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阅读附答案
吹尽狂沙始到金——说说如何解答高考散文“语言题”(下)
![吹尽狂沙始到金——说说如何解答高考散文“语言题”(下)](https://img.taocdn.com/s3/m/e97efd9dc850ad02df8041b2.png)
吹尽狂沙始到金——说说如何解答高考散文“语言题”(下)作者:贾丽娟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30期贾丽娟5.独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3 高考福建卷14 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通常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
结构上,这句话主要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内容上,主要是强调第④段“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和第⑤段“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等句。
答案示例: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
(2 分)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2 分)(意思对即可)6. 根据所给语句回答问题。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2013 高考北京卷18 题)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看似是一道关键句含义题,但题干中把题目拆分为两小问后,就变成主要考查概括能力的题目。
信息定位非常容易。
第一问看分采点,分三点答题即可。
第二问的概括较难,需要把“作者看到什么”和“作者了解到什么”结合起来作答。
鲁迅故乡环境的特色可定位在第四段:“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
对鲁迅的了解从第六段中概括,“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用笔何等经济……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
第四段末“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写水的温情是鲁迅作品中艺术感染力的来源。
答案示例:①颜色的特点:黑瓦白墙,白石板、黑柱子,搭配着绿水,非常素净。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63f96392c850ad02df804135.png)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钱敏来源:《语文课内外·教师版》2017年第04期进入高中,语文书变厚了,语文课文变长了,语文教学要求变高了,而语文课时并无很大变化。
于是,怎样才能“长文短教”,这个问题也就摆在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的面前。
我想到了目标选择,想到了纲举目张,想到了融会贯通,想到了举一反三,而我想得最多的还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吹尽狂沙始到金”。
“长文短教”的关键,应该在“切中肯綮”。
在高二小高考的复习迎考最紧张的最后一周,我迎来一节学校的精品课例研讨课。
当时语数外已经大面积停课,在铺天盖地的小四门模拟测试间隙,一堂语文课,显得极其孤立。
而我选上的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中刘亮程《寒风吹彻》一课,极具作者个性的生活体验,是关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命题,原本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深刻的,但对处在考前的巨大压力之中的学生来说,通过考试比思考人生更实际。
如何在学生没时间预习、课堂仅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处理好这样一篇长文,是我反复琢磨的问题。
思前想后,我决定长文短教,在文章的中心句上做文章,力求层次清晰展开教学内容探讨的层面,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烘托寒冷:(1)提到“冬天”、“雪”,在众多耳熟能详的诗词中,大家一定能够脱口而出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道岑参是在什么情景下写出这么美丽的诗句的吗?(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散文的作者刘亮程是新疆沙湾人,他的家乡冬天平均温度在零下16度值零下22度之间。
寒风吹彻、大雪纷飞是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刘亮程自然对冬天的感受是什么呢?二、回归课本,抓住文眼(1)这篇文章“寒冷”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3次。
除此以外还有像“寒”,还有像“冷”。
由此作者也获得了他对人生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哪些人?(2)为什么这样一些人可以代表“每一个人”?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我提出三个角度,给大家思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4b76c81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6.png)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一句俗语,意思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才
能够取得成功。
此句出自《黄金》一文,用以比喻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才能够达到目标。
黄金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财富,人们在追逐黄金的道路上,常常要面临种种艰辛和困难。
找到黄金矿石不仅需要在炎热的沙漠里艰苦挖掘,还要忍受风沙的侵袭,千辛万苦才能够
取得成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过千淘万漉的努力,吹尽狂沙,终于可以获得黄金。
这句俗语在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用来形容经过艰辛努力的结果。
人们常常面临各种挑
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努力,就会有希望取得成功。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付出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才能够取得好的结果。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只
有经过刻苦的努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句话也可以引申到人的品质上。
一个人的品质是需要经历磨练和锤炼的。
正如黄金
经过千淘万漉才能够发光一样,一个人的品质也需要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够变得更加
坚强。
只有在逆境中经受考验,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展现出自己的优秀品
质。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句俗语鼓励我们要有毅力和耐心,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只
有经过千淘万漉,吹尽狂沙,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6e37f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4.png)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浪淘沙(其八)
唐·刘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①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
②千淘万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
淘、(lù):过滤。
6.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本诗最后一句哪两个字用得传神?请简要分一下。
(3分)
7.这首诗是诗人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之际所作,但诗歌情感昂扬向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3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f0e9ff6f915f804d2b16c176.png)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袁明祥来源:《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2018年第02期考点解读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本考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较多的是变换形式。
考查方式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4)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内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1)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2)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3)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原因)是什么。
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归纳的可以是段落内容要点,也可是层次内容要点;概括一般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解题技法一、归纳内容要点(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
[例题]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99e936af0029bd64783e2c4d.png)
处?江苏镇江卷 《 秋光 的涨 幅) 2 1 题: 本 文用了很多
笔墨写绿竹 笋价格 的涨 幅 , 却 以“ 秋光 的涨 幅” 为标 题, 为什么?说说你 的理解 。
3 . 品味精美含蓄的语言 。如江苏扬 州卷 《 扬州 的夏 日} 2 0 题( 2 ) 条: 第④ 段 画线 的两个 比喻 句 , 一
5 . 理解 段落 ( 语句 ) 的作用 。如四川攀枝花卷
、
散文特点 : “ 形散 神 不 散 ”
内容上 :作者 把 自己对生 活的感悟或 生活经
验, 通过状 物 、 记人 、 写景等方 式表 达出来。所谓 自 我感悟 ,也就是对事 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 的发现 、
认识 。
形式上 :1 . 以个人抒情为主 , 把抒情 、 叙述、 议 论熔为一炉 ; 2 . 从细处落笔 , 小 中见大 ; 3 . 从侧面 暗 示, 发挥读者的想象 力 ; 4 . 行 文 自由, 结构灵活 。
俗一雅 , 妙趣无穷。 请选一句进行赏析 。 江苏徐州卷
查
例如 广东卷 1 4 题答 案 : ( 1 ) 淡淡的深情( 2 ) ①
踏上大 学旅程 时 ( 上大学 时 ) , 觉 得很 委屈 , 甚 至赌
下文语境 ; ( 3 ) 联系人 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 ( 4 ) 联 系作
者 的思想感情 ; ( 5 ) 语 言表述必须直 白, 要点清楚 。 具体来说 :
( 1 ) 化含蓄委婉为直接明 白。如果使用了修辞 手法 , 必须破解修辞背后 的真实意思。
( 2 ) 化 丰富内涵为浅 、 深二层 。 解 释含义 , 其实 质是 由浅入深 、 由表及里地解释词句 意思 , 所以, 有 时须先说 出浅层意思 ,再说 出深层意思 。有的句子
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
![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https://img.taocdn.com/s3/m/fe37e9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4.png)
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用“吹尽狂沙始到金”来形容“千淘万漉虽辛苦”是非常恰当的。
这句成语来源于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世说新语·清言》一文中,形容一个人经过不断努力和磨砺之后,终将获得成功和荣耀的道理。
在这句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词:吹尽狂沙、千淘万漉、辛苦和金。
吹尽狂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描述。
狂沙指的是沙漠中的大风沙,它带来沙尘暴,几乎遮天蔽日。
而吹尽狂沙则表示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沙漠中的沙尘终将被风吹散,并吹尽殆尽。
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和艰辛,需要经历很多的风雨飘摇和跌宕起伏。
正如一个人在追求某个目标或梦想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克服了困难,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千淘万漉虽辛苦也包含了一种坚持的精神。
千淘万漉是对挖掘金矿的过程的形象描绘。
淘金者需要不断地使用工具,如洗砂器等,反复筛选碎石和沙砾,以找到金子。
这个过程艰辛而繁琐,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正如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泪水,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下去,最终将会收获成功的果实。
辛苦和金是这句成语中的关键词。
辛苦代表了经历困难和付出努力的苦楚和痛苦。
而金代表了最终的收获、成功和荣耀。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念,即只要我们愿意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和荣耀的回报。
“吹尽狂沙始到金”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追求梦想的艰辛过程和最终的成功。
无论是在事业、学业还是个人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只有经历过磨难和努力,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甜蜜和收获的喜悦。
千淘万漉虽辛苦,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1】根据《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梦想拥有成功的事业,但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并非易事。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fe02c5bdfab069dc502201b6.png)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胡长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09年第07期2009届南通一模卷的散文阅读的命题,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在散文阅读中如何由总体把握到局部理解,再上升到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作为一次调研考试,这种引导是有益的,体现了出题人的苦心,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把握整体”是文本阅读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试卷所选散文是陈洪金的《草丛》,第一题“文章反复强调草丛“抓住土地”。
草丛为什么要“抓住土地”?请结合全文作具体说明。
(6分)”就是一条典型的信息概括题,出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让考生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题干中“反复强调”“抓住土地”“为什么”“结合全文”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抓住全文,如果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乱找,就势必会断章取义,难窥全豹。
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准确地把握《草丛》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草丛抓住土地,赖以生存;草丛抓住土地,得以安身;草丛抓住土地,得以度过艰难;草丛抓住土地,得以生生不息。
不少考生在考试中没有把握住全文,如答成“草丛抓住土地是为了表现对生命的最大渴望,守着大地留给它们的一个简单而自在的家,抓住土地为了为牛羊提供新的草料”,“抓住土地是为生活得更美好,表现草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土地是为了能吸收水分和阳光”等。
这些答案有的挂一漏万,带有明显的“生硬寻找”痕迹,没有在宏观上整体把握住文本,以至于出现方向性偏差。
另外考生在答题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概括,只是盲目地抄录原文,不按题干要求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逐层分析,进行加工概括。
这类信息概括题要从题目的设置中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设问中摸索出题人的考查意向,在文本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圈定题设的所指区间,再经过分析概括,最终整合出答案。
“紧扣语境”是解决词句的理解类题目的钥匙。
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是散文阅读中极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难度并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是盯着关键词句本身却不知有效利用上下文。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6de4e755270722182ef75c.png)
浪淘沙 (其八 )刘禹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说明浪淘沙:唐朝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
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固然一时被小人诬陷,历尽辛苦以后,他的价值仍是会被发现的。
淘、漉:过滤。
阅读题1、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黄河?请简要剖析。
( 4 分)2、本诗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4 分)参照答案1、诗人以浪漫的想象联合优美的传说,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黄河汹涌汹涌特色写得更为详细、生动、形象。
2、这首绝句,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忱描述了黄河的宏伟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放气派和奋斗精神,同时表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神往。
古诗今译不要说流言流言仿佛凶狠的浪涛同样令人惧怕,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仿佛泥沙同样永久颓丧沉浸。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含辛茹苦,最后才能淘尽泥沙,获得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刘禹锡( 772- 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流言仿佛惊天动地同样深奥无极,不行挣脱,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仿佛泥沙同样永久沉浸颓丧。
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含辛茹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获得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示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或许说,即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到不公正的迁谪窘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同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获得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
可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示自己的心志,只管谗言诽谤,小人诬告,以致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承受不白之冤,被罢官贬职,逐出朝廷,贬谪异乡,可是他们其实不会所以而沦落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劫难以后,终究仍是要洗清冤枉,还以清白,就像淘金同样,只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可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早晚是要发光的。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09b7741a5f0e7cd1842536b6.png)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鲍亚明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08期【话题阐述】“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个考点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关键是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或句子的妙处,因此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
一、词的多义现象词的多义现象主要体现: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是指较原始的意义,在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引申义是由基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由词的比喻用法固定而来的意义。
如“包袱”,基本义是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引申为“包东西的布”,比喻义为“思想负担”。
二、关于指代性词语的运用1.承前和启后所谓承前,是指代词出现在指代对象的后面。
这种现象很常见,回答问题时,一般都是在指代性词语之前找到指代对象。
例①:一个作者力求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为了运用自如,能够把内容传达准确而生动。
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对文章形式的基本要求。
文中指代词“这”的指代对象就是它前面的“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阅读时,如果承前找不到指代对象,就应该注意在指代词之后去寻找指代对象。
这种指代词出现在指代对象前面的现象叫启后指代。
例②: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此文中“这一真理”指代“工作……所累”,“这样的经验”指代“物质……作风”。
2.近指和远指这一点是从指代对象与代词距离的远近谈起。
所谓近指,是指代词和指代内容相连。
例③:打开珍珠贝的双壳,在珍珠贝肉体的最外层,有一个外套膜,其外倾有分泌珍珠汁的机能。
在异常情况下,比如外界的细小砂粒或小虫侵入了贝体,贝体受到刺激就会作出保护性的反应,由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质,把砂粒或小虫等包围起来。
这样,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天然珍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9220e0d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a.png)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
它形象地表达了努力经历种种艰辛困苦最终获得成功的道理。
在这句诗中,作者用了淘金的过程来比喻人们通过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句子意味着只有经历了无数次的筛选和淘汰,只有经历了经验的累积和心智的成熟,才能汇集成金子般的珍贵财富。
千淘万漉,这是说在淘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无数次的筛选和过滤。
淘金者需要从滩涂中不断把杂质淘除,留下金子。
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和艰难的,需要耐心和毅力。
虽辛苦,这里表示淘金的过程很艰辛,需要付出很多辛劳和努力。
淘金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在酷暑和严寒的环境下进行。
淘金者需要在河滩上挖掘泥土,过滤石头和沙子,并用水冲洗,才能将金矿露出。
吹尽狂沙,这里表示吹跑了滩涂上的狂风,使得金子被暴露出来。
吹沙者会用风筝等工具吹风,将沙子吹走,寻找隐藏在沙子下的金子。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因为金子很小,很容易被沙子掩埋。
始到金,这里表示最终获得了金子。
通过无数次的淘洗和清除,金子终于被找到了。
这里的金子可以有多重象征意义,它可以是财富、成果、成功或者幸福等等。
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经历艰辛的努力和付出,在不断地淘金过程中,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和成果。
这句诗言简意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它告诉人们,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困难和艰辛,但只有坚持不懈和努力不停止,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句诗不仅表达了淘金者的坚持精神,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工作或学习等方面的思考。
它告诉人们,无论我们面对多么困难和艰苦的境遇,只要坚持下去,努力不懈,终将会获得成功。
因为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需要不断地经历挫折和磨砺。
这句诗还告诉人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考验。
只有经历了千淘万漉的辛苦和付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有心理准备,并用毅力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文的审题立意》王焕胜自制
![《吹尽狂沙始到金——作文的审题立意》王焕胜自制](https://img.taocdn.com/s3/m/5d21523f83c4bb4cf7ecd199.png)
考生围绕“信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际,生动地展现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带着 “信念”这“隐形的翅膀”走过绝望、走向 希望的,很显然,文章已将“隐形的翅膀” 上升到精神层面,这样构思立意,文章思想 必然深刻多了。 2009年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比较 具体,就题写文,肯定不好写,也写不好。 有一考生从三方面将之喻成“对未来的憧 憬”、“对知识的渴望”、“对自己的超 越”,这也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写 法,这样一写,文章思路立马开阔多了,立
浙江为根,黄宗羲便为叶,被誉为“中 国思想启蒙者之父”的他,曾提出“学贵履 践、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的理想,犹如雨 后春笋一般冲破重农抑商的厚土,迎来近代 经济思潮的新雨。他主张改革以平稳民生为 经济之“真实”,信奉“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至理为政治之“真实”,创建清初浙东学 派以纠正明末学术空疏之风为文化之“真 实”。他这一系列“求真务实”的探索,融 入精魂,如绿叶一般为浙江之根提供养料, 带着一番叶的情意为浙江之根强基固本。
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 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岿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 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 海,做鱼还是做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勿庸 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 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大海, 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 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 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我的自白。
如由真实的“桥”可以联想到“感情的 沟通”“友谊的珍贵”;由“家”可以联想 到“珍贵的亲情”“人间的温暖”;由“根” 可联想到“心灵的归宿”“祖国的统一”; 由“水”联想到“勇往直前的品质”“水滴 石穿的精神”……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 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 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 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 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 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 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 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吹尽狂沙始到金—— 作文的审题立意
![吹尽狂沙始到金—— 作文的审题立意](https://img.taocdn.com/s3/m/c50e5c35ee06eff9aef807cf.png)
★抓带有结论性的词句 典型示例: 典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字的文章 2010年4月6日,河南洛阳初一学生雷梦和学 年 月 日 生打架,老师让学生自主管理, 生打架,老师让学生自主管理,发动全班同学投 票,决定是让她留下学习还是请家长将其带走教 育一周。全班26个同学选择让她回家接受教育一 育一周。全班 个同学选择让她回家接受教育一 周,12个同学选择再给她一次机会。在得知自己 个同学选择再给她一次机会。 个同学选择再给她一次机会 被大多数同学投票赶在后, 岁的花季少女留下 被大多数同学投票赶在后,15岁的花季少女留下 遗言, 日投渠自杀。 遗言,于4月7日投渠自杀。 月 日投渠自杀 事发后,有人批评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够妥当, 事发后,有人批评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够妥当, 但也有人说雷梦的心里太过脆弱。对此你怎么看? 但也有人说雷梦的心里太过脆弱。对此你怎么看?
抓关键词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审题时 的重要信息, 的重要信息,抓准关键词句对 于文体的把握、 于文体的把握、立意的确定等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关键 词句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要点 着手。 着手。
★抓特殊的词句 典型示例: 典型示例: 请以“暗香浮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请以“暗香浮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字的文章。 字的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 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 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现场指导: 现场指导: 这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有很多方面都耐人深 比如从雷梦同学的角度就可以得出“ 思。比如从雷梦同学的角度就可以得出“多 少人的同意未必就是对的” 少人的同意未必就是对的”,“对人应该宽 多给别人机会”等立意。 容,多给别人机会”等立意。但是命题者通 过最后的两句话限定了思考的范围:作为主 过最后的两句话限定了思考的范围: 要施教者的老师,作为主要受教者的雷梦。 要施教者的老师,作为主要受教者的雷梦。 所以我们应该严格在“教育方式” 所以我们应该严格在“教育方式”与“心理 健康建设”方面立意。 健康建设”方面立意。
现代文阅读题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之五)——吹尽狂沙始到金:归纳要点题(上)
![现代文阅读题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之五)——吹尽狂沙始到金:归纳要点题(上)](https://img.taocdn.com/s3/m/2784782b482fb4daa58d4be2.png)
以先 提 取 文 本 材 料 中的 概 括 性 语
( 陶公 柳 是 宽容 的 树 木 。 一 在
特 。 一 有 月 2 请 用 自 己 的话 概 括 ×X段 的 句 ( 别 是统 领 全 篇 的 中 心 旬 ) 再 棵 棵 、 排 排 陶公 柳 下 , 草 坪 、 . 主 要 内容 及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思 。 进 行 筛 选 、 纳 , 是 很 稳 妥 的 解 季 、 黄杨 等 , 们 和 睦相 处 , 结 归 这 小 它 团 3本 文 描 写 的 “ . ××” 有 哪 些 答 方 法 。 具
案 不 完 整 。 致失 分 惨 重 。个 中 原 以
5 文章 的 中 心 是 什 么 。 如 何 . 是
因 .除 了 考 生 的 阅 读 水 平偏 低 , 以 体 现 这 一 主 旨的 。 含 了作 者 怎 样 蕴 及 命 题 者 对 归 纳 要 点 的 考 查 越 来 的 感 情 态 度 ? 越 隐 含 ( 时 与其 他 考 点混 合 起 来 有
目 的 之 一 就 是 让 人 改 变 气 质 。 很 (
梅 暗 香 浮 动 、 丹 婀 娜 娇 艳 . 朴 牡 质 了 。 而 , 是 乱 了 , 却 乱 出 了味 然 乱 但
无 华 , 静 淡 雅 , 事 张扬 , 默 奉 道 。 究 竟 是 什 么 味 道 呢 ?我 也 说 不 恬 不 默
献 … .・ ・
清 . 来 这 世 界 上 的 许 多事 情 , .看 就 像 这 风 中的 “ 荷 ” 有 一 种 不 触 动 乱 .
录提 取 法 来 解 答 。 于 陶 公 柳 的 品 端 的 东 西 破 坏 了 . 还 居 然 翻 出 新 化 传 承 的 需 要 。 果 你 不 想 完 全 抛 关 如
百步穿杨意犹酣,吹尽狂沙始到金
![百步穿杨意犹酣,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e5e975d450e2524de4187e03.png)
把握整体,提取关键句
2014-12-26 4
审题指导(方法二): 第一步: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 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 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 “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 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 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 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 见解,何况不是呢!”
若结合“山石”“卵石”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有以下立意: 1.从山石与卵石都坚守本质的角度—— 山石与卵石都是石头,它们的遭际各不相同,却都没有改变 自己的本质与内涵,都有着各自存在的价值。 2.从山石与卵石不同价值取向的角度—— (1)……人也一样,价值取向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却都能 演绎一段别样人生。 (2)不同形式,同样实现自身的价值 3.从山石与卵石姿态不同却和谐共生的角度—— (1)山石无棱角无以显壮美,卵石不圆润无以显温柔,它们 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每一块石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抛 弃了平庸,成就了伟大。平凡不是错,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精彩, 活出自己个性,生命就有价值。 (2)在保持本色之美个性之美的同时,学会圆通,倡导融合 ,提倡和谐。 (3)大千世界万千之美/物尽其材各有所用/异样人生/异态之美 /不要拘泥一种形态…… 4.从两石需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角度—— (1)“糙砺”和“莹润”结合,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参考立意】: 老王----感恩、回报之心 老板----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 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医院----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 医患关系的和谐 几个主体的相互关系----有了社会良知和人的良 知、社会责任和人的责任,才会建立人与人、 人与社会团体、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1564a17a647d27284a735147.png)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者:黄丽娜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5期摘要:任务驱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
有效探究活动的前提是学生质疑精神的存在。
高中生普遍存在文言阅读障碍,会在学习《〈史记〉选读》时生发诸多疑问,这些正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最好的切入点。
本文以《〈史记〉选读》教学实践为例,管窥组织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史记〉选读》语言现象质疑探究学贵有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语文应该是传承文化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
《〈史记〉选读》的教学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因为学生存在的文言阅读障碍,正可以生发出诸多疑问,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不仅能够辨明语言本身的问题,而且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探究触发点的寻找探究活动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被抹杀。
那种以“自主学习”为旗号的放羊式教学,热热闹闹之后却是竹篮打水,已被事实所否定。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探究的触发点。
就《〈史记〉选读》而言,尽管我们讲个性化阅读,但对于文言文而言,它的工具性是处于基础地位的。
因此笔者将探究的点落实在字词断句之上。
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寻找语言中值得探究讨论的内容。
1.因惑生疑因为学识和资料的有限,教师虽然在备课方面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还是有很多的疑问自己无法解释,一些比较生僻的字词,困扰着课堂。
我们知道“阏氏”的读音,却无法查到“阏与”的发音。
在《淮阴侯列传》中多次出现的“戏下”,究竟是“麾下”的通假,还是类似于“西戏”的地名。
《高祖本纪》中“儿女子”该解释为“妇女小子”还是将“儿”看做“尔”,认为是“你们女人家”的意思?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认真辨别。
2.因异生疑在学术上,我们讲“百家争鸣”、讲“多歧为贵”,但语文课堂毕竟不是“百家讲坛”,是需要一定的规范和严肃的。
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https://img.taocdn.com/s3/m/7c55dbdcda38376baf1fae40.png)
素,不要随意。
• 3.答题时要注意使用关联词“首先、然 后、最后”等。
• 4.答题规范,不要草率。
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 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名人 名言富有权威性),充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 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 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 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更容易让 读者接受和理解。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 证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改正错误, 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17、本文③④段可否调序?为什么? 不可以。
理由:①先举众所熟知的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再 举他的好友的事例更清晰更顺畅。 ②举孔子的事例证明人人都会犯错,圣贤也不 例外,是一个人认识错误,及时改正错误的前提。
18、请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本文 第⑦段 的作用。 运用比喻论证,把“错误”比作“狂 沙”,把“成功”比作“金”, 论证不怕 犯错误,要认识带自己错误,吸取教训, 积累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的观点。从而 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 易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方 法 小 结(文段的论证思路)
▲步骤一:通读语段,勾画关键词,分层。
▲步骤二:开始概括每层次所写的内容。(概括时 可从论证方法入 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尽 量使用原句,并把原句用引号引起来)
▲步骤三:根据内容层次决定答题时使用连接词 ※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吹尽狂沙始到金》,完成小题。
(共8分)
吹尽狂沙始到金
王开林
①在自然世界,人类堪称最智慧的灵长动物。
在社会组织中,个人也算是最活跃的单元细胞。
但这并不能保证任何智者为人行事时时处处都能有正确无误的认识、精确无差的判断和准确无失的把握。
出错和犯错在所难免。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也是不断认错、纠错的过程。
总有吃不完的堑,长不完的智,吸取不尽的教训,积累不够的经验。
②【甲】
③圣贤同样会犯错,甚至会犯下大错、特错之外的低级失误。
就说孔夫子吧,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身处乱世,痛心礼崩乐坏1,他周游列国,宣讲仁义道德,不遗余力。
然而他四处碰壁,几度受困,郑国人甚至当着其门徒子贡的面嘲笑他为丧家之狗。
孔夫子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就因为他的判断出现了一个漏洞,在一个武力称雄、威权至上的时代,他竭力宣讲的仁义道德一钱不值。
他向那些崇尚武力、内心阴暗的君王发表仁者爱人的高论,无异于对牛弹琴。
于是孔子改弦易辙,调整思路,端坐杏坛2,收纳三千门徒,悉心传授六艺,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极一时之盛,垂千古之范,这才算纠错成功。
④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失误,及时总结教训,加以补救,永远都不算晚。
【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
大人物容易犯大错,小人物容易犯小错。
小人物犯大错,纵然酿成伤身致命的祸患,毕竟荼毒不广。
大人物收天下之铁,铸成大错,则可能贻害千秋。
⑤人的一生多半由错误构成。
这话似乎很消极,其实不然。
⑥一个人成功与否,幸福与否,这要视乎他的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纠错能力的强弱和运气的好坏而定。
他认识错误的程度越深,犯错之后的补救越及时,纠错越到位,获取成功和幸福的机率就越大。
智慧的人能从一连串的小错中分辨出正确的路数,愚蠢的人则将一连串的小错零存整取。
所以说,【丙】不能记住历史教训的民族是落伍的,也是不幸的。
⑦不忧黄沙一吨,且喜黄金一克。
错误即黄沙,正确即黄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怎么个吹法?如何从一吨错误中找获一克正确?如何从多次失败中捕获一次成功?对此,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但法门是相通的,那就是:别闷头闷脑地蛮干,先看清前后左右,多参照古今中外。
真正的大成就者,他们的高明之处并非不犯错误,而是不重蹈前人的覆辙,他们另辟蹊径,就算走错了路吧,也能欣赏到异样旖旎3的风景;就算办错了事吧,所收获的一大把教训也能兑换到比黄金更宝贵的觉悟。
(有删改)
1 礼崩乐坏:指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2 杏坛:传说中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后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3 旖旎:形容柔和美好。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说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什么能垂千古之范。
(3分)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
(只填序号)(3分)
①春秋时卫国的精英、孔子的好友蘧(qú)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反省之深,对自己要求之严,远远高出当时的名士。
②不能记住以往教训的个人是失败的,也是悲哀的。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共2分)
小题1: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吸取教训;及时纠错,并付诸行动。
(共3分。
共3个要点,每个1分)
小题1:【甲】处填③;【乙】处填①;【丙】处填②。
(共3分)
小题1: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小题1: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总结概括文章的小分论点的能力。
从文中找出能论证观点的分论点。
小题1: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还要根据论据材料选择来证明观点的恰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