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六集别调独弹(柳宗元)
《唐之韵》解说词完整校订稿2篇
《唐之韵》解说词完整校订稿2篇《唐之韵》解说词完整校订稿2篇为题,即要求写两篇关于《唐之韵》的解说词的完整校订稿。
下面是按要求写的第一篇:《唐之韵》解说词完整校订稿(第一篇)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演出,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节目,那就是《唐之韵》。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最为宝贵的财富,而《唐之韵》恰恰是我国唐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今天的演出将带领大家回到唐朝的时代,一睹唐代文化的风采。
作为唐朝文化的代表,唐诗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唐之韵》以唐诗为基础,通过歌舞、音乐等多种形式,将优秀的唐诗融入到舞台表演之中,以此向观众们展示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演出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唐诗进行表演,这些唐诗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艺术表现力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婉转动人的音乐,演员们为观众们展现了这些唐诗的魅力,使观众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唐诗的表演,舞蹈也是《唐之韵》的一个重要元素。
唐代的舞蹈以舞姿优美、动作矫健而著称,今天的演出也将展示这一特点。
演员们身着唐代服饰,以独特的舞姿展示了唐代舞蹈的艺术美感。
无论是翩翩起舞的仙子,还是威武雄壮的将军,观众们都将会被他们的表演所深深吸引和感动。
音乐也是《唐之韵》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演出中,我们将使用传统乐器,如古筝、琵琶等,以及一些现代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的混搭,我们旨在展现唐代音乐的独特之处,同时也使观众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唐代音乐的韵律之美。
《唐之韵》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能够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各位观众们能够尽情享受这场演出,感受《唐之韵》所带来的文化盛宴。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注!祝愿大家度过愉快的演出时光!这篇解说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唐之韵》的演出内容和目的,让观众对这场演出有了初步的了解。
唐之韵-唐诗
初唐四杰,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立志扫荡南朝诗坛积秽,剿除因陈相袭的宫廷文学,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模驰骋,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
第三集 边塞诗人(上)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是古代诗坛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峰。
唐之韵15-新乐府派(下).rmvb(32.5 MB)
/files/a38ca5d4-4daa-11de-9695-0019d11a795f/
唐之韵16-别调独弹.rmvb(33.3 MB)
/files/0a22c5ba-4dab-11de-8544-0019d11a795f/
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
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再怎么穷困潦倒也为百姓的疾苦呼吁,「穷年忧黎之,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写诗对杜甫来说,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转移和储存方式,是使自己从苦难和卑微中跳出来的手段。
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爆「安史之乱」,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失落感,无可奈何地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唐之韵--唐诗》不仅是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
与以往单纯解析唐诗文字的片子明显不同的是,它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拍摄,力图通过人物的背景、事迹来介绍其有代表性的诗篇,这种方式填补了传统唐诗教育的空白,为喜欢唐诗的观众提供了另一个从未有过的欣赏空间。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 第十八集 风流才子(杜牧)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风流才子(杜牧)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的这十八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淮》),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越浓.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译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唐之韵》合集
《唐之韵》合集
《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
《唐之韵》第二集独振新风
《唐之韵》第三集吴中四士
《唐之韵》第四集边塞诗人(上)《唐之韵》第五集边塞诗人(下)《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
《唐之韵》第七集一代诗仙(上)《唐之韵》第八集一代诗仙(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诗圣(上)《唐之韵》第十集千秋诗圣(下)《唐之韵》第十一集大历诗人
《唐之韵》第十二集韩孟诗派
《唐之韵》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唐之韵》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唐之韵》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唐之韵》第十六集别调独弹
《唐之韵》第十七集一代诗豪
《唐之韵》第十八集风流才子
《唐之韵》第十九集朦胧诗人
《唐之韵》第二十集唐末余音。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文字解说词(1——10集)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文字解说词(1——10集)聚缘书香《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韩孟诗派(韩愈)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
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
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
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
如“面目可憎”,“垂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
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是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粝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革几,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可以这样来总结: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
《唐之韵》解说
唐之韵有哪个王朝当得起“诗的王朝”之名呢?无论是帝王与布衣,文人雅士与贩夫走卒,抑或闺中女子与沙场男儿,都或嘹亮或低沉地歌唱着,只有唐朝才拉得出这么一支庞大的诗人队伍。
就连盗贼遇上了诗人,也礼让三分。
居然连唐朝的盗贼都是这么风雅?到今天虽然曾经伫立在长安的雄伟宫殿已然烟消云散,但这个王朝的诗却并未终结。
在今天校园里的读书声,在孩童呀呀学语的声音中,在人们悠扬的诵读声中,它们一直在延续……(图片一)让我们跟着唐诗的脚步,探寻她的踪迹。
唐代的诗歌大致分为四个时期,那就是(图片二)一、余韵唐初的诗坛,仍有着六朝时的锦色。
华丽的词藻,清婉的声韵,娇媚而又轻柔。
诗中不乏的,是华丽的高阁,满园的花树,艳妆的美人。
这是宫体诗的特点,又称“齐梁之风”。
(图片三)二、初成唐初的宫廷诗,上官仪把它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自成一体——上官体,这是唐朝第一个以诗人命名的诗体。
上官仪成就了宫廷诗,却也为宫廷所累,他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图片四)(图片五)于是,四个天才少年意气风发地走来了。
他们的诗…………让我们带着崇敬,欣赏其中的两首代表性的诗篇(图片六、七)几十年后杜甫仍怀想着“初唐四杰”。
(图片八)……天才似乎生来就是为了经受磨难的洗礼,而四杰又格外地饱受磨难。
四人中,王勃渡海堕水,惊悸而死;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而逝;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下落;只有杨炯得善终。
有了四杰树起的孤高一代的旗帜,唐诗终于告别了六朝文风,真正地踏上了自己慷慨激昂的道路。
(图片九)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诗如其人,在陈子昂栩栩如生的动人诗篇中,喷薄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凛然站在幽州台上的他,迎风而立,不加雕琢地吟唱出一首《登幽州台歌》,使后世的文人志士们,随之泪下,随之感慨,更为之唏嘘。
唐诗之成熟,还表现在这时产生了一种新体——律诗。
这就不能不提宋之问、沈佺期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
唐之韵1—20集解说词全集(最新版)目录1.唐之韵——唐诗系列片的简介2.第一集《千古唐诗》解说词3.第十七集《一代诗豪》解说词4.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5.第十九集《朦胧诗人》解说词:李商隐正文唐之韵——唐诗系列片是一部由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开始的大型文化系列片。
在这里,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十九岁时起兵反隋,骑着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这个王朝不仅政治强大,文化也极度繁荣,尤其是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化的代表。
在唐之韵的第一集中,讲述了千古唐诗的传奇故事。
而在第十七集中,介绍了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他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因此,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唐代著名的诗人。
在第十六集中,讲述了别调独弹的诗人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
而刘禹锡则因为参加了政治革新而长期被贬谪,但他的诗歌风格却与柳宗元大不一样,更为豪放和奔放。
在第十九集中,介绍了朦胧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与杜牧齐名,并称李杜”,为了与李白、杜甫并称的李杜区别开来,又称小李杜”。
李商隐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他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研究性学习
别调独弹
研究性学习——唐之韵之十六:别调独弹
合作探究:
1.用几个形容词概括柳宗元诗风,并 试着探寻形成此诗风的原因。 2、知人论世,通过对柳宗元的探究, 你有什么自我人生的思考?
研究性学习——唐之韵之十六:别调独弹
柳宗元诗风:
冷峭简淡
研究性学习——唐之韵之十六:别调独弹
“冷峭”一因:
柳诗冷峭,首先缘于他独特的心性气质。 从本质上说,柳宗元是位性格激切、甚至有些偏狭的执着 型诗人。他思想深刻,有着极敏锐的哲学洞察力,但却不具备 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他读佛书,游山 水,并幻想归田,希望获得超越;但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似乎过 于根深蒂固了,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 以忘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在谪居永州的十年中,他 “闷即 出游”,而且也有“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的时候,但紧 随这“一笑” 之后而来的却是那百忧攻心的“已复不乐” (《与李翰林建书》)。这种忧乐交替、以忧为主的心态,使 得柳宗元的大量纪游诗作染上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苏轼 评柳诗谓:“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妙绝古今矣。”
研究性学习——唐之韵之十六:别调独弹
“冷峭”二因:
柳诗的冷峭还缘于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柳宗元明确提出了“奥”、 “节”、“清”、“幽”、“洁”诸点写作标准,其内在指向 都与清冷峭拔有关。在创作实践中,柳宗元对具有凄冷意味和 峭厉之感的意象也特别偏爱,大量使用诸如“残月”、“枯 桐”、“深竹”、“寒松”、“零露”、“寒光”、“幽谷” 等词语。在色彩选用上,也偏重于青、翠、碧等冷色调,至于 柳诗中使用的形象尖利的词语,更是所在多有,如 “海畔尖 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 亲故》)、“奇疮钉骨状如箭,……支心搅腹戟与刀”(《寄 韦珩》)等等,无不尖利峻刻。当暗淡的冷色调与词语尖利的 峭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无论是作品的基调,还是作者的感受, 都势必呈现出冷峭的风格特征。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十五集第十六集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十五集第十六集第十五集新题乐府新乐府派运动是九世纪初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
不过,在这一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年长几岁的张籍和王建,就已经在写这种类型的诗了。
张籍与奇崛险怪诗派的领袖韩愈和新乐府运动的代表白居易,都是好朋友。
他的乐府诗,有许多还借用古题。
如《董逃行》就是。
不过,虽然是借用古题,写的却是时事,与白居易的《新乐府》性质是一样的: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
重岩为屋橡为实,丁男夜行候消息。
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不得。
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在安史之乱中曾两次被叛军攻陷。
在这种拉锯战中,老百姓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最苦的是,官军并不比叛军好:叛军被杀退了,“丁男夜行候消息”——小伙子夜里下山来打听消息,听到的却是“官军犹掠人”。
【官军还在抢东西,抓夫子。
】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说:“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潼关怀古》)不论是正在当皇帝的人丢了宝座也罢,还是想当皇帝的人夺得了宝座也罢,受苦受难的还都是老百姓。
张籍还有许多乐府诗,则是根据内容来拟定诗题的。
像《征妇怨》: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昼烛”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
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前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则又从子。
这就是所谓的“三从”。
现在这位妇人的丈夫战死了,腹中的胎儿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即便是男孩,十几年之内也根本不是依靠的对象。
在生活中她完全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岂不是像昼烛——白天点燃的蜡烛一样,一点点耗尽自己,而对别人却毫无意义。
张籍的乐府诗语言与白居易的《新乐府》一样浅切通俗,但是更接近口语,带民歌风味。
像这首《征妇怨》头两句“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还有前面引的《董逃行》头两句“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语序都完全接近口语习惯。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精简版)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高一诵读篇目之《唐之韵》解说词
高一诵读篇目之二——《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 之 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喜。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思想,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止,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的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容山住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
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
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了家,日幕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
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芒愧俸钱。
闻到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的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到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是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唐之韵解说词教学教材
唐之韵解说词龙益得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将《唐之韵》二十集刻成DVD光盘,然后将解说词印成书,一起分发给上《唐诗宋词元曲》的语文老师。
《唐之韵》刚好可以放十个课时,这比老师自己上课好多了。
首先在顺德区试用,可以的话再想办法发行。
唐之韵目录第一集千古唐诗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吴中四士第四集边塞诗人(上)第五集边塞诗人(下)第六集山水诗人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第八集一代诗仙(下) 第九集千秋史圣(上)第十集千秋诗圣(下)第十一集大历诗人第十二集韩孟诗派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第十七集一代诗豪第十八集风流才子第十九集朦胧诗人第二十集唐末余音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18最新试题资料-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必修知识点复习:《唐之韵——唐诗》解说词4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必修知识点复习:《唐之韵——唐
诗》解说词4
2018届高考语第一轮必修知识点复习《唐之韵——唐诗》解说词4 2018届高考语第一轮必修知识点复习《唐之韵——唐诗》解说词4
5 c 第十六集别调独弹
中唐后期,除以韩愈为首的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派外,还有两个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的诗人。
这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到九世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政治腐败,对唐王朝开始构成严重的危胁。
进行政治改革,已是一些士大夫的共识,柳宗元和刘禹锡就因为参加了一次这样的政治革新而长期被贬谪。
遭遇相同,但诗的风格却大不一样。
柳宗元是古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就算没读过他的散,也肯定知道“黔驴技穷”。
这个成语,就出自他们的《黔之驴》这篇寓言。
这是人所熟知的。
柳宗元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就是今天湖南零陵。
他在这里呆了十年,政声很好。
后人为纪念他,在这里建了柳子庙。
他心胸不大宽广,被贬到这里以后,心情非常苦闷。
尽管他是哲学家,又笃信禅宗,但穷朔流的哲学深思,与禅宗主张用平常心看待一切的教义,都没能使他变得开朗一些。
他的诗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
秋天,游朝阳岩这里的南涧进,尽管谷里鸟声清脆,清溪里水草飘动,他也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走着走着就忘了身心的疲劳。
但转眼之间就忧从中。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南漳中题》)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孤零零被贬谪在永州容易产生悲。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
二十集大型文化系列片《唐之韵——唐诗》解说词撰稿人樊修章核对说明:该文本经与电视片逐集核对,从很大限度上减少了网上流传的原稿文本的遗漏错讹——当然,也包括电视片中的个别缺憾。
文本中,原稿有而片中无者以【】标示,片中误漏或疑似误漏者(有的是版本不同之故)以[ ]补正。
2004年3月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因此而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诗歌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六集-别调独弹(柳宗元)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六集-别调独弹(柳宗元)
中唐后期,除以韩愈为首的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诗派外,还有两个风格独特,有杰出成就的诗人。
这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到九世纪,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政治腐败,对唐王朝已经构成严重的威胁。
进行政治改革,以是一些士大夫的共识。
柳宗元和刘禹锡就因为参加了一次这样的政治革新活动而长期被贬谪,遭遇相同,但诗的风格却大不一样。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就算没读过他的散文,也肯定知道“黔驴技穷”。
这个成语,就出自他的《黔之驴》这篇寓言,这是人所熟知的。
柳宗元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就是今天湖南零陵。
他在这里呆了十年,政声很好。
后人为纪念他,在这里建了柳子庙。
他心胸比较狭窄,被贬到这里以后,心情非常苦闷。
尽管他是哲学家,又笃信禅宗,但穷源朔流的哲学深思,与禅宗主张用平常心看待一切的教义,都没能使他变得开朗一些。
他的诗文中,总是流露出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
秋天,游朝阳岩这里的南涧时,尽管山谷里鸟声清脆,清溪里水草飘动,他也觉得这是个好地方,走着走着就忘了身心的疲劳,但转眼之间就忧从中来: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南涧中题》)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宣”——孤零零被贬谪在永州容易产生悲感,被挤出轨道的人干什么都总是不合时宜:这是他心情凄苦的总源头,内伤造成的灵魂震颤,绝不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所能治愈的。
灵魂中涌溢出来的暗淡,会把一切都染成灰蒙蒙的,看这首《江雪》就知道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诗。
大雪笼罩千山万径,白茫茫一片,没有鸟飞,没有人行,只江边上有一叶孤舟,舟中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
将山、径、舟、江、雪这些景物,用绝、灭、孤、独、寒这些词连缀在一起,展示出一片荒寒冷寂。
全诗写景,没有一个字关涉到诗人的感受,但诗人的孤独凄苦,却又隐藏现在每一个字里,景也就是情。
景是暗淡的,情也是暗淡的。
渔翁,这样独守寒江,应当会感到寒冷的。
但他就是不走,因为在这灰暗的最底层,毕竟还有一份倔强在支撑着他,使他咬紧牙关,抵御着环境的寒冷。
《渔翁》也是至今仍有艺术感染力的诗: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风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中的西岩,就是这个朝阳岩,下面是湘江的支流潇水。
“晓汲清湘燃楚竹”中的“湘”,本应作“潇”,只是因为潇水在不远处就汇入湘江,而且潇与晓同音,
念起来绕口,所以诗人改作“清湘”。
诗人大概是在东岸望着朝阳岩吧。
他看见渔翁在汲水做饭,等太阳出来、烟雾消散时,渔翁已离去,青山绿水中传来唱《矣欠乃曲》的歌声。
残剩的白云,依然在朝阳岩一带飘拂。
这首诗意境特别清幽超远。
景物既清晰,又像海市蜃楼一样不可把捉。
表面上闲适恬淡,骨子里仍有一种拂拭不去的失落感。
十年后,他被召回朝廷。
路过屈原投水自尽的汩罗时,他感慨地唱着:“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汩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汩罗遇风》)他没有像屈原那样被永远抛弃,虽然离开朝廷十年了,毕竟又能回去了。
因此他希望汩罗这里的大风,不要把他的船吹翻,使他像屈原一样被淹死,因为他生活在圣明时代。
可是他兴冲冲地刚赶到长安,却被一瓢冷水冲到了更远的广西柳州。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于是他又来到湘江上,又坐上船朝南走。
这时他四十三岁。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再上湘江》)也许他已经感到,这衰弱的肌体无法再支撑下去了。
也许他是在盼望,朝廷能早一点再招他回去吧。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他把有限的年岁一天一天向无限中数去,已经无法再抵抗孤独的袭击了。
四年后,他终于被寂寞击倒了,他已经无可奈何地死在这里了。
这是他的衣冠墓,这里是记念他的柳侯祠。
他的心情太沉重了,听听他这酸涩的歌声: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读这首诗,我们也许会以为柳宗元看见是什么险峻的穷山恶水。
其实,这里的山,与韩愈说的“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奇山相似,是以柔美著称的。
然而,柳宗元渴望见到京城长安和长安的亲友时,正是这些挺立的山峰,挡住了他的视线,使他郁结的愁绪无法排遣。
于是此时此刻,他眼中的这些山峰就不再是柔美的,而像尖刀一样剜割着他的心灵,使他痛苦。
从诗的情绪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已经不像十年前贬到零陵时那样了。
那时候,他才三十多岁,心里到底还有一股火气,还敢顶着严寒去“独钓寒江雪”。
更主要的是,他大概以为在零陵呆个几年事情也就算过去了。
他没有想到一住十年且不说,等来的竟是更沉重的打击,被赶到更远的柳州来了。
以前他还能强迫自己显出几分旷达,把心绪调节得尽可能闲远,以此来减轻内心所承受的压力。
可是现在不同了,明明是“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岭南江行》)——一名叫射工的鬼蜮诡诈地含着沙子来射人的影子,使人得病,而飓风将起的云彩又使海上的旅客惊恐——到这步田地了,又怎么能装得出轻松来呢!因而到柳州以后,柳宗元的诗倾诉的就只是痛苦和悲愤了: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风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站在柳州城楼上,回顾是一片沧桑。
惊风扑打这水面的荷花,密雨清洗着墙头薜荔,搅得天地间一片惊恐。
重叠的树遮挡着,使人无法向远方眺望,而城下的柳江又是那么弯弯曲曲,使人感到似乎坐上船也从这里走不出去。
而他和刘禹锡等五个人,一同被赶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够惨的了,何况还音讯难通,连彼此的情况也很少知道。
这里吐露得是不加掩饰的悲愤。
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再谈一篇他的《渔翁》,以便进行比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汀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矣欠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望着朝阳岩的时候,是在看风景,看着渔翁“晓汲清湘燃楚竹”,生活得那么自由自
在,他是向往的。
还敢去向往,就说明至少他心里还有梦。
站在柳州城楼上则不同,他再也看不到自然景物了;极目望去,看到的都是显形的人际关系。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树这河都不再是审美对象,而只是一种可憎恶的敌对力量,时刻都侵逼他的安全,因此这种外物,他只能用愤懑进行抗拒,以此来保护自己。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本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州西北隅种柑树》)
柳州的柑树虽多,但都不是柳宗元种的了。
只有柳侯祠内这个柑香亭,还在提醒游人他在这里种柑树这件事。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他是渴望见到细小的白花开满柑树,扁圆的果子缀满柑树,还是因为这将意味着长期贬谪因而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实呢?也许两方面都想过吧,“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而是怕待到柑树成林老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