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
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
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2019-06-2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
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2019-06-2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
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
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2019-06-2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
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
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2019-06-2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
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
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2019-06-2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2019-06-2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
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
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内阁制度正式确立于:明成祖时期。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问题】票拟权:系指对中央、地方各衙门及臣僚呈送皇帝的章奏,内阁根据有关法规和典章律例代拟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

【易错点】明朝中央制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废丞相和设内阁。

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它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③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学士入值。

翰林学士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立①时间:雍正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