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人墓碑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一、了解颜佩韦等五人“蹈死不顺”从容赴难的原因与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二、学习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和运用正反对比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
,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掌握课文中“痛心”、“按”、“非常”、“首领”等词语的古义与今义;归纳“之”、“而”、“其”三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了解课文中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作用。三、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古代人物,提高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和运用对比来揭示中心思想的写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评价五人赴义,把握课文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对作者竭力颂扬的“义”,教师应作必要的分析,明确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义”的内涵也不同。
二、教学采用释译、讲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教学效果,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尽可能向教学目标靠拢。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一)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旌湮曒缇抶
溷傫脰詈逡冏
(二)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意后组词。
(三)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lù)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五)跳读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1.找出课文的主旨语:
“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本文七个自然小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写五人墓的由来,五人之死不同寻常。
第二段(3、4自然段),写五人与阉党的斗争经过和慷慨就义的情景。
第三段(5、6自然段),写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
第四段(7自然段),写立墓人的姓名。
3.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1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曒曒,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三、释译、讲析课文的第一段(§1、2)。
(一)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潜心阅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朗读。
(二)讲析,练习。
1.掌握活用的词,如: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疾病而死
2.理解句式,如:激于义而殆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分析开篇第一句不是像一般传记那样指出人物的籍贯、表字或职位等,而是以“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来概括五义士牺牲的原因,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样写的作用是提挈全文。“蓼洲周公之被逮”总领下文关于苏州市民反阉党斗争的叙述部分;“激义于而死”既总领下文关于五人就义情形的叙述,又总领其后的议论部分。
四、作业。
(一)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1题。
(二)借助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第3─7自然段)。
第二教时
一、阅读、释译课文的第二、三、四段(§3─7)。
(一)自读课文,找出这三段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确定它们在句中的意义。例如: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缇骑按剑而前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5.不敢复有株治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人皆得以隶使之
8.安能屈豪杰之流
9.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10.亦以明死生之大
(二)弄懂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教师的指导下填表。
(三)根据句法和上下语意,引导学生辨析一些句子的含义,例如:1.“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3.“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5.“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指导学生掌握“之”、“而”、“其”这三个虚词的用法。
1.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用到“之”、“而”、“其”这三个虚词的句子列出来。
2.教师对这三个虚词在课文里的用法作综合揭示(可结合课本P337“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
3.指导学生根据这些虚词的用法,逐句思考分析,分别确定它们在句中的意义。
二、结合释译,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能删去“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这句话,将三、四节合为一节,说明文章结局落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对表达全文中心的作用。
提示:
1.不能删。把五人临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来写,才能更好地照应开头说的“激于义”而死,突出五义士的英雄形象。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扣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