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3
周 平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在边疆地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两种认同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国家认同在两种认同关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典型的边疆问题。因此,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尤其是要维护和巩固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这就是边疆治理中的认同整合。认同整合的关键,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关键词] 边疆治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整合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9)01-0011-07
从国家的民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①而国家的“多民族”性质,在边疆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我国的边疆也被称为“边疆多民族地区”。②边疆的各个民族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又形成并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这两种认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国家认同的程度和所处地位,对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何处理好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认同问题,尤其是维护国家认同的地位,既是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边疆的纠缠
“认同”一词来自于英语的“identity”(用来表示身份、属性等方面确认或同一性),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以后,常常用来表示某个特定主体与特定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中,“认同”一词一般用来表示个体对自己与特定的群体、组织或政治单位之间同一性或一致性的确认。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民族。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每个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来说,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由于汉族主要生活于内地,所以在论及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时,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对自己与所属民族的同一性关系的认定或确认,是少数民族成员与民族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过程。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归属感、情感依赖、政治效忠、责任意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对民族精神的颂扬、民族形象的爱护,以及为所属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和奋斗的实际行动。反过来说,当少数民族的成员形成了对所属民族的归
2009年1月
第41卷第1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n.,2009
Vol.41No.1
3
①
②
[收稿日期]2008-11-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编号(05J ZD00036)
[作者简介]周 平(1959—),男,云南大姚人,法学博士,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地方政府与边疆治理、民族政治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判断,是从国家的民族结构角度得出的。如果从国家形态来看,我国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开始于20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民族国家构建的基本完成。该观点的进一步论述,可参看本人《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文(载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作为描述性的概念,“边疆多民族地区”显然比“边疆民族地区”更加符合边疆的实际,也更加准确。
属感、依赖感,形成了效忠、责任意义,为所属民族的成就和文化而自豪和荣耀,以及努力为所属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就是其民族认同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又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等多个方面,其中,文化认同是基础,社会认同是基本形式,政治认同是根本。
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联系凝聚而成的人群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利益共同体,在历史上还曾经是政治共同体。每个民族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民族形成紧密的联系。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既受少数民族共同体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来自于少数民族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边疆多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十分强烈,有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则相对较弱,而在这样两个极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具体类型。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民族的开放程度比较高,与其他民族融合度比较高,民族文化中包含其他民族的因素比较多,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得不是十分突出的民族,民族意识的水平也相对较低,其民族认同的程度相对要弱一些;而如果一个民族的开放程度比较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度相对较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十分突出,民族意识也相对比较强,其民族认同的程度就要高一些。此外,民族的体貌特征、性格、传统声誉以及受到其他民族尊重的程度等,都会对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人类以民族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时代,民族认同对于民族共同体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族称、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的持续,是民族共同体实现内部整合及维持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一个民族的解体及消逝,与其成员的民族认同的淡化紧密相关。这一点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也是同样存在的。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是少
数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平等的原则本身,也就必然地包含着对其民族认同的肯定。
与此同时,边疆各民族同全国的其他民族一样,又都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当中。对于国内各民族来说,国家是一个能够维护各民族利益、能够为共处于其中的民族群体遮风挡雨的政治屋顶。长期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处于国家这个统一的政治屋顶之下,边疆少数民族也就必然地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其本质是少数民族成员对自己与国家共同体同一性关系的确认。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会通过少数民族成员个体表现。这种个体性的表现,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形态。某个少数民族的成员普遍持有(或大多数人)的认同态度,即少数民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共识,则构成少数民族集体性的认同。少数民族的集体性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对自己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依次表现在以下几个层次:首先,对国家具有归属感,把自己看作这个国家共同体的一员,如宣称“我是中国人”;其次,具有国家意识,能够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自己与国家的关系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再次,尊重国家的主流文化,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对国家的成就和荣誉引以为自豪;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效忠于国家,愿意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当少数民族的成员宣称“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时候,接受国旗、国徽、国歌这些国家象征的时候,表现自己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甚至在为祖国的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夺取金牌而由衷的喜悦和自豪的时候,以及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的时候,都是其国家认同的流露和表现。
如果说,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机制相对简单的话,那么,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就复杂得多了。在历史上的王朝国家时代,①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
・
21・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1卷
①在中国的国家形态演进中,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就进入了王朝国家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步入了
民族国家的时代。不论是王朝国家时代,还是民族国家时代,国内都生活着多个民族,因而都是多民族国家。关于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可参看本人《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