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3a57d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7.png)
《石钟山记》教案《石钟山记》教案篇一nbspnbspnbspnbsp《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在讲析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文章的疑点、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nbspnbspnbspnbsp一、疑点——找出二疑nbspnbspnbspnbsp文章开篇先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疑郦说:“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理由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尤疑李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理由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正是这两疑引出了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下文作出了铺垫。
nbspnbspnbspnbsp二、重点——理解三笑nbspnbspnbspnbsp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
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索的态度。
nbspnbspnbspnbsp夜游石钟山,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咳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
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98a3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5f072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d.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文章脉络,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
2.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习难点】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
二、知人论世1.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的成就:诗:清新豪健,想象丰富,与黄庭坚合称“苏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书法:“宋四家”之一(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3.解题①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②记,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
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第12课《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2课《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509dce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0.png)
2.贬谪和离别的情绪如何?悲伤痛苦。
3.在文中我们有没有看到苏轼的挫折和痛苦?如果你是苏轼,你此时是什么心绪,没有一般人所有的悲伤,反而是出游?洒脱豁达,游兴十足(板书:游兴十足)这种在挫折和困境中仍能保持洒脱、寄情山水的状态,我们可以称它为文人的情趣(板书)。
一般的游山玩水并不稀奇,但在这样的逆境中仍然能保持豁达和洒脱就不简单了。
4.但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这是离别前的强颜欢笑,马上要分别了,你在江西,我在河南,离得好远,我假装游兴十足,带长子出游,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看看在此前后他的状态:石钟山之游前后的苏轼:元丰七年五月十日,与友人同游宝云寺;五月十三日,过温泉,和可遵诗;五月十九日,与友同游庐山,诵诗;六月初九,夜游石钟山;六月十一,舟中题《文选》;六月二十三日,书温庭筠作品赠僧友。
——《苏轼年谱》所以我们看到苏轼面对贬谪所表现出来的洒脱和豁达是伪装的吗?不像,反而是一种真性情。
(二)疑命名原因,识理趣【第一段:问题导入:】1.郦道元和李渤分别认为石钟山是因为什么命名?2.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提出质疑的根据是什么?(二)赏出游之景,得景趣【第二段,问题导入:】1.找一找文中对于石钟山之游的正面描写并朗读。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2.从表达方式上来说,这是描写,这段景物描写是从哪几个角度、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的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远近结合的手法,把大石、栖鹘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
3.思考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
4.大家有没有觉得有小小的意外,我们说一般的景致都是和谐的、壮阔的、缤纷绚烂的,那为什么苏轼描绘欣赏这样的景致?(1)作者描绘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石钟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石钟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a595b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e.png)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石钟山记》学习目标一、诵读文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二、品味词句,理清文脉,从而理解主旨;三、体会本文“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的行文特色。
教学重难点:鉴赏艺术特色,学习科学态度学习过程一、初读感知(一)关于石钟山的得名,作者写了哪几个人的哪几种观点?请把相关内容摘抄下来。
明确: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勃: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寺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苏轼: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二)上述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寺僧赞同李勃的观点,“我”不赞同。
“我”赞同郦道元的观点,但又认为他的观点简略。
(说明:高二第二学期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解决上述两问,应属不难。
读书先观其大略,再深入其中,方得其味。
)二、诵读积累品味(一)《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激荡)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寻求)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聆之,南声函胡..(含糊),北音清越.(扬,高扬),桴止响.(声音)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歇.(消失)。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特别)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请解释加点的字。
再提出自己不能解释或翻译的词句。
课后再把词句解释或翻译的笔记写入课本相关地方,以求记忆巩固。
2.这一节两次提到的“疑”字,内涵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第一处“疑”字,是众人之疑,是否包含“我”,作者态度含糊,这就为下文同意郦道元意见却叹其简略作了伏笔。
第二处“疑”字,是“我”之疑。
作者态度鲜明,也为下文笑李渤浅陋作伏笔。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1ed1d93ed630b1c59eeb5c1.png)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石钟山记》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陈云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把握本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答疑,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
(重点环节)( 1)指出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微风鼓浪.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枹止响腾.而此独以钟名,.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至莫夜月明汝识之乎南声函胡( 3)辨析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和含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硿硿焉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与向之噌竑者相,如作焉(4)下列句式有什么特点?石之然有声者,古之人不余欺也得双石于潭上今以磬置水中三、抓住一“旨”二“疑”三“笑” ,梳理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
1、第一段中有两个“疑”字,什么疑?疑了几个人的点?何疑?2、了解答个“疑” ,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找到答案了?3、作者通疑,悟出了什么道理(主旨)?4、文中作者有三次“笑” ,你能揣出每次“笑”的含及作者的神?5、小:文章的思路和主。
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1、比本文和一般游的不同,引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2、“大石立千尺,⋯⋯或曰此也”,理解文中的境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再次落本文的写作特点。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3c8fa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异,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挖苦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对以下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2〕〔〕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A 那么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2.朗读以下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fb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a75f5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8.png)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实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清代方苞说它是苏轼“诸记中特出者",刘大櫆也认为它是“坡公第一首记文”,它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探究此文何以“特出",何以有“坡公第一”之称。
二、文本研讨学习任务一:初读文章通大意活动引领:要研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
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
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函胡(hán hu)磬(qìng)桴(fú)铿(kēng)硿(kōng)鹘(hú)磔(zhé)噌(chēng)吰(hóng)罅(xià)窾(kuǎn)镗(tāng)鞳(tà)射(yì)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些语句提示了全文的内容?(1)主要内容: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
(2)提示:是说也,人常疑之。
(第1段)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第1段)3.小组讨论:文章的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第1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第2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3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106753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8.png)
12《石钟山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12《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石钟山记》,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文章。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已学习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等,这为理解《石钟山记》提供了基础。
2. 学生已学习过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的特点、文学史的发展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石钟山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3. 学生已学习过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评价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鉴赏《石钟山记》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交流。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石钟山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欣赏《石钟山记》的艺术特色,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石钟山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过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句式等,已经阅读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12.《石钟山记》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12.《石钟山记》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https://img.taocdn.com/s3/m/06369bb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c.png)
自:从
舟:名为状,乘船
适:往,到
赴:赴任,就职
因:于是,因此
得:能够
扣:同叩,敲击,敲打
固:本来
暮夜:夜晚
侧:名作状,在旁边
森然:阴森的样子
搏人:扑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此能够看到所谓的石钟山。庙里的僧人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块敲打,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觉得好笑,并不相信。到了夜晚,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到绝壁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文章开篇,作者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并进行质疑。请分别找出这两种说法和作者驳斥的理由。
1、先疑郦说——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理由——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再疑李说——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理由——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审美鉴赏与创造:《石钟山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和苏轼的文学才华。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同时,通过模仿和学习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学生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尝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文学作品。
文化传承与理解:《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生活背景。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对比和反思,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024版年度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2024版年度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4c24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a.png)
2024/2/3
6
教学重点与难点
2024/2/3
教学重点
掌握《石钟山记》的基本内容和文 言文阅读方法;理解并赏析文中的 景物描写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中的疑难句 子和生僻字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境。
7
02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2024/2/3
8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石钟山记》中的疑难问题进 行交流探讨。
2024/2/3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促 进思维碰撞和交流互动。
21
巩固练习:针对训练,提升能力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文言文翻译、 文学常识填空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14
学生学习需求及兴趣点挖掘
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石钟山记》,进 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学生对石钟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石钟 山的更多信息。
学生对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感 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本文更深入地了 解苏轼。
2024/2/3
15
针对性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设计文 言文词语、句式的教学环节,帮助学 生理解文本内容。
资源整合
将筛选出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合理编排 和整合,形成完整、系统的多媒体教 学资源包。
31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实施
教学软件
利用专业的教学软件,如课件制作工具、 课堂互动平台等,提高教学效果。
VS
教学设备
借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展示 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直观性和互动 性。
12石钟山记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12石钟山记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866c3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0.png)
1. 翻译练习:教师会对学生的翻译进行批改,指出翻译中的错误和不足,给出正确的翻译,并指导学生如何提高翻译能力。
2. 写作练习:教师会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批改,指出写作中的问题,如语言表达、逻辑结构等,给出修改建议,并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教师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观察,指出讨论中的不足,如讨论的深度、广度等,给出改进建议,并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讨论能力。
目标: 让学生了解游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游记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游记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3. 《石钟山记》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游记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分析《石钟山记》的文言特点、论证结构和技巧。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了基本的掌握。同时,他们对游记这一文体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认识到游记的特点和价值。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生对于文学性的文本普遍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展现出了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习惯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理解文本,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石钟山记》及其文学价值,推荐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 苏轼的其他游记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以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事迹、宋代的文化环境等,以更好地理解《石钟山记》的文化内涵。
第12课《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12课《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de4b07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0.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其特殊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三个自然段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及其治学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导入课题俗话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
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
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
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写作背景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
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https://img.taocdn.com/s3/m/8c69854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b.png)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质疑穷理,躬身笃行——《石钟山记》教科书书名:统编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6月教学目标1.熟读文章,并在具体语境中分辨、积累文言词义用法。
2.梳理文章内容,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3.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前人的精神和勇于探究寻找实证的负责态度。
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苏轼对石钟山“名实”的分析,探究苏轼质疑、察疑、释疑的认知之“道”。
难点: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一堂课,咱们学习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转》,柳宗元为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种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提出了顺天致性的种树之道与养民治道。
那么今天,我们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种认识之“道”,这种认识之道来源于一座山,这座山,虽然并不高大,但湖光山色,风景优美,这座山,名称的由来,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这座山,更因苏轼的一篇游记,名扬天下,而苏轼的这篇文章,更被后人冠以“文之奇致,古今绝调”的美誉。
一起走进《石钟山记》,来探求苏轼的认知之“道”。
二、研读文本学习活动一:梳理感知,掘“道”之径文章三个自然段围绕的核心话题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第一段苏轼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质疑);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察疑);第三段写探明市中山的名字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释疑);整篇文章又“质疑”开始,由察疑为证,由“释疑”而终,体现了一个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过程。
学习活动二:研读鉴赏:品“道”深意(一)疑起何处1.《石钟山记》是一篇考辨性质的游记散文,全文都在考辨石钟山得名的缘由。
这是徘徊在苏轼心头多年的疑问。
那么这个疑问,苏轼从何而来?(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助词)。
”郦元以为下(名作状,在下面)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振动吹起,名词作动词)浪,水石相搏(撞击),声如洪(大)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石钟山记》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陈云兰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把握本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答疑,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
(重点环节)
(1)指出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微风鼓.浪枹.止响腾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至莫夜月明
汝识之乎
南声函胡
(3)辨析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和含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与向之噌竑者相应,如乐作焉
(4)下列句式有什么特点?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
得双石于潭上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抓住一“旨”二“疑”三“笑”,梳理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题。
1、第一段中有两个“疑”字,围绕什么问题质疑?质疑了几个人的观点?为
何质疑?
2、为了解答这个“疑”,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找到答案了吗?
3、作者通过释疑,悟出了什么道理(主旨)?
4、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你能揣测出每次“笑”的含义及作者的神态吗?
5、小结:文章的思路和主题。
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1、比较本文和一般游记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2、诵读“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理解文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
的作用,再次落实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探究:
苏轼不迷信前人旧说,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是因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结论,但结果被明清的学者推翻了,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一行为?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想与练”的四、五题
2、将本文与《石钟山感怀》一文结合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写法上有何不同?
七、教学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中专生,尤其这个班级全是男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对文言文更是有一种恐惧心理。
怎样让他们敢学、想学、乐学,这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这节课我想颠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自学、老师答疑、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思路,运用问题法、探究法、讨
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教学中,我按照设计,一步步推进,基本上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尤其是在解答苏轼实地考察发现两种声音:噌吰声、窾坎镗鞳声时,通过展示石钟山图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引用“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话题,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苏轼的三笑,体会其含义和神态,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我的宗旨是引进现代元素,尽可能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敢学、想学、乐学。
而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则单独列举出来,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基本达到了目的。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配合不是很好,所以“文章的写法”这个问题没有讲完。
草草收兵,小结也没有做,给人一种有头无尾的感觉。
这里,我处理得不是很好,应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下去,下节课再讲。
看来教学机智还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