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财政体制

合集下载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发展,知道其还存在事权划分不清和大量预算外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对这种问题提出建议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1958~1961年的权力下放,1970~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利下放,改革开放以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财政分权。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更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主要是与省级的财权、事权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GDP、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两个比重,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我国从1983~2004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急速下降,从到1983年35.8%降到最低点22%,其中1984年、1985年稍有提高,分别为40.5%和38.4%。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迅速上升到55.7%, 然后一直保持在48.9%~55.7%的范围内;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从53.9%变为27.7% ,由地方政府承担了公共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04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27.7%,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为72.3%,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是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的2.61倍。

(图表请参照上述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我国分税制改革虽然有效地提高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事权下放许多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责实际上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大多超过地方财政支出,发达国家中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

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

建国以来实行的财政体制一、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9在计划经济下,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只是经济管理的行政性分权,而且是在“放权让利”和“调动积极性”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1950-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二、一五时期实行收入分类分成、分级管理体制(1953-1956实行收入分类分成办法1957总额控制。

总趋势是逐步加大地方财政管理权限)1958年第一次财政体制改革,在大跃进中进行的,权利下放过度三、1959到1970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1961-1965年调整时期1966-1976十年动乱时期财政体制变化1968收支两条线1971收支大包干1973收入固定比例留成1976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四、1971-1975定收定支分级包干五、1976-1979收支挂钩总额分成;收支挂钩增长分成1977固定比例包干试点1978增收分成,收支挂钩1979收支挂钩,超收分成1979年起企业利润留成,财政拨款变银行贷款1959“ 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各地的财政收支相抵后,收不抵支的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收大于支的部分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1969 -1978 年的12年间,中央共出台了六种不同的体制安排1959 年到1970年,以及1976年到1979年,实行的“总额分成”的管理体制存续了 16 年2.两步“ 利改税” 与分权包干体制在利润留成制度实行的 1978 -1982 年间1980-1984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灶吃饭体制1983、1984两步实现利改税1985 -1987“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实际上是财政包干1988-1993 “财政大包干”分收入递增包干、上解递增包干6种形式。

1992 -1993 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1998 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并以此确立为今后财政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994 年分税制改革“三分一返一转移”,政府间财政关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从“对称性分权” 走向“非对称性分权”。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这个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时常出现的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的状况,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制定。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得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家财政收入有限,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各项支出巨大。

在这个阶段,财政赤字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为了迅速重建工业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国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

这一时期的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财政赤字并非总是无害的。

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比如,过度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时,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可能会上涨,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此外,长期的大规模财政赤字还可能增加国家的债务负担,影响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进而增加融资成本。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赤字问题相对较为复杂。

由于经济体制的特点,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得财政赤字的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财政赤字与以往有所不同。

一方面,政府对于财政赤字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财政赤字的用途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时,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稳定了就业。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都对国家的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赤字处于可控范围内。

为了有效管理财政赤字,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 一)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1 .改革 前 的 财 政 体 制—— 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下 的 “ 统收统 支 ” 的财政 体制
17 9 8年 以前 , 中 国 实 行 的 是 高 度 集 中 的
“ 收统 支” 财 政体制 ,即地 方 几乎 所 有 的税 收 统 和利润 都 上 缴 给 中 央 ,然 后 中 央 按 其 批 准 的各 省 、市 、 自治 区 的支 出计划 下拨 ,国家控制 全部 经济 活动 。国家 选择 了重 工 业优 先 发 展 的 战 略 , 以实 现 中国的工业 化和 现代化 。政府 不但 要负 责
与事权相结合原则 ,合理划分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
支 出范 围 ,地方 财政 主要 负 担本地 区政权 机关 运
转 以及本地 区经济 、事业发展所需 的支出;按照 税种划分收入 ,明确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分 设 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建立 中央对地方的 税收返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 J
Mac 2 0 rh,0 9
中 国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演 进 逻 辑 及 公 共 财 政 框 架 的 构 建
张 万 强
( 辽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辽 宁 沈阳 10 3 ) 10 1
摘 要 :近 3 的中国财政体制 改革 ,已经 由适应计划经 济的财政体制 转换 为基本适应 市场经 0年 济的体制框架 ,其 演进逻辑体现为趋理化的变革理念 ,渐进式 的变革方式和 市场化 的 变革路径 。
政体制的制度变迁 ,可谓丰富多彩。改革以来的 制度变迁 并非仅 仅是 对改 革前制 度 的否定 ,制度
变迁是 连贯 的 ,路 径 依 赖决 定 了 3 O年来 的财 政 体制变 革必然 带有 强烈 的渐进性 质 ,一方 面体 现 了 由地 方财政 部 门推动 的诱致性 变革 ,另一 方 面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间财力分配格局调整的同时,着眼于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规范化、化与公正化,力图建立适应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

本报告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概括的回顾,对其现状进行粗线条的描述,并简要涉及可能进行的进一步的改革。

本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当前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纵向财力分配,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中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1978年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

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则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中还存在很多缺陷。

1.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1)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率先进行。

为了改革过去中央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

从1982年开始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办法。

毕业论文(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

(3)1988年为了配合国有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价(1)财政包干体制的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管理模式,中央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管理,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财政分权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分权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分权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发表时间:2019-09-17T16:53:54.44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3期作者:李俊显[导读]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深化改革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菏泽市东明县小井镇人民政府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深化改革必须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为了对财政体制改革进行更好的研究和评价,在本文中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首先回顾一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次指出财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障碍;最后就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

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财政体制改革的起点可以追溯至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体制。

早在这一时期,财政体制就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中,集权是重中之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集权越来越被分权所取代,我国的政制体制也逐步向着分权式发展。

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可以说是分成了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时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初(1950―1978、1979年),这一阶段的主导形式是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但期间也多次出现过分权化的调整;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体现出分权化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大致被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包干”财政体制;二是分税制财政体制。

1. 分税制财政体制每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都伴随着相应的财政体制的改变,我国在1992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财政体制也要调整。

自此,财政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分税制改革为核心的阶段。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制改革为分税制奠定基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体制调整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完善了其他税种的调整。

二是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划分。

中央财政负责国家整体宏观把握,而地方财政则负责本地区相关事务运行,负责更为具体,集中在微观层面。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1978年至2010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 1979-1981
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财政赤字规模迅速增加 从紧的财政政策
1982-1988
1981年GDP增长率出现下滑 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8-1993
1984年后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 从紧的财政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3)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3)
t-Statistic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5% level 10% level -3.602000 -4.323979 -3.580623 -3.225334
Prob.* 0.0479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文章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
建立新中国财政及经济恢复时期的财政 “一五”计划时期的财政 “大跃进””文革”时期的财政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财政体制变革 财政体制变革体现出的特征 1978年至2010年的财政政策历史沿革 1978年至2010年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与政府实行政策的对比 实证结果总结与讨论
成就: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结构全面改善,效益得 到提高;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得到很好的协调;财政经济 状况基本好转;财政还大力支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5)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5)
“大跃进”、“文革”时期的财政(1958~1978)(3) 十年“文革”造成经济财政上的严重破坏 相关举措: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6)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6)
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的总结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但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采取了从紧的财政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改革ppt

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改革ppt
•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一种以集权为 主的财政管理体制。与统收统支体制相比,地方财政成了一种形式上 的财政主体,拥有了一定的管理权力和一定量的可支配财力,但这种 管理权力很小。因而,在这种体制下地方财政并不是一级真正意义上 的独立主体。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 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在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几次比较大的调整
• • 这种高度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对于集中全国财力平衡财政收支,稳
定物价,度过建国初期的困难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这种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无任何财权财力可 言,完全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和报账单位,对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极为 不利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转而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实行到1980 年。
• • 在向分权过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收支划分以
行政隶属关系为标准,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典型的表现。同时,包而不 死,灶外有灶也是普遍的现象。
四、分级财政体制--------“分税制 ”
• 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分级财政的财政管 理体制,也被简称为“分税制”改革。
• 主要特点:一是各级预算主体相对独立。国家立 法机构不再审批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在内的 国家预算。二是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三是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将收入划分为中央固 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四是建立规范化的预算调节制度。
浅析十八届三中全会财税体制 改革
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

规定预算外资金(见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预算外பைடு நூலகம்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 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
规定各级政权机关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在各级政权组织之间,不仅 对税种及税收的减免权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对税收稽征管理的职权也有具体的规定。
内涵
体制的实质
地位和作用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国家的各项职能是由各级政府共 同承担的,为了保证各级政府完成一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就必须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 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一般地说,各级政府有什么样的行政权力(事权),就 应当有相应的财权,以便从财力上保证各级政府实现其职能。
在财政管理体制中,统一领导与分级财政,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集权与分权,是一对矛盾。 这种矛盾只能是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一般地说,凡是关系国家全局的管理权限一定要集中到 中央,不能任意分散,以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凡是需要由地方因地制宜的管理权限,一定要放给地方,中央不 能统得过死,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原则
原则实现
原则
财权事权
(一)、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财政符合我国的国情: 第一,我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财政管理体制必须适应我国政权体制的要求。一级政府有一级施政范围、就必须相应地建立一级财政。 第三,我国要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同样需要计划,财政必须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资金。 第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相差悬殊。
财政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01 体制介绍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管理模式_分税制_高雨琪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管理模式_分税制_高雨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对财政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划 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决定我国由原来 的“大锅饭”体制过渡到“分灶吃饭”的新体制,财政分配由过去中 央主管部门条条为主改为以地方块块为主。随后,我国围绕“分级包 干”不断进行着调整,财政包干制赋予了地方政府较大的权限,极大 程度地刺激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这种包干体制也带来了 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收入分配过于倾向于地方,使得中央财政收 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中央对税收的公关调 控能力;其次,财政包干加大了宏观经济中出现的扭曲现象,如地方 保护主义、地方任意使用减免税政策、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官僚主 义与过分干预等;再次,财政包干拉大地区差距,东南沿海地区根据 其地理等优势发展迅速,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多,而中西部地区地方 政府则需要政府救济维持基本运行。
3.实行税收返还制度。为了顺利推进分税制财政制度改革,并保 证地方政府的所得利益,我国中央在划分中为基年,中央按与各地核定的所得
税基数,对地方净上划中央收入。并在1994年之后,为了尽量减少地 方的财政压力,实行增量返还。
三、分税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五、结语
为扭转财政包干制下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例持续下降的 问题,也为了解决传统税制中的一些弊端,中央决定以税收分享的方式 重新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成问题。分税制作为国际上通行的一 种财政管理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以税种划分中央与地 方收入的财政改革方式相对于财政包干制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取得突 破性进展。但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政策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疏漏和弊 端,为了更好地、持续地、稳定地实行我国财政政策,中央政府应依据 我国国情并结合国外分税制政策的相关措施对我国现行分税制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深化改革,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双赢。

建国以来三次发行地方债券的历史考察——以财政体制变迁为视角

建国以来三次发行地方债券的历史考察——以财政体制变迁为视角

地方政府鼬资
中央人 民政 府政 务 院 批 准 ,发 行 了 15 东 北 生 9 0年 期 更 为踊 跃 。鞍 山市 在八 日到 十八 日的十天 中 , 就
产建设折实公债筹措经济建设资金 。15 90年 2月 1 5日, 东北人 民政府发布《 一九五零年东北生产建 设折实公债条例》 条例》 。《 规定公债募集及还本付 息均 以实物为计算标准 , 单位定名为“ ” 总额 其 分 ,
为 3千万分 。公债面值有一分 、 五分 、 十分 、 五十
分、 一百分五种 , 以实物为计算标准 。发行时每分之 值 以沈阳市高粱米五市斤 、 五福 布一 市尺 、 粒盐 五 市斤 、 原煤三十四市斤之市价综合折算 。本期公债 分五年作五次偿还 , 自一九五一年起每年抽签还本

建设筹集 了大量资金 。由于建设资金 比较充分和全 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等因素 , 东北的财经情况短期 内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战争 的胜利结束 , “ 东北人 民政府在毛主席 的指示下 , 及时的将 战争供给性 的 财政转变为生产建设性 的财政 , 这一正确方针的执 行和贯彻 , 使东北 区的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重建获得
发展大国 , 建设任务繁重 , 资金 不足成 为一个长期 存在的问题 。而发行公债是解决财政困难的一个有 效措施 。在新 中国的历史上 , 多次发行 国家债券 , 但 发行地方债券主要有三次 , 这其 中既有经验 , 也有
教训 。对 这 三 次发 行地 方 公债 进 行 历史 的考 察 , 可
东 北银 行 沈 阳 分行 自公 债 开 始 推 销 之 日起 五 天 内
经济恢复和发展 ,有力地支持 了全国的经济恢 复 ,
并 在 随后 到 来 的抗 美 援 朝 战 争 中发挥 了 重 要 的后 方基 地作 用 。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中国人民财务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主要是由地方官员和皇帝控制和管理,财政收支主要通过赋税和徭役来实现,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

到了清朝时期,财政制度开始有了初步的规范和组织,设立了钱监、户部等机构,但依然存在权力集中和财务不透明的问题。

近代中国,在民国和国民政府时期,财政制度逐渐完善,建立了现代财政体系,但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财务管理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财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建立了以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主体的财政体系,完善了财政税收和预算管理等制度,建立了现代财政体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的财务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提升,逐步实现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财政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确保了财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财政收支制度、财政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等几个方面。

财政收支制度主要包括税收、财政预算和财政拨款等制度,通过统一的税收制度和预算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稳定。

财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权力的制约和分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和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确保了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财政监督制度主要包括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了财务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中国人民财务制度在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税收体制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过大和效率不高,导致了财政收支矛盾的加剧。

其次是地方财政政策的不统一和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地方财政风险的隐患。

再次是财政监督机制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容易出现财务乱象和腐败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民财务制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分析作者:曹黎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3期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整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与之紧密联系的财政体制频繁变动。

财政体制由经济体制所决定,且服务于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与之对应的财政体制模式。

本文从财政支出规模角度研究自建国以来至今我国的财政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原因一、前言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映并制约经济,这是财政与经济关系的本质所在。

②自建国以来,我国人民与政府始终在为经济增长作出不懈努力。

在经济管理体制变化的同时财政体制也在不断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因此,财政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重视财政的作用。

二、财政支出规模(一)财政支出1.核算口径我国财政支出核算有大中小三种口径:小口径只包含预算内支出;中口径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大口径除了上述两项支出还包括制度外支出。

本文中,将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小口径衡量我国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规模1.衡量指标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通常用当年财政支出的绝对额表示。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越大,表明政府活动范围越大,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范围越广。

但是这一指标所反映的只是名义上的财政支出规模,缺少与以前年度的可比性。

另一种是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常用的有两种方法:①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②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本文着重分析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并将这60多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76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1978-1991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1992-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两项数额明显较多。

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回眸

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回眸

企业进行试点的基础上 , 在国营企业进行第 一步利
改 税 。盈 利 的 国有 大 中型企业 根据 实 现 的 利 润 , 按 5%的税 率 缴纳 所得 税 ,税 后 利润 采 取 三种 形式 在 5
或补助数额 , 一定五年不变 , 地方多收可以多支 , 少 收就要少支 , 行安排预算 , 自 自求 收支平衡 。“ 分灶 吃饭 ” 是建 国以来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第一次打 破了“ 统收统支” 的财政体制 , 结束了过去长期吃 国 家“ 大锅饭” 的局面。财力分配由“ 条条” 为主改为 以
财 政 三 十年
中国 财政改革三十年回 眸
赵云旗
( 财政 部财 政科 学研 究所 , 京 10 3 ) 北 00 6
三十年弹指一挥 , 三十年任重道远。总结财政 改革的历程 ,大致经历 了四个阶段 :第 一阶段是 17 年一 93 9 8 18 年改革开放探索期 , 第二阶段是 18 94 年一9 1 19 年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期 ,第三阶段是 19 年一 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期 , 9 2 20 第 四阶段是 20 年一 0 7 0 1 20 年社 会主义 和谐社会构建 期 。财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 在我国改革
8 地方财政研究, 0 . , 1 期 2 81 第 2 o 2
上 , 下部分或全部 留给企业 , 余 或按一定 比例在 国
家与企业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办法对全国工业企业
产 生 了 巨大 的影 响 , 这 年 8月 底 , 国县 属 以 上 到 全 的 国有 企业 中有 6%实 施利 润包 干 ,O月 国务 院批 5 1 准 在全 国推 开 。
财政体制是调整 中央和 地方分 配关系的重要 途径。我国改革开放以前 , 实行的是与高度集 中的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_朱云飞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_朱云飞

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考朱云飞,刘祥永(长春税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 要]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实行了统收统支,统一领导分极管理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三种不同类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中央、地方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不合理等问题,需要从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支出、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划分税种、完善转移支付、加强税收征管和规范预算外资金等方面做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事权[中图分类号]F810 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04-06-08[作者简介]朱云飞(1980-),男,河北衡水人,长春税务学院财政专业研究生;刘祥永(1979-),男,山东荷泽人,长春税务学院会计专业研究生。

一、我国财政体制变革的回顾(一)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建国初,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实行了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中央政府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一切收支项目管理办法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一切开支标准也由中央政府决定。

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如数上缴中央,地方政府所需支出均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并不直接发生联系,又被称为 收支两条线 模式。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1953年-1978年二十多年间,我国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其间,具体的财政管理体制多有变革,先后经历了侧重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和下放财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做法是由中央核定地方收支指标,全部收入分为各级固定收入和比例分成收入,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

中央预算另设专案拨款,由中央集中支配。

(三)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实行了三种不同的财政包干体制。

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入、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985年改为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1988年后又形成了对不同省区实行六种不同的包干方法: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缴和定额补助。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知识]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各级预算管理的职责权限和预算收支范围的一项根本制度,它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和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仅指预算管理体制。

在实际工作中,讲财政体制时,一般是指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改革,总体上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由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到逐步实行多种形式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监督。

我国有关预算管理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预算法、审计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等。

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责、审查方法和程序。

预算法明确了人大、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决算审查中的职责、作用和操作程序。

审计法规定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的对象、内容以及职权和程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中央预算的审查监督,并将有关人大进行预算审查监督的条文具体化,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在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我国财政体制60年:演进、运行与优化

我国财政体制60年:演进、运行与优化

我国财政体制60年:演进、运行与优化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财政也开始运转。

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对我国财政体制六十年的演进、运行与优化进行梳理与总结。

1.演进1.1.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期,中国曾经采取过计划经济的体制,国家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财政制度。

工业、农业和其他生产部门的收入都隶属于国家财政。

国家通过计划、指导和调配等手段控制经济生产,实现了国家对财政的大范围调控,但也存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等问题。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财政领域建设了新的体制机制。

实行了分税制,建立了由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构成的财政收入体系。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税收和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则主要依靠税收和财政部门的转移支付。

同时,过去政府垄断的领域也逐渐被市场化取代,国家财政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逐步减弱。

2.运行我国财政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收支决定了政府的公共支出能力,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比例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国政府的财政运行至关重要。

2.1.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如下:2.1.1.税收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结构中最大的组成部分来自于税收。

税收主要包括:1.增值税2.企业所得税3.个人所得税4.消费税5.关税6.资源税7.印花税8.城市维护建设税9.教育费附加10.土地增值税2.1.2.非税收入财政收入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则是非税收入,主要包括:1.政府性基金收入2.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地方财产收益4.其他转移收入2.2.支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科研、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政府行政活动的开支以及基础设施和投资等。

2.2.1.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6-1979
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部分省(市)试行“收支挂钩,增收分成”
分灶吃饭阶段
1980-1985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1985-1988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1988-1993
财政包干
分税制
1994年至今
按照统一规范的基本原则,划分中央地方收支范围,
建立并逐步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实行时收统支
1951-1957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1958
以收定支,五年不变
1959-1970
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
1971-1973
定支定收,收支包干,保证上缴(或差额补贴),
结余留用,一年一定
1974-1975
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