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
翻译家:卞之琳人物简介
• 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卞之琳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 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03
卞之琳的翻译成就
卞之琳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卞之琳的翻译风格独特
卞之琳的翻译技巧高超
• 注重保持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 能够准确把握原作的意境和内涵
卞之琳在文学界的声誉与评价
卞之琳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卞之琳的评价客观公正
•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他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 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他的精神追求和品质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方法严谨
• 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
• 善于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
• 强调作品的个性和创新
• 能够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成果与影响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
卞之琳的文学研究成果丰富
• 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
• 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卞之琳在翻译领域的地位与贡献
卞之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卞之琳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巨匠”
• 成为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经典之作
• 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04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与研究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观点与方法
卞之琳的文学批评观点独特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首现代诗经典名作〔286〕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首现代诗经典名作〔286〕一、卞之琳为现代诗人、翻译家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卞之琳自小热爱新诗。
1929年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英文系,师从许志摩、胡适、沈从文,深受赏识,出诗集《三秋草》,又出合集《汉园集》,名列“北大汉园三诗人”。
卞之琳1933年毕业后,先后任教四川大学、西南联大、延安鲁艺、南开大学。
1947年,应英国邀请,赴牛津大学任研究员。
49年回国,任职北大、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
2000年年底,诗人离世,享寿91岁。
主要著作,有《三秋草》、《雕虫纪历》、《汉园集》、《十年诗草》、《人与诗》、《英国诗选》、《莎西比亚悲剧论集》等。
荣获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二、经典名诗《断章》的诞生在青年时代,卞之琳爱恋师妹张充和,用爱情诗追了她15年,结果等来的,却是她跟别人结婚的消息,他成了这场马拉松苦恋悲剧的失败者。
1933年,他北大毕业时,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
因为张充和,他一改不写情诗的习性。
他说:原先“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相识,显然彼此间有相通的‘一点’,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可又任其消失。
不料事隔两三年,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间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
”于是,就写了《断章》等一大本诗。
其实,《断章》原为诗人写给张充和的一首长诗的片断。
诗人写作态度一向严谨,写给恋人的爱情诗,更不敢怠慢,他反复推敲,总觉得不满意,仅有四句差强人意,于是,一狠心,便将全诗都废弃,只留下这四句“断章”。
张充和著作,含肖像与题字再一推敲,“断章”为题,一为事实,此诗仅为长诗的断章残篇,二为诗的内容又仅是人生一瞬间的片断,可不是确定的永久,读者可凭自身经险,再度延续下去,而领悟相对论的哲理性启示。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 章——卞之琳
(二)哲学沉思: 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 “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 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 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断章
卞之琳
学习要点:
1、了解卞之琳的生平及创作。 2、赏析《断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断章》解析
(1910—2000)现代诗 人、翻译家。生于江苏海 门汤家镇。1930年开始写 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 集《三秋草》,1935年出 版《鱼目集》,1936年与 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 《汉园集》出版。
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 “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 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 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代 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 杂志这一时期的诗作表现出当时 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 考。
也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
极乐观诗作,也有人认为是距离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名家鉴赏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
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 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 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 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 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 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 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 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断章卞之琳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 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 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性和不确定性。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名家鉴赏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卞 之 琳
断 章
作 者 简 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 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 此外,在这一时期,卞 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 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园集》的诗集,因此三 《汉园集》、《雕虫纪历》、《十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 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 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 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 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 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 人。 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 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最早的发表在诗刊的诗
【篇一】卞之琳最早的发表在诗刊的诗卞之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字号: 小中大 | 打印发布: 2009-7-06 14:34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99次肖佳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亮相文坛的,其代表作《断章》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
他的诗集包括有:《三秋草》(上海新月书店代售,1933年5月)、《鱼目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汉园集—数行集》(与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合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慰劳信集》(昆明:明日社,1940年)、《十年诗草:1930-1939》(桂林:明日社,1942年5月)、《翻一个浪头》(上海平明出版社,1951年2月)、《雕虫纪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1984年6月增订版)。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为新诗发展作出重要建树的诗人,他的诗歌“化古化欧”,多层面地融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
袁可嘉对卞之琳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作了一个公认的经典性总结:“卞之琳的诗歌有着融古化欧,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在新诗内部,上呈…新月‟,中处…现代‟,下启…九叶‟……从新诗流派的发展来看,这就形成新诗优秀传统中与现实主义诗派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
”[1]同时卞之琳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者,其文学创作还涉足于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外国文学和诗歌散论等多方领域。
他的翻译严谨、理论系统,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精神、形式与内涵,给后人翻译树立了典范和宝贵经验;他的诗歌理论具有启发性和独创性,在今天依然对诗歌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他的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具有“不可模仿”性。
从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由于时代、政治等外部原因和卞之琳创作文本自身的内部原因,卞之琳的诗作在读者接受和学术研究上,相对一直处于一种不冷不热的“温吞”状态。
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
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卞之琳生平简介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年-1949年)。
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情感经历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
1933年,卞之琳虚岁23,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
因为张充和,卞之琳诗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
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卞之琳的文言文
卞之琳的文言文一、卞之琳简介卞之琳(1967年4月24日-2006年9月26日),浙江人,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公开获得文言文博士学位的女性。
卞之琳自小喜欢古代文学,对文言文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她27岁时,她成功攻读文言文博士学位,并成为文言文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二、卞之琳的文言文研究成果1.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卞之琳认为,文言文是汉语的基石,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她通过研究发现,文言文不仅仅是古代人们的语言工具,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卞之琳认为,现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文言文中找到启迪和答案。
因此,她主张在现代社会中重视文言文的学习与研究。
2. 文言文教育的推广卞之琳致力于文言文教育的推广工作。
她参与编写了多本文言文教材,并在各地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向更多的人普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价值。
卞之琳认为,文言文不应该成为学术圈的专有领域,而是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
三、卞之琳的学术思想1.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卞之琳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她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她主张通过学习文言文,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2. 推崇文化多样性卞之琳认为,文言文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应该保持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她反对简单化和统一化的处理方式,主张在文言文的研究中尊重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差异,推崇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四、卞之琳的影响与贡献卞之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文言文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言文的学习,还为后人树立了学习和研究文言文的榜样。
卞之琳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她的努力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五、总结卞之琳是中国文言文领域的杰出代表,她以坚持不懈的努力、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推广工作,使文言文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
卞之琳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卞之琳《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
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
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简介_卞之琳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卞之琳中外短诗五首分析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断章》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
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当然,也可以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这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更能引起他们阅读和探究的兴趣。
《风雨》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断章》卞之琳
卞 之 琳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
作 者
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 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 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
简 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 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
小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 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 性和不确定性。
小试牛刀
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 诗进行“二度创造” ,让我们 一起见证文字的魅力! 1、仿写 2、化述为描,扩展诗歌。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
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名家鉴赏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
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 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
重
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点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
卞之琳介绍
中文名称:卞之琳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海门汤家镇
出生日期:1910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2000年12月2日
职业: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断章
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
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
智性诗——新智慧诗
新智慧诗这一概念是诗人金克木提出来的,
1937年他将卞之琳等人的诗歌称为“新的智慧 诗” ,其特点是以“智慧”为“主脑”,进行 哲学沉思,追求诗与哲学的融合。
这种诗歌写作,与西方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
叶慈(W▪B▪Yeats)、里尔克(R▪M▪Rilke)、 瓦雷里(Paul Valery)等影响有关。
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
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 石。 ——1936
雨同我
1937年5月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白螺壳
空灵的白螺壳 孔眼里不留纤尘, 漏到了我的手里 却有一千种感情: 掌心里波涛汹涌, 我感叹你的神工, 你的慧心啊,大海, 你细到可以穿珠! 可是我也禁不住: 你这个洁癖啊,唉!
1937/05
请看这一湖烟雨 水一样把我浸透, 象浸透一片鸟羽。 我仿佛一所小楼 风穿过,柳絮穿过, 燕子穿过象穿梭, 楼中也许有珍本, 书页给银鱼穿织, 从爱字到哀字—— 出脱空华不就成!
无题(一) 1937/03
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 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 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 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你的船呢?船呢?下楼去! 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无题(四)
1937/04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 隔院泉挑到你怀里, 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 我想要研究交通史。 昨夜付出一片轻喟, 今朝收你两朵微笑, 付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 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2 断章 卞之琳
名家鉴赏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
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 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 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 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 饰。
名家鉴赏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
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 “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 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 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 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 “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 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 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 臧克家也有同感)
名家鉴赏
也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
极乐观诗作,也有人认为是距离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名家鉴赏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
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 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分 段 讲 解
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 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 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 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
第二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
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介 绍
《断章》写于1935年
10月,据作者自云,这 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 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 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 来。
卞之琳无我在散步中感谢解析
卞之琳无我在散步中感谢解析摘要:一、卞之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卞之琳的生平简介2.创作《无我》的背景与意义二、《无我》诗歌内容解析1.诗中的“无我”概念2.“散步中感谢”的主题思想3.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三、诗歌中的现代性与传统诗意的结合1.现代诗的形式特点2.传统诗意的体现四、总结与评价1.对《无我》的总体评价2.探讨卞之琳诗歌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正文:卞之琳,原名卞毓骅,江苏南通人,是我国著名的新诗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创作历程跨越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漫长时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卞之琳的众多诗作中,《无我》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无我》创作于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抵抗。
诗中提到的“无我”,源于佛教用语,意指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卞之琳借助这一概念,表达了对个体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省思,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诗中的“散步中感谢”则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在战争的背景下,卞之琳选择用散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诗人在散步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战争带来的破坏表示抗议,呼唤和平。
在《无我》中,卞之琳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富有意境的画卷。
例如,“树的姿势”象征着坚定的信念;“草虫的鸣声”则暗示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这些细腻的描绘使得诗歌意境更加丰富,加深了读者对诗意的理解。
《无我》堪称现代性与传统诗意的完美结合。
在形式上,卞之琳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
而在诗意上,他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无我》是卞之琳的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诗歌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的人生态度,还体现了其卓越的诗歌才华。
卞之琳的《断章》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近代诗人、学者。
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於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之琳生平简介和作品
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
象征派诗歌,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
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
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
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
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卞之琳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
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年-1949年。
抗日战争初年曾访
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
1933年,卞之琳虚岁23,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
因为张充和,卞之琳诗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
变化。
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
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
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
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
”“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
”——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
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
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
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
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但事
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
说得更郑重
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验和记忆。
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细节,如
《无题三》所写——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
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香港的张曼仪女士是卞之琳研究专家,她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
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许多事情只能略而不记,却特别在意地记
下了与张充和相关的“细小”信息,如1933年的初识;如1936年10月,回老家江苏海门
办完母亲丧事,“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如1937年,“3月到5月间作《无题》诗5首”,又,“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先两年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未果,后收入《十年诗草》。
”如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其时距初识已经10年。
年表虽然是张曼仪所编,这些事
情却一定是卞之琳讲出来并且愿意郑重编入年表中的。
1955年,卞之琳45岁,10月1日与青林结婚。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发生兴趣。
1929年毕业于上海市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
此行促成他创作诗集《慰劳信集》与报告文学集《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作品歌颂
了抗日战士和群众,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生活。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2年《十年诗草》出版。
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
次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牛津从事研究。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
1949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
1951年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
1979年出版自选诗集《雕虫纪历1930~1958》。
1949年起,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着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
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
[著作书目]
三秋草诗集1933,新月
鱼目集诗集1935,文生
汉园集诗集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1936,商务
慰劳信集诗集1940,昆明明日社
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报告文学1940,昆明明日社
十年诗草1930—1958,诗集1942,桂林明日社
翻一个浪头诗集1951,平明
雕虫纪历1930—1958,诗集1979,人文
布菜希特戏剧印象记文艺理论1980,戏剧
沧桑集文学评论、散文等合集1982,江苏人民
人与诗:忆旧说新散文集1984,三联
莎士比亚悲剧论集1989,三联
[翻译书目]
两窗集诗歌、散文等合集编译,1936,商务;又名《现代西欧散文选集》,1981,江西人民
浪子回家戏剧诗歌合集法国纪德著,1937,文生
窄门长篇小说法国纪德著,1943,桂林文汇书店
阿左林小集散文、小说合集西班牙阿左林著,1943,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新的粮食长篇小说法国纪德著,1943,桂林明日社
阿道尔夫自传体中篇小说法国班雅曼·贡思当著1945,人生维多利亚女王传传记英国斯特莱基著,1940,长沙商务
紫罗兰姑娘长篇小说英国衣修午德著,1941,文生
哈姆雷特话剧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56,作家
英国诗选附法国诗十二首1983,湖南人民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话剧剧本1988,人文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