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 常常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 耳不闻
• 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 是一组以社会交 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障碍、狭隘兴 趣与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性疾 病,以往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
• ASD包括孤独症(autism)、阿斯伯格综合 征(AS)、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POD-NOS) 。
• ASD概念的提出导致了发病率、病因学、诊 断、治疗和预后认识的重大变化。
• 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或是用特殊方式 注视某些物品;
• 不喜欢被人拥抱; • 常见痛觉迟钝;
• 本体感觉异常:喜欢长时间坐车或摇晃, 特别惧怕乘坐电梯。
• 反复转圈、嗅味、玩弄开关键、来回奔走、 排列玩具和积木、双手舞动
• (四)智力异常
• 50%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50%智力正常或 超常
• 高功能孤独症(HFA):智力正常(韦氏智 力测试>70)和超常的孤独症。
• 音乐艺术能力、机械记忆数字、时刻表、 车牌、标志、日历计算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 (五)感知觉异常 • 对某些声音特别恐惧或喜好;
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2014年版)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
必备条件 2.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 3.反射发育异常
4.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参考条件
1.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证据 2.头颅影像学佐证(磁共振、CT、B超)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患病率为0.15%~0.40%[1,2,3]。

临床中发现,脑瘫被普遍作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伞式"诊断,其中不乏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尽管早产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公认为脑瘫的病因,但多达1/3的脑瘫患儿缺乏传统高危因素、存在潜在某些神经系统遗传病或代谢病,对这部分患儿需要积极查找、识别和确定病因,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造成的不适当管理和不利后果。

近年来快速进展的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为脑瘫患儿提供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机会[4]。

大量文献报道,高达30%的脑瘫患儿存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或单基因变异,但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小、验证性研究少以及受遗传异质性的影响,有些变异的致病性还很难得出明确结论[5,6]。

一些临床管理指南并不推荐将遗传学检测作为脑瘫的常规性检测项目[7],有关脑瘫病因学诊断方面还缺乏一致性的可操作流程。

我国脑瘫防治工作尚在初级阶段,康复机构复杂多样,人员资质和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脑瘫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及病因研究流程上存在较多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自2018年6月成立专家组,参考近10年来有关脑瘫病因学、遗传和代谢组学技术进展、脑瘫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历经8个月的时间讨论并提出中国脑瘫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脑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及相关医疗行为,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脑瘫和类脑瘫疾病的科学规范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

一、脑瘫的定义、分型及临床诊断信息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导致活动受限,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8]。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编辑版pppt
25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2.反射发育评定 • 小儿反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
统发育情况,是脑瘫诊断与评定的重要手 段之一。按神经成熟度,可分为原始反射、 生理反射以及正常情况下诱导不出来的病 理反射。
编辑版pppt
26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3.肌张力评定: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 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只有这三种 肌张力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会维持与保 证人的正常姿势与运动。
编辑版pppt
8
六、康复目标
• 脑瘫康复应以功能为主,而非简单纠正异 常结构,改善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
编辑版pppt
9
第二节 康复评定
一、临床评估 (一)脑瘫的分类 1.按临床表现 可分为6型:痉挛型、 不随意 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 型、混合型。 2.按瘫痪部位 可分为5型:单瘫、双瘫、三 肢瘫、偏瘫、四肢瘫。
编辑版pppt
49
(一)Bobath疗法
(1)抑制性手法(控制关键点):治疗师通 过对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抑制,使患儿 痉挛减轻,同时又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 Bobath把这个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
神经康复学
主编:倪朝民 副主编:许涛 张通 史长青
第四章 脑性瘫痪康复
编辑版pppt
2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 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 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 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编辑版pppt

小 儿 脑 瘫

小 儿 脑 瘫
5、癫痫发作
至少有10%一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6、口面牙功能障碍
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7、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脑瘫手术的治疗时机及原则
(1)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发现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研究表明:新生儿脑重在340-400g之间,出生后6个月达800g;小儿生后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时期,此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60%,如果此期能够早期发现和诊断脑瘫,并注重加强患儿在神经精神方面的积极训练,对于脑瘫儿日后神经精神功能的开发和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90%。特别是8岁以后的儿童,大脑发育已趋完好,与成人几无区别,如果脑瘫患儿到此时才开始正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那么疗效就差。
b.化学因素 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评估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巨细胞 包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
3、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 服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
羊水混浊。
㈡、围产期因素(33%)
1、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 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 危险性最大。
出生前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 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
龄—6)*0.5 2岁以上 体重(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10%,低于15%
小儿运动发育
头尾发育规律 近端到远端的规律 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的规律 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的规律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的规律 连续不断地发育规律
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 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 可能性。脑瘫者肌张力机制受到损伤。患儿由于反应过激 或过迟而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这便决定了对 患儿肌张力评估的重要性。 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 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 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 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 外,可通过以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
收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惊厥发作。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 最高,占70%。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 动运动时抵抗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 后巴氏症(+)。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 呈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 张力↑,大腿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 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 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护理ppt完整课件
•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出生前、围 产期和出生后。
• 有人用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因素进行分析。传统的观点认为围产
期原因是导致脑瘫的主要原因,近来认为70%~80%的脑瘫 发生于出生前,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不明。因此,近年认 为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应转入胚胎发育生物(Wu)学的领域。
• 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1997年至1998年对江苏 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
第九页,共七十九页。
• 从调查结果看,脑瘫发病率各国差别不大,城乡差别不大,男性 略高于女性。
• 近50年来,由于产科技术、围产医学、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 儿死亡率、死胎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但脑瘫发病率并无减少趋 势,重症脑瘫的比例有增多趋势。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九页。
•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 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 调、平衡障碍、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 身。
•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Yi)种损伤为 主。
第十八页,共七十九页。
六 、分型 (Liu)
• 各国学者对脑(Nao)瘫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分型原 则大同小异。
第二十页,共七十九页。
• 按瘫痪部位分为7型: • (1)四肢(Zhi)瘫(quadriplegia); • (2)双瘫(diplegia); • (3)截瘫(paraplegia); • (4)偏瘫(hemiplegia); • (5)重复偏瘫(double hemiplegia); • (6)三肢瘫(triplegia); • (7)单瘫(monoplegia)。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一、脑瘫的基本概念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脑瘫发生的原因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

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

伴随表现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7)癫痫:约占40%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小儿脑性瘫痪查房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查房课件

小儿脑性瘫痪查房课件一、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神经系统疾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脑瘫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查房课件的主题为“小儿脑性瘫痪”,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识别、评估和治疗小儿脑瘫,以期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脑瘫是指一组症状,主要由未成熟的脑在发育阶段受到损害所导致,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相关的认知、语言、情感和行为问题。

本疾病的发生与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界对脑瘫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元化治疗模式。

脑瘫的治疗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功能障碍疾病,主要由先天性脑部发育障碍或早期(胎儿期至新生儿期)脑部受损引起。

疾病特点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存在的姿势、运动功能障碍,伴随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程度的障碍。

这些症状通常伴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脑性瘫痪并非仅涉及脑部的疾病,而是一种由于脑部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的全身性综合症。

该病症在婴儿期和儿童期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

这些症状可能会伴随终生,并对患儿的语言、认知、感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小儿脑性瘫痪的脑部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这意味着一旦形成,很难通过自然过程恢复。

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症状和功能恢复。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强调了发育障碍和损伤的早期性。

大多数患儿的脑部损伤发生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期,这个时期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一点对于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因脑部发育障碍或早期受损导致的非进行性脑功能障碍疾病。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脑性瘫痪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脑性瘫痪概述小儿脑性瘫痪(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简称小儿脑瘫,亦称Litter 病,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害综合征。

其发病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损所致。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随感觉、认知、沟通、知觉、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和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

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而癫痫频繁发作者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其它名称:小儿脑瘫、Litter病。

相关中医疾病:五迟、五软、五硬、胎弱、痿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神经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患者发病可能跟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颅脑。

常见症状: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主要病因:病因复杂,跟早产、产时缺氧、孕妇妊娠期间重症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CT、核磁共振(MRI)、脑电图、脑诱发电位、遗传学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经积极康复锻炼及治疗后有望使患儿能独立生活,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临床分类:临床上根据神经病理学特点将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以及混合型四种。

1、痉挛型占脑瘫人群的70%~80%,以肌张力增高、痉挛姿势、选择性运动受限和病理性反射为特点,病变位于锥体系通路。

根据受累肢体情况可进一步分为四肢瘫(四肢和躯干均受累)、双瘫(也是四肢瘫,但双下肢相对较重)、截瘫(双下肢受累,上肢及躯于正常)、偏瘫、三肢瘫和单瘫等。

2、不随意运动型占10%~20%,以肌张力不稳定、非对称姿势和不随意运动为特点,可以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病变位于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区。

3、共济失调型占5%左右,以肌张力低下、平衡和共济障碍、运动启动缓慢和协调不良为特点,病变位于小脑及其联络通路。

11.21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11.21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代表强调了矫正脑瘫患儿坐姿的重要性,深圳代表介绍了步态分析系统在儿童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北京代表报告了对围产期脑损伤患儿早期康复的经验,湖北黄冈市代表介绍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的临床经验,成都代表报告了肉毒毒素在脑瘫患儿的应用体会,指出应正确地选择适应证及操作方法,最好在肌电图指导下进行,应用时注意防止不良反应,温州代表在大会发言中强调早期干预改善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重要性。

与会者对他们的发言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学术讲座水平较高,大会发言精彩,讨论热烈,收获丰硕。

对《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举办这次专题研讨会表示感谢。

(林庆 整理)(收稿日期:2004211211)(本文编辑:付晓霞)・标准・方案・指南・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2004年10月 昆明 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 1.定义: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诊断条件:(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3.临床分型:(1)痉挛型(s pastic ):以锥体系受损为主;(2)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3):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athet oid ),舞蹈样动作(choreic ),肌张力不全(dyst onic ),震颤(tre mor )等;(3)共济失调型(ataxic ):以小脑受损为主;(4)肌张力低下型(hypot onic ):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5)混合型(m ixed )。

4.按瘫痪部位(指痉挛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即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
• 1、出生前
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兆流产、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弓形体病、胎儿期的循环 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养障碍、重度贫血、遗传因素等。
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都证实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是脑瘫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感染是导致PVL发生的原因。
5、多存在高危因素
6、可有影像学、电生理学等辅助检查的异常。
7、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 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可有继发 性骨及肌系统损伤;
鉴别诊断
• 1.一过性运动障碍或发育迟缓 与脑瘫的区别是将来运动可以正常 化,没有明显的异常姿势。
• 2.颅内感染性疾病 以颅内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治愈后无运动障 碍。
•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 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 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2.不随意运动型
•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主要表现如下。 •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 诊断和分型
2017.8.31
最新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 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 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 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 问题。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
• (3)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 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 背屈姿势。
3、共济失调型
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障碍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 协调运动。 (1)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容易跌倒,步幅小,重心在足跟部, 基底宽,身体僵硬,方向不准确,过度动作或多余动作较多,动作呆板而机 械。
(2)手和头部可看到轻度震颤,眼球震颤极为常见。
(3)指鼻试验、对指试验、闭目难立症、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
4、混合型
脑瘫患儿某两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于一个患儿的身上时 称为混合型,以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症状同时存在为多见。
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的表现为主,也可以大 致相同 。
按瘫痪部位分为5型:
(1)单瘫; (2)双瘫; (3)三肢瘫; (4)偏瘫; (5)四肢瘫。
诊断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粗大、精细,持 续性、非进行性。
2、运动姿势发育异常:动态、静态、不同体位、 不同年龄、运动模式。
3、反射发育异常: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 反射、病理反射。
4、肌张力肌力异常:静止性、运动型、姿势性 肌张力,肌肉硬度,关节活动度。
2、围产期
体重过轻、体重过大、早产、宫内缺氧、脐带绕颈等。
3、出生后

新生儿期惊厥、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败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积水、胆红素
脑病、脑部感染、低血糖症、脑外伤。
分型
•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 •(1)痉挛型(痉挛型四肢瘫;痉挛性双瘫;
痉挛性偏瘫); •(2)不随意运动型; •(3)共济失调型; •(4)混合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脑肿瘤 为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伴有脑肿瘤的特征性症状。
• 4.智力落后 可有运动发育落后,但以后运动功能会正常或接近正 常,以智力落后为主要表现。
•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应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相鉴别,前者存在腱 反射消失、肌萎缩、假性肌肥大、特殊的起立姿势、血清肌酸激酶增 高、肌电图改变、肌活检有特征性改变。
1、痉挛型
•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 表现如下。
•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 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 (3)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 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 影响。
力障碍;颜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 困难,语言障碍。
•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 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 运动消失。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 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 控制,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 10.小脑退行性病变 应与共济失调型脑瘫相鉴别,前者表现为缓慢 进展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
• 6.先天性肌迟缓及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低下 应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相鉴别,前两者多在以后逐渐好转或恢复正常。
• 7.各类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除了有运动功能障碍外,都有特征性的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 8.脑白质营养不良 应与痉挛型脑瘫相鉴别,前者病情呈进行性。
• 9.脊椎损伤、脊椎肿瘤、先天畸形等脊椎病 应与痉挛型截瘫相鉴 别,可进行X光检查、脑脊液检查、脊髓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 行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