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学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学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在口腔及颌面部组织内引起的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疾病。
这些感染通常会引起疼痛、肿胀、发热和功能障碍等不适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威胁生命。
了解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学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感染至关重要。
1. 细菌感染病原学细菌是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
不同类型的细菌可引发不同类型的感染,包括牙源性感染、颌源性感染和软组织感染等。
牙源性感染主要由厌氧菌引起,例如厌氧链球菌和厌氧梭菌。
颌源性感染由口腔中的革兰阴性细菌引起,如脆弱劳氏菌和副劳氏菌。
软组织感染则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
2. 真菌感染病原学真菌感染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较为罕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更常见。
口腔念珠菌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主要由念珠菌属引起,例如白色念珠菌。
该病通常表现为白色斑块或片状病变,易在唇内侧、颊黏膜、舌背或硬腭等处出现。
3. 病毒感染病原学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
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性口腔炎,其特征性症状包括口腔黏膜上的疱疹性溃疡和疼痛。
此外,带状疱疹病毒也是口腔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分布在面部及喉部一侧的带状疱疹病变。
4. 其他微生物感染病原学除细菌、真菌和病毒外,其他微生物也可能引起口腔颌面部感染。
寄生虫感染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较为罕见,但在特定地区的一些疾病中有报道。
例如,口蜱病是由寄生于口蜱身上的蜱虫传播的疾病,初期症状为发热、头痛和全身不适,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口腔溃疡和颌面部淋巴结肿大。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了解感染的病原学有助于医护人员快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学,医护人员应进行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病变特点,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共同确定感染的病因,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接种疫苗等,也是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要方面。
口腔学笔记 总结5: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一)颌面部感染概论一、颌面部组织结构特点颌面部感染的特点:牙源性感染居多、混合性感染为主,潜在间隙多易扩散、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通过口鼻与外界相通,生态环境复杂潜在筋膜间隙鼻唇静脉血管常无瓣膜毛囊、皮脂腺、汗腺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牙源性感染二、危险三角区位置鼻根到两侧口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特点该区域的静脉常无瓣膜,细菌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翼静脉丛进入颅内海绵窦,造成颅内感染四、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血源性损伤性医源性五、病原菌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2.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3.混合性:需氧菌+ 厌氧菌,最多见(60%)4.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六、临床表现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牙源性或腺源性急性: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性浸润块、瘘管、长期排脓、死骨全身表现七、诊断1. 病史、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淋巴结肿大功能障碍:开口受限、吞咽困难瘘管形成→长期排脓全身症状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核左移或中毒颗粒3. 辅助检查波动实验(浅部脓肿)穿刺抽脓(深部脓肿)X线检查超声检查活检八、治疗1. 局部治疗局部制动、严禁挤压外敷中草药脓肿切开引流处理原发病灶,死骨摘除或刮治2. 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经验用药、个性化用药)全身支持疗法基础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切开引流【目的】排脓减毒,减轻肿痛,防止扩散【指征】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肿胀明显、压痛局限全身中毒症状重脓肿引流不畅多间隙感染【技术要点】位置:最低位,顺着皮纹或隐蔽处长度:不超过脓肿边界建立引流:九、严重并发症颅内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眶周蜂窝织炎急性会厌炎(二)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ooth【智齿定义】又名第三磨牙,通常在16-18岁以后人的心智发育成熟时萌出,因此被称为智齿【阻生类型】智齿阻生是人类退化趋势的一种表现【定义】智齿冠周炎:由于智齿萌出不全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病因】机体免疫力下降;盲袋形成【临床表现】1. 急性冠周炎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口腔检查:牙龈状态、阻生牙、邻牙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2. 慢性冠周炎局部压痛或瘘道排脓【鉴别诊断】第一二磨牙的慢性根尖炎、第三磨牙牙龈肿瘤【治疗】急性期1. 局部冲洗上药生理盐水、双氧水、高锰酸钾液2. 切开引流3. 药物治疗:抗生素、对症药物4. 支持治疗慢性期1. 冠周龈瓣切除术2. 智齿拔除术3. 物理疗法【扩散途径】流注脓肿炎症→下颌骨外斜线→6龈颊沟→骨膜下脓肿或龈瘘间隙感染炎症→下颌支外侧或内侧向后→咬肌间隙、翼颌间隙感染(亦可导致颊间隙、颌下间隙、口底间隙和咽旁间隙感染)面颊瘘炎症→磨牙后区→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间薄弱处→皮下脓肿或颊瘘(三)颌面部间隙感染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s特点:颌面部潜在间隙,血管、神经、淋巴管、唾液腺导管走行其间,相邻结构相互连通缓冲运动产生的张力感染易沿着阻力薄弱的筋膜间隙扩散蜂窝织炎→ 脓肿处理原则与概论相同一、眶下间隙感染Infraorbital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面前部眼眶下方感染来源:上颌牙炎症(1-4)临床特点:肿胀、疼痛、波动感切开部位:3-4唇侧龈颊扩散途径:眶内、颅内二、咬肌间隙感染Masseteric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咬肌—下颌支外侧骨壁感染来源: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临床特点:肿痛明显,张口受限,不易摸到波动切开部位: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扩散途径:不易扩散、易形成边缘性骨髓炎三、下颌下间隙感染Submandibular space infection解剖位置:下颌下三角感染来源:下颌磨牙感染,下颌下淋巴结炎(婴幼儿)临床特点:淋巴结肿大、三角区肿胀、波动感切开部位:下颌骨体下缘以下2cm做平行切口扩散途径:口底多间隙感染四、口底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解剖位置:双侧下颌下+舌下+颏下间隙感染来源:牙源性、腺源性临床特点:化脓性、腐败坏死性治疗原则:尽早切开充分引流切开部位:“衣领”、倒“T”型切口(四)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s of the Jaw【定义】各种致病因子侵入颌骨引起骨组织感染,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
儿童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
均衡饮食
鼓励孩子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 和矿物质等营养素。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 预防相关疾病引起的口腔颌面部感染。
05
儿童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或家长有关发病情况,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 既往病史等。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口腔颌面部感染 成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感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口腔颌面部感染不仅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还可能 导致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的必要性
对儿童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进行 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儿童健康。
儿童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概述
80%
定义
3
使用牙线
对于牙缝较大的孩子,家长应指导其正确使用牙 线清洁牙缝。
饮食调整
控制糖分摄入
减少孩子过多摄入糖分,避免引发龋齿等口腔问题。
增加水果和蔬菜摄入
鼓励孩子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口腔内的唾液分泌,有助于口腔自 洁。
避免过硬食物
避免让孩子吃过硬的食物,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和牙齿。
增强免疫力
保证充足睡眠
临床表现
观察患儿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症状,如红肿、疼痛、发热等。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口腔颌面部的检查,如观 察口腔黏膜、牙齿、牙龈等状况。
鉴别诊断
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如口腔溃疡、口腔癌等疾病,需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 现及体格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类型感染的鉴别
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加以 鉴别。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分析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例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问题,它往往由各种细菌引起,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病例来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旨在增加对这一问题的了解。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25岁的女性,近期出现了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症状。
她抱怨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和疼痛,并且伴有高烧和乏力。
她还注意到有口臭和咬合困难的现象。
经过初步检查,发现她的脸颊有一块肿胀的区域,并有明显的红斑和渗液。
病情分析:口腔颌面部感染是由感染进入口腔组织引起的,可能是由于牙齿龋坏、智齿问题、牙龈疾病等。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感染:牙龈炎症、智齿发炎或牙根周围炎症。
牙龈炎症是指牙龈组织发炎的情况,可以由于牙齿周围的细菌感染、刷牙不当或牙垢过多引起。
智齿发炎可能是由于智齿生长时牙床组织受到挤压或感染而产生的炎症反应。
牙根周围炎症则是由于牙根附近的组织受到感染和炎症引起的。
治疗方法: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不同原因,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对于牙龈炎症,患者应积极改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洗牙等。
如果炎症较为严重,口腔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并且进行局部治疗,如口腔漱口药水或药膏。
智齿发炎的治疗常常需要拔除智齿,尤其是当智齿对周围牙齿产生影响或疾病反复发作时。
在拔除智齿之前,口腔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来减轻感染症状。
拔牙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会引起刺激的食物。
对于牙根周围炎症,口腔医生可能会选择根管治疗,即清除牙根内的感染物质并填充根管,以阻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在治疗期间,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预防措施: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最佳方法是通过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来预防。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到口腔医生那里进行洗牙,可以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的含糖食物和饮料,因为细菌会利用糖分导致牙齿腐蚀。
总结:口腔颌面部感染可以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甚至危及健康。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感染
牙源性颌骨骨髓炎
根据临床病理特点,分为: • 中央性骨髓炎
病变始发于颌骨中央的骨松质和骨髓
• 边缘性骨髓炎
病变始发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 感染来源以龋病继发病、牙周膜炎、根 尖周炎为主
2. 感染途径是先破坏骨髓,后破坏骨密质, 再形成骨膜下脓肿或蜂窝织炎。病变可 累积松质骨与密质骨
切开引流术要点
• 注意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如面神经、 知名动静脉、腮腺导管和下颌下腺导管, 避免造成大出血、面瘫、涎瘘等并发症。
切开引流术要点
• 手术操作应准确、快速、轻柔,忌挤压; • 表浅脓肿:局麻/表麻,用尖刀刺破后, 再向两侧扩大切口以利引流; • 深部脓肿:先穿刺,探查脓腔的方向和 深度,再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钝 性分离,进入脓腔。
常用青霉素和甲硝唑,病情无好转应及时更换 抗生素,或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调整抗 生素。
•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 炎症早期可外敷药物、针灸、封闭和理 疗,使炎症消散或局限; 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 急性炎症消退后,及时拔除病灶牙,清 除死骨或异物。
概念
• 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因致病微生物入侵引 起的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局部乃至全 身的复杂的病理反应过程。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4. 骨髓炎的病源牙多无明显炎症或松动 5. 病变部位多发生在下颌角及下颌支,很 少波及颌骨体 6. 慢性期X线所见系皮质骨疏松脱钙或骨 质增生硬化,或有小死骨块,与周围骨 质无明显分界
治疗
• 急性期:全身支持疗法和抗生素治疗 局部切开引流或拔除松动牙 • 慢性期:死骨刮除术 拔除病灶牙
第一节
概述
口腔颌面部感染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崔明军
口腔颌面部感染ppt课件
33
34
清除病灶——易忽视
牙源性感染——去除病灶牙 颌骨骨髓炎——死骨及病灶清除
35
概 述---治 疗
➢治 疗
全身治疗
支持治疗:充分休息,对症、支持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特异性感染: 结核, 梅毒 ,
艾滋
12
微生物: 宿主:
细菌的毒力、种类、数量
机体的抵抗力、营养状态、年 龄
治疗 :
治疗措施是否得力、彻底,及 时
13
Virulence, quantity of microbes
Balance
Host defense system, treatment
strategy
1. 明确诊断,针对用药 (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2. 个体化 ( 生理、病理、免疫状态 ) 3. 避免滥用广谱、随意联合 4. 剂量适当 5. 严格联合用药 ( 避免二重感染 ) 6. 合理的预防用药 激素治疗:大剂量有效抗生素.短程适量
36
葡萄球菌---青霉素,红霉素,头孢,氯林可霉素 链球菌-----磺胺,青霉素,红霉素 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红霉素 结核-------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真菌-------制霉菌素,酮康唑
❖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 ❖全身治疗:支持、抗菌药物。
消除病灶
❖冠周龈瓣切除术 ❖阻生牙拔除术
阻生牙冠周龈瓣切除术
54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口腔颌面部感染
翼下颌间隙
解剖: 位于下颌升
支内侧骨壁与翼内
肌之间
内容: 下颌神经分
支、下牙槽动静脉
感染来源
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
牙尖周炎
相邻颞下、咽旁等间隙感染扩散引起 可见于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后
感染特点
翼下颌韧带区红肿、疼痛 颌后区皮肤肿胀,下颌角内侧深压痛
张口受限,吞咽疼痛
治
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in infants
概述:
新生儿和3岁内幼儿,非牙源性感染
(血源性、创伤性和接触性)
自学内容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radiation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s in infants
概念:
下颌第三磨牙 冠周炎或下颌 磨牙根尖周炎
翼颌间 隙感染
下颌第三磨牙 冠周炎或根尖 感染或医源性 感染
颌下间 隙感染
成人:下颌第三 磨牙冠周炎或下 颌磨牙根尖周炎 婴幼儿:化脓性 淋巴结炎
口底蜂 窝织炎
五间隙感染 牙源性、腺源性、 口咽损伤继发性
眶下区红肿 热痛,眼睑 的水肿
上颌前牙或前磨 牙前庭沟粘膜转 折出
⑴切口低位,口内不口外,顺皮纹较隐蔽 ⑵操作快、准、轻,勿挤压; ⑶口内引流橡皮片,口外引流橡皮管,深部 脓肿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
眶下间隙感染
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
解剖--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
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齿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与治疗进展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病因复杂且多样化。
本文将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进行探讨,并介绍目前的治疗进展。
一、病因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因可以分为细菌感染与真菌感染两大类。
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口腔中的细菌数量众多,当口腔卫生不佳时,细菌有可能通过牙龈,牙齿龋洞或口腔黏膜等途径进入口腔组织,并在合适的环境中繁殖引发感染。
最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包括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和放线菌等。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较为罕见,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或经过放疗化疗的癌症患者。
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念珠菌属,如白念珠菌和滇南念珠菌等。
二、治疗进展针对口腔颌面部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治疗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首选方法。
通过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和消炎药物等,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扩散和症状的缓解。
具体采用何种药物需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确定,因此,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尤为重要。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口腔颌面部感染,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此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清除感染的源头并恢复受损组织的功能。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脓肿引流术、牙齿拔除术和根尖手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进行,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三、预防与注意事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发生可以通过加强口腔卫生、定期洗牙和及时治疗牙龈炎等预防措施来降低。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糖分摄入过多,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2. 定期检查口腔健康,及时治疗龋齿和牙周疾病。
3. 在手术治疗后,遵守医生的嘱咐,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口腔的清洁与休息。
四、结语口腔颌面部感染是一种常见且疼痛不适的口腔疾病,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
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扩散和症状发展。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讲课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肿胀、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鉴别诊断:与颌面部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颌骨骨髓炎、颌周蜂窝织炎等 并发症:感染扩散可引起全身性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 染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不同类型间隙感染的特点与表现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分类
间隙感染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口腔 颌面部间隙感染 是由于口腔颌面 部组织间隙内感 染病原体引发的
炎症反应。
病因:口腔颌面 部间隙感染的常 见病原体包括需 氧菌、厌氧菌和 真菌等,其中需 氧菌和厌氧菌混 合感染是最常见
的病因。
01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 漱口
避免口腔黏膜受损,避免 过度刺激和创伤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
及时治疗口腔疾病,防止 感染扩散
护理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
手术方法:根据感染的病因和部 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切 开引流、脓肿清创等
手术后护理:手术后需要定期换 药、清洗伤口,同时给予抗感染 治疗,防止感染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或切除感染组织。
局部治疗:使用局部药物或敷料进行治疗,如口腔喷雾剂、口腔药膜等。 护理治疗:保持口腔卫生、饮食调理等护理措施对于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 感染也非常重要。
口腔颌面部感染
• 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距下颌下缘2cm处切开,切 口长3-5cm。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以及咬肌在下颌角区 的部分附着,用骨膜剥离器,由骨面推起咬肌进入脓腔,引出脓 液。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次日换敷料时抽取纱条,换置橡 皮管或橡皮条引流。如有边缘性骨髓炎形成,在脓液减少后应早 期施行病灶刮除术。
• 治疗:眶下间隙蜂窝织炎阶段可从局部外敷中药 及针对感染病灶牙的处理着手;一旦脓肿形成应 及时作切开引流术。按低位引流原则常在口内上 颌尖牙及前磨牙唇侧口腔前庭黏膜转折处作切口; 横行切开黏骨膜,用血管钳向尖牙窝方向分离脓 肿,使脓液充分引流,生理盐水冲洗脓腔,留置 橡皮引流条。待炎症控制后应立即处理病灶牙。
什么是第三磨牙?立事牙? 智齿?
没长第三磨牙=没立事?没智慧?三磨牙冠周炎概述
• 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 织发生的炎症。常见于18-30岁青年,口腔科常见 病和多发病。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
• 阻生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
• 盲袋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病因
• 累及咀嚼肌-张口受限 • 累及口底、舌根、咽旁、-进食、 吞咽困难
• 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色黏稠脓液 • 链球菌-淡黄色或淡红稀薄脓液 • 绿脓杆菌-翠绿色,酸臭味 • 混合性细菌感染-灰白或灰褐色脓液,腐败坏死臭
味
• (二)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舌质红、苔黄等。 病情重者代谢紊乱,可导致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 酸中毒,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伴败血症或脓 毒血症时,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昏迷死亡。 慢性炎症多为久治不愈,长期排脓,反复发作。
• (三)全身治疗: • 颌面感染并发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白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也称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如感染局限则称为脓肿。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口腔颌面部各类型的间隙感染,其中包括眶下间隙、颊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下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咽旁前间隙。
本指南不适用口腔颌面部重症、复杂的多间隙感染。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1.全身反应:轻症者全身无明显反应,重症者可出现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
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休克、脓毒血症时,则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2.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皮温高,皮肤紧张发亮、触之发硬、有压痛,可有可凹陷性水肿或波动感。
并伴功能障碍,如开口或吞咽困难、呼吸道梗阻等。
(二)专科检查检查可发现感染的典型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感染中心区域可出现可凹陷性水肿;若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可在肿胀最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如果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三)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标准牙片可以显示患牙牙体、根尖周、牙周的情况。
曲面体层片对于病灶牙的定位很有帮助,并对颌骨骨髓炎病变范围、破坏程度或形成死骨的部位提供可靠的依据。
CT和MRI检查:脓腔在增强CT上显示为环状增强影像,而脓腔内部则显示为密度较低区域。
与螺旋CT相比,锥形束CT成像较快且辐射剂量更小,也可用于感染的检查。
但锥形束CT对骨和牙齿等高密度组织显像较好,而对于软组织感染性病变的显像较差。
MRI检查可对深部脓肿进行较好的诊断,但其对骨骼和牙齿等结构的显示不如螺旋CT。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脓肿,但适用于较为浅表的脓肿。
此外,超声还可以引导脓肿穿刺或切开引流手术。
2.实验室检查在炎症的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率增高。
在重度感染或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之后,白细胞计数可无明显增加,但有核左移及中毒性颗粒出现。
口腔颌面部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第1篇
▪ 免疫因子在口腔颌面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
▪ 口腔颌面部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1.口腔颌面部感染常引发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2.免疫反应的程度和病原体类型、感染程度等因素相关。 3.免疫反应过度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免疫治疗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应用
1.免疫治疗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 2.免疫治疗药物包括免疫调节剂、抗体药物等。 3.在特定情况下,免疫治疗可作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治疗手段之一。
口腔颌面部感染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总结: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
总结:感染与免疫系统的互动
▪ 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激活
1.感染导致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当口腔颌面部发生感染时, 病原体及其相关分子模式(PAMPs)会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引发免疫应答。 2.促炎因子的释放:免疫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多种促炎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 胞介素-6(IL-6),进一步招募和激活免疫细胞,扩大免疫反 应。 3.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建立:感染后,适应性免疫系统被激活, 通过T细胞和B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产生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和细 胞毒性T细胞,清除感染。
▪ 免疫因子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的调节作 用
1.免疫因子可以调节白细胞的活性,增强其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杀伤作用。 2.免疫因子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调控免疫应答的 类型和强度。 3.免疫因子可以调节抗体的产生,提高体液免疫水平,增强对 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原则】
根据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症的不同时期,给予全 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1、 局部治疗: 炎症早期可外敷药物、针灸、封闭和理 疗,有消炎、消肿、解毒、止痛的作用。常用外敷药有金 黄散、六合丹,敷于患处皮肤表面,可使炎症消散或局限。
感染来源多为下颌牙齿的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周炎 或第三磨牙冠周炎扩散,或口咽部软组织损伤后继发口底 多间隙感染扩散,或颌下淋巴结炎扩散。
全身症状明显,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白细 胞总数升高。
五、口底蜂窝织炎
治疗: 应首先防治窒息和中毒性休克,可根据病人呼吸困
难程度考虑是否做气管切开术;经静脉应用大剂量抗生素 控制感染,适量应用激素、输血等以改善全身情况。局部 应尽早作切开引流,减轻张力,排出脓液及坏死组织,避 免机体吸收毒素而加重病情发展。
,为了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张 力,缓解对呼吸道和咽腔的压迫,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术;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切开引流术的指征: 1、牙源性感染3~4d,腺源性感染5~7d,经抗生素 治疗后,仍高热不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 明显增高者; 2、 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3、 局部肿胀、跳痛、压痛明显者; 4、局部有凹陷性水肿,有波动感,或穿刺抽出脓者; 5、 腐败坏死性感染,应早期广泛切开引流。
第二节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并发症】 1、咬肌间隙脓肿或边缘性骨髓炎; 2、颌下间隙脓肿及口底蜂窝织炎; 3、感染向前方,顺外斜线在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处形成脓肿,
穿破而形成瘘,易误诊为第一磨牙根尖感染或牙周病变; 4、翼颌间隙、咽旁间隙或扁桃体周围脓肿; 5、感染在咬肌前缘与颊肌后缘之间向外前方扩散形成颊部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Acute pyogenic parotitis
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
腹部大手术术后
邻近组织急性炎症扩散
临床表现
唾液腺明显肿痛;可伴有暂时性面瘫 导管口充血、肿胀,可有脓液溢出 可扩散成腮腺间隙蜂窝织炎
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可出现颌下间隙感染
诊断要点
慢性唾液腺炎史 唾液腺明显肿痛,导管口红肿溢脓 与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内淋巴结炎,嚼肌间隙感染相鉴别
B超、CT、MRI或细针穿吸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
疗
急性期按一般炎症处理原则治疗
炎症控制后,应去除病灶
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可行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
唾液腺结核
一般为唾液腺淋巴结结核 若淋巴结肿大破溃可侵入腺体内而发生唾液 腺实质性结核
以前者多见
临床表现
受累部位以腮腺最为常见,颌下腺次之 淋巴结呈局限性肿块,有移动度,可有压痛感 导管口分泌正常
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小唾液腺
唾液腺疾病
肿瘤性 非肿瘤性
唾液腺炎 Sialadenitis
性质 细菌性(化脓性)
病毒性
特异性
部位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
唾液腺炎 Sialadenitis
急性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腮腺炎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慢性颌下腺炎和涎石病
治 疗
诊断明确,全身可行抗结核治疗 腮腺淋巴结结核与良性肿瘤在临床上无法鉴别时, 可行手术切除,病理明确诊断 腮腺实质结核可于腮腺导管内用抗结核药物冲洗
结核性脓肿,可抽除脓液,脓腔内注入抗结核药物
如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可行腺体切除术
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 mumps
Etiopathogenesis
HLA Hormones Epithelial cell activation Impaired secretion CD4 T cell B cell activation Virus
Sicca syndrome
Autoantibodies Ro La RF
Lymphoma
诊断要点
涎腺造影可见主导管呈羽毛状、花边状或葱皮状改 变,末梢导管有程度不等的扩张,排空延迟
唇腺活检,可见淋巴细胞呈灶性浸润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加快,抗 SS-A 、抗 SS-B 、 类风湿因子等抗体滴度增高 鉴别诊断:应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相鉴别
Parotid sialography
Typical case
增强抵抗力,防止感染,减少发作次数
假性腮腺炎
腮腺内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
又可称腮腺内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以慢性过程为主,可急性发作 可在邻近区域发现有感染灶存在 急性发作似化脓性腮腺炎,但导管口分泌正常
慢性期可表现为腮腺区局限肿块,应与肿瘤相鉴别
诊断要点
急慢性过程交替 急性期表现似化脓性腮腺炎,但导管口正常 慢性期可在腮腺区触及肿块样物
病毒血症 睾丸、卵巢 脑膜
治
疗
对症处理 抗病毒治疗
辅助疗法:休息、多饮水、口腔卫生
唾液腺损伤与涎瘘
涎瘘是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 向面颊皮肤表面 腮腺是最常见的部位,可分为腺体瘘及 导管瘘
临床表现
腺体或导管所在皮肤上可见瘘管
瘘管流出透明的唾液,进食时流量可增加
诊断要点
病
因
遗传
病毒
激素
临床表现
中老年女性多见
有口干、眼干病史
唾液腺表现有:感染型、肿大型、肿块型、萎缩型
粘膜干燥,舌乳头萎缩,可出现猛性龋,白念菌感染
严重时可出现进食、吞咽、语言困难
部分可伴有结缔组织疾病
Clinical Features
Xerotomia--Dry mouth
可有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史
腮腺反复肿胀,导管口可有脓性液体流出
有自愈倾向
造影示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排空延迟
儿童应与流行性腮腺炎鉴别
成人应与舍格伦综合征感染型相鉴别
腮腺造影与MRI
治 疗
急性期,按炎症处理原则治疗 慢性期,腺体按摩,促进导管分泌通常 保持口腔卫生
副粘液病毒(腮腺炎病毒)---非化脓性肿胀 急性传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14岁多见 接触传染,潜伏期2~3周 大多数累及双侧腮腺 腮腺肿胀明显,导管口无红肿,分泌物正常
全身有病毒感染表现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持久免疫力
至少隔离3周
并发症
涎腺、胰腺
Evidence of the diagnosis
Clinical features Histological abnormality
minor salivary gland biopsy
Serological abnormality autoantibody---RF anti-ssA anti-ssB
腺实质结核病程较短,腺体肿大,可见干酪样脓性分
泌物从导管口溢出
部分可扪及波动感,或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
可伴有其它系统结核病
诊断要点
唾液腺出现肿块,有时大时小史 导管口可有干酪样脓性液体流出 腮腺造影:淋巴结结核类似良性肿瘤,导管移位,腺泡充 盈缺损。累及腺实质时,可见造影剂外溢,似恶性肿瘤 腺体内结核钙化,需与腺内结石相鉴别。结核钙化多呈点 状,而涎石多呈球状钙化,导管内多见 细针穿吸、结核菌检查可辅助诊断
MRI
治
疗
以药物治疗为主 对症处理:促唾药物或酸性食物 免疫治疗: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干扰 素等。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
中医治疗:采用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为主的方剂
Sjogren’s syndrome --- lymphoma
Risk of lymphoma development in SS was 44 times that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assan et al.1978) 5~10% of SS patients will develop lymphoma (Tzioufas et al. 1987) 6~7 new lymphoma cases per year in 1000 Sjogren’s patients (Laszio V et al. 2002)
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可有中毒症状,发热,畏寒,脉搏、呼吸加快
治 疗
全身抗炎治疗、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保持导管通畅,如无阻塞,可应用促唾药物如匹鲁卡品 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逆行性感染
腮腺内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
急性炎症期禁忌作涎腺造影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Chronic recurrent parotitis
Gland enlargement
诊断要点
口干持续三个月以上 方糖试验(Faber‘s Test)完全溶解时间超过30分钟 非刺激状态下的总唾液流量<1.5ml/15min。 眼干持续三个月以上,伴角结膜充血、异物感。 泪液流量测定(Schirmer's Test)<10mm/5min。
舍格伦综合征 (SjÖgren’s Syndrome)
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累及唾液腺和泪腺
又称干燥综合征
Introduction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Exocrine gland salivary gland---xerotomia(dry mouth) lachrymal gland---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dry eye) Sicca syndrome
一般损伤史,偶可为先天性或继发于感染 瘘管内有透明液体流出 可从导管口注入甲蓝,判断瘘口所在部位
根据造影及唾液量的多少,可确定是腺管瘘
(量多)或腺体瘘(量少)
治 疗
腺体瘘:新鲜创口可直接加压包扎;陈旧者可用烧 灼性药物破坏瘘口的上皮组织,再行加压包扎。瘘 口较大的,可切除周围瘢痕,再分层缝合
腺管瘘:缺损不大者,导管吻合术 缺损较多者,导管改道术 导管再造术 导管结扎术
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腺体反复肿大或出现肿
瘤样改变,可选用手术
目的:明确诊断、减少自身抗原、防止恶变
Thank you
以前统称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包括慢性阻 塞性腮腺炎
成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为儿童迁延不愈而来
病
因
先天性发育不全 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细菌逆行性感染
临床表现
以5岁左右常见,男多于女 部分有流行性腮腺炎史 腮腺反复肿痛,导管口可有脓液溢出 发病间隔不等 部分青春期后可自愈
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