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5.《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文学常识, 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 用典, 借古讽今等;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 背诵。

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 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相关资料简介:(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 “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 不换韵, 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 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配,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 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 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 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 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押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 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 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杜甫的三首诗进行教学,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掌握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杜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如下:1. 导入(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形象和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杜甫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诗歌(30分钟)- 分别给学生发放杜甫的三首诗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阅读完毕后,进行课文讲解,解读诗歌的主题、意境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文学鉴赏(3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展开深入的探讨;-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活动(30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如绘画、写作等;-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交流。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表达方面的不足。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明确: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二、《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元年秋天(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你听了这篇小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凄清、悲凉。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走进杜甫,走进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
讲授新课
一、朗读诗歌
找一名同学朗读诗歌,听朗读带,齐读
二、走进诗歌,鉴赏诗文
1、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结构和意义,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杜甫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三首杜甫的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杜甫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步:学习第一首诗歌1. 分发第一首诗歌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的背景、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学习第二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二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第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第四步:学习第三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三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前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三首诗歌的共同主题和不同表达方式。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以及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表达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五、教学辅助手段和资源1. 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杜甫的诗歌课文,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3. 分组讨论和小组写作的工具。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表演的积极性;2. 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3. 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包括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教案(合集12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三⾸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教案1 【学情分析】 这⾸诗是⾼⼀学⽣即将学习的⼀篇课⽂,他们刚从初中升⼊⾼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法。

⾼⼀学⽣注意⼒具有⼀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定的独⽴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这些特点,让学⽣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法。

⼀、教学⽬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论世的赏析⽅法。

2、分析⽂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法、⾳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般⽅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以分析诗句为突破⼝,进⼊诗⼈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把握这⾸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具 课件。

五、教学⽅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以⽔急、风⼤、多猿著称。

《登⾼》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军阀⼜乘隙⽽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诗歌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和理解杜甫的诗歌;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杜甫的诗歌,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准备课文复印件;2. 背景材料,关于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或朗诵一首杜甫的诗歌,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问学生们是否听说过杜甫,了解杜甫的诗人身份,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输入(15分钟):1.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他的成就和对楚辞、汉乐府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描写社会现象和人民疾苦的作品特点。

2. 分发《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课文让学生阅读。

讲解(15分钟):1. 分析《登高》的诗意和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2. 分析《月夜忆舍弟》的诗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兄弟之情和怀念逝去的亲人的情感。

3.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诗意和意象,让学生了解秋夜的美景和离故思乡的情感。

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每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并准备就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心得体会。

展示(10分钟):1. 请学生们依次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2. 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结束(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表达情感的力量。

2. 布置作业:学生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诗歌,背诵并翻译,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研究杜甫其他作品的作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模仿杜甫的诗歌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注意事项: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作;3. 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标题: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杜甫的三首诗,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3.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讨。

4. 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第二步: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发《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的文本给学生。

2. 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 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答案。

第三步: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他们的观点。

3.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全班讨论。

第四步: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分析(15分钟)1. 通过诗歌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3. 教师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

第五步: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杜甫的三首诗的文本。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工具。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书面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文章或写一首仿杜甫风格的诗歌。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诗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对于杜甫和他时代文化的理解。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中语文第6课《杜甫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
内容
课时序号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3、掌握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4、背诵默写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先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

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教案性质(如实填写,供核实。

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立新备
√修改材料出处
http://
中文域名学


作第一课时修改、调整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2)概括主要内容。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
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分析鉴赏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重视读,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
分析三首诗的相似处,如写作时间,写作地点等
律诗的基本赏析,如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即景与情的关系
学科 语 文 备课老师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作业设计
1.背诵《秋兴八首(其一)》,预习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效果反思补救
学生对诗歌分析的四抓和三么的运用,多动笔写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