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4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01
多饮:口渴多饮,饮水量明显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食量明显增加
03
多尿:尿量明显增加,尿频、尿急
04
消瘦: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乏力倦怠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性、病势 等。
病位:消渴的病 位主要在肺、胃、 肾等脏腑。
病因:消渴的病因 包括饮食不节、情 志失调、劳逸失度、 外感六淫等。
消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尿糖增多。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03
消渴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
04
消渴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01
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03
结合治疗:中西医结 合,优势互补
病性:消渴的病性 包括阴虚、阳虚、 气虚、血虚等。
病机:消渴的病机 包括阴虚燥热、气 阴两虚、阴阳两虚 等。
病势:消渴的病势 包括急性、慢性、 反复发作等。
治疗原则
整体观念: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 进行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水分平衡
06 避免饮酒,以免加重
病情
生活调护
饮食调护:注意饮食清淡,少食 01 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调护:适当进行运动,如散
02
步、慢跑、瑜伽等 情绪调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03 情绪波动过大 生活习惯调护:保持良好的作息 0 4 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4 消渴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认识
01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消除症状, 又要重视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消渴的中医概念
消渴的中医概念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也称为“消渴病”。
它在中医学中属于内科范畴,主要特点是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中气(脾胃功能)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精神过度紧张等。
这些因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障碍。
消渴的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
多饮指的是患者口渴难解,时刻渴求饮水。
多尿则是指患者尿量明显增多,尿频,尿液稀瘀清,味甘清。
口渴指的是患者总感觉口干舌燥,渴欲解渴。
消瘦则指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
中医学中认为消渴病主要是由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上的重点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苦参、山药等,中药水煎服用。
另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脏腑功能。
食疗方面,可适当增加摄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多糖分的摄入。
除了药物治疗和食疗调理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改善生活习惯。
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此外,还要适量的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总结起来,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重点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
除了药物治疗和食疗调理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消渴病的治疗,需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内科学消渴4课件
F一、诊断依据
F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 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F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着,但若于中年之后 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 ,以及病久并发眩晕、 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 渴的可能性。
F 3. 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 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病证鉴别
3.中消应与瘿气火郁伤阴之善饥消瘦相区别: 前者食量倍常,旋食旋饥,且常伴有上消、下
消症状;
后者饭量及饥饿情况不若前者严重,且无多饮, 多尿,常有颈前下部肿大,伴有多汗、指抖、目突等。
4.下消应与劳淋和尿浊相区别:
尿量特多或尿甜而浑;
下消
劳淋 尿频色清
尿浑色白
两者均尿量不多且无甜味
尿浊
二、病证鉴别
1.与某些阳虚证鉴别 消渴 命门火衰,虚阳浮越—— 口渴欲饮,尿多且频,
形体消瘦,面色黎黑,需加鉴别。 饮、食、尿均多于常人,尿量多,色浊有甜味, 多见舌红脉数。 阳虚证 渴不多饮,食欲不振,尿频量不多,色清 无甜 味,舌淡脉缓。
2.上消应与温病邪热伤津之烦渴多饮相区别: 后者有外感温邪病史,并见卫气营血传变过程, 而无多食多尿症状。
肺
痨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精血不能上承
燥热内结,营阴络瘀
蕴毒成脓
阴虚燥热,炼液成痰 阴虚及阳,脾肾衰败
阴津耗损
阻络蒙窍
水液泛溢
阴虚阳浮 阴竭阳亡
白内障 雀盲 耳聋
疮疖 痈疽 中风 偏瘫
水肿
二、病机
(五)发病可与瘀血有关
阴阴 伤虚 及燥 气热 气耗 阳灼 不阴 足血 气热 血郁 失血 畅瘀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机
中医内科学:消渴的病机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消渴的病机。
1.发病
阴虚燥热为本病发病关键。
青少年发本病则多由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所致,起病多较急,病势较重。
中老年发病则诸因合致者为多,一般起病较缓,病情或轻或重,多由轻而渐重。
2.病位
主要在肺、脾胃、肝肾,尤以肾为核心。
3.病性
本虚标实,虚实兼夹。
4.病势
由上焦及中焦,进而至下焦。
肝肾同源,均位下焦,故下消亦可影响及肝。
5.病机转化
(1)初期以积热伤阴、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
肺主治节,为水之上
源,燥热伤肺则津液失布,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多饮,直趋下行则小便频数量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积热伤及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胃火炽盛,肠燥伤阴则阴亏腑实内结,后者可进一步耗伤阴液。
(2)中期,燥热伤阴同时可进一步耗伤阳气,出现气阴两伤,或兼痰浊瘀血内阻之机转。
壮火食气,阴伤及气,可致肺肾气阴两伤、肝肾阴亏、肺脾不足、心脾两虚及脾胃气虚等改变。
气虚无力帅血运行,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均可致瘀血内停;气虚、气郁,津液运化敷布失常,酿湿生痰,燥热炼液烁津成痰,均为湿浊痰涎内阻之机。
(3)中晚期,即气阴两虚,痰瘀内阻,阴阳俱虚,痰瘀阻痹经脉,可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经脉失养病症;痰瘀痹阻心脉可致胸痹心痛;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耳聋、目盲;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阳亢化风,扰动清窍可致眩晕;气阴两虚,痰浊瘀阻,清阳不升亦可致眩晕;阴亏阳亢,内风旋动,风夹痰瘀痹阻经脉脑络,或气阴两虚,痰瘀痹阻脉络,均可导致中风。
中医内科学——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一、概念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属常见病。
二、病因病机1.饮食失节2.情志不调3.劳欲过度4.禀赋虚弱三、诊断要点1.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2.也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不明显,以肺痨、眩晕、胸痹心痛、水肿、中风、眼疾、疮痈等病症,或因烦渴、烦躁、神昏等病就诊,或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者。
3.血糖测定一般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C肽释放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尿比重及相关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1.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外感热病之实热证为多见,与本病的口渴有相似之处。
但此类口渴多随所患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高等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区别。
2.瘿病:证属气郁痰结,阴虚火旺者,常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
与消渴之多食、消瘦相似。
但瘿病还有心悸、多汗、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无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及血糖偏高。
二者一般不难区别。
五、辨证要点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病位以肺胃肾为主。
根据证候不同,其肺燥、胃热、脾虚、肾亏的程度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津伤燥热多是肺胃的病变,阴精亏虚多责于肾,气阴两虚常是脾肾不足,阴阳两虚则更以脾肾衰惫为主。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常互为因果。
因病程的长短以及病情程度的不同,阴虚和燥热的表现又有侧重。
一般病初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者,则以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燥热;或日久病重阴损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之证。
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常兼夹于消渴的病程中。
3.辨本症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及消渴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并发症就逐渐显现,常见的并发症有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
少数病久或老年患者可以本症不明显,而以并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者,须认真辨别。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备考:消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备考:消渴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备考:消渴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消瘅”。
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三消)。
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
其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其中,尤以肾最为重要。
临床表现1.多发于40岁以后,形体肥胖之人,男女无明显差异。
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
2.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尿多有甜味等为主要表现。
初起“三多”症状可不明显。
症状明显时口渴多饮,每日总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进,体重减轻,面容惟悴,神疲乏力,皮肤瘙痒,可有四肢麻木、酸痛、腰酸、性欲减退、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失调,以及视力减退,腹泻等症。
3.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发多种兼证,表现为疮疡痈疽,或生于下肢或发于背部;或视物不清,内障、雀目、耳聋等;或四肢骨节烦疼,手足偏废;或肺萎劳嗽;或头痛剧烈、腹痛呕吐、呼吸深长,有烂苹果样气味等。
鉴别诊断1.瘿气本病以多食善饥,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脉数为主症,可见眼突、颈部肿大等。
一般无多饮、多尿及尿甜,尿糖阴性,血糖不高,T3、T4、FT3、FT4增高等。
2.尿崩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多饮为主症。
尿糖阴性,血糖正常,尿比重低,禁水试验、禁水一加压素试验、高渗盐水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加压素等可诊断。
3.食亦以发作性多食为主症,无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症状;胃肠道检查无病灶发现,尿糖阴性,血糖正常。
主要病机是由于胆胃燥热所致。
辨证施治1.肺胃燥热证候: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次频量多,身形渐瘦,舌红苔少,脉滑数。
治则: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下消(阴阳两虚)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头晕耳鸣,口干 唇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耳轮焦 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 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消渴病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养阴生津、润燥清热。
治法
上消宜润肺清热、生津止渴; 中消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下消宜滋阴补肾、润燥缩尿。
长期精神刺激,导致气机 郁结,气郁化火,消烁肺 胃阴津。
劳欲过度
长期劳累过度或房事不节 ,导致肾虚精亏,虚火内 生,耗伤津液。
消渴病的辨证分型
上消(肺热津伤)
中消(胃热炽盛)
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 红,苔薄黄,脉洪数。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 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下消(肾阴亏虚)
分类
消渴病主要分为上消、中消和下 消三种类型,分别以口渴、多食 、多尿为主要症状。
消渴病的病因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 津液输布异常,形成痰湿,引发消渴 。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长期劳累过度或房事不节,导致肾虚 精亏,影响津液输布,引发消渴。
长期精神刺激、情志不畅,导致气机 郁结,影响津液输布,引发消渴。
如视力模糊、皮肤瘙痒 、手脚麻木等。
鉴别诊断
尿崩症
表现为多饮多尿,但无消瘦症状,且尿液比 重较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表现为食欲亢进、消瘦、心慌等症状,但无 多饮多尿表现。
精神性多饮
以精神症状为主,无多食和消瘦表现。
其他内分泌疾病
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需通过相关检查 进行鉴别。
相关检查
血糖测定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消 渴病的重要指标。
中医内科学之消渴课件
整体观念:注 重整体观念, 调整脏腑功能, 恢复阴阳平衡
标本兼治:既 要治疗症状, 又要治疗病因, 达到标本兼治 的效果
预防为主:注 重预防,调整 生活方式,避 免诱发因素, 防止病情加重
常用方剂
01
消渴方:主 治上消,清 热润肺,生 津止渴
02
玉女煎:主 治中消,清 热润燥,养 阴生津
03
六味地黄丸: 主治下消, 滋阴补肾, 固精缩尿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 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谢谢
中医内科2. 消渴的辨证论治
03. 消渴的预防与调护
1 消渴概述
消渴的定义
中医内科学中的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
01
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02
消渴的病因包括内伤和外感,内伤主要是指 脏腑功能失调,外感主要是指感受外邪。
03
消渴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导致津液不足, 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
禀赋不足:先天不
4 足,肾精亏虚,不 能化生津液,导致 消渴。
外感六淫:感受外 邪,侵袭肺、胃、
5 肾等脏腑,导致脏 腑功能失调,水谷 精微不能正常输布, 形成消渴。
消渴的临床表现
01 多饮:口渴,饮水量 增加
02 多食:食欲亢进,进 食量增加
03 多尿:尿量增加,夜 尿增多
04 体重减轻:消瘦,乏 力,精神不振
2 消渴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分型:分为上消、中消、 下消三种类型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 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等
辨证依据:根据症状、舌脉、 病程等综合分析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
中医内科学消渴病在中医架构中,有一种和糖尿病非常相似但却并不等同于糖尿病的疾病,这就是消渴病。
多年以来人们经常将消渴病和糖尿病混为一谈,要么将糖尿病当作消渴病用中药胡乱治疗一番,或者将消渴病当作糖尿病用西医胡乱治疗一番,乱象横生,本文就将对中医内科学消渴病进行科普。
1.什么是消渴病消渴病是一种中医总结出来的病症,主要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尿甜等。
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对患有消渴病患者进行检测能够检查出高血糖和尿糖的特征。
在中医中,消渴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三脏(胃、肺、肾)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引起的, 临床上有既消又渴、不消仅渴、不消不渴等表现, 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最早可以追述到隋朝的《古今验证方》。
2.消渴病的发病原理随着对中医研究的越发深入,消渴病的发病原理也越发清晰,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讲究的是阴盛而阳衰。
阴盛则燥热更愈,肺主气,燥热则伤肺,肺伤则津液不能直趋下行,因此会引发口渴多饮从而尿多。
燥热则伤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多食善饥,然脾阴不足,因此水谷精微,小便多而人消瘦。
肾乃元阴元阳之藏所,肾阴亏则虚火内生,扰肺灼胃,消渴病的发病原理便是如此,虽然在肺、胃、肾各有不同但又相互牵引。
随着消渴病的病情日益恶化,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阴阳共损,另一种则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主要症状就是糖尿病和高血糖的病理特征。
3.如何治疗消渴病消渴病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先天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想要治标治本就得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①药物治疗:消渴病是一种发展缓慢饭病情一旦发作就厚重无比的疾病,病情缓慢病程悠长,因此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服用调理身体。
常见的治疗消渴病的药物包括消渴丸、七味地骨胶囊、消渴降糖胶囊、消糖灵片、益阴消渴胶囊等等。
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也都是滋阴清热,能够对消渴病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②日常饮食:中医讲究以形补形,食补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因此通过食物治疗的方式来治疗消渴病能够对治疗消渴病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消渴病人在治疗期间,应当注重饮食的节制,尽量做到少食的地步,切不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但可以做到少食多餐的地步,在进四中注重减少糖类、脂肪等食物的摄入,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
消渴中医辨证论治资料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口渴、多尿、多食、消瘦和疲乏无力。
根据中医学理论,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治疗上需要调理整体,应用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方法。
以下为中医对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资料。
1.辨体质消渴病患者多具有阴虚体质,易出现口渴、咽干、盗汗、潮热、头晕等症状。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脾胃虚弱,容易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患者的体质进行调理,以滋养阴液、调整机体平衡为主。
2.辨症状消渴病的症状可分上、中、下三消。
上消症状为口渴、咽干、尿频,治疗宜用滋阴润燥方法,如天花粉、山药、沙参等;中消症状为食欲亢进、饥饿感明显,治疗宜用清热泻火方法,如黄连、黄芩、栀子等;下消症状为尿多、腰酸乏力,治疗宜用补肾固涩方法,如山茱萸、熟地黄、覆盆子等。
3.辨病位消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肺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喘息等症状;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多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尿频、尿急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位进行治疗,如润肺、健脾、补肾等。
4.辨分期消渴病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初期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伴有疲乏无力等症状;中期表现为食欲亢进,食后腹胀,伴有头晕等症状;晚期表现为身体消瘦明显,伴有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根据不同的分期进行辨证论治,如初期以养阴清热为主,中期以健脾和胃为主,晚期以补肾固涩为主。
5.辨兼症消渴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如失眠、便秘等。
中医治疗消渴病需要同时关注这些兼症,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失眠患者可采用养心安神方法,如酸枣仁、夜交藤等草药或柏子养心丸等中成药;便秘患者可采用润肠通便方法,如决明子、火麻仁等草药或麻仁润肠丸等中成药。
6.辨舌脉象舌脉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渴病患者的舌质多红,舌苔多黄或少苔,脉象多细数或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失运
化燥伤津 积热内蕴
2020/8/4
一、病因
(二)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刺激
肝郁化火
耗伤津液
2020/8/4
消渴
一、病因
(三)劳欲体虚
素体阴虚 劳欲过度
肾阴亏耗
阴虚火旺
消渴
2020/8/4
肺胃灼伤
二、病机
1.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劳欲体虚
燥热内盛 肾阴不足
中医内科学消渴4
2020/8/4
[概说]
一、概念 二、沿革 三、讨论范围
2020/8/4
2020/8/4
二、沿革
(一)《内经》详有论述
1.首先提出病名: 消渴、消瘅、肺消、
膈消、消中。
消瘅
因热而致的消渴;
肺消、膈消
指上消
2020/8/4
消中
指中消
二、沿革
2.论述病因病机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 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转而为热,热则 消肌肤。”
劳淋 尿量特多或尿甜而浑;
尿频色清
两者均尿量不多且无甜味
尿浑色白
尿浊
2020/8/4
三、相关检查
• (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 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 (二)病情较重时,尚需查血尿素氮、肌酐,以了 解肾功能情况;查血酮,以了解有无酮症酸中毒; 查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以 了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情况
多食易饥
兼 症
尿频量多
形 体 消 瘦 ,大 便 干 燥
苔 舌 边 光 红 ,苔 薄 黄 , 脉 脉洪数
舌 红 苔 黄 ,脉 滑 有 力
尿 频 量 多 , 混 浊 如 小 便 频 数 ,混 浊 如
脂 膏 ,或 尿 甜
膏 ,甚 则 饮 一 溲 一
面 色 黎 黑 ,耳 轮 焦 干 ,
口 干 唇 燥 ,形 体 消 瘦 腰 膝 酸 软 ,形 寒 畏 冷 ,
2020/8/4
二、治疗原则 润肺
养阴生津治其本 润燥生津治其标
上消 清胃 中消
下消
滋肾
活血
化瘀
病久
阴伤及气(阳) 阴阳两虚
益气养阴 温阳补肾
2020/8/4
三、证治分类
2020/8/4
消渴证治
证型
上消
中消
下 消 :肾 阴 亏 虚 下 消 :阴 阳 两 虚
临 床 表 现
主 烦 渴 多 饮 ,口 干 舌 症燥
瘀血内停
2020/8/4
2020/8/4
二、病证鉴别
1.与某些阳虚证鉴别 消渴 命门火衰,虚阳浮越——口渴欲饮,尿多且频
,形体消瘦,面色黎黑,需加鉴别。 饮、食、尿均多于常人,尿量多,色浊有甜味, 多见舌红脉数。 阳虚证 渴不多饮,食欲不振,尿频量不多,色清 无甜 味,舌淡脉缓。
2.上消应与温病邪热伤津之烦渴多饮相区别 :
阳萎不举
舌 红 ,脉 沉 细 数
舌 淡 ,苔 白 , 脉沉细无力
病 机 肺 热 炽 盛 ,津 液 耗 伤 胃 火 炽 盛 ,消 谷 耗 液 肾 阴 亏 虚 ,肾 失 固 摄 肾 阳 虚 衰 ,肾 失 封 藏
Hale Waihona Puke 治 法 清 热 润 肺 ,生 津 止 渴 清 胃 泻 火 ,养 阴 增 液
滋阴固肾
温阳滋阴固摄
3.提出治则 《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020/8/4
二、沿革
(二)《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
。 (三)隋、唐、宋提出后期变证
《诸病源论》“其病变多发痈疽。” 《圣济总录》“消渴者……久不治,变为痈疽。” 《河间六书》“可变为雀盲和内障。” 《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系聋盲、疮癣、痤疿之 类”或“肺痿劳嗽”。
2020/8/4
阴虚(本)
伤津耗液
阴虚燥热
水亏火旺
燥热(标)
二、病机
2.病久可致阴伤气耗,甚则阴阳俱虚, 阴竭阳亡
阴阳两虚 肾阳虚衰
伤及阴气
气阴两虚
气虚及阳
严重时
2020/8/4
阴津耗竭
阴虚阳浮 阴竭阳亡
2020/8/4
2020/8/4
二、病机
(四)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
肺失滋润,肺燥阴伤,瘵虫乘袭
例方
消渴方
玉女煎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天 花 粉 .川 连 .生 地 . 石 膏 . 知 母 . 生 地 . 山 药 .萸 肉 .茯 苓 .熟 地 . 附 子 .肉 桂 .山 萸 肉 .熟
常 用 药 藕 汁 .茅 根 .麦 冬 .沙 麦 冬 . 黄 连 . 栀 子 . 泽 泻 . 丹 皮 . 花 粉 . 玄 地 .山 药 .茯 苓 .泽 泻 .丹
• (三)对各种系统的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
2020/8/4
2020/8/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 、证治分类
2020/8/4
一、辨证要点
(一)辨三消主次 多饮为主——上消——肺燥; 多食为主——中消——胃热; 多尿为主——下消——肾虚。
(二)辨燥热与阴伤标本主次 发病初起——燥热为主,兼有阴虚; 病程较长——阴虚燥热互见; 病久——阴虚为主,或兼燥热; 后期——阴阳两虚,或肾阳虚衰。
肺痨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精血不能上承
燥热内结,营阴络瘀 阴虚燥热,炼液成痰
蕴毒成脓 阻络蒙窍
阴虚及阳,脾肾衰败 阴津耗损
2020/8/4
水液泛溢
阴虚阳浮 阴竭阳亡
白内障 雀盲 耳聋
疮疖 痈疽 中风 偏瘫
水肿
二、病机
(五)发病可与瘀血有关
2020/8/4
阴阴 伤虚 及燥 气热 ,, 气耗 阳灼 不阴 足血 ,, 气热 血郁 失血 畅瘀
后者有外感温邪病史,并见卫气营血传变过程 ,而无多食多尿症状。
2020/8/4
二、病证鉴别
3.中消应与瘿气火郁伤阴之善饥消瘦相区别:
前者食量倍常,旋食旋饥,且常伴有上消、下
消症状;
后者饭量及饥饿情况不若前者严重,且无多饮 ,多尿,常有颈前下部肿大,伴有多汗、指抖、目 突等。
4.下消应与劳淋和尿浊相区别: 下消
参 .芦 根 .地 骨 皮 牛 膝 . 玄 参 . 石 斛 参 .麦 冬 .川 连 .金 樱 子 皮 .仙 灵 脾 .桑 螵 蛸
加减
1.肺 肾 气 阴 两 虚 ; 2.肺 胃 热 盛 阴 伤
2020/8/4
二、沿革
(四)《证治准绳》分为三消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
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2020/8/4
三、讨论范围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 糖尿病基本一致。同时还可包括尿 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等疾病。
2020/8/4
2020/8/4
一、病因
(一)饮食不节
消渴
过食肥甘 饮酒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