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场所精神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陈建军;耿敬淦;邹源【摘要】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环境;建筑;现象学;人【作者】陈建军;耿敬淦;邹源【作者单位】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0 前言本文所借鉴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属于建筑哲学领域的研究,被认为是回归建筑本质的探求;而对场所的追求则成为建筑创作的目标。
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
“场所”与“场所精神”是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的居地。
空间体验与场所精神的塑造——浅谈中国未来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以体验 为媒 介 ,创 造场所 精神
体验 是人 类感 知环 境空 间秩序 从 而建 立场 所感 的一种 有效 途 径 。学者 们认 为 :空 间体验 不仅 是人 类感 知场 所 的一种途 径 ,而 且 也是营 造空 间结 构关 系 的一种 方式 。体 验如 同媒 介 ,将 物化 的 空 间与精 神化 的场 所感 相连 接 ,场所 精神 的意 义 ,可 能远远 大于 场所 本身 。 以 “ 万顷 湖平 长似镜 ,四时 月好 最宜 秋 ”为例 ,环境 空 间及 其承 载 的生活 情节 创造 了一种 空 间体 验 。这种 体验 印在人 们 的记 忆 中,成 为平 湖秋 月 的一种 集体 的记 忆 ,也就 成为体 验 的共 鸣: 诗人 对于 某一 空 间的生 活体验 ,通 过 文字 建立 了一种 超 于时空 的 场所感 ,进 而成 为 了一 种意境 。 那 如 何建 立场 所精 神呢 ?人 、生 活及 其空 间秩序 的建 立往 往 是综合 的效果 ,往往 是在 一 定环境 中进 行 的 ,不 仅是 单纯 的物 理 组成 部分 的叠 加 ,还 需要 在一 定 的前提 。建筑师 有意 识 的在空 间 与体验 之 间建 立一种 特殊 关联 关系 。空间提 供给 我们 的感 觉意 象 必须 唤起 使用 者一种 建筑 应具 有类 似 功能 与形态 的情 感 。这种 空 间意象 即场所 精神 。场所 精神 是通 过 空间 体验 实现 的 ,这 种体 验 的建 立是 一种 动态 复合 的过程 ,不是 为 了体验 空间而 体验 ,而 是 要 与空 间 中的 活动功 能 、生活 事件 融合 在一起 ,产生 有意 味的 艺 术 目的的 体验 。这种 空 间体验 是空 间 的物质 表象 与空 间 的场所精 神 之 间一种纽 带 。
就 设计 而言
场所精神——精选推荐
1.场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包括的具体的[现象]有: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
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
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
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
因此里尔克问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房子、桥、喷泉、大门、水壶、水果、树、窗户,一一甚至于:柱子、高塔......]。
所有其他的东西或工具如原子、分子、数学及所有的[原料]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
不过目前我们队工具欲望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更重视。
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也许是矛盾的关系。
有些现象可以包含其他现象。
森林包括了树木,城镇体有房子所构成。
[地景]是这么辽阔的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说,某些现象为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
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如不考虑地方性而幻想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
很自然的,场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思呢?很自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
我们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是定型的、整体的现象。
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
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要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城镇与住宅包含了大量的特殊场所,当前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很自然的便将此事纳入考虑。
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问题的处理都太抽象化。
场所的形成经常是定量的、机能的感受,意味着空间分布和向度化。
难道机能不是人所共通;放诸四海皆准的吗?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
近似的机能,甚至最基本的机能,即睡觉、饮食,便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发生。
对场所的需求有不同的特质,以符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条件,因此机能的思路忽略了场所是具体的[这里],有特殊的认同性。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设计学的一部分,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己任。
而真正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舒适协自然外,他应该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景观设计创作的过程其实是设计师和场所反复交流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景观形象表达抽象的场所精神…本文从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概念,要点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浅述自己对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理解。
一、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精神(Genius loci)通常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空间艺术[1],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他是景观设计的艺术体现,生命体现。
他是在满足于形式,功能的前提下,一种思想的升华。
它的产生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场所精神表现为人文的特性,归属于情感的范畴。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以空间的移动为前提.营造一个有意义的日常生活的场所,它取决于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和区域定位等主要因素。
二、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要点: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区域定位景观设计是改善人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友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
而历史文化是铭记着岁月沉积的多种痕迹,这种痕迹有可能是物理形式存在的(圆明园,半坡遗址),也有以记忆或者故事形式存在的(梁山好汉,鹊桥相会)。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机结合成了风土,形成了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为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提供了原材料。
地域文化可以说是地域特殊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道理,不同的区域的风土文化差异性不同。
比如西安的唐文化,荆州的楚文化,开封的宋文化,洛阳的周文化,安阳的殷商文化,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2],山东威海的海草房文化等。
地域文化它反映了其社会、经济、观念、生态、习俗以及自然的特点,它就是该民族情感的根基。
在“设计遵从自然”途径中,评价场地的基本指标是适宜性和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适应这个环境以求更加合适。
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健康和富有创造性的。
城市设计中功能性场所空间营造分析
城市设计中功能性场所空间营造分析摘要: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中国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建设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我国的城市设计常常忽略对城市文化、环境特色的深层次探寻,让现代城市越发地沦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纯粹空间,难以为人所认同并产生归属感,城市的场所精神面临缺失。
文章着眼城市场所,探讨城市设计中场所感营造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场所;精神;营造1.场所与场所精神1.1 场所与人类需求场所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与人类的生存及其意义密切相关,场所提供了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维护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机会,人们通过场所交流知识、获得能力,实现安全感、被人尊重,精神得以升华,从而维持和丰富人类的生活。
因此,场所反映了人与环境之间互动而整体的关系,关乎满足或制约人类的需求。
1.2场所与空间从物质层面上看,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然而,空间并不等同于场所,空间仅仅提供了人们实现各种需求的机会,只有它从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人的活动和特定的地域条件中获得意义时才能称之为场所,也就是说,场所是有意义的空间。
区分空间与场所的差别是理解场所的关键,因为空间代表的是一种相对位置,场所则体现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活状态。
所以,人们定位于空间,行为于场所,空间与场所的关系就好比“房子”与“家”的关系,房子可以挡风御寒,但家是人们生活的地方。
一个特定的空间单元,或是一个特定的物质占领的空间。
后者则包含人们对地方情绪、观感、意义、象征、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形成的过程。
也就是说,场所不仅是单纯的物质空间,而且承载了人们认知空间的历史、经验、情感、意义和符号。
1.3 场所的精神拉丁词语“场所精神”(Genius Loci)来描述,意为人们能够超越场所的物质或感官属性来体验事物,并对场所的精神产生依附感。
J・朗(Jon Lang)用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来解释场所感,他认为场所感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的,一个是心理的,前者与人的方位感,或较大的社会领域里的社会地位有关;后者与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归属感有关。
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
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一、本文概述《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园林设计中场所精神重要性的文章。
场所精神,作为园林设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园林与特定地域文化、历史脉络、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的角度出发,对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策略以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场所精神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包括其定义、内涵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和传承场所精神,包括如何运用地方特色元素、如何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等方面。
我们还将对园林设计中场所精神的创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园林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园林场所精神的概念与内涵园林,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源于古罗马建筑理论家图拉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一特定空间所独有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由该空间的物理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共同塑造的。
在园林中,场所精神则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这种氛围既包含了自然元素如地形、植被、水体等,也融入了人的情感、记忆和认知。
园林的场所精神,首先体现在其空间布局上。
园林的空间布局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和审美原则,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强调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改造,使得园林空间既具有自然的韵味,又不失人工的精致。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
园林的场所精神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典园林中的诗词碑刻、楹联匾额,还是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小品、文化景观,都是园林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园林的艺术表现力,更使得园林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园林的场所精神还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
探析场所精神下的空间设计思路与方法作者:吴琨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4期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对于尊重历史文化和人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过去以功能为出发点的空间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场所精神概念的引入为现代空间设计提供了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方法。
文章通过对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关系的分析,提出并研究了在场所精神理念前提下,空间设计的两种思路和方法,对两种思路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为中国的空间设计如何更好地营造场所精神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空间设计;场所精神;设计思路;实例分析0 前言中国作为具有灿烂文明的大国,有深厚的历史文脉的积淀,但在空间设计的相关领域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大量西方夸张诡异的空间结构形式的引进给人带来的仅仅是视觉上的新鲜刺激,这些形式并非是由本土科技和文化演进而来,缺乏相应的文化土壤,对人性漠视,有必要探索“以人为本”的空间设计理念,用空间体验连接起空间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1 空间设计与场所精神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哲学和科学都与“时间”密不可分,这是广义的空间概念。
空间设计中的空间是相对于人的尺度而言的,是人们可以感知和体验的场所空间。
“空间的本质是限定”,即通过各种手段将无限的三维空间限定于一定的区域,给人造成一种空间“场”的感受,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学的空间。
空间设计,就是依据特定功能,美学等各种需求,对空间的整体结构,色彩,材质,光线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具体设计包括建筑、景观和室内等方向。
1980年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慈在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场所精神的概念。
场所与物理学广义的空间概念和原生自然环境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由人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复杂联系的基础上,思想和情感上产生了对特定地域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因此综合形成的概念。
人们对于场所本质的精神记忆,便是场所精神。
通过对场所概念的解读,将场所结构分为“空间”和“特性”两部分。
从“场所精神”解读传统街巷对步行街设计启示——以徽州古村落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9375031)校徽 文化类项目(2215xh.wh.313)
作者简介:袁媛(1975-),女,安徽池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 读。专业方向:城市设计与理论。
62
2丧失“场所精神”的现代步行街分析
中国步行街是由宋朝的市肆街巷发展而来,据 《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出, 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 京师以货物求售它物者,必由于此”。这句话描绘了 宋东京城中熙熙攘攘的市肆风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 发展,现代步行街呈现出地域特征丢失,空间结构紊 乱、空间尺度感以及围合感的缺失等弊端,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传统记忆的丢失
空间若具有“场所精神”,那么它具有不断延续的 传统记忆、丰富多样的空间结构和适宜的尺度与围合 感,所以区域若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并且 象征着传统记忆的延续,那么它就有了塑造“场所精 神”特征的内在基础。其次,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丰富了 场所的趣味性,从而构成了“场所精神”的必要因素。 另外,适宜的空间尺度与围合感可以使人群聚集交 流,这是塑造“场所精神”的外在条件。
3基于“场所精神”的徽州古村落街巷
分析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地少人多的徽州, 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徽派街巷空间,使得徽州古村落 的街巷在我国古代街巷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1地方记忆的延续
随着历史的发展,由数代人的智慧一起打造出来 的徽州可谓是人杰地灵,不论是徽州村落,还是村落 中的街巷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匠人精神,后代人对先人 们智慧的保护与延续,在历史文脉的传承上具有重要 的作用,所以宏村与牛形水系结合的街巷可以延续 600余年的历史,至今仍在使用。宏村在600余年的 历史里,由于各种原因,不断经过改造和扩建,却一直 保持着最原始的街巷肌理,虽然建造技术不断革新, 但是整体的村落形式仍保持最朴质的徽派风格,宏村 中传统记忆的延续形成了当地“场所精神”的内在基 础,也是宏村独一无二的原因之一。 3.2以人的感知为向导的空间结构 3.2.1具有连续性与韵律并不完全处于一条直线上,建筑的外 立面凸出得错落有致,走在街巷中不难感受到相似风 格的建筑和和谐的空间尺度,以及较好的街道连续 性,这种具有连续性与韵律感的街巷空间形成的图底 关系,体现了“场所精神冲空间的连续性与变化性 , 承载着“起承转合”的韵律,人在其中不断的感知街巷 的变化,使街巷空间具有趣味性(图1)o 3.2.2具有标识性的节点空间
“场所精神”的回归
“场所精神”的回归关于《“场所精神”的回归》,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持续七年(20052013年)的“老城南保卫战”是南京旧城改造运动的转折点,也是南京当代城建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文章以该事件中数度出现的一幅明代古画《南都繁会图卷》为主线,对事件进行剖析,为该事件提供一种新的诠释的可能性――该画卷在2005年以景观雕塑的形式首次介入城市空间,这使画卷中的“场所精神”被唤醒,对“老城南保卫战”的进程产生影响,最终带来画卷中的空间形态、使用方式的回归。
下载论文网《南都繁会图卷》;南京;场所精神;老城南保卫战;回归TU984.18A0082072005年,南京中华门外、东长干巷旁、秦淮河边,防洪墙上竖立起一道2.4米高、80多米长的青白大理石影壁。
壁上刻有一幅浮雕画(见图1)。
画的原型为著名的明代风俗画《南都繁会图卷》(见图2)①。
长卷的画面被拆成40多个场景,连续排开,蔚为壮观。
石雕的位置很合适。
因为手卷所画的正是明后期南京城的城南②风光,长干巷是其交界(城内外)。
也即,画中空间与石雕所处的现实空间正相吻合。
石雕对古画的分解与重组,使五百年前的南京城变成一套快照,顺次展现于市民眼前。
它有个正式的名字――“南都繁会石刻”,“新秦淮八景”之一。
图1南都繁会石刻图2南都繁会图卷2013年9月28日,秦淮区“老门东”箍桶巷示范街区“开街”。
该街区位于南京旧城的最南端(与“南都繁会石刻”只隔一道城墙),是旧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老门东,南京老城南地区的一个古地名。
它位于老城最南端,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西临内秦淮河,东连江宁路,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
经过四年的改造,街区从一片残破的旧宅区变身为一个古意盎然的传统商业风貌区。
当然,它不是一次单纯的空间营造活动――类似的仿古商业街区在当下城市建设中比比皆是。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社会事件。
它意味着,喧嚣十年之久、举国关注的南京旧城改造运动(也称“老城南保卫战”)终于尘埃落定。
创意文化产业园场所精神的营造
创意文化产业园场所精神的营造摘要:近年来,创意文化产业园发展的如火如荼,如何在特定场合营造所特有的场所精神,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创意文化产业园场所精神的营造作为研究方向,结合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设计案例,得出创意文化产业园场所精神营造的设计方法,以期为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场所精神;设计要素;设计原则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很多旧工业园区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旧工业园区因为历史的积淀,不少都保持着不可多得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容,再加上城市化而导致的土地紧张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关注那些工业废弃地,并将其改造利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再生”、“重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一种很好的构思,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属于产业园区的一种。
大量诸如艺术、设计、广告等以创意为主的个人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企业聚集在一个特色区域,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和创意服务产业链。
本文通过分析场所精神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同时结合景观艺术现象学理论,追溯影响景观场所精神的基本要素,从而对景观设计中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证。
一、研究区环境及概况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是利用晨光机器厂北区旧厂房改造而成。
晨光机器厂的前身是金陵机器制造局,它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期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于1865 年创建的,开创了我国近代工业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手工业向机器制造业过渡的转折点。
它充分挖掘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依靠这种发展模式面向国内外、境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招商,走品牌化规模化前进的道路。
园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保护性开发利用老建筑,其定位和目标是: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题内容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融文化、创意、科技、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二、基于场所精神的创意文化产业园的设计原则1.将人的感受与环境相结合特定的场所精神是由体验者的生理感受再到日常行为而产生的,因此在创意产业园的景观设计中,应该以人为本,将人的体验与环境想融合。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及其应用
浅谈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及其应用【摘要】本文针对场所精神进行研究背景的阐述,全面研究了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的关系,详实地介绍了其属性和概念,对场所精神和建筑现象学应用的意义进行深度探讨,并具体分析了场所精神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场所在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严重削弱了原有的功能,包括建筑承载其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生活场景,建筑的地域性逐渐趋向于弱化和虚拟化。
传统学院派或国际主义,都对诞生人类文明的文化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耗和弱化。
对于每个城市而言,千篇一律的规划和单调的建筑风格都是制约因素,城市建筑师有责任阻止城市建筑历史文脉的失落。
20世纪晚期对建筑场所精神的研究就开始了,也可以说是风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为社会引入了更多历史文化、哲学等人文领域的思想,影响城市建筑和城规。
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Schulz)的“场所精神”,现象学理论是场所精神理论的基础。
1.场所精神的研究和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式微,很多活动场所被功能主义所改变,逐渐瓦解和消磨了传统的人类社群聚落的特征,已经模糊了传统上的广场和街道的概念。
很多建筑理论流派尽管在2O世纪都得到发展,但现代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
现代主义追求被极端简化的功能;该阶段的建筑学被语言学和符号学派侵蚀得肤浅而流于形式;类型学的实践特别强调“原型”,却完全忽略了对象现实的功能因素;新思潮的普遍特征是个性与特色的追求。
面对众多流派,舒尔茨。
他对建筑学的理解借助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直到现在,很多建筑理论,依旧以现象学的非理性和非物质主义作为补充。
2.场所精神与建筑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的创造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1)。
该学说反对无休止的分析,推崇直觉与体验,强调经验性,不主张纯物质研究,特别承认意识的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意义进行阐述,指出作为主体的人与宇宙,是一种客观存在,且互相间存在各种联系的方式,从本质说,这就是场所方式的雏形。
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
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 韦元丽[摘 要]近年来,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速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更新建设,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等现象,城市和乡村缺乏地域特色、人文关怀,甚至被描述成一个缺乏安全感、邻里感与人情味的乏味空间,而场所精神的回归能够有效改善人们对城市和空间的疏离感。
文章引入场所理论,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从尊重既已形成的场所精神、历史情境的再现与延续、营造归属感的空间、功能多样复合、公众的深度参与等方面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以期为人们提供更为亲切、具有人情味、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意义的场所。
[关键词]场所理论;场所精神;公众参与;归属感[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1-0082-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 韦元丽.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8(1):82-86.Space Creation With Place Spirit: Daxi Village, Yuli County/Wei Yuanli[Abstract] Fast urbanization has promo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reated homogeneous towns and villages without sense of security, local character, or community spirit. Place spirit is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iso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 plan for Daxi village epitomizes the creation of place spirit by respecting status quo, inheriting historical context, creat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mixing functions, and involving public participation.[Key words] Place theory, Place spirit, Public participation, Sense of belonging2相关概念解析2.1场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场所课题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挪威建筑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是最早系统阐述场所理论的学者。
园林铺地与场所精神的体现——以凤凰广场为例
0前言园林铺地,是指在园林环境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
园林铺地中的园路铺装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起着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空间、联系景点等方面的作用[1]。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铺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铺装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园林铺地不仅满足功能上的实用性,更注重视觉审美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精心设计的园林铺地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满足,还能通过其特有的图案或形式体现场地特有的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2]。
1场所的功能与主题场所历来是城市设计领域内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3]。
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与意义的真实空间———场所,它是成功表达规划设计理念和创造个性化空间的关键。
场所精神是主题性空间的文化要素,对功能的表达和升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递场所感的物质要素丰富而多元的,铺地就是其中之一,现结合鄂州市凤凰广场铺地进一步说明。
2结合凤凰广场铺地场所理念的表达2.1凤凰广场整体的精神体现凤凰乃吉祥之物,鄂州自古乃“龙蟠凤集”之地,孙权建都武昌,在城东高筑凤凰台;历代文人墨客游历鄂州时,曾留下许多与“凤凰”相关的诗篇。
凤凰广场以传说中的龙凤为构思原形,运用舒缓抽象的曲线,塑造出龙凤多姿多彩的形态,这一构思,既体现了鄂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又突出了“龙凤呈祥”的主题。
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市民需求、游客心态、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的深入分析研究,明确广场规划的指导思想,将凤凰广场建设成为以游览为主,集文化、休闲、集会和生态为一体,兼有市政和休闲娱乐两大功能的综合性的特色文化广场。
凤凰广场于2001年7月28日动工兴建,2002年9月底竣工。
广场座落在繁华的城区中心,北临滨湖北路,东依凤凰路,怀抱风景秀丽的洋澜湖,总面积19.56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9.58万平方米,石材铺地面积3.5万平方米,彩砖面积7793平方米,总投资4000余万元[4]。
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
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
在会探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对城市景观的定义与特征进行阐述,接着探讨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然后分析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最后介绍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评价方法。
在将强调场所精神对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重要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深入理解城市景观空间体验,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市景观空间体验、场所精神、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城市景观的定义与特征、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重要性、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影响因素、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评价方法、场所精神对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的各种景观元素所组成的整体,包括建筑、绿化、道路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城市景观空间体验则是指人们在城市景观中所获得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对于城市居民和游客来说,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对城市的认知和满意度。
在日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许多城市景观空间存在着单调、功能单一、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导致人们的体验感受较为平淡。
如何提升城市景观空间的体验质量,引导人们更好地感知和体验城市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研究城市景观空间体验,从而为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以场所精神为切入点,对城市景观空间体验进行深入研究。
场所精神是指地方特有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记忆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为场所赋予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对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城市景观空间体验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探究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对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重要性和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景观空间体验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论古镇场所精神的重塑
论古镇场所精神的重塑摘要:文章对古镇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有效手段是重塑古镇的场所精神,以成为现代人的某种情感寄托。
文章以乌镇为例,讨论了其开发中的三个手法:新旧结合,媒体宣传和商业开发,对于其场所精神重塑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场所精神乌镇新旧结合大众传媒商业活动正文部分1.古镇场所精神重塑的必要性反修复运动的首要领导者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认为,每个对象或建筑物从属于它自己特殊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可能再另一个时期具有同样意义地再现他们;唯一可能余下的任务是保护最终构成文化遗产的原件的真实材料[1]。
拉斯金的理论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其“历史时段”的意识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要完整呈现古镇“原汁原味”的风貌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古镇早已不再适合居住,它应该有新的功能职责,塑造新的合适的场所精神。
特定的场所精神承载特点的情感[2]。
所以古镇会因为这种场所精神,激发现代人的某种情怀,而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或许是情侣们向往的爱情岛,或许是白领逃避都市繁忙生活的度假村,又或许是文艺青年缅怀过去,沉淀思绪的地方。
只有这样,古镇才能真正参与到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乌镇,正是场所精神重塑的典范。
笔者认为,其场所精神的重塑正是乌镇最大的成功。
现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小镇,也是一个一块宁静安详的净土,是最适合恋爱和抒情的地方。
本文将在后面着重阐述乌镇宁静安详的场所精神是如何重塑的。
2.曾经的乌镇乌镇是一个有着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河水贯穿全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
水中的乌篷船起运输作用,岸边常常是店铺林立。
这个水网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从居住区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看场所精神回归
从居住区地域文化特色的营造看场所精神的回归——以天津万科水晶城和杭州“和家园”为例从居住区地域文化特色的营造看场所精神的回归——以天津万科水晶城和杭州“和家园”为例摘要:场所理论是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理论引人到建筑设计领城的成果。
场所精神的回归要消除人们对场所的恐惧感,增加场所的安全感、社区感,有效地缓解城市中心区的衰退,阻止环境的恶化及公共空间的消失,重新塑造城市邻里的街道感,以焕发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更新城市。
天津万科水晶城和杭州“和家园”规划将原基地的环境要素与城市文脉进行沟通,在设计中以人为本,寻求人的精神上的需求,很好的体现了文脉的延续和场所理论的精神。
关键词:场所公共空间文脉使用者一、有关场所理论场所理论是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后现代建筑理论,根据该理论,场所是结构城市空间体系的最小单元。
场所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空间,这里的空间不是简单的三维环境空间,而是包括环境、时间、人以及人的意识、观念等因素在内的一个多维空间。
场所和地点的区别是地点更倾向于静态的空间概念,场所倾向于是有行为意义的动态空间概念。
场所理论的产生是对不考虑周围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现代主义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批判。
二战后各国大规模的现代主义城市和建筑设计普遍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形象。
在这种城市中,不同的场所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成为一个个破碎的空间,人们社会地位不平等逐渐加剧,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遭到颠覆。
城市缺乏空间的辨识性,人在现代城市的被忽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人们呼吁城市与建筑设计必须要与当地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生存价值相关联。
场所精神的回归就是要消除人们对场所的恐惧感,增加场所的安全感、社区感,有效地缓解城市中心区的衰退,阻止环境的恶化及公共空间的消失,重新塑造城市邻里的街道感,以焕发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更新城市。
因此,城市设计要从场所特性与场所氛围中找寻出设计的理念,寻求用复兴场所感的方法来为空间设计提供素材,要更多地考虑文化的背景主义和地域主义。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
功能的满足,而应更多地思考师生精神层面的诉求和培养。
同时,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不能只是简单的装饰或生硬的宣教,应通过场所精神的塑造潜移默化地唤起师生对文化传承的强烈感知,从而实现培养好“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人文景观成为高校校园建设的研究热点,而被众多研究者广为关注,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从构建场所精神的视角来进行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的研究还较少。
而大连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轻工业院校之一,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大连工业大学作为研究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设计的空间实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为国内其他高校校园建设提供思路。
1场所精神与人文景观设计的耦合性1.1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概念由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提出,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阐述了具体的场所精神,指场所精神是某一地点超出建筑本身的独特氛围,是地方特色的体现[1]。
场所精神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人们对该场所的主观感受、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或集体记忆等。
当一个场所能够触发人们共鸣,并与他们的需求、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时,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场所精神。
这种场所精神可能来自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社会互动等各个方面。
它可以成为人们聚集、交流和情感寄托的场所,也可以成为促进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
1.2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为在校师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多元化发展的公共场所。
大学校园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除了体现优美的校园环境,更应该综合运用其他艺术语言,结合学校自然资源和人文背景,表现出一种历史和自然融糅的摘要 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是高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使命担当,也是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需求。
将场所精神引入大学校园人文景观设计,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教育注入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中。
文章以场所精神的构建为视角,提出基于提升校园人文关怀、增强校园场所记忆、多元空间布局等设计策略,并以大连工业大学南门广场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实践设计策略的适用性,为大学校园打造具有人文气质的校园环境提供参考。
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
设计与理论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093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研究RESEARCH ON URBAN LANDSCAPE SPACE EXPERIENCE BASED ON GENIUS LOCI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高星博急切需求和方向。
2 场所精神概述对场所精神的理解来源于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古罗马。
古罗马文明认为任何物体都有神灵陪伴一生,同时决定其性格和特质。
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任何场所都存在独一无二的识别特征,这种识别特征通过形象表达,经由人的参与和体验,产生精神的感知,形成场所的精神特质。
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场所精神形成和表达的重要参与者和媒介。
把场所精神带入到今天城市发展的语境当中,这里所指的场所虽然和我们常识中的地点空间相似,但更加强调了人的参与和感受在空间当中所构成的精神内涵和性格特征,再次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我们发现,那些让人回味无穷,印象深刻的城市空间,除了功能的完备之外,它一定具备了某种特殊的使用感受和空间体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构成中的重要内涵。
完整的城市景观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集合,我们可以通过景观实体感受到建造者的设计意图和文化影响,通过景观符号感受、猜测并体验空间所传递的信息。
这是对场所精神的感知,来源于人在空间活动中最丰富的体验,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性格写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凸显。
3基于场所精神的城市景观空间体验的营造原则对城市景观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并不是单纯的形象塑造,而是我们塑造的形象在后续人的体验中可以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我们对形象的归纳和提取,不只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经由一系列的收集、整理、概括和展现。
我们要收集的不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当中人的精神和感情。
成功的城市景观构建绝不是简单的短期形象工程,而应该是通过对空间的体验,可以持续的,唤起人们记忆的,带给人们思考的,具有精神的场所。
场所
也谈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1、主要概念阐释1.1场的概念“场”的概念是19世纪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提出的,它指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电场、磁场和引力场等。
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占有一个空间,把物理状态作为空间和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而且,在此空间区域中,除了有限个点或某些表面外,场函数是处处连续的。
虽然现代科学是到1837年法拉第引入了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指出电和磁的周围都有场的存在,其实在很久以前有的古代先哲就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在实物物质之外也还存在着与一切空间普遍同在的东西。
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他提出气有稀散和凝聚两种对立的运动,与它说明事物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和气这种元素的量的变化有关。
古代希腊伊奥尼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则继承米利都学派的传统,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强调它本身就是不停歇的运动,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
巧合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多用于道教的“气”的异体字“炁”,下边四点是“火”的意思,火是古代对能的表达,说明在中国古代哲学看来“炁”(气)是包含能量的普遍物质。
“炁”的概念可能来自对空气的抽象和引伸,用来表示宇宙最普遍的物质,并不仅仅表示空气之意,它与近、现代“场”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接近的。
在现代汉语中,“场”读cháng,是形声字,从土昜( yáng)声,其本义指晒谷平地,如《周礼·载师》“以场圃任园地”,《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均指谷场,即一块平地,用于摊晒谷子。
场作名词的解释有4种:(1)指平坦的空地,如《汉书·郊祀志》中“牺牲壇场”,《法言·问明》中“灵场之威”等;(2)指菜圃,如场人即周礼官名,主管场圃的事务)、场师即管理农场园圃的人,(3)指道路,如《墨子》“除城场外,去池百步,墙垣树木小大俱坏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场所精神的塑造
摘要:城市场所精神就是指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城市文化体现。
城市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往往通过人们聚集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来表现。
场所精神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建筑群落,城市的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自然条件,城市鼎盛时期历史记忆,城市生活方式是影响城市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自然条件历史记忆生活方式
Abstract: urban place spirit is a city of unique urban culture reflected.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ange will produce and other areas in different cultural temperament, this kind of temperament often through the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reflect the place spirit to show. Place spirit embodied in the main building and building community, city immaterial cultural two aspects. Natural conditions, the city heyday historical memory, city life way is to affect the city plac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Keywords: place spirit building natur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memory way of life
1 城市场所精神简介
每一个生物都需要新陈代谢,一座城市也是如此,需要经历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在快速工业化、追求效益的年代,城市生态变得无序,人们沉醉于城市环境大变样的欣喜。
而那些从悠远的年代遗传下来的记忆,正隐藏在旧风景之中,飘荡在老地方的上空,一旦它们被完全抹去,一座城市便失去了历史的痕迹,人类将会由此迷茫。
场所精神其实就是历史记忆在一个地区的再现,是一种有别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2 城市场所精神的表现形式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然地理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每个城市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往往就是我们所称为的“城市场所精神”,城市因为有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从而有了灵魂。
城市场所精神表现在物质层面,就包括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说故宫建筑群,上海外滩万国博览会等;文化底蕴反应到精神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包括地方的曲艺,民俗风格等。
2.1 建筑是场所精神的主要载体
文明与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具象的载体来完成,建筑是最为典型的。
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传播着文化。
大到城市,小到院落,由建筑空间组合得到的场所,总是能向人们诠释什么是场所,什么是场所的特点。
北京作为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古都,建筑群的表现形式上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帝王将相的王者气息,故宫建筑严整的空间结构体现的就是作为王朝首都所体现出来的高度中央集权。
建筑群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城市通过建筑群来诠释他的历史,表现出他的气质,徽州村落所体现出来的徽州民居特色,反应的就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内涵。
所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所反应的就是中国后封建时代所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
在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为中山粤中造船厂,设计者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厂房,并且将一个烟囱作为了这个地区的地标来进行展示,体现了过去工业建设时期的原汁原味,老建筑的改造不仅仅体现了地方的特色,而且还减少了造价,比新建建筑更加有魅力。
上海世博园区原来多为工业厂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海后外滩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历史建筑进行了一定的保留改造,特别是将南市发电厂中的工业烟囱,改造成为整个园区的标志塔和观光塔,通过灯光设计,演绎了原电厂的本身特征,由光的诞生到现代科技时代的到来,DNA双螺旋的发现创造了新的玉兰之光。
2.2 城市非物质文化是城市场所精神的内涵
往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因为人生活在城市中,人就是城市的一部分,人生活的场景就是城市生活的体现,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在任何一个城市,或许都能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服务,能够得到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但是真正能唤起人类记忆的,是记忆深处生活场景所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
全球化浪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城市文化记忆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而慢慢的消失,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发展趋势,说到底,是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城市的个性、城市的文化,在所有的地方都采取一样的设计手法,又或者在某个地区,一块地区建设比较成功,在很多地方甚至完全照搬的手法,来进行城市建设,就出现了因为自然地理的不同而导致的建设的不成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作为背景,所营造的场所自然就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同。
上海作为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城市建设的代表,给整个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上海人引以为豪的是什么,是历史,租界时期,别人没有的那段飞黄腾达的历史,说到上海,上海人说早点就是租界,说近可以去说世博会,上海新天地创造出来的就是一种场所精神,石库门建筑既像“院落”,又似“洋房”,既非“平房”,又非“公寓”【1】。
他能成功的原因,是他能够让人唤起那段历史美好的记忆。
能够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味,让老上海人感受到外国味,能够让外地人感受到上海味,而如果由于设计师的一厢情愿,根据城市规划理论的分析,基础自然条件的分析,得出某个想法设计比较出众,但是却脱离了“历史文化底蕴”内涵,设计所创造出来的场景不仅没有原始场景地道,同时吸引力一般,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3 场所精神的关键因素
3.1 自然条件是场所精神塑造的前提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个地区人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人的性格。
这个地区有特色的场所营造出来的场所精神与其他地方是不同的。
武汉市的天气被形容为“水深火热”【2】,造就了武汉人火热的性格和乐观豪爽的情绪,天气的炎热使得在武汉,大排档的小吃方式非常流行,每每凌晨
的汉口吉庆街,都是人声鼎沸,人来人往,夜晚纳凉的人总是成群结队,点上啤酒小吃,就能开心好久。
如果有兴趣,可以请吉庆街的四大天王来伴奏一曲,在武汉可以向世人诠释什么叫做露天的魅力,在户部巷,站着吃早点,在司门口,集中摆摊夜市的形成,在长江大桥边,歌舞表演,这些独特的场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武汉人特有的火辣特质,与武汉所拥有的独特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
3.2 历史强盛时期的历史记忆是场所精神的核心
场所精神所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大多是较为美好的。
总能让人想起当年的“老子曾今也富过”的年代。
在西安,空间场所的塑造让人想起的是大唐盛世的城市状况,上海历史记忆总是展示他的近代发展史,马斯洛需求分析中,得到他人的尊重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场所精神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是人们所值得骄傲同时又非常熟悉的时候,那么这个场所就是一个成功的,有吸引力的场所。
历史强盛时就是这个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时期,如果想要营造活力的场所,这段时期作为背景将是很好的选择。
3.3 人的生活方式是场所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建筑(构筑物)构成了场所,人生活在场所中,人的生活方式是场所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没有了人,就只有场所的存在,而没有场所精神的存在,如果有了人的存在,那么就有了意境,仿佛间这里就是人来人往,喧闹鼎沸。
说起夏天的武汉,总会让人有种炎热的感觉,如果想要把长江大桥边上的纳凉人群吸引到旁边的酒吧,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坐在长江边,卷起裤腿,享受江水的凉意。
4 总结
场所精神的塑造其实就是城市特色的体现,一个城市只有根据自己自身的特点,自身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来营造场所,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同时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场所营造的成功与否与之息息相关。
当然世界不断的在向前发展,生活方式,历史记忆,还有城市建设变换的城市面貌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场所精神所体现出来的城市文化也发生了变化,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世界成为了一个整体,新兴的事物不断产生,各个地方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又有体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文化特色的渗入会影响到新兴文化中去,形成新的城市特色,每个地方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还是会有所不同的。
参考文献:
马武定,文化决定空间——消费社会语景下的城市文化精神。
规划师,2008.11。
池莉,老武汉永远的浪漫P143。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