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学经典《吕氏春秋》著作经典精选
吕氏春秋【古籍精品原文】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目录
纪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览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吕氏春秋原文与解析
吕氏春秋原文与解析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吕不韦与其门下学生编写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礼仪等方面的著作。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进行解析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背景介绍: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一部纪实性文献,纵贯了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
由于其内容涵盖丰富,主要分为治国、政务、哲学、军事等多个方面,故在历史研究、文化探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解析:吕氏春秋自体分为墨子经儒家系统、吕氏势家卽治国方略及厌务内经学,共分为七十六篇。
每篇均由一篇原文,其边际有同意说解和解题、题解名目、以及毁抄的说口,用古文字解说。
秉本吕小排,边际并录,各底有各篇的说文,而吕氏春秋详细校正表焉。
吕氏春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道德伦理的教导,试图通过提供国家治理和个人行为的指南,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例如,在其中一篇的原文中,强调了“任人以职”的原则,主张任用人才以其资质能力而非出身背景。
这一原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公平性和效率。
此外,吕氏春秋也以其对兵法战略的独到见解而闻名。
在其中一篇关于军事策略的篇章中,强调了“勿轻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民为本、兵为辅”的思想,强调了民众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整体性。
吕氏春秋的解析过程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和对深层意义的探讨。
研究者通常会使用现代汉字进行注析,以将古代文字转化为可理解的形式。
同时,也会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篇章,并借助其他相关文献的印证,来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
通过吕氏春秋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得到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古代文化的体现以及吕氏本人的思想和主张。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对今天社会治理和军事战略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其原文的解析和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主张,并将其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实践中。
相信通过吕氏春秋的研究,我们可以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吕氏春秋》有始览原文及翻译.doc
《吕氏春秋》有始览原文及翻译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吕氏春秋》有始览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原文:【有始】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
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
夫物合而成,离而生。
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
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闲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
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
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
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
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
当枢之下无昼夜。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
『经典古文』《吕氏春秋》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吕氏春秋》全文翻译目录《吕氏春秋》全文翻译目录:1.卷一孟春纪孟春30.卷六季夏纪明理59.卷十二季冬纪诚廉88.卷二十二慎行论求人2.卷一孟春纪本生31.卷七孟秋纪孟秋60.卷十二季冬纪不侵89.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3.卷一孟春纪重己32.卷七孟秋纪荡兵61.卷十三有始览听言90.卷二十三贵直论贵直4.卷一孟春纪贵公33.卷七孟秋纪振乱62.卷十三有始览谨听91.卷二十三贵直论直谏5.卷一孟春纪去私34.卷七孟秋纪禁塞63.卷十四孝行览孝行92.卷二十三贵直论知化6.卷二仲春纪仲春35.卷七孟秋纪怀宠64.卷十四孝行览本味93.卷二十三贵直论过理7.卷二仲春纪贵生36.卷八仲秋纪仲秋65.卷十四孝行览义赏94.卷二十三贵直论壅塞8.卷二仲春纪情欲37.卷八仲秋纪论威66.卷十四孝行览遇合95.卷二十三贵直论原乱9.卷二仲春纪当染38.卷八仲秋纪简选67.卷十五慎大览察今96.卷二十四不苟论不苟10.卷二仲春纪功名39.卷八仲秋纪决胜68.卷十六先识览先识97.卷二十四不苟论赞能11.卷三季春纪季春40.卷八仲秋纪爱士69.卷十六先识览正名98.卷二十四不苟论自知12.卷三季春纪尽数41.卷九季秋纪季秋70.卷十七审分览任数99.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13.卷三季春纪先己42.卷九季秋纪顺民71.卷十七审分览知度100.卷二十四不苟论博志14.卷三季春纪论人43.卷九季秋纪知士72.卷十七审分览不二101.卷二十四不苟论贵当15.卷三季春纪圜道44.卷九季秋纪审己73.卷十八审应览淫辞102.卷二十五似顺论似顺16.卷四孟夏纪孟夏45.卷九季秋纪精通74.卷十九离俗览用民103.卷二十五似顺论别类17.卷四孟夏纪劝学46.卷十孟冬纪孟冬75.卷十九离俗览举难104.卷二十五似顺论有度18.卷四孟夏纪尊师47.卷十孟冬纪节丧76.卷二十恃君览恃君105.卷二十五似顺论分职19.卷四孟夏纪诬徒48.卷十孟冬纪安死77.卷二十恃君览长利106.卷二十五似顺论处方20.卷四孟夏纪用众49.卷十孟冬纪异宝78.卷二十恃君览骄恣107.卷二十五似顺论慎小21.卷五仲夏纪仲夏50.卷十孟冬纪异用79.卷二十一开春论开春108.卷二十六士容论士容22.卷五仲夏纪大乐51.卷十一仲冬纪仲冬80.卷二十一开春论察贤109.卷二十六士容论务大23.卷五仲夏纪侈乐52.卷十一仲冬纪至忠81.卷二十一开春论审为110.卷二十六士容论上农24.卷五仲夏纪适音53.卷十一仲冬纪忠廉82.卷二十一开春论爱类111.卷二十六士容论任地25.卷五仲夏纪古乐54.卷十一仲冬纪当务83.卷二十一开春论贵卒112.卷二十六士容论辩土26.卷六季夏纪季夏55.卷十一仲冬纪长见84.卷二十二慎行论慎行113.卷二十六士容论审时27.卷六季夏纪音律56.卷十二季冬纪季冬85.卷二十二慎行论无义28.卷六季夏纪音初57.卷十二季冬纪士节86.卷二十二慎行论疑似29.卷六季夏纪制乐58.卷十二季冬纪介立87.卷二十二慎行论壹行。
素材-10个《吕氏春秋》经典故事
《吕氏春秋》10个经典小故事1.颜回抓饭吃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让颜回煮了一起吃。
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假装没看见。
饭熟后,颜回叫孔子吃饭。
孔子说,刚刚做梦祭祀祖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祖先吃。
颜回立马明白了孔子的意思,解释说,不是这样的,刚刚碳灰飘进锅里,弄脏了一点米饭,丢掉又不好,所以我自己抓来吃了。
备注: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而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
因此,我们要多一点耐心,认真思考和调查,这样才能发现事实真相,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2.割肉相啖齐国有两个好逞勇武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相约一起去喝酒。
酒过数巡后,城东的人提议弄点肉来吃,城西的人表示你我身上都有肉,哪里还用去弄肉。
于是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
备注:可以要强,但千万别逞强。
逞强很容易害人害己!3.穿井得一人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
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备注: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可靠。
4.举贤不避亲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
”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
《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赞能》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
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
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
臣弗若也。
”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
”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
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
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
”鲁君许诺,乃使吏鞹②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③,置之车中。
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
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
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
”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
”桓公可谓知行赏矣。
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
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1、《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万物不①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
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
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
”四十国归之。
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
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
”吏曰:“此无主矣。
”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
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②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
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
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
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
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③也。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译文: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
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
夏桀、商纣使用那些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了他们的王业。
吕氏春秋代表作
吕氏春秋代表作《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纂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又名《吕览》,亦称《吕览》。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论、政论、养生、修身、农论、兵论等。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书中的《察传》,继承老子关于道德的思想,用它来阐述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变化。
吕氏在《察传》中指出:“至德之世,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犹不离乎经正。
上也者,下效之;下也者,上亦效之。
”他说,有德行的世代,人们即使不守正义,也能恪守不背离道义。
吕氏春秋与《老子》、《庄子》、《管子》并称为“道家四大经典”,被道教奉为“黄老道家”之首。
历史记载,《吕氏春秋》原本叫做《吕览》,有十二卷,当时只流传下来六卷,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家”。
后来,有个学者名叫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取代了已经亡佚的《吕览》,改名为《吕氏春秋》。
从这个意义上讲,《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杂家作品,是当时秦国官方的理论总结和政治策略的汇编。
到汉朝初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版本的《吕氏春秋》,因而得知还存在另外两种版本的《吕氏春秋》。
但由于刘向没见过另外两种版本的《吕氏春秋》,因此将六种本子都混同起来,统称为《吕氏春秋》。
西汉末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版本,叫做《新书》。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大儒马融对比各种版本,把《吕氏春秋》列入“六经”之中。
唐太宗贞观年间,诏令重新整理《六经》,《吕氏春秋》被排在诸子类,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除此之外,《吕氏春秋》的注释本很多,最早的注本是东汉高诱注解的《吕氏春秋》,南北朝时期的《吕氏春秋》注本较多,唐朝时期《吕氏春秋》注本最多。
宋元明清时期均有研究《吕氏春秋》的专著问世。
《吕氏春秋》在哲学、文学、美学、逻辑学、军事学等领域皆有深刻影响,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与《周易》《老子》《庄子》一起被尊为“四书五经”。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下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下卷)《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下卷)卷七·孟秋纪·孟秋【原文】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
其日庚辛[1],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2],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行戮。
天子居总章左个[3],乘戎路[4],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
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
'天子乃斋。
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
还,乃赏军率武人于朝。
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5],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
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6];修宫室,墙垣[7],补城郭。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1.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皆可为天子。
3.勤学苦练,方能臻于一流。
4.心怀信念,逆境亦可逆袭。
5.慎言慎行,事与愿违则自责。
6.宽容待人,化敌为友。
7.知足常乐,得不骄不躁。
8.助人为快乐之本。
9.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0.与时俱进,创造时代价值。
11.心有所依,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12.不怕困难,只求勇于面对。
13.沉浸于梦想,努力实现。
14.待人以诚,得人以信。
15.知识改变命运。
16.内外兼修,成就圣贤之道。
17.观天下之大,怀天下之小。
18.时刻保持自我,永不迷失。
19.三思而后行,方能少走弯路。
20.胸怀大志,追求卓越。
21.推己及人,形不挠22.自求多福,生飘荡23.初生之犊,不怕虎24.父母之爱,山不深25.心不虚,胆自强26.知人知面不知心27.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28.疑则有,信则灭29.与其道而不虚,不如虚而不道30.举世皆浊我独清31.养吾浩然之气32.人之患,自欺欺人33.行己有耻,使于人无耻34.路漫漫其修远兮35.事实胜于雄辩36.尽智尽力37.善始善终3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9.闻融溪之教,报融溪之恩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1.为国家之政策,不使天下之人民失足于害民之道而已。
42.天下莫若固本之要,乃能长之以利。
43.以威而赏,无不行。
44.奖劝而诛罚,无不理。
45.治理国家在于化敌为友,而非敌友明显,是为真正聪明之举。
46.君子之问问题,需谨慎且善辨,以求得真正的答案。
47.贞石上安世,不当之位恐怕。
48.聪明之人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景象。
49.彼德己者,天下莫以多之,编制莫以众之。
50.聪明人善于与人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51.仁人之善善世,祸莫祸于人。
52.善人之善,好人所采取的方法不能与之相比。
53.仁者用善,帮助好事。
54.道德者治国以道德,亦是最妥善之措施。
吕氏春秋中的经典故事
吕氏春秋中的经典故事诗句
1. 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
2.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树相近而靡,或軵之也。
3.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4. 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5. 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
6.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
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
7.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
8.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颜回抓饭吃,眼见不一定为实。
9. 齐有两勇武之人,相约共饮,后割肉相食,直至送命。
10. 宋人有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后传为笑柄,要懂得辨别信息真伪。
11. 晋平公问祁黄羊举贤,祁黄羊曰:“解狐适宜。
”平公曰:“解狐非子仇乎?”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
”
12. 孙叔敖病危,诫其子曰:“我死后,楚王封赏,勿受肥地。
”
13. 楚人涉澭水,先表其位,后水暴涨,循表夜涉,溺死者千余人。
14. 大力士乌获不能牵牛,童子牵其鼻环则牛从之。
15. 赵简子爱骡,有人求骡肝治病,简子杀骡与之,后此人助简子击敌。
《吕氏春秋》原文、译文(上),千古经典,品读智慧
《吕氏春秋》原文、译文(上),千古经典,品读智慧展开全文《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
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注释】[1]营、参、尾:都是二十八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氏,又叫木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氏的儿子,木官之神。
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
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一、前言《吕氏春秋》是秦代著名的法家经典,由秦相吕不韦组织编纂。
该文献旨在总结先秦诸子的思想,并提出法家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梦睡虎地秦简是《吕氏春秋》的重要传世文献,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论述。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吕氏春秋》的全文内容,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
二、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云梦睡虎地秦简是1975年我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简文献,共计一千余枚。
这些竹简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吕氏春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三、《吕氏春秋》全文内容《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计二十六篇。
以下是各篇的主要内容概述:1. 十二纪《十二纪》分别为: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
这十二纪以四季为序,论述了治国理政、道德修养、军事战争等方面的观点。
2. 八览《八览》分别为:政失、当赏、当罚、士容、用法、举贤、用民、观听。
这八览主要论述了政治制度、法律运用、人才选拔和民众管理等方面的观点。
3. 六论《六论》分别为:用兵、论士、论功、论贵、论富、论名。
这六论主要论述了军事战争、人才选拔、功名利禄等方面的观点。
四、结论云梦睡虎地秦简《吕氏春秋》全文是研究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通过对该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秦代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战略以及道德观念,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同时,《吕氏春秋》中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人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及译文解析(共68句)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同时把两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吕氏春秋·览·有始览》解释: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言之易,行之难——《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光说话很容易,付出行动难。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败莫大于不自知。
——《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不自知”乃是导致败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森林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
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解释: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就加以责难。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览·审分览》解释:在水中能吞食船只的大鱼,一旦处于陆地上,还不如一只蝼蛄、蚂蚁的力量。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解释: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吕氏春秋》仲冬纪原文及翻译
《吕⽒春秋》仲冬纪原⽂及翻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吕⽒春秋》仲冬纪原⽂及翻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原⽂: 【仲冬】 ⼀⽈:仲冬之⽉,⽇在⽃,昏东壁中,旦轸中。
其⽇壬癸,其帝颛顼,其神⽞冥,其⾍介,其⾳⽻,律中⻩钟。
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祭先肾。
冰益壮,地始坼,鹖鴠不鸣,⻁始交。
天⼦居⽞堂太庙,乘⽞辂,驾铁骊,载⽞旗,⾐⿊⾐,服⽞⽟,⻝⿉与彘,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事⽆作,⽆发盖藏,⽆起⼤众,以固⽽闭。
”发盖藏,起⼤众,地⽓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
诸蛰则死,⺠多疾疫,⼜随以丧。
命之⽈“畅⽉”。
是⽉也,命阉尹申宫令,审⻔闾,谨房室,必重闭。
省妇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有不禁。
乃命⼤酋,秫稻必⻬,麹蘖必时,湛饎必洁,⽔泉必⾹,陶器必良,⽕⻬必得,兼⽤六物,⼤酋监之,⽆有差忒。
天⼦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川、名原、渊泽、井泉。
是⽉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
⼭林薮泽,有能取疏⻝⽥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
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
是⽉也,⽇短⾄,阴阳争,诸⽣荡。
君⼦斋戒,处必弇,⾝欲宁,去声⾊,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芸始⽣,荔挺出,蚯蚓结,麋⾓解,⽔泉动。
⽇短⾄,则伐林⽊,取⽵箭。
是⽉也,可以罢官之⽆事者,去器之⽆⽤者,涂阙庭⻔闾,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仲冬⾏夏令,则其国乃旱,⽓雾冥冥,雷乃发声。
⾏秋令,则天时⾬汁,⽠瓠不成,国有⼤兵。
⾏春令,则⾍螟为败,⽔泉减竭,⺠多疾疠。
【⾄忠】 ⼆⽈:⾄忠逆於⽿,倒於⼼,⾮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主⽆不恶暴劫者,⽽⽇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於此,⽽欲其美也,⼈时灌之,则恶之,⽽⽇伐其根,则必⽆活树矣。
夫恶闻忠⾔,乃⾃伐之精者也。
荆庄哀⺩猎於云梦,射随兕,中之。
申公⼦培劫⺩⽽夺之。
⺩⽈:“何其暴⽽不敬也?”命吏诛之。
左右⼤夫皆进谏⽈:“⼦培,贤者也,⼜为⺩百倍之⾂,此必有故,愿察之也。
经典诵读——《吕氏春秋》(过理)
解词: 仁:仁慈,宽厚。 心:心智,思想。 安:对工作生活等感到满足合适,心安理得。 为恶:做坏事。 见:表示被动关系,“见杀”即“被杀”。
译文: (纣王)杀死了比干,然后观察他的心是否 是红色的,这是不合义理的做法。孔子听说 了这件事,说:“如果纣王心智开明的话,比 干就不会死了。” 高诱评注道:“纣王性格不仁义,心智不开 明,对作恶感到心安理得,杀了比干。因此 孔子说纣王只要有一窍通(有一点仁义之 心),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了。”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 过理》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 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 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 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 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 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 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纣王)“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 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 也。” 解词: 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详。商王纣的叔父, 与微子、箕子称“殷之三仁”。因谏纣不听而被 纣王所杀。 不适:不合乎义理。 窍: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吕氏春秋》内容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 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 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 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 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 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 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 编写的文集,规模宏大,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十二纪每纪五篇共六十篇,八览每览八篇(《有始 览》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 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十二纪按 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 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属于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 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八览以人 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 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六论以人的行为 以及事理为主题,包含了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 情境条件以及地利等方面。可见,《吕氏春秋》不 是随意编写,它有着严密的计划和预设,按照天、 地、人三个层次的互相呼应确定主题,展开论述, 体现道法自然之意。
吕氏春秋摘抄
以下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摘抄:败莫败于不自知!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得言不可以不察。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
听别人传来的话不能不加以思考分析。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谨听》。
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是多种祸患的根源。
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
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抛弃生命,把死亡看成回家一般。
此言意在提倡一种为了行义而甘弃生命的人生价值观。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博志》。
太全了就一定要缺,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劝学》。
不懂得义理,根源在于不学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去私》。
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儿子。
说明举用人才应出以公心。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己》。
水从山里流注到大海,并不是水爱海不爱山,而是地势高低不平造成的。
比喻在上者英明,贤才便可得到重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
愚蠢的人致命弱点,就是专凭自己的主观意图去办理事情。
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观世》。
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喜欢和比自己更好的人相处。
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
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劝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组织门客编写的道家著作,又称《吕览》。
《吕氏春秋》以道为主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
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吕氏春秋》著作经典精选15句,句句发人深省、暗藏古人大智慧!你读懂了多少?
1.不知而自以为知。
百祸之宗也。
选自《吕氏春秋·谨听》。
【译文】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各种祸患的根源。
感悟: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必须首先分清事物的类别,深入到客观现实中去,从实际出发,才能了解工作对象的特性及特殊规律,从而认识客观事物。
千万不能从一般常见的事理中,推断不曾见过或做过的事物,以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当理不避其难,视死如归。
选自《吕氏春秋·士节》。
【译文】站在真理一边,不回避任何灾难。
感悟:呂子在这里高度赞扬了士人为真理而献身的高尚精神。
古今中外这一类的例子不盛枚举。
如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因宣传地动学说被基督教和天主教教会逐出国境,后在罗马被捕,但他始终不屈,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烧死。
在真理与谬论的争战中,许多科学家都为了真理而献身,因为他们相信真理经得起考验,而谬论终会被时间所湮灭。
先人们为了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
3.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
选自《吕氏春秋·召类》。
【译文】圣贤之人不能自己创造机遇,而能用自己的才能等待机遇,创造时机。
感悟:机遇具有偶然性的特点,但它却喜欢有准备的人,对那些一直在寻找它、欢迎它的人来说也颇具必然性。
如姜太公钓鱼于渭水之上,这是他有意在周文王经常出现的地点等待周文王,以便展现他的治国用兵之策,求得文王重用。
姜太公善于争取时机,把握时机,终于得以重用。
所以,人们只要主动争取机会,耐心地等待时机,自己的理想和才能才有希望得到发挥和实现。
4.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tì)。
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
【译文】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就会有瑕疵。
感悟:树高了不能无节,玉大了不能无斑,才再大的人也不能无缺点。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生难免有缺憾。
梁启超劝告弟子徐志摩说:“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我们的痛苦大多来自于用自己的短处,比人家的长处。
5.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
古今一也。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译文】大凡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有才能的人必定早已离开,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感悟:大智大慧的贤人,往往具有预见历史发展方向的眼力。
他
们能见微知著,料事如神,往往会聚集于他们能相合的国君的国家,也可以说人才会去那些实施德行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由于诸候争霸,社会动乱,国家兴衰存亡不定。
有的君王采用厚禄招揽人才,礼贤下士,致使天下贤人云集于此;有的君王轻视贤才,行无道之政,致使贤人纷纷离去。
如伍子胥离楚去吴,之后楚亡;吴起离魏去楚,而后魏亡。
所以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先得人才,得人才,必得人心,于是在贤人辅佐之下就可以攻城夺地,称雄天下了,就像齐桓公得管仲,秦孝公得商鞅一样。
6.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选自《吕氏春秋·诚廉》。
【译文】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感悟:这句话以石坚丹赤为喻,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贵有志向和操守。
7、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译文】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研究历史就可以了解今天。
感悟:人性都是一样的,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别人。
鬼谷子有言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了解别人要从自己开始,了解了自己才
能了解别人。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说:“高明的人,先要自知,
然后才能知人。
老子更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还比较容易做到;世界上明白自己的人绝对不容易找到。
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明白人,那就开悟了,开悟也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本来面目。
”
8、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译文】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感悟:民间有句俗语,“老鸹(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有更大的错误和缺点。
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最大的心魔也是自己。
9、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乱在于有司。
选自《吕氏春秋·务本》。
【译文】安危荣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暴乱是因为官吏们贪赃枉法。
感悟:制度建设、机制建设是重中之重。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最高领导层一直强调荣辱观,并不惜采取最严厉处罚手段惩治那些腐败分子,但是整体的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跟不上要求,群众在体制中的地位没有得到保障,因而群众的监督力度和有效性无法发挥。
1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师。
如果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因为任何人都有长处!
1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感悟: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适度,过度索取就是破坏,而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凡事留有余地,《菜根谭》中说:“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为人处世,进一步,也应留三分,凡事留余地,益处则无尽。
12、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译文】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感悟:人才不是“全才”,若求全求备,则天下无人才可用。
历来“德才兼备”的少,所以历史上曹操比较“重才”,曾国藩则“重德”。
曾国藩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所以人才只能是使用中慢慢培养,“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
1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译文】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
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感悟:封闭、静止的环境会走向停滞,甚至崩溃,所以人要终生学习,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系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朱光潜说:“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
14、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译文】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感悟: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无论古人打天下还是现代人创业发展,招兵买马的时候,普通人才的招聘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能统率千军的将才。
15、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译文】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感悟:若无规矩和准则,则人无所适从;若无诚信,不遵守契约,则无法形成秩序。
大自然按照固有的秩序万古常新,一个国家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发展,每个人也应该要做内心有秩序的人。
如果是非不分、混淆黑白,人云亦云,没有判断力,谈不上内心有秩序。
如果心
态不平衡,对什么事都抱有成见,凡事抱怨,遇事就失了分寸,也谈不上内心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