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景时期的治理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疑问,梳理知识点。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背后的原因。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时间轴等方式,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特点及其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教材分析:汉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局势动荡。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汉初社会局势,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局势得以稳定。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得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由此而使得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难点:“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来学习第十一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西汉建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西汉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1.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提醒学生是公元前)建立者: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因其都城在长安,而东汉的都城在洛阳,所以历史上称其为西汉、东汉)刘邦在建立西汉后,他所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还是百废待兴呢?请同学们来看一则材料,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景 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皇帝出 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有些将相 就只能乘牛车出行。
假如你是汉高祖,你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 什么?
——发展农业生产
背景:
1、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加之连年的战争,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西汉初期出现了社 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的残破 景象。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 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 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 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 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 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 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 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 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 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 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 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 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 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出处《史 记·高祖本纪》
天 下
结果:刘胜项败
刘邦建国和“布衣将相之局面”
建国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国者:汉高祖 刘邦 都城: 长安
史称“西汉”
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丑曾任亭长。善于 网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的人。称帝后, 论功定封,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
休养生息政策的提出
汉初为什么要实行 修养生息政策?
请大家讨论!
“谁来执掌政权成为斗争焦 点!”
楚汉战争爆发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长达四年时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作用: ①增加劳动力 ②减轻负担 ③鼓励生产 ④缓和社会矛盾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A
非常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讲授新课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本课小结
14、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15、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景帝
第11课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都城: 汉高祖
刘邦
公元前202年
长安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从这则材料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讲授新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

合作探究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 会爆发吗?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或导火线)是遇雨道路被毁,不能按期到达,按律当 斩。
(二)项羽、刘邦起义
01
——秦朝灭亡
02
——巨鹿之战
1.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2. 刘邦进逼咸阳
(三)楚汉之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 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一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01
材料一:
02
材料二:
03
材料三: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 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 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 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 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 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 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 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动脑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 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 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 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 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 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 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陈胜、吴广
吴 广 原因 起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延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秦朝的五大改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了解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明白暴政的危害。

3.了解“商鞅变法”、“徐州之变”、“诛除权臣”等历史事件。

4.认识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3.历史事件的关联。

3.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新课讲解1.秦朝的五大改革及其影响。

1.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统一文字和车轮的轮距。

3.统一法律和符号。

4.统一经济和财政制度。

5.统一行政区划和治安。

6.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增加了中央集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2.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

1.扫除异己:焚书坑儒、流放百家、铲除地方诸侯。

2.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3.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暴政引起了民众不满。

3.历史事件的关联。

1.商鞅变法:推行法治、废除等级制度、实行官僚制度。

2.徐州之变:军阀相争的产物,突显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弊端。

3.诛除权臣:汉初王莽篡位,历史教训至今仍铭刻。

(3)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动笔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教学评估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进行学生的课堂考核,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秦朝五大改革和秦始皇帝的统治手段,同时还要让同学们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学生们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我觉得这节课的难点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为学生提供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生动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但是,这些故事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因为我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反思《伐无道,诛暴秦》故事对今天的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 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 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 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 西汉的建立 , “文景之治”。

2、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1.西汉的建立: _______年, ________建立汉朝, 定都________,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 相应地减免_______及_______。

汉高祖死后,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 注重________生产,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_______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

文帝和景帝时期, 重视“__________”, 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提倡__________, 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 政治清平,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国家府库充盈。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想一想,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3.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当堂达标】1.西汉的都城是()A. 咸阳B. 镐京C. 长安D. 洛邑2.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稳定社会巩固政权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C.人心思安以民为本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 再强国”的道理后, 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 力倡节俭B. 大兴文治C. 休养生息D. 平抑物价4.西汉初年, 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A.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C.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来源:ZXXK]6.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A. 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 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奖励耕作的农民, 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 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社会比较稳定⑤“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8.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 请回答。

初一人教版历史 第十一课

初一人教版历史 第十一课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原 始 服 饰
商 代 贵 族 服 饰
商 周 服 饰
东 周 男 子 服 饰
战 国 妇 女 服 饰
魏 晋 服 饰
唐 代 服 饰
宋朝皇帝朝服
宋朝官员朝服
宋 代 士 人
宋 代 贵 妇 礼服
宋 代 背 子
宋代服饰发展的三大特点
• 官员服饰: • 从节俭变为奢侈 • 劳动者服饰: 受少数民族影响, • 小袖狭身的短衣 • 陋习: • 妇女缠足
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
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
稻米为主;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东 坡 肉
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
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 街景”的住房有什么不同?
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 的住房有什么不同? • “市郊村野” • 布局稀疏,茅草结 庐——简朴 • • “都市街景” 房屋陶瓦盖顶,楼 阁轩昂——豪华
宋代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
• 牛、驴、轿
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
• 供住宿 的邸店很多,“邸店如 云屯”
热闹的瓦子
显贵蹴鞠
瓦子在宋朝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 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 生活也丰富起来。
今天哪些重要节庆活动宋朝就有了?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今 世 之 服 , 大 抵 皆 胡 服 。 ”
宋官服颜色与官位:
• • • • 紫——三品以上 朱——五品以上 绿——七品以上 青——九品以上
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 肉食—— • 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
多 • 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 • 主食—— 南方以稻米为主,南北方 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 饮茶—— • “斗茶”习俗和“献茶” 民俗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课件

① 下令士兵还乡务农 ②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 业劳动力 ③ 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4.采取轻徭薄赋的 政策。 4.作用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文 景之治?
1、人物 汉文帝和汉景帝 2、原因 吸取秦亡教训,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3.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人为本。(2)关心农桑,进一 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3)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 国,反对奢侈浮华。(5)文帝以身作则,生活简朴 4.内容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 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 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历史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的提出
汉初为什么要实行 修养生息政策?
请大家讨论!
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 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皇 帝出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有 些将相就只能乘牛车出行。 假如你是汉高祖,你首先要做的事应该 是什么?
——发展农业生产
二、休养生息
1.背景 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2.目的: 吸取秦亡教训,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 3.措施
内忧:
1 、由于秦朝时的暴政,加之多年的战 争,致使社会经济萧条,百业待兴。 2 、政治局势相当不稳定,急待调整。
外患:
边疆匈奴虎视眈眈,时常进犯,西汉王 朝面临很大的军事压力。
一、西汉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都城: 西安
皇帝:
汉高祖刘邦
汉 高 祖
刘邦,沛县人,世代务农,任亭长。 善于网罗人才,包括社会下层有才能 的人。 称帝后,论功定封,形成“布 衣将相”的局面. 为了巩固新的王朝该接下来他该怎 么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新课标课件】(29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新课标课件】(29页)

本 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五环志行课堂——“讲”
二、休养生息
1、修养生息政策
(3)具体措施: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文、景帝时期

文帝二年、文帝十二年,文帝两次下诏“赐农民今 年租税之半”,十三年六月,又“除田之租税”,公元
薄 前156年五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文景

时期又减少地方的徭役、卫卒。
——《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主编
五环志行课堂——“讲”
二、休养生息
1、修养生息政策
(3)具体措施:
文、景帝时期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文景时期,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妻孥连坐法、断残肢 体的肉刑等,并减轻笞刑。

——《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主编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贾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
五环志行课堂——“讲” 下马治天下
治国 理念
黄老学派—无为而治
二、休养生息
1、修养生息政策
(1)概念: 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后, 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 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三、汉初对内稳定政局
1、汉高祖时期
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拱卫汉室
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此外 还封了功臣萧何等140人为列侯。这些异姓王领地广,握有重兵…… 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7年之间,汉高祖借口他们谋反,先 后将韩信、彭越等杀掉……汉高祖总结秦亡教训,认为秦王朝没有 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刘邦又分封了九个刘姓 子弟为王,想要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非刘 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同时,教材还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农业丰收、商业发展、文化教育兴盛等。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如贾谊、晁错等,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相关内容,对西汉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西汉建立的具体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详细情况,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插图,深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建立的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插图和听讲解,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西汉建立的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3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32张PPT)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 文 帝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 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 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在中国 秦始皇陵 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 文帝生前曾留下遗诏:“厚葬以破业, 人称道的皇帝。
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 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
时间:3分钟 任务: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本有关“文景之 治”,然后思考:
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修 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 (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 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 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秦的暴政
秦末战争: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④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பைடு நூலகம்
“休养生息”的政策
二、休养生息政策
秦的暴政
秦末战争: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人口锐减 土地荒芜
“休养生息”的政策
作 用
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汉景帝的措施: 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 年一次 为发展农业生产,汉景帝进一步减轻农 民负担,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坚 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 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3.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A.晋楚争霸 B.齐魏争霸
D BD
C.秦赵之争
D.楚汉之争
4.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A.实力不如刘邦 B.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 C.未图再起,乌江自杀
D.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
公元前207 秦年秦亡
无道 失民心 刘邦胜
残暴
于公元前202年建立 陈胜吴广起义 西汉政权
失民心
项羽刘邦起义
得民心
楚霸王 汉王 争霸 项羽 刘邦
1.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8年 C.公元前209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B.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O2年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D
A.垓下之战
C.马陵之战
重游古地,你想去哪?
咏长城
唐•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 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 虚筑防胡万里城。
秦始皇

阿房宫图
秦始皇陵
庞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长城
秦总人口: 2000万
剩余劳动力, 5% 服劳役, 20%
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破坏
妇女, 50%
秦人口分配
妇女 老弱病残幼 服劳役 剩余劳动力
老弱病残幼, 25%
三子歌 老大修长城, 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 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 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
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
惟恐遭劫难。
秦朝刑法简介
( 1 )绞刑。( 2 )枭首。( 3 )腰斩。是将犯罪人拦 腰斩断的酷刑。( 4 )磔。是将犯罪人支解分尸的 酷刑。( 5 )车裂。就是用马车拉扯,将犯罪人身 体扯裂而处死的残酷处刑方式。( 6 )戮。戮刑是 既剥夺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罚。秦朝的戮刑 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戮后杀,二是先杀后戮,即戮 尸。( 7 )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人当众处死 的刑罚。( 8 )族刑。族刑也称夷三族,即将犯罪 人三族以内的亲属全部一同处死的酷刑。( 9 )具 五刑。是对应处族刑的主犯同时施以黥刑、劓刑、 斩趾等肉刑后再处死的酷刑。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 残暴统治……
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
渔阳
咸阳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刘 邦
鸿门宴
a、进入咸阳 后大肆杀掠, 失去民心。 b、刚愎自用, 不重视人才, 不采纳范增的 意见
a、赢得民心,入 咸阳后,废秦苛政, 与关中父老“约法 三章”, b、重视人才,得 到萧何韩信张良的 辅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