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2讲辛亥革命课后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辛亥革命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探索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答案 D

解析根据“190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因签订《辛丑条件》而内外交困,故“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说明面对统治危机,政府探索社会变革,D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意义;B项发展经济不符合材料政治变革信息;C项属于戊戌变法主张。

2.(2019·甘肃静宁一中月考)下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

C.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D.革命运动的高涨

答案 C

解析实业救国思想反映了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和题意无关,排除A 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1901年,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派遣留学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材料和革命运动的高涨无关,排除D项。

3.(2019·辽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答案 A

解析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党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

4.(2019·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阵营的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

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

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根据“武昌起义后”“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阵营的力量”“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可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旧官僚纷纷走上脱离清政府、甚至对立面,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统治瓦解的情况,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5.(2019·天津武清区月考)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C.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D.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的“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均属于旧势力,这些人进入革命队伍掌握大权,说明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故答案为D项。辛亥革命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B、C两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

6.(2019·安徽合肥调研)以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规定,该规定( )

A.照搬美国政治体制 B.实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C.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体现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答案 D

解析根据“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规定体现出分权与制衡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照搬美国政治体制,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B项“实现了”表述错误,排除;结合所学,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项错误。

7.(2019·齐鲁名校联考)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謇(jiǎn)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 )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

C.列强支持清政府D.国家面临着分裂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进行稳

定局面,显然这里只有袁世凯可以稳定当前局面,这也反映出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故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资产阶级软弱性,故A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列强已转而支持袁世凯,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2019·江淮十校联考)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帝制结束,而不是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排除A项;1912年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皇帝任命,排除C项;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要早于溥仪退位,排除D项。

9.(2019·甘肃会宁一中月考)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

A.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B.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C.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D.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答案 C

解析材料“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对此颇为乐观”反映了孙中山政府对清除封建专制思想操之过急,过于乐观,说明孙中山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故C项正确。民族主义目标指推翻清朝统治,而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清除“帝王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无关,故B项错误;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10.(2019·北师大附属学校月考)毛泽东在谈到辛亥革命时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这里所说的“失败”是指( )

A.《临时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B.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C.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受挫折

D.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说明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临时约法》的缺陷,故A项错误;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