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2024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2024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add8a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b.png)
2024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5.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分析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的学习,简要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提问:《岳阳楼记》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问:请简要概括《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讲解《石钟山记》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景物的方法、运用典故的意义等。
3.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夫石钟山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
4.深入讲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如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石钟山传说中人物的评价。
四、课堂讨论(15分钟)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结合《石钟山记》,谈谈你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5分钟)1.请学生背诵《石钟山记》。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文章。
六、课堂小结(5分钟)2.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欣赏。
3.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自然和人生的问题,运用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重难点补充:一、自主学习环节的难点补充1.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76207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b.png)
《石钟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能够解读和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石钟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石钟山的景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背景。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其深层含义。
3.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教师批改和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4.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内容,给予相应的成绩和评价。
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提供教材解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图片、地图、文献等辅助材料。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和论文。
20、石钟山记2
![20、石钟山记2](https://img.taocdn.com/s3/m/71403728e87101f69e319530.png)
20、石钟山记【教学目标】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②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①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②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③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鉴赏:分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点。
运用:培养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1、交待学习任务①熟悉课文;②理清结构,初步理解内容。
2、朗读课文(各种读法)3、翻译课文4、理清结构(板书)┏郦说人常疑之考察缘起,怀疑前人解释┃疑┗李说余尤疑之↓┏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笑┃┏(静)大石侧立┓噌┓↓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坎┃如乐作焉┃┗(动)栖鹘颧鹤┛镗┛↓┗释疑笑┏郦元简叹考察感想,不可臆断有无┃↓↓┗李渤陋笑注重调查5、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诵读、翻译课文2、落实文言知识(板书)词类活用实词虚词之不能鸣(名词的使动用法)也莫,“暮”焉以钟名(命名,名词用做动词)得(能)观而舟(名词用做状语)行所以特殊句式得双石于潭上(介词结构作补语)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不余欺也(宾语前置)者……也……(判断句)是以(因此)(宾语前置)3、作者认为,世人不明白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有哪些?①言之不详,人常疑之;②不肯夜泊,故莫能知;③虽知而莫能言;④斧斤考击,以讹传讹。
4、完成习题。
5、比较两文(完成第二题)体裁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同:借游记,即事照应叙议谈感想明理连贯结合异:重感,立论叹、感叙议交错叙议并重(政治家特征)重辨,驳论释、感议-叙-议描写抒情(文学家本色)↓乘兴而来,有叹而归,感想有二有疑而来,疑释而归,见解归一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98a3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6964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a.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石钟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掌握《石钟山记》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5.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内容、文学特点等。
互动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
文言文阅读材料:提供相关阅读资料,丰富学生视野。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1.1 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1.2 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2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和地理环境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3.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解释重点句子4. 课堂讨论4.1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4.2 讨论文章的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第二课时5. 案例分析5.1 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技巧5.2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6. 课后作业6.1 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6.2 写一篇关于《石钟山记》的读后感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63c4a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1.png)
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学会如何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解释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重点词汇和成语的语境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受文中辞藻、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和难点句子,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的辞藻、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练习的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石钟山记》的原文及其注释版。
2. 参考书籍:关于《石钟山记》的解析、评论和相关文学作品。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论坛讨论和学术研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多素材。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c02ce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8.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精选1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1石钟山记苏轼[教学目标]1、熟悉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尝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记叙、说明、谈论相结合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
(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谈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力量提高的一个标志。
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
这一点现在先不争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仔细加以领悟。
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判吗?(是。
)这个批判是严了一点?老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熟悉有一个过程,一开头不完善是难免的。
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老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同学齐读全文。
要求同学在听老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仔细品尝每句话的语气。
老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同学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
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终一段说得非常明白,首先抓住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7ae62cf9ec3d5bbfd0a74b0.png)
中的感情 ,培养学 生的鉴赏能 力。 学习苏轼敢 于质疑 的精神 。
3 分 析石钟 山得 名的原 因和 课 文的价值 , 少 ,为什么? .
理解 第二段 中景物 描写 的作 用和 “ ”中 笑 ( 作者 写作 本文的 目的到底是什么?结 4) 的感 情 ,分析石钟 山得名 的原 因和课 文的价值 。 构如何?
元或者 李勃的观 点 ,而苏轼 则不 以为然。
有 关。第一 种声 音 :“ 噌眩如钟 鼓不 绝 ” ,且指
2 大 家猜一猜 ,苏迈可 能说 什 么? 请用课 出其发声位 置为山下。第二种声音 :“ 坎镗鞯 . 文中的话 回答 。 之声 ”“ 与向之 噌眩 者相应 ,如乐作 焉 ” ,且 指
教 师还应通过 本课 的教学 ,让 学生在语文活 动 众位 ,且随我适 千年 前之 石钟 山月夜 ,一 二 、教学 目标 1 梳理全文 的结构 。 . 2 理 解第 二段 中景 物 描 写的作 用和 “ ” . 笑 探 究竟 ,可否? ( ) 出学 习目标 ( 分钟 ) 二 引 2 1 归纳课 前学 生提 出的有价值 的问题 : . ( 作 者费尽笔墨 写探 究过 程而评论却很 1) ( 作者的 “ 2) 笑”有何深意? ( 3)苏 轼 对 石钟 山得 名 由来 的 看 法是 什 三、教 学重难点
主动答而认真 学两年 ,汝等 当悟:老师不 据 问题设计 教学 内容 和重点 ,这样的课堂 才真 正 是 学生 的课 堂 ,而不 是 老师 的课 堂。另外 , 汝 欺 也 。
字词 者,文章之表 层也。今 日,师之最 帅 者 将 与汝等 共探 深层 之 美。石 钟 山得名 由来 , 中学 习古 人反 对 主观臆 断 、有疑 必究 的精 神 , 众说不一。东坡观 点安在?来于何方? 领悟 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石 钟 山 记 教案教学设计
![石 钟 山 记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a25891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6.png)
《石钟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理解石钟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3)了解石钟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石钟山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传说故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2)分享查阅到的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2)分析文章的结构,阐述作者的观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课后习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鼓励课后自主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 完成课后习题;3. 结合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积累: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石钟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石钟山的美丽风光;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4. 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导游,介绍石钟山的景点和传说故事。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293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b.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3)了解《石钟山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阅读和分析古代散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石钟山记》的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文中运用的事实、对比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3.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剖析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石钟山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生僻字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事实、对比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剖析,解答疑难问题;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练习测试:组织练习测试,评估学生对《石钟山记》的文意理解、论证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3c8fa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异,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挖苦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对以下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2〕〔〕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A 那么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2.朗读以下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877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6.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石钟山记》中的生词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钟山记》的文法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字词和句式。
2.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生平。
3. 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石钟山记》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石钟山记》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3. 讲解分析:讲解《石钟山记》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石钟山记》的主题和意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石钟山记》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石钟山记》中的写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内容1. 《石钟山记》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文本分析:分析《石钟山记》的文风、意境和艺术特色。
3.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将《石钟山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fb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强烈推荐】《石钟山记》优秀教案2篇
![【强烈推荐】《石钟山记》优秀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34bf4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3.png)
《石钟山记》优秀教案设计2篇《石钟山记》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的观点。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之美和行文的逻辑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语气变化,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中写景、议论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
感受苏轼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如“徐”(慢慢地)、“扣”(敲击)、“绝”(停止)等实词,“之”“于”“其”等虚词,以及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等特殊句式。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先提出疑问,然后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主旨。
品味文中描写月夜绝壁下听到的声音的语句,如“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体会其营造的阴森恐怖的意境和对声音描写的精妙。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实践出真知的哲学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帮助学生体会苏轼散文将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以及这种写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石钟山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石钟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出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对石钟山得名由来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探寻石钟山背后的秘密。
石钟山记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896e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0.png)
石钟山记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态度。
2.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介绍苏轼及《石钟山记》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技巧。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拓展延伸(1)讨论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2)分享生活中的感悟,与课文进行关联。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
3.成果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综合练习(1)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2.深入分析《石钟山记》中的写作技巧,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a7471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b.png)
反思内容
0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 如何。
0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时间分配是 否合理。
反思内容
01
学生反馈
02
03
04
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 和反应。
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 和建议。
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和反馈。
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优化
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以便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注释、 插图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课文。
互动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问 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石钟山的环境,让学 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感受和思 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03
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进措施
学生反馈回应
1
2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指导和监督,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果。
06
《石钟山记》相关资料推 荐
作者介绍
总结词: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成就
苏轼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但因与当权者 政见不合而多次遭贬谪。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文、赋 等方面,其诗清新自然,文则雄浑豪放 。
《石钟山记》教学设 计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石钟山记》相关资料推荐
01
教学目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eaf11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02.png)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分析和文言文词汇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钟山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苏轼为何能从石钟山的景色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对身边的自然景观进行描写和议论。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石钟山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词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常见的词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词汇的讲解和运用,通过丰富的例句和实际语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
其次,文章结构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表来展示文章的脉络,但感觉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文章结构,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文章结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强化学生的文言文词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运用所学词汇。
4.增进学生对作者苏轼的认识,理解其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5.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了解石钟山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2 石钟山记苏轼[教学目标]1。
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
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
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
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
对下列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1)()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2)()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A 则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2。
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四。
分析理解第一段(一)补充注释1。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2。
微风鼓浪鼓:振动3。
水石相搏搏:拍击4。
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5。
北音清越越:高扬6。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
临A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C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 莅临指导2。
是A 是说也,人常疑之B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C 觉今是日昨非D 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3。
得A 得双石于潭上B 此余之所得也C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D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三)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1。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2。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四)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2。
今以钟磬置水中3。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
扣而聆之5。
自以为得之矣(五)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翻译。
五。
分析体会1。
《水经》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答:《水经》也叫《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答: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
李渤认为石中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答: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
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反驳?答: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驳论据。
六。
作业:背诵第一段,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
七。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
背诵复习第一段。
二。
分析理解第二段(一)补充注释1。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往2。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3。
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4。
森然欲搏人森然:阴森森的样子5。
微波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6。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涵淡:水波动荡7。
因笑谓迈曰因:于是(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
因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B 因笑谓迈曰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事出有因2。
焉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 语焉不详E 且焉置土石3。
固A 余固笑而不信也B 固已怪之矣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
相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C 则将焉用彼相矣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1。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
而大声发于水上2。
空中而多窍3。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4。
古之人不余欺也5。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三。
分析第二段1。
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
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答:深夜泛舟江面。
3。
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
4。
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四。
分析理解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
而臆断其有无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2。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3。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总4。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敲5。
自以为得其实实:事情能够的真相6。
盖叹郦元之简盖:表原因、目的(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1。
实A 自以为得其实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
绝1。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2。
噌吰如钟鼓不绝3。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
事不目见耳闻2。
而言之不详3。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
自以为得其实(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
余固笑而不信也3。
至莫夜月明4。
汝识之乎?5。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6。
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7。
长乐王回深父8。
暴秦之欲无厌(五)分析赏读1。
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说有何不同?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音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答: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3。
“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什么?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五。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