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合集下载

《海水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海水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文字叙述为主,一一列举海浪、潮汐及洋流的概念及运动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2.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3.增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问题导学法,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海浪、潮汐、洋流概念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海浪活动、潮汐规律、洋流影响等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观念,学会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海水运动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读图分析法:学生读图、析图;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3.情境法教学: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1课时找出大潮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大潮的成因。

天时:中秋十五潮汐规律明显,东南风大。

地利:喇叭状钱塘江口,入海江水量大。

课堂小结:。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海水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2. 理解洋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洋流的形成原理、分类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图片和案例。

2. 准备教学视频,包括洋流形成动画和实例。

3. 准备地理实验器械,包括模拟海水运动的器械。

4. 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海洋地理相关书籍和文章。

5. 设计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高中地理课程《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潮汐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潮汐现象和洋流实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海洋环境珍爱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潮汐和洋流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潮汐和洋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2. 讲解潮汐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潮汐是由于月球引力、地球自转和地球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洋流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洋流是由于地球自转、地磁场、盛行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展示洋流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4. 探究潮汐和洋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潮汐表、船舶航行中的潮汐影响、洋流预计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潮汐和洋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潮汐和洋流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小组内的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指导。

6. 教室总结:教师对潮汐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应用进行总结,并强调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高一地理教案3.4 海水运动(第一课时)_0855文档

高一地理教案3.4 海水运动(第一课时)_0855文档

2020高一地理教案3.4 海水运动(第一课时)_0855文档EDUCATION WORD高一地理教案3.4 海水运动(第一课时)_0855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2.使学生理解洋流的成因。

【教学重点】洋流的成因【教学过程】【复习旧课】1.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的主要水源和热源?2.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有什么规律?【引入新课】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比较落后的明代,郑和为什么能够远涉重洋呢?【讲授新课】1.波浪、潮汐和洋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2页,回答:(1)海水有哪些运动形式?(2)试分析各种运动形式对人类环境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老师小结:(1)三种运动形式;①波浪形式以风浪常见,此外还有海啸,前者受外力形成,后者为内力作用的体现;②潮汐:白天海水涨落为潮,晚上海水涨落为汐;③洋流:突出其时间性、方向性和规模大。

2.洋流的成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回答洋流按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3.风海流(1)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思考在不同纬度,洋流的流向一致吗?为什么?(2)然后出示气压带和风带图及洋流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风向与洋流走向的关系。

4.密度流(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二段,了解密度流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近似封闭的地中海和开阔的大西洋,哪个盐度高?为什么?密度又怎么样呢?(3)讲解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

表层:大西洋→地中海深层:地中海→大西洋(4)举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如熄灭了发动机,则能避开对方的监听。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海水的运动形式及成因。

2. 掌握洋流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具体区域的洋流分布及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区域分析洋流分布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及相关图片。

2. 搜集有关洋流的科学纪录片或视频。

3. 准备实验器材,如海洋模型等,以便学生直观理解。

4.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洋流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潮汐和洋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潮汐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 讲授新课:(1)潮汐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是导致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影响因素,如太阳、地球自转、地形、海底地形等。

(2)洋流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盛行风的作用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影响因素,如海陆分布、海底地形、密度流等。

(3)潮汐和洋流的综合分析。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潮汐和洋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与潮汐和洋流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潮汐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思考潮汐和洋流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潮汐能和洋流能等新能源。

5.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有关潮汐和洋流的资料,了解它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利用价值,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需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水运动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海水运动教案1

海水运动教学目的: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图形解释洋流分布规律;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可将地球上的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对照,分析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一、海水的运动形式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中,海水运动使得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可简单分为波浪、潮汐、洋流这三种基本形式。

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的影响。

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迁移和沉积。

潮汐是在太阳、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至数千千米。

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

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

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随着热量交换、盐分交换等。

二、洋流的形成1.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也叫海流。

首先,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的存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在盛行风的作用下,推动海水随风漂流,上层海水又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风海流,例如南北赤道暖流。

其次,由于各海区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叫密度流。

例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洋流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第三,由风力和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的洋流叫做补偿流。

补偿流分水平的和垂直的。

垂直补偿流又分上升流和下降流。

如秘鲁附近的海区就有上升补偿流。

2.在自然界中,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如洋流在运动过程中,还受到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表层洋流分布指导学生读图 3.12,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地理必修一新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理必修一新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教案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水的运动教案海浪对人类活动列表归纳总结:类型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风浪由风力形成(最常见的一种形式)1、灾难性的海浪、风暴潮、潮汐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2、影响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3、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形成(特殊形式)风暴潮在强风等的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特殊形式)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海浪的类型过渡你们听过赶海吗,赶海需要在落潮后进行,我们继续了解海水的另一种形式--潮汐潮汐的概念及成因、出现规律指导自学:1、什么是潮汐?2、潮汐的类型及成因?3、潮汐的出现规律课前准备,课堂检查难点突破:我们都知道潮汐每天涨落两次,每天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而且潮汐还有大潮小潮之分,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演示潮汐的形成,引导生观看,思考大小潮的形成原因,潮汐师补充讲解请一位学生回顾月相变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将潮汐的发生时间对应月相列表总结:潮汐现象发生时间对应月相形成原因日变化每天两涨两落月球的引潮力月变化大潮初一、十五、十六新月满月日与月引潮力叠加,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线上小潮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上弦下弦日与月引潮力削弱;此时日地连线与地月相垂直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学生回答生看视频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首先了解潮汐的形成,教师补充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知识模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海浪和潮汐的知识点;故事引入: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岁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

这位老太太读着此信,声泪俱下。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海水运动(第1课时)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海水运动(第1课时)

海水运动》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文字叙述为主,一一列举海浪、潮汐及洋流的概念及运动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2.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3.增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问题导学法,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海浪、潮汐、洋流概念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海浪活动、潮汐规律、洋流影响等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观念,学会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海水运动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1.读图分析法:学生读图、析图;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3•情境法教学: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1课时么因素会产生海浪?带着冋题去观看视频⑷总结海浪:常见由风力引起,具有能量的波浪。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等水中地质灾害引起的巨浪风暴潮: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二、人类如何减缓海浪活动所带来危害结合教材内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

并归纳海浪、海啸,风暴潮概念及联系,引导学生对所得的信息进得分析整理。

在分析如何缓解海浪活动危害时学生自主探究。

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案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海水的运动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

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们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目标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

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高一【地理(人教版)】海水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海水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分钟课堂总结
2分钟学



【活动】
人类在海边的活动往往和海水运动密切相关。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相关预报查询海水运动的信息。

掌握这些信息有利于人们开展相应的活动。

1.讨论下列活动应怎样利用潮汐规律。

赶海游泳观潮船舶进出港口
2.在上述活动中选择一项,思考除潮汐外,还需要了解有关海水的哪些信
息。

【课堂练习】
1.关于潮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潮汐是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
称为汐
②潮汐是海水在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③潮汐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④我国沿海某潮汐电站,通常一天能发电两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海浪海水的起伏
海水的运动
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影响。

3.3海水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3海水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课堂作业练习
学问内化于心
课后探究
人类如何减缓海浪活动所带来危害?结合P58页案例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做法;
运用海浪相关学问,说出“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是怎么回事?
学问转化,结合所学学问,思索探究的问题
学问的敏捷运用
一、海浪的概念及特点
思索:什么是海浪?海浪如何形成?读课本图文材料圈出关键信息:
①海浪的构成②海浪的成因
归纳探究:
〔1〕海浪是由波的方向、波峰、波谷构成。
〔2〕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力越大,浪的能量越大〔3〕海浪的类型
同学归纳总结:
⑴海浪的构成:海浪是由波的方向、波峰、波谷构成。
⑵海浪的成因: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力越大,浪的能量越大
3、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学问力量提高。
4、学会运用生活实例,说明海浪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学习海浪的定义,形成缘由,分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主要以文字表达、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文字表达为主。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观赏一段海边风景视频,从视频中观看海岸地貌景观,思索这些海岸地貌如何形成?
阅读课本内文段,使同学对海水运动有初步印象。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探究一:海浪的概念、形成缘由和构成要素
引导结合实际生活例子和教材,总结分析海浪的形成缘由和分类依据,给同学留有充分的信息提取时间,对海浪构成及成因形成深刻印象。
课程根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班级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探究性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海水运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水运动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4.观察与思考:观察日常生活中与海水运动相关的现象,如潮汐变化、海浪对海岸线的影响等,并记录下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阅读拓展:阅读一本与海洋地理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海水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话题,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海水运动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海水运动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水运动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中渗透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介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张地球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并提出问题:“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多少比例?海洋对地球有何重要性?”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难点突破:
-对于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可以通过制作动态洋流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对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引入具体案例,如海洋污染、渔业资源分布等,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组织辩论会或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海水运动基本形式的理解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2.学生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注重培养其运用GIS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实践探究方面的表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
3.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图表规范,注重作业的整洁和美观。
-通过学习海洋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海域的美丽和丰富资源,培养爱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展示我国海域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地理环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水为什么会运动吗?”引发学生对海水运动原因的思考。
2.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海洋在我国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学习海洋地理的必要性。
-布置与海水运动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2.教学内容:
-判断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分析其成因。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海水运动数据。
-解释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海水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能够运用图表、地图等工具,描述和分析我国近海及世界主要海域的海水运动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1.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水运动的规律,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研究海水运动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பைடு நூலகம்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

【地理】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

《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视频资料,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海浪、潮汐的形成原因,分析海浪、潮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图文、视频资料,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理解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素养目标】1.调动沿海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海浪的概念、形成原因,结合印尼海啸、风暴潮等真实案例,说明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以及人类为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采取的工程、生物措施。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以福建霞浦紫菜为例介绍潮间带养殖,利用月相演变图、钱塘江大潮视频、图文资料,说明潮汐的概念、形成原因与周期性规律,举例说明人类认识潮汐规律对发展航海、港口建设、潮汐发电的指导意义。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以闽商在西非建设境外最大渔场的真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阿根廷东南沿海浮游生物影像图,说明洋流的概念、温度性质与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航行的影响。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4.以太平洋“垃圾大陆”创设问题情境,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说明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关键能力】1.解释海浪、潮汐现象的形成原因,理解海浪、潮汐现象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2.从案例、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洋流与渔场形成的因果关系,说明洋流与航海、海洋污染的关系。

【教学思想】本节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运用图文、视频资料,以问题链驱动学生获取信息、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导图。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福州琅岐岛海浪图片。

我们生活在福州这座海滨城市,盛夏时节,金色沙滩,海天一色,凉风习习,正是避暑的好去处。

1.探讨海浪的形成原因、影响与防护措施【思考】读图3.20波浪要素示意图,我们平常看到的海浪是如何形成的?海浪的高度与能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必修一:(教案)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必修一:(教案)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授课内容需要,安排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对全球大洋环流的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概述。

【课程标准】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 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图3.5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以及绘制的简图;(2) 在熟练绘出“洋流模式图”或“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图”的基础上,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地图,从洋流的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 掌握利用手绘地图分析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分析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重点】(1)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示说明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体动力;(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法指导】(1) 强调抓住基本原理,重视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能力的培养;(2) 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思路是: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重要的结论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来,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重难点突破方面,将重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主动对比分析的方法加以各个击破,进而获得对本节知识的掌握。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3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潮汐、洋流、海浪等,并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海水运动规律,提高空间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
3.掌握海洋地理知识,了解我国海的海洋环境特点及其对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
2.实践作业:
-调查身边的海洋环境问题,如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潮汐的变化,分析潮汐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当地渔业、航运等的影响。
3.阅读作业:
-阅读相关海洋地理的科普文章,了解海洋科学家是如何研究海水运动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收集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在海洋环保方面的举措。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听说过潮汐、洋流、海浪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与海水运动相关的图片,如潮汐变化、洋流分布、海浪等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海水运动的神奇。
3.实例讲解: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渔民捕鱼、海上航运等,让学生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海水运动背后的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潮汐、洋流、海浪等,并解释它们的成因。
2.分析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3.结合地理图表、数据,讲解海水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
4.举例说明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环境特点,让学生了解海水运动对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

3.3 海水的运动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3 海水的运动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认识波浪,潮汐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

2.掌握洋流的形成原因,及洋流的成因类型。

表层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3.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树立海洋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

重点、难点1.洋流的三种成因类型。

2.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及模式教学方法:读图比较法、演示法、演怿式讲解法、讨论法等。

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演示讲解→讨论练习→反馈强化)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通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片段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3.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二〖海水运动形式的教学〗1.读图:课本《波浪》景观图2.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

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

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读图: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图4.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5.读图: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6.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7.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三〖洋流的形成的教学〗1.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第三章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案

第三章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1)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水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文字叙述为主,——列举海浪、潮汐及洋流的概念及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2.掌握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2、难点掌握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图一)。

1944年,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图3.19)。

此战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时行动,便于爆破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陆军登陆部队要求在海水水位最高时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空降部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而目标。

最终指挥部选择了6月6日(农历闰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图一诺曼底登陆战2、新课讲解一、海浪1、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为海里的波浪,并且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3、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4、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当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发生,海水水位暴涨,风暴潮来势倍增。

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

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5、海浪的作用: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6、海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例如,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则应避开大的海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主要以文字叙述、景观图像、案例分析、探究活动等进行呈现,以文字叙述为主,一一列举海浪、潮汐及洋流的概念及运动规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2.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
3.增强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问题导学法,分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海浪、潮汐、洋流概念进行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海浪活动、潮汐规律、洋流影响等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观念,学会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海水运动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成因。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读图分析法:学生读图、析图;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3.情境法教学: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学法】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找出大潮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大潮的成因。

天时:中秋十五潮汐规律明显,东南风大。

地利:喇叭状钱塘江口,入海江水量大。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