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86a03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d.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和翻译;3. 对苏轼文学成就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石钟山记》,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钟山记》,并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检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背诵情况;2. 期中考查: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石钟山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考查,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区分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乐观态度。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及其注释、翻译;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石钟山记》,了解文章大意,标注生僻字词。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76207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b.png)
《石钟山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能够解读和分析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石钟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讲解: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石钟山的景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背景。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结果进行讲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解读其深层含义。
3.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教师批改和反馈学生的练习结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4.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3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内容,给予相应的成绩和评价。
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提供教材解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图片、地图、文献等辅助材料。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和论文。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7d08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a.png)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石钟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
2. 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其思想和艺术特色。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翻译:《石钟山记》全文阅读、理解与翻译。
2. 文学分析:苏轼的文学手法、表达技巧及思想内涵。
3. 拓展阅读:相关苏轼的作品,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石钟山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初步理解文意。
3.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苏轼的思想观点。
4. 小组分享,总结讨论成果,进行汇报演示。
5. 教师点评,解答学生疑问,点拨关键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课文难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3. 演示法:小组汇报演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4. 作业法: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形成性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演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终结性评价1.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石钟山记》的试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含《石钟山记》全文及注释。
4.2 拓展阅读材料:苏轼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
4.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分配1. 课文朗读与翻译:2课时2. 文学分析:2课时3. 拓展阅读与讨论:2课时4. 教学评价:1课时5.2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拓展材料,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98a3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4.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要点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课文简析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
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
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
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
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
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
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
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
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6a11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7.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会文章所传达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石钟山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寓意和哲理的深刻领会;(3)苏轼文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石钟山记》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掌握字词;(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思路;(2)讲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3)深入剖析文中的寓意和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练习与巩固:(1)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2)课后练习:分析并评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文学成就;(3)课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石钟山记》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3. 课后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苏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7378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0.png)
石钟山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4)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提高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理解文章中所体现的哲理,启示人生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4. 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文章所体现的哲理的理解;3.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石钟山记》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解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解答学生疑问;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课文背诵和练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49a9b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1.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石钟山记》全文。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文章主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生字词的掌握。
2.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
3.文章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文章部分语句的翻译和赏析。
2.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及其作品《石钟山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解释“石钟山”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翻译部分难句。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意义。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讲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句子,如:“余闻而疑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三)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第三课时(一)课堂检测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读后感,交流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学生读后感,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部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难点句子解析:教师:“同学们,‘余闻而疑之’这句话,苏轼为什么要怀疑呢?”学生A:“因为他对石钟山的命名有疑问,想要探求真相。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c96282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5.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石钟山记》;(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中的观点,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3)培养热爱祖国河山,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石钟山记》的文意和主题思想;2. 分析和欣赏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运用文中的观点,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3.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石钟山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石钟山记》,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掌握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写作技巧:(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2)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2)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6. 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石钟山记》;2. 写一篇关于《石钟山记》的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3. 结合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石钟山记》的文意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和思考。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b5ae2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b.png)
《石钟山记》教案篇一:石钟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等常用实词和虚词;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时数及教学时间:2课时2022年1月19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悠悠的三月风又绿了江南,正是春游的大好时节。
不过,限于条件(时间及经济承受力),我们不可能亲自去领略祖国所有的名山大川,但值得庆幸的是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诗人作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优美文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领略。
二、文体知识:(10分钟)1、考察性的游记三、整体感知(45分钟)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质疑――――解疑――――感想(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明确: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明确:①栖鹘――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鹳鹤――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明确:明确: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cd1195482fb4daa48d4b48.png)
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教学目标: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
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一)郦元的观点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
“《水经》云,一二读” …… ..明确:(1)纠正读音:彭蠡(I I)郦(I 1)元钟磬(q ing )铿(keng)然(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 是说也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293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b.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3)了解《石钟山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阅读和分析古代散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石钟山记》的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 分析文中运用的事实、对比和论证方法;3. 领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2.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3.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剖析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石钟山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生僻字词;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事实、对比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剖析,解答疑难问题;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练习测试:组织练习测试,评估学生对《石钟山记》的文意理解、论证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3c8fa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3.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3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习“焉”“是”“得”“相”等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掌握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异,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词类活用等知识。
3.通过学习本文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苏洵、王安石、欧阳修等宋代文学家的散文,对宋代散文的总体特点已有所理解,今天我们在学习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以进一步加深对宋带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与写作背景苏轼〔1037~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
其散文平顺晓畅;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词波澜壮阔,豪放天成。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挖苦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对以下三组句中划线的词语注音、释义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1〕〔〕A 彭蠡〔li 指鄱阳湖〕之口有石钟山焉B 今以钟磬〔qing 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置水中C 枹〔pao 鼓槌〕止响腾,余韵徐歇D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 指声响〕焉〔2〕〔〕A 而山上栖鹘〔hu 老鹰〕,闻人声亦惊起B 磔磔〔zhe 鸟叫声〕云霄间C 或曰此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也D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3〕〔〕A 那么山上皆石穴罅〔xia 裂缝〕B 有窾坎镗鞳〔tangta 钟鼓声〕之声C 汝识〔zhi 通“志”,记住〕之乎D 周景王之无射〔she 弓箭名〕也2.朗读以下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877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6.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2)理解《石钟山记》中的生词和句式。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钟山记》的文法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字词和句式。
2.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生平。
3. 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石钟山记》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石钟山记》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石钟山记》。
3. 讲解分析:讲解《石钟山记》中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石钟山记》的主题和意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石钟山记》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石钟山记》中的写作技巧。
3.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内容1. 《石钟山记》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文本分析:分析《石钟山记》的文风、意境和艺术特色。
3.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将《石钟山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e2347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6.png)
《石钟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石钟山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石钟山命名的由来;(3)能够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石钟山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 文章的主要内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3. 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 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源;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3)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钟山命名的由来;(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培养热爱自然、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难点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记忆;(2)深入研究课文,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1fb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通用7篇〕《石钟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辨析特殊句式的现象并掌握其规律。
3、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理论的做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意,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及一些特殊句式。
2、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存疑必察的务实精神。
教学设想:运用朗读、提问及讨论等方式让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解决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才能、善学善问的才能,力争到达师生互动。
教学步骤:一、复习稳固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同学们的分析^p 得出文章构造:质疑———探疑———结论〔针对此构造对文章内容进展分析^p 〕论证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中心句)二、分析^p 第一段(学生朗读并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状语后置;承接连词)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定语后置;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文章一开场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出焉’”。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讲出来,而要引用《水经》中的话?是不是多余?(讨论后答复)明确:作者引用书中的话比自己的话有力,同时说明石钟出确有其山;通过《水经》提出郦道元的观点,后面提出李渤的观点,两种观点提出来,有了比拟,就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根底,也为下文作者实地去考察提供了根据。
(大家各抒已见,从各个方面答复了这个问题,思维很活泼,讨论也很热烈,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探疑)三、分析^p 第二、三段(指名朗读)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2、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
(状语后置)3、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当:在某处,中流:河流的中央;古今词义辨析,中间是空的)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像李渤那样不肯实地考察的人,养尊处优)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溻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aa2c9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a.png)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探究事物真相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写景、叙事和议论,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索兴趣。
(2)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2)理解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和结论。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考方式。
(2)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2、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探究法: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精神和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传说或者传闻,但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可靠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探究一座神秘的山——石钟山,看看他是如何揭开石钟山得名的真相的。
(板书课题:石钟山记)(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
“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
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
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
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
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⒉《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
特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
教后感:
本教案其实部分非原创,但是跟我备课时的思路十分接近,尤其中间表格的引用比较
清晰对教学帮助较大,所以我借用了表格。
由于表格的使用,课堂分析过程中思路十分的清
晰。
对我以后的教学启发很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另外又不能抛弃传
统的东西,那么在教学中综合调动这些方法,比如图表,对于教学肯定会大有帮助的。
总之,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势必要调动各种手段。
本堂最大的
一个问题是对文本研习中,反复诵读做得不到位,而文言文应该注重学生反复读这个方法。
江阴市山观中学高二丁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