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合集下载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瓶子器型分类

瓶子器型分类

瓶子器型分类一、引言瓶子是一种常见的容器,用于存放液体或其他物质。

随着历史的演进,瓶子的形状和种类也变得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瓶子的不同器型分类,包括其形状、功能和用途。

二、传统瓶子器型分类2.1 古代陶瓷瓶•青瓷瓶:古代中国的精美瓷器之一,多用于器物的贮存和展示。

青瓷瓶型多为高颈、圆腹,并饰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青花瓶:在青瓷的基础上,采用青花彩绘工艺,在瓷面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如花卉、人物、山水等。

青花瓶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赞赏。

2.2 玻璃瓶•圆底瓶:玻璃制品中最常见的一种,底部呈圆形,通常适用于装饮料等液体。

•方底瓶:与圆底瓶形状类似,底部呈方形,也常用于液体贮存。

三、现代瓶子器型分类3.1 饮料瓶•塑料瓶:用途广泛的一种瓶子类型,轻便、易于携带,适合装运各类饮料。

•玻璃瓶:在一些高端饮料中常见的瓶子类型,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对环境友好。

3.2 药品瓶•塑料药瓶:常见的药品包装瓶,颜色一般较为鲜艳,能有效保护药品不受光照或湿气侵害。

•玻璃药瓶:一些特殊药物需要在不透明的容器中存储,以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香水瓶•高颈瓶:香水瓶的一种常见类型,具有独特的造型设计,可以增加香水瓶的美观度和艺术性。

•喷雾瓶:用于喷洒香水的瓶子,具有方便使用的特点,适合携带和喷洒。

3.4 装饰瓶•装饰瓷瓶:常作为家居摆件,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采用多种材质制作。

•装饰玻璃瓶:通过玻璃的透明性和独特的造型设计,营造出不同的装饰效果。

四、瓶子器型分类的实用价值瓶子器型分类对于人们识别和选择瓶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合适的瓶子类型有助于更好地保存和储存液体和其他物质。

•在商业领域,了解瓶子器型分类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和市场定位。

•对于收藏家来说,不同瓶子器型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五、结论通过对瓶子器型分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瓶子在形状、功能和用途上存在着丰富的变化。

从古代的陶瓷瓶到现代的塑料瓶,瓶子不仅仅是一种容器,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瓷器基本知识_器形

瓷器基本知识_器形

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

瓷炉始于东吴,宋以前均见无足香熏和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鬲式炉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器,圆口,三空心足。

宋代龙泉窑开始烧制,明永乐鬲式炉多作虎耳,器体较扁,足呈垂乳状。

博山炉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

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

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

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熏炉熏炉又名香熏,功用与博山炉相同,都是作熏香之用。

瓷熏炉始于东吴,六朝比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镂孔,式样大方;唐以后摒弃了六朝带托盘的造型,而把炉底改为三足或五足,也有作花瓣喇叭座的。

小巧玲珑,式样很多都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的需要。

曲足炉宋代的炉式之一。

炉身折口,短颈,无耳,鼓腹,平底。

足小而矮,外伸如s形。

筒式炉宋代始烧,炉身作筒状,上下部各饰暗弦纹数道,小足呈三角形。

明成化时,炉身发展为鼓形,并饰以鼓钉纹。

鼎式炉初见于宋,多仿商周铜鼎样式:立耳,直腹,柱足。

元代青花鼎炉,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

至明嘉靖时,炉耳有小孔,腹部饰以火馅纹。

尊尊在商周时作酒器;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

元以后,瓶壶品种繁多,更适于灌酒、筛酒,尊便完全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

出戟尊仿古铜器造型,敞口,腹微鼓,足外撇。

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

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太白尊文房用具。

小口微撇,短颈,削肩广腹,平底。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烧,以豇豆红最著名,晚清仿制质量差。

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

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罗卜尊小口外撇,颈细长,丰肩,肩下渐收,底内凹,器形似罗卜,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多见烧造,以豇豆红居多,也有天蓝釉、豆青釉。

清末民初仿品尤多。

苹果尊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

古瓷瓶欣赏—— 扁瓶

古瓷瓶欣赏—— 扁瓶

古瓷瓶欣赏——扁瓶扁瓶简介:扁瓶又称扁壶。

圆口微侈,长颈,腹部扁圆,椭圆形底。

这种造型是明永宣时期受外来影响而烧制的。

民国粉彩双耳开光山水扁瓶。

高17公分。

“居仁堂制”篆书款。

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底部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北朝,高12.2cm,口径3.1cm,足径4.9cm。

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

敞口,短颈,假圈足。

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

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

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

腹部两面均模印5人一组的胡腾乐舞图案。

中央一人于莲座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吹奏横笛,一人打拍。

左二人,一执琵琶弹奏,一人双手击钹。

五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脚蹬长靴,是当时西域人的形象。

北朝时我国与中亚、西域诸国往来较多,关系比较密切,因此,西域的一些装饰图案如联珠纹、忍冬纹等就出现在瓷器上,成为一种常见的纹饰,西域人物也成为瓷器的装饰题材,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此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为研究当时我国的乐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件褐绿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的形制、纹饰与1971年河南安阳洪河屯北齐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几件黄釉印花人物纹扁瓶相似。

另外,河北邢窑北朝遗址也出土过这种产品。

该瓶上的褐绿釉是以适量的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故亦称铅褐绿釉。

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底部釉里红地白花暗刻云龙纹四系扁壶,元,高34cm,口径8.5cm,足横26.5cm,足纵8.2cm。

壶圆唇,短直颈,弧肩,肩两侧各置双系,扁方腹,方圈足。

底露胎,胎细白。

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

壶两面均刻龙纹、灵芝形云纹、火珠纹、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纹,花纹以外釉里红填地。

此壶的造型别致,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

工艺方面则体现出元代釉里红瓷器初创时期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风格。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

瓷器器型种类大全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

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唾壶——承唾之器。

魏晋、南朝时常用的随葬陶瓷器。

早期造型较晚期优美,大口、圆球腹、高圈足,形似尊。

后逐步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还配以盖和托盘。

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

亦称“马镫壶”、“皮囊壶”。

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

装水或盛酒的器皿。

花浇——浇花用器。

流行于明清。

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

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

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军持——一种盛水器,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净瓶等,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用具。

这种外国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在我国却长盛不衰,从唐代至清代的南方北方窑口均有持续生产,大量出口。

品种丰富,时代特征鲜明。

桃式洗——是洗的一种式样。

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

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鼓钉洗——笔洗的一种式样。

系仿古铜器形制,洗身凸起鼓钉装饰,故名。

宋代钧窑、龙泉窑均有烧制。

梨壶——壶身为梨形,弯流曲把,矮圈足。

永乐时青花梨壶矮颈,圆腹,弯流,曲把,尖顶盖,圈足稍高。

成化时器身较前期略长。

背壶——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日月罐-——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

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

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观音尊——尊的一种式样。

侈口,长颈,丰肩,腹下渐收,至底外撇,器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瓶式,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郎窑红、青花、五彩等。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

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古瓷瓶欣赏—— 天球瓶

古瓷瓶欣赏—— 天球瓶

古瓷瓶欣赏——天球瓶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天球瓶简介: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

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

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

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

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

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

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

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

清雍正、乾隆两朝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仿造的天球瓶更属宫廷大型陈设用瓷。

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

乾隆朝国力强盛,景德镇御窑厂开始烧造斗彩天球瓶。

天球瓶的创烧年代考证据有关资料记载,天球瓶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的景德镇窑,雍正乾隆时天球瓶烧制较多。

天球瓶从明永乐宣德创烧到清雍正乾隆多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以上所述,天球瓶创烧年代的来龙去胧已讲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什么新的有力的证据和发现,可能对天球瓶的定论已无可非议。

江苏溧阳发现了两件高古的天球瓶。

一件为战国的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

一件为汉代的青釉弦纹天球瓶。

这两件天球瓶从器型上看和明清时期的天球瓶基本相似。

经专家分析,都认同这两件高古器的型制为天球瓶。

战国灰陶弦纹无釉天球瓶。

高24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直径18公分,平底径12.5公分。

造型古拙、胎骨厚重,从整个型制的比例来看,较符合康熙时期的天球瓶的特征。

肩部刻有两道弦纹,线条流畅。

瓶颈顶端刻有三道深凹的弦纹,粗壮厚实。

腹部拍印有多处不规则的块状斜格纹,这是战国印纹陶的传统纹饰。

代青釉弦纹天球瓶。

高27公分,口径5公分,球体最大真径20公分,底足径11公分。

造型规整,清秀飘逸,和明清时期的天花球瓶腹扁圆的特征如出一辙。

球体上半部至瓶颈满施青釉,且釉面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这些都是汉代青瓷上釉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的标准工艺。

瓷瓶的种类及名称

瓷瓶的种类及名称

瓷瓶的种类及名称1.多管瓶:多管瓶是瓶的一种式样。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2.花口瓶: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各窑制品的共同点是细颈微撇,不同点在于器物腹部与足部的变化。

明、清仍有制作。

3. 盘口瓶:盘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

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

4.净瓶:净瓶,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5.潘龙瓶:蟠龙瓶是瓶的一种式样。

明器。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6.抱月瓶:抱月瓶又叫“宝月瓶”,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瓷器。

抱月瓶的形制通常为小口、直颈,在颈的两侧有耳,最大的特色是瓶腹就像一轮圆月,所以才叫抱月瓶(宝月瓶)。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

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

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7.转心瓶: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

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

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

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

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8.冬瓜瓶:传统瓷器花瓶器型,敞口短颈,瓶身圆润丰满,貌似冬瓜而得名。

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景德镇烧制较多,起初为皇宫贵胄烧制。

后因造型大气,且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

受到各阶层喜爱而流传开来。

成为清朝以来典型的花瓶器型。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瓷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造型分类:1.瓶:琮瓶、玉壶春瓶、梅瓶、蒜头瓶、贯耳瓶等。

2.壶:南瓜壶、莲子壶、执壶等。

3.碗:斗笠碗、撇口碗、葵口碗、花口碗等。

4.盘:旧窑三足盘、高足盘、六足盘、九足盘、十二足盘等。

5.杯:高足杯、盖杯(托杯)等。

6.炉:冲耳炉、鼎炉、筒式炉、狮座炉等。

7.罐:皈依瓶、辣子罐等。

8.瓶:胆瓶、水丞、笔洗、天球瓶、八方瓶等。

按胎质分类:1.瓷石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2.高岭土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生产。

3.麻仓土胎:明洪武时期。

4.灰胎:早在新石器时代,灰胎便已出现。

5.浆胎:清末民初仿明浆胎纹瓷器。

6.缸胎:又称“釉陶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

7.紫金胎:清代景德镇窑。

8.黑胎:元代和明代永乐时期。

9.浆白胎: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雍正时期。

10.糯米胎:明代永乐时期。

按装饰方法分类:1.青花瓷:釉下彩瓷之一。

用含有钴的天然矿石原料在器物上画纹饰,然后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2.粉彩瓷器:用含砷的玻璃白作为涂料,涂抹在已印图案的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烤而成。

3.玲珑瓷:瓷器装饰中的一种,也称“镂空装”。

4.斗彩:在低温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渲染,形成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

5.颜色釉瓷:是多种单一色彩的釉瓷的总称。

6.珐琅彩瓷器:清代宫廷名贵瓷器,烧制于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年间。

7.古彩瓷:又称“硬彩”,是釉上装饰的一种。

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再在摄氏700℃—800℃的炉中烘烤,不使彩料晕散。

8.墨彩瓷器:清雍正时期在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改烧墨彩瓷器。

9.洒彩瓷器:清康熙时期开创。

10.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种颜色为主,实际上还有白、蓝、黑等他色介入。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分类方法。

中国瓷器造型大全——瓶子篇

中国瓷器造型大全——瓶子篇

中国瓷器造型大全——瓶子篇瓶子,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器物,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瓶子也渐渐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

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大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

今天我们就选择部分常见造型的瓶子,与大家一起欣赏。

梅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可见梅瓶为盛酒之用。

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的瓶类。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

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赏瓶赏瓶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

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宝月瓶清代的一种瓷器造型,亦称“抱月瓶”。

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

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

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琮式瓶琮,音从。

方柱形,内有圆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时期的礼器,也称为玉琮。

器型是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

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

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

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灯笼瓶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

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

古代著名陶瓷瓶文物介绍一、介绍陶瓷瓶作为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陶瓷瓶文物,包括它们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青铜器时代1. 西周青铜觥瓶特点:•材质:青铜,深具光泽。

•形状:高颈、户口宽大,带有多个饰物及装饰线。

#### 历史背景: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青铜觥瓶作为一种祭祀和礼仪用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 影响:•对后世的陶瓷瓶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饰物及装饰线的使用成为了后世陶瓷瓶设计的重要元素。

2. 春秋青铜爵瓶特点:•材质:青铜,金属质感明显。

•形状:呈瓶状,底部带有支脚和把手。

#### 历史背景:春秋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社会威望和地位的象征,青铜爵瓶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影响:•对后世的陶瓷瓶创作产生了影响,如瓶身的形状和把手的设计成为陶瓷瓶的常见元素。

三、唐代谷仓青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器壁呈青色。

•形状:高颈、宽肩、鼓腹、内敛的瓶型。

•采用了青釉,颜色沉稳古朴。

### 2. 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陶瓷瓶艺术的鼎盛时期,谷仓青瓷瓶体现了当时的审美特色。

### 3. 影响:•形状的优雅和青釉的使用成为后世陶瓷瓶艺术的重要风格。

•对世界陶瓷瓶制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传播了中国瓷器的美。

四、明代青花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青花釉下彩绘装饰。

•形状:多种多样,如高颈瓶、尊瓶等。

### 2.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时期,青花瓷瓶是当时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瓶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 3. 影响:•青花彩绘技术成为中国瓷器瓶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影响了后世陶瓷瓶的装饰工艺。

五、清代粉彩瓷瓶1. 特点:•材质:瓷器,胎质洁白。

•形状:高颈、宽肩、扁球形瓶型,采用了粉彩彩绘。

### 2. 历史背景:清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末期,粉彩瓷瓶是当时的代表之一,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致的工艺而闻名。

瓷器的器型(瓶)

瓷器的器型(瓶)

瓷器的器型名称——瓶瓶简介: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

早期的瓶多为尖底圆腹细颈,肩上有供穿绳用的耳或系,显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

典型器物如1971年甘肃陇西出土的一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彩陶尖底瓶。

后来瓶逐渐演变为高身深腹平底,除做实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装饰功能。

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 ,寓意吉祥。

两宋时出现的玉壶春瓶和梅瓶本来是酒具,因其型制潇洒儁秀,自元以降逐步演变成纯装饰瓷。

清代是瓶类发展的顶峰,此时的瓶其实用价值已渐渐退化而装饰功能占了主导地位,如天球瓶,橄榄瓶,棒槌瓶,观音瓶,灯笼瓶,柳叶瓶,胆瓶等。

特别是乾隆年间烧制的转心瓶更是被誉为国宝。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

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蟠龙瓶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

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

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金·钧窑天蓝釉花口瓶-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

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

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

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明清瓶类瓷器的器型特征分析

明清瓶类瓷器的器型特征分析

Design 设计, 2018, 3(1), 1-5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journal/designhttps:///10.12677/design.2018.31001Shape Feature Analysis of Porcelain Bottl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Kai Gao1, XiufengWang21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ShaanxiReceived: Apr. 5th, 2018; accepted: Apr. 18th, 2018; published: Apr. 26th, 2018AbstractPorcela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rcelain history of Chi-na and world. This paper, which is based on bottle type, one of the important porcelain typ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k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porcelain bottle types in this period; sorts the type categories by chronological order; discusses the main type and feature of the porcelain bottles in sorts and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porcelain bottle research.Keywords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ottle, Shape, Features明清瓶类瓷器的器型特征分析高凯1,王秀峰21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2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18年4月5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6日摘要明清时期瓷器在中国乃至世界瓷器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宣德瓷器的特征及鉴定要点⼀、造型特征宣德瓷的造型敦厚凝重,⽆论⼤件⼩品,制作均甚精致,即使器型很⼤亦不觉钝重笨拙。

其品类繁多,琳琅满⽬,并创制了不少独特之作。

常见器型:梅瓶、⼩⼝梅瓶、⽟壶春瓶、胆瓶、四⽅倭⾓瓶、扁腹绶带葫芦瓶、贯⽿瓶、琮式瓶、⼩壁瓶、⾹薰、背壶、执壶、茶壶、僧帽壶、军持壶、⽯榴樽、盖罐、出戟盖罐、⽠棱罐、奘罐、转头罐、鸟⾷罐、蟋蟀罐、⼋⽅烛台、狮钮⽅章、盒、匜、灯、⾖、盂、三⾜筒炉、笔管、奓⽃、折沿盆、花盆、⽔仙盆、葵花式洗、钵、⼭⽯、砖、爵、骰盔⼦、合碗、碗、葵瓣⼝碗、菊瓣⼝碗、鸡⼼碗、卧⾜碗、⼤墩碗、⼗棱碗、⼗棱⾼⾜碗、⾼⾜碗、⾼⾜杯、收⼝盘、撇⼝盘、葵花⼝盘、折沿盘、盏托、⼤罐、⼤梅瓶、天球瓶、撇⼝⼤瓶、扁壶、鱼缸、⼤花盆、葵花⼝⼤盘、收⼝⼤盘等。

⼆、图案纹饰特征宣德时期的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不仅画意豪放、⽣动,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且内容题材⼴泛。

过去认为明代绘翼龙和穿花龙纹器始于正德,现据实物证明,出现的时代可以上溯⾄洪武、永乐时期或者更早。

另外,过去⼀般以为“宣青”中很少描绘⼈物,现在却从所见到的器物和有关资料中,发现不少内容丰富的⼈物场景,结合后来青化瓷中⼤量出现的以⼈物为主题的纹饰,更加说明宣德时已经为⽣动多姿的青花瓷故事⼈物画奠定了基础。

此时常⽤的⼯艺装饰有:印、刻、划、雕、锥拱、绘画等。

三、胎釉特征(⼀)胎体宣德时期,瓷⼟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

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坚硬不⾜。

所以,同样⼤⼩的器型,宣德器胎体较永乐的为重。

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

⼤器多厚胎,底为⽆釉的砂底,处理光滑⾃然,⽆旋痕,常有⽕⽯红斑。

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硬⽽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常可以看到清晰的旋痕。

琢器胎体⼀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能看出。

浆胎的胎质疏松、⾊黄,胎体开⽩⾊⽚纹,使其断⾯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

(⼆)釉⾯釉质与永乐相⽐,仍属细润,但多桔⽪纹。

瓷瓶器型种类

瓷瓶器型种类

瓷瓶器型种类
瓷瓶器型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青花瓷瓶:青花瓷瓶是指瓷器表面绘有蓝色花卉纹饰的瓷瓶,它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2. 粉彩瓷瓶:粉彩瓷瓶是指瓷器表面绘有各种五彩缤纷的图案,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3. 官窑瓷瓶:官窑瓷瓶是指在中国宋代官方窑口烧制的瓷器,器型优美,釉色淡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4. 宜兴紫砂瓷瓶:宜兴紫砂瓷瓶是指在中国江苏省宜兴市烧制的一种特殊瓷器,它采用特殊的紫砂泥料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艺术风格。

5. 景德镇瓷瓶:景德镇瓷瓶是指在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烧制的一种传统瓷器,以其温润光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6. 肉红瓷瓶:肉红瓷瓶是指瓷器表面呈现肉色或粉红色,釉面温润光滑,具有高雅的美感和艺术性。

7. 古铜釉瓷瓶:古铜釉瓷瓶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釉面呈现出类似于古铜色的特殊效果,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各朝代梅瓶的特征鉴赏以及梅瓶的演变史

各朝代梅瓶的特征鉴赏以及梅瓶的演变史

各朝代梅瓶的特征鉴赏以及梅瓶的演变史梅瓶”在我国古代陶瓷研讨领域中归于单一器型,连续时刻有千余年的历史,一起它也是一种外型俊美、遭到颇多赞誉的器物。

但在如今的我国古陶瓷研讨领域中没有对其来源和外型的演化进程提出系统的观点。

这篇文章意在提出“梅瓶”的北方来源说,并通过宋、辽、金、元、明、清出土和传世的什物进行排比对照,论述它的来源,对其逐步南传的通过进行解说。

与此一起梅瓶的外型也通过不断进化开展进程,直至清代晚期“梅瓶”这个被文人雅士冠予的美誉,才变成大家对这种器物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梅瓶由来“梅瓶”是一种自宋代以来在陶瓷外型方面对比多见的器物。

它以小口、翻唇、短颈、颈肩之间构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构成一种身形俊美的外型。

对其美丽的外型,每逢大家谈起时,无不津津有味,赞口不停。

可是恰是这种器物,它的发生是与我国少数民族契丹人丰厚的想象力和日子实习有着密不行分的根由。

契丹民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过着游牧日子。

在《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有“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消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的记载。

他们原居今内蒙、辽河一带,原以游牧渔猎为生,后因经济开展,“筑城而居”乘五代之乱“浮掠汉人”导致契丹族的内部分解,加之汉族高度封建经济的影响,进入了前期文明期间。

在唐代就与我国北方汉族和公民多有往来,对唐朝有朝贡,也有抵触,到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才又与唐朝康复臣际联络。

唐代末年,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一致各部日渐强壮,于907年即可汗,公元916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

契丹建国之前,唐昭宗天复二年(902)秋,阿保机率领骑兵40万侵入长城以南,在今山西、河北一带掠取汉人95000多人,驼马牛羊不行胜数,都被赶到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南岸,这些人、畜悉数成了契丹的财富。

陶瓷器从它发生的那天起,就变成了与大家日子密不行分的日子用具。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

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知识讲解清代粉彩花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一种,它的色彩华丽、绚丽多彩,是清代官窑器物的代表之一,瓷质精致、耐用,艺术价值极高。

以下是关于清代粉彩花瓶鉴定的一些知识讲解。

一、清代粉彩花瓶的起源及特点清代粉彩花瓶,是在清康熙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陶瓷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其特点在于釉面色彩绚丽多彩,且各个色彩之间渐进自然,色泽鲜艳,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其造型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六角形等不规则造型,整体线条优美流畅。

花瓶身上通常绘制有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图案多采用写意手法,灵动自如,色调亮丽,清新脱俗,勾勒出了清代精致、雅致的艺术风格。

二、清代粉彩花瓶的鉴别方法(一)看器质清代粉彩花瓶的制作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瓷器制作工艺,瓷质细腻坚韧,釉面精美光洁,不易磨损和破损。

普通瓷质比较脆弱,釉面较为粗糙,容易破损或者出现小裂纹,而清代粉彩花瓶不易出现这些问题。

清代粉彩花瓶的器型多采用华丽、优美线条,整体构造饱满,较为规整。

观察器身各个部分,应无开裂、变形等缺陷。

切勿购买器型不规则的花瓶,例如下扁上直、底大口小等不符合器质规律的情况。

(三)看拼花清代粉彩花瓶通常是先白胎上色、再上彩绘图案,最后再施釉固定。

因此,应当仔细观察它的釉面和图案是否完整,色泽是否鲜艳。

特别要注意图案的细节部分,它们需要经过高品质的制作技艺,绘画技巧高超,才能完成精美优美的花瓶。

(四)看纹饰清代粉彩花瓶的纹饰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官窑文化。

观察花瓶的纹饰,可以尝试识别其中包括鸟兽、花卉、山水等图案,同时也需要注意纹饰是否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

如果纹样过于大胆、过于激进,那它很有可能是仿造品。

(一)避免碰撞粉彩花瓶是一种易碎陶瓷器具,必须小心保护。

使用时要避免撞击和摩擦,尤其是瓶口和瓶底处。

(二)防潮防湿由于粉彩花瓶采用的是彩料釉料,所以它比较容易受潮,一旦受潮,花瓶就会失去美感。

因此,需要将它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不要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明代梅瓶的底足特征

明代梅瓶的底足特征

明代梅瓶的底足特征
明代梅瓶的底足特征
简介
•梅瓶是明代瓷器中的一类常见器型,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梅瓶的底足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明代梅瓶底足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底足形式
•明代梅瓶的底足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圈足、方足和六方足等。

–圈足:底部呈圆形凸起,类似于一个环形的底部。

–方足:底部呈方形凸起,与瓶身相衔接。

–六方足:底部呈六边形凸起,稳定性较好。

•不同底足形式的梅瓶具有不同的造型美感和稳定性。

底足纹饰
•明代梅瓶的底足上常常有精美的纹饰,包括刻花、划花等工艺。

•刻花底足:底足上雕刻或划花出各种纹样,如花卉、山水、龙凤等,给梅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刺花底足:底足上采用针刺或者刺线等技法刺出各种纹样,形成图案美感。

底足款识
•明代梅瓶的底足上常见有款识,包括刻有制作年代、底款、制作人名字等信息。

•底款:常见的底款有“宣德年制”、“洪熙年制”等,这些底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梅瓶的年代和制作时期。

•制作人名字:底足上有时刻有制作人的名字或者代称,这有助于我们研究明代瓷器制作工匠和工艺传承等问题。

结语
•明代梅瓶的底足特征是研究明代瓷器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梅瓶底足形式、纹饰和款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鉴别真伪、定位年代和了解制作背景。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对明代梅瓶底足特征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

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

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

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

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

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

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

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

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把瓶内的液体加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一种冥器,造型复杂、夸张,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

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不是生活用器,是适用于祭祀、陪葬的冥器。

天津博物馆藏品:白釉双龙柄联腹传瓶收藏界为避讳,常把冥器叫做明器。

古代陶瓷中,明器所占比例是很大的。

多角瓶(谷仓)、多管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

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到唐晚期和宋朝,又演变出了多管瓶、牛角罐等,样式繁多,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

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磁州窑也有烧制。

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这些都是专用的冥器,冥器多怪异。

青釉堆塑谷仓罐,三国吴,高46.4cm,口径11.3cm,底径13.5cm青釉堆塑谷仓罐,西晋,高42cm,腹围72cm,底径15cm标记为唐的牛角罐(示意图)上海市博物馆北宋白釉莲花口弦纹六管瓶类似的器具形制繁多,生产窑口也以越窑为多,这显示当时江南地区很流行鬼神崇拜。

你要记住一点,古瓷中,造型复杂怪异、实用性不强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专用冥器。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市场上多见。

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

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开始实际上是一种丧葬用品,为亡人储酒用,后也有当摆设的。

传说盗墓贼挖出梅瓶,会小心翼翼将残留的酒带回饮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首都博物馆辽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元青花萧何月夜追韩信人物故事纹梅瓶元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瓶(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带盖)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

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

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对比如下:玉壶春瓶: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

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有时带盖。

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中国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凤穿花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元青花云龙纹纹壶春瓶元青花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湖南省博物馆)景德镇窑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元故宫博物院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中国国家博物馆明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后世许多瓶都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改良形成的,如清代的赏瓶。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嘉靖明嘉靖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斗彩桃蝠纹葫芦扁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乾隆粉彩百花图葫芦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陶瓷花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

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时期,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宣德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军持:也叫净瓶,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用具。

梵语音为“军墀”、“捃雅迦”,“君迟”,“军持”,就是瓶或澡瓶的意思。

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

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多称“军持”。

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

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壶的形状虽然早就出现,但作为局限于壶的概念和功用却出现得比较晚,尤其是手执茶壶,自明代起才大量流行。

明代军持(示意图)明代军持(示意图)盘口瓶: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器形精美,流行于唐、宋时期。

制作有难度。

洗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

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贯耳瓶、凤耳瓶:流行于宋代的摆设器,可以插花。

器形仿汉代铜器投壶式样。

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的叫贯耳瓶,哥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颈部两侧对称贴凸起凤形耳的叫凤耳瓶,是龙泉窑的特有甁型。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官窑贯耳六方尊(瓶)上海市博物馆南宋龙泉窑青釉灵芝耳瓶琮式瓶: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

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

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故宫博物院东青釉八卦纹琮式瓶,清宣统高27.6cm,口径9.3cm,足径10.6cm 图片:来自何晓昱的文化艺术博客连座瓶: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

流行于元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

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连座瓶示意图)瓜棱瓶:流行于宋,辽时期,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

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也最美。

景德镇湖田窑影青瓜棱瓶胆瓶:瓶的样式像苦胆。

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

葫芦,故名。

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

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