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也谈“荷兰病”现象——以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为例

也谈“荷兰病”现象——以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为例

般 认 为 ,一个 国家 、地 区 、地 方 的经 济发 展 ,
自然资源是基础 。经济增 长迟缓是 自然资源匮乏 的
原 因 ,经济快 速 增 长 是 资 源 丰 富 的结果 。但 事 实 证
明 自然 资源丰 富 与 经 济增 长 之 间并 不 存 在 必 然 的 正
病”现象也就是指因丰富的 自然资源而拖累经济发 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把这种现象定名为一种病 ,旨
文 山学 院学报
21 00年
第 2期
治州 8个县 中 ,经济 发展 处 于 中上 水 平 ,20 07年各
项 重 大经济 指标 均处 于 8县 前 列 。2 0 0 8年全 球 性 的 金 融危 机爆 发 ,马关 县 的经 济 在 8县 中也 是 受金 融
中图分 类号 :F 2 .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7 9 0 ( 0 0 0 0 7 0 17 74 6 4— 2 0 2 1 ) 2— 0 1— 4


“ 兰病" 的 由来 荷
象被 经 济学 家称 之 为 “ 兰病 ” E 换 言 之 , “ 兰 荷  ̄2 3 荷

企业缺乏创新 力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投入锐减 。2 0 世纪 7 0年 代 ,荷 兰 通 货 膨 胀 上 升 、制 成 品 出 口下
降 、收入增 长 率 降 低 、失 业 率 增 加 ,这 种 以牺 牲 其 它行业 的发展 为代 价 来 取 得 资源 产 业 繁 荣 发展 的现
右 。全 球有 7 % 的铟在 中国 ,中国有 6 % 左 右 的铟 0 0 在 云南 ,云南 7 % 以上 的铟 在 都 龙 ,是 全 国第 一 大 0
占全 省 7 % 以上 , 占全 国 4 %左 右 ,占全球 3 %左 0 2 0

荷兰病、低端分工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荷兰病、低端分工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种 由于国内居民拥有国内自然资源的价值 的改变而引起其他生产 制造环节的投 资,但这也给我国带来许 多的问题 。在我 国制造业 品制造部 门竞争 力和产量 下 降的情 况被称 为荷 兰病 ( t 繁荣的同时 ,劳动力将会从落后部 门流出来 ,而我国的农业部 门 Du h C 就可能是这样一个落后部 门 随着越来越 多的农村人 口涌八城市 , D s ae 。 i s) e 在分析荷兰病时 一般常采用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登等人提 久而久 之我 国农业部 门的生产将会 受到 一定负面影 响。 虽然在 05 . % 油料增长04 %.水果增长 48 , %, 出的模型。 这种模型将国民经济分为 3 个主要部 门; 繁荣部 门, 即 20 年我国粮食增长 3 1 , 初级产品出口部 门。 该部 门得 以繁荣 的主要原因可 以包括 : 国际市 蔬菜增长2 2 , .% 但如果不是受到制造业这一繁荣部门的制约 . 我 场价格上升 、发现新 的矿藏、技术进步导 致产量上升等等。落后 国农业的增长速度应该会更快。因此 .我 国农业部门的这一表面 部门 .即生产其他贸易产品的部 门,其 中包括生产 进 口替代 品的 上 的增长仍然应被视 为荷兰病症状 另一方面 ,我国人 民币受到 了很强的升值 压力 .受压力的一 部门。这些产品既可 以是工业制成 品.也 可以是农产 品。非 贸易 产品部 门.主要包括服务业 、公用事业 和交通运输业等。 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对外 贸易年年顺差 . 而且外汇储备持续上 但其根本原因是我 国在 加入 WT O后制造业部 门的繁荣。由于 当繁荣部 门中出现繁 荣时 ( 即在初级产 品出口部门提供大量 升 。 制造业部 门的收入得到增长 . 用于非贸易产品部 门的消费也 随之 出口收入 时) .这一繁荣会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影响 :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市颐中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自我检测地理试题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服务业集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既可以提升服务业自身的产业绩效,也有利于服务业对区域内其他产业的支撑。

其集聚程度可以用区位基尼系数表示,区位基尼系数均大于0.4的情况称为集聚,大于0.6的情况则称为高度集聚。

下图为2010年全国层面主要服务业的区位基尼系数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表中数据分析的结论,正确的是()A. 服务业整体集聚程度适中B. 消费者服务业高度集聚C.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程度最低D. 公共服务业分布分散2. 消费者服务业中集聚程度较低的行业,其集聚程度较低的原因是()A. 主要分布在城市里B. 需要集聚雄厚人力资本C. 入口门槛相对较低D. 为了实现服务的均等化【答案】1. A 2. C【解析】【1题详解】区位基尼系数均大于0.4的情况称为集聚,大于0.6的情况则称为高度集聚。

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为0.517,整体集聚程度适中,A正确;消费者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为0.549,小于0.6,为集聚,B错误;公共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为0.445,集聚程度最低,C错误;公共服务业区位基尼系数为0.445,大于0.4,分布为集聚,D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由统计图可知,消费者服务业中集聚程度较低的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其分布不仅在城市,乡村也有,A错误;并不需要集聚雄厚人力资本,B错误;入口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其集聚程度较低,C正确;服务均等化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住宿和餐饮业属于消费者服务业,不属于公共服务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趋势与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相比,大多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

其集聚的类型类似于工业生产活动,既有同行业的聚集,也有不同服务行业的聚集。

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主要是追求企业问交流和合作的便利性和互补性以及高科技的技术市场。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本重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简答题1.什么是“荷兰病”,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荷兰发现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政府决定大力开采,使得短时期内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入到这些行业,经济一时繁荣。

人们财富积累的同时加大对进口品的需求,使得荷兰国内相关的工业受到发展限制,随后由于国际能源市场大幅波动,经济增长态势由此崩溃。

故称“荷兰病”,亦称“资源诅咒”。

现在所称“荷兰病”,一般是指一国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荷兰病”主要由政府错误政策引起1)初级产品出口收入激增,因外汇过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引起本币升值。

2)如果不相应降低汇率,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不振,收入和利润减少,失业激增。

3)初级产品出口的兴旺被其他部门生产萎缩抵消。

4)政府从出口天然气所得大量税收主要用于增加公务员工资而不是基础设施和其他出口部门。

5)一旦初级产品出口下降,经济增长徒然下降,甚至出现持续停滞和衰退。

2.罗斯托经济增长的6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界定: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

旧中国的各个王朝,中世纪的欧洲、中东和地中海等。

现在非洲一些国家仍处于该阶段。

特征:1)没有现代科学技术;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生产方法原始;3)社会结构僵化而缺乏弹性,社会等级之间很少有纵向流动性;4)思想观念消极无为,与宿命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质:1)产出增长缺乏持续性,2)虽然在特定时期也可能出现繁荣,但紧接着却是危机和衰落。

(2)起飞前提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界定: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最初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西欧开始的。

由来:1)在西欧,进入前提阶段是由其内部因素引起的,如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结构等因素。

2)而在现代史中,大部分传统社会是由先进社会外部入侵而进入的。

要素成本膨胀、“荷兰病”与中国制造业“空心化”:基于世界工厂

要素成本膨胀、“荷兰病”与中国制造业“空心化”:基于世界工厂

对冲制造业用工成本的上升、 提升产业 附加值率先迈向“ 第四产业” 、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 第四利润源” 、 防治“ 荷
兰病 ” 以避 免制 造业 “ 脱 实向虚 ” 、 推 进 国 际产能 与 区域经 济合 作 以化 解 1 P P和 1 1 1 P的 消极 影 响 , 成为 当前 应 对
制造 业 空心化 的重 中之 重 。
球迁徙现象的考察 , 发现具有垄断竞争特征的靠 4 造业在短期 内的低盈利性、 长期 内的利润趋零、 以及 自身过度繁
荣诱发的“ 荷 兰病” , 最终使得制造业走 向空心化 。当前 中国正面临着高端制造业加速向发达国家回流, 中低端 制造业加速向欠发达地 区转移, 以及 T P P和 r r I P带来的“ 贸易转移效应” 的 巨大冲击。因此 , 提高劳动生产率
之无 . 隗的“ 世界工 厂” 。
上升 ; 此外 ,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货币供应量提高过快 , 导
致行业工资水平 与全社会物价水平 的螺旋式抬高。与此
徙史 。
( 一) 英 国与世 界 工厂
所有其他国家 的总和, 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 国。
1 9 0 1 — 1 9 1 8年, 英 国“ 世界工厂” 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巩 固, 通过从殖 民地获取廉价劳动力、 原材料和市场 , 英 国输
出工业品制成 品, 并借助不平等 贸易使英 国财 富迅速增
世界工厂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
到世界 2 / 3 , 铁产量 占到 1 / 2 , 棉织品产量相 当于整个世界
造基地。数百年来, 在人类 工业化进程的大舞台上 , 先后 涌现 出英国、 美 国、 日 本和中国四个世界工厂的典型代表。
世界工厂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兴衰更替史 , 也是一部全球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中)薛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五、全球化深化和新兴经济体崛起那么我再和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态势、特征和问题。

我个人理解第一点其实我们区域经济学绝对不是研究一个国家内容,全球是一个封闭系统,换句话说全球化深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近年来我们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比如说现在我们有金砖四国,今年开了一个会把南非拉进来了,叫“BRICS”,过去叫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等等,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实际经济增速的一个预期。

那么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扮演着很重要的概念。

那么全球的资本的转移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然后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这张图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来,90年的浦东、97年的浦东和2005年的时候的浦东,这个都是在全球化一体化,换句话说在这个一体化过程中还是老生常谈,交通科技进步,以海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样的概念。

那么在全球化深化过程中,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我们说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可以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主题,而不仅仅是我们国家,我们给大家显示的奥巴马,奥巴马上台实际上是蓝领支持他的,他上台搞了几件事,第一就是医改,改的不太好,第二重振美国中产阶级,第三他开始对他本国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机场等再投资,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同时也要加强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所以打压我们的人民币,换句话说全球各国都在一个再平衡的概念中。

诸位请看我们国家从96年到09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待会给大家说自己的消费总是起不来,特别是居民消费这一块,在我们区域经济中有几个特殊的表现或者说锁定效应,待会给大家说一下。

最近几年,消费率甚至还有降低的趋势,而投资率还有抬高的趋势。

那么这个是我们“十二五”的一个实际上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实施,我个人理解在“十二五”期间是12个字,一个就是内需驱动,这是一个。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作者:龚秀国邓菊秋财经研究 2019年07期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9)04-0131-11一、中国式“荷兰病”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国际经济学文献中,根据Peter Neary(1984)的定义,“荷兰病”(Dutch Disease)是指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开发Slochteren天然气田而遭遇的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困境。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荷兰在其海岸沿线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从而使荷兰在60年代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

然而,在自然资源带给荷兰巨大财富的同时,荷兰盾大幅度升值,国内其他工业特别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与出口工业则不断失去国际竞争力,出现了逐步萎缩的所谓“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现象。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则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十分痛苦的结构调整危机。

作为一种经济病症,“荷兰病”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兴趣,Max Corden(1984)、Peter Neary(1984)、Sweder Van Wijnbergen(1984)等就对“荷兰病”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并以研究“荷兰病”而著称。

作为该领域基础性和代表性的成果,Corden和Neary(1982)的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大开发将导致由巨额财富带来的所谓“支出效应”以及由繁荣工业诱发的所谓“资源转移效应”,从而产生其他工业因遭受挤压而不断萎缩的“去工业化”现象以及国内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相对价格上升的“真实汇率升值”现象。

Neary和Van Wijnbergen(1986)进一步探讨了“荷兰病”对小型开放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他们阐述了以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一方面,如果政府维持固定汇率政策,那么国内物价水平就可能需要上涨以促使相对价格产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实施浮动汇率政策,那么,在没有相应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就可能因资源性产业繁荣而承受通货紧缩冲击,并在短期内对产出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荷兰病之于中国

荷兰病之于中国

荷兰病之于中国中国有荷兰病吗?找了半天的资料,把它们一一读过去。

按理来说,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有两种立场。

一种是有,另一种是没有。

事实上目前对这个问题的主流看法是隐隐约约地说中国有荷兰病,这类文献先是研究国外的案例,然后对中国提出警惕。

言中充满了对中国经济极速增长的恐慌。

而分析之后,我的观点是:首先认同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背后的一些问题,但明确指出中国没有荷兰病而且将来发生荷兰病的可能性也很小。

这是我国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产业升级问题。

警惕荷兰病,对中国中西部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纵观各发达国家经济崛起的历史,当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长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只有通过成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才能安全度过这个阶段,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目前,从国际、国内以及中部经济形势来看,原油、煤炭、电力、运输价格不断上升,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大的增长期。

除了以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资金成本等为特征的高价工业化和高价城市化之外,我国的和平发展成本也在逐步上升。

这种高成本增长是我国企业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它将对中国很多以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为优势的区域、企业提出严峻的考验。

同时,由于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与波动、汇市升值压力、贸易和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加剧。

这对地处中西部的省区来说,“产业结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缺陷可归纳为六个字,即:偏(产业结构演进中出现偏差)、僵(经济体制僵化)、小(资金投入和产业规模较小)、弱(科技创新能力弱)、重(重复建设导致产品结构趋同)、低(对外开放程度低)1”。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理论出现偏差: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和领导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多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结构与经济风险--来自“荷兰病”的模型分析

产业结构与经济风险--来自“荷兰病”的模型分析

产业结构与经济风险——来自“荷兰病”的模型分析李军林;王麒植;姚东旻【摘要】“荷兰病”原指一国由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出口而导致经济先繁荣后急剧萎缩的现象。

本文将此概念拓展,认为此类“荷兰病”可以在任何产业中发生,其本质是追求现期利润而导致的产业过度集中,从而使经济体面临巨大的整体不确定性。

通过分析此种经济模式的内在“荷兰病”趋势带来的不稳定性,说明了这种表面的经济繁荣是以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风险为代价的。

本文发现,价格信号和利润信号可能无法全部反映行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市场机制在引导产业结构形成时的局限性,警惕此类信号的误导。

此外,本文建议培育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以提高经济体的“容错”能力,同时产业政策的激进与保守也应取决于经济体的“容错”能力大小。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8【关键词】关键词荷兰病金融危机产业结构经济风险【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the-journal-humanities_thesis/0201214298668.html◎ 李军林王麒植姚东旻内容提要“荷兰病”原指一国由于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出口而导致经济先繁荣后急剧萎缩的现象。

本文将此概念拓展,认为此类“荷兰病”可以在任何产业中发生,其本质是追求现期利润而导致的产业过度集中,从而使经济体面临巨大的整体不确定性。

通过分析此种经济模式的内在“荷兰病”趋势带来的不稳定性,说明了这种表面的经济繁荣是以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风险为代价的。

本文发现,价格信号和利润信号可能无法全部反映行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市场机制在引导产业结构形成时的局限性,警惕此类信号的误导。

此外,本文建议培育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以提高经济体的“容错”能力,同时产业政策的激进与保守也应取决于经济体的“容错”能力大小。

“荷兰病”: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经济停滞

“荷兰病”: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经济停滞

[案例2 —17 ] “荷兰病”: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经济停滞一何谓“荷兰病”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繁荣固然能改善国际收支地位和提高国民收入,但也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某些不利的变化。

二战后荷兰在各个经济淋浴都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繁荣,通货膨胀率很少超过3% ,GDP增长绿极少低于5% ,事业率也只在1%左右波动,这一数字远低于同期美国的事业率。

60年代,荷兰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随着开采量和出口量的上升,天然气出口收入快速增长,1976年达20亿美元,经常项目从1967—1971年的年均1.3亿美元赤字变为1972—1976年的年均20亿美元顺差。

但是,天然气带来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财富,而且还有一系列不利于国民经济结构正常运转的副作用;天然气出口收入的急剧增长提高了荷兰货币(盾)的外汇绿,70年代中期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工业生产率的下降又导致失业率上升,从70年代初的1.1%提高到70年代后期的5%以上。

这种由初级产品出口收入的剧增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后来被称为“荷兰病”。

二“荷兰病”的病例出现“荷兰病”的不止荷兰这一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

1.尼日尼亚。

在第一次石油出口高峰到来以前,尼日尼亚是非洲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尼日尼亚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该国在可可、棉花和橡胶方面出口实力强大,使得这样一个人口急剧增长的国家保持着农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其增长率仅次于巴西。

同时,制造业部门的增长也很迅速。

在整个60年代尼日尼亚国内通货膨胀绿都保持在3%的水平以下,政府开支的增加也牢牢地受到控制。

由于尼日尼亚是一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工业是其经济支柱,因此这个国家在两次石油危机之间的石油生产繁荣时期获益颇丰。

石油出口收入从1974年的89亿美元上升到1980年的256亿美元。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尼日尼亚实行固定汇率,但是由于增加的石油收入绝大部分用在不切实际的发展项目与政府开支上,过量的有效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国内价格水平增长得比国际价格水平快,实际汇率明显高于官方的固定汇率。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

我国资源富集地区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政策探讨殷俐娟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摘要: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业绩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这种现象形成所谓的“资源诅咒”效应。

我国属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还不存在资源诅咒的问题,但在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存在类似资源诅咒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避免“资源诅咒”的发生,让资源成为国家的“福祉”。

关键词:资源诅咒,荷兰病,制度弱化,政策选择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资源开采加速。

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

我国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密集区,而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资源匮乏,资源供给长期不足。

但从直观上来看,我国自然资源丰裕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省份的经济增长却大大落后于资源贫乏的东部沿海省份。

许多资源丰裕地区不是越来越富,而是相对越来越穷,所在地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出现了“富饶的贫困”[1]。

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世界也呈现出相似的图景,即那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表现远不如那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

一般而言,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会有力地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资本形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

但事实却一再证明,自然资源丰富并没构成经济发展的“福祉”,反而限制和妨碍了经济持续增长,并导致社会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等等,这种现象被国际经济学界赋予了一个专有名词—-资源诅咒。

2 “资源诅咒”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国际经济学界对于“资源诅咒”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有20多年,这一命题是20世纪末发展经济学重要的发现之一,并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荷兰病

荷兰病

荷兰病的案例分析一、引言中国经济发展地区的“荷兰病”,在一些自然资源储备量较为丰富的地区,以及产业结构发展单一的地区,“荷兰病”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的。

只有积极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才能及时的摆脱“荷兰病”。

(一)荷兰病案例的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自我国开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各自的自然资源的储备的开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对于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荷兰病”。

对地区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国内有关“荷兰病”的理论研究却相对非常落后。

理论需求与理论供给之间存在“超额需求”缺口。

2.研究意义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多样化的结果。

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显示,与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一些资源富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不佳。

自然资源都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生产要素,如果仅仅因为一些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就将其罪责归咎为自然资源的话,未免有些牵强。

因此有必要重新解读荷兰病,为资源正名,找到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增长反而落后于资源匿乏地区的真正原因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可借鉴的意义。

(二)荷兰病产生的背景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间接提升了国内非贸易品的价格,其从其他非相关产业中抽取了大量的劳动力与资本;同时,本币在资源的大量出口的情况下快速升值,对其他产业的出口造成了经济损害,加之遇到汇率的不稳定因素,将在国内市场中形成不可避免的通货膨胀。

上述的两个情况都是在短期内会产生的结果,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其会对教育、创新等方面造成影响,对经济的增长造成阻碍作用,损害经济发展的潜力。

荷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发展中,发现了天然气的大量自然资源储备,并迅速转换成了天然气出口的大国。

由于其过分的注重天然气的产业发展,忽视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创新能力的丧失,最终导致了国内的其他产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荷兰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劳动密集型“荷兰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劳动密集型“荷兰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内容摘要:“荷兰病”现象并不局限于自然资源,对于我国来说,由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拉动的经济增长下也出现了“荷兰病”病症。

本文首先分析了“荷兰病”经典模型,然后基于1990-2011年的年度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业、非劳动密集型出口制造业、服务业中存在的“荷兰病”现象,回归结果显示:支出效应在以上三个部门都存在,资源转移效应仅在农业中存在。

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出口经济荷兰病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用来指一国尤其是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退的现象,又称为“资源诅咒”。

通常意义上的“荷兰病“指的都和自然资源的发掘有关,比如煤炭、石油等。

耶鲁大学教授拉尼斯在2007年提出了“中国式另类荷兰病”,这种荷兰病并不是起源于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是来源于大规模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和大量资本输入,伴随着被低估的货币汇率与大量涌进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一些投资资本,它带来的货币升值和通货膨胀使得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不得不转向国内非贸易部门。

对“荷兰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自然资源富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主要有龚秀国(2007、2008、2010)、李玫瑰和连序海(2011)、王英(2010)研究了拉尼斯定义的“中国式荷兰病”,即“劳动力密集型荷兰病”,但得出的结论和采用的方法不一。

本文用计量实证研究我国经济是否存在“荷兰病”。

模型分析Corden和Neary(1982)提出了小国开放经济体的荷兰病模型。

“荷兰病”效应包括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

资源转移效应指资源品部门的繁荣提高了该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从而把其他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到该部门。

支出效应指国民收入的增加导致了需求的增加,对可贸易品的超额需求可以通过进口满足,对不可贸易品的超额需求造成价格上升,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真实汇率升值,降低了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国不存在荷兰病

中国不存在荷兰病


• 组员:唐飞,王新雅,钱鹏阳,钱海蒙, 组员:唐飞,王新雅,钱鹏阳,钱海蒙, 王海宝


二提出观点
• • • • • 分析判断的标准: 分析判断的标准: 1荷兰病的特征 荷兰病的特征 2经济增长或发展的本质 经济增长或发展的本质 3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同意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同意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否认中国存在荷 兰病和将来发生荷兰病的可能性

分析荷兰病
• 病症:通货膨胀率奇高、失业率上升、经 病症:通货膨胀率奇高、失业率上升、 济增长速度下降、相关产业(特别是工业) 济增长速度下降、相关产业(特别是工业) 发展受挫。 发展受挫。 • 引发原因:新的自然资源,短期外汇流入 引发原因:新的自然资源, 事件 • 病因突发 • 相关产业受挫
什样的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
• • • • 工业化, 工业化,信息化 全球化(国际分工) 全球化(国际分工) 大国经济 总结

四中国发展战略及启示
• 产品价值链的上移。雁行理论,跨国投资。 产品价值链的上移。雁行理论,跨国投资。 • 要素组合。利用全球化条件进行要素的国 要素组合。 际化组合,形成本国的竞争优势。 际化组合,形成本国的竞争优势。提高全 要素生产率。 要素生产率。 • 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 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 • 注重制度因素。汇率制度改革。 注重制度因素。汇率制度改革。

三论证-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三论证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 通胀率。中国当前的通胀率(国际国内因 通胀率。中国当前的通胀率( 素) • 增长率 • 失业率从 失业率从1992年以来到是呈显著上升趋势 年以来到是呈显著上升趋势 尤其是2000年以来上升了 个百分点。 年以来上升了1个百分点 的。尤其是 年以来上升了 个百分点。 • 1985-2007国际收支差额年均增长率为 国际收支差额年均增长率为 224.96%,1990年达到历史最高为上年的 , 年达到历史最高为上年的 25倍。 倍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财政收支政策研究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财政收支政策研究

China's "Dutch Disease" and China's Fiscal
Policy
作者: 龚秀国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页码: 45-4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荷兰病;体制惰性效应;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政策
摘要:从来源于入世后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繁荣的中国式“荷兰病”理论出发,分析中国式荷兰病通过“体制惰性效应”对中国财政收支体制与财政收支政策的诸多影响。

研究发现,在中国财政收支状况改善的同时,不仅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明显恶化,而且社会财富加速向公共部门集中,“国富民穷”现象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到较大制约。

因此,应及时对个人、企业进行实质性减税,积极扩大政府公共臊务范围及领域,增加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学技术以及农业的财政支出比重,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利与义务,从而确保中国经济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荷兰病"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作者:龚秀国邓菊秋财经研究 2019年07期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9)04-0131-11一、中国式“荷兰病”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在国际经济学文献中,根据Peter Neary(1984)的定义,“荷兰病”(Dutch Disease)是指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开发Slochteren天然气田而遭遇的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困境。

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荷兰在其海岸沿线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从而使荷兰在60年代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

然而,在自然资源带给荷兰巨大财富的同时,荷兰盾大幅度升值,国内其他工业特别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与出口工业则不断失去国际竞争力,出现了逐步萎缩的所谓“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现象。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则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十分痛苦的结构调整危机。

作为一种经济病症,“荷兰病”在20世纪80年代吸引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广泛兴趣,Max Corden(1984)、Peter Neary(1984)、Sweder Van Wijnbergen(1984)等就对“荷兰病”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并以研究“荷兰病”而著称。

作为该领域基础性和代表性的成果,Corden和Neary(1982)的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大开发将导致由巨额财富带来的所谓“支出效应”以及由繁荣工业诱发的所谓“资源转移效应”,从而产生其他工业因遭受挤压而不断萎缩的“去工业化”现象以及国内非贸易品对贸易品相对价格上升的“真实汇率升值”现象。

Neary和Van Wijnbergen(1986)进一步探讨了“荷兰病”对小型开放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他们阐述了以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一方面,如果政府维持固定汇率政策,那么国内物价水平就可能需要上涨以促使相对价格产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实施浮动汇率政策,那么,在没有相应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国民经济就可能因资源性产业繁荣而承受通货紧缩冲击,并在短期内对产出和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层更多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关注“荷兰病”,这就是“荷兰病”揭示的所谓“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假说,即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诱导政府选择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和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并滋生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惰性,从而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为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Sachs和Warner(1995)通过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联系,即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有更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更低的社会福利水平。

不仅国家层面如此,徐康宁、王剑(2019)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即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着“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现象。

为此,人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危险性。

众所周知,在社会财富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管理技能等四种稀缺的基本要素中,占世界人口20%的中国无疑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笔者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大发现和大开发一样,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会产生某种形式的“荷兰病”。

由于这种“荷兰病”与传统“荷兰病”产生的原因不同,其产生时机、作用机制和表现形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区别,我们称为“中国式荷兰病”。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里程碑,2001年11月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就为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顺利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按照现代国际经济学理论,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状况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那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换句话说,加入WTO就是中国大规模开发利用国内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契机以及中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迈上繁荣的开端。

按照分析“荷兰病”的传统模式即Corden和Neary(1982)模型,我们把中国经济区分为三个不同的产业,一是不能进行贸易的非贸易品行业,包括我国没有开放或者开放程度极低的产业,我们统称为“服务业”;二是在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在历经前所未有繁荣的产业,这就是我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三是在扩大开放后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并遭遇繁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后续效应影响的其他产业,这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还包括我国入世后纳入开放范围的农业等土地密集型或其他资源型产业。

为此,我们必须从实证研究角度首先验证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入世后的确经历了空前繁荣。

事实上,自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以及外来直接投资对中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促使中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加工贸易空前繁荣起来;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出口以及顺差逐年大幅度增长,到2019年已高达9861亿美元、6177亿美元和2493亿美元,分别是2001年的4.08倍、4.19倍和4.74倍(参见表1)。

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据45%—48%的份额,加工贸易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一直占据约51%—55%的份额,加工贸易顺差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的繁荣无疑是中国整个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见表2和表3)。

入世以来,在加工贸易的有力推动下,中国对外贸易焕发了势不可挡的活力,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到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高达2.17万亿美元,是2001年的4.3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也逐步扩大,自2019年首次超过10000亿美元以来,贸易顺差急剧增长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在严格外汇管制和不灵活汇率制度条件下,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大规模涌入以及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无疑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了巨大的升值压力(见表2)。

因此,按照“荷兰病”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繁荣至少可以通过传统的“支出效应”和“资源转移效应”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并成为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和政策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一方面,2001—2019年,在繁荣的加工贸易和对外贸易带动下,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加速,几乎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19年已稳居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地位;特别地,中国人均GDP也在5年间加速增长并成功地翻了一番,由2001年的1017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2045美元(见表4)。

至此,中国已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并自豪地迈进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业”。

换句话说,中国大力开发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收获了巨大财富,所以由巨额财富诱发的“支出效应”已十分明显。

随着入世后我国居民愈来愈富裕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物价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价格指数和粮食价格指数近年来出现了节节攀升的势头,2019年以来以粮食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已十分明显(见表5)。

另一方面,随着入世后我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繁荣以及相关产业劳动力工资收入的提高,我国也产生了显著的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大转移,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转移效应”:一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涌入中心城市以寻找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二是经营困难或者发展前景看淡的国有企业的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工程师等转入其他待遇更高、条件更好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工作;三是发展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量涌入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在入世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繁荣所带来的“资源转移效应”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传统农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断遭受严重挑战,不少产业出现了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日益弱化以及市场份额逐步萎缩的典型的“去工业化”现象。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我国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始终是一个突出问题。

因此,在入世后我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探讨我国区域经济所受之影响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下文笔者将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证研究角度深入分析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式“荷兰病”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做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二、中国式“荷兰病”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与传统“荷兰病”涉及的小型、开放经济体不同,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幅员辽阔和人口最多的大国;由于西部地区的历史原因(如过去“三线”建设时,工厂靠山进沟,社会负担沉重)、地理原因(处于国内运输网的末梢、国内大市场的边缘)以及政策原因(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被人为地滞后)等因素,东西部市场主体并非处于同等起跑线上,而且长期存在着所谓“东西部差距”问题。

随着入世后全国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繁荣和外来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涌入,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东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选择了颇具典型代表意义的两个省份和两个直辖市,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的四川省、重庆市与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上海市。

这四个省市都位于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具潜力和活力的著名“长江经济增长带”上的四个亮点。

具体做法是,把长江“龙头”的上海与“龙尾”的重庆、长江下游的江苏与上游的四川分别进行比较。

首先,入世后我国加工贸易的繁荣实质上就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繁荣,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加工贸易基本上仍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作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的直接体现,入世后我国加工贸易特别是加工出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201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已超过6000亿美元,是2002年的3.4倍(见表6)。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西部典型劳动力资源大省、市的四川、重庆却并没有享受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繁荣,它们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份额居然不到一个百分点,完全处于无足轻重的状态:重庆市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未超过0.1%,而四川省的比重在入世后前四年一直稳步下降,从2002年的0.5%下降到2019年人民币汇率改革时的0.1%,此后虽然稳步回升,但迄今为止仍未收回失去的小小阵地;目前,两省市加工贸易出口之和仍不足全国的半个百分点(见表6)。

与此相反,作为典型东部沿海省市的上海、江苏,它们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份额入世后却一直在稳步上升,上海市从2002年的10%上升至2019年的13%,增加3个百分点,而江苏省则从2002年的12%上升至2019年的21%,增加9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