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翻译思想简介
国内卞之琳翻译思想研究述评
直 为 国 内 学者 们研 究 。 该研 究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2 O世 纪 5 O年 代 到 8 O 年 代 末 为 第 一 阶段 , 以“ 信” “ 似”
“ 译” 翻译三原则研究和卞译莎剧( 主 要 是 卞 译《 哈 姆 雷特 》 ) 研 究为特 色; 2 0世 纪 9 O年 代 为 第二 阶段 , 以
文章 编 号 :1 6 7 3 —0 4 5 3 ( 2 0 1 4 ) 0 2 —0 0 5 2 —0 4
国 内卞 之 琳 翻译 思 想研 究 述 评
梅 阳春 ,汤金 霞
( 南 京 师 范 大学 泰 州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摘
一
要: 卞之 琳 的翻 译 思 想是 对 “ 信、 达、 雅” “ 形似 、 神 似” “ 直译 、 意译 ” 的继承和扬 弃, 在过 去 5 O余 年 内
莎剧 内容 与形式 的统 一 的可能性 ” _ 4 ] 。 卞之 琳译完《 哈姆 雷特 》 后, 基于 种种 原 因 , 在
接下 来 的 2 0多 年 内淡 出 了 翻 译 界 , 导 致 国 内卞 氏
为划 分标 准 , 对 国内 5 0余 年卞 氏译论 研究 成果进
行 梳理分 类 , 使 其能 更好地 指导 翻译 实践 。 按 时间划 分 , 国 内卞 氏译 论 研 究 可 分 为 三个 阶段 : 2 0世 纪 5 0年 代 到 8 0年 代 末 为 第 一 阶段 , 2 0世 纪 9 0年代 为第 二 阶段 , 本世 纪 以来 为 第 三
的先河 。在 该文 中 , 巫 宁坤 从体裁 、 句法、 格律、 韵
律、 人 物语 言 、 意 象和 双关语 等角 度将 卞译本 和此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 哈姆雷特译本
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而卞之琳是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将《哈姆雷特》译为中文。
以下是关于他译本的评价:
1. 翻译风格:卞之琳的译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富有诗意,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2. 语言表达:他的译本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出色,能够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而且读起来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3. 文学价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卞之琳的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读者理解原著和领悟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是高质量的,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不过,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感受不同,建议亲自阅读并体验其译本。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卞之琳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顿代步”的翻译策略。
标签:卞之琳;“信”、“似”、“译”;“以顿代步”;诗歌翻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同步开始,并经历了从开始到探索,从成熟到高峰的阶段。
在仔细研究前人诗歌翻译的实践以及中国白话文的特点之后,卞之琳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翻译理论及策略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很好地进行了验证。
一、翻译思想——“信”、“似”、“译”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信、达、雅”,“神似”与“形似”,“直译”与“意译”之争。
“信、达、雅”说源自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严复在此书中感叹译事有三难,即“信、达、雅”,逐渐被人们尊为翻译标准。
有些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如“神似”“形似”翻译标准。
傅雷在其所译巴尔扎克长篇小说《高老头》的序言中把翻译比做临画,提出“舍形求神”这一艺术主张即“神似”说,受到我国译界、特别是译学研究中文艺学派的极大推崇。
“神似”“形似”说是继“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引起译界争论的另一热点所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意译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把“直译”“意译”之争推向了高潮。
但是,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等同地对待“信、达、雅”或是追求原作以外某种独立存在的“雅”,全都是不可取的。
卞先生早在西南联大授课时就强调,就译诗而论,应该“破‘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后来在评论我国新时期的译诗成就时又指出“‘信、达、雅’教条的无稽,‘直译’、‘意译’争论的无谓”,谈论何其芳译诗时再一次重申“反对讲‘信达雅’分‘直译’、‘意译’、‘形似’、‘神似’”。
卞之琳翻译理论评价
下?”的中文句子,诠释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也 使翻译非常接近中国的文化,语言词语运用上也体现 了中文博大精深、来去自如的表达流畅性,可谓忠于 原文的同时,做到了传神。 四、评价 卞之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许多不朽的作品。 但是作为一个翻译家,笔者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比 如,“以顿代步”,虽然在音律上翻译得非常有顿挫 感,完美贴合了西方诗歌的韵律的特点,但是违背了 他所提出来的“忠实”原文的要求。可见,在诗歌的 内容翻译上他很好地遵守了这一要求,但是似乎忽略 了中文的流畅感。比如,“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上, “看她 / 在田里 / 独自 / 一个”, 从音律上确实完美诠释了韵律感, 但是同时应注意到, 过分追求贴近韵律感, 反而忽视了中文语法的流畅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句顺序,翻译应为,“她独自一个 人在田里”,这才符合中文主谓宾顺序,也比较容易 理解。而卞之琳为了韵律感,打乱了主谓宾的正常顺 序,虽然读者也可以理解翻译内容所想表达的内容, 但是失去了了英文原文中音律与英语语句表现出的孤 独落寞的感觉。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在追求形似的 过程中, 丢失了神似的重要原则, 背离了 “忠实” 二字。
三、翻译理论 卞之琳的翻译理论主张“信、似、译”。他在 这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改进 与完善了之前的翻译理论。“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 于原文。“似”就是翻译要做到近似。由于语言与文 化背景上的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所以需 要译者做到形意近似。“译”,强调作为译者,虽然 不能完全复制两种语言之间的寓意,但也不可擅自发 挥,作为语言转换者,要尽可能地在原文的束缚制约 下合理改动。 卞之琳认为译作需要尽可能在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上和原作品保持近似一致。这在他的许多翻 译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卞之琳非常强调“忠 实”二字。在诗歌翻译领域,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到令人满意的文体。诗歌 非常在意格律、节奏。卞之琳建议要根据英文诗歌的 格律性,用白话文,同时也用格律体翻译。他提出以 顿代步的方法。从字面理解,英文诗歌具有英语格律 的音步一说,而中文可以用顿的感觉来代替英文诗歌 中的音步。卞之琳提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 实践。《割麦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做到了他所提 出的以顿代步。第一节节选: 原诗: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译文: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那个苏格兰高原的少女! 独自在收割,独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过去!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作者:喻凯佳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5期摘要:卞之琳(1910-2000)在诗歌翻译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提出的“亦步亦趋”“以顿代步”等著名翻译理论,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赋予诗歌翻译的“自由度”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卞之琳翻译的威廉布莱克所著诗歌《The Tyger》与徐志摩、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略探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关键词:卞之琳译诗思想自由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94-02在英诗汉译领域,中国历来就存在两派:一派是以白话来译,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效果甚佳。
另一派是以汉语旧体诗来翻译西文格律诗,效果多半不佳,因为旧诗清规戒律多,局限性大,难以用来移植西诗形式,即使了解了西诗的思想内容,也不易使之恰如其分地再现。
[6]卞在音步数和韵式上既要求“亦步亦趋”,又容许“相应伸缩”,即宽严并济。
卞在追求原作的格律和韵式的基础上又会适当发挥自由度,这使得他的许多译作都传神达意,活灵活现。
这一点在他翻译的《老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刘重德在《翻译论稿》中指出:“关于译诗问题,古今中外,一向有争论,有主张…诗可译‟者,有主张…诗不可译‟者。
在可译情况下,怎么译才好,用格律体译,还是用自由诗体译……我个人多年的亲身体验是:诗可译,但难译”。
“我说诗可译,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中外发表,出版的译诗,数量之多,人人皆知,已毋庸举例,而且其中不少上乘译品。
”[6]中国新诗的最早确立就是一首翻译诗。
卞之琳认为,中国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都是在翻译诗的影响下形成的。
卞在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现代诗的功过》中提到“胡适自称所写的…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后来还都脱不了词曲的气味和声调” [1]。
但胡适作为提倡白话文的先锋,确实打开了白话新诗的门路。
简论卞之琳的翻译思想与实践
卞 之 琳 先 生 ( 90 20 1 1 - 0 0年 ) 我 国 著 名 的 诗 是 人 , 是知名 的 翻译 家 、 学 批评 家 。一 生创 作 诗歌 也 文 仅 1 0首 的 卞 之 琳 先 生 并 不 以 高 产 著 称 … , 与 之 相 7 但 对 的 , 论 是 其 早 年 翻 译 西 洋 诗 文 的 《 窗 集 》, 是 无 西 还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3 s :2 0 1 3 ( ) 19—12 3
CN 5 3一l 1 / I S 1 7 - 6 9 2 1 G4 S N 6 4—5 3
J u n lo n n ie st o r a fKu mi gUnv riy
【 言 语 学研 究】
p e iu trt r e tg B a r n lt n te r n rcie gv s s m e n u r sa ela n ihe me t r co sl e au e h r a e. in S t s i h o a d p a t ie u o e n w e q i e sw l s e l tn n . i i a ao y c i i g Ke r s y wo d :Bin Z i n;t n lt n t e r ;r y fn w o ms e lcn o tw t n;fi f l e s ie e s r n l t n a hl i r sai h o a o y h me o e p e ;r p a i g F o i Du h at u n s ;l n s ;t sai h k a o
两 种 标 准 。“ 实 际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 个 翻 译 者 往 往 在 一 根 据 不 同 的需 要 会 共 同 采 用 直 译 和 意 译 这 两 种 方 法 ,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翻译伦理解析
卞 之琳 的译 作 与其 他 翻译 家 的译 作 进 行 对 比研 究 ,
如论 文 《 以似致信 , 形 神 兼 备 —— 卞 之 琳 译 诗 理 论
与 实践 》 ∞ 等 。本文 拟 对卞 之 琳 “ 信似译 ” 三原 则
中蕴含 的 翻译 伦 理做 探索 性研 究 。虽然 卞 之琳 说他
可见建和求似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但总的来说卞之琳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基础上的再现伦理对翻译对求信履行再现伦理比对求似履行的规范伦发生的具体环境考虑不够周全卞之琳自然也不可理更看重些这主要是由他强调首先应主要如实能用其来指导自己所有的翻译实践
第1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学 版 )
等, 另 一 方 面 是 因 为 译 文 必 须 满 足译 入语 文 化 规 范 的要 求 。 “ 信” 和“ 译” 折 射 的 都 是 翻 译 的再 现 伦 理 , “ 似” 折 射 的
是 翻译 的规 范 伦 理 , “ 以似致信” 是 卞 之琳 融 合 2种 翻 译 伦 理 的 方 式 。 关键词 : 卞 之 琳 ;翻译 的 再 现 伦 理 ;翻译 的 规 范 伦 理 ;以 似 致 信
雅” 对译 者 的 桎 梏 以及 强 调 译 文 需 要 对 原 作 忠 实 ; 提出“ 译” 的 目的 是破 除 “ 直译” “ 意译” 的 无 谓 争 论 和批 判 译 界 为 追 求 译 文 的 美感 而 对 原 文 内容 不 忠 的不 当译 风 ; 提 出“ 似” 一 方 面 是 因为 在 文 学 翻译 中无 法 做 到译 文 与 原 文 完 全 对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1 2
借鉴 始发 语 的句式 结构 , 以促 进汉 语 的变革 ; 意译 派
从莎作翻译漫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论文
从莎作翻译漫谈卞之琳诗歌翻译精神摘要卞之琳是中国著名现代派诗人,也是杰出的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家。
他以诗人的胸襟看待翻译,从翻译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在实践中浇铸独特的诗歌翻译精神,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做了个性化的诠释,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新思路。
本文在梳理卞之琳的莎作译介经历与译介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了莎作译介对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影响,归纳了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精神。
关键词:卞之琳莎作翻译诗歌翻译精神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卞之琳(1910-2000)是中国现代派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诗人翻译家。
在其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诗歌翻译如同贯穿其间的经线,从为了练笔、遣怀糊口而翻译西方现代派诗歌到自觉与学术研究工作相结合,推出学术品性更高的莎作翻译,他将闻一多首倡,何其芳等人发展的“以顿代步”翻译西方(格律诗)的译学流派发扬光大,为中国翻译事业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而他所译的莎作正是这笔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卞之琳莎作译介背景及翻译思想述评卞之琳初中时代便选学了《莎士比亚故事集》,高中阶段已能阅读原版的《威尼斯商人》。
大学期间他着手翻译莎剧,曾试译《仲夏夜之梦》全剧。
成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员后,他开始系统研究莎剧,于1954年起陆续发表相关莎作,包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七首》(1954)和《哈姆雷特》(1956),《奥赛罗》(部分)、《里亚王》与《麦克白斯》的翻译也于1956-1983年间完成。
卞之琳还用论文阐发他对莎剧的理解和翻译心得,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1955)、《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1956)等文面世。
但最能体现其莎剧翻译与研究成就的还是《莎士比亚悲剧论痕》(1989)、《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988)等(译)文集。
卞之琳为莎士比亚诗歌、戏剧那丰富、深刻的内涵吸引,决心译介莎作,曾计划从翻译四大悲剧着手,不断加深对莎剧的认识,撰写译序、论文,并用专著形式对四大悲剧做系统分析。
传承、超越——卞之琳“信、似、译”翻译三原则面面观
I n he r i t a n c e a nd Tr a ns c e nd e nc e
— —
P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Bi a n Zhi l i n’ S Th r e e Tr a ns l a t i o n
Pr i nc i pl e s o f“Fa i t hf ul n e s s,Re s e mbl a nc e,Tr a n s l a t i o n’ ’
Un i v e r s i t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z h o u 2 2 5 3 0 0,C h i n a)
Ke y wor ds: Bi a n Zh i l i n; Ya n F u; f a i t h f u l n e s s; s i mi l a r i t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l i t e r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 l i b e r a l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o ie r s o f“ f o r ma l r e s e mb l a n c e a n d s p i r i t u a l r e s e mb l a n c e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me t h 卞之琳“ 信、 似、 译” 三原则是对翻译原 则中的“ 信、 达、 雅”, “ 形似与神似 ” , “ 直译 与意译 ” 的传 承和
卞之琳翻译思想简介
翻译与创作: 融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与一体,为新 诗的成熟做出贡献。 1.借鉴象征主义诗人的题材,波德莱尔诗歌丑俗 灰暗的情调。《古镇的梦》中写道,小镇的寂寥, 小镇人的麻木,日日夜夜响着两种声音,“白天 的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2.注重思想的提炼和凝聚。
3.卞之琳诗歌追求整齐匀称,注重意象的营构, 强调诗歌的节奏感
卞先生走了,他用他的诗和作品装饰我们 的梦,他将带着微笑俯看人间美梦成真的 亮丽风景。
Thank you !
译哈代《倦行人》(《The Weary Walker》)
1 2 3 4 A plain in front of me And there is the road Upon it,wide country And,too the road 我的面前是平原 平原上是路 看,多辽阔的田野 多辽远的路
1 Past,the first ridge another 2 And still the road 3 Creeps on,perhaps no other 4 Ridge for the road
“全面求信,形神兼备”
---浅谈卞之琳的翻译主张 s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 译家 ,徐志摩的学生 。
卞之琳(1910-2000)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 作。作品语言凝练含蓄,体 现了其诗作朦胧曲隐的艺术 特点。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 , 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代表诗 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来自了别人的梦。---《断章》
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 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 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
论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及其译诗实践-精选资料
论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及其译诗实践-精选资料论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及其译诗实践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
几十年来,他不仅在诗歌园地、中外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方面给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他突破传统的翻译理论,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及其忠实原则卞之琳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对翻译形成了独到的理论见解。
他那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源自于大量的翻译实践,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至今对翻译工作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他的译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有对翻译标准的探讨,有对传统译论的评论,有对译事之难的分析,有对翻译现象的研究。
卞之琳的译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信”“似”“译”,他这“三说”的译论观点是建立在对传统译论辨证地吸取、合理地扬弃的基础之上的。
众所周知,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信、达、雅”,“神似”与“形似”,“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在我国,早在佛经翻译时,“直译”与“意译”之争就已有了开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意译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把“直译”“意译”之争推向了高潮。
“信、达、雅”说源自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严复在“译例言”中感叹译事有三难,即“信、达、雅”。
这三难说本来并不是作为翻译标准提出来的,而只是严复翻译实践的体会与总结。
但是,它在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逐渐被人们尊为翻译标准,甚至被尊为最高准则。
当然,有些翻译家没有盲目地把“信、达、雅”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他们对这一标准提出了质疑、反对或者修正的意见:同时,他们还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如“神似”“形似”翻译标准。
“神似”“形似”说是继“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引起译界争论的另一热点所在,翻译家们就翻译应该注重“神似”还是“形似”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17161763)是一位早期文学家,他的诗歌被称为“中国十六英尺诗”,意思是十六英尺长的诗歌。
他的诗歌充满着伦理,在描述人物及其情感时,他用自己的言辞及其英文自译翻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本文主要从卞之琳的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角度出发,探讨他的英文诗歌翻译方式及其相关伦理内涵。
首先,有关卞之琳的英文诗歌翻译方式的伦理内涵,可以了解到卞之琳的诗歌翻译的内容通常有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故事,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忧郁,悲伤,人物及其情感表达。
卞之琳在翻译英文诗歌时,经常会使用真实存在的地理景观,形容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应变,并融入他的宗教信仰,把伦理内涵、人物和事件细节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望江南》中,他使用地理成分,如江河、湖泊、山丘等,形容清爽的自然环境,表达他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出隐藏的伦理主张,以及关于重视家国之情的宗教内涵。
其次,以卞之琳英文诗歌翻译伦理来看,他的诗歌既有抒情性,又有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清晰的表达了隐藏在其中的伦理内涵,即重视家庭情谊,尊重友谊,深爱祖国,推崇孝道,重视人生,赞扬正义,孝顺皇室,以及理解,宽容,尊重等等。
在《八思巴》中,他运用芭蕉、鸟,给人们传达了不同的伦理信息,描述了友谊,爱情,情义的芳香,表达了尊重友谊,追求自由,参与家庭生活,热爱故乡等。
最后,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更反映了他对生活,社会,心灵及其他诸多事物的思考,他的伦理思想有助于引导读者用理性的态度,携带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学习做人,做事。
因此,卞之琳英文诗歌翻译的伦理考验了我们的道德标准,引导了我们正确的思想方向,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导向。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英文自译翻译的伦理体现了他以洞察力和深刻思考来理解生活的力量,以及丰富的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他所表达的伦理思想具有良好的实践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智地把握道德标准,让我们的行为得到更好的规范。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1044-1124),字靖川,号秋梅,天宝十二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宋代著名的女诗人、文学家、词人、外交家,墨宝文士。
卞之琳擅长诗词,诗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真情传神的宫花词、豪放奔放的水调歌头和感怀失魂的抒怀小调。
她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宫廷权力的易衰落,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卞之琳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和伦理思想。
今天,我们来聊聊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的诗歌,充满了思想内涵。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她把思考的帷幕拉到她的诗歌的每一行上,力图用其中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情感。
比如,她的《梦溪笔谈》中,用自然环境勾勒出社会变迁的景象,表达了社会变革时人们共同感受到的恐慌和混乱,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感和迷茫情绪;《惜黄花》中,描绘了黄花散落的景象,充满伤感,以此表达了卞之琳对宋朝社会变迁的思念与惋惜。
卞之琳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伦理及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
比如,她的诗《藏花》,用诗的形式讽刺宋朝的贪污现象,把当时政客贪污腐败的犯罪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夜归》反映了宋朝婚姻制度的从传统发展到趋向实用化的趋势,强调了未婚女性在家庭中的权益;而《秋夜忆舍弟》中,通过对弟弟深情的思念,表达了卞之琳坚守道义的伦理思想。
卞之琳的诗歌也被很多翻译家翻译成英语。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是19世纪改革家陈鸿章。
19世纪中期,陈鸿章凭借对卞之琳诗的深度把握和准确的英法双语表达,将卞之琳的诗译入了英文。
他将卞之琳的诗歌,以比喻的形式、自然的形象和复杂的语言加以翻译,使得译文能在英语语境中给中文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都在表达着卞之琳丰富多彩的审美观念和伦理思想,以及对伦理及社会现象的独特认识。
她的诗歌,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而且也体现出卞之琳的思想和内心深处的忧愁痛苦,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抒发。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与格律论
中国古代文学家卞之琳是清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集众多优秀诗作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讨论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及其格律论的相关内容。
首先,关于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他大部分诗歌都是有关四季景色及风景的,例如其代表作《过零丁洋》,借助流动的河水,表现出秋季里冷而湿的气息,该作品反映出思乡之情,即向家乡致敬的情感。
此外,卞之琳的诗歌也常有对家人的爱的表达,例如《梁甫吟》的情节。
这首诗的本质是表达对木兰的母亲的思念之情,以及叙述木兰母亲的勇敢和顽强的精神。
其次,卞之琳的格律论也值得一提。
卞之琳的诗歌格律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卞之琳认为诗歌可以通过格言的运用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此外,卞之琳还认为,格律能够增加诗歌的文学性,更能表达出对未来深远的思考。
例如,《西江月》中卞之琳用格律反映了自己对象的未来的思念,而《水调歌头》中的格律则展示出他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
最后,从艺术角度来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及其格律论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他融合了四季之美,家园之情,以及对象未来的展望等优秀的内容,将千古不变的情感描绘出来,使其有持久的文学价值。
总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及其格律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传达的情感也影响了许多中国文学家及读者,他的诗歌翻译及格律论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中的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藏、研究并推广。
旧元夜遐思(卞之琳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旧元夜遐思
当代:卞之琳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帷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
“我不能陪你听我的鼾声”
是利刃,可是劈不开水涡:
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独醒者放下屠刀来为你们祝福。
标签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
译文
早就听说黄龙城有战争,连续多年不见双方撤兵。
可怜闺中寂寞独自看月,她们思念之心长在汉营。
今晚上少妇的相思情意,正是昨夜征夫想家之情。
何时高举战旗擂鼓进军,但愿一鼓作气取龙城。
注释
闻道:听说。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解兵:放下兵器。
良人: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关于作者。
简论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
Vo _ 0 N . I2 o 1
四川 文理学 院学报
Sc u n Unv ri fArsa d S in eJ u n l ih a ie st o t n ce c o r a y
21 0 0年 O 月 1
J n 2 1 a .00
简论卞之琳 的文学翻译思想
又忠实 于形 式。尽管译 文呆板 拘谨 , 但他全 面求信 的主 张
可见一斑 。
14 , 90年 卞之琳在 西南联 大讲 授 文学 翻译 课时 , 对 针
当时译界 的热 门话 题 , 摒弃 “ 他 信达 雅 ” 的成 说 , 形 似”、 “ “ 神似 ” 的争论 , 直译 ” “ 和“ 、 意译 ” f , 中各 取一 个 的戈 分 从 J 字, 提倡 “ 信”、似 ”、译 ” “ “ 。尽管没 有留下 任何 文字 资料 ,
德的 “ 达切 ” 林 语 堂 的“ 信 、 忠实 、 通顺 、 ” 不 同 , 氏的 美 ) 卞
就读上海浦 东 中学 时 , 之 琳 就将 《 舟 子咏 》 译 卞 古 翻
成 中文 , 行对行 , “ 韵对 韵 , 自我 约束 极严 ” 1 北 大 , 。【 在 他 更是 花精力将一些英 文 诗歌 和 莎剧 翻译 得 既忠 实于 内容
踏上译坛 , 卞之琳 便在文 学翻译特别 是诗歌 翻译上 不停 探 索 、 勤耕耘 。卞之 琳刚从 事文学 翻译 时并没 有遵 循什 么 辛
翻译理论 做指导 , 他在 长期 的 翻译 实践 中 , 借 鉴他 人 翻 在
译 理论 和总结 自己翻译 得失 的基 础上 , 形成 了 自己独到 的
分的忠实。……在另一种语言里, 全面求 ‘ ’忠实于原 信 ,
闻的追 随者 孙大 雨 、 煦 良、 兴华 等 在 其基 础 上 做 了有 周 吴
诗人卞之琳简介
【诗人简介】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诗歌特点】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
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
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且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
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
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
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
1、闲适小品2、“鲁迅风”杂文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
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份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
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卞之琳的文言文
卞之琳的文言文一、卞之琳简介卞之琳(1967年4月24日-2006年9月26日),浙江人,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公开获得文言文博士学位的女性。
卞之琳自小喜欢古代文学,对文言文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她27岁时,她成功攻读文言文博士学位,并成为文言文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二、卞之琳的文言文研究成果1. 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卞之琳认为,文言文是汉语的基石,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她通过研究发现,文言文不仅仅是古代人们的语言工具,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卞之琳认为,现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文言文中找到启迪和答案。
因此,她主张在现代社会中重视文言文的学习与研究。
2. 文言文教育的推广卞之琳致力于文言文教育的推广工作。
她参与编写了多本文言文教材,并在各地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向更多的人普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价值。
卞之琳认为,文言文不应该成为学术圈的专有领域,而是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
三、卞之琳的学术思想1.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卞之琳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她提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她主张通过学习文言文,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2. 推崇文化多样性卞之琳认为,文言文是中国独有的语言形式,应该保持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她反对简单化和统一化的处理方式,主张在文言文的研究中尊重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差异,推崇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四、卞之琳的影响与贡献卞之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文言文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言文的学习,还为后人树立了学习和研究文言文的榜样。
卞之琳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她的努力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五、总结卞之琳是中国文言文领域的杰出代表,她以坚持不懈的努力、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推广工作,使文言文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尊重。
卞之琳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先生走了,他用他的诗和作品装饰我们 的梦,他将带着微笑俯看人间美梦成真的 亮丽风景。
Thank you !
翻译与创作: 融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与一体,为新 诗的成熟做出贡献。 1.借鉴象征主义诗人的题材,波德莱尔诗歌丑俗 灰暗的情调。《古镇的梦》中写道,小镇的寂寥, 小镇人的麻木,日日夜夜响着两种声音,“白天 的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2.注重思想的提炼和凝聚。
3.卞之琳诗歌追求整齐匀称,注重意象的营构, 强调诗歌的节奏感
“全面求信,形神兼备”
---浅谈卞之琳的翻译主张 s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 译家 ,徐志摩的学生 。
卞之琳(1910-2000)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 作。作品语言凝练含蓄,体 现了其诗作朦胧曲隐的艺术 特点。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 , 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代表诗 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以诗译诗 卞之琳说“行对行,韵对韵,自我约特莱尔的名句,《音乐》的开头一行, 戴望舒这么译: 音乐时常飘我去, 如在大海中! 卞之琳则译作: 音乐飘我去, 如一片海洋! 去了一个副词:“时常”自然不太忠实于 原作,却更加舒坦自如传神; 译诗,我觉得可以有这种再创作的卷舒自 如之笔。
---《断章》
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 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 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
吸收严复: 信 达 雅 提出:信 (内容+形式) 似 (形+神) 译 (直译+意译)
标准:全面求信
形神兼备
关于诗歌的翻译:
“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经过了一个山头 又,一个路 爬前去,也许再没有 山头来拦路
外国诗歌是不可能翻译的,只能凭译者的理解,去刻意追求 形式的近似,而要达到这种近似,就必须使译者有一种能融 入原诗意境的那种激情。
一位资深英语教授,曾批评卞译“莎剧”,指出多处误译。 他不但没怒,反而乐呵呵地说,他教英语,只知道凭字典、 对语法来看翻译,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台词是诗,而诗是要用 心、用灵感、用激情来表达的。看了“莎剧”不动情的人就 别想去翻译。他只挑我文字上的不对应,而我讲究的是情通 和形似。有些诗如何押韵,光讲对应行不通。
译哈代《倦行人》(《The Weary Walker》)
1 2 3 4 A plain in front of me And there is the road Upon it,wide country And,too the road 我的面前是平原 平原上是路 看,多辽阔的田野 多辽远的路
1 Past,the first ridge another 2 And still the road 3 Creeps on,perhaps no other 4 Ridge for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