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cAMP/cGMP趋于正常
寒证 甲硫氧嘧啶造成小鼠“甲减”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cAMP/cGMP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鹿茸、肉苁蓉、人参、 何首乌、当归
温热药
附子、肉桂、紫河车、 黄芪、何首乌、人参
附子、补骨脂、 淫羊藿、 冬虫夏草、刺五加、海马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
面红目赤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咯痰黄稠
寒证病人
形寒肢冷 口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咯痰稀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外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
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与主要特色。 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 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有毒和无毒
这是中药的属性,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阴
寒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即有清热、凉血、 凉 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 四性 热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即有祛寒、温里、 温 助阳等功效的药物。
2013/10/9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与中药功效
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三讲: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温热药
寒凉药
Ø 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轴功能细胞膜 钠泵(Na+,K+-ATP 酶)、Ca2+-ATP酶 活性ATP水解 释放能量
Ø 增加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ATP 产量释放能量
17
• 补充 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清热药、辛凉解表药
18
四气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的研究
挥发油
生物碱
寒凉 药
增强,而寒凉药抑制这些内分泌的功能。
15
4、与能量代谢功能的关系
热证/阴虚
抑制
能量代谢
偏高
(糖原、脂肪、
蛋白质)分解
代谢 寒证/阳虚
促进
寒凉药 温热药
偏低
16
Ø 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轴功能细胞膜 钠泵(Na+,K+-ATP 酶)、Ca2+-ATP酶 活性ATP水解 释放能量
Ø 增加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ATP 产量释放能量
21
物理
复杂
化学
生物
植物
学
中药四
学
系统
气的研
究
遗传 学
统计 学等22ຫໍສະໝຸດ 多层次 多学科 交叉 多因素
多靶点
动态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从生物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的关 系,用微量热分析方法来衡量中药的四气属性;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中药寒热药性的生理生化 指标判别模型;
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寒热药性生物标识物 的研究;
11
知母
寒凉
石膏
药
黄柏 等
12
心率减慢、血压 降低、尿中CA、 cAMP、减少
抑制CA合成, 使交感神经功 能、肾上腺功 能降低
寒凉药
Ø 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轴功能细胞膜 钠泵(Na+,K+-ATP 酶)、Ca2+-ATP酶 活性ATP水解 释放能量
Ø 增加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ATP 产量释放能量
17
• 补充 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清热药、辛凉解表药
18
四气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的研究
挥发油
生物碱
寒凉 药
增强,而寒凉药抑制这些内分泌的功能。
15
4、与能量代谢功能的关系
热证/阴虚
抑制
能量代谢
偏高
(糖原、脂肪、
蛋白质)分解
代谢 寒证/阳虚
促进
寒凉药 温热药
偏低
16
Ø 下丘脑—垂体—甲状 腺轴功能细胞膜 钠泵(Na+,K+-ATP 酶)、Ca2+-ATP酶 活性ATP水解 释放能量
Ø 增加琥珀酸脱氢酶 (SDH)活性ATP 产量释放能量
21
物理
复杂
化学
生物
植物
学
中药四
学
系统
气的研
究
遗传 学
统计 学等22ຫໍສະໝຸດ 多层次 多学科 交叉 多因素
多靶点
动态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从生物热力学角度研究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的关 系,用微量热分析方法来衡量中药的四气属性;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中药寒热药性的生理生化 指标判别模型;
采用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寒热药性生物标识物 的研究;
11
知母
寒凉
石膏
药
黄柏 等
12
心率减慢、血压 降低、尿中CA、 cAMP、减少
抑制CA合成, 使交感神经功 能、肾上腺功 能降低
(精)《中药药理学》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寒凉药
改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温热药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 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
动物实验:
心率
尿中儿茶酚 胺排出量
DβH
耗氧量
体温
寒凉药 寒证模型
甲状腺 阳虚证模型
切除
温热药
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
中枢兴奋症状(表现) 寒凉药
改善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温热药
动物实验: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寒凉药 寒证模型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2.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临床:
热证、阴虚 寒证、阳虚
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温热药、 助阳药
动物实验: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由于中药与相应受体有较大的亲和 力,这种亲和力的存在是中药归经理论的 基础。中药归经就是药物选择性作用于不 同受体的结果,如细辛归心经,其含消旋 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心肌β1受体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幻灯片PPT
寒凉药、 滋阴药
改善
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 ↑
温热药、 助阳药
滋阴药
+ 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
统↑
温热药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 △药理作用 •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抗惊厥 --- 入肝经--- 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附子\干
相关姜指〕标:
痛阈和惊厥阈;
寒证动物模型:
中枢神经递质;
〔痛阈、惊厥阈增高〕 热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降低〕
动物脑内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变化?
药性 NA、 DA 5-HT
热性药 增加 寒性药 减少
减少 增加
酪氨酸羟化酶
增加 减少
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 多巴胺〔DA〕
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5-HT〕
多巴胺
酪氨酸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
NA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与寒证患者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症。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压 〔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内脏平滑肌、腺体等〕
热证病人指数 寒证病人指数
寒凉药使指数
治疗
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7
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微量元 素在某些组织器官有亲合和富集。
中归经与环核苷酸 药 部分中药对某些脏器环核苷酸水平有影响,且 药 这种影响与中药归经有一定相关。 理 学 归经与受体 中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归经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38
三、存在问题
归经记载不统一
中 药 药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药 理 学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临床用药水平。
较少,但对某些升浮类(升麻、柴胡、补 中 药 中益气)和沉降类药物的研究,有助于对 药 理 升降浮沉理论的理解。 学
医学课件
31
三、存在问题
有关药物的作用趋向尚缺乏足够的研 究资料来说明其规律性
中 药 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虽有助于对升降浮 药 理 沉药性理论的理解,但毕竟出发点不同, 学 二者不能等同。
医学课件
32
第四节 归经与引经的现代研究
一、归经涵义
中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药 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药 理 引经:是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它除了对本经 学 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可通过配伍形式,把不 归本经的药物引归本经,达到治疗本经病证的目 的。
医学课件
33
二、研究简况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学
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微量元 素在某些组织器官有亲合和富集。
中归经与环核苷酸 药 部分中药对某些脏器环核苷酸水平有影响,且 药 这种影响与中药归经有一定相关。 理 学 归经与受体 中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归经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38
三、存在问题
归经记载不统一
中 药 药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药 理 学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临床用药水平。
较少,但对某些升浮类(升麻、柴胡、补 中 药 中益气)和沉降类药物的研究,有助于对 药 理 升降浮沉理论的理解。 学
医学课件
31
三、存在问题
有关药物的作用趋向尚缺乏足够的研 究资料来说明其规律性
中 药 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虽有助于对升降浮 药 理 沉药性理论的理解,但毕竟出发点不同, 学 二者不能等同。
医学课件
32
第四节 归经与引经的现代研究
一、归经涵义
中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药 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药 理 引经:是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它除了对本经 学 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可通过配伍形式,把不 归本经的药物引归本经,达到治疗本经病证的目 的。
医学课件
33
二、研究简况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学
《中药的药性理论》PPT课件_OK
8
• 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
• 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 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9
第一节 四 气
• 1.四气的含义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35
•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 一般来说: • 药性升浮--多具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 药性沉降--多具酸苦咸涩味和寒凉之性。 •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即属此意。此“无”字,应
理解为“多数不”。
36
• 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
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13
• 药性的确定: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
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
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
“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26
• ⑤ 咸:能软、能下, • 有软坚和泻下作用。 • 软坚散结--瘰疬,瘿瘤(海藻); • 泻下通便--便秘证(芒硝)。 • 另咸味尚有引药入肾和补肾作用; • 催吐作用,如盐汤探吐。
• 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 人体为观察对象。
• 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 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9
第一节 四 气
• 1.四气的含义 •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
35
•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 一般来说: • 药性升浮--多具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 药性沉降--多具酸苦咸涩味和寒凉之性。 •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即属此意。此“无”字,应
理解为“多数不”。
36
• 如前所述,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
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13
• 药性的确定: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
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
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
“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26
• ⑤ 咸:能软、能下, • 有软坚和泻下作用。 • 软坚散结--瘰疬,瘿瘤(海藻); • 泻下通便--便秘证(芒硝)。 • 另咸味尚有引药入肾和补肾作用; • 催吐作用,如盐汤探吐。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 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 寒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促进 儿茶酚胺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 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020/10/18
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020/10/18
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020/10/18
3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第一课件网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淫羊藿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第四章、中药药性理论ppt课件
28
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精品课件
29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 泻下、止血
精品课件
30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精品课件
血清T3、T4 ↓ 血清T3、T4 ↓ ↓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动物实验:
寒凉药、温热药
“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
模型
精品课件
16
临床: 寒证、阳虚 动物实验:
温热药 寒凉药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改善
ATP ↓ 温热药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红细胞膜钠泵活性
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精品课件
18
二 五味的作用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 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精品课件
23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最新【PPT】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幻灯片课件
【PPT】第四章药性理论【目 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
的概念及中
中药的性能(药性)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 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l 药物的偏性 ——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用其来纠
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来解释药物作 用的基本原理,即以偏纠偏)
l甘味——能补益,能和中,能缓急,多用于治疗虚 证、调和药性和缓和拘急疼痛证,如补气药(党 参、白术、黄清);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 地)补阴药(麦冬,沙参)补阳药(杜仲、肉苁 蓉)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改善或消除各种虚 弱证候。及饴糖、甘草等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 性。均含有“甘味”
l酸、涩味——能收敛、固涩,多用于治疗各 种滑脱病症(自汗、盗汗、久咳、久痢、 脱肛、遗尿、崩、漏)。如五味子(敛肺 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山茱萸 (滋补肝肾,涩精敛汗)含有“酸味”而 “金樱子”(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 止泻。
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
l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同性药物
——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如同 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 (五味子、山茱萸)、甘温(党参、白 术)、苦温(苍术、厚仆)、梧温(蛤蚧、 肉苁蓉)的不同,功效不同,甘温能补阳, 苦温能燥湿,酸温能固涩。
药物归经
l 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主 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凡能治疗某脏腑, 某经的药就归某经。
l 单纯归经,如肺之主病证是:咳嗽、喘。凡能止 咳、平喘之药如杏仁,苏子归肺经。心之主病证 是:心悸,失眠,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朱砂、茯 神归心经--------以此类推。
的概念及中
中药的性能(药性)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 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l 药物的偏性 ——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用其来纠
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来解释药物作 用的基本原理,即以偏纠偏)
l甘味——能补益,能和中,能缓急,多用于治疗虚 证、调和药性和缓和拘急疼痛证,如补气药(党 参、白术、黄清);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 地)补阴药(麦冬,沙参)补阳药(杜仲、肉苁 蓉)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改善或消除各种虚 弱证候。及饴糖、甘草等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 性。均含有“甘味”
l酸、涩味——能收敛、固涩,多用于治疗各 种滑脱病症(自汗、盗汗、久咳、久痢、 脱肛、遗尿、崩、漏)。如五味子(敛肺 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山茱萸 (滋补肝肾,涩精敛汗)含有“酸味”而 “金樱子”(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 止泻。
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
l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同性药物
——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如同 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 (五味子、山茱萸)、甘温(党参、白 术)、苦温(苍术、厚仆)、梧温(蛤蚧、 肉苁蓉)的不同,功效不同,甘温能补阳, 苦温能燥湿,酸温能固涩。
药物归经
l 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主 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凡能治疗某脏腑, 某经的药就归某经。
l 单纯归经,如肺之主病证是:咳嗽、喘。凡能止 咳、平喘之药如杏仁,苏子归肺经。心之主病证 是:心悸,失眠,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朱砂、茯 神归心经--------以此类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制军抗菌作用强,生军泻下作用强。 •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后可止血。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四、制剂与煎煮方法 • 中药常见口服剂型:汤剂、丸剂、冲剂、
片剂、散剂、胶囊等常用剂型。
• 其他剂型:
制剂
• 制剂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⑴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影响其药效。
如“牛黄解毒丸”和“牛黄解毒片”; ⑵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如“青皮注射液”
相使: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附子配甘草; 相杀:巴豆配绿豆; 相恶: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生
物碱与鞣质结合,作用消弱;
相反:甘草配芫花,LD50减小;
配伍
•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其他
• 其他古代医家的复方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配伍其他
•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 夏、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也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 ⑵中药质量也与贮藏保管直接相关。
二、采收与贮藏
• 根:秋季 • 茎:初春 • 叶:花开前 • 花:初开 • 果实种子或全株:成熟时
二、采收与贮藏
•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 殊”
• 如淫羊藿,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量。 5月:12% 7月:6%
五、配伍与禁忌 •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配伍
五、配伍与禁忌 •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配伍
• 例如:当归配伍川芎,当归有效成分阿 魏酸可抑制催产素受体,川芎有效成分 川芎嗪兴奋ß受体,可调经止痛。
配伍
相须:如石膏配知母;黄连配连翘;黄 芪配当归等;
• 道地药材
• 浙、川、怀、广、关 • (四川贝母,内蒙甘草,云南三七பைடு நூலகம்西
藏红花, 山西黄芪……)
产地不同对品质影响巨大
• 同一味中药产地不同,其功效就有差异。
• 主要是产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土壤、气
候、日照、降雨量等),如高温低湿环 境有利于蛋白质和生物碱的合成。
产地
• 《新修本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ED50为半数有效量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ED50
含量
正品 杂品
品种
◇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苷”; 正品含量为非正品的10倍。
品种
• 《本草纲目》“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 说明不同品种的药物其功效、药理作用和 毒性都有差异。
产地
二、采收与贮藏
• 采收时间: • 人参:8月 • 青蒿:8月 • 臭梧桐:5月 • 薄荷:开花期
二、采收与贮藏
• 采收年限: • 人参: • 何首乌: • 亳白芍:
二、采收与贮藏
• ㈡贮藏: • 刺五加, • 三棵针, • 苦杏仁,应炮制后贮藏。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三、炮制
• 中药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 如果苦杏仁经过一定的加热处理,苦杏
仁酶被破坏,苦杏仁苷在体内只能在胃 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只产生微量的氢 氰酸。
• 水飞雄黄 • 砂炒马钱子
炮制
炮制
• ⑵增强疗效: • 苦杏仁,“得火者良”,苦杏仁酶属于
蛋白类,它在加热的状态下可变性破坏, 使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分解减少,所以杏仁 炮制品煎出率增加。 • 《本草备要》《本草求真》“得火者良”。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生命在于运动
• 生命在于运动,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 “一周三次,每次20到40分钟的锻炼, 是增强心血管健康、免疫系统和总体健 康的最好方式。”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 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 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
大黄(正品与杂品)
例如:大黄的致泻作用: 正品大黄: ED50约为400mg/kg, 非正品大黄:ED50约为4000mg/kg。
• 芫花:可引起多种动物流产;
第二节 机体因素
• ⒈生理因素: • 包括年龄、性别、精神状态和体质等。
第二节 机体因素
• ⒉病理因素: • 如桂枝汤,对高温动物有解热降温作用,
对低温动物可升高体温。 • 如当归,对子宫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 ⒊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 大黄和番泻叶的主要泻下成分: 番泻苷A、B→ →大黄酸蒽酮(泻下作用)
炮制
• 黄芩(含黄酮类有效成分) • 黄芩酶
炮制
•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醋制后易于 煎出有效成分(生物碱增加一倍),故 增强止痛功能。
• 杜仲:炮制后胶质被破坏,其有效成分 溶出增加,降压作用显著。
炮制
• ⑶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
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
溶出量
• 经典法■ ■ ■ ■ ■ ■ ■ ■ ■ ■
• 混煎法■ ■ ■ ■
• 后下法■ ■ ■ ■ ■ ■
煎煮
• 分煎与合煎 某些复方合煎后会产生新的有效成分。如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通过化 学研究,发现了新的成分:
5 —羟甲基—2 —糖糠。
煎煮
• 分煎与合煎:桂枝汤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 例如:金钱草 江西和江苏—利尿、 四川—利胆、 广西—利尿和利胆。
产地
• 芍药: (亳、川、杭)成分-芍药苷(治 疗冠心病)含量不同,亳>川>杭。
• 人参(人参皂苷) 。 • 黄芪(多糖类) 。 • 金银花(绿原酸)
第一节 药物因素
二、采收与贮藏 ㈡采收: • ⑴中药品质与采收季节密切相关,同时
因而功效与药理作用也随之改变。 • 如酒升、姜散、盐入肾、酸入肝、乳生
血,蜜益元。
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 川乌、草乌对治疗风湿效果很好,但它
们有较大的毒性(乌头碱),通过加热, 同甘草、黑豆煮或蒸,生物碱类毒性成 分显著降低(乌头碱转化为乌头原碱)。
• 苦杏仁有小毒:主要在于苦杏仁苷在苦 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较大量的氢 氰酸对延髓各生命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具有升血压作用。
煎煮
• 中药常用煎煮特色:
• 龙骨、牡蛎先煎久煎,
• 砂仁、豆蔻后下, • 马钱子不入煎剂。
大黄常用煎煮方法
• 煎煮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 大黄,以先浸后煎方法,其有效成分结
合型蒽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称之为经典法。 • 若煎煮时间延长,蒽苷转变为苷元,泻 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四、制剂与煎煮方法 • 中药常见口服剂型:汤剂、丸剂、冲剂、
片剂、散剂、胶囊等常用剂型。
• 其他剂型:
制剂
• 制剂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⑴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影响其药效。
如“牛黄解毒丸”和“牛黄解毒片”; ⑵产生新的药理作用:如“青皮注射液”
相使:黄芪配茯苓,补气利水; 相畏:附子配甘草; 相杀:巴豆配绿豆; 相恶:黄连黄柏配五倍子,有效成分生
物碱与鞣质结合,作用消弱;
相反:甘草配芫花,LD50减小;
配伍
• 中药配伍还应该遵循:君臣佐使理论。
配伍其他
• 其他古代医家的复方配伍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
配伍其他
• 妊娠禁忌:损害胎儿或引起流产。如半 夏、芫花、三棱、莪术、麝香等。
也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 ⑵中药质量也与贮藏保管直接相关。
二、采收与贮藏
• 根:秋季 • 茎:初春 • 叶:花开前 • 花:初开 • 果实种子或全株:成熟时
二、采收与贮藏
• 《千金翼方》“故不依时采摘,与朽木不 殊”
• 如淫羊藿,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总黄酮量。 5月:12% 7月:6%
五、配伍与禁忌 •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为
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配伍
五、配伍与禁忌 • 中药配伍的基本内容为七情: • 须、使、畏、杀、恶、反和单行
配伍
• 例如:当归配伍川芎,当归有效成分阿 魏酸可抑制催产素受体,川芎有效成分 川芎嗪兴奋ß受体,可调经止痛。
配伍
相须:如石膏配知母;黄连配连翘;黄 芪配当归等;
• 道地药材
• 浙、川、怀、广、关 • (四川贝母,内蒙甘草,云南三七பைடு நூலகம்西
藏红花, 山西黄芪……)
产地不同对品质影响巨大
• 同一味中药产地不同,其功效就有差异。
• 主要是产地的自然条件差异(土壤、气
候、日照、降雨量等),如高温低湿环 境有利于蛋白质和生物碱的合成。
产地
• 《新修本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ED50为半数有效量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ED50
含量
正品 杂品
品种
◇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苷”; 正品含量为非正品的10倍。
品种
• 《本草纲目》“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 说明不同品种的药物其功效、药理作用和 毒性都有差异。
产地
二、采收与贮藏
• 采收时间: • 人参:8月 • 青蒿:8月 • 臭梧桐:5月 • 薄荷:开花期
二、采收与贮藏
• 采收年限: • 人参: • 何首乌: • 亳白芍:
二、采收与贮藏
• ㈡贮藏: • 刺五加, • 三棵针, • 苦杏仁,应炮制后贮藏。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三、炮制
• 中药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 如果苦杏仁经过一定的加热处理,苦杏
仁酶被破坏,苦杏仁苷在体内只能在胃 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只产生微量的氢 氰酸。
• 水飞雄黄 • 砂炒马钱子
炮制
炮制
• ⑵增强疗效: • 苦杏仁,“得火者良”,苦杏仁酶属于
蛋白类,它在加热的状态下可变性破坏, 使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分解减少,所以杏仁 炮制品煎出率增加。 • 《本草备要》《本草求真》“得火者良”。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生命在于运动
• 生命在于运动,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 “一周三次,每次20到40分钟的锻炼, 是增强心血管健康、免疫系统和总体健 康的最好方式。”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 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 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
大黄(正品与杂品)
例如:大黄的致泻作用: 正品大黄: ED50约为400mg/kg, 非正品大黄:ED50约为4000mg/kg。
• 芫花:可引起多种动物流产;
第二节 机体因素
• ⒈生理因素: • 包括年龄、性别、精神状态和体质等。
第二节 机体因素
• ⒉病理因素: • 如桂枝汤,对高温动物有解热降温作用,
对低温动物可升高体温。 • 如当归,对子宫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
第二节 机体因素
• ⒊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 • 大黄和番泻叶的主要泻下成分: 番泻苷A、B→ →大黄酸蒽酮(泻下作用)
炮制
• 黄芩(含黄酮类有效成分) • 黄芩酶
炮制
•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醋制后易于 煎出有效成分(生物碱增加一倍),故 增强止痛功能。
• 杜仲:炮制后胶质被破坏,其有效成分 溶出增加,降压作用显著。
炮制
• ⑶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制后
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
溶出量
• 经典法■ ■ ■ ■ ■ ■ ■ ■ ■ ■
• 混煎法■ ■ ■ ■
• 后下法■ ■ ■ ■ ■ ■
煎煮
• 分煎与合煎 某些复方合煎后会产生新的有效成分。如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通过化 学研究,发现了新的成分:
5 —羟甲基—2 —糖糠。
煎煮
• 分煎与合煎:桂枝汤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 例如:金钱草 江西和江苏—利尿、 四川—利胆、 广西—利尿和利胆。
产地
• 芍药: (亳、川、杭)成分-芍药苷(治 疗冠心病)含量不同,亳>川>杭。
• 人参(人参皂苷) 。 • 黄芪(多糖类) 。 • 金银花(绿原酸)
第一节 药物因素
二、采收与贮藏 ㈡采收: • ⑴中药品质与采收季节密切相关,同时
因而功效与药理作用也随之改变。 • 如酒升、姜散、盐入肾、酸入肝、乳生
血,蜜益元。
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 川乌、草乌对治疗风湿效果很好,但它
们有较大的毒性(乌头碱),通过加热, 同甘草、黑豆煮或蒸,生物碱类毒性成 分显著降低(乌头碱转化为乌头原碱)。
• 苦杏仁有小毒:主要在于苦杏仁苷在苦 杏仁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较大量的氢 氰酸对延髓各生命中枢先兴奋后麻痹,
具有升血压作用。
煎煮
• 中药常用煎煮特色:
• 龙骨、牡蛎先煎久煎,
• 砂仁、豆蔻后下, • 马钱子不入煎剂。
大黄常用煎煮方法
• 煎煮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 大黄,以先浸后煎方法,其有效成分结
合型蒽苷溶出率最高,泻下作用最强。 称之为经典法。 • 若煎煮时间延长,蒽苷转变为苷元,泻 下作用减弱,抗菌作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