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当堂检测内容,学生展示。
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引导学生
多媒体出示,教师讲解
1 .提问、加分
2.补充、总结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并补充。
学生互评各小组表现,评出优秀,找出差距。
教师纠正补充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明确本课学 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课题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1.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体现。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建立的政权及结果。
3.总结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4.掌握楚汉之争的经过和结果。
5.比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
学
重
点
陈胜、吴广起义
教
学
难
点
秦的暴政
5.口号
6.评价
7.政权
8.结果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三:项羽、刘邦起义
背景
过程
特点
结果
自主学习四:楚汉之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
结果
四、合作探究(5分钟)
课后活动
五、当堂检测(5分钟)
练习册
六、课堂小结(2分钟)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八、板书设计
10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
(2)陈胜、吴广起义
(三)楚汉之争
九.教学反思
齐读课本的红色文字并思考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秦的暴政”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秦朝统治的认识和评价的延续,通过学习农民起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过程和意义的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提问:秦朝统治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引发学生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 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灭亡;理解楚汉之争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秦的暴政,从而探究出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由此学会对历史事物进展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从中汲取历史的经历和教训。
情惑、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从而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难点: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指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创始的帝业可以世代相继,传之万世。
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阅读考虑:(一)秦暴政的表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48页的内容)[师生活动]老师:通过上一堂课的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秦始皇完成了统全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稳固统一的措施,并创设了那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这是他的历史功绩。
但是他的统治也具有急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秦的暴政:老师:①出示图片资料: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②出示历史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前殿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
〞老师:从我们刚刚看到的影视和历史资料中,你可以获得什史信息?引导学生答复,这些工程规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建这些工程奴役了多少人?学生:规模宏大,所以要消耗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110多万。
让学生讲一讲课前搜集的故事(和秦暴政有关的一些历史故事)。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可能有的学生会讲孟女哭长城的故事,老师要注意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民间传说,虽然不能成为历史的考证,但是修筑长城是中国数个封建朝各种劳役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劳役,所以孟姜女可能老百姓在承受繁重幅的过程中,在现实的根底上塑造出来个人物,但却反映了老百姓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知道楚汉之争。
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引导,小组的讨论,课堂的展示等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可由一名同学作为复习小导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或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然后导入新课:秦始皇雄才伟略,建立了庞大的秦王朝,但是在秦朝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秦的暴政自主阅读课本P50~51内容,完成第1题。
1.秦的暴政的表现。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知识模块二陈胜吴广起义自主阅读课本P51~52内容,完成第2题。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意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知识模块三楚汉之争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5题。
3.简述项羽刘邦的反秦斗争和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安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
4.秦亡前后项羽与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楚汉战争帝位之争封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5.西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统一中国》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
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
二、课程标准: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历史基础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展示情景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秦朝暴政的表现,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通过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主要构成因素,掌握学史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副人物画像,同学们认识他是谁吗?你还记得他的历史功绩吗?学生:秦始皇。
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被称作“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
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愿呢?是的,没有。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那么,显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间土邦瓦解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同走进那段峥嵘岁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快速浏览本课内容,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学生:因为秦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楚汉之争简单情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由原来的农民起义,演变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强大的秦朝失去民心,结果灭亡;项羽失去民心,结果也失败了,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三、教法学法: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顺应民心统一天下,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争,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学习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二)、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现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但是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1、赋税沉重:农民被迫将收获物的2/3 上交国家。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田租口赋,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2、徭役和兵役沉重:材料二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
——课本P47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秦民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人,修长城40万人。
当时人口约2019万人,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人,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1.识记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
3.感受生活中的历史。
4.深刻理解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三、教学难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性质区别四、新课讲授:(一)导课用实物展示中国象棋棋盘,棋盘上“”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楚汉战争有关,项羽的楚方和刘邦的汉方对峙,以此借鉴,全班分为两大阵营黑方和白方,进行一次实战演练,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大比拼(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展示目录本课将从水深火热、揭竿而起、楚汉之争三个方面开始本课。
(教学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过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秦朝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却非常困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为继。
秦朝有一名小女子名叫孟阿妹,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
(四)秦的暴政1.情景设计:阿妹日记一:(插入音频)小女子,名叫孟阿妹,秦朝人。
我有三个哥哥,大哥被抓去筑长城,二哥被掳去修阿房宫、骊山墓,就连刚满17岁的三哥也被抓走了。
这都过去三年了,他们仍毫无音信,生死未知。
家中只剩下年过六旬的老父老母,还有嫂嫂怀中吃奶的婴儿。
今天的夜,格外的冷,门外突然响起一阵急促而猛烈的敲门声,老父弯着身躯前去开门,只见几位凶神恶煞的官爷闯了进来,他们咆哮着、怒吼着:皇上有令,每家出壮丁,去服徭役!徭役猛于虎啊……阿妹日记二:(插入音频)看着破败的房屋,纸糊的窗户,我们期待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但同时感到深深的寒意。
我们朝的赋税太重了,有田租、口赋、杂赋,还有好多我不知名的。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我们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辛勤一年的我们,已所剩无几,老天啊,我们该如何活下去……赋税猛于虎啊……阿妹日记三:(插入音频)我们村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板块三秦朝的灭亡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梳理秦朝灭亡的过程。
提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
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2.教师请学生分享有关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或者成语。
提示: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破釜沉舟等。
板书
设计
当堂达标1.【新情境·成语典故】(广东河源东源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其中“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D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2.(江苏淮安淮阴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下列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D )
A.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历史传说
B.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C.历史著作比考古发现科学合理
D.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诗词及提问的方式导入,激起学生对秦朝灭亡学习的欲望。
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通过对教材的探究,得到结论,这样更能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暴政的具体表现。
2.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
3.感受生活中的历史。
4.深刻理解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
三、教学难点: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性质区别
四、新课讲授:
(一)导课
用实物展示中国象棋棋盘,棋盘上“”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与楚汉战争有关,项羽的楚方和刘邦的汉方对峙,以此借鉴,全班分为两大阵营黑方和白方,进行一次实战演练,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一次知识的大比拼(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目录
本课将从水深火热、揭竿而起、楚汉之争三个方面开始本课。
(教学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课的内容,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
过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是秦朝统治下的人民生活却非常困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为继。
秦朝有一名小女子名叫孟阿妹,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
(四)秦的暴政
1.情景设计:
阿妹日记一:(插入音频)
小女子,名叫孟阿妹,秦朝人。
我有三个哥哥,大哥被抓去筑长城,二哥被掳去修阿房宫、骊山墓,就连刚满17岁的三哥也被抓走了。
这都过去三年了,他们仍毫无音信,生死未知。
家中只剩下年过六旬的老父老母,还有嫂嫂怀中吃奶的婴儿。
今天的夜,格外的冷,门外突然响起一阵急促而猛烈的敲门声,老父弯着身躯前去开门,只见几位凶神恶煞的官爷闯了进来,他们咆哮着、怒吼着:皇上有令,每家出壮丁,去服徭役!
徭役猛于虎啊……
阿妹日记二:(插入音频)
看着破败的房屋,纸糊的窗户,我们期待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但同时感到深深的寒意。
我们
朝的赋税太重了,有田租、口赋、杂赋,还有好多我不知名的。
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我们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辛勤一年的我们,已所剩无几,老天啊,我们该如何活下去……
赋税猛于虎啊……
阿妹日记三:(插入音频)
我们村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
因为秦律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只要在一钱以上,就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哪怕随地吐痰,砍伐了街道上的一棵树就要被砍掉鼻子。
秦律猛于虎啊……
(教学意图:三篇日记分别插入音频,能把学生代入到秦朝那种环境中,更深刻的感受到秦朝保证下人民生活的凄惨。
)
过渡:秦的暴政不仅仅在于政治上的专制独裁,经济上的横征暴敛,刑法上的残酷,更让人痛心的是思想上的焚书坑儒
2、焚书坑儒
看图学史,让学生阅读教材48页,焚书坑儒部分,找出“焚书”“坑儒”的概念,理解其危害
(教学意图:高怀举老师讲过,历史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讲清历史概念,通过和百家争鸣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焚书坑儒的危害)
过渡:以上是秦始皇在位暴政的表现,秦始皇死后,人民本以为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继位的秦二世的统治确更加残暴。
3、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材料分析
始皇既殁mò(病逝),胡亥hài(秦二世)极愚,骊山未毕,复作阿房。
诛斯、去疾,任用赵高。
痛在言乎!虽居兴便之国,犹不得存。
——司马迁《史记》
(教学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更加深刻的理解秦二世的昏庸)
过渡:学会总结是学习历史的一种能力,总结秦暴政的表现。
4、我会总结: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朝的农民最终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五)陈胜、吴广起义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结合陈胜、吴广起义战争形势图,回答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人物、地点、起义的原因、建立政权、结果、意义。
2、记忆2分钟,小组互查,检查掌握的效果。
3、合作探究:假如陈胜、吴广没有遇上大雨,按期到达了渔阳,起义还会爆发吗?请说明
理由。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但是它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项羽、刘邦继续扛起反秦的大旗。
(六)项羽、刘邦起义
1.自主学习:项羽、刘邦起义分别为反秦斗争做出了什么贡献?
2.观看视频《巨鹿之战》,回答巨鹿之战的时间、双方、涉及成语、结果、特点。
(教学意图:观看视频能使学生更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3、直击中考(选取两个典型中考题)
教学意图:树立中考意识,夯实基础。
过渡:学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是为了指导今天,吸取历史上的教训。
4、以史为鉴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杜牧《阿房宫赋》
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过渡:秦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秦朝昙花一现,我们只能梦回秦朝,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七)楚汉之争
1.生活之象棋
2.生活之成语故事,看谁找的最多,并且选取其中一个给大家讲一讲。
3.合作探究: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材料二:刘邦在谈到为何能够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教学意图,学会运用史料中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
五、课堂反馈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选取两个优秀的板演
(教学意图:锻炼学生总结的能力,宏观掌握本课内容)
拓展延伸: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人民是历史
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请大家用今天的所学知识和今天的幸福生活论证这一观点,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总结:最后黑方和白方分别展示自己的分数
纵观历史长河,楚汉之争一开始就是一场输赢未知的博弈、我们同学的未来又何尝不是一场博弈?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更是充满失败危险的。
我们与其担心未来、担心失败。
不如从现在做起,努力发展。
就像今天课堂的知识比拼,大家都很努力,我们一样能用努力夺取未来的胜利。
因为,狭路相逢,强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