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找次品》评课稿.doc
华应龙找次品评课稿
华应龙找次品评课稿寒假来临之际,我十分有幸在学校的热心组织下,和众多勤奋好学的数学老师们的带领下,报名参加了此次名师优课2022年迎新春公益直播活动: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变革专题培训。
本次公益活动持续两天,主要由华应龙,张齐华两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纷呈的讲授和指导,在培训的过程中激发了全国各地观看直播的老师们的学习热情,这次活动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赞叹,我也在本次学习中受益匪浅。
下面就华应龙老师主讲的五年级课程《找次品》说一下我的感想。
《找次品》这节课,是直播的第一场观摩课,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华老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向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介绍了老子的一句名言“上善若水”,开始我还疑惑,为何要向同学们普及文学知识?听到后来才恍然大悟,华老师原来是想阐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立公司名字“微软”的由来,即硬也不好,软也不好,微软挺好,就像水一样。
然后顺势引出比尔盖茨在公司招聘时所考的一道题。
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开端,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探究新知环节里,华老师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在81个乒乓球里,有1个稍重的球,如果只能利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最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这个稍重的球”?给同学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在作业本上只写答案,然后举手回答,华老师从中巡视同学们的思考情况。
一个孩子说出答案1次后,华老师追问他的想法,引发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要从最坏的角度考虑,准确找到了题目的关键词“保证”,这是第一步。
接着通过另一个孩子的回答,分析题目中“天平没有砝码该怎么办?”引导孩子明白天平两端的盘子都要放球。
这是第二步。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有位思维敏捷的孩子特别想说出具体多少次的答案。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是可能帮助快速解决问题,但会打乱华老师的课堂节奏,华老师很机智地先肯定了他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礼貌地询问这位同学能否忍住答案,先跟随老师的思路来。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2课时评课记录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2课时评课记录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王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王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在教学的设计上,王老师通过6个,7个,8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充分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王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43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
通过三分法逐步求出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在材料的选择上,王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王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6-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王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6-8个逐个寻找,我觉得王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6-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王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这过程中,王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找次品--评课
对《找次品》的评议“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执教者的设计着力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本节课通过游戏比眼力找不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3瓶外观完全一样的口香糖),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哪一瓶不同?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新课探究。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巧妙预设,层层推进探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源于自身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只有当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互相作用,学习的内容才能被学生理解。
新改版的教材从以前的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改为从3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进一步降低了教学起点,本堂课教师直接以3瓶口香糖来找出一瓶次品替代例1,学生从游戏开始找不同(根据颜色、形状、位置判断)到从实物中找不同,有的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外观来观察,有的回答没有发现不同,教师提问:这3瓶口香糖中确实有1瓶与众不同,大家猜猜可能是哪里不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可能每瓶口香糖的数量不同、质量不同、味道不同,自然的过渡到新知。
孩子很容易想到从3个中找次品的办法。
在此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从2瓶中一定找到次品,至少要称几次?为什么瓶数增加了,称的次数却没有增加呢?”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发现找次品并不是都要称,可以通过推理一一排除,初步感知物品的数量的多少与称的次数的多少不是相对应的。
数学评课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评课稿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评课 - 瓯海区仙岩第二小学
评《找次品》刘海雁《找次品》是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王素财老师开朗幽默,直观严谨,课堂设计生动活泼,现在我对王老师执教的《找次品》一课,发表一下我不成熟的看法。
1.重视活动操作,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是要靠学生自主建构的。
这节课,王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获取知识。
王老师敢于“放”,在3个乒乓球中找次品,5个中找,9个中找,12个中找,讨论验证规律等,都是放手让学生在活动探究、讨论分析,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2.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能力。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它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进步,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单靠老师一个人去教能力偏弱的学生,力量太小了,需要的时间太多了,而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这个不足,使这部分学生也掌握了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王老师在这节课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老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探究,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它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的进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3.尊重学生表现,注重德育和课外知识的渗透。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就恰好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无疑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找次品”数学教学点评
“找次品”数学教学点评“找次品”数学教学点评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找次品”这类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从本课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知识运用,拓展延伸”这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在认真的实践着,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首先,第一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教师引用:“1986年1月28日,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
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
可见,不合格零件的危害有多大。
”教师讲述这个真实事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教师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第二个教学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教师以3个物体入手,通过利用天平找出3个物体中的1个次品,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这个环节教学目标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而教师在这块教学内容所花的时间较少,学生探究不充分。
接下来,直接跳到在9个物体中找一个次品,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教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把称的方法罗列出来,把他们的思想展现给大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板书引导,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最优策略。
然后教师小结:最优策略是平均分三份,次数最少。
第三个教学环节知识运用,拓展延伸,知识运用是在11个物体中找一个次品,因为不能平均分三份,引发争论。
最后教师指出要尽量平均分。
拓展延伸是8个物体中找一个次品,学生探究的争论点是为什么最优策略是分成()而不是平均分成(4,4)。
教师强调:最优策略是平均分三份,次数最少。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一次试教评课稿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一次试教评课稿《找次品》数学广角第一次试教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广角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广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广角的度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广角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广角的度量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广角》教材第一章2. 教具: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尺子、直尺、圆规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广角的知识。
请问,你们对广角有什么了解吗?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广角是指一条射线在平面上旋转,形成的角。
广角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广角的概念和性质。
2. 学习(30分钟)(1) 学习广角的概念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下面的图形。
你们能说出这个图形当中有多少个广角吗?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对于这个图形来说,我们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由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这两条直线叫做扇形的边。
学生:理解。
教师:在扇形中,一条直线叫做扇形的轴,从轴到扇形的一端的直线叫做底边。
那么,扇形的两个边所组成的角就叫做广角。
学生:明白。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下面的图形,看看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广角。
(学生观察图形)学生:找到了。
教师:很好,你们找到的广角是哪些?学生:答案各异。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扇形中的广角是由扇形的两个边组成的。
对吗?学生:对。
教师:那么,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又能找到其他的广角吗?学生:回答答案。
教师:很好,你们找到的广角是那些?学生:答案各异。
《找次品》评课稿
在多样化中追求优化——张丽萍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解读与评价三完小罗教逢今天,有机会也非常荣幸的在警予学校听了由长沙市芙蓉区名教师张丽萍老师送教中执教的《找次品》一课,在这眼花缭乱,令人窒息的教改浪潮中,如一缕春风,让人倍感清爽;如一抹阳光,照亮了我迷乱的教改心房。
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名师胸有成竹的风范,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韵味!整堂课朴实无华,简约而不简单,整个知识建模逻辑严密,过渡轻松、自然,如小溪潺潺,不拖泥带水;从感性到理性,然后揭示规律,浑然天成;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搭配,悬念迭起,却又链接无缝……一堂充满教师睿智的数学课,体现数学价值的数学课,魅力无穷的数学课!“找次品”是一个关于最佳策略的课题。
9个物品中,有8个完全一样,另一个稍轻(或稍重),称之为次品。
我们需要用一架没有砝码的天平找出这个次品。
一般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一次次进行两两比较即可。
我们的问题是:怎样保证称量次数最少,即要寻找最佳策略——通常表述为: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
策略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这一策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尝试和调整,通过观察与推理,概括与总结、分类与比较等活动寻找并确认最佳策略。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经历这上述过程,张老师从一个很简单的生活问题着手:3瓶口香糖中有一瓶少了几片,如何用天平称量的方法把那一瓶找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观察、比较与推理的过程:天平两边各放一瓶,如果不平衡如何,如果平衡又如何。
在天平不平衡的情况下,次品由观察而得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次品由推理而得到。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了很重要的两个词:保证、至少。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了较为民主的方式,引发学生提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地思考,为轻松的课堂打下了和谐的基础。
二、尝试表达,体验过程“如果现在有4瓶口香糖,其中一瓶少了几片,有天平最少称几次就能找出来?请你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表示你的推理过程和结果。
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评课稿尚田镇校李梦香今天听了许玲平老师执教的《找次品》这节课,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教师教学理念新颖,试图通过让学生操作、讨论、感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许老师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但课无完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完善的。
一、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节课许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许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比如: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两只手臂看成一架天平,当两手放平时,说明天平平衡,托盘上的两个物品都是正品,当两手一高一低时,说明其中一个托盘上是次品,这里假设次品比正品轻,所以翘起的那只托盘里是次品,这里教师引导得比较到位,学生学习兴趣也较浓,教师把抽象的思维转化成了形象思维,学生容易理解。
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情景,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许老师在这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但是我觉得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没有真正地投入,学生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合作的作用,以至于在反馈交流中,许多内容还是教师在解释,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精编范文】找次品评课稿-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找次品评课稿篇一:《找次品》评课稿《找次品》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听了河西小学张红艳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找次品》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
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张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
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张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张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
课堂上,张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找次品》教研听课评课(2020)
《找次品》教研听课评课(2020)今天有幸聆听了刘明老师的《找次品》,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这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纵观整节课,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注重创设情境通过身边生活实例——口香糖,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设计既大气又细腻在教学的设计上,先通过3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选取8个待测物品,让学生猜想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要分三份这个规律;最后利用数据9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成3份”的最优策略,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0、11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教学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教学设计 说课稿 评课稿
《找次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 例2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优化思想,学会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
但实际教学中小学生用天平不容易控制局面,给正常的教学带来负效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更直观的展现可能出现的情况,把主要注意力用在观察、猜测、推理过程中。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解决如何分,分成几份,并理解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方法观察、猜测、试验、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秤教学活动一.【导入】视频导入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挑战者”号发射的图片。
(挑战者号发射过程中突然爆炸,七名宇航员英勇殉职。
)师:看了这些,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师: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零件引起的。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我们称之为“次品”。
可见次品的危害有多大!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找次品。
(板书课题:找次品)二.【讲授】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师:次品的种类很多,有的是外观有瑕疵、有的是成分不合要求……今天咱们要找的是众多外观一样的产品当中,隐藏的一个重量不合格的次品。
据说制造一架航天飞船大约需要2187个零件,如果要你在这2187个零件中找出一个次品(次品轻一些)这件事情怎么样?(大海捞针)师:2187这个数字比较大,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一次试教评课稿(二篇)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一次试教评课稿《找次品》是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的内容,是一块特别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
邱珠弟老师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有非常大的进步,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邱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
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邱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邱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
课堂上,邱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五、板书设计合理,有条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评课
《找次品》评课稿牛首镇实验小学张婷婷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等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1课时评课记录
《数学广角—找次品》第1课时评课记录李小球老师负责上《找次品》第一课时,根据科组的评课意见总结如下:1、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课本例1是从5个物体中找到次品,而刘老师却让学生从2个物体中找次品直到从5个物体中找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2、3个物体中找到次品。
为后面的9个物体中找次品与发现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
2、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碰撞,突破难点。
在教学4个乒乓球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运气好的1次就能称出,有的学生就认为2次才能称出,这时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讨论“哪个才是准确答案?为什么?”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题目要求的是保证一定称出次品,要全面的思考问题。
虽然运气好的时候只要1次就能称出,但是运气不好时就不能保证1次能称出了,所以至少要称2次能才保证一定能称出次品。
这样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怎样才是保证一定能称出。
3、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方法的多样化。
课堂上,刘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说明什么?”等等提示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这节课刘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整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4、板书设计合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
刘老师创新的想出用横线表示天枰的方法,在学生边说边画出把哪两份放入天枰,简单明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如果称以及数出至少称了几次。
当然,人无完人,课亦无完课,在学生的思路清晰的情况下不要因为板书而打断学生的思路,应让学生讲完并给予肯定,让学生有完整的思维,体验成功的乐趣。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很成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评课
《找次品》评课稿牛首镇实验小学张婷婷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
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
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等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
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评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评课稿«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理想生活消费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状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资料不契合规范等。
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反,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前曾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内在一切待测物品中只要独一的一个次品。
明天,听了张教员执教的«找次品»,自己以为张教员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动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议的树立具有〝自动参与,乐于探求,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经过先生独立思索、小组协作学习、人人入手的方式,使每个先生都动起来,让先生阅历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的活动进程,体会处置效果战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处置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一、情形导入,激起兴味。
本节课,张教员用〝美国应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经过课件这样一段静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先生的留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先生了解事故的缘由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形成的,不但让先生从血的经验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领悟到严厉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浸透在教学情形中。
二、联络生活实践,注重先生自主探求依据先生生活阅历,教学中选取了先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亲密了数学与先生理想生活的联络,调动了先生原有的生活阅历,使先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样就激起了先生探求效果的剧烈愿望,激活了先生的思想,发扬了先生的自动性。
引导先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先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开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阅历,真正表达了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末尾,张教员首先布置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先生的实践生活,为先生喜闻乐见,也为下面探求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沛激起先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找次品》评课稿
《找次品》是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的内容,是一块特别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
邱珠弟老师第二次试教比第一次有非常大的进步,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
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邱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
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邱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邱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
课堂上,邱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
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五、板书设计合理,有条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最后还有一点想法,本课的学习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学会找次品,由于本节课规律的难度,肯定会有部分孩子学习后对高一层次的规律不能正确运用。
我认为本节课要让孩子在操作、思考、讨论中学会找次品的一般方法,体会方法的优化,使每个孩子的动手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一定的进步,因此教师不能把方法和规律灌输给孩子,不一定把自己预设到的每一个规律都交给学生,而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情况做一定的引导,一定要是孩子主动地思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