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探析及应对策略
2023届高考语文备战:小说答题规律总结
备战2023高考小说命题规律总结-壹·情节-一、情节概括【2018·全国Ⅲ卷】《微纪元》请概括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1)小说开头部分写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2)接着写微纪元(城市图像)的出现,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宏纪元中的先行者交流,先行者以为这是虚拟的;(3)最后写着陆后,先行者发现眼中的城市不是虚拟的。
【2018·全国Ⅱ卷】《有声电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不要求)。
分析小说线索【线索类型】1、单线型结构以“人”为线索,如思想变化、所见所闻、人生历程、行为举止;以“物”为线索,如具体之物、象征之物;以“事”为线索,如事件发展、事件本身;以心理变化、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等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线索。
2、双线型结构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称为“主线”(多为事件),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多为情感)。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小说阅读题的解读技巧
小说阅读题的解读技巧——浅谈高考小说阅读题的解读技巧【考情分析】高考中现代文大阅读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主,小说是重要的文学作品样式,在新教材中占有重要比例,《考试说明》中小说与散文的地位同等重要,在新课改下的高考中,小说作为文学类阅读的命题材料,在高考中不容忽视。
小说阅读取材多以小小说、微型小说为主,考察的侧重点:分析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
阅读时要注意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另外内容要点、小说构思、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句作用、语言理解之类的题也是围绕这三要素来设计的,除一般性阅读题外,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赏析性小评论也可能会出现。
【阅读指导】考场上对小说文段进行阅读解答,一般要分四步走:首先进入状态,调整心境进入阅读作答状态和文章体裁状态,时刻关注人物、环境、情节及主题。
其次要有全局观念,从全局出发,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按照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划分层次,具体到某一个题也要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再次是抓问题要害,考场阅读中注意抓文章中最主要的问题,如标题、注释、线索句、观点句、议论句、抒情句、情节主题、细节刻画、场景描写等。
细读题干抓住试题的命题意图来进行思考,扣准要求结合语境按图索骥,筛选有用信息,简洁整合答案,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最后思考时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做题时不孤立的看问题,要结合题目注释、上下文及全篇,结合文章后面的几个题干及同一题干的前后内容细加分析,这样能为自己提供阅读分析的广阔空间,有助于深入的把握文章精髓,准确理解命题意图找准做题思路。
【命题规律及答题对策】小说的命题与散文一样具有整体性,文章局部中挖出的题目都涉及到整体,涉及到人物的塑造及主题的表达。
命题一般从七方面入手:理情节,析人物,看环境,谈构思,讲方法,品语言,明主题。
(1)“理情节”题型:①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②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高考小说阅读题应试策略
阅读技巧:高考小说阅读题应试策略●【考情分析】文学作品的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的阅读,《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的要求与对散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了绝对份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很少在高考中考到。
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辽宁卷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了小说,2007年宁夏、海南卷、湖北卷,2008年宁夏、海南卷、江苏卷、浙江卷、广东卷高考选用了小说这种体裁,河南卷近年均考散文,10年新高考不排除考小说的可能性,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
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这样的小说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
因此,在今后的高考中,利用“小小说”来检测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1.考查重点: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考题选材: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有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
小说阅读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㈣语言表达艺术与叙事技巧考点
表5:2018年至2020年语言表达艺术与叙事技巧考点统计
年份
试卷类型
考点
2018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叙述方式 语言效果
高考真题回顾:
(2018全国Ⅱ卷)老舍《有声电影》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 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Leabharlann ㈢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考点
年份
2016
表4:2016年至2020年词语、语句理解考点统计
试卷类型
考点
全国Ⅰ卷
词语作用
全国Ⅰ卷
语句理解
高考真题回顾:
(2018全国Ⅰ卷)阿成 《赵一曼女士》 5.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20全国Ⅰ卷)【美】海明威《越野滑雪》 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 者的心理。(6分)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的命题特点 及 备考策略
一、近五年高考全国一卷小说阅读考点及命题特征
表1:2016年至2020年考点统计(以试题最显著的考点进行统计)
2020 人物 情节
人物
2019
情节
艺术手法
文本 基本特征
2018 人物
2017
情节
语言 表达艺术
叙事技巧 结构艺术
重要词语 标题 2016 人物 情节 语句理解
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 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选用的 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 多样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 题目。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命题分析:特点:1.选材范围。
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试题样式。
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
1个选择题,2个主观简答题,分值为15分。
3.考题特点。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集中于探究题。
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
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
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的主题也叫“主题思想”。
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
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3、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就其中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
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概说(合集五篇)
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概说(合集五篇)第一篇: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概说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概说考情分析: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
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类阅读题解题策略小说的人物形象一.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此外叙述抒情描写结构)方法点拨:(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小说阅读命题类型及答题思路
小说阅读命题类型及答题思路【方法归纳】解答小说阅读题,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一、看背景思人物。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独特、鲜明的个性,需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典型环境)下去理解,也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人物。
林森两次看病,而魏力的态度和表现前后却截然不同,前一次原来是“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后一次则是因为以步行代车终招来“撤职”或“停职审查”的流言所致,由此可看出魏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个性特征。
而正是魏力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激怒了林森,使他产生了恨恨不平的心理,于是官权意识被重新唤醒。
二、观描写重细节。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
不管是白描还是工笔,都是使小说展现的场面、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的基础。
分析小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小说抓住魏力前后两次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以前恭后倨的强烈对比,突现了人物的性格。
三、读情节理构思。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小说中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小说中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似乎与主要情节“看病”关系不大,但却揭示了当今社会趋炎附势的普遍现象,这样构思就深化了主题,使魏力的前恭后倨变得更为自然,同时也为下文写林森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四、获主旨多思考。
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
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
命题研究【考点一】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起线索作用。
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命题规律
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的篇命题规律和表现手法。
被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对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思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析小说常用的开头1、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回答疑问。
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分析小说常用的结局1、出人意料的结局:结构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主题上,这样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反映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对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又爱又恨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
高考小说阅读文本都不以情节曲折见长,而以突出独特的人物性格为重点,所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成了设题重点。
2022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以及2023高考备考对策
规律一重视文化阅读,体现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为选材重点,兼顾外国作品。
规律二重视小说与散文。
小说阅读重视立德树人,重视传统美德。
规律三重视细节作用艺术鉴赏。
规律一重视群文阅读。
2021新高考全国Ⅱ卷群文阅读,2022年甲卷群文阅读,并且作者国别不同,文本文体不同,选文跨度更大。
规律二选择题重视分析细节作用和结构语言特点。
根据小说或散文要素,分析不同细节作用。
规律三重视常规题与创新题结合。
创新题贴合比较阅读命制,贴合文体特征命制,贴合阅读心理感受独特效果命制。
2023高考备考对策
对策一小说与散文并重。
结合教材与高考真题健全小说、散文知识体系,做到知识无死角,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对策二重视群文阅读与艺术鉴赏。
分析小说散文,把握概要,会赏析艺术;读专业的文学作品鉴赏评析文章,积累专业用语。
对策三常规题与创新题并重。
避免套路刷题,强调阅读的独特感受;强化创新习题,会内嵌关键词,会联系文体知识解决情景问题,规范答案,努力答案专业化。
3年来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规律和解题策略
3年来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规律与解题策略本次高三语文网络教研,课题是“三年来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命题规律与解题策略”,下面就这一课题,从近三年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的衍化与命题特点、命题规律以及解题策略等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粗浅的认识与看法,希望能对各位的高三备考有所启发,若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近三年全国卷非连续性文本的衍化与命题特点:首先,近三年非连续性文本的考察样式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并非一蹴而就,试题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016年全国一卷二卷三卷实用类文本考察的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吴文俊的数学世界》《一代通儒顾炎武》;2017年全国一卷二卷三卷实用类文本考察的是“纪录片频道”“垃圾分类”“博物馆的贡献”;2018年全国一卷二卷三卷实用类文本考察的是“量子通信”“创新与知识产权”“互联网+形势下的图书出版业”。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2016年实用类文本整体上仍未跳出原先考察人物传记的藩篱,其主体为陈忠实、吴文俊、顾炎武的人物传记,但已经具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雏形,在试题设置上,主观题占比较高;而2017年和2018年则已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选材多样化但又集中,呈现出大话题大阅读的特点,考察题型虽略有变化,但客观题与主观题设题样式已基本确定。
在此大胆预测一下,2019年非连续性文本的考察样式预计会沿用2017年和2018年已经日趋成熟的的试题设置模式,客观题与主观题设题比例为2:1。
其次近三年非连续性文本在选材上的规律是紧跟时代步伐,与现实结合紧密,使选材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016年全国卷一考察的是春天去世的陈忠实,2017年全国三卷选材“博物馆的贡献”,与当年热播的《国家宝藏》联系密切,2018年全国一卷和二卷考察的“量子通信”“创新与知识产权”,与当年热播的“创新中国”暗中契合。
从考察样式更成熟的2017年和2018年来看,不管是2017年设题“纪录片频道”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还是2018年考察的“量子通信”“创新与知识产权”让国人自豪自信,考察互联网+背景下图书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都体现了选材上的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他对深沉 母爱的颂歌 ,却只似乎平淡地 让一个 “ 合欢 树 ”
依 问作答 ,有几 问就答几 问,怎样 问就怎样答 。例 如I o c v
闯入读者 眼帘—— “ 爱 ”太过抽 象 ,而 当年 史铁生与母 亲 天津卷 阅读题 《 寒冷的高纬度 》中的第1 9 z J  ̄ 题 “ 除 了植物
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张 山姗
一
、
高考 阅读命题的规律
术 语作 答 意 识 。下 面 我 们就 这 四种 意 识做 一 详 细 阐释 。
在 全 国各 套语 文 试题 中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作 品 阅读 依然 是 仅次
区 间和 问题 意 识 。我们 知 道 ,文学 作 品 阅读 的所 有
“ 关键词句 ” ,一般而 言能揭示主题 的词 句 ,运用各种表
。
. 。
考 躲 嬲 獯
潮
毕业班 语 文 复 习的 困惑及 对策
◎ 刘 颖
在 资 讯 发达 的 今天 ,语文 课 难上 ,语文 复 习 课更 难
面对 死 气沉 沉 的 复 习课 堂 ,面 对 学 生消极 而 冷 漠 的
的象 征 内涵 。
第l 9 题满 分1 O 分 ,让考生结合 自己的成长记忆或读过 的文 学作 品谈 谈对距离体验 的感受 ,谈清 自己的体验 并结合文
二 、高三备考 的应对策略
分 ,语言 对 于 高 考 的 文 学 作 品 阅 读 而 言 , 如 仅 仅 是 盲 目练 习 本 、结合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阐释 可得 7 的话,效果 一定是事倍功 半的。考生要想 拿一个理想 的分 表达顺畅、完美可得3 分。 数 ,一要抓 住文学作 品阅读的本质 ,二要 洞悉命题人 的命 关键 词句意识 。解 答文学作 品阅读题时 ,考 生要有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探究、新题预测及解题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探究、新题预测及解题指导(转)一、命题探究(一)命题特点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命题呈现以下特点:1.选材多样。
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二者比例约为5∶1;从篇幅上看,多为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结构紧凑、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的微型小说,作品展示的生活世界以及所塑造的人物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近,易于考生理解。
2.考查全面。
从题型上看,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从考点上看,人物形象、情节作用、表现手法、思想意蕴、环境描写等多有所涉及。
(二)考纲变化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进行了调整,命题也会有新的变化。
1.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内容。
2.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层级要求中增加了“理解”这一B级能力要求,相应增加两个新考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修订意见”中提出了考查“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的要求。
(三)命题预测1.选文。
《考试大纲》规定的“文学类文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根据高考选文实际和考纲精神,小说、散文作为试题材料的可能性最大;选文坚持多样化,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
2.考点。
新增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现的可能性增大。
备考时要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人物语言中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语句等新的命题点。
3.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将可能出现,如要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对其进行评价等。
4.传统的题型更趋多样化、更具灵活性。
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故事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设计情节手法的分析,叙述、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等,仍然是小说命题的热点。
二、新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1~3题。
(14分)火铳孔羽方圆几十里,谁不晓得前姬屯的铁匠赵呀,他家的家伙什儿手艺好,一把锄一把锨只要有赵家的标识,用上十几年甚至半辈子,想坏掉难得很哩。
小说阅读的命题角度和答题要点
小说阅读的命题角度和答题要点(一)情节1、情节发展阶段(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④推动情节发展。
⑤照应前文。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起线索作用。
⑨埋下伏笔。
(二)人物形象1、描写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
2、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首先看文中对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
(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分点答题。
)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
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
“……”可见其a;“……”可见其b;……(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别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并说明。
)3、对文中人物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很能拉开差距)要以文本为依据。
一般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第一、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四、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
第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
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
(三)环境1.环境的分类: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环境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⑥象征暗示作用。
⑦对比烘托。
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四)主题1.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一、树立目标意识2005年《考试说明》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方面。
“理解”有两点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要求达到五个目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鉴赏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明确命题特点文学作品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阅读,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学作品阅读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综观05年15套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全是我国现当代作家写的。
(一)细读选文,可知文学作品阅读选材有五个特点:1、内容厚重。
作品内容有着较强的进步性,它或者通过一定的物象,揭示一种哲理,或者通过一定的形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或者以一种象征,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
一般地说,与时代精神相悖,不能激人上进的作品不能进入试题。
2、突出人文气息。
入选高考阅读材料的文章淡化时代背景,表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
如《给匆忙走路的人》(严文井)、《看树》(高林瑜)、《合欢树》(史铁生)这些作品的背景在阅读中的作用都是较小的,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3、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缺乏审美品味,艺术手法平淡的作品不进入试题。
从表达上看,技法多样是高考散文阅读材料的共同特点。
可以说,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其运用的技法总是多样的。
这既与文体自身特点有关,又与命题考查的需要有关。
4、体裁以散文为主。
综观05年15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从选文的文体上看,仍以散文为主。
有抒情散文如《春天的梦》,《合欢树》;有说理散文,如《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波滋曼的诅咒》;有文化散文(文艺随笔),如《贝多芬:一个巨人》,《阳台上的遗憾》等。
2023语文高考小说答题技巧-具体方法有哪些
2023语文高考小说答题技巧-具体方法有哪些2023语文高考小说答题技巧-具体方法有哪些在做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时最先要做的是把考题的考点、类型弄清楚接着“筛选”。
筛选同题干要求有关联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最后进行整合。
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下面是小编精心准备的“2023语文高考小说答题技巧”的相关内容,内容仅供参考。
2023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有哪些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语文词语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
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语文阅读理解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
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语文句子理解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小说阅读具体方法和技巧: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人物塑造方面: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浅谈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向及其对策
考点解读
怎么考?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对具体内容用简练的语言 加以表达,对分散的内容加以概括。考查的是提取、 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概括中心思想,就是对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 义、用意或目的加以概括。
设题角度
怎么考?
1.归纳内容要点 。要求对具体内容加以 概括。如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什么。具体写 了哪几件事。
题例举隅
? 怎么考
(2005年福建省厦门课改区)《善意》 1.“小女孩的眼睛”始终牵扯着“我”敏感的心。 揣摩第⑶段的“我的心颤了一下”,第⑹段的“我 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第⑼段的“我的心怅怅 的”这三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指出产生这些心 理的具体原因。 2.作者认为“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 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 的心灵”。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你的阅读感 受或生活体验,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1.“抓住关键” 2.“综合归纳” 3.“区别文体” 4.“纵横联系”
题例举隅
? 怎么考
2006年河北省课改区《我看到了一条河》
1.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请简 要概括。 2.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2006年辽宁省锦州市课改区《高等教育》
1.选文第②和第⑧段中的人物对话分别表现了强 的什么性格特点? 2.是什么原因让外商作出了与强签定合同的决定?
但“自己的”,不是“什么都对”,必须抛弃偏颇与臆 测。
设题角度
怎么考?
1.就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及 写法等进行探讨。
2.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答 案。或除注音、写字、解词外,再出一道题, 并说明设计理由。
应考方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三年小说阅读命题规律探析及应对策略作者:长孙永健
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第12期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高考试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试题更加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师生穿着新鞋走老路,在备考方式和备考思维上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调整,于是导致备考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此,笔者以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为主体,参照个别省份的试卷,探索小说阅读的命题规律,以期对 2022 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探索试题变化,寻找命题规律
通过研读近三年的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小说阅读更加侧重于落实核心素养,侧重于考查学生真正阅读能力,于是在试题命制上更加侧重关于文本本身,更加体现文本的具体特征,打破了以往的以文体为核心的命题原则。
具体表现如下:
除关注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外,我们再看看另外两套试卷: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2021年浙江卷红柯《麦子》)
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做分析。
(2021年浙江卷红柯《麦子》)
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1年“八省联考”卷川端康成《秋雨》)
通过上述表格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
1.考查小说的频率较高。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和新高考卷只考过2篇散文,其余年份均为小说阅读。
如果再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即使近十年,也只有4篇散文阅读。
为什么热衷于考查小说?笔者以为,散文更加侧重于个体,而小说或许更有利于表现宏大主题,同时小说或许有更多的命题视角,而散文的命题相对较为单一。
2.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
近年来的考题改变了以往的以环境、情节、人物、主题为核心的小说命题,更加关注于“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2020年的“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2021年的“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这一变化,就需要考生更加关注文本的细节,真正去阅读文本。
3.逆推式思维的呈现。
对于人物形象而言,以前的考查大多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2020年变为了“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这一变化呈现出逆推的特点,目的在于指引考生要重视阅读的过程,而只有关注考生的思维过程,才能促使考生真正地去阅读文本。
4.解题思维上的“去模式化”。
面对小说阅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大要素。
从解题上看,更是总结出了“环情人主”四位一体的解题原则和解题方法,小说阅读表现出突出的模式化特点。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考生很难再用模式去套作,必须真正阅读文本才能较为正确地书写出答案。
5.命题方式上的“这一篇”。
就命题方式来看,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具有关注“这一篇”的特点,命题人立足于文本的具体特征去命题。
如谈歌的《秦琼卖马》基本特点就是关于戏曲的唱段。
而这些文本所具有的核心特点在具体命题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命题思想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命题人在选取文本上遵循“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旨在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品质,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揭示人性的弱点及劣
根性。
如追寻精神家园,表现悲悯情怀,展示市侩形象,彰显侠义精神、工匠精神等都在命题的范围之内。
7.融入了文学理论的考查。
就高考试题来看,许多考題当中已经容涵了文学理论的影子。
如2019年的“场景”一词是典型的西方文论知识,2020年的“冰山”理论也是文学理论。
8.题型命制上突破了文体间的局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在命题上更加强调“文学类”这个概念,旨在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文体之间的区别,更加凸显文学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这种变化能够更加体现真实阅读。
试想,我们自己在阅读一篇小说时是很少按照环境、情节、人物、主题这几个要素去阅读的,而是更多趋向于情感体验。
二、探索备考方法,寻找应对策略
研究考题是为了把握命题方向。
就近年来考题变化趋势来看,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我们在2022年乃至于今后的高考语文备考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理解概念核心,认识问题本质。
传统概念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而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问题的本质。
如,王荣生教授认为,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作家王安忆认为,小说是心灵的历史;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在这些概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新认识小说的内涵。
2.更新备考观念,构建知识体系。
传统意义上我们学习小说就是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特别是对于《边城》《老人与海》《荷花淀》这样的小说也是这样处理。
这种处理办法不符合小说学习的基本方式,我们难以真正理解小说的内涵。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构建小说的学习方式,构建起基本的知识体系。
就本质言,任何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三个问题,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
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任何文学作品大约都能得到有效解读。
于是,我们认为,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读法;小说题目的变化,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接近真实的阅读状态;应该把小说、散文真正地当作文学作品去读。
3.激发阅读动力,提升阅读兴趣。
阅读小说要激发自我的探索欲望,产生阅读的快乐和情趣,这样才能够让阅读真正发生。
读一些艰涩难懂的小说,这样的小说能够磨砺大脑,推升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长久下去,就会滋生阅读的欲望,让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所以说,阅读文本有两种,一是基于阅读能力提升的阅读,二是为了写作的阅读。
基于阅读能力提升的阅读目的在于发现新异,了解到小说多样性的创作方法。
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
基于写作的阅读目的在于积累素材,这种状态下的小说阅读可以简单一些,如选择《微型小说选刊》《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的作品阅读。
4.培养理性思维,学会规范答题。
以两道高考试题为例。
2019年考查了鲁迅的《理水》,题目问:《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我们再来看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做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很显然第一点是从“故事”的角度入手的,第二点是从“新编”的角度入手的,第三点则着眼于二者的关系。
2021年新高考卷Ⅰ卞之琳《石门镇》命题形式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从实指意、故事意、主旨意三个角度进行了说明。
所以,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切分答案的意識。
5.拥有命题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自己去命题。
就考题从考生高考备考的层面来看,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不会做题目,二是会做题目,三是会研究归纳题目,四是会命制简单的题目。
而在四个层次当中,普通考生或许只能达到第二个层面,这样做,完成题目的效率明显低下,如若能提升解题能力,站在教师,甚至命题人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进而形成简单的命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归纳知识要点,形成解题思维,实现解题规范,那么考生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试想,都会命制题目了怎么不会解题呢?站在命题人角度思考问题并有效解答问题是对考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6.认真研读课本,寻求命题规律。
许多新的试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如2018年新课标卷Ⅰ《赵一曼女士》的题目: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道题被许多师生认为是试题的创新点,如果熟悉课本,我们会发现必修一教材《新闻两则》的课后作业中有着这样的表述: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不难发现,两题在思维方式上如出一辙。
考题的变革涉及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高考语文不仅拥有选拔功能、测评功能、传承文化知识的功能,更具有引导文明、引领社会时尚的功能。
因此,如果能关注传统,对照现实,我们备考将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