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7d08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a.png)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石钟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2. 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其思想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石钟山记》全文阅读、理解与翻译。
2. 文学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表达技巧及思想内涵。
3. 拓展阅读:相关苏轼的作品,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初步理解文意。
3.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苏轼的思想观点。
4. 小组分享,总结讨论成果,进行汇报演示。
5.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点拨关键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课文难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3. 演示法:小组汇报演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4. 作业法: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形成性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演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终结性评价1.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石钟山记》的试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含《石钟山记》全文及注释。
4.2 拓展阅读材料:苏轼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4.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分配1. 课文朗读与翻译:2课时2. 文学分析:2课时3. 拓展阅读与讨论:2课时4. 教学评价:1课时5.2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拓展材料,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98a3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696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5.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内容、文学特点等。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文言文阅读材料:提供相关阅读资料,丰富学生视野。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1.2 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2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和地理环境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3.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子4. 课堂讨论4.1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4.2 讨论文章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第二课时5. 案例分析5.1 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5.2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6. 课后作业6.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6.2 写一篇关于《石钟山记》的读后感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第2课时 精品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第2课时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28f3fdb2cc58bd63086bd01.png)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弄清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如何有机结合、环环相扣。
2.鉴赏作者变幻多姿的文笔,并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轼的《石钟山记》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法上有类似之处,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或事理交汇,或情景融合,其描摹生动精美,哲理上深刻蕴藉,语言隽永洗练,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美。
二、背诵课文三、提问根据文章三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谈谈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和看法编织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课文第一、三两段是议论部分,第二段是描写、记叙部分。
在第二段中写“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与首段李渤的“扣而聆之”照应;“余固笑而不信”与首段的“余尤疑之”照应,为最后一段笑“陋”埋下伏笔。
又如“钟鼓不绝”与首段“声如洪钟”照应;“微波入焉”照应首段“微风鼓浪”;“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照应首段“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处处与郦说印证,又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为末段叹“郦元之简”作好铺垫。
文末一“叹”一“笑”与开头紧密照应。
由此可见作者把描写、记叙、议论有机结合,丝丝入扣。
浑然一体。
文章开头提出两“说”、两“疑”,用事实和事理作反驳,用亲游石钟山所见所闻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推翻了李说,最后得出凡事必须耳闻目见,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交代了写作意图。
四、分组讨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在写法上的异同:(讨论后指名发言,其他同学补充)(1)明确《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两文的相同点:两文都是游记,在表达时都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都是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的,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
事理浑然一体。
(2)明确《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两文不同之处:叙议结构顺序不同:《石》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论,后带出记叙,最后以议论抒发感想。
即先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提出质疑,通过考察探究解疑,得出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d0ac9e0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6.png)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石钟山记》是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之一,故事背景相信同学们都很熟悉,是孙悟空踏过石桥,被石猴所谓“大哥”的情节后,遇到了石钟山的故事。
2. 教材特点这个故事以叙事为主,语言简洁优美,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同时也展现了明代小说家对社会风气、人性等方面的深刻观察和描述,对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目标1. 思想品德目标通过学习《石钟山记》,学生应当具备以下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通过石钟山对孙悟空无私帮助之后,孙悟空对石钟山的感恩,引导学生明白感恩之情。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通过对石钟山将岳母送给孙悟空这段故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人物性格特点、品德观念以及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 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石钟山记》,学生应该掌握:•阅读丰富的语言进行思考和对话的能力。
•了解古代小说描述人物、人物矛盾、故事情节的技巧。
•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能够朗读。
三、教学步骤1. 知识导入通过学生对《西游记》的内容回顾,引出《石钟山记》故事的背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故事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2. 情节分析对故事中三位主要人物的性格、言行、心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石猴:自信、傲慢,直到石钟山的到来才明白自己的愚昧。
•石钟山:仁爱、谆谆教诲,引导石猴成长。
•孙悟空:机灵、聪明,但有时也会淘气捣蛋。
3. 思考题目简要讲述石钟山的性格特点并举例他对石猴如何进行教育;解释孙悟空知道石钟山要将岳母千里送到东海,他立即表示要跟石钟山一起去的原因。
4. 总结让同学们就上面问题逐一讲解,回答出自己在这个课程内学到的和遇到的难点,并指出如何解决难点。
同时,再次强调该章节的重点问题和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1.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并通过问题产生学生思考,做到知识的全面发掘。
2.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7ae62cf9ec3d5bbfd0a74b0.png)
中的感情 ,培养学 生的鉴赏能 力。 学习苏轼敢 于质疑 的精神 。
3 分 析石钟 山得 名的原 因和 课 文的价值 , 少 ,为什么? .
理解 第二段 中景物 描写 的作 用和 “ ”中 笑 ( 作者 写作 本文的 目的到底是什么?结 4) 的感 情 ,分析石钟 山得名 的原 因和课 文的价值 。 构如何?
元或者 李勃的观 点 ,而苏轼 则不 以为然。
有 关。第一 种声 音 :“ 噌眩如钟 鼓不 绝 ” ,且指
2 大 家猜一猜 ,苏迈可 能说 什 么? 请用课 出其发声位 置为山下。第二种声音 :“ 坎镗鞯 . 文中的话 回答 。 之声 ”“ 与向之 噌眩 者相应 ,如乐作 焉 ” ,且 指
教 师还应通过 本课 的教学 ,让 学生在语文活 动 众位 ,且随我适 千年 前之 石钟 山月夜 ,一 二 、教学 目标 1 梳理全文 的结构 。 . 2 理 解第 二段 中景 物 描 写的作 用和 “ ” . 笑 探 究竟 ,可否? ( ) 出学 习目标 ( 分钟 ) 二 引 2 1 归纳课 前学 生提 出的有价值 的问题 : . ( 作 者费尽笔墨 写探 究过 程而评论却很 1) ( 作者的 “ 2) 笑”有何深意? ( 3)苏 轼 对 石钟 山得 名 由来 的 看 法是 什 三、教 学重难点
主动答而认真 学两年 ,汝等 当悟:老师不 据 问题设计 教学 内容 和重点 ,这样的课堂 才真 正 是 学生 的课 堂 ,而不 是 老师 的课 堂。另外 , 汝 欺 也 。
字词 者,文章之表 层也。今 日,师之最 帅 者 将 与汝等 共探 深层 之 美。石 钟 山得名 由来 , 中学 习古 人反 对 主观臆 断 、有疑 必究 的精 神 , 众说不一。东坡观 点安在?来于何方? 领悟 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石 钟 山 记 教案教学设计
![石 钟 山 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25891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6.png)
《石钟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理解石钟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3)了解石钟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钟山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分享查阅到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2)分析文章的结构,阐述作者的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课后习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 完成课后习题;3.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积累: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石钟山的美丽风光;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4. 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导游,介绍石钟山的景点和传说故事。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33db8e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9.png)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课时数: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石钟山记》中蕴含的自然之美的主题。
2. 掌握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石钟山记》的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2. 读文初探: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主题和基本内容。
3. 详细解读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分析其在整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4. 阅读扩展:引导学生通过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理解和探讨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整理教案,准备相关教学资料。
2. 提前准备一些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一:引入话题,激发兴趣(15分钟)1. 利用引人入胜的图片、音频或视频素材,带领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你心目中的美丽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自然之美?2. 引导学生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词汇,如山川、湖泊、花草、昆虫等,并请学生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理想自然环境。
步骤二:文本阅读与分析(3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石钟山记》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2. 总览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3. 小组合作阅读与讨论: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有何特点和意义?b. 文中的人物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c. 文中透露了怎样的自然之美?这种美对人们有何启示?步骤三:深入解读(4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详细解读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物。
2.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提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之美如何与人的情感和心灵产生共鸣?人们如何在自然中找到舒缓与愉悦?步骤四:阅读扩展(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和启示。
2. 学生可以选择阅读材料,进行个人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74b79a67f90f76c661371af3.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教案12345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
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部分。
突出这个重点,可以带动文章的全局。
对“预习提示”中“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一句要作点解释——苏轼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的。
不可能看出山形。
要防止学生因此引起思想混乱。
本课拟用三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完成练习第一题,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段,完成练习第二题。
第3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课。
向课外延伸:学生自读俞樾文章(《春在堂随笔》第七卷第17条)。
[说明]练习第三、五两题已在总结课上处理,第四题删去,有关翻译的练习拟放在高中二年级进行。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朗读全文,要读出语气。
3.划分本文结构。
准备口答练习第一题。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课文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
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
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
)这个批评是不是严了一点?教师作解释(内容见“教学设想”)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
《石钟山记》(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
![《石钟山记》(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fa725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c.png)
《石钟山记》(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共3篇《石钟山记》(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1《石钟山记》(详案)《石钟山记》是一部以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为主线,记录了他在寻访母亲故乡——福建南靖石钟山时,所见所闻所感的游记。
本文旨在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有效地教授这部经典游记。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钟山记》的文学价值及作者林语堂的生平背景和写作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认知,从自然山水中领略诗意、意境和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激发学生对福建文化和传统养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1.导入环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了解林语堂的生平背景、主要作品及其贡献。
2.阅读理解首先,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述《石钟山记》的内容和主旨,以推测游记文本结构。
其次,引领学生逐段理解文本,关注文本的写作技巧和林语堂的语言风格。
鼓励学生阅读、分析、解释、评价并拓展文本潜在意义,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3.文学鉴赏通过教师演示+课堂互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象征性语言的作用及情感效果,并探究它们在文本中的功能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理论,对《石钟山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4.文化探讨学生应该了解福建文化和福建养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探讨《石钟山记》中所涉及的福建文化和福建养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林语堂的影响。
5.写作指导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指导。
通过示范、批改、讨论等形式,指导学生撰写出自己的文章或小论文,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游记文本的写作技巧和文化背景,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和实际情境,进行适当的批判、探讨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整合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读、写、说、思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中,活动和讨论是比较重要的方法,提供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场所,使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044e55d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d.png)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教案主题:《石钟山记》阅读与感悟教学目标:1. 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阅读理解《石钟山记》的内容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阅读理解《石钟山记》的内容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阅读理解《石钟山记》的内容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石钟山记》;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和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引入《石钟山记》的背景和作者信息,提出导入问题:“你听说过《石钟山记》吗?它讲述了什么内容?它的作者是谁?”Step 2 阅读课文(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石钟山记》,注意理解文中的事情、人物和意义;2. 教师给予仔细阅读的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
Step 3 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与组员一起讨论课文的内容和意义;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提炼关键信息。
Step 4 全班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前分享自己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感悟;2.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5 深化学习(15分钟)1. 教师给予学生更多关于《石钟山记》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Step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下一步的学习任务。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作业任务,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作品展开更深入的阅读和比较研究;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书本分享和读书会活动,促进更广泛的阅读与交流。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石钟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石钟山记》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18e47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1.png)
教学设计:
1.导入:以石钟山的历史传说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课堂讲解:详细介绍苏轼及其文学成就,分析《石钟山记》的主题思想、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学会运用合作、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
(二)教学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文章中部分生僻词汇、复杂句式的理解和运用;深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过程与方法: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章,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石钟山的历史传说,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首先,向学生介绍石钟山的地理位置和传说背景,让学生对这座神秘的山峰产生好奇心。接着,通过展示石钟山的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石钟山的壮丽景色。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苏轼会在这座山上写下《石钟山记》?这篇文章又有何独特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探究欲望。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石钟山记》作为高二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但考虑到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把握作者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在此基础上,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但文章中部分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仍需教师引导和讲解。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fb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强烈推荐】《石钟山记》优秀教案2篇
![【强烈推荐】《石钟山记》优秀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34bf4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3.png)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设计2篇《石钟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的观点。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行文的逻辑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语气变化,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中写景、议论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
感受苏轼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如“徐”(慢慢地)、“扣”(敲击)、“绝”(停止)等实词,“之”“于”“其”等虚词,以及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等特殊句式。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先提出疑问,然后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主旨。
品味文中描写月夜绝壁下听到的声音的语句,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体会其营造的阴森恐怖的意境和对声音描写的精妙。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体会苏轼散文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以及这种写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石钟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石钟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出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对石钟山得名由来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探寻石钟山背后的秘密。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8e98df7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4.png)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一、教学目标1.理解《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领悟作者通过游历石钟山所抒发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2.文章中哲理的领悟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作品,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注意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做好课堂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断句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哲理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人生哲理,联系实际生活。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美学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美学价值,如山水风光、人物形象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欣赏文章中的美学元素。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评价文章。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一张关于《石钟山记》的山水画,并附上简要解析。
石钟山记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896e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0.png)
石钟山记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态度。
2.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介绍苏轼及《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技巧。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拓展延伸(1)讨论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2)分享生活中的感悟,与课文进行关联。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
3.成果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综合练习(1)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2.深入分析《石钟山记》中的写作技巧,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456c4c284ac850ac02426a.png)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高二语文教课设计《石钟山记》三篇导读:本文高二语文教课设计《石钟山记》三篇,仅供参照,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评论和分享。
篇一一.教课重点1.掌握"函胡 / 莫/ 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知识;5.认识和领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将谈论/记述/描绘/抒怀适合联合及将情/景/理浑然交融的写法;6.认识和领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看法和主张.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二.教课重点:思虑、理解“二疑”、“三笑”“一旨”,进而抓住全文的纲。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四.教课内容及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俗话也说:“目睹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了然“目睹”也犯错。
他进行过一项风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高二语文教案《石钟山记》三篇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一定不单要目睹还要亲身观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日苏轼也为我们供给了这样一个典范。
(板书课题)二、简介作者作品1、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讲解,教师展现有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
千百年来,对于名山的来历谈论纷纷(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隐士,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修建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世最能表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一样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一样意老派的看法,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端受气”一贬再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二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
苏轼
[教学目标]
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1)()
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
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
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
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
(2)()
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
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
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
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
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
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
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
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临
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 莅临指导
2.是
A 是说也,人常疑之
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 觉今是日昨非
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 得双石于潭上
B 此余之所得也
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今以钟磬置水中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为得之矣
(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体会
1.《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
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补充注释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
B 因笑谓迈曰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事出有因
2.焉
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 语焉不详
E 且焉置土石
3.固
A 余固笑而不信也
B 固已怪之矣
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相
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C 则将焉用彼相矣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
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空中而多窍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
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补充注释
1.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
5.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6.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
1.实
A 自以为得其实
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