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区别(优.选)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五、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第一专题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专题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 ,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 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 随时进行调整。

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因为每个学生对事 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两个学生听同一门课 ,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
2、教学即成功——广义的理解 在这种理解下,教学已不再是某些自发的、零星 的、片面的影响。从内容到目的都体现出有目 的、有领导、全面的影响。
3、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 它指的是教育的一部分或基本途径。通常所说的 教学就是这一种理解。

4、教学是一种规范性活动——更狭义的教学 在有的场合下,教学被理解为使学生学会各种 活动和技能的过程,如教小学生阅读、写字、 算术,有训练的意思。

奥利瓦总结的四种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模式: 1.二元论模式 在二元论模式中,课程位于一边,而教学则位 于另一边,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在 教师指导下的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似乎与课程 计划中所阐述的课堂中应该进行什么没有什么 关系,课程设计者和实际教学工作者互不理睬 ,对课程的探讨与课堂中实际传授的内容相脱 节。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 不能孤立地存在, 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 体性研究。
4.并列论 这一主张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 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它们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不同 的特点, 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也不相同,需要分 别进行深入研究。

讨论
你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多年来,学术界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 题一直争论不休。 例如 奥利瓦认为:“课程是方案、计划、内容 和学习经验,教学是方法、教授活动、 实施和描述” 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而 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才逐步恢复起来,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教学论之中。

这种理论又称“大教学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课程论思想,又产生了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理论。

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只是课程论的延伸,应该附属于课程论。

这种理论又称作“大课程论”。

(3)相互独立论:另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

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加剧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互相割裂的倾向。

于是,人们冷静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1)学科系统。

(2)学生心理特征。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1)教学即学习。

(2)教学即教授。

(3)教学即教学生学。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概念:课程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订并实行的各种计划、活动和进程。

教学概念:(1)教学即学习(2)教学即教授(3)教学即教学生学(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目前对于教学内涵的界定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共同活动之下,从教师一方入手来界定教学;第二种同样在共同活动之下却是从学生一侧着眼对教学概念作进一步解释;第三种则是从这种共同活动的结果来解释。

第一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第二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第三种,典型的表述是:“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交织着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发展体力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

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

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

这个系列行为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

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才能保证它的品质。

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它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它是教学内容及其架构。

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

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设置什么课程,其中又包括哪些学习主题,各门课程所占的份量和地位如何,它们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这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精深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

教育学考研扫盲贴之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教师教育的区别

教育学考研扫盲贴之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教师教育的区别

教育学考研扫盲贴之——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的区别及就业前景分析
很多要考教育学的学生不知道教育学的专业具体是什么,就业前景怎么样今天勤思明月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一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的区别以及他们的就业前景
教育学原理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政治学和教育法学、德育原理、教育人类学、区域教育理论。

主要方向有教育基本理论与哲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政策与法学、德育原理。

就业前景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杂志社编辑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社会学名著导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等。

主要研究方向有:课程与教学论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数学教育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外语教育研究、化学教育研究、体育教育研究等。

就业前景主要有: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杂志社编辑、公务员、教育行政人员等。

教师教育的课程有: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科研方法论、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原理等。

方向主要有:教师专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教师教育的理论与教学研究。

就业前景主要有:教师培训人员、教师就职后或职前的专业培训。

Q 893691143 vx:qsjyx123。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文档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文档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许多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

它们是施良方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张华著的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钟启泉、汪霞、王文静编著的《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罗东成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年);黄甫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陈旭远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等等。

而这些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不下 30 本。

下面我们就以钟启泉、张华、饶玲和夏瑞庆、王本陆著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为例,对它们的结构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教材结构的内涵结构一般指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结构不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只是事物简单的排列相加,它还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

而我们怎么理解教材的结构呢?第一种观点认为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表层结构,以王道俊和王汉澜为代表。

在他们所编著的《教育学》中的观点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课文是主要部分。

”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的表层结构,缺乏对教材深层结构的挖掘。

第二种观点把教材的结构看做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忽视了其他要素和教材的层次性。

我们认为,教材结构是指按照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内在规律,“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事实、方法等合理组织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结构体系” 。

它不仅包括教材的表层结构,也包括教材的深层结构。

清晰有序的教材结构体系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根据对教材结构含义的分析,我们在比较教材的结构的时候,不仅要比较它所显示的外在的结构,还要分析其内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比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等。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一、大课程型在大课程的视野下,课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大系统,而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远没有课程那样重要,基本内涵:1、大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过程,课程无所不有,教学知识子系统,建立新的课程观来包含教学。

2、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含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等。

3、提出:课程构成是很丰富的,课程有物化构成和层次构成,在层次构成中,又进一步分为决策层次构成与运行层次构成4、强调:教师也是课程研制者,从而构建课程包含教学的主体机制5、核心理念:是辩证整合的教育价值观念,时限这一观念的是整合课程形态二、大教学观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课程一直被作为教学内容来谈,而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的教学论便担负起研究教育过程的概念,和本质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基本问题的任务,是在教学的概念下讨论课程问题。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课程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是课程的实践,课程与教学都包含在学校和教育系统下,两者的目的都是使学生学习和成长,为了达成教育目的与目标,课程与教学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1、二元独立模式出发点事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是一样,两者没有任何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大的鸿沟,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不互相互赖的。

不同意这种观点,缺乏理论指引,一定无序,两个都没有价值。

2、相互交叉模式出发点事认课程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内容,为此课程论和教学论中也存在着相互包含的一部分,即教学包含课程的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也包含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教学论一部分。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平等3、包含模式。

这一模式的出发点是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它有两个变式,一是大课程论,即认为课程包含教学,相应的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二是大教学论中认为教学包含课程,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出发点是强调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二者即是相互独立又是循环联系的,课程与课程论不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教学和教学论,反过来也是一样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一.对基础教育教学目的的反思1)、教学目的的基本提法和局限性吧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混为一谈,并通过陈述任务要素来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局限性:1、教学忽视系统分析的描述性要素罗列教学是动态的影响和发展人的过程,其目的是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2、混淆了教学任务的一般性和特殊性3、把教学和智育等同教学要完成德智体美劳的任务,相互渗透与促进,又不可替代。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中的重要学科,它探讨的是关于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教育领域,课程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着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因此,了解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教师、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核心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政策、教材选用、评估方式等因素,确保教学能够符合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还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和策略,它包括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

教学过程则是指教学活动发生的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课堂的氛围、学生的参与等。

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我们旨在寻找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课程与教学论也关注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各种评估数据,评判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为课程改进提供反馈和依据。

教学评估则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监控的过程。

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导语: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育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

本文将从定义、内涵、关系等多个角度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定义与内涵1. 课程论: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学科,主要关注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方面。

它研究课程的理论基础、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问题,旨在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学科,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它研究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技巧等问题,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关系的内在联系1. 目标导向:课程论和教学论都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的学科。

课程论关注课程的目标设置,教学论关注教学的目标实现。

两者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 相互依存:课程论和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的学科。

一个优秀的课程需要教学论的支持和指导,而教学论的研究也需要以课程为基础。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构建起教育教学体系。

3. 互补关系:课程论和教学论相互补充,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教学论研究教学的实施和评价,为课程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反馈和建议。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交叉点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交叉点之一。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教学论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和技巧。

教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既要符合课程的要求,又要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

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另一个交叉点。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教学论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改进。

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成果等因素,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应用1. 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简答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简答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简答
课程论和教学论是教育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课程论关注的是课程设计与发展,研究的是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它探讨的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问题。

课程论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课程目标是什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适当的课程?如何评估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教学论则关注的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教授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它探讨的是教学的过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论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从关系上来看,课程论和教学论是相互依存的。

课程论提供了教学的基础和框架,它确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为教学提供了指导。

而教学论则是在课程论的基础上,提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的目标。

课程论和教学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合称。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即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要求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两个学科进行整合的产物。

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现象·问题·规律:国内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三种观点: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二)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1.事实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状态、关系等客观属性。

2.价值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和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志抉择。

3.技术问题主要涉及课程与教学的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

(三)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1.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2.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来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小学教师每天都要解决实际的课程与教学问题。

2.对小学教师而言,课程与教学是基本的专业工作。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1.不能简单的把学习过课程与教学论同真正掌握它划等号。

2.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有多种途径。

3.系统学习是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式。

4.真正全面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大教学论》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总结夸美纽斯本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较全面的论述了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

5、《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科目。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

一、《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4学分,安排一个学期学习。

学科背景:《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

近些年来,《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总结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

这其中不仅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而且众多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指导。

本课程的设置,也就是为满足这种社会需求,首先向教管专业学生开出,相继还会有教育相关专业来共用。

因为这个课程不仅适合教育类本科专业学生学习,同样还可用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进修培训,因此,我们也要向全社会开放,为满足其他学员对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需要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经过整合的学科,是近些年才开始的,以往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本门课程试图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整合成一个课程。

为了认识课程与教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以研究的对象,首先对课程与教学两个基本的概念,及其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什么是课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

引入教育中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隐喻学校教育中的课业。

这个课业可以理解为规定好的计划,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获得的经验?较为常见的说法如,课程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对课程概念有不同理解,有关课程的定义就有几十种之多。

有学者将课程的各种含义归纳为四类:即课程是学科:“课程由5个方面的学科构成,即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课程是计划:“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的一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的功能主要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三种。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师范院校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目前,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编著的“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是一些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主要区别:
一、专业性质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2、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二、课程基础不同
1、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部属和省属师范院校都招收“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少数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等三级学科)”。

2、教育学: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4.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近几十年间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第九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手段(2)教学手段现代化(3)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简答题
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学手段的功能?
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二、简答题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2.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3.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简答一般教学目标编写的三种表达方式。
三、论述题
1.简述设计和编写教学目标的原则与方法。
2.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2)产婆术(3)做中学(4)范例教学
一、名词解释
(1)课堂教学管理(2)课堂规则(3)课堂时间管理(4)课堂问题行为
二、简答题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3.常用的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简述常见的几种课堂管理模式。
2.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
第十三章
一、名词解释
3.校本课程开发有何特征?
4.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5.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6.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7.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原理
2.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教学(2)教学的基本要素(3)新教育运动(4)教学本质(5)优化教学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刘要悟 课程的质量,即课程编制的科学性、现代性及方向性,制约着学校教育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最终影响到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课程论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课程在教育事业建设、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中介性”和“方案性”,使得课程论必须为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然而,作为教育学之重要研究领域的课程论,目前在我国却仍被束缚在教学论的范围之内;形形色色的课程理论和课程研究成果,却仍被人为地分散于各种教学理论中,致使这一极有潜力、极有前途的研究领域难以兴旺发展。

一、课程与教学:教育实践的两个领域课程与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关系极为密切,“课程”与“教学”这两个术语在教育学文献中有时甚至相互包容或互相替代。

然而,仔细分析,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是性质、功能、基础不同的两个领域。

1.“课程”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学概念。

教学,就其最一般的意义而言,就是教师有组织地教学生,这从我国古代典籍对“教学”一语的使用即可看出。

从西方“教学”一词的词源看,不论是“D id ak tika ”还是“T each ”,其意原本都指“教导”、“引导”。

这说明,“教学”一词原先主要指“某人教某人”或“某人教某人做某事”,只是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其涵义才逐步丰富,最后成为教育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和基本范畴。

作为教育学的专门术语和基本范畴的“教学”,其定义是什么呢?我国教育学专著和教材对“教学”的界定很多,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教学是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依据课程所规定的标准、内容和进程,对学生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这种活动是社会实施正规教育的基本途径。

“课程”一词在教育学文献中的使用则比较混乱,定义繁多且涵义差别较大。

这说明,课程研究者对“课程”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而言,“课程”一词在欧美各国的教育学文献中使用较多,研究者所下定义也较为宽泛,基本上涵盖了学校教学、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时也与“教学”、“教育”等同。

第2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汇总

第2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汇总

▪ 从历史上看,课程问题最初都是在教学范畴内 被讨论的。随着课程论在某些英语国家成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 英语国家一般倾向于采用“课程论”概念系统 来包纳教学论;
▪ 欧洲大陆的德语、法语、俄语国家倾向于采用 “教学论”概念系统来包纳课程论。
▪ 我国的课程论研究长期以来也是从属于教学论 范畴,课程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被 加以研究,对课程研制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区别 不甚关注。
第二讲 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 历史嬗变
课程论是近一、二十年才得到我国学界关注 的一门学科。21世纪初,伴随着基础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课程论研究 进一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 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问 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学体系构建的焦点问题。
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明晰两者各自 的内涵,也能够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 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存在状况。
▪ (三)并列论
▪ 这一主张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 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 不同的特点,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也不相同, 需要分别进行深入研究。课程论研究各种形式的 课业及进程,教学论研究教与学;课程论涉及课 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 概念,教学论涉及的是教学目的、内容、方法、 过程、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也就是 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 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 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 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 些目标的手段。
便受到了来自工业界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影
响,打上了科学主义的烙印,并为其后著名课程 论学者泰勒的课程思想奠定了基础。
▪ 4.课程论思想:泰勒

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探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作者:唐莉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8期唐莉清(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摘要:关于课程论和教学论各自的地位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子学科群,两者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

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正处于分化期,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确定专门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探索独特而多样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学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课程论;教学论;比较;分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073-02一、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四种不同主张1.大教学论观。

这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观点,它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一切都需从教学论的立场出发。

基础教育的课程由国家统一制定,作为国家课程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施教学的问题而无需考虑如何设置课程,因此,课程问题的研究便很容易被教育研究者所忽视。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观点必然会产生以下问题:首先,模糊了教学论固有的研究对象;其次,无法完整地阐明当代课程论,而且还曲解了课程论的一些重要观点;再次,不利于建设和发展课程论。

2.大课程论观。

与大教学论不同的是大课程论将教学理论和研究都归入课程中。

泰勒等知名学者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和子系统。

哈利·布朗迪(Harry Broudy)和蔡斯(Robert S.Zais)也认为课程是母系统。

在我国,史国雅比较早地提出课程论包括教学论的思想。

黄甫全在他的文章《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也阐述了这一观点。

“大课程论”本身存在的主观性便会导致两个误区:首先是认为“课程”和“教育”一样。

笔者认为,课程与教学各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不能得出课程包含教学的结论。

另一个误区是“大课程论”的学者没有依据地划分课程论的下位学科,违背了课程论子学科群整体构建的规律性。

第一章 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 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一章概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大教学论”的传统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通过办学实践,升华出了有代表性的“泛智教育理论”,包括世俗的教育目的论、百科全书课程论和艺术性教学论。

他将自己的教育理论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著作,于1632年出版了标志着教育学诞生的《大教学论》。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容与组织等问题,建立起了“大教学论”体系。

这样的体系流播于世,形成了作为历史渊源的“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括课程论”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

二、国外的四种模式1.包含模式:教学(论)包含课程(论)模式、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模式图1.1C表征了包含模式,它有两个变式,一是课程包含了教学,课程论包含了教学论,二是教学包含了课程,教学论包含了课程论。

相互依赖,是这一模式揭示的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根本特征。

其次,它们之间还有相互归属的关系。

模式C—a表示,课程与课程论是教学与教学论的一个子系统;模式C—b则相反,表示教学与教学论是课程与课程论的一个子系统。

2.二元独立模式图1.1A表征了二元独立模式。

课程和课程论独居其位,教学与教学论也一样,两者没有“接触”,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课程与教学之间、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

这样的话,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里发生的事与人们计划好的课堂里应该发生的事之间毫无关系。

课程规划者,忽视了教师,反过来也被教师所忽视。

课程研究与它们在学校中的教学实际应用分离开了,两者就会独自变化而互不影响。

3.相互交叉模式图1.1B表征了相互交叉模式,即教学包含课程一部分,教学论包含课程论的一部分,相应地课程也包含了教学一部分,课程论也包含了教学论的一部分。

当站在教育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时,它们就是平等而相互交叉的了。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图1.1D表征二元循环联系模式,突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从科学视角看,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

因为二者研究对象及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不相同。

前者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后者研究教与学;前者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

而后者涉及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

也就是说,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是指学校的实践;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相应地,课程理论主要探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理论主要关注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

研究对象不同说明研究内容不尽相同,而概念是理论生命的细胞与构筑理论的平台,概念不同,理论肯定不同。

这一“目的—手段”论是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视角做的阐释。

目前,课程论与教学论处于分化期,而作为有关联的两门独立学科而存在,则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便有可能被进一步研究,科学基础便有可能进一步拓展,进而有利于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理论科学,课程论的任务就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联系,进而达到对课程活动规律的把握。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程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构。

这构成了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框架。

但这仅仅局限与课程编制的范畴,大大缩小了课程论研究对象的范围,因而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

古德莱德是试图全面把握课程论研究对象的又一重要人物。

他指出课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应关注实质性的、政治和社会性的、技术和专业性的三类课程现象。

他所确定的课程范畴已超越了课程编制范畴的局限,试图把事实性研究和价值研究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课程研究体系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

wor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