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导学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宋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提问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词牌特点、作者背景和词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供学生预习和课堂参考。
2. 《青玉案元夕》全文:准备打印或电子版的词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标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呈现:展示《青玉案元夕》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内容分析:分析词的结构、意象、典故等,解释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特点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4. 作业设计:考虑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十、课后作业
2. 预习下一课:提前告知下一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预习相关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十一、教学拓展
1.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青玉案元夕》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词牌知识介绍:整理词牌《青玉案元夕》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4. 鉴赏指导:提供词作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宋词。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为学习《青玉案·元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1.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分享一些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佳作。

教学活动:1. 播放一段关于元宵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元宵节诗词。

3. 教师总结并引入《青玉案·元夕》这首诗。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情感。

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逐句解析《青玉案·元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 学生分享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举例说明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朗读与感悟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青玉案·元夕》的内涵。

教学内容: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青玉案·元夕》。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2.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感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四章:创作与分享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学生根据《青玉案·元夕》的启发进行诗词创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一些创作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2.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并准备分享自己的作品。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交流创作心得。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节日氛围和喜悦心情。

(2)了解中国古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

2. 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词意境的感悟和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青玉案·元夕》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

(2)提问:你们对元宵节有哪些了解和印象?2. 诗词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探讨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意境感悟与创意写作(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青玉案·元夕》与其他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如《正月十五夜》。

2. 文化探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元宵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诗词中的社会意义。

七、作业布置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小文章,可以描述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也可以分享自己过元宵节的故事。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青玉案元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部分。

本节课主要详细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学习这首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深入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辛弃疾的思想情怀,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回忆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了解词的背景,感知词的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为例,讲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词句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特点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3. 中间部分: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你最喜欢的意象,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意象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因为它描绘了元宵节热闹非凡的景象,展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喜悦心情。

2. 课后反思:结合课堂所学,对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对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青玉案 元夕》导学案

《青玉案 元夕》导学案

《青玉案元夕》——导学案一、教学目标(加粗字为重难点)1、了解全词内容2、探究学习手法3、研讨赏析情感4、分析人物形象二、教材助读走近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情感主以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主,并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三、了解背景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悲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三、文体知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四、夯实基础,字音辨识黄金缕.笑语盈盈....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五、通读全词,整体感知,问题生成注:自我感知全词,自我生疑,自己思考。

思考不通时,可于小组探讨时提出。

倘还不能解决,可于成果展示时向教师提疑,解决问题。

六、探究文本,分析研讨。

(各组按标号讨论解决各自问题)1.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作者运用花千树这一对象加以比喻灯景,营造出了怎样一种画面?“更吹落”一句就“东风”一句来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宝马雕车香满路。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凤箫声动,玉壶流转,一夜鱼龙舞。

请用“联系法”赏析品鉴这句词。

4.蛾儿雪柳黄金缕。

找出《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和此句相似之句,并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赏析,探索作者深意。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时,我们将分析词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运用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象运用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3.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青玉案·元夕》,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4. 诗句解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词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5. 随堂练习:针对词中的意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象和词人思想感情的理解,互相学习、交流。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深入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辛弃疾3. 元宵节4. 意象:花灯、焰火、舞娘5. 思想感情: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中的意象运用。

答案:词中运用了花灯、焰火、舞娘等意象,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

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意人生》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以及相关的文学背景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2. 通过对《青玉案·元夕》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把握《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辛弃疾生平介绍、《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古诗词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铺垫。

3. 诗词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的结构、用词、意境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鉴赏的技巧,结合《青玉案·元夕》进行实例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8.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生平简介2. 《青玉案·元夕》全文3. 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青玉案·元夕》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绘了烟花绽放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阅读: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成就。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特点1.2 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节日——元宵节1.3 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学习任务第二章:诗词背景2.1 讲解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2.2 分析诗词中的元宵节氛围2.3 引导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第三章:诗词解析3.1 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解释生僻词汇3.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 探讨词人的思想感情第四章:词歌朗诵4.1 示范朗诵,讲解朗诵技巧4.2 分组让学生进行朗诵练习4.3 点评学生朗诵,给予改进建议第五章:创意表达5.1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的画面5.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创意5.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成果第六章:作业布置6.1 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布置相关作业6.2 强调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6.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个性,充分理解词作7.2 强调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阅读、欣赏词作7.3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引发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兴趣第八章:拓展学习8.1 推荐相关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8.2 分析词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8.3 组织诗词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九章:课堂反馈9.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9.2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改进建议9.3 为后续课程提供调整依据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10.2 强调作业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10.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词中的情感与当代生活的关联6.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个人感悟6.3 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角度分析词作的价值第七章:实践活动7.1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以“元夕”为主题,创作一篇现代文或绘画作品7.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7.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第八章:文化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中涉及的民俗文化8.2 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制作PPT进行分享第九章:课程评价9.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及收获9.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学习心得10.2 学生分享对词作的新认识和未来学习计划10.3 布置长期作业: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诗词背景讲解在讲解诗词背景时,需要重点关注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和习俗,以及词人的生活背景。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分析其表达效果。

(3)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3)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关键字词和意象的理解。

(2)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青玉案·元夕》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青玉案·元夕》,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词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青玉案·元夕》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读诗词,理解关键字词和意象。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和赏析《青玉案·元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赏析文章。

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诗词教学《青玉案·元夕》导学案

诗词教学《青玉案·元夕》导学案

学生对诗词主题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程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程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学方法是否生 动有趣
教学方法是否易 于理解
教学方法是否能 够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否能 够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诗歌的记忆效果
互动式教学法
定义: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施方式: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优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诗词教学,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诗词作品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介绍《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词意:逐句解释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分析艺术手法:讲解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品读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课堂互动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促进思考和交流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互相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歌中的角色,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稻壳学院
诗词教学《青玉案·元夕》导学案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07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内容
04
教学步骤
06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01
添加章节标题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词”,具体章节为《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的朗读与赏析、词中意象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体会古代词人的情怀。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背景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词谱、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引入课题。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词牌《青玉案》,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3. 朗读与赏析:带领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注意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词的美感。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瑞香”、“瑞雪”等,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5. 情感理解:讲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家国、亲人的思念之情。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词,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经典例词,分析其意象、情感,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首词的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词牌《青玉案》的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词中意象的罗列、作者情感的理解。

3. 中间部分:板书《青玉案元夕》全文,标注节奏、韵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堂所学,以“元夕”为主题,创作一首词。

2. 答案示例:《浪淘沙·元夕》瑞雪兆丰年,灯火辉煌。

人间喜乐,共赏圆月。

思念如潮涌,家国情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

1.1.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韵律、节奏的把握。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感知作者的情感。

1.2.3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情感。

1.3.2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1.3.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讨的良好学习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

2.1.2 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诗句。

2.1.3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2.2.2 掌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2.2.3 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1.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3.1.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相关的图片、音乐等。

3.2.2 使用PPT呈现诗词内容、解析。

3.2.3 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4.1.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4.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解析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4.3.2 讲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诗句。

4.3.3 分析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4.4 互动环节4.4.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青玉案元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辛弃疾的词风及《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难写字的学习。

(2)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词的美。

5. 拓展延伸(1)对比学习其他辛弃疾的词作,分析其词风特点。

(2)推荐相关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准确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写一篇关于《青玉案元夕》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生平和创作风格的资料。

2. 《青玉案元夕》的注释及译文。

3. 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4. 古典诗词鉴赏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析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2.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学习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学习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背诵,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青玉案·元夕》,学生跟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知识讲解: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词的基本知识。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讲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课堂讨论。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全文2. 黑板右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象:东风、花、星情感:怀古、忧国、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

1.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1.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理解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分析《青玉案元夕》的韵律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1.2.2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词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1.2.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1.3.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发展开放、包容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元宵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古代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韵律、结构等特点,深入剖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4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 元夕

2024年公开课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领悟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难点: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引发学生对元宵节的兴趣。

(2)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青玉案·元夕》。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青玉案·元夕》,感知词的意境。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深入理解词意。

4.课堂讲解(1)讲解词的背景:辛弃疾创作《青玉案·元夕》的时期背景及其思想感情。

(2)分析词的意象:如“飞烟散尽”、“疏星残月”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3)解析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修辞鉴赏能力。

(4)领悟情感表达:辛弃疾在词中表达的孤独、惆怅之情,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元宵节的感受。

(2)比较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分析其风格特点。

6.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题目自拟。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赏析。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讲解词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

4.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展现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分析2. 诗词意境的感悟3. 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历史文化的挖掘2. 诗词情感的深入理解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知诗词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文化挖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词中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入感悟诗词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4. 学生对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把握5.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词鉴赏的情境。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品味诗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词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正常使用。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青玉案元夕》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牌、作者辛弃疾的介绍,对词作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以及对元夕文化背景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元夕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青玉案元夕》中词句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夕民俗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夕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作者及词牌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讲解《青玉案》的词牌特点。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作的基本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

5. 赏析讲解:对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对词作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辛弃疾2. 词牌:《青玉案》3. 内容:上阕、下阕4. 风格特点:豪放、激昂、含蓄5. 名句赏析:举例分析七、作业设计答案:学生可从词作内容、风格、意境等方面进行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与元夕有关的诗词,分析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对词作内容的理解仍需加强,今后教学中应注意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青玉案元夕》中词句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2.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在词中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 • 元夕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反衬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掌握反衬手法,理解千古名句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
宝马雕车: 凤箫:
星如雨: 雪柳: 玉壶光转: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m ó)然: 阑珊: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词句的意思。

(1)更吹落,星如雨
(2)宝马雕车香满路
(3)笑语盈盈暗香去
(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辛弃疾(1140-1207) 词人。

字 ,号 ,他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 ”并称。

有《 》。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4.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词作《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者抒发了
感情。

5.元夕是 ,也称 、 。

6.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概括词的上写片内容。

上片:
下片:
三、问题探究
1.词的上片,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词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元宵节的景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填写表格)
3.下片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4.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作者为了写出“寻觅”之苦,运用了何种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
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意是什么?(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者所处的时代)
四、课堂总结 1.主旨:
2.写作特色
五、拓展延伸
阅读这首词,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1、全篇突出渲染了哪一个字?作者又是如何突出渲染的?
愁。

(1)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2)运用衬托手法,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何表达效果?
(1)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

(2)使整篇词作在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

(3)领起“欲说还休”。

六、课堂检测
1、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中年时参加抗金义军,晚年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受到主和派的打击。

B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C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D辛弃疾今存词数量为宋人之冠。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等均有名。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此词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从正面衬托了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

B“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是反衬,“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对“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反衬。

C词的下片用盛装艳福的丽人从正面来衬托孤高脱俗的美人,丽人、美人相映生辉,令孤高脱俗的美人更见其美丽。

D全词十三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

这不是喧宾夺
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突
出。

3、下列关于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面上这首词极写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

B实际上这首词含有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
复国的意味。

C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坚贞不屈、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
格。

附:课外阅读材料
致辛弃疾
只谈风月!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
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
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
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
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
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
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
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
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
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
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
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
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
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
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
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
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
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
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
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
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
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
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
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
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
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
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
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
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
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
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
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
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
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
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
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
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
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
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
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
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
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
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
事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