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重点整理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汇总
古文字学讲义整理【ppt4】盟書:記錄盟約的言辭,也叫做載書。
【ppt5】简帛:我国在纸张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帛。
简最迟在商代初年就已经使用,帛的使用大概稍晚一些。
战国时代——楚简。
历史上竹简的发现:孔子壁中书❖《论衡·正说》:“考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
至孝成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
”❖《汉书·艺文志》:“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
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论衡·正说》:“至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而《尚书》二十九篇始定矣。
”汲冢竹书: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一说“安厘王”)墓,得到简牍数十车,后世叫做“汲冢竹书”。
《周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魏之史书,凡十三篇,宋时亡佚清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今本竹书纪年》,系出后人伪托,可参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简文内容:1.书籍:信阳竹书: 三代周公先王郭店竹书:儒家和道家文献上博竹书:儒家、道家、兵家及杂家等❖有学者断言,“郭店楚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
”2.遣策3.占卜祭祷:主要是为墓主人所患疾病及仕途的前景进行占卜和祭祷。
4.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岁”篇有“秦楚月名对照表”。
5.日书:选择吉凶之书,仅见于九店简6.司法档案:主要出自包山简【ppt6】籀文:西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着有《史籀》十五篇,《史籀》所用字体后人叫做籀文,也有人叫它做大篆。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文字学
名词解释1、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2、青铜铭文:是我国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旧时因金文多见于钟鼎,故称钟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铭文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
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四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贞人:商史官名。
掌用龟占卜。
甲骨卜辞中“卜”字之下,“贞”字之上的一个字就是“贞人”的名字。
贞人之名常被用作甲骨卜辞分期的重要标准。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收9353个单字,是学习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书。
6、青铜铭文款式:款,就是内凹之阴文;识,就是外凸之阳文。
“款识”连文,常为铭文的别称。
甲骨文通常为刀刻,故有款无识;金文款多识少。
7、甲骨学:古文字学于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为研究对象。
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分期断代研究,文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
8、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毛公鼎铭》、《大盂鼎铭》、《虢季子白盘铭和《散氏盘铭》,因其字数多、艺术水平高、记载西周重要的史实而被誉为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大国宝”9、《铁云藏龟》:刘鹗于1903年将所有搜集到的五千余片甲骨选拓1058片,编印为《铁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10、孙诒让:以《铁云藏龟》的材料为依据,写成《契文举例》,甲骨文第一部研究性的著作。
1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古文字学的通论,唐兰著。
为古文字学研究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节——七节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古文字学考试重点全
填空、选择:1.秦代留下的【仓颉】、【爰历】、【博学】三部字书,统称【仓颉篇】。
2.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的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的李长作【元尚篇】,杨雄取其有用者作【训纂篇】。
3.【尔雅】就是我国第一部训释词义的辞典。
4.【方言】汉代另有一部训释方言的专著。
5.【释名】是东汉末年的另一种训释词义的专著,它的特点是用谐声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6.【王懿荣】是认识和研究商代甲骨文的第一人。
7.1903年刘鹗从中选拓了一千零五十八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我国有关商代甲骨文的第一著录。
8.【罗振玉】继王懿荣、刘鹗、王襄等人之后,是搜集、著录和研究商代甲骨文最有成绩者。
9.关于甲骨文的研究,首先是文字的考释工作,是【孙诒让】所创始的,并且他根据【铁云藏龟】一书于1904年写成【契文举例】二卷。
10.最早为甲骨文编字书的是天津【王襄】1920编【簠室殷契类纂】11.【字原】是指构成汉字形体最基本的偏旁,主要是一些独体象形字和少数复体会意字。
12.【反切】的前一个汉字作声母,后一个汉字作韵母。
13.罗氏在日将所收藏的甲骨选拓了一部分,编【殷墟书契前编】1912【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1933这四部商代甲骨文的著录。
14.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殷墟书契考释】191415.【陈梦家】1956年印行的【殷墟卜辞综述】,是近四十年内研究商代甲骨文的一部综合性的较大型著作。
16.【贞卜】只有叙事、命辞和占辞,没有验辞。
17.在甲骨文中除大量卜辞之外,还有一些是【记事刻辞】。
18.中国传统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A卷。
简答:汉字同汉语的关系:(1)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语言不能脱离人的思维,是表达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
(2)文字则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整理通论——字典辞书一、文史工具书的编排方式(一)部首编排法: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归为一部,这个共同的偏旁就是部首。
部首按笔画的多少为先后次序。
同部首的字也按字的笔画多少的先后次序排列。
(二)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是按汉字的读音来编排所收的字词的。
古代字典辞的音序排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传统36字母的顺序编排。
一种是按《广韵》韵部或平水韵韵部韵的顺序编排。
(三)号码查字法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1925年5月出版《号码检字法》。
二、主要工具书(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
正文十四篇书末“叙”和目录为一篇,共十五篇。
收字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重文。
据《叙》载,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合计10516个。
体例:一是按小篆的形体,把9353字分成540部;二是于每一篆下先释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二)《康熙字典》用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加上书前凡例、等韵、总目、检字及书后的补遗、备考等六卷,凡四十二卷。
全书正文共收字47035个。
按《字汇》《正字通》体例立部首214个。
体例:于单字下先注音释义,注音:依次列举《唐韵》、《广韵》等前代韵书的反切,并标注直音;释义:解说字的本义、别音别义,并于每一义项下面列举书证。
有所考辨就在释文末用“按”字表示。
主要特点:一是收字多,超出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二是注重解形和注音;三是义项收录完备;四是引例十分丰富,例句出处明确。
五是确定了后世字典辞书的部首数量与基本编排方式。
(三)《汉语大字典》按部首排列,设200个部首,共收汉字56000个,是目前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
先列楷书字形,然后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流变、源流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
释义:古今兼备以古为主,义项排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义项下面尽可能征引文献为证。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的必考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包括汉字的起源、字义、字形和演变,特别是对重要汉字的字义、来源、用法等的掌握。
2. 词汇:包括对古代汉语中常见词汇的掌握,理解其意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3. 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成分、词序、虚词等要点,并能够辨析常见的语法现象。
4. 音韵: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5. 文法: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法,包括句式、语气、时态等,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6.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理解这些因素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古代汉语知识提纲
简答+ 分析字●“六书”的概念:古人所认为的六种汉字形体构造方式及造字方法。
●“六书”的名称: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清代戴震等提出四体二用说。
●四体: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而得出的四种结构类型。
二用: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象形、指事、会意的区别:•象形字所象的是纯粹可以描绘的具体的“形”;一般是独体字,名词,没有其他意•会意字是可以分拆成两个以上的单体的,分开后的任何一体,仍能单独成字。
•指事字必然包含一个抽象符号。
•指事字和象形字,如果分开后,至少有一部分不能单独成字。
○作业和书中出现的具体字的构字法及其本意·心象形·寸指事·受象形·朝会意·望形声·息会意字,本义是呼吸·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
·英,形声字,本义是花。
·景,形声字,本义是日光·惊,形声字,本义是马受惊。
·集,会意字,本义是鸟聚集·锦,形声字,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旦,会意字,本义是早晨。
·豪,形声字,本义是豪猪。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间,缝隙,空隙。
本义·发,射箭。
本义填空●训诂:解释词句的意义。
(训:解释词句的意义;诂:用现在的话解释古代的词句的意义。
)●训诂学:考证、推求、解释词句的意义的科学。
●古文经学:形成训诂学的推动力●今文经书:靠口耳传授的儒家经典,到汉代先后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经书”。
古代汉语文字学部分知识点
古代汉语文字学部分知识点●汉字的产生(俗、雅正)●汉字的传说●1、伏義氏始作八卦●2、神农氏结绳而治●3、仓颉造字●考古发掘●汉字起源八千年说●汉字起源六、七千年说●汉字起源四千年说●汉字起源三千年说●汉字的性质●表意文字●1、汉字是应运而生的●2、汉字产生是需要过程的●3、汉字与图画、刻画符号有关●4、汉字产生的意义重大●汉字的发展演变●甲骨文●(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
仍有较强的图画性●(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3)异字同形。
就是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既无孳乳也无假借关系的字●金文●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2、趋向定型化●3、形声字大量增加●4、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战国文字●1、形体歧异多●2、俗体使用广泛●小篆●1、结构定型(偏旁部首定型)●2、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3、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构形理据、层次组合四要素●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3、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楷书●1、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2、点画形态丰富●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缺陷●1、义符表义不具体●2、声符标音不准确●3 、形体上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有时难辨认●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 依声托势,令长是也●因形求义●概念●训诂学术语,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方法。
根据上古汉字的字形,分析它的结构,求得它的构意(笔意),从而理解字的本义。
●原理●“仓颉之初作文,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据义构形●作用●1、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
●2、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
古文字学重点整理
合集6834合集6075正合集6075反致祭对象(帝、祖先、重臣、自然);2.祭祀时间(白天、晚上各时段的专称);3.祭祀地点、宗庙场所;4.入祭的牺牲种类、数量、性别、毛色;5.祭祀方式(祭名—周祭:翌、(才)、祭、(肜)、劦,合祭,特祭)、用牲方法(祭法);贡纳者等〕。
下面是宾一类《合集》1027——祭祀癸卯卜,殻:(侑)于河三羌、卯三牛、尞三牛?癸卯卜,殻:尞河一牛,(侑)三羌、卯三牛?癸卯卜,王侑于且(祖)乙二牛?用。
癸卯卜,王(祈)于大甲?宾一类《合集》137正宾一类《合集》137反《合集》10405正《合集》10405反效卣(器名摹本)解读:隹(唯)四月初吉甲午,王雚(觀)于嘗公東宮,内卿(納饗)于王。
王易(賜)公貝五十朋,公易氒(厥)子效,王休貝廿朋。
效對公休,用乍(作)寶(尊)彝。
烏乎(呼),效不敢不邁(萬)年夙夜奔徒(走)揚公休,亦其子子孫孫(永)寶。
注释:今见同铭者有尊、卣各一件。
铭文记述了公在东宫饗礼于王。
王因此赐公贝五十朋,公又以其中的二十朋转赐于子效,效因而作器以扬公休。
此二器器形和纹饰均具有西周中期的特点,且铭文中的东宫和效这个人均见于恭王时器曶鼎,因此时代上大体应相当,郭沫若先生以为是孝王时器。
利簋(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潮(朝),歲鼎,克聞,夙又(有)商。
辛未,王才(在□,易(賜)又(右)史利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
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
史官利观测并及时报告了这一天象。
从而能在次日早晨占有商都。
辛未日,武王在□赐给右史利青铜。
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柞伯簋隹(惟)八月辰才(在)庚申,王大射才(在)周。
王令(命)南宮率王多士,師□父率小臣。
王□(字读“迟”)赤金十反(鈑)。
王曰:“小子、小臣,□(字读“敬”)又(有)夬(音jue),隻(獲)則取。
”柞白(伯)十(稱)弓,無灋矢。
王則畀柞白(伯)赤金十反(鈑),□(字读“遂”)易(读为“賜”)□(字读“柷” ,音zhu)□(从木从虎)。
古代文字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字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1. 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于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它出现在用于祭祀活动的甲骨和殷墟地区的龟甲骨上。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它标志着中国文明史上文字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金文的出现金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它使用于铜器和玉器上,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重要形式。
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形体更加简洁、工整,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态逐渐向简练、规范的方向发展。
3. 篆书的形成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它起源于战国时期,隋唐时期达到了成熟。
篆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形态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文字的书写更加美观、规范。
4. 隶书的发展隶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达到了高峰。
隶书的发展标志着古代文字的书写规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书写规范、工整,成为古代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隶书向行书的演变行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汉代,魏晋时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行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书法的书写形式更趋于活泼、自然。
6. 行书向楷书的转变楷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唐代达到了高峰。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书写形式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书写形式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古代文字的主要特点1. 千姿百态古代文字的形态千姿百态,创意丰富,形态多样,充满了浓厚的风土民情和时代气息。
2. 内容繁复古代文字的内容繁复,包括祭祀活动、祈福祭祀、宴会宾客、祭祀告文等等。
这些内容丰富多样、熠熠生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形态。
3. 功能多元古代文字的功能多元,既可以作为语言文字,也可以作为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字的多功能性。
4. 精美绝伦古代文字的书写形式精美绝伦,书法工整、规范,反映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集6834
合集6075正
合集6075反
致祭对象(帝、祖先、重臣、自然);2.祭祀时间(白天、晚上各时段的专称);3.祭祀地点、宗庙场所;4.入祭的牺牲种类、数量、性别、毛色;5.祭祀方式(祭名—周祭:翌、(才)、祭、(肜)、劦,合祭,特祭)、用牲方法(祭法);贡纳者等〕。
下面是宾一类《合集》1027——祭祀
癸卯卜,殻:(侑)于河三羌、卯三牛、尞三牛?
癸卯卜,殻:尞河一牛,(侑)三羌、卯三牛?
癸卯卜,王侑于且(祖)乙二牛?用。
癸卯卜,王(祈)于大甲?
宾一类《合集》137正
宾一类《合集》137反
《合集》10405正
《合集》10405反
效卣(器名摹本)
解读:隹(唯)四月初吉甲午,王雚(觀)于嘗公東宮,内卿(納饗)于王。
王易(賜)公貝五十朋,公易氒(厥)子效,王休貝廿朋。
效對公休,用乍(作)寶(尊)彝。
烏乎(呼),效不敢不邁
(萬)年夙夜奔徒(走)揚公休,亦其子子孫孫(永)寶。
注释:今见同铭者有尊、卣各一件。
铭文记述了公在东宫饗礼于王。
王因此赐公贝五十朋,公又以其中的二十朋转赐于子效,效因而作器以扬公休。
此二器器形和纹饰均具有西周中期的特点,且铭文中的东宫和效这个人均见于恭王时器曶鼎,因此时代上大体应相当,郭沫若先生以为是孝王时器。
利簋
(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潮(朝),歲鼎,克聞,夙又(有)商。
辛未,王才(在□,易(賜)又(右)史利金,用乍(作)(檀)公寶(尊)彝。
大意:周武王伐商,在甲子那天清早,岁星当头,有利於征伐。
史官利观测并及时报告了这一天象。
从而能在次日早晨占有商都。
辛未日,武王在□赐给右史利青铜。
利因而制作了这个用来祭祀先人檀公的珍贵礼器。
柞伯簋
隹(惟)八月辰才(在)庚申,王大射才(在)周。
王令(命)南宮率王多士,師□父率小臣。
王□(字读“迟”)赤金十反(鈑)。
王曰:“小子、小臣,□(字读“敬”)又(有)夬(音jue),隻(獲)則取。
”柞白(伯)十(稱)弓,無灋矢。
王則畀柞白(伯)赤金十反(鈑),□(字读“遂”)易(读为“賜”)□(字读“柷” ,音zhu)□(从木从虎)。
柞白(伯)用乍(作)周公寶尊彝。
全铭大意:
在八月庚申这一天,周王在都城宗周举行大射典礼。
王命南宫率领朝中各位卿大夫士,命师□父率领小臣仆人。
王悬赏十块饼金,对柞伯说:“小臣已经准备好扳指,你如能射中,就取走饼金。
”柞伯十次举弓,没有一箭脱靶,于是,王把十块饼金给了柞伯,另外又加赏一套柷吾乐器给他。
柞伯因此铸器祭祀其父周公。
虢季子白盤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宝盘。
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㺖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
桓=子白,献馘于王,=孔嘉子白義,王各周庙,宣榭爰饗。
王曰:白父孔景有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戉,用政蛮方,子=孙=萬年無彊。
裘(三年)衞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