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合集下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管理机构的设立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自体输血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自体输血的管理工作。

该部门应具备相应的设备和场所,确保自体输血的操作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2. 自体输血管理人员的要求自体输血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和专业知识,并参加相应的培训,具备自体输血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

他们应熟悉自体输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

3.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1)患者评估和血液采集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如果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应在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条件下采集血液样本。

(2)血液保存和标签管理采集的自体血液样本应在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条件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每个血液样本都应贴上标签,标注患者的姓名、诊断、采集日期和时间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3)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应进行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输注的自体血液与患者血型相匹配,并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风险。

(4)自体输血操作和监测自体输血应在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并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

在输血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情况,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自体输血质量控制要求(1)自体输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文件、质量控制流程和质量控制记录等。

质量控制体系应涵盖自体输血的各个环节,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收集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特定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用于补充失血或预防术后输血反应。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实施自体输血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医务人员。

三、术前准备1. 患者评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方式和采血量,并确保采血过程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3. 血液处理:采集的血液应经过适当的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浆等,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术中操作1. 输血前准备: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病历号等,以避免输错血。

2. 输血方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如静脉输血、动脉输血等。

3. 输血监测: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4. 输血记录: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以便后续追踪和评估。

五、术后处理1. 输血后观察: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处理:如果患者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停止输血、予以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3. 输血后记录: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后的观察结果和处理措施,以便后续评估和改进。

六、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政策、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培训与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自体输血的原理、操作要点和不良反应处理等,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3. 质量评估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评估,包括对操作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及对不良事件的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的相关规范,包括自体输血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质控要求等内容。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1. 预定手术患者:对于预定手术患者,如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或术前预计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输血。

2. 预定产科手术患者:对于预定进行产科手术的患者,如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或术前预计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输血。

3. 预定介入治疗患者:对于预定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如术前预计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自体输血。

三、自体输血的禁忌症1. 活动性感染:对于存在活动性感染的患者,禁止进行自体输血。

2. 全身性恶性肿瘤:对于存在全身性恶性肿瘤的患者,禁止进行自体输血。

3. 严重贫血:对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的患者,禁止进行自体输血。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1. 术前准备:a.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自体输血咨询,包括自体输血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b.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c. 确定自体输血的时间和数量,并安排相应的采血和保存。

2. 采血和保存:a. 采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消毒、穿刺部位选择等。

b. 采血时,应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c. 采集的血液应放置在适宜的血袋中,并进行标记,包括患者姓名、血型、采血日期等信息。

d. 采集的血液应储存在恒温冰箱中,确保血液的质量。

3. 输血操作:a. 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输血时,应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c. 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输血反应。

五、自体输血的质控要求1. 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工作流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其优势在于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和免疫反应。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1. 自体输血委员会的设立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的实施。

委员会应包括临床血液科医师、外科医师、质控专家、感染控制专家等相关人员。

2. 自体输血适应症的确定医疗机构应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患者、产科患者、肿瘤患者等。

适应症的确定应基于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3. 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患者或者其家属应向医疗机构提出自体输血申请。

医疗机构应设立自体输血审批流程,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和保存自体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血液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采集的血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存,并进行适当的标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采集的血液应进行适当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患者,以便做出相应的处理。

6. 自体输血的输血管理自体输血应在严格的输血管理下进行。

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可能浮现的不良反应。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1.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机构应制定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明确自体输血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

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自体输血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2. 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管理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要求的自体输血设备和器具,并进行定期的检修和维护。

设备和器具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范,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1)预计手术期间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2)患有特殊血型抗原的患者,如罕见血型;(3)对异体输血有过敏反应的患者;(4)宗教或文化原因拒绝异体输血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的禁忌症:(1)患有严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患者;(2)血液系统疾病患者;(3)严重贫血或血容量不足的患者;(4)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三、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1. 术前准备:(1)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自体输血的目的、过程和风险;(3)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和交叉试验。

2.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1)在手术前数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计划,确定采集的血液量;(2)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者的血液,并将其保存在适当的容器中;(3)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标记和记录,确保血液的追踪和识别。

3. 自体输血的操作:(1)在手术或治疗前,将保存的自体血液送至输血科室;(2)在输血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血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自体血液的适用性;(3)按照医嘱,将自体血液输回患者体内;(4)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

四、自体输血的质控措施1. 设立自体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执行;2. 建立自体输血的档案管理系统,包括患者的血型、血液采集和保存记录等;3. 定期进行自体输血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4. 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和保存的操作规范,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5. 对自体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及时采取改进措施;6. 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评估,包括输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采集、储存、再输回体内,用于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血液管理方法。

自体输血具有避免血液传染疾病、减少输血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等优点。

为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有效,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术前准备1. 病人的适应症评估:严格按照适应症评估标准,确保病人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 术前血样采集:在手术前适时采集病人的血样,进行血型鉴定、交叉试验和病毒筛查等检测,确保病人的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三、自体血采集与储存1. 自体血采集:在严格无菌条件下,采用合适的采血设备,从病人的静脉或者动脉进行血液采集。

采集时注意采血量的控制,避免过度采血引起病人不适。

2. 血液储存:采集的自体血液应即将进行标本处理,将其分装到合适的血袋中,并在血袋上标明病人的个人信息、采集时间等必要信息。

储存时应遵守血液储存的温度、湿度等要求,确保血液的质量。

四、自体血输注1. 输注前准备:在输注前,应核对病人的个人信息、血型鉴定结果等,确保输注的血液与病人相符。

2. 输注操作:输注操作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采用合适的输血设备,确保输注的速度和流量符合要求。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等异常情况。

五、自体输血管理1. 记录与追踪:对每一次自体输血,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输注的相关信息。

同时,建立血液追踪系统,确保血液来源的可追溯性。

2. 质量控制:建立自体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交叉试验、病毒筛查等。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3. 培训与教育:对参预自体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六、风险与安全措施1. 输血反应:自体输血虽然降低了输血反应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自体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兆,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重新输回病人体内的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要求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前准备、术中失血量大、术后恢复期等。

- 禁忌症: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 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遵循血液采集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 血液保存:采用专用的血液保存袋进行保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3. 自体输血的血液检测- 临床检验:对采集的自体血液进行常规检验,确保血液符合输血标准。

- 传染病筛查:对自体血液进行传染病筛查,如HIV、乙肝、丙肝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配型与交叉试验- 血液配型:采用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进行血液配型,确保输血的血液与受血者相匹配。

- 交叉试验:进行交叉试验,排除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自体输血的血液质量控制- 血液质量控制:建立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血液采集、保存、检测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 质量评价: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评价,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的手术准备- 术前准备:与临床医生沟通,明确手术时间、输血需求等。

- 术前检查:对受血者进行术前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自体输血。

2. 自体输血的手术操作- 输血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规范、无菌、安全。

- 输血监测:对受血者进行输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3. 自体输血的输血反应处理- 输血反应:对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及时处理,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 紧急处理:对输血反应严重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确保受血者的生命安全。

4. 自体输血的术后管理- 术后观察:对受血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血液反应、感染等情况的观察。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内容。

二、自体输血制度1. 自体输血申请与审批a. 患者或者其家属需提出自体输血申请,并填写相应的申请表。

b. 医生负责审核自体输血申请,确保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c. 审批通过后,医生将自体输血申请表归档,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后续操作。

2. 自体输血血样采集与保存a. 临床实施自体输血前,需采集患者的血样,并确保采集过程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

b. 采集的血样需标注患者的姓名、病历号、采集日期和时间,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c. 实验室将检测结果记录在自体输血记录表中,并按照规定保存血样。

3. 自体血液的处理与保存a. 自体血液需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离心、分装等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b. 处理后的自体血液需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并标注保存日期和有效期限。

c. 自体血液的保存期限普通不超过30天,过期后需进行销毁处理。

4. 自体输血操作流程a. 自体输血前,医生需再次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b. 护士负责检查输血设备和输血包装的完整性,并确认血液的标签与患者信息一致。

c.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 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及时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并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人员要求a. 医生和护士需接受相关的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证书。

b. 自体输血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设备要求a. 输血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b. 输血包装和输血管道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耐压性,防止血液污染和泄漏。

3. 质量控制a. 自体输血血样的采集、处理和保存过程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血液的质量。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病人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处理后再输回病人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它具有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自体输血管理机构,负责自体输血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

(2)自体输血管理机构应具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2. 自体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1)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适应症包括:手术前自体血回输、术中自体血回输、术后自体血回输等。

(3)禁忌症包括:感染性疾病、重度贫血、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3.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与保存(1)血液采集应在手术前进行,采用无菌技术,确保采集的血液质量。

(2)采集后的血液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血液的变质和感染。

4. 自体输血的血液处理与检测(1)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处理,如洗涤、过滤等,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对处理后的血液进行必要的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确保血液符合自体输血的要求。

5. 自体输血的血液储存与输注(1)血液储存应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避免血液的变质和感染。

(2)血液输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血液的失效和感染。

6. 自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1)对于自体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病人的安全。

(2)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1)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2)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定期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 自体输血技术操作规范(1)自体输血技术操作应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自体输血是一种通过采集和储存患者自身的血液,在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再次输回给患者的医疗技术。

它可以减少对外源性血液的需求,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有效,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1. 目的自体输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自体输血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适合范围自体输血制度适合于所有需要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包括拟手术患者和特殊治疗患者。

3. 责任部门自体输血制度的执行由血液科和手术科共同负责,由专门的自体输血团队进行管理和操作。

4. 流程(1)患者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输血。

(2)血液采集:在手术前一段时间内,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储存管理:将采集到的自体血液进行储存,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4)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适时将储存的自体血液送回手术室,准备进行输血。

(5)输血操作: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按照规定的输血速度和方法进行输血。

(6)监测和评估: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7)记录和报告:对自体输血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输血和监测等环节。

三、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血液采集(1)采集前准备:提前告知患者采集的目的和过程,确保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采集,保证采集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2)采集方法:选择适当的采集方法,如静脉穿刺或者动脉穿刺,确保采集的血液量符合输血需求。

(3)采集标本:采集的血液标本应标注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信息,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2. 自体血液储存管理(1)储存条件:自体血液应储存在符合要求的血库中,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避免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

(2)标识和记录:每一袋自体血液都应有明确的标识,标注患者的姓名、血型、采集日期等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处理、保存并在需要时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和实施细则。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自体输血适应症:(1)手术前准备:大手术、预期大量出血的手术;(2)术中失血:手术中出血量超过正常失血量的30%;(3)术后恢复:手术后出血、贫血、术后恢复期间需要输血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禁忌症:(1)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2)血液系统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3)心血管疾病:如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4)其他禁忌症:如肾功能不全、重度肝功能不全等。

三、自体输血的程序和要求1. 术前准备:(1)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目的、方法、风险和效果,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2)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计划,确定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量;(3)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

2. 自体血液的采集和保存:(1)采集自体血液应在手术前进行,一般在手术前1-2周开始采集;(2)采集自体血液前,应向患者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指导,确保患者的配合;(3)采集自体血液时,应采用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4)采集的自体血液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3. 输血程序:(1)术前标本核对:手术前,将采集的自体血液标本与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2)术中血液管理:手术中,医生和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情况,及时调整输血量和速度;(3)术后血液追踪:手术后,应对输血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追踪,确保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四、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1. 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采集和保存自体血液应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要求,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2)血液标本核对的质量控制:术前标本核对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输血的准确性;(3)血液输注的质量控制:术中和术后应对输血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追踪,确保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输回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输血技术的操作规范、设备的管理维护、质控体系的建立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1.1 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建立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

1.2 完善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程序:建立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程序,确保患者符合自体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3 建立自体输血的记录管理系统:建立自体输血的记录管理系统,包括输血前的检查记录、输血过程的监测记录和输血后的随访记录,做好相关资料的归档和保存。

二、输血技术的操作规范2.1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避免操作失误和感染风险。

2.2 保证输血质量和安全:确保输血器材的清洁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输血反应。

2.3 做好输血后的监测和随访: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后的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做好随访工作,确保治疗效果。

三、设备的管理维护3.1 定期维护输血设备:定期检查输血设备的性能和功能,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2 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建立输血设备的管理档案,包括设备的购置、维护和维修记录,做好设备的追溯管理。

3.3 更新输血设备和技术:及时更新输血设备和技术,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设备的可靠性。

四、质控体系的建立4.1 建立自体输血的质控标准:制定自体输血的质控标准和指标,监测输血效果和安全性。

4.2 定期开展自体输血的质控评估:定期对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4.3 做好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和风险评估: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五、人员培训5.1 健全自体输血人员培训机制:建立自体输血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完整word版)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完整word版)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完整word版)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X X X医院自身输血技术管理制度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XXX临床输血管理规程》的要求,制定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2、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3、术前自身贮血(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由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在手术期间输用。

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4、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5、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自身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6、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形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17、自体血的采集和保存严格按照自体输血技术规范进行。

8、严格执行自体血回输前核对,输中观察,输后血袋处置及其医疗文书记录。

9、未输完的自体血不得转让他人利用,要以血液报废的方式处置惩罚。

2血库自身输血技术规范自身输血可以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按捺,对一时无法取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独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范。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1、自身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赞成下,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赞成书》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2、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形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患者自身血液采集后,在血库或麻醉科储存,待需要时进行利用。

4、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储存、处理后再输回给患者,以减少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操作流程。

二、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1. 管理机构和责任人自体输血制度的管理机构应当明确,并指定专人负责自体输血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明确的自体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自体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流程明确自体输血的申请和审批流程,包括申请材料的准备、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等。

4. 自体输血的血液采集和处理(1)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体重、手术类型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确定合适的采血量和采血次数。

(2)血液处理: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处理,包括离心、分离血浆和红细胞等步骤。

(3)血液保存和标识:将处理后的血液分装保存,并进行标识,确保血液的追溯和使用的准确性。

5. 自体输血的配血和交叉配血自体输血的配血和交叉配血应当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 自体输血的输血反应监测和处理对自体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包括早期反应和迟发性反应的识别、记录和处理等。

7. 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和评估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机制,包括对血液采集、处理、保存和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评估等。

三、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1. 自体输血技术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要求自体输血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持有相关资质证书。

此外,应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其技术水平的更新和提高。

2. 自体输血设备和器材的管理自体输血设备和器材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 自体输血操作规范制定自体输血的操作规范,包括血液采集、处理、保存、标识和输血等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1.引言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它将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保存并再次输回给患者,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

为了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2.自体输血制度管理规范2.1 自体输血资质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资质评估制度,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适合接受自体输血,并记录评估结果。

2.2 自体输血知情允许在进行自体输血前,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充分解释自体输血的风险和好处,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允许书。

2.3 自体输血血液采集与保存2.3.1 血液采集医疗机构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血液采集,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安全。

采集的血液应标记清晰,包括患者姓名、采集日期、采集者签名等信息。

2.3.2 血液保存采集的血液应即将送往血库,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保存。

血液保存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监测,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4 自体输血操作规范2.4.1 输血前准备医疗机构应对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离心、洗涤等步骤,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2.4.2 输血操作医疗机构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自体输血,包括输血设备的准备、输血速度的控制等。

输血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监测,包括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

2.4.3 输血后处理自体输血结束后,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洗,确保设备的卫生。

3.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3.1 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医疗机构应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自体输血技术培训,包括血液采集、保存和输血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2 自体输血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输血操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定期对自体输血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

3.3 自体输血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对自体输血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报废等方面。

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并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

3.4 自体输血记录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自体输血记录和报告制度,对自体输血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总则1.1 自体输血是指患者在需要输血治疗时,预先采集或将在手术中采集的自体血液或血液成分输还给本人的过程。

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有助于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

1.2 本制度旨在规范自体输血的制度与技术管理,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二、组织管理2.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自体输血管理小组,负责自体输血的制度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和监督等工作。

2.2 自体输血管理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输血科(室)负责人、麻醉科负责人、外科医生、护士长等组成,其中输血科(室)负责人担任组长。

2.3 自体输血管理小组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自体输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自体输血制度3.1 患者知情同意3.1.1 在患者进行自体输血前,医生应当向患者详细解释自体输血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1.2 患者同意进行自体输血的,应当在病历中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采集与储存3.2.1 自体血液采集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遵守国家有关采集血液的规定。

3.2.2 自体血液采集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血液储存的要求进行储存,确保血液质量。

3.3 输血过程管理3.3.1 自体输血应当由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操作,并遵守国家有关输血的规定。

3.3.2 自体输血前,应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

3.3.3 自体输血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4 输血记录与病历管理3.4.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自体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可追溯性。

3.4.2 自体输血记录应当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前评估、输血计划、输血过程、输血后观察等内容。

3.4.3 医疗机构应当将自体输血记录纳入患者病历,并妥善保管。

四、技术管理4.1 人员培训4.1.1 医疗机构应当对从事自体输血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自体输血是一种现代医学技术,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输血,避免了传统输血中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和传染病风险。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制度建立、技术操作、质控管理、安全保障和培训教育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自体输血的相关规范。

一、制度建立1.1 制定自体输血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职责和流程。

1.2 建立自体输血的申请、审核和执行标准。

1.3 设立自体输血的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患者信息和输血情况。

二、技术操作2.1 严格遵循自体输血操作规范,确保采集、保存和输注血液的质量。

2.2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3 对自体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

三、质控管理3.1 建立自体输血的质量控制指标,监测输血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3.2 定期对自体输血设备和器材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3 建立自体输血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安全保障4.1 严格遵守自体输血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2 对自体输血的血液样本进行标识和追踪,避免混淆和错误输血的发生。

4.3 建立自体输血的安全保障机制,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五、培训教育5.1 对医护人员进行自体输血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2 定期组织自体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5.3 加强患者对自体输血的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结论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确保自体输血安全有效的关键,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不断加强对自体输血技术的研究和培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进行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避免了传染疾病和免疫反应的风险。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是确保自体输血过程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自体血采集技术、自体血储存管理、自体输血操作规范以及自体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自体输血制度的建立1.1 制定自体输血相关政策和流程,明确自体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2 建立自体输血委员会,负责制定自体输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

1.3 培训医护人员,确保其掌握自体输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自体血采集技术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自体血样。

2.2 选择适当的采血部位和采血器材,确保采血过程安全、有效。

2.3 采集足够的自体血量,避免输血不足或过量的情况发生。

三、自体血储存管理3.1 标注清晰的自体血标本,确保不会与其他血液样本混淆。

3.2 采取适当的保存方式和温度,避免自体血变质或受污染。

3.3 定期检查自体血的保存情况,确保其质量符合输血标准。

四、自体输血操作规范4.1 核对患者信息和自体血标本,避免输错血或输错人的情况发生。

4.2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流程,确保输血过程安全、顺利。

4.3 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五、自体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5.1 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和血液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2 根据患者的输血情况和病情变化,调整输血计划和治疗方案。

5.3 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和反应,为后续治疗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结语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对于确保自体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流程,提高自体输血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一、引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保存并在需要时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种输血方式。

自体输血的实施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输血制度与技术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自体输血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 自体输血的适应症:- 预定手术患者,如拟行大手术或预计出血量较大的手术;- 有特殊输血需求的患者,如有特殊血型或抗体的患者;- 患有严重贫血或失血性休克的患者。

2. 自体输血的禁忌症:- 患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 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具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

三、自体输血的前期准备1. 患者血液的采集与保存:- 采集患者血液前,需确认患者身份信息,避免混淆;- 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采血过程需严格遵守消毒规范;- 采集的血液需及时标记患者姓名、血型、采集时间等信息,并妥善保存。

2. 患者血液的检测与处理:- 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传染病筛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对血液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离血浆和红细胞,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四、自体输血的操作流程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身份,核对血液信息与患者信息是否一致;- 对自体输血血液进行复核,确保血型和血袋标签无误;- 检查输血设备是否完好,如输血管、输血泵等。

2. 自体输血的实施:- 输血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自体输血的风险与好处;- 输血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输血速度和输血量的要求进行;-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

3. 输血后的处理:- 输血结束后,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如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等;- 对输血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下一次使用前的安全性。

五、自体输血的质控与安全管理1. 质控体系的建立:- 建立自体输血的质控体系,包括质量管理、风险评估和持续改进等方面;- 定期进行自体输血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确保自体输血的质量与安全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X X 医院
自身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的要求,制定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2、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3、术前自身贮血(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由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在手术期间输用。

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4、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5、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自身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6、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7、自体血的采集和保存严格按照自体输血技术规范进行。

8、严格执行自体血回输前查对,输中观察,输后血袋处置及其医疗文书记录。

9、未输完的自体血不得转让他人使用,要以血液报废的方式处理。

血库
2014/12/10
自身输血技术规范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范。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2、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患者自身血液采集后,在血库或麻醉科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4、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1、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适应证:适用于大部分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如心、胸、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失败修正术、股骨头无菌坏死带血管游离骨板移植术及脊柱
侧弯矫形术)等。

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压积)≥O.33),行择期手术,估计术中失血400mL以上,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禁忌征:有疾病发作而未被完全控制的患者;有献血反应史;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一般情况下,孕妇应避免妊娠最初3个月和第7-9个月间采血。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

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适应证:年龄在65岁以下;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L(红细胞压积)≥O.33);血小板功能正常,同时计数≥l0O×109/L;估计术中失血400mL以上;对稀有血型须行手术治疗、因宗教信仰而拒绝异体输血且须行手术治疗、产生
不规则抗体或可能产生不规则抗体且须行手术治疗等均是稀释
式自身输血的适应证。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O.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自体血6小时内输注可置室温保存(收集时开始计时)、6小时之外输注应放入2-6℃的冰箱保存。

(6)禁忌证:有严重内脏疾病或功能不全,如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肺水肿、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高颅内压等;血红蛋白<100g/L,血小板计数≤50×109/L或血小板功能异常;感染性发热;低蛋白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3、回收式自身输血:血液回收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患者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滤过、洗涤等处理,然后回输给患者。

血液回收必须采用合格的设备,回收处理的血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体外循环后的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患者。

(1)适应证:心血管病患者需外科手术的疾病如风湿性瓣膜病、动脉瘤、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血管搭桥等;骨科需手术治疗的疾病;泌尿外科需手术的疾病;器官移植手术;创伤
外科疾病,如血管损伤、战创伤出血、肝破裂、脾破裂、骨外伤、脊柱外伤、异位妊娠破裂等。

预计术中及术后出血在400ml以上的手术疾病,儿童或身体弱小者可依据体重适当放宽。

总之除禁忌证以外的手术疾病均可为适应证。

(2)自体贮血的采血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手术需要综合考虑。

有些行自体贮血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术中应予重视。

(3)禁忌症:血液流出血管外超过6小时;怀疑流出的血液被细菌、粪便、羊水或消毒液污染;怀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细胞;流出的血液严重溶血。

三、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

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

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

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

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

四、自身血液的保存
1、自身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

五、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不得转让他人使用,要以血液报废的方式处理,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六、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5、手术推迟或取消导致血液报废。

血库
2014/12/10
X X X 医院
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自身输血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安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此种方法可以避免输异体血而引起的多种疾病的传播,例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可以避免溶血、发热、过敏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以避免输异体血对受者免疫系统的抑制,减少肿瘤的复发,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年限,降低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特殊群体,如稀有血型患者、宗教信仰而拒绝使用他人血液的患者、血液供应困难地区的患者等。

同时,自身输血的费用低,可以节省患者的医疗支出。

自身输血根据血液来源和保存方法主要可分为:贮存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身输血;自身成分输血。

一般来说,自身输血安全有效,但也可能给个别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手术前多次采血,可能造成患者贫血。

采血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献血反应,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头晕目眩或呼吸急促,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可以消失。

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与抽搐,造成生命危险。

自身输血也存在因细菌污染引发菌血症的风险。

医师签名:日期:
我已了解上述情况,理解自身输血的意义,自愿接受自身输血。

患者或家属签名: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