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历史运动规律的特殊性及其实现途径,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本章的难点: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革命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8 课时,课堂讨论:2 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自然运动的发展形式是的自在形式,社会运动的发展形式是自为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从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看,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育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而历史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的变换的过程中.第三,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育目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历史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现,它只有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能实现.第四,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的表现为动力学规律,历史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 、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两个归结"“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关系。

政治基本理论

政治基本理论

一.政治基本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二)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等。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

(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展。
• 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着思想上层建筑。
注意:上层建筑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如下: •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
质。 • 再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
的变化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其次是服务方式。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主要是通过对社 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而实现的。
再次是服务效果。上层建筑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的效果有两 种: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
注意:从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角度看,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社 会有机体发展的作用究竟如何,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 济基础的性质。
第二,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作用。 这种服务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服务方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两个相互联 系的方向:一是用各种方式积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 巩固和完善。这是一种“为我”的方向。二是采用各种方式 同各种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因素作斗争,其中包括旧的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残余,也包括威胁自己的新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萌芽。这是一种“排他”的方向。 “为我” 和“排他”相辅相成,其实质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 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
就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另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
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的 奴隶社会的 封建社会的 资本主义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教材力图站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吸取哲学研究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批判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不能仅仅传授“知识”,仅仅适应教学,更重要的是,它应激发学生的反思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拓宽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的定位仍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适合文科的各个专业,包括哲学专业。
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二、认识的种系发生
第五章 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二、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一、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二、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四、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
第六章 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三、矛盾论与系统论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但是,自1995年《原理》第四版出版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原理》的内容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阐述和补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妥善处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问题应得到充分体现。

高中历史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整理汇总结

高中历史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整理汇总结

高中历史规律性知识和方法整理汇总结第一部分常识性历史理论一、史论知识1、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制度。

2、先进的文化必然战胜落后的文化。

3、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斗争。

(?)4、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所同化。

5、落后必挨打,弱国无外交。

6、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7、国际关系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

二、答题一般性思考方法1、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侵华战争发生的根本、主要原因,都要从侵略者、发动者的角度去考虑。

2、工业革命发生后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都带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是破坏性的,另一方面是建设性的。

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活动兴起的基本条件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各种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5、近代农民的小生产者属性,决定了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领导革命胜利。

6、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时军阀之间的争夺实质上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

(?)7、列强对外活动的目的是掠夺市场,不可能希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强大。

8、整个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都是反封建反侵略。

以五四运动为界的新、旧民族革命的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的不同,而革命的性质是一致的。

9、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中国人民应该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应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否则就会犯“左”倾错误,会给中国建设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11、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

12、政治经济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这种不平衡是导致帝国主义之间争夺的根源。

13、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阶段,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家---大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占领导地位,革命的果实也基本为其享用。

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大纲——温州大学

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大纲——温州大学

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大纲——温州大学书目:李秀林等主编,李淮春等修订,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考试内容范围: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二重性。

哲学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3、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及其本质。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5、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评价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6、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人本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如何理解“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矛盾。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4、简析物质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具体内容。

5、马克思是怎样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6、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主义”?7、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性?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2、怎样理解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如何理解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第二章实践与世界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含义。

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简述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特征。

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

2、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的含义。

3、实践的客体的基本类型。

《哲学基础理论》9考试大纲2020年

《哲学基础理论》9考试大纲2020年

《哲学基础理论》(编号9)考试大纲(2020年)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哲学基础理论》是我校为招收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考试科目。

考试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哲学本科及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者及格以上水平。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应考范围包括:(一)哲学通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评价目标《哲学基础理论》是关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本课程的考试旨在考查考生是否掌握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基本的哲学理论素养。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五、参考书1.孙正聿著,《哲学通论》(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18年印刷。

第二部分《哲学通论》考查要点导言进入哲学思考1.“爱智”的哲学智慧与爱智——爱智的“大智慧”——爱智的激情2.对“自明性”的分析熟知与真知——名称与概念——有知与无知第一章哲学的自我理解第一节哲学与哲学观一、哲学观与哲学理论二、当代哲学观概览三、哲学与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第二节哲学与常识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二、常识与经验的世界图景三、常识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四、常识与经验的价值规范五、哲学对常识的超越六、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第三节哲学与科学一、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二、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三、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四、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五、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六、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七、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第二章哲学的思维方式第一节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二、探索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三、近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四、现代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三章哲学的生活基础第一节哲学与人的存在方式一、哲学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二、哲学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第二节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一、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二、哲学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三、哲学与社会的自我意识四、哲学与意义的“普照光”第三节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时代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二、时代精神的理论表征三、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第四章哲学的主要问题第一节“在”: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三、本体论的自我批判与现代重建第二节“真”: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一、“真”的概念解析二、“真理”和“思想的客观性”三、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四、思想客观性的辩证唯物论理解五、真理观的哲学视野第五节“人”:关于人的哲学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二、人的存在与人的世界三、人类存在的意义四、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第五章哲学的派别冲突第一节考察哲学派别斗争的方法论一、哲学的派别冲突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二、用两个标准考察哲学理论三、反思现代哲学的派别冲突第二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本原”问题二、“认识路线”问题三、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第三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思维方式”问题二、辩证法的概念解析三、辩证法的自在性与自为性四、辩证法的批判性本质第四节经验论与唯理论一、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三、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第五节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一、科学主义的概念解析二、人本主义的概念解析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与融合四、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六章哲学的历史演进第一节哲学历史演进的多重透视一、哲学发展史的涵义二、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透视哲学史三、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透视哲学史四、从哲学寻求崇高的进程透视哲学史第二节哲学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一、自我追问和自我扬弃的历史二、哲学问题自我相关和哲学原则解释循环的超越第三节哲学的现代革命和当代趋向一、“实践转向”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二、“语言转向”与现代西方哲学三、现代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四、当代中国的哲学主流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查要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马克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二、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四、意识与人工智能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二、物质形态的层次型和同构性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及其实践意义第二章实践与世界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结构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三、实践的理性结构与社会结构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一、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第三章社会及其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人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总体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第四节社会的文化结构一、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二、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三、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四、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第四章个人与社会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二、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三、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第二节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一、人的社会价值二、人的个人价值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一、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五章联系与发展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二、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三、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一、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二、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四、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实践辩证法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质量量变规律一、质、量、度二、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及其与突变的关系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三、矛盾论与系统论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肯定与否定二、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三、“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实践观、矛盾观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一节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第二节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二、社会革命与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三、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四、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第三节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一、社会、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八章认识与实践第一节认识的发生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内容与重点
2.二级知识点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地理环 境及其作用、人口因素及其作用、社会形态、生 产方式。
3.三级知识点
• 社会历史观、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异同、尊重 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活动。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运动。
• 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 • 社会政治关系的再生产 • 人自身意识的再生产 • 人自身的再生产
作为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 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具体规定的。这样的规定主要包 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 第二, 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 • 第三, 人类自身的生产。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 的活动 的历史
条件
二、人 的历史 活动的 规律性
三、历 史规律 的特点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现实的人 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展开自身的活动, 同时又并不完全屈从于这种现实的条件, 他们 通过自己的活动使现实的条件不断得到改变。
• (2)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社会条件包括经 济的、政治的等诸多方面, 其中起支配作
用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的统一, 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生 活资料的基本方式, 在人类活动和社会发
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条件居于支配 地位, 它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的历史活动的 性质与方向。
(3)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精神条件包括既有 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文化传统以及一般知识 状况等。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 一定
• 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因而历史在本质上就 既不是某种纯粹自然物的运动, 也不是什么由 “神意” 或抽象的精神力量支配的过程。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ppt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ppt
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
其规律 四、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2020/1/28
4
一、发展过程的两种形式
发展过程有两种形式: 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列宁:“客观过程的两 个形式:自然界(机械 的和化学的)和人的有 目的的活动”。说明自 然运动和社会运动是两 个不同系列的发展形式。
2020/1/28
21
3.如何正确理解阶级斗争?
1 、 阶 级 斗 争 的 作 用在不同历史条件 下是有区别的。
只有代表新的生产
力的先进阶级反对
体现落后、腐朽的
生产关系的反动阶
级的斗争,才是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
2020/1/28
22
2、阶级斗争的目的 是消灭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 “最后的阶级斗争”, 这个斗争必然导致无 产阶级专政,这个专 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 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 社会的过渡。
(一)科技革命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在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的关系上, 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同 时也承认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础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2020/1/28
15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生

决定

济 基

用作反

性质


变化与
发展
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过总的趋势 是被新的上层建筑所取代。见下表:
2020/1/28
5
(二)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 联系
二者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恩格斯的合力理论。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是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马哲)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哲)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1、区别——自在形式为自然发展形式;自为形式为社会发展形式。 (1)发展源泉不同——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盲目的 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不同——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 目的交互作用的过程;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 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3)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交互作用 实现;社会规律通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4)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力学规律; 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联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的两种形式
1、社会革命的实质——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 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2、社会革命的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 先进阶级手里。 3、社会革命的作用——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4、改革的含义——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的新举措。 5、革命和改革的不同——革命是根本性的变化,是质变;改 革是局部性变化,是量变。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1、科学和技术的含义 (1)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 (2)技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实践活 动中体现出来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 2、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趋于一体化。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双向运动。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成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它要素。 (2)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3)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 5、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 (1)科技革命的发生 (2)科技革命的影响——生产方式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思维方式 变化;“双刃剑”效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 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 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 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 措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 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第三章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教学要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它以原子能的利用、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 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 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
2.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 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 念。

历史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历史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群 众 :是 否 拥 有 群 众 基 础 ,人 民 生 活 状 况 如 何 . 阶 级:阶 级 指 的 是 社 会 分 层,分 层 划 分 的 标 准 是 是 否 占 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劳动.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是 阶 级 产生的可能,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 产 生 的 物 质 前 提. 所 以 社会分开、私有制、生产资料占有与否 为 阶 级 产 生 的 三 要 素, 在不同种社会形态下阶级的属性以及划分.区分阶级与阶 层的区别,例 如 市 民 阶 层、士 阶 层 («汉 书»曰:士、农、工、商, 四 民 有 业 ,学 以 居 位 为 士 ,知 识 分 子 阶 层 .). 人 物 :注 意 历 史 人 物 的 特 定 作 用 . 讯息因素:指的是讯息来源,信息 传 输 状 况,大 众 传 媒 的 活动. (二 )历 史 过 程 中 学 习 的 规 律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构成了历史 时 间 发 展 过 程 中 几 大 重要因素,但是对于现在高考改革,如 果 单 纯 死 记 历 史 过 程, 那么只是选择题与主观题的题干.到底如何学习历史过程? 历 史 框 架 与 历 史 概 念 的 重 要 性,根 据 时 间 与 空 间 线 索, 构成了学习历史的经纬网,也构建了 历 史 的 世 界. 历 史 不 是 杂乱无章的,是在框架中填充,突出主 要 的 历 史 概 念,突 出 主 题,这也是现 在 历 史 学 习 中 突 出 历 史 理 解 与 历 史 解 释 中 的 考察. (三 )历 史 影 响 的 学 习 规 律 影响与原因相互呼应,为了某种原因 产 生 的 历 史 事 件 会 带 来 什 么 样 的 影 响 ,是 否 达 成 了 预 期 的 目 标 .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角度 分 析,从 时 间 与 空 间 来 分析: 中国古代影响政治从统治者权力、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政策来分析;经济从农业、手工业、商 业、资 本 主 义 萌 芽 来 看,思想文化从中国 传 统 思 想 以 及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艺 术 成 果. 世界古代影响政治 从 民 主、法 律 去 考 虑,但 是 注 意 其 所 在 的 奴隶制社会形态;经 济 从 海 洋 文 明 下 工 商 业 经 济 发 展 角 度; 思想从民主与法制思想去考虑. 近代中国影响政治从政府发展情况,因 为 演 变 发 展 历 程 复杂,所以高考更为热点.政治还应该 从 改 革 与 革 命 发 展 状 况来考虑;经济从自 然 经 济 瓦 解 情 况,民 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历 程,中国进一步成为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市 场 的 附 庸,近 代 化 发 展 程度来考虑;思想文 化 为 西 学 东 渐,各 个 阶 级 与 派 别 探 索 中 国道路的思想主张. 近代与现代世界影响政治上从资本 主 义 政 权 的 建 立,代 议制发展历程以及法律发展状况去思考;经 济 从 资 本 主 义 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最 主 要 的 是 工 业 革 命以及科技革命的角度去思考;思想文化 为 人 文 主 义 思 想 的 发展历程,民主法治 思 想 以 及 浪 漫、现 实 主 义 以 及 现 代 主 义 的演变. 现代中国影响政治上从民主与法制 的 发 展 考 虑;经 济 上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考虑;思想文化 从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以 人 为 中 心 的 人 文 主 义 思 想 .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 需要进行 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 要
采取一定的方式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又是什么呢?
2.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地位: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平等互助、剥削压迫) 产品分配关系(如: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课堂练习
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 A.手工织布
B.科技 大机器生产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个人所得税 E.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F.按劳分配制度
H.海水稻育种技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政治、文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 “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机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3、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 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社会生活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

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及方式

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及方式

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及方式
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是指历史上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例如物质
财富的概念、历史文化的轮回、科技的创新、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等,它们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质变和量变,决定了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方向。

将社会历史规律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原动力。

历史发展往往由一种原动力引起,这种原动力可能来自
于物质技术水平的发展、经济社会变革、文化思想观念变革和新政治
制度的制定等。

二是有形因素。

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具体的形式来落实规律,这种
形式包括组织形式、行动方式、表达方式等。

三是社会个体。

历史发展是一种“社会个体行动”的过程,社会个体对
历史发展具有影响力,包括对其本身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有
重要影响。

四是舆论形势。

舆论是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种形势,它可以
影响社会多种人群的思想,引发社会的新的发展变化。

五是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是指一种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它是以一种
比较具秩序的推进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动力很重要。

(推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PPT课件

(推荐)《社会历史发展规律》PPT课件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 替
教学要求:重点讲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系统,分析社 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生产力、科学 技术等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 史上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 原理。”(2004年西南大学)
(3)试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05南开大学)
(4)论述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关 系(2005年天津师范大学)
第一节 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一、发展过程中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一)自然运动是自在形式,社会运动是一种 自为形式。 1、自然运动的自在形式:以一种自发的、无 目的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一种自 发的、无目的的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 2、社会运动的自为形式:运动的主体是人,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运动的 ,任何社会规律的实现都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
(二)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即自 然发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1、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 素盲目、自发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 则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们的交叉力量作用 的结果。
2、从发 展规律的形成机制来看,自然发展规律 形成于自然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而社会 发展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人的活动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选择性
主观能 动性 创造性
主动性
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能 动性的发挥始终受特定历史条件制约的。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 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它包括自然条 件、社会条件和精神条件。 (一)自然环境:物质前提。它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 置上的自然存在物,也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 化自然。 (二)社会条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等诸多方面,其中起支配 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按照三分法:神的时代,法律是神法,政 治是神政,语言是口头的宗教语言或者说 是象形语言;英雄的时代,法律是强力, 政治是贵族政治,语言是英雄的语言如徽 章等;人的时代,法律是人道法,政治是 人道政体,语言是俗语。神的时代和英雄 的时代,都是野蛮的时代,只有到了人的 时代,才算进入了文明的人道的时代。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
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 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 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 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并强调以下两个基本要点: 第一,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其内在规律。 第二,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主体 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这种规律归根到底是 “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变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 两种形式
社会变革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
1、社会革命: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 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 会制度,解放生产力。(P212) 革命根源:新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奴隶 革命 社会
矛盾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
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 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 众学习的观点。(P222) 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量的规定性:人们中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
质的规定性:一切对社会发展起
历 史 规 律 的 实 现 途 径
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 两种形式 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 任务的提出者
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一、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 破口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
会动力体系中的一 种重要动力,是 “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力量”。 当前形成了科学、 技术和生产一体化 的现象。
封建 革命 社会
矛盾 矛盾
资本主 革命 义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矛盾
奴隶与 奴隶主
演化为 地主阶级与 奴隶主阶级 的矛盾
农民阶级与 地主阶级
演化为 资产阶级与 封建势力的 矛盾
工人阶级 与资本家
演化为 劳动人民 与剥削阶 级的矛盾
人民 内部
演化为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2、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改革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
时势造英雄,科学对待伟大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唯物史观要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 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历史分析方法,即把历史人物放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的原则; 二是阶级分析的方法,即把历史人物和他 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问苍茫大地, 人民,只有人民, 谁主沉浮?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 的动力。
毛 泽 东
孙 中 山
邓 小 平
列 宁
实现历史任务的 组织者和领导者
真理的探索 者和发现者
爱因斯坦
马克思和恩格斯
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 统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的出现的必然性,是一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的必然性始终支配 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决定着历史人物的产生。 历史任务成熟了,必然会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任务。 历史人物的出现又带有偶然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决定了历史人物的产生,然而某一历史人物产生的 具体时间、地点,恰巧是某人而不是别人等,又是 偶然的。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 统一。
三、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 历史任务的提出者
1、个人的类型——普通个人、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的类型——杰出的历史人物、 反动的历史人物 3、伟大人物的含义——即杰出的历史人物, 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 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 著促进作用的著名人物。(P216)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我发展,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 物。(P214) 社会改革的作用: 巩固新生社会制度或维护原有社会制度。 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性的质 变作准备。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是自觉的主动的。
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最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其深度和广度而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
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 工作中贯彻和运用。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
科学
是什么 为什么
理论基础 手段
技术
做什么 怎么做 现 实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知识形态
物质形态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作为生产力
的内在要素直接影 响生产力的其他要 素。 2、科技已成为生产 力发展的突破口和 生长点。 3、科技决定着生产 力发展的方向。
10政本二班 指导老师:王光松老师
第三小组成员: 黎家扬、庄煜焕、李晓洁、林小梅
第二节主讲:林小梅
第二节 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重点与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规律的发现者是伟大 人物,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 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 本形式,是实现历史规律的途 径。
已,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 这个意义上,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现代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二者之间的关系:
区别:社会革命是社
会根本制度的变革, 是社会发展中的质的 飞跃。社会改革是同 一社会形态对自身的 调整,不改变根本社 会制度,是量变。 联系社会改革往往与 社会革命相联系。当 改革行不通的时候, 就要革命。
+科技 ×科技
科技革命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二)科技革命的影响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P210-211)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3)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
的前景,也带来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 的“全球问题”。
主 要
稳 定
推动作用的人们。
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
劳动群众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
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群众观点 1、人民群众自己解 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 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 的观点;
(二)群众路线:
反对“技术决定 论” 1、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独立自主的,
不依赖社会条件,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 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美)丹尼尔· 贝尔
2、“技术决定论” 因素的作用。 B、片面夸大生产力的作用,忽略生产关系及其所有 制在区分经济时期中的作用。 C、只看到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不理解二者 是不同性质的革命。不理解社会革命只有通过阶级 斗争才能实现。
1925 1945 年 年 《论联合政府》 《吣园春· 长沙》
人 民 群 众 : 历 史 的 创 造 者
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P220-221)
无产阶级 政党的群 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
1、历史任务是实现历史事件的
当事人和策划者。 2、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 人和组织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 者。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作用再 大,也不能超过人民群众的作 用。他们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更不能决定社会历 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拿破仑
进步历史事件的 当事人和发起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