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义》训诂中的汉字形音义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训诂学》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教学课件

《训诂学》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教学课件
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
因形求义
一、“形义相一”与因形求义
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最
初构形与它原本要记录的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在 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 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把这个字称为本字。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 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 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 称之为形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称之为 “形义相一”。
2、方言音转
《方言·卷八》:“布谷,自关而东梁楚之间谓之结诰,周魏之间谓之 击谷,自关而西谓之布谷。”
《礼记·月令》:“鹰化为鸠。”郑注“鸠,搏谷也。”
• 汉代,地区不同,“布谷”又有“结诰”、“击谷”、“搏谷”等叫 法。
• 到魏晋之际,江东又把“布谷”叫“获谷”。梁宋一带叫“鴶鵴”。
• 《广雅·释鸟》:“击谷、鴶鵴、布谷也。”王念孙《广雅疏证》: “击谷、鴶鵴,声之转耳……《正义》云:‘布,搏声相近’…… 《六书故》云:‘其声着曰布谷,故谓之布谷。’又谓之勃姑,又谓 步姑、郭公者,击谷之转声,拨谷、勃姑、步姑者,布谷之转声也。” • 以上皆方言音转,虽未生新词,但有不同的语言形式,据音用字,乍 看不同,实则音义相系。
“声义相因”的两个表现: 1、同源词(意思相通,语音相近 ) “朱”本指“赤心木”,后来专指“赤红色”。 《广韵》将“赤也”列为第一义项。 《广雅·释器》:“朱,赤也。” 《广韵·虞韵》:“《字说》云:‘朱衣曰 袾’。” 《说文》:“絑,纯赤也。” 丹砂“硃”,“似虾而无足”的水虫叫“鮢”, 红色马叫“駯”,有一圈红羽毛的鸟叫“鴸 鹮”。 “袾、絑、硃、鮢、駯、鴸”与“朱”的音义相 关,这就是“声义相因”。
因形求义

现代汉语第三章: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现代汉语第三章: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第三章:
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 认识和掌握汉字形音义关系的六种主要类型:同源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同形字;繁简字。
• 二、自学要求
• 了解右文说的基本内容。
• 三、教学内容
• 1、同源字;2、假借字; • 3、古今字;4、异体字; • 5、同形字;6、繁简字。
四、教学重点
第一节 汉字的形义关系
汉字记录汉语,是通过托词义于字形,以构形体现词义来 实现的。
一个词义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字形,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 种形体,即一种写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和汉语 词义之间的关系复杂起来,同义异字,同词异字,同字异 词的现象非常普遍,给阅读古书增添了不少困难。古书中 常见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就体现了汉字 词义关系的复杂情况,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因为婚姻的“婚”是常用的生活词汇义, 为了区别于黄昏的“昏”,便以“昏” 字为基础,增加偏旁“女”,另造一个 “婚”字。“昏”和“婚”就是表示结 婚义的古今字。
古字与今字的关系
古今字从形体结构上看,一般都有相承的 关系。
古今字从意义上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 联系,多数的古今字,今字只是分担古字 的一个意义。
3. 六书结构和偏旁都相同,而偏 旁的组合方式不同。或偏旁位置 不同,或偏旁有繁变或讹变等变 异。
界畍 够夠 期朞 惭慙
T 示 點点 萅春 吳吴
对于异体字,字典辞书中一般有两种 处理方法:一是另立字头,在字头下 注明“同某”;一是不另立字头,而 在通用的正体下注明某字为异体。
有的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假借义。
①到倒 “到”本义为至、到达,假借而有颠倒、不顺 义,后另造今字“倒”以表“到”的假借义。 ②象像 “象”本义为一种哺乳动物,假借而有肖像、 相貌、相似、好像等义,后另造今字“像”以表“象”的 假借义。 ③栗慄 “栗”本义是木名和木实名,即栗树和栗子, 引申而有坚硬义,假借而有害怕得发抖义,后另造今字 “慄”以表“栗”的假借义。 ④辟避 “辟”本义是法律、法度,假借而有君主、躲 避、开垦等义,后另造今字“避”以表“辟”的躲避义

《论语正义》训诂中的汉字形音义关系研究

《论语正义》训诂中的汉字形音义关系研究

《論語正義》訓詁中的漢字形音義關係研究摘要: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對何晏《論語集解》所作的注釋,可以說是論語舊注中水平最高的。

本文將以《論語正義》為據去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即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并探討其現象背後的原因。

关键词:論語正義;形音義;一形多音義;一詞多形漢字字形和音義之間的關係非常錯綜複雜。

所謂的“一形多音義”指的是同一個字形常常可以用來表示兩個以上不同的詞。

另一方面,同一個詞常常也有不同的書寫形式去表達。

後一種現象稱為一詞多形。

本文將以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為據,簡要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錯綜關係并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一、一形多音義每一個漢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儘管漢字的書寫形式相同,但意義或語音意義都發生變化,都不能算是同一個詞,只能算作同形字或一形多音義。

由於語義引申和文字假借等原因,同一個字形表示兩種以上意義或音義的現象,是極其常見的。

下面分別來談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原因:語義引申、文字假借、異字同形。

1.1在漢語里,语义引申現象是很常見的。

例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習」是學習之「習」。

《說文》:時,四時也。

此謂春、夏、秋、冬。

四時之「時」引申而為日中之「時」。

(日中晷刻亦得名時。

引申之義也)《說文》:習,鳥數飛也。

引申為凡重習、學習之義。

《呂覽審己》注:習,學也。

因此,學習是鳥數飛的引申義。

又比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脛的「交」引申為稱交的「交」。

《說文》:交,交脛也。

從大,象交形。

朋友與己兩人相會合,亦得稱交,引申之義也。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正義》曰:《說文》云:節,竹約也。

引申為節儉之義。

《賈子道術》云:費弗過適謂之節。

1.2假借是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一個字有自己的本義,也有假借用法,假借去表示不同的詞。

一個字的本義和假借義,意義不同往往代表不同的詞。

下面舉兩個《論語正義》中的例子。

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1)

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1)

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1)
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指的是古汉语所构成的文字的形态和它的实际发音的关系。

它能够使人们理解字的意义,记忆字形音义,熟悉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阅读。

汉字形音
义的关系对汉字记忆和理解影响很大,它的存在几乎将“形”和“音”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汉字都拥有一定的意义。

汉字本身是一个拼音文字,它不仅具有形象促进记忆的作用,而且在汉字表达中起到
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进汉字识记,使汉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字。

汉字形音义关系的影响
不仅表现在记忆汉字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认识汉字的时候,它使汉字的书写和认读变得
更为自然,而音韵共振则使语言流畅自然。

汉字形音义关系能够提高汉字的记忆能力,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把汉字看作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而不仅仅是一组汉字。

因此,这种关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字
的拼写顺序,同时也使汉字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这有助于增强读者的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能力。

汉字的形音关系的影响还体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书写的汉字不仅具有形态上的美感,
更重要的是书写的汉字另一种意义,使其拥有了特殊的图案性质,从而增加汉字书写的难
度和趣味。

总之,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很大,它把汉字字形和实际发音联
系到一起,使汉字拥有了实际意义,增强了汉字书写和识记的乐趣,也为读者掌握语言提
供了指导。

汉字的音形义关系研究

汉字的音形义关系研究

汉字的音形义关系研究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闪耀明珠,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汉字的音形义关系是汉字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指的是汉字所表现出来的音、形、义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音形义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本质和起源,深入掌握中文语言和文化的内涵。

一、音形义关系的基本概念汉字的音形义关系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音、形、义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音”指的是汉字的发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和其他语言一样,汉字也具有一定的音系,并且汉字的发音与其表义有一定的关系。

而“形”则指的是汉字的外形,包括字形的构成、线条的细节等。

汉字的形式十分独特,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结构,这些形象和结构都与汉字的内在含义密切相关。

最后,“义”则指的是汉字的含义。

汉字作为语言符号,其主要功能就是表达语言信息。

每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这些含义与汉字的音和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音形义关系的具体表现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 音义相近:有些汉字的音形与其表义非常相关。

比如“爱”字与“隘”字,它们的发音相似,都是“ài”音,但是它们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爱是指感情上的倾向、情感上的依恋,而隘则表示狭窄、窒碍。

2. 形声相通:形声是汉字表达意思的一种方式。

其中,“形”部分表达汉字的意义,而“声”部分则表达汉字的音。

例如“牛”字,其中的“牛”部分表示这个字与“牛”有关,而“丑”部分则表达其音,“丑”与“牛”读音相近。

3. 音形结合:有些汉字的形与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含义。

比如“卓”,其字形中带有“立”的部分,显示出它的高度与立即性,而读音“zhuó”则表达出其悬着的状态。

4. 字义转换: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汉字的字义有时会发生转换。

这种转换与汉字的音形有关。

比如“王”字,其基本含义是帝王、君主,但是也可以表示事物的最高层级,比如“桥王”。

三、汉字音形义关系的研究意义在汉字学习和教学中,音形义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字形、声、义关系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特征的影响

汉字形、声、义关系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特征的影响

汉字形、声、义关系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特征的影响
刘巧燕
【期刊名称】《长沙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0)003
【摘要】汉字是音、形、义三者一体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音、形结合表义的特征可用公式"(L∧F)→Y"来表示.汉字(L∧F)→Y的特征对语法的影响很大.从微观上看,构字法中的形声义关联对语法的影响尤其是对确定词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宏观上看,汉语从字结构到词结构再到句子结构的认知过程中,采取了Q空间来形成语言结构的等级格式及其间的关系,并形成汉语语句的中国套箱式的分形语法体系.【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刘巧燕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基础部,湖南,怀化,418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构式语法视角下的主谓结构与汉语语法的逻辑特征 [J], 周漪涛
2.从汉译英的赘冗和疏漏问题看汉英语法特征之差异--汉语语法的柔性之于英语语法的刚性 [J], 王虹;王锦程
3.英汉语法形合意合特征的对比研究——兼论洪堡特的汉语语法观和语言哲学思想[J], 杨元刚
4.英语强势对汉语影响的语法欧化特征以及语用和学习问题 [J], 刘彩霞;赖彦
5.基于声学相关特征与词典语法相关特征的汉语重音检测 [J], 倪崇嘉;张爱英;刘文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词义引申产生新义,近引申义是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远引申义就分化为同源词。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摘要:本文运用文字历史比较法,分别对表音文字体系与表意文字体系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音形、形义、音义组合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多元化性质和特点,从另一侧面为“汉字适应汉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声符意符汉字是一种形体独特的文字。

对于汉字的特点,人们从作用,记录方式,表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方法这一角度,对汉字、拼音文字内部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一、表音文字体系先看通常所讲的“表音文字”体系。

表音文字从公元前40世纪后期,到公元前30世纪一些民族使用的楔形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然后到腓尼基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表意文字)、语词——音节文字(意音文字),再到后来以希腊、拉丁字母为原始型的印欧语系的文字。

大致经历了图画、象形、表意、意音、表音的拼音文字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纯粹的记录语音符号的拼音文字的历史,不过两千年上下。

拼音文字彻底改变了以前文字符号的性质。

记录语言,完全使用音符记录方式,“音”是从语音组织中离析出来的最小单位。

词的书写形式照顾到以形显声这一点。

在字音上,用字母表示语言里的音素,因形见声特点明显。

在字形上,文字字形结构简便,先由点、线构成字母,运用字母拼合之后排成序列。

文字的属性要求文字具备形、音、义三个方面,这三者不可孤立存在,拼音文字在形、音、义方面同语言达成统一,进而完成记写语言这一行为的途径,如图所示:语言:音→义文字:形→音→义拼音文字使用音符记录方式,使字形与语音成了“孪生兄弟”,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文字记录语言的程序为:先通过文字符号表现语音,再依赖语音表示语义。

文字音、形、义关系,只能构成音形、音义两种排列组合。

拼音文字是以下列四种方式来适应语言发展变化的。

:1、音、形不变,词义不变。

01第一节 两种基本的训诂方法——以形索义与因声求义

01第一节 两种基本的训诂方法——以形索义与因声求义
/a/20090428/000542.htm
(二)系同源 1、同源词——由根词和同源派生词形成的词族。 (1)根词——最早派生其他词的总根。 如:壬、坙(泾)、经、径(迳)、颈、茎、胫、挺、庭是一 组同源词,根词是“壬”。 壬,善也。从人、士。士,事也。一曰:象物出地挺生也。 凡壬之屬皆从壬。 臣鉉等曰:人在土上,壬然而立也。
(三)内容 (一)破假借 即求本字。 1、注释材料 (1)以本字之义解释借字。如《诗经·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毛传:泚,鲜明貌。(《说文》: “泚,清也。”“玼,玉色鲜也。”)
(2)以本字解释借字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断壶。”毛传:“壶,瓠 也。”(瓠瓜,蔬菜名。) 《鶡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 ”陆佃注: “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葫 芦)
何休注: “昧,割也。时割雉以为盟。犹曰视彼割 雉,负此盟则如彼矣。 ” 《释文》:“昧,旧音刎,亡粉反,一音末,又音蔑, 割也。” 王维堤、唐书文《译注》:“如果谁还踩卫国的土地 吃卫国的粮食,就看那割杀了的雉。”
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侯马载书‘麻夷 非是’解”(《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麻夷非是”与“昧雉彼视”均当读为“滅夷彼氏”,意为灭 彼族氏。 《方言》卷十三:“摩,灭也。”《庄子·徐无鬼》:“循古 而不摩。”《释文》:“摩,一本作磨。王云:‘摩,消灭 也。’”《汉书·司马迁传》:“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 记。”《淮南子·精神训》:“故形有摩而神未嘗化者。”高 诱注:“摩,灭也,犹死也。” 《广雅·釋诂四》:“夷,灭也。”《诗·大雅·召旻》:“昏椓 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毛传:“椓,夭椓也。溃溃, 乱也。靖,谋。夷,平也。”笺云:“昏椓皆奄人也。昏,其 官名也。椓,椓毁阴者也。王远贤者,而近任刑奄之人,无肯 共其职事者,皆溃溃然维邪是行,皆谋夷灭王之国。”唐韩愈 《乌氏庙碑铭》:“事發,族夷,尚書獨免。”《醒世恒 言·隋炀帝逸游召谴》:“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 九族。’”

《论语注疏》中训诂术语举例

《论语注疏》中训诂术语举例

《论语注疏》中训诂术语举例
《论语注疏》是中国儒家经典《论语》的注疏版本,由宋代学者朱熹所著。

它不仅对《论语》的文意进行了深入解读,而且在训诂(注释)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论
语注疏》中常用的训诂术语举例。

1. 音近异形:指音近而形异的字,例如“亲”和“秦”,两者读音相近,但字形不同。

3. 注文:即所谓的注释。

《论语注疏》中所谓注文包括原文解释、古文注音、字义、文法等方面的注释。

4. 似义:指两个词语的意思相似,并且可以相互替换使用,如“防”和“戒”。

5. 歇语:指短小精悍的语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不以成败论英雄”。

6. 疑文:指可能出现错误或不通顺的文句,需要经过修改或解释。

7. 同字异义:指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学”既可以指学习的过程,也
可以指学问、学识等。

8. 差讹:指错误或不严谨的用法,例如“懒人喝懒茶”中的“懒茶”,应该是“懒酒”。

9. 本义:指一个字最初的意义或用法,如“明”原意是明亮、光亮的意思。

10. 重音异读:指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读音不同,例如“以”在这里读成“yǐ”,在别的地方读成“yí”。

通过这些训诂术语的运用,朱熹成功将《论语》的意义和内涵深入解析,成为当今中
国儒家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

训诂的方法二因声求义
色的繒。硃,指丹砂。駯指红色的马。
• 另外方言音轉也是音義相因的表現,如:《方言》
卷八:“布穀,自關而東梁楚之間謂之結誥,週魏
之間謂之擊穀,自關而西或謂之布穀。”又《禮記
月令》:“鷹化爲鳩。”鄭注:“鳩,搏穀也。”
《爾雅釋鳥》:“鸤鳩,(吉鸟)(匊鸟)。”郭
璞注:今之布穀。江東呼爲獲穀。本草拾遺:“布
左”,就是指形聲的形旁多在左邊。但它充其量只表示意
義的大類,或稱意義所屬的大的概念範疇,而聲旁多在右
邊,是表意義的。右邊的聲旁一身而兼聲義二任。“右文
說”到了清代,段玉裁更提出了“聲義同源”說而推進了
一步。發揮段氏的“聲義同源”說的是高郵王氏父子。其
後是黃承吉,更提出了“字義起於右旁之聲”說,這就是
去求詞義,這樣一來字形往往成爲理解文義的障礙。訓詁中
望文生訓的毛病也就因此而産生。如:
• 《鶡冠子·學問》:“中河失船,一壺千金。” 這裏的“一壺”
是什麽意思?“壺”乃“瓠”的假借。一壺即一瓠,也就是
一個葫蘆,古人有用葫蘆渡水的習慣,《莊子·逍遙遊》: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崔豹
穀,江東呼爲郭公,北人云撥穀。”《六書故》:
“其聲若布穀,又謂之勃姑,又謂之步姑。”清人
錢繹指出:“布穀轉而爲搏穀,撥穀,轂姑,步姑,
結誥轉而爲擊穀, (吉鸟)(匊鸟),又轉而爲獲
穀,又轉而爲郭公。今東吳人呼撥穀,亦爲撥哥,
又呼爲勃姑。”
• 三、訓詁中常出現的問題
• 由於形義之間的密切聯系,人們在思維上往往習慣於從字形
常用凡某聲字皆有某義即有擴大化之嫌。
而且,右文說還容易使同源詞的研究受到
字形的限制,掩蓋了字形上沒有聯系的同

论古今汉字形音义之关系

论古今汉字形音义之关系
的 关 系 应 该 是 很 简 单 的 、 观 的 , 时 的 字 形 基 本 上 直 这 反 映的是 字 的本 义 。 可是 文 字要 成 功 地记 录 汉 语 ,
满 足 记 录 语 言 的 需 要 , 升 为 记 录 汉 语 的工 具 , 不 上 就
形 、 、 之 间仍 然 或多 或少 地存在 某 种关 联。 音 义 造 字 之 初 , 个 字 的 定 型 都 应 当 是 有 一 定 根 据 每
形声 字的 表音 功 能 降 低 。那 么 , 今 汉 字 在形 音 义 古
形符 。早 期汉 字象 形程 度较 高 , 表意 字 多使 用形 符 。
象 形 字 、 事 字 如 “山 、 、 、 、 、 ” 以 形 表 指 鱼 鸟 木 本 末 等
的关 系上 到底存 在 哪些 差异 呢 ?

同 语 言 里 的 声 音直 接 发 生 联 系 而 与 意 义 却 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但 是 , 种关 系 不是一 成不 变 的 , 于字形 这 由 的 演 变 和 汉 语 的 不 断 丰 富 与 发 展 , 形 与 字 义 的 关 字
起 来 的 , 以 某 些 形 声 字 的 字 义 与 形 符 的 意 义 基 本 所
字 义来 表意 的 字符 称 为义 符 。春 秋 以后 的表 意字 ,
系 也在 不 断 变 化 在 古 代 汉 字 阶 段 , 形 与 字 义 的 字
关 系主要 体现 在字 形 与 本义 的关 系 上 , 现代 汉 字 而 阶 段 字 形 与 字 义 的 关 系 主要 是 字 形 与 现 代 常 用 义 的
汉字 产生 之初 , 其形体 与 意义 的关 系是 怎样 的 ,
汉字作 为语 素 文字 , 是形 音义 的统 一体 , 、 、 形 音

训诂论述

训诂论述

论述题1、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古汉语中,文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段玉裁说:“古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音,因音以得其义。

”(《广雅疏证•序》)段氏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古人制字和学者考字的先后次序正好相反。

黄侃先生也说:“小学分形、音、义三部……三者虽分,其实同依一体:视而可察者,形也;闻而可知者,声也;思而可得者,义也。

有其一必有其二,譬如束芦,相依而往矣。

三者之中,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

”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文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极有启发指导作用。

在训诂学中,总是通过对字形、字音的分析,来寻求字义的。

字形,是考求音义的唯一基础。

这是由汉字的构造方法决定的。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始于象形、指事;象形本于图画,指事本于符号,但“指事亦得谓之象形”(段玉裁语)。

会意虽比合数文而成一形,但其中也有图形的意思,如“企”从人止(趾),也可认为是象人跂立之形。

所以马叙伦先生说:“其实象形、指事、会意皆象形也。

”这些字,我们必须通过字形而知其音、义。

形声字虽有声旁和形旁之分,但二者皆来源于象形,所以也可从其声旁、形旁所从之字来推求它的音、义。

假借字,更是就字形而知其音,就字音而求其本义的。

字音,是寻求字义的根本依据,也是为通假字寻求本字、本义的根本途经。

戴震说:“故训声音,相为表里。

”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黄承吉说:“盖声起于义,义根于声。

……非声音不足以为训诂。

”清儒在训诂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以声音通过训诂的方法,考订古音以求古义,打破文字形体的束缚,通过音读而寻找许多通假字的本字、本义的。

字义,是字形、字音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

文字的形成是首先有客观事物(字义),然后在口语上为它命名(字音),最后为语言中的这个词创造一个书面记录的符号(字形)。

人们之所以发声写字,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义。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疏B、笺C、音义D、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A、统治B赋税C政治制度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A、读若B、谓C、如字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是()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A、毛晋B、郑玄C、孔颖达D、邢岗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A、先秦B、两汉C、魏至唐D、宋至明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俞樾《论语平议》的训诂问题研究

俞樾《论语平议》的训诂问题研究

俞樾《论语平议》的训诂问题研究俞樾(1864-1915)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儒学家和哲学家,曾经主持编纂《大正新修大藏经》等重要著作。

他对《论语》的训诂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和观点。

俞樾主张“言文一致”,即认为语言文字应该与思想义理一致,否则会有误解和歧义。

他认为《论语》中有很多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经常被误解,主要是因为传统训诂的问题。

俞樾对《论语》的整理与训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经籍的篇目和内容。

俞樾认为,《论语》应该分为20篇,才是孔子原意的结构,不应该像宋儒那样重新编排为22篇。

二、正本还原。

“正本还原”即还原孔子、弟子之言,去除后人增、删、改的杂质内容。

俞樾在《论语平议》中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似底本《钦定论语通辑》中的异同,据此确定了一些正确的语句并作出更改,例如“曲则全”改为“敬之者不忘其初,非礼勿视,乐勿伐,诱之以其所好”等。

三、注疏解释。

俞樾认为传统疏籍中的许多注释是误解,需要重新解释。

他对常见的注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和“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施”应当理解为“行”而不是“施加”,“欲”应当理解为不违背人性天理的自我需求,而不是任意追求私欲。

四、破除迷信。

俞樾认为许多传统解释是迷信的,譬如“的确”的解释为“真实明白”的说法,缺乏文献证据,是后人的臆断。

他力图摆脱迷信,恢复“言文一致”的思想,以实证为基础,消除传统训诂种种杂质,为研究《论语》提供了新的科学的基础。

总之,俞樾在《论语平议》中对底本的整理和古文的推敲,对说明疑义,都做了许多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对后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浅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浅论 汉字形音义三者 的关系
李 颖
( 广西师范学院 , 南 宁 5 3 0 0 0 1 )

要: 汉字形音 义具有相 对独立性 , 音和 义的关 系是任意的 , 字形巩 固了音义关 系。音和 义对应起 来
形成同源字, 形和 义之 间对 应起 来形 成 表 意 字 , 用音 联 系两 个 意 义 的是 假 借 字 。但 同 源 字 、 假 借 字 是 约
LI Ym g
( Gu a n g x i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n i n g 5 3 0 0 0 1,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f o n t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a n d s e ma n t i e( o n t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mo r e i n d e p e n d e n t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r o l n l n ( ‘ i a — t i o n a n d s e ma n t i c c o n t e n t i s a r b i t r a r y , w h i c h i s c 0 n s 0 l i ( 1 a t e d h v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 s f o n t . I f t h e wo r d s p r 0 n u n c i a t i 0 n a n d s e n l a n t i c f . f ) n t e n t h a v S O l n e s t a b l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t h e n t h e wo r d i s a p a r o n y m. I f t h e wo r d ’ s f o n t a n d s e ma n t i c c o n t e n t h a v e S O t r i e s t a b l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t h e n t h e w o r d i s a i d e o g r a m. I f t w o w o r d s ’ s e ma n t i c c o n t e n t h a v e n o t h i n g i n e o n n n o n b u t o n l y s h a r e t h e s a h i e f o n t . t h e n o n e o f t h e m i s l o a n c h a l a e l e r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f o n t ,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a n d s e ma n t i c c o n t e n t i n p a r o n y m a n d l o a n c h a i a e t e r i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e o n v e n l i o n . l '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研究的训诂意义

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研究的训诂意义

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研究的训诂意义近年来,随着阅读研究的发展,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形声字是汉语词语建构的重要特征,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研究就是研究汉语形声字声符的义类型。

它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形声字的义类型出发,以训诂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词语的义类型和义演变;二是从古汉语的形声字声符出发,以语言技术的方法从义类型的角度研究汉语词语的构成、形成以及发展历史。

以往研究古汉语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多以演义方法为主,首先根据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形声字声符及相应的义项,确定其义类型;然后根据义类型中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来分析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变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形成发展历史中的相关因素。

然而,演义法并不能完全满足研究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的需要。

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以语言技术为基础的训诂学方法,进行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的研究。

训诂学是中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的文字,从形声字的义项、组合、比照以及及其演变中推导出古代语言的语法知识和文字知识。

而以语言技术为基础的训诂学方法,则建立在训诂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义类型的角度研究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变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通过以语言技术为基础的训诂学方法,我们可以对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的变化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语言中汉字义项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通过训诂学方法,我们可以由“类”一字,得出“参照”“分隔”“归类”“同意”等义项;也可以比较历史时期不同文献中该词语的义项,得出其义类型变化的情况;甚至可以从义类型的角度,探讨汉字组合形成的词语的形成和发展史。

此外,以语言技术为基础的训诂学方法还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汉字的理解。

因为汉字的义项既受本身的声符影响,又受外来语影响,这就使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义类型,因此研究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总之,形声字声符表义类型研究的训诂意义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语言和汉字,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义项和义类型。

探析《论语正义》据《说文》考证本字

探析《论语正义》据《说文》考证本字

探析《论语正义》据《说文》考证本字
刘征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论语正义》(以下简称《正义》)是《论语》旧注中的集大成之作,它发扬了乾嘉学风,注重文字训诂的特点。

注释中多处借助《说文》对《论语》用字进行细致的考究。

借助《说文》及古文字材料,对《正义》中指出的《论语》用字中的假借、混用现象进行举例阐释、详加说明,从而证明《正义》中大部分找到的本字的正确性,并对几处误释为文字混用的地方进行纠正。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刘征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说文解字》中遗留的钟祥方言本字考 [J], 张云
2.刘宝楠《论语正义》对《说文解字》征引论析 [J], 黑学静
3.《说文解字》与平凉方言本字考三则 [J], 贺岩
4.证其所长考其所短——桂文灿《论语皇疏考证》简论 [J], 柳宏;杨士卿
5.刘宝楠《论语正义》征引《说文解字》略论 [J], 班吉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論語正義》訓詁中的漢字形音義關係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6.9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武旭
[导读] 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對何晏《論語集解》所作的注釋,可以說是論語舊注中水平最高的。

本文將以《論語正義》為據去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即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并探討其現象背後的原因。

(西北大学,陕西省 西安市 710127)
摘要: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是對何晏《論語集解》所作的注釋,可以說是論語舊注中水平最高的。

本文將以《論語正義》為據去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複雜關係,即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并探討其現象背後的原因。

关键词:論語正義;形音義;一形多音義;一詞多形
漢字字形和音義之間的關係非常錯綜複雜。

所謂的“一形多音義”指的是同一個字形常常可以用來表示兩個以上不同的詞。

另一方面,同一個詞常常也有不同的書寫形式去表達。

後一種現象稱為一詞多形。

本文將以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為據,簡要分析漢字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錯綜關係并探討其背後的原因。

一、一形多音義
每一個漢字都是形、音、義三者的結合體,儘管漢字的書寫形式相同,但意義或語音意義都發生變化,都不能算是同一個詞,只能算作同形字或一形多音義。

由於語義引申和文字假借等原因,同一個字形表示兩種以上意義或音義的現象,是極其常見的。

下面分別來談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原因:語義引申、文字假借、異字同形。

1.1在漢語里,语义引申現象是很常見的。

例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習」是學習之「習」。

《說文》:時,四時也。

此謂春、夏、秋、冬。

四時之「時」引申而為日中之「時」。

(日中晷刻亦得名時。

引申之義也)《說文》:習,鳥數飛也。

引申為凡重習、學習之義。

《呂覽審己》注:習,學也。

因此,學習是鳥數飛的引申義。

又比如「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交脛的「交」引申為稱交的「交」。

《說文》:交,交脛也。

從大,象交形。

朋友與己兩人相會合,亦得稱交,引申之義也。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正義》曰:《說文》云:節,竹約也。

引申為節儉之義。

《賈子道術》云:費弗過適謂之節。

1.2假借是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一個字有自己的本義,也有假借用法,假借去表示不同的詞。

一個字的本義和假借義,意義不同往往代表不同的詞。

下面舉兩個《論語正義》中的例子。

「不亦說乎」者,《爾雅·釋詁》:說,樂也。

皇本凡「說」皆作「悅」。

《說文》有「說」無「悅」,「悅」是俗體。

「說」本指以言辭解釋,(《墨子·經上》:“說,所以明也。

”),這裡借「說」表「悅」。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孝弟」者,「悌」即「弟」俗體。

《論語》釋文云:弟本作悌。

皇本、高麗本亦作「悌」,並從俗作也。

根據《說文》,「弟」的本義是韋束之次弟也,這裡借「弟」表示孝悌之「悌」。

1.3在造成一形多音義現象的原因里,異字同形沒有引申和假借常見。

同形字字形相同但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詞,它們的意義之間沒有聯繫,而語義引申造成的一形多音義現象的意義之間是有聯繫的。

二、一詞多形
同一個詞可以有不同的形體表現,雖然書寫形式不同,但核心在於“同詞”。

為什麼會造成一詞多形現象呢?一個詞本來已經有文字表示它,後來有了異體或使用假借字,那麼這個詞就有了不同的書寫形式。

2.1漢字有異體造成一詞多形現象。

異體字是彼此音義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

用法完全相同的字稱為狹義異體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稱為部分異體字。

下面以《論語正義》為據分析其中的異體字。

2.2已有本字的詞又使用假借字造成一詞多形現象。

假借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一個詞。

除此之外,一個詞不管有無本字而使用不同的假借字,也是導致一詞多形的重要原因。

鮮——尟:「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鮮」者,鄭注云:鮮,寡也。

《說文》:尟,是少也。

「尟」正字。

「鮮」,魚名,出貉國。

假借字。

在表示“少”時,有本字「尟」和假借字「鮮」兩個形體。

但後起本字「尟」出現后,假借字「鮮」仍然使用得相當普遍;愛——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愛」,本字作「㤅」,惠也。

從心,旡聲。

今經典皆假「愛」為「㤅」。

據《說文》:愛,行皃。

在表示“惠”時,有本字「㤅」和假借字「愛」;溫——昷,讓——攘:「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者。

《說文》:昷,仁也。

溫,水名,義別。

經典悉假「溫」為「昷」。

表示“仁”時,有本字「昷」和假借字「溫」。

《說文》:攘,推也。

讓,相責讓也。

凡謙讓、揖讓字當作「攘」。

今經典亦假「讓」為「攘」。

表示“謙讓”時,有本字「攘」和假借字「讓」兩個形體;譬——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正義》曰:《說文》:譬,論也。

《墨子小取篇》: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辟」與「譬」同。

在表示“舉例”義時,有本字「辟」與假借字「譬」兩個形體。

2.3同一個詞先後有兩個以上不同的字用來表示,通行時間較前的是古字,較后的是前者的今字。

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對的,之前的今字由於新的今字的出現也會變成古字。

無——毋:「無友不如己者。

」《正義》曰:《釋文》云:毋音無,本亦作無。

然則「毋」、「無」亦今古文異;復——覆:「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鄭注云:復,覆也。

言語之信可反覆。

案:復、覆古今語;囘——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囘也不愚。

」《說文》云:「囘」,古文「回」。

回,淵水也。

「淵」下云:囘水也。

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

此顏子名字所取義。

2.4在用來表示同一個詞的不同文字裡,通常會有一個字比較經常地表示這個詞,這個字就是習用字。

在注釋文字間的通用關係時,一般用習用字表示這個詞的某種用法,方便讀者理解古書字義。

不同的時代表示這個詞的習用字可能不同。

與——予:「抑與之與?」「與」,猶言告也。

石經作「予」,亦通用字。

下篇「君孰與足」,《漢書谷永傳》作「予足」,可證也;龢——盉——和:「禮之用,和為貴。

」《說文》:「龢」,調也。

讀與咊同。

「盉」,味也。

「和」,相應也。

三義略近,今經傳通作「和」。

三、結語
綜前所述,漢字的形、音、義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漢字的一形多音義和一詞多形現象都是很常見的。

結合《論語正義》,造成漢字一形多音義的原因並非一個,即語義引申、文字假借和異字同形。

漢字的書寫形式雖然相同,但由於假借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表示另一個詞構成詞義的擴展或者由於引申出新的意義,亦或者恰好同形但表示的是兩個意義毫無關聯的詞,都屬於代表不同的詞。

一詞多形現象則與之相反,指的是一個詞由不同的書寫形式去表達,也並非一個來源,即異體字、已有本字又使用假借字、古今字、通用字的存在多種來源。

正是由於漢字形音義三因素之間的錯綜關係,在研究漢字時要抓住字形、字音、字義諸方面,這樣也有利於全面理解三者關係。

當然,這種錯綜關係也給漢字漢語的學習增加了困難,對漢字進行規範和整理,減少不必要的異體字,方便學習者更好地學習。

参考文献
1]陳燕.試論漢字一形多音義[J].漢字文化,1998(1).
2](清)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寧廷德.關於漢語中的一形多字問題[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4]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作者简介:武旭(1994-),女,山西省汾阳市人,学历:硕士,单位:西北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