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012) 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人生在世:人学思考的出发点
人生在世,既是个体生命的起点,也是人学研究的源 点:不同的时代风貌与文明特征,造就了各异的人学 研究理路;然而,无论何种理路,其思考的出发点都 应是历史与现实双重交织之中从事生命活动的活生生 的人。
引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历史与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全人类的解放集 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的与实践方向。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另一方 面,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与唯物史观紧密结 合在一起——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 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 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 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 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68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现实与历史中的个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 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 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 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 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从思维中抽象出来并进而 固化而成的物质出发,因此忽视了人的因素;唯心主义则是从理性反 思创造出来并进而灵动起来的概念出发,将人抽象为主观精神。马克 思在“双重扬弃”的基础上,亦即从主体与对象两个维度扬弃了旧唯 物主义与思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特质,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 创建了新唯物主义。
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进 行物质生产的人;显然,马克思与恩格斯极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 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如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 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离不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生产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 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 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 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72页、第88页。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新唯物主义的崭新之处
“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 性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
章),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这种新唯物主义的崭新之处就在于它所考察的“物”不再孤立于人、 自绝于人的活动,正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创造了其“身外”的“物 的世界”。 通过诉诸于具体的、历史的人类感性实践活动,新唯物 主义将整个对象世界与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勾连起来。因此, 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必须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 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指不能脱离人及其活动孤立地看待物 质世界和人类历史进程。
(2) 费尔巴哈(L. Feuerbach, 1804-1872)论人的自然与社会性
观念只是通过传达、通过人与人的谈话而产生的。人们获得 概念和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 的。人是由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的,精神的人 也是这样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 的原则和标准。我所以确知有在我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存在, 乃是由于我确知有在我以外的另一个人的存在。(《未来哲 学原理》)
就此而言,马克思从生存论的角度思考人的存在,立足于人的现实生 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立足于 “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来 探讨人的现实而非臆造的实际生活过程, 从而揭示这种实际生活过 程的起源和历史地形成的现实本质。
2.“我们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第一卷 第一章“费尔巴哈”中多次提到“我们的出发点”,由此可见这一 问题对于唯物史观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 点:“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 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 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 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66-67页)
1.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1)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 人是理性主体
“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确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人类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所有在感觉、知识和认识 方面,在我们的本能和意志方面,只要是属于人类 的,都含有一种 “思想”。(《历史哲学》)
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 西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 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 的时代。(《法哲学原理》)
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属神的三位一体,就是理 性、爱和意志的统一。理性、意志、爱或心,并不是人所具 有的力量;因为,没有了它们,人就等于乌有,只是凭借它 们,他才成其为人,它们是……属神的、绝对的权力,这种 权力是人所不能违背的。(《基督教的本质》)
(3)马克思的双重扬弃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人生在世,既是个体生命的起点,也是人学研究的源 点:不同的时代风貌与文明特征,造就了各异的人学 研究理路;然而,无论何种理路,其思考的出发点都 应是历史与现实双重交织之中从事生命活动的活生生 的人。
引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历史与现实的人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全人类的解放集 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的与实践方向。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另一方 面,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与唯物史观紧密结 合在一起——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 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恩格斯)。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 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 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 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68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现实与历史中的个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 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 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 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 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从思维中抽象出来并进而 固化而成的物质出发,因此忽视了人的因素;唯心主义则是从理性反 思创造出来并进而灵动起来的概念出发,将人抽象为主观精神。马克 思在“双重扬弃”的基础上,亦即从主体与对象两个维度扬弃了旧唯 物主义与思辨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特质,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 创建了新唯物主义。
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进 行物质生产的人;显然,马克思与恩格斯极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 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不仅如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 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离不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生产活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 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 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 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 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72页、第88页。
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新唯物主义的崭新之处
“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 性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
章),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这种新唯物主义的崭新之处就在于它所考察的“物”不再孤立于人、 自绝于人的活动,正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创造了其“身外”的“物 的世界”。 通过诉诸于具体的、历史的人类感性实践活动,新唯物 主义将整个对象世界与现实个人的实践活动直接勾连起来。因此, 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必须着眼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 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指不能脱离人及其活动孤立地看待物 质世界和人类历史进程。
(2) 费尔巴哈(L. Feuerbach, 1804-1872)论人的自然与社会性
观念只是通过传达、通过人与人的谈话而产生的。人们获得 概念和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 的。人是由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的,精神的人 也是这样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 的原则和标准。我所以确知有在我以外的其他事物的存在, 乃是由于我确知有在我以外的另一个人的存在。(《未来哲 学原理》)
就此而言,马克思从生存论的角度思考人的存在,立足于人的现实生 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立足于 “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来 探讨人的现实而非臆造的实际生活过程, 从而揭示这种实际生活过 程的起源和历史地形成的现实本质。
2.“我们的出发点”:现实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第一卷 第一章“费尔巴哈”中多次提到“我们的出发点”,由此可见这一 问题对于唯物史观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 点:“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 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 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 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66-67页)
1.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1)黑格尔(G.W.F.Hegel,1770-1831): 人是理性主体
“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确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人类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所有在感觉、知识和认识 方面,在我们的本能和意志方面,只要是属于人类 的,都含有一种 “思想”。(《历史哲学》)
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 西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 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 的时代。(《法哲学原理》)
在人里面而又超乎个别的人之上的属神的三位一体,就是理 性、爱和意志的统一。理性、意志、爱或心,并不是人所具 有的力量;因为,没有了它们,人就等于乌有,只是凭借它 们,他才成其为人,它们是……属神的、绝对的权力,这种 权力是人所不能违背的。(《基督教的本质》)
(3)马克思的双重扬弃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