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
17登鹳雀楼 (1)
què
孔雀
麻雀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lóu
楼房 高楼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yī
依靠 依傍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rù
出入 加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yù
欲望 欲念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qióng
贫穷 穷苦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mù
目光 目击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gèng
更加 更多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白
黄
日
河
依
靠着
山
中条山
尽,
落下去了
傍晚的太阳
入
海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流。
调整顺序——“入海 流”就是“流入 海”。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欲
想要
穷
全部
千
看到
里
层
目,
楼。
添加变通顺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全部景色
更
就要
上
一
再登上一层楼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 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 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 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 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 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 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 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学古诗要求一:读准字音 学古诗要求二:读通诗句 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 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
17登鹳雀楼
黄 河
huánɡ hïu huán hã
bá rì
huánɡ hã
千 qiün nǐ mù 里 qiün lǐ mù 目 qün lǐ mù
quâ lïu
yÿ cãnɡ lïu yì cãn lïu
yì cãnɡ lïu
鹳 雀 楼
ɡuàn
ɡuànɡ quâ lïu
ɡuàn
qûâ lïu
rân
yi
rân
雀 栖息 而 得 名。楼 有 三 层,高 大 雄 伟,
shì dýnɡ ɡüo ɡuün jǐnɡ de hǎo dì fɑnɡ hîu bâi hã shuǐ chōnɡ
是 登 高 观 景 的 好 地 方。后 被 河 水 冲
huǐ
毁。
wánɡ zhÿ huàn tánɡ dài shÿ rãn
2.王 之 涣(688年~742年):唐 代 诗 人。
诗人 想 看到 更 远的 景色,这 表
xiàn le shÿ rãn jÿ jí xiànɡ shànɡ de jìn qǔ jÿnɡ shãn
现了诗 人积极 向 上 的 进 取精 神。
zuî yâ xiǎo chüo shì
作业小 超 市
bâi sînɡ
sÿ kǎo
dýnɡ ɡuàn quâ lïu
1.鹳 雀 楼:唐 代 时 在 蒲 州(今 山 西 省
yǒnɡ jì xiàn xÿ nán de huánɡ hã zhÿ pàn yÿn chánɡ yǒu ɡuàn
永 济县)西 南 的 黄 河 之 畔, 因 常 有 鹳
quâ qÿ xÿ ãr dã mínɡ lïu yǒu sün cãnɡ ɡüo dà xiïnɡ wþi
《登鹳雀楼》古诗图片-《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
《登鹳雀楼》古诗图片|《登鹳雀楼》译文及鉴赏【背景】一首绝句,“四句皆对”,有些像律诗中间的两联,写得不好,很容易带来单调板滞的毛病。
这首诗却写得形象丰美,神韵飞动,气势不凡,难怪成为万口流传的千古绝唱。
探寻它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巨大的审美效应,就在于诗人虽然写成了四句皆对,却又丝毫不给人以对仗的感觉(“不嫌其排”)。
沈德潜所谓“骨高”,就是说写的开阔宏大,命意高远。
诗人啸傲登临,高视阔步,景与情会,才一气呵成了这首对似不对的杰作。
三层高阁的鹳鹊楼坐落在山西永济县的城楼上,下临由北直泻的黄河,地势高峻。
诗人进入楼内,已是傍晚时分,举目远眺,淡淡的夕阳正挨着黄河西岸的峰峦缓缓下沉,给天空抹上几片晚霞;俯视城下,黄河正在脚底呼啸奔腾,想象它曲折远去,訇然流向大海的景象是何等壮观。
这一联,一静一动,由实而虚,包涵了一个无比宽广的空间,展露出诗人坦荡的胸襟。
但诗人游兴正浓,意犹未尽,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要登得更高,看得更远,于是便有了结尾的第二联。
他兴致勃勃地要登上最高层,是为了穷尽千里之目。
他要追上时光的步履,看到白日落下去的山那边的美好风光,看到黄河入海处轰隆澎湃的万千气象。
他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高吟,似乎要探寻出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奥秘,这就把登临写景的诗提到哲理的高度,激发读者乐观向上的无穷情思,而诗人意气风发、潇洒出群的英姿也就矗立在我们眼前了。
这第二联纯属虚写,而虚中含实,妙在用“欲穷”、“更上”前后呼应斡旋,使全诗显得意绪完整,酣畅流动。
这种上下两句句意贯串的流水对,对疏通诗的意脉,化板滞为灵活方面是很有帮助的,用来收束全诗,为诗家所常用。
中唐畅当也写了一首四句皆对的绝句《登鹳鹊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模物写景不能说不逼真,但这原应是律诗中的两联,独立成绝句,语势显得局促,似乎收束不住全诗,读来似断缯裂帛,缺少一种神韵,与王作相比,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译者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On the Stork TowerWang Zhihuan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评价诗词意境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17登鹳雀楼
guàn
què
lóu
鹳雀 楼
6/17/2016
鹳 雀
6/17/2016
guàn
què
lóu
鹳雀 楼
6/17/2016
登 鹳 雀 楼
6/17/2016
王之涣(huàn)
字季陵,晋阳 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描写边疆风光 的作品很有特色。 诗以 《凉州 词》和 《登鹳雀 楼》最有名。
再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欲 穷
想要
千 里
目 ,
更 上 一 层 楼。
再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céng zì
6/17/2016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
què lóu
白 日 依 山 尽,
rù
yī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ɡènɡ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王之涣
更 上 一 层 楼。
雀
依 入 欲穷
王之涣
楼
目
更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书法欣赏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6/17/2016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què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三上l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超详细笔记
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三首古代诗歌作品:《登鹳雀楼》、《春晓》和《画》。
下面是这三首诗歌的超详细笔记: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内容:诗人登上高楼,远望周围美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 要点: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
2.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内容:描写了清晨春天的美景,描述了大自然在春季的美丽和生机。
- 要点:诗人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画》:
- 作者:郑燮
- 内容: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赞美。
- 要点: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山水和花鸟,表达了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这三首古代诗歌都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并且激发对美的感知和思考。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
三年级17课古诗三首课文讲解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学生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作品。
本文将讲解三年级第17课的三首古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
课文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描写登楼看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盛昌盛景象的向往与赞美。
这首诗的篇幅不多,但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旺发达的憧憬。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作者不断向上进取的精神。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语言简洁明了。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课文二:《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诗作,也是《登鹳雀楼》的续篇。
诗中描绘了日出和日落的美景,展现了自然界壮丽景色的魅力。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是这首诗的开头,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日落时的壮丽景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题材简单,语言幽默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诗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魅力。
课文三:《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创作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在枫桥上停舟,凝视远方,感受着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以枫桥夜色为背景,以自己的感慨为情感表达,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融为一体。
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通过描绘月夜和枫桥的寂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绪万千。
整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领悟。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通过七个字的句式,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同时,诗中运用了夜晚、枫桥等意象来烘托诗人的情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鹳雀楼》全文带拼音
《登鹳雀楼》全文带拼音dēng guàn què lóuBái yún sōng qiān gào,lí tiān dè chū cáng lóu.bǎi wài yòu nú xūn chōu,huáng hé chū xiǎo duō.tīng wǔ wàng, yī tí zhuǎn,fēn shāng yè, fù ruì hòu.tài píng tǔ dì qī lì hé,wèi zhǐ fēi xiáng zǒu.登鹳雀楼白云千高高,离天得初藏楼。
白外佑怒寻仇,黄河楚笑多。
听武舞,移题转,奋赏液,浮瑞后。
太平土地气和,未至废享走。
解析:这是一首以古代长城建筑“鹳雀楼”为背景的诗词。
诗中描述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情景,以及对远方的美景的赞美。
首句“白云千高高,离天得初藏楼”,通过描绘高耸入云的鹳雀楼的景象,以及楼与天相接之感,展示了登楼的壮丽场景。
接下来的两句诗“白外佑怒寻仇,黄河楚笑多”,形象地描绘了白云层外的秋雨,以及黄河畔的楚笑,凸显了登楼时的多变气象。
后面的两句诗“听武舞,移题转,奋赏液,浮瑞后”,以移形换影的方式,描绘了楼上观赏舞蹈表演、转移目光,并极富感染力地描述了赞美的心情。
最后两句诗“太平土地气和,未至废享走”,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和对废兴的警觉,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融合了建筑、自然、人文等元素,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情感,传递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社会状况的关注和愿景。
17《登鹳雀楼》
高楼 进入 目前 目标
欲: 想要
穷: 尽 目: 眼睛 千里目: 指看到更远的地 方 更:再
登上鹳雀楼, 看见太阳挨着群山 落下去了,黄河的 水正日夜不停地流 入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 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 ___登上了___,他抬 头远望,只见太阳___,
背一背王之涣的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背一背唐朝其他诗人的诗。
长干行 唐 李白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做好准备,听写词语。
山雀 云雀 楼房 楼道 依次 依旧 入门 加入 欲望 穷苦 穷人 目光 目的 更加 更好 更多 目不转睛 欲言又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7
登鹳雀楼
鹳雀楼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到此一游。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慢 ~ 慢 ~ 地 沉落
夕阳西下
太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沉落。
黄河水日夜不停流入大海。
黄 河 入 海 流 。
白 日 依 山 尽 ,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回忆古诗填空。
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王之涣写的。诗人登上 guàn雀 楼, 抬头远望,只见太阳 挨着群山渐渐落下, 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大海 。看着看 着,诗人想:要想 看到更远的地方 , 就得 再登上一层楼 。 2.诗中“欲”是 尽 想要 的意思,“穷”是 再 。 的意思,“更”是指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件) (共17张PPT)
悟诗情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 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诗人在登高 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应了盛唐 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尸”字头:横折稍斜横稍长,两横 平行框略扁,主笔长撇要舒展。
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当诗人还想再看得更远些,你想让诗人怎么做呢?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 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你想要看 你只有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就要
。
,才能
。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站在鹳雀楼 上,看到了什么?
guàn
登 鹳雀楼
唐 王之涣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
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是四大名 楼之一,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
解诗题
登上 鹳雀楼的一首诗。
了解诗人
王之涣,唐朝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
大方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后受人诬谤,拂衣去 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 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 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 《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明诗意
借助拼音,大声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落日 白日依山尽,
太阳依傍山峦慢慢 下落,直到消失不见。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说教材《登鹳雀楼》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明白得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明白得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预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关心学生来明白得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如此能够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关心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明白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舞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如此,教师依照具体情形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究规律,了解方法,明白得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明白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因此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如何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那个地点(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观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17 登鹳雀楼(1)-要点梳理
17 登鹳雀楼(1)【基础须知】字音字形1.雀字音:què笔顺:组词:麻雀孔雀欢呼雀跃造句: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
动画:2.楼字音:lóu笔顺:组词:楼房楼梯高楼造句:这些楼很高。
动画:3.依字音:yī笔顺:写法:“亻”撇短,竖长;右部稍宽,竖提短促有力。
字义:①依靠。
②依从;同意。
③按照。
造句:小熊猫依偎在妈妈身旁睡着了。
巧记:人穿衣服。
4.入字音:rù笔顺:组词:进入入口入场造句:我们去超市要走入口。
动画:【重点梳理】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
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难点再现】《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它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登鹳雀楼》教案【篇一】(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2)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
(这就是鹳雀楼。
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
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上17 古诗三首 精选1篇
三上17 古诗三首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所看到的壮丽景色。
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而“黄河入海流”则表现了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画面。
接下来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作者登高远望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暗示了人生要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二、《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古诗。
全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以黄河之水、白发等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豪情壮志。
首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场景。
接下来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则通过对比古人和现代人的容颜变化,表达了岁月无情的主题。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则传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
三、《夜泊牛渚怀古》《夜泊牛渚怀古》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夜晚景色和回忆历史的古诗。
全文如下:牛渚西江夜泊船,古月无云照水寒。
夜中鸟过风吹雨,闻听弦管泪满巾。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以夜晚的牛渚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首句“牛渚西江夜泊船”展现了作者在夜晚停船靠岸的画面。
接下来的“古月无云照水寒”则表现了夜晚的清冷氛围。
诗中的“夜中鸟过风吹雨,闻听弦管泪满巾”则表现了作者对过去英雄豪杰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
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第一、二句,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个字,描绘了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抒写诗人的感受,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诗中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
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会本课8个生字,特别是能正确规范地书写这些字。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涵的哲理。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
2、集体背诵。
问:是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
读准后鼻音“登”。
指名拼读“鹳”。
4、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出示图片: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设计意图:通过简介故址和名字的由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朝代和姓名。
)
5、边显示,边诵读诗。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的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为理解作准备。
)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诗文,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鹳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2)指名朗读。
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
)
三、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指名读诗句一二行。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白:明亮。
依:靠
尽:完了
入:流入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学生看图想象,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将图与诗对照,借图悟诗,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
2、学习三四行。
(1) 指名读、齐读第三、四行。
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体会,不仅仅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
从而学生自己也受到情感的熏陶。
)
(5)指导朗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3、朗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4、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先自己说说,再指名说。
5、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想象表演,指导背诵。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3、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4、随音乐一齐背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通过看图想象,进行情景表演,帮助入情入境,体会意境。
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
五、拓展练习
1、谁还知道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2、出示古诗《凉州词》,指导朗读。
3、让学生说说对古诗的理解。
老师补充解惑。
(设计意图:补充学习王之涣的另一首诗《凉州词》,帮助学生积累经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同时扩词练习。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先看笔顺表,再小组讨论。
3、小老师教字。
雀:上面是个小,第一笔是“竖”。
楼:左窄右宽。
右边“米、女”上下各半。
“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
依:左窄右宽,看清右边的笔顺。
入:与“人”、“八”比较。
欲:左边“谷”的第四笔是点。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4、教师讲解并示范书写。
学生看教师书写,掌握笔画在田格中的安排。
5、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字时,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
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
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
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
)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第三题。
3、抄写、默写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所见
欲穷/千里目,站得高,看得远
更上/一层楼。
所想
教学反思:
因这首古诗在我们的每周一诗中早已学过,学生已能熟练的背诵,但对于诗歌所蕴含的意思还是一知半解。
教师喂给孩子的,总是不容易消化,大部分学生还是囫囵吞枣,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先为学生简单介绍了一下作者的大概情况及写作的背景。
学生虽能背诵,但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
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知道诗歌的停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很好,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学生也能提出,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