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最新资料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对宗教和理性的双重质疑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主流。
对自然地热爱渐渐成为知识分子们具有主导性的精神欲求。
孟德斯鸠写了著名的《波斯人信札》,以写信的方式,对比东方的美好和西方的恶劣。
卢梭把热爱自然作为反对传统的口号,高呼了出来。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
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
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
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3 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
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
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中西自然审美差异
1、中西自然审美差异: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元气论,把整个宇宙视为气化流行,人即在其中谋求与天地气化流行成为和谐之整体。
唯心主义,或以‘天’为一超时空的大秩序,而人是依此超时空之大秩序而行事、‘体道,以求宇宙之和谐; 或以‘天为‘心’,认为道理俱于一心之中,充分发挥‘本心,之作用即可‘与天同体”)儒家哲学--将天视为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
孔子:“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孟子·告子》),“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明代理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
’,老庄哲学--天不是人格神,而是“自然”、“宇宙精神”、“天地精神”,侧重从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角度加以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外物》------强调顺乎自然人生应当是始于“天地与我并生”,终于’‘万物与找为一而要达到这“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无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须通过主观精神上的‘’心斋,和“坐忘”(《大宗师》) ----老庄的自然天道观,强调的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宇宙精神,主张从自然之道出发,“无为”以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禅宗-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融合的产物。
信奉“梵我合一”的世界观,追求一种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得失的自由境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第一,肯定世界旳物质性;
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旳思想原因;
第三,力图从详细旳实物寻找世界旳本原;第四,具有直观 性旳特点和猜测旳成份。
LOGO
结论
早期不同旳自然条件,使得东方和西方 社会对自然界旳了解产生明显旳差别。将 东方老式自然观与西方老式自然观相比较 ,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旳特殊性,为正 确了解自然观提供良好旳基础。
夜之女神赫卡忒(Hecate)发明地狱
神
大地女神该亚(Gaea) 发明了大地、海 洋和天空
话 水之神欧申纳斯(Oceanus) 生育了地 传 球上全部旳河流及三千海洋女仙
说 光之神海泼里恩(Hyperion) 太阳,月
亮和黎明之父。
秩序和正义女神忒弥斯(Themis) 命
运女神和四季之母。
LOGO
LOGO
西方古代自然观特点
西方老式自然观提倡张扬人旳个性。知性主体是以控制、 征服自然为目旳旳。它在实质上是把人类抬高到至高无 上旳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旳权力。近 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络旳领略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相分。觉得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 自然是截然不同旳两个范围, 由此引起出主体何如领略 客体, 人类怎样征服异自然旳题目。
▪ 中西方数学措施旳比较
1.在古代中国,数学基本上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旳发展随生 产力旳发展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旳,而且集中在代数领域 2.在古希腊,数学不但着重于向理论方向发展,遵照严密旳逻辑形 式,而且创建了一系列研究数学理论旳基本措施。
LOGO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相同点
总体上都以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旳;以为自然界是有规律 旳,统一旳;强调事物旳普遍联络;以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 旳,而且以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旳变化发展过 程。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自然观是各种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且,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自然通常被视为客观现实,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东方,自然则被视为神圣的力量,经常被简单地称为“道”,并且人们通过沉思、冥想和其他更加精神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自然。
因此,中西方自然观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自然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文化的起源时期。
在西方,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试图通过理性和推理来考察自然现象。
在东方,中国的自然观通常建立在道家、儒家和佛教的基础上,这些文化强调沉思、改造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自然观之间的差异,下面将列举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宇宙的观念在中西方的宇宙观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宇宙被视为一个机器,而且强调科技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解释和控制自然界。
在东方,宇宙则被看作是一个内部关系一体化的系统,人们认为不仅存在着物理学的规律,但还存在着道德、伦理和精神方面的规律。
对时间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对时间的认识也有许多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直线运动,因此强调时间的高效率和精确性。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环绕往复的循环,因此强调同理解自然和与自然共处。
改变自然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运用科技的力量改变自然,例如进行工程和城市建设。
在东方文化中,通过感悟自然和沉思,人们更倾向于尊重自然,强调在自然的范围内活动和生存。
宗教和自然的联系在东方文化中,宗教和自然的联系更加密切。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并将自然视为时间长河中的一部分。
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宗教之间的联系则相对弱一些,因为不同信仰的宗教对于自然的态度始终存在分歧。
中西方自然观的重要性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精神气质、生活理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了解和欣赏中西方自然观差异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开拓思路,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还能够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自然。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
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1. 引言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
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中西传统自然观比较
为。因为大自然被认为是一种罪恶, 代表着物质世界的 诱惑, 是一种邪 恶的力量。在 1336年 4月 26日, 意大利诗人佩脱拉克登上了芬涛克斯 山。此山风景秀丽, 佩脱拉克 立即被他 的美景 所吸引。 但随即 他产生 了一种羞耻感。这一点我们可 以从他给 他的老 师写的 信中得 到证实。 在信中他提到, 他登上此山后, 也不是沉 醉在自 然风光 之中, 而 是打开 圣奥古斯丁的 5忏悔录 6, 希望在自然中找回自己的灵魂。古希腊时期, 人们很少欣赏自然美, 因为古 希腊人不 认为自然 会给予 人比社 会更多
崇尚自然, 顺从自然, 追求对 自然本性 的回归。例 如老子说: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0 [5]庄子说: / 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 为而累者, 人道 也。0 [6] 庄子主张 无为而治, 主张 不以人力改 变大自然, 让其与人类和平相处。
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观, 中国人发展出 了对大自然的 热爱而非征服, 平等而非奴役的关系。 黄玉顺 在 5中 西自然 价值观 念比较 6一文 中指 出: / 盘古之化生为天地万物, 即 意味着人 与自然同 源同体, 同 情同构, 是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 0。[7]古代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在向自然界索 取赖以生存的物质时, 应当节制。它指出人应当惜生, 生 指的不只是人 类的生命, 也包括所有动植物的生命。人不应当杀生, 禁 止各种有害于 自然生长的行为, 让各种生命自然成活和 生长, / 无伤 0、/ 不 夭其生, 不 绝其长 0。[ 8]不仅人的生命, 所 有其它的 生命也都有 其价值, 有其意义。 在这些对自然万物的关爱背后则是一种 / 天人合一 0, 与自然 和谐相处 的精神。这一点我们在王阳明 的著作中 可见一斑: / 夫人者, 以 天地万 物为一体也。 , ,是故见孺子之 入井而必 有怵惕 恻隐之 心焉, 是其仁 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 见鸟兽之哀鸣, 觳觫而必有不 忍之心焉, 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 也, 见草木之 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 是其 仁之于草 木而为 一体也。 草木犹 有生意 者也。见瓦石之 毁坏 而必 有 顾惜 之心 焉, 是 其仁 之于 瓦 石而 为 一体 也。0 [ 9]而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是将 / 万物平等 0视为 / 天 道 0, 同人类中心 论, 尤其是同那种以自然界万 事万物都 是为人而 生成和 创造的 目的论 是严格对立的。我们从 5列子说符 篇 6中便可看到 道家的 / 万 物与人平 等 0, 人不可占有和主宰自然。引文如下: 齐田氏祖于 庭, 食客千人。中 坐有献鱼雁者, 田氏视之, 乃 叹曰: / 天之 于民后矣! 植 五谷, 生 鸟鱼以 为人之用。0众客和之如 响。鲍氏 之子年 十二, 预于 次, 进 曰: / 不 如君 言, 天地万物与我 并生, 类也。类 无贵 贱, 徒 以小 大智 力而 相制, 迭相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引言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而两种不同的自然观也造就了东西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审美艺术上也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这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对东西方各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及其体现。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概括来讲,就是东方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审美艺术方面的不同。
中国的画,尤其是山水人物画、花鸟人物话都讲求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只有画中的人物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算是上乘之作。
而西方则注重抽象性或实用性,想表达什么就突出什么,不一定要与大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
而且可以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实物。
从建筑审美观上讲,中西方也不同。
中西方自然观比较
▪ “天道远,人道迩”
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灶向郑相子产说,宋、 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玉瓒等 祈禳,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决不是玉器 所能祈禳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裨灶何以 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
可修改
3
一、西方主流自然观的流变
对自然界 有智慧的有机体
的整体理 解
上帝创 造的有 秩序的 整体
被上帝创造 的惰性不动 的机械的整 体(16到18 世纪)
进化的 自然
(19世纪 生物进化 论和20世 纪以来的 宇宙论)
系统和 演化的 自然观 (20世 纪中期 以来)
时间表 ︱630 ︱530BC ︱380BC
▪ “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
传》)
可修改
11
▪ 2、中国传统思维长于类比而不是概念清晰 的推理;
▪ 推己及人与普遍人性论 ▪ 比附与归纳和推理 ▪ 重人伦名分而不是物性概念
可修改
12
▪ 3、对现代和未来科技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 启示:
▪ 强调自然的对立统一观念, ▪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修改
子.第二十五章》)
▪ “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有机心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所不载也。吾非不 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
▪ “圣人因之,故能裳之”(《管子.九守》) 2、天人合一
可修改
9
二(四)天道渊微
▪ 知其然不求其所以然 ▪ “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ppt课件
中:对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 西: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 趣
38
3、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 中:更注重实效,追求圆满,不大关心基础 性的问题。 西: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为了理论追求抽 象思维,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
4、其他方面
39
这些差异,从一定程度而言,也说明了当 今时代我们国家与西方产生差距的原因。
• 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 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 事物普遍联系着; • 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 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的变化发
展过程。
37
四、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影响
1、自然哲学 中: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
但没有为了理论而产生的抽象推理。 西: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也有抽象的推理;
2、古希腊神话:开俄斯生出 天、大地该娅,黑暗和白 昼。
30
3、本原的理性猜测
• 泰勒斯(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
•பைடு நூலகம்毕达哥拉斯(约前570—前490)认为“数” 是自然的规律。
•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前470)认为“火” 是万物的“本原”。
• 恩培多克斯(约前490—前430)提出“四根 说”的自然观。
27
4、气论思想
• 汉代王充等,认为物 质起源于气。 其为无定的、弥漫的 物质观。
28
5、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 强调关系、变化; • 朴素的唯物辩证法; • 自发的运动变化; • 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统一或联系。
29
二、西方古代自然观
1、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观: 古巴比伦,秩序战胜混沌, 用混沌的尸体建造了山川、 陆地。
浅析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这种看法塑造着某一文化体系的特点。
中西方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使东西方人们对自然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
本文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及由自然观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也对中西方自然观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自然自然观中西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一、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观点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
如道家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的著名论断。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亦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讲求“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把人与自然看做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应该服从自然,遵循自然的法则已达到最总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于景阳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于景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0191)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2年7月第30卷增刊July 2012Vol.30supp.一、导论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
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论述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在建筑文化中的反映
论述东、西方不同自然观在建筑文化中的反映摘要: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研究与了解,东、西方由于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自然观,创造的建筑物也形体各异,无论是在取材用料,还是在建筑物整体中都体现了不同的自然观。
东方主要以中国为代表,其深受农耕文明及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
在东方建筑元素中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然而在西方建筑中主要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在文艺复兴后,所体现的是人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关键词:自然观,崇尚自然,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悬空寺,乾陵,科隆大教堂一、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主观反映,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看法。
东、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以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
二、东、西方自然观的形成与特点在几千年文明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自然观。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东方所居为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形,人们丰衣足食。
因此这造就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与此相反,西方所据的是环境恶劣,地形复杂欧洲地区。
主要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
在早期西方,人们的自然观主要建立在泛神论神话的基础上,把自然等同于神,因此人们充分肯定了自然的神圣性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从而使其建筑物所体现的自然观与东方不同。
后来,尤其是文艺复兴后,被宗教束缚久了的人们认为人与自然因该是是对立的,人不但能够改造自然,还能征服自然。
当然,几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使中华民族对大自然有深厚的依赖,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利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
因此,人类从最初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逐步发展到遵循自然规律以及利用自然规律,并从不断实践与探索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认为万物之本原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
[哲学]自然辨证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西方古代自然观主要以古希腊和古埃及自然观为代表。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宇宙起源与万物构成、时空观念、自然界运动变化、自然界对立统一。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的差异、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世界本原的元素含义的不同三个方面,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仍然存着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西方中国古代自然观异同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于古代中西方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起源不同等原因,造就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1]。
1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古代,人们认为自然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对立的,辨证的,如“苏格拉底的道德学说”、“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论”等。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自然观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像,也可以是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与想法。
中西方人们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东西方人对自然观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东西方不同自然观的比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以前历史的在认识而且对我们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发展也很有益处,本文作者从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入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中西方自然观差异比较总结一、东西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1.东方自然观的中心思想中国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贯穿着元气论的传统。
元气学说始于战国,成于两汉,其丰富和发展延续至明清。
元气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相交汇,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自然哲学思想,其观点和方法与西方的原子论和还原论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世界的本原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10】。
“气”是未成形质、连续无间的物质;它可以向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转化;它是有形质的、间断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在一些元气论者那里,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虚空;程宜山在《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一书中指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场’的‘聚’‘散’便形成实物,亦即激发成各种各样的粒子。
”(二)以气化活动来说明世上万物的发生、发展。
“气聚成形,形散为气”,事物的生生灭灭,都是气的聚与散,整个世界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出来的。
“天地未生,混沌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的元气论自发地倾向于有机的演化,具有不可还原的整体性【3】。
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以元气论为核心的有机论自然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按照这种观点,整个自然界和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
这个整体是在气化活动中产生着又逍逝着,是一种“过程流”、是一种“自生自灭”的“自己运动”。
因而认识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功能活动、自我完成的机制。
中国的科学传统是朴素的系统论和整体观。
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自发地把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性,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整体水平上,把握事物的一系列的“系统质”。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异同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异同点:
异同点:
1. 宇宙观:在古代,中西方都有各自独特的宇宙观。
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运行是围绕地球进行的。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则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2. 神话与宗教:中西方古代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众多神祇,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
中国古代则有五岳神、龙神等神灵信仰,同时也有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体系。
3. 自然现象解释:中西方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也存在差异。
希腊罗马文明倾向于用神话和神秘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
而中国古代注重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例如《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和《爻辞》中的易经卜卦。
4. 科学与哲学: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有显著贡献。
例如,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一。
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如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深远影响。
5. 技术与发明:中西方古代都有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发明。
例如,西方的罗马道路和拱桥、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6. 社会观念:中西方古代社会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古代西方,奴隶制度较为普遍,而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为主导。
综上所述,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这些观念和信仰在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自然观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或对立的,人类可以通过战胜自然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需要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自然观的核心概念:西方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征服自然”,强调人类要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中国自然观的核心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协调。
3.实践应用:西方自然观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对自然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利益。
而中国自然观则强调在实践应用中要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和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历史背景:西方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等。
而中国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总之,中西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的核心概念、实践应用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对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