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解剖

合集下载

腹部解剖

腹部解剖
纵膈解剖
左侧面观:主动脉弓,胸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左侧膈 神经、迷走神经,
右侧面观:奇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膈神经、迷走神经
纵膈左侧面
纵膈右侧面
心脏原位观
心包
胸肋面
心脏血管
膈面
主动脉瓣
心脏瓣 膜
二尖瓣
三尖瓣
腹部内脏结构解剖
打开腹壁,翻起大网膜
大网膜 小网膜(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网膜孔,Treitz韧带 肝镰韧带(肝圆韧带) 横结肠韧带 小肠系膜
肾脏的位置及周围 血管分布
输尿光与腹后 壁血管
右侧肾
肾冠状切面
腹膜后腔血管解剖
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下腔静脉及其属支
腹膜后腔神经解剖
腹腔丛 肠系膜上丛 腰丛(翻起腰大肌) 腰交感干
腹膜后腔 血管神经
小肠静脉
肝,脾,胰及 十二指肠动脉
肾上腺动脉分布
肝,胃,十二 指肠部的静脉
肝门静脉
腹腔干解剖
胃左动脉 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右动脉,胃十二 指肠动脉) 脾动脉
腹腔干及其 主要分支
胃部的动脉 血管吻合支
肾的解剖
被囊(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 肾实质(截面观…..肾窦,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 肾盂,肾柱….) 肾缔结构(肾静脉,肾动脉,输尿管)
腹膜壁层腹内面皱襞 脐正中襞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翻(静)脉及其分支:如空肠动脉,回肠动脉,中结 肠动脉,右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静)脉及其分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 周围有肠系膜淋巴结….
门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胃右静脉 胃左静脉
肠系膜动脉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腹部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1. 引言腹部解剖是解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解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内部脏器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腹部解剖的实验过程、脏器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并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尸体标本(人体解剖标本)•刀具(解剖刀、剪刀等)•医用手套•实验手册2.2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戴上医用手套,确保实验环境卫生整洁。

2.解剖切口:根据实验手册的指导,对尸体标本进行必要的解剖切口。

3.解剖过程:依次解剖腹部器官,观察并记录每个脏器的外观、位置、结构等信息。

4.记录观察结果:对脏器的外观特征、结构组织、功能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 脏器的外观特征在腹部解剖过程中,我们对各个腹部脏器的外观特征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肝脏: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方,呈红棕色,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叶状结构。

•胃:胃位于腹腔中央,呈梨形,颜色较深,质地柔软,有弹性。

•小肠:小肠连接于胃的下方,呈长条状,约6-7米长,有明显的褶皱。

•大肠:大肠位于小肠的下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等部分,形状宽大。

3.2 脏器的结构组织除了外观特征,我们还对腹部脏器的结构组织进行了仔细观察。

•肝脏:肝脏由肝实质和胆管组成,肝实质细胞排列成六角形板叶状结构,胆管贯穿其间。

•胃:胃壁由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黏膜具有明显的皱襞,有助于增加表面积。

•小肠:小肠壁分为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有许多绒毛,有助于吸收养分。

•大肠:大肠壁较厚,纵行肌带明显,有助于进行粪便的排泄。

3.3 脏器的功能腹部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对每个脏器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分解代谢和解毒的功能,同时还产生胆汁参与消化。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泌胃液进行消化,将食物转化为容易吸收的形式。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通过黏膜上的绒毛吸收养分,将养分转运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腹部正常解剖

腹部正常解剖
肠的解剖
结肠长度
结肠长度因人而异,一般为 120~200厘米。
结肠袋
结肠壁在许多地方向外凸出形 成结肠袋,以增加肠腔容量和
促进粪便成形。
结肠血管
结肠有丰富的血管供应,包括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阑尾的解剖
01
02
03
阑尾的位置
阑尾位于盲肠的底部,与 盲肠相连。
阑尾的形态
阑尾是一个细长的盲管, 其形态和长度因人而异。
胰腺主要功能是分泌胰液,包含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 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等,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 碳水化合物。
04
胃和小肠
胃的解剖
胃的形态和位置
胃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侧部分通常被称为胃大弯,右侧部分为胃小弯。胃 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
胃壁结构
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黏膜层表面为黏液和碳酸氢盐, 可以保护胃壁免受胃酸和消化酶的损伤。
肝脏外观
肝脏呈红褐色,分八个叶 ,表面光滑,边缘锐利。
肝脏内部结构
肝脏内部由肝裂将其分为 两个半肝,每个半肝又分 为八个段。
肝脏功能
分泌胆汁
肝脏分泌胆汁,有助于消 化脂肪。
代谢功能
肝脏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 程,如解毒、合成蛋白质 等。
储存功能
肝脏储存糖原、维生素A 等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
肝脏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与膈的关系
肝脏位于膈下腔,与膈直接相 邻。
与下纵隔的关系
肝脏位于下纵隔,与下纵隔内的 其他器官相邻。
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肝脏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脂肪和 其他营养物质。
03
胆囊和胰腺
胆囊解剖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是一个储 存和浓缩胆汁的梨形囊状器官

腹部正常解剖

腹部正常解剖
储存。
胰腺与十二指肠
胰腺分泌的胰液会通过胰管流 入十二指肠,与胆汁共同作用
,帮助消化食物。
胰腺与脾脏
脾脏位于左上腹,与胰腺相邻 ,二者之间有淋巴管相互连接

04
胃和小肠
胃的解剖
01
02
03
胃的形态和位置
胃可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上腹部和右季 肋区。
胃的毗邻结构
胃前壁右侧份贴腹前壁, 左侧份和膈、胸骨、肋骨 弓相邻。
胆囊解剖
胆囊形态
01
胆囊呈梨形,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内,大小约为
7cm×3cm×1cm。
胆囊组织结构
02
胆囊壁由外层的浆膜层、中层的肌层和内层的黏膜层组成,内
层黏膜层可分泌胆汁。
胆囊功能
03
储存和浓缩胆汁,在餐后,通过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胆道,帮
助消化食物。
胰腺解剖
要点一
胰腺形态
胰腺横卧于腹腔后方,形态细长,大 小约为15cm×3cm×1cm。
大便的形成
形成过程
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消化进入小肠,小肠将食物内的营 养物质吸收后,进入大肠内,大肠内的水分被吸收后,形成 大便。
大便的组成
大便主要由食物残渣、细菌、上皮细胞、无机盐和水等组成 。
06
腹部正常影像学
腹部X线平片
腹部X线平片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显示腹部正 常结构和病理变化。
腹部正常解剖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腹壁和腹腔 • 肝脏 • 胆囊和胰腺 • 胃和小肠 • 大肠 • 腹部正常影像学
01
腹壁和腹腔腹壁解剖1 2皮肤腹部皮肤由浅筋膜和真皮组成,具有保护和感 觉功能。

腹部解剖ppt课件

腹部解剖ppt课件

(一)皮肤:
薄而柔软、富有弹性及伸展性,除脐部及正中线与深 部组织结合紧密外、余下与浅筋膜连结疏松,易于分 离且移动性大,为理想的供皮区。
(二)浅筋膜: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脂肪、厚薄不一,脐以下 分浅、深两层。
浅层——又称脂肪层(Camper筋膜——康伯筋膜), 向下与股部的浅筋膜相续。
下页
.
8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
6
局部解剖:腹部
体表投影
境 界 成人腹腔脏器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九分法)
分区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7
局部解剖:腹部
层次结构
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由浅入深,依次为:(6层)
第10肋间神经——脐
第1腰神经——腹股沟上方
下页
.
9
局部解剖:腹部
层次结构
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三)肌层:图片
1.腹直肌:
半月线——肌的外侧缘向外突出形成。
弓状线——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以下4~5cm处缺如,
而形成一凸向上的弧形游离缘。其下的腹直肌后面
紧贴腹横筋膜。
注:腹直肌的腱划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结合紧密,手
境 界 为了描述腹腔脏器的位置关系,将腹部划分为若干个区。
分区
四分法
九分法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腹部解剖

腹部解剖

图注:1 交感干、2 左肺、3 食管、4 胸主动脉、5 心包、6 胃、7 胃短动脉、8 左肾上腺、9 脾动脉、10 脾、11 左肾、12 输尿管、13 降结肠、14 右肺、15 肋间后动脉、16 奇静脉、17 支气管支、18 右主支气管、19 右肺动脉、20 迷走神经、21 膈、22 腹主动脉、23 肝、24 下腔静脉,25 右肾上腺、26 右肾动脉、27 右肾图注:1 交感干、2 左肺、3 食管、4 胸主动脉、5 心包、6 胃、7 左肾上腺、8 胃短动脉、9 脾动脉、10 脾、11 左肾、12 输尿管、13 降结肠、14 右肺、15 肋间后动脉、16 奇静脉、17 支气管支、18 右主支气管、19 迷走神经、20 右肺动脉、21 右肺静脉、22 下腔静脉、23 肝静脉口,24 膈、25 肝、26 腹主动脉、27 右肾上腺、28 右肾、29 右肾动脉图注:1胸锁乳突肌、2 三角肌、3 头静脉、4 胸大肌、5 前锯肌、6 腹外斜肌、7 外侧皮支、8 腹直肌鞘前层、9 胸腹壁静脉、10 旋髂浅静脉、11 腹壁浅静脉,图注:1胸锁乳突肌、2 头静脉、3 胸大肌、4 腋动、静脉、5 胸小肌、6 腹直肌鞘前层、7 腱划、8 腹横肌、9 腹内斜肌、10 半月线、11 髂腹下神经、12 股静脉、13 臂丛、14 前锯肌、15 腹外斜肌、16 腹直肌、17 腹直肌鞘后层、18 腹壁上动、静脉、19 第10肋间神经、20 腹壁下动、静脉,21腹横筋膜、22髂腹肌沟神经、23锥状肌、24 弓状线、25白线图注:1 肝、2 肝圆韧带、3 横结肠、4 盲肠、5 胃、6 大网膜、7 回肠,图注:1 横结肠、2 回肠、3 升结肠、4 盲肠、5 大网膜、6 空肠、7 乙状结肠、8 膀胱,图注:1 大网膜、2 胃网膜右动、静脉、3 胆总管、4 胆囊管、5 肝右叶、6 胆囊、7 方叶、8 肝圆韧带、9 肝总管、10 右支、11 左支、12 肝固有动脉、13 肝左叶、14 尾状叶、15 胃左动、静脉、16 脾、17 胃网膜左动、静脉、18 胃、19 脾动脉、20 胃后动脉、21 胃短动脉、22 胰,23 肠系膜下静脉、24 睾丸动、静脉、25 肠系膜上动脉、26 肠系膜上静脉图注:1十二指肠、2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4 胃十二指肠动脉、5胆总管、6胆囊动脉、7肝固有动脉、8肝、9肝总动脉、10 胃左动脉、11 脾动、静脉、12 脾、13 胰尾动脉、14 胰大动脉、15 胰、16 胰支、17空肠动、静脉、18 肠系膜上动脉、1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20 胰管、21 右肾、22 胆囊、23 肝门静脉、24 肝镰状韧带、25 肾静脉、26 睾丸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腹主动脉、29 肠系膜上静脉、30 下腔静脉图注:1十二指肠、2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3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4 胃十二指肠动脉、5胆总管、6胆囊动脉、7肝固有动脉、8肝、9肝总动脉、10 胃左动脉、11 脾动、静脉、12 脾、13 胰尾动脉、14 胰大动脉、15 胰、16 胰支、17空肠动、静脉、18 肠系膜上动脉、1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20 胰管、21 右肾、22 胆囊、23 肝门静脉、24 肝镰状韧带、25 肾静脉、26 睾丸静脉、27 肠系膜下静脉、28 腹主动脉、29 肠系膜上静脉、30 下腔静脉图注:1 大网膜、2 胃网膜右动、静脉、3 胆总管、4 胆囊管、5 肝右叶、6 胆囊、7 方叶、8 肝圆韧带、9 肝总管、10 右支、11 左支、12 肝固有动脉、13 肝左叶、14 尾状叶、15 胃左动、静脉、16 脾、17 胃网膜左动、静脉、18 胃、19 脾动脉、20 胃后动脉、21 胃短动脉、22 胰,23 肠系膜下静脉、24 睾丸动、静脉、25 肠系膜上动脉、26 肠系膜上静脉图注: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图注:1 右后叶上段、2 右后叶下段、3 右前叶、4 左内叶、5 左外叶下段、6 左外叶上段、7 尾状叶左段、8 尾状叶右段,图注:1右肾、2十二指肠、3肝总动脉、4肝固有动脉、5胆囊动脉、6胆囊淋巴结、7肝、8右支、9左支、10胃右动脉、11胃左动脉、12脾动脉、13脾、14左肾静脉、15左肾、16肠系膜下静脉、17左睾丸静脉、18腹主动脉、19下腔静脉、20肠系膜上动脉、21右后叶下段支、22右后叶支、,23右后叶上段支、24右前叶支、25尾状叶支、26横部、27角部、28左外叶上段支、29矢状部、30左外叶下段支、31囊部、32肝门静脉、33胆囊、34肝右叶、35肝中间静脉、36肝左叶、37肝左叶、38肝左静脉、39镰状韧带、40胰图注:1 胸锁乳突肌、2 锁骨、3 胸大肌、4 胸小肌、5 左肺上叶、6 肋、7 肋间肌、8 乳房、9 左肺下叶、10 膈、11 胃、12 肝圆韧带、13 降结肠、14 空肠、15 乙状结肠、16 髂骨、17 髂肌、18 髂外动脉、19 股骨头、20 耻骨支、21 耻骨联合、22 股动脉、23 右肺上叶、24 右肺中叶,25 右肺下叶、26 肝、27 胆囊、28 十二指肠、29 胰、30 横结肠系膜、31 升结肠、32 盲肠、33 回肠、34 阔筋膜张肌、35 膀胱、36 耻骨肌、37 长收肌、38 短收肌、39 股直肌、40 第9肋、41 第10肋软骨、42 左心室、43 肺动脉干、44 右心室图注:1 肱二头肌长头腱、2 肱骨头、3 食管、4 腋动脉 5 腋静脉、6 左肺上叶、7 左肺上叶、8 左肺下叶、9 肋膈隐窝、10 肝左叶、11 胃、12 腹主动脉、13 脾、14 胰、15 降结肠、16 腹外斜肌、17 腹内斜肌、18 髂骨、19 髂肌、20 臀小肌、21 臀中肌、22 股骨头、23 闭孔内肌、,24闭孔外肌、25股外侧肌、26短收肌、27颈椎椎间盘、28气管、29肺动脉、30右肺上叶、31右肺下叶、32右心房、33下腔静脉、34肝、35第9肋、36肋胸膜、37腰小肌、38十二指肠降部、39第2腰椎体、40升结肠、41腰大肌、42髂外静脉、43髂外动脉、44回肠、45膀胱、46子宫颈、47阴道图注:1 胸骨柄、2 胸大肌、3 胸小肌、4 左肺上叶、5 肋、6 肋间肌、7 乳房、8 左肺下叶、9 肋胸膜、10 胸膜腔、11 膈、12 肋膈隐窝、13 腹横肌、14 腹内斜肌、15 腹外斜肌、16 空肠、17 腹直肌、18 锁骨、19 右肺中叶、20 心包、21 右心室、22 右肺下叶、23 肝右叶、24 胆囊、,25 肝圆韧带、26 胃、27 升结肠、28 大网膜、29 右肺上叶图注:1 脊髓、2 冈上肌、3 前锯肌、4 肩胛骨、5 肩胛下肌、6 左肺上叶、7 背阔肌、8 左肺下叶、9 胸主动脉、10 肋、11 肋间肌、12 胃、13 膈、14 脾、15 左肾、16 降结肠、17 腰大肌、18 髂骨、19 骶骨、20 骶髂关节、21 臀中肌、22 臀大肌、23 卵巢、24 臀小肌、25 闭孔内肌,26 闭孔外肌、27 右肺上叶、28 右肺下叶、29 第9胸椎体、30 肝、31 第2腰椎体、32 右肾、33 直肠、34 回肠、35 子宫、36 膀胱图注:1锁骨下静脉、2胸小肌、3三角肌、4左肺上叶、5肺动脉干、6升主动脉、7左肺下叶、8左心室、9心包、10前锯肌、11膈、12胃、13脾、14胰、15空肠、16降结肠、17腹外斜肌、18腹内斜肌、19髂骨、20腰大肌、21臀小肌、22髂肌、23股骨头、24闭孔内肌、25闭孔外肌、26髂腰肌、27耻骨肌,28短收肌、29股薄肌、30颈内静脉、31锁骨下静脉、32左头臂静脉、33左肺上叶、34右肺中叶、35右心房36右肺下叶37肋38肋间肌39胸膜腔40肋胸膜41胆囊42下腔静脉43结肠右曲44升结肠、45腹主动脉46肠系膜47盲肠48髂外动脉49回肠50膀胱51股外侧肌52股直肌53子宫颈54阴道55肋膈隐窝图注:1 斜方肌、2 肩胛冈、3 肩胛提肌、4 冈下肌、5 颈半棘肌、6 肩胛下肌、7 肋间肌、8 第6肋、9 肩胛骨下角、10 背阔肌、11 前锯肌、12 腹内斜肌、13 腹横肌、14 腹外斜肌、15 冈上肌、16 小圆肌、17 大圆肌、18 肋、19 第6胸椎横突、20 第6胸椎椎弓板、21 壁胸膜、22 膈,23 肝、24 第12胸椎棘突、25 竖脊肌、26 肋间后动、静脉图注:1 肩胛骨、2 冈上肌、3 前锯肌、4 冈下肌、5 肩胛下肌、6 肋胸膜、7 背阔肌、8 第7肋、9 肋间肌、10 左肺下叶、11 膈、12 脾、13 左肾、14 腹内斜肌、15 发腹外斜肌、16 腰方肌、17 腰大肌、18 髂骨、19 骶髂关节、20 臀中肌、21 臀大肌、22 梨状肌、23 上、下孖肌、,24 闭孔内肌、25 坐骨、26 股方肌、27 中、后斜角肌、28 头长肌与颈长肌、29 脊髓、30 第8胸椎体 31 右肺下叶、32 肝、33 肋膈隐窝、34 第1腰椎椎弓根、35 右肾、36 马尾、37 骶骨、38 乙状结肠、39 回肠、40 了宫、41 直肠图注:1头夹肌、2斜方肌、3肩胛提肌、4上后锯肌、5小菱形肌、6大菱形肌、7竖脊肌、8横结肠、9第4肋、10十二指肠、11腹直肌、12左上肺动、静脉、13左肺上叶支气管、14左肺下叶支气管、15左下肺静脉、16左下肺动脉、17左肺下叶、18心包腔、19胸膜腔、20胃、21膈、22胰23脾动、静脉,、24左肾25脂肪囊、26腰方肌27腰小肌、28肾动静脉、29腰大肌、30胸锁乳突肌、31颈内静脉、32中、后斜角肌、33肩胛上静脉、34锁骨下动、静脉、35肺动脉干36锁骨、37前斜角肌38第1肋39胸大肌40左肺上叶41心包42左心耳43空肠44左心室45室间隔46右心室47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48肝图注:1 第3骶椎、2 第4骶神经、3 第3骶神经、4 第2、3骶椎椎间盘、5 第2骶椎、6 第2骶神经、7 骶髂关节、8 臀大肌、9 左髂内动、静脉、10 臀中肌、11 臀上动、静脉、12 髂骨翼、13 输尿管、14 臀小肌、15 髂肌、16 左髂外动、静脉、17 股神经、18 腹横肌、19 腹内斜肌、20降结肠,21 乙状结肠系膜、22 大网膜、23 乙状结肠、24 腹直肌、25 回肠、26 肠系膜、27 多裂肌与竖脊肌、28 阑尾、29 右髂外动、静脉、30 右髂内动、静脉支图注:1 第8胸椎椎突、2 第9胸椎体、3 第9肋椎关节、4 第9肋、5 髂肋肌、6 背阔肌、7 半奇静脉、8 左肺下叶、9 前锯肌、10 肋间肌、11 胸主动脉、12 食管、13 肝尾状叶、14 左肺上叶、15 胸大肌、16 左心室、17 心包、18 奇静脉、19 右心室、20 膈、21 下腔静脉、22 肝静脉,23 右肺中叶、24 肝右叶、25 腹外斜肌、26 第8肋、27 最长肌、28 硬脊膜、29 脊髓、30 第6肋、31 第7肋、32 剑突、33 斜裂图注:1 第3腰椎棘突、2 马尾、3 硬脊膜、4 棘肌与横突棘肌、5 椎内静脉丛、6 最长肌、7 第3腰神经、8 髂肋肌、9 第3、4腰椎椎间盘、10 腰方肌、11 腰大肌、12 左肾、13 输尿管、14 降结肠、15 空肠、16 腹横肌、17 腹外斜肌、18 腹内斜肌、19 横结肠、20 腹主动脉、21 腹直肌,22 白线、23 回肠、24 下腔静脉、25 十二指肠水平部、26 大网膜、27 升结肠、28 肝右叶、29 右肾、30 第12肋、31 第3腰椎体、32 胸腰筋膜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棘肌与横突棘肌、4 最长肌、5 斜方肌、6 大菱形肌、7 髂肋肌、8 第4肋、9 肩胛骨、10 左肺上叶、11 冈下肌、12 第3肋、13 肩胛下肌、14 前锯肌、15 小圆肌、16 副半奇静脉、17 大圆肌、18 肱三头肌、19 三角肌、20 肱骨、21 肱二头肌与喙肱肌,22 第2肋、23 胸导管、24 胸大肌、25 胸小肌、26 食管、27 左锁骨下动脉、28 第2肋软骨、29 左颈总静脉、30 左头臂静脉、31 胸骨柄、32 头臂干、33 气管、34 第4胸椎体、35 胸廓内动、静脉、36 奇静脉、37 腋动、静脉、38 右头臂静脉图注:1 斜方肌、2 颈半棘肌、3 头夹肌、4 头半棘肌、5 最长肌、6 肩胛提肌、7 中斜角肌、8 第5颈神经、9 椎动脉、10 前斜角肌、11 胸锁乳突肌、12 颈总动脉、13 颈长肌、14 甲状软骨、15 甲状舌骨肌、16 肩胛舌骨肌、17 胸骨舌骨肌、18 甲杓肌、19 声襞、20 喉腔、21 杓横肌,22 第5、6颈椎椎间质、23 喉咽、24 甲状腺、25 颈内静脉、26 第5颈椎横突、27 中、后斜角肌、28 颈外静脉、29 夹肌、30 第5颈椎棘突、31 多裂肌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横突棘肌、4 最长肌、5 斜方肌、6 髂肋肌、7 第5肋、8 大菱形肌、9 肋间肌、10 冈下肌、11 第4肋、12 前锯肌、13 左肺下叶、14 斜裂、15 大圆肌、16 左肺上叶、17 背阔肌、18 第3肋、19 胸主动脉、20 左肺动脉上叶支、21 左肺静脉、22 肺段支气管、,23 胸小肌、24 左主支气管、25 胸大肌、26 第2肋软骨、27 食管、28 奇静脉、29 胸骨柄、30 胸腺、31 升主动脉、32 右主支气管、33 左心房、34 第3肋、35 右肺中叶、36 壁胸膜、37 肱动脉、38 肩胛下肌、39 右肺斜裂、40 右肺下叶、41 第4胸椎体、42 肩胛骨外侧缘图注:1 第10胸椎棘突、2 棘肌与横突棘肌、3 第12胸神经、4 最长肌、5 左肾上腺、6 左肾、7 髂肋肌、8 下后锯肌、9 背阔肌、10 脾、11 胃短动脉、12 胃、13 胸主动脉、14 第7肋、15 腹外斜肌、16 肝尾状叶、17 肝左叶、18 腹直肌、19 下腔静脉、20 胆囊动、静脉、21 肝门静脉、,22 右肾上腺、23 胆囊、24 脊髓、25 肝右叶、26 第8肋、27 膈、28右肾、29 第12肋、30 第11胸椎体、31 硬脊膜图注:1 脊髓、2 硬脊膜、3 半棘肌、4 多裂肌与回旋肌、5 夹肌、6 斜方肌、7 肩胛提肌、8 最长肌、9 后斜角肌、10 中斜角肌、11 椎动、静脉、12 左颈外静脉、13 前斜角肌、14 颈长肌、15 胸锁乳突肌、16 颈内静脉、17 左颈总动脉、18 甲状腺下静脉、19 第5、6颈椎椎间盘、20 咽,21 咽缩肌、22 前锯肌、23 肩锁关节图注:1 大阴唇、2 臀大肌、3 闭孔动、静脉与神经、4 半腱肌、5 股二头肌长头腱、6 坐骨神经、7 臀大肌腱、8 股骨体、9 股内侧肌、10 肌中间肌、11 股外侧肌、12 髂胫束、13 股深动、静脉、14 股直肌、15 股动、静脉、16 缝匠肌、17 大收肌、18 大隐静脉、19 长收肌、20 短收肌,21 股薄肌、22 小阴唇、23 半膜肌腱图注:1 第4骶椎、2 直肠、3 第4骶神经、4 第3骶神经、5 梨状肌、6 髂内动、静脉支、7 腰骶干、8 臀大肌、9 臀中肌、10 闭孔动、静脉、11 输尿管、12 闭孔内肌、13 臀小肌、14 髂骨体、15 乙状结肠、16 阔筋膜张肌、17 缝匠肌、18 髂腰肌、19 股神经、20 髂外淋巴结、,21 左髂外动、静脉、22 腹横肌、23 腹内斜肌、24 腹直肌、25 锥状肌、26 回肠、27 右髂外动、静脉图注:1 球海绵体肌、2 大收肌、3 半腱肌、4 臀大肌、5 股二头肌长头腱、6 股骨、7 股外侧肌、8 股中间肌、9 阔筋膜张肌、10 股深动、静脉、11 股直肌、12 股动、静脉、13 缝匠肌、14 短收肌、15 耻骨肌、16 长收肌、17 股薄肌、18 睾丸、19 股深动、静脉与股动脉、20 坐骨神经,图注:1 第9胸椎棘突、2 棘肌与横突棘肌、3 脊髓、4 硬脊膜、5 第9胸椎体、6 最长肌、7 第9胸椎横突、8 髂肋肌、9 第9肋、10 第8肋、11 背阔肌、12 肋间后动、静脉、13 第7肋、14 前锯肌、15 半奇静脉、16 左肺下叶、17 胸主动脉、18 斜裂、19 左肺上叶、20 第6肋、21 腹外斜肌,22 左心室、23 室间隔、24 胸大肌、25 右心室、26 冠状窦、27 第6肋软骨、28 第7肋软骨、29 食管、30 右心房、31 奇静脉、32 右肺中叶、33 右肺下叶、34 肋间肌、35 斜方肌、36 椎内前静脉丛图注:1 马尾、2 硬脊膜、3 横突棘肌、4 第3、4腰椎关节突关节、5 最长肌、6 髂肋肌、7 第2、3、4腰神经、8 腰方肌、9 腰大肌、10 腹外斜肌、11 腹内斜肌、12 腹横肌、13 降结肠、14 乙状结肠、15 输尿管、16 横结肠、17 交感干、18 髂总淋巴结、19 髂总动脉、20 腹直肌、,21 下腔静脉、22 肠系膜上动脉、23 脐、24 回肠、25 升结肠、26 第4腰椎体、27 第5腰神经。

腹部正常解剖

腹部正常解剖

腹腔分区
九区分法
将腹腔分为九个区,每个区代表一个器官或组织,如左肝区 、右肝区、脾区等。
四区分法
将腹腔分为四个区,即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 每个区内有多个器官或组织。
腹腔内器官
消化系统
包括胃、肝、胆、胰、脾等器官,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食物。
泌尿系统
包括肾、输尿管、膀胱等器官,泌 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 节水盐平衡。
直肠
直肠是大便的出口,它连接着肛门,将大便排出体外。
肛门
肛门是消化系统的出口,它控制大便的排出。
03
泌尿系统

肾是一个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 和多余的水分,并维持身体内的水平衡。
肾还能产生一些激素,如肾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参与调节 血压和红细胞生成。
输尿管
输尿管是连接肾和膀胱的管道,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到 膀胱。
调节水盐平衡
肾上腺还分泌醛固酮,该激素能够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维持血容量稳定。
垂体腺
调节内分泌
垂体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它分泌多种激素,包括生长激素、催乳 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对机体各个系统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控制生殖功能
垂体腺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能够促进 卵泡发育、排卵和精子生成。
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状腺激 素,对全身代谢、器官功能和神经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调节机体发育
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 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肾上腺
分泌肾上腺素
肾上腺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肾上腺素是人体应急反应的重要物质 ,能够提高心率、增加血压、扩张气管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腹部解剖_精品文档

腹部解剖_精品文档

Formation of the inguinal canal in females
(四)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膜鞘突 睾丸引带
腹膜 鞘突 闭锁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睾丸鞘膜积液
Inguinal hernias
An inguinal hernia is a protrusion of parietal peritoneum and viscera such as part of the intestine through a normal or abnormal opening from the abdominal cavity.
(五)疝的修补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direct inguinal hernia
Femoral hernia
The fascial coverings of the spermatic cord
六、睾丸和精索被膜的层次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腹膜
腹横筋膜 腹横肌腹前外侧壁 腹内斜皮肌肤 精索外筋膜 腹外斜浅肌筋膜 提睾肌筋膜
第三节 腹腔脏器的血管和淋巴结
1. 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2. 掌握肝门静脉的组成、行程、及其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
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3. 熟悉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浴巴结的分布及收纳范围。 第四节 腹腔的重要脏器
1. 掌握胃的位置毗邻、血管供应和了解其淋巴回流。 2. 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及各部的毗邻。 3. 掌握胰腺的位置和毗邻。 4. 掌握肝的位置和毗邻,肝蒂的构成及其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腹精横索筋膜
联合腱
腹横肌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网膜
2. 小网膜 包括: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小网膜的游离缘
小网膜 小网膜
肝胃韧带 肝网十膜二囊指 肠韧带
包含有肝固有动脉、
总胆管、肝门静脉。
横结肠 大网膜
大网膜
肝肝 胃
网膜脾孔
胃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3. 网膜囊
脾左胃 右门侧侧位 的 边 前和壁壁后于境壁脾:方:肝::胃为为。、 从韧脾网小 上带肾膜网 至。韧孔膜 下带。和为、 肝尾状叶、小网膜、
网膜囊 横结肠 系膜
横结肠
呈扇形, 其根部从 小肠 第二腰椎左侧斜向右 系大膜网膜
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
3. 阑尾系膜
其游离缘有阑尾A。 乙状结
4. 乙状结肠系膜
肠系膜
肝 胃
胰肾 网膜脾孔
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四)腹膜和脏器的关系
腹膜脏层被覆脏器
表面,但覆盖的程度
不一,可分为三类: 小十网二膜
腔V. 、脊柱及腹主动脉。 前方有横结肠、肠系膜上动、静脉。
胰头 肠系膜上动、静脉 腹主动脉
(五)胰
位于腹后壁,横过第一 ~ 二腰椎前方,胰头 被十二指肠环抱,胰尾达脾门。 1. 分部:头、(颈)、体、尾及钩突。 2. 形态类型
胰体
胰尾
斜型49%
水平型12%
直角型13%
胰头
体高型16% 头高型2% 肠系膜上动、静脉
波浪钩型突6%
突出胰块型2%
3. 胰各部的毗邻 ((12)) 胰头体: 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 后面有腹主 动脉、其左上肾、上右腺、下左三肾面、均脾被V. 十, 脾二动指脉肠沿环胰抱腺,上缘走行。 (3)后胰面尾有:胆达总脾管门、,下腔静脉、右肾静脉。
胰胰颈腺后位面于,腹肠膜系外膜,上位V置. 与较脾深V,. 在故此病处变汇时合,成在早期 腹前壁门的静体脉征。不明显。
方叶
胆囊
肝圆韧带
肝门
右叶
左叶
下腔静脉 尾状叶 静脉韧带裂
(2)按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分为五叶六段 ① 正中裂:由胆囊切迹的中点至下腔静脉左缘的连线。
② 左叶间裂:从肝静脉汇入下腔V. 入口处至肝圆韧带裂 连线。③ 右叶间裂:从下腔 V. 右缘至胆囊切迹与肝右缘 连线的右、中1/3交点的弧形线。④ 左段间裂:肝静脉主 支。⑤ 右段间裂:自横沟右方至右叶外侧缘中点。
面,上腹部较弱。
在腹股沟深环处
呈漏斗形突出形成
精索内筋膜。
弓状线腹直肌鞘
(五)腹膜外脂肪
在下腹部脂肪组
弓状线
织较多,故膀胱等
手术,可经腹膜外 腹直肌
入路。
腹横筋膜 精索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六)壁腹膜
腹前壁的腹膜形成五条皱襞:脐正中襞,中 有脐尿索;脐内侧襞,中有脐动脉索;脐外侧襞, 中为腹壁下动脉。
皮肤 精索内筋膜 睾丸鞘膜 提睾肌筋膜
精索外筋膜 肉膜 皮肤
鞘韧带
睾丸鞘膜
II. 腹腔
一、腹膜和腹膜腔
小十网二膜 指肠
(一) 腹膜腔的分区
网膜囊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 界, 可分为:
横结肠 系膜 横结肠
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小肠
系大膜网膜
肝 胃
胰肾 网膜脾孔
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乙状结 肠系膜
(二)网膜和网膜囊
脾动脉
脾静脉

门静脉
肠系膜上V.
四、腹腔脏器的动脉
腹腔脏器的血供来自腹主动脉的三条不成对脏
支: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下动脉。
(一)腹腔动脉
胃左、右动脉 腹腔动脉
胃短动脉胃左动脉
肝固有A.
肝总动脉
脾动脉
胃十二指肠 动脉
胃网膜 右动胃脉右A.
脾动脉
胰十胃二网指膜 肠上右动动脉脉
胃网膜 左动脉
(二)肠系膜上动脉
腹内斜肌
提睾肌、 提睾肌筋膜
腹外斜肌 腱膜 精索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 处有联合腱。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精腹索横筋膜
腹横肌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联合腱
腹股沟 韧带
腔隙韧带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形下缘(腹股沟镰)。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联下合动腱脉
腹精横索筋膜
联合腱
腹横肌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腔隙韧带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联壁合下腱动脉
精索 腹横筋膜
腹横肌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联合腱 腔隙韧带
腹股沟管的内容:
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髂腹股 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精索 生殖股神 经生殖支 髂腹股沟
神经
(二)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 三角)
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壁下动脉和腹直肌 外侧缘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腹股沟三角
腹直肌 腹壁下动脉
腹股腹股沟沟三韧角带
腹腹 外动壁直 侧脉下肌 缘 腹股沟
韧带
(三)腹股沟区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从腹股沟三角突出, 形成腹股沟直疝;若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环突出, 进入腹股沟管,甚至阴囊,则为腹股沟斜疝。因此, 腹壁下动脉可作为手术时鉴别直疝和斜疝的标志。
结肠中A. 右结肠A. 回结肠A.
肠系膜上动脉
空、回肠A.
(三)肠系膜下动脉
结肠中A. 肠系膜下A.
左结肠A. 乙状结肠A.
直肠上A.
五、肝门静脉
(一)肝门静脉的组成和属支
胃左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直肠上静脉
(二)门静脉的类型
胃左静脉 脾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三) 门、腔静脉 间的吻合
腹前外侧壁 和腹腔
主讲:吴孟欣
I. 腹前外侧壁
一、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由浅入深可分为六层:皮肤、浅筋膜、肌层、 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腹直肌
(一)皮肤
(二)浅筋膜
胸腹壁静脉
腹壁的下份浅筋膜
分为两层:
1. 脂肪层,Camper 筋膜。
前界,为小网膜游离 缘;
后界,为腹膜覆盖的 下腔静脉;
上界, 为肝尾状叶; 下界, 为十二指肠上
部。
肝尾状叶
网膜孔
十二指肠 上部
大网膜
小网膜 肝

(三)系膜
从腹后壁连于相
应肠管的双层腹膜。 1. 横结肠系膜
其根部跨过右肾
小十网二膜 指肠
中部、十二指肠降 部、胰头中部、胰 体前缘、左肾前方。 2. 小肠系膜
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 窝,为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股沟疝由此突出。
脐正 中襞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腹股沟 外侧窝
腹股沟 内侧窝
腹壁下 动、静脉
腹环 膀胱
二、腹股沟区
(一)腹股沟管
`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
侧 ½ 的上方,是由外 上方斜向内下方的肌
肉筋膜裂隙,内有精 腹股沟管 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环
(四)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腹膜鞘突 睾丸引带
腹膜 鞘突 闭锁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睾丸鞘膜积液
(五)疝的修补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腹横筋膜
联合腱
腹内斜肌
三、睾丸和精索被膜的层次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腹膜 腹横筋膜 腹横肌 腹内斜肌精索外筋膜 腹外斜肌
提睾肌筋膜 Scarpa筋膜 Camper筋精膜索内筋膜
腹外斜肌
腹股沟 韧带
髂腹下 神经 腹股沟管 浅环
3. 腹内斜肌 4. 腹横肌
两肌下缘均呈弓 状, 跨过精索的上内 缘,后成腱性结合, 形成联合腱,然后 绕至精索的后方,止 于耻骨梳韧带。
腹内斜肌 腹髂横腹肌下
肋间、神肋经下 血管、神经
腹股沟 韧带
髂腹神腹韧股经股带沟沟
联联合合腱腱
(四)腹横筋膜
衬贴于腹横肌深
肝固有动脉 肝
小网膜 总胆管
小网膜
胃 门网静膜脉囊
胃后壁、大网膜第一、
二层;
横结肝肠
后壁:从下至上为
大网膜的第三、四层, 大网膜 横结肠、横结肠系膜
及腹膜覆盖的胰、左 肾、左肾上腺和膈。 网膜孔 下腔静脉 胰
网膜孔 脾胃韧带
胰 十二 指肠 胃 小肠 系膜
脾肾韧带
4. 网膜孔 位于小网膜游离缘
的后方。 边界:
上 右后叶
上 下
左外叶 左内叶 下 右前叶
方叶 尾状叶
(3)Couinaud 肝段划分法(8 段划分法)
① 正中裂:由胆囊切迹的中点至下腔静脉左缘的连线。 ② 左叶间裂:从肝静脉汇入下腔V. 入口处至肝圆韧带裂连线。 ③ 右叶间裂:从下腔 V. 右缘至胆囊切迹与肝右缘连线的右、中 1/3交点的弧形线。④ 左段间裂:按肝静脉行走画的线。⑤ 右段 间裂:自肝门静脉右支的延长线。⑥ 背裂:三大肝V.注入下腔V. 处至肝门的弧形线。⑦ 横裂: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和肝门静脉右支 的延长线。
直肌鞘前层紧密愈合。 腹内
腹直肌鞘:
腱斜划肌
分为前、后两层。 在脐下4—5 ㎝ 处, 腹横肌
鞘后层缺如,形成弓状 线。
鞘内有腹直肌、腹 壁上、下血管、7—12 胸神经前支。
半月线 腹壁下
血管
弓状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