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石钟山记》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陈云兰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把握本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答疑,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重点环节)

(1)指出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微风鼓.浪枹.止响腾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至莫夜月明

汝识之乎

南声函胡

(3)辨析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和含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与向之噌竑者相应,如乐作焉

(4)下列句式有什么特点?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

得双石于潭上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抓住一“旨”二“疑”三“笑”,梳理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题。

1、第一段中有两个“疑”字,围绕什么问题质疑?质疑了几个人的观点?为

何质疑?

2、为了解答这个“疑”,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找到答案了吗?

3、作者通过释疑,悟出了什么道理(主旨)?

4、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你能揣测出每次“笑”的含义及作者的神态吗?

5、小结:文章的思路和主题。

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1、比较本文和一般游记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2、诵读“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理解文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

的作用,再次落实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探究:

苏轼不迷信前人旧说,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是因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结论,但结果被明清的学者推翻了,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一行为?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想与练”的四、五题

2、将本文与《石钟山感怀》一文结合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写法上有何不同?

七、教学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中专生,尤其这个班级全是男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对文言文更是有一种恐惧心理。怎样让他们敢学、想学、乐学,这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这节课我想颠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自学、老师答疑、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思路,运用问题法、探究法、讨

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教学中,我按照设计,一步步推进,基本上达到了我想要的效果。尤其是在解答苏轼实地考察发现两种声音:噌吰声、窾坎镗鞳声时,通过展示石钟山图片,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引用“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话题,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苏轼的三笑,体会其含义和神态,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的宗旨是引进现代元素,尽可能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敢学、想学、乐学。而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则单独列举出来,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一一落实,基本达到了目的。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配合不是很好,所以“文章的写法”这个问题没有讲完。草草收兵,小结也没有做,给人一种有头无尾的感觉。这里,我处理得不是很好,应该把它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下去,下节课再讲。看来教学机智还是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