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点专题
初中数学动点题型汇总
初中数学动点题型汇总初中数学动点集⼀、线段和、差中的动点(⼀)利⽤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解决最⼤(⼩)值的问题1.如下图所⽰,△ABC 是以AB 为斜边的直⾓三⾓形,AC=4,BC=3,P 为AB 上的⼀动点,且PE⊥AC 于E,PF ⊥BC 于F,则线段EF 长度的最⼩值是。
2.如图所⽰,在菱形ABCD 中,过A 作AE⊥BC 于E,P 为AB 上⼀动点,已知135 AB BE ,EC=8,则线段PE 的长度最⼩值为。
3.如图所⽰,等边△ABC 的边长为1,D、E 两点分别在边AB、AC 上,CE=DE,则线段CE 的最⼩值为。
4.如右图所⽰,点A 的坐标为(0,22-),点B 在直线y=x 上运动,当线段AB 最短时,点B 的坐标为。
5.在平⾯直⾓坐标系xoy中,直线y=2x+m与y轴交于点A,与直线y=-x+4交于点B(3,n),p为直线y=-x+4上⼀动点。
(1)求m,n的值(2)当线段AP最短时,求点p的坐标。
2。
6.已知直线a∥b,且a与b之间的距离为4,点A到直线a的距离为2,点B到直线b的距离为3,AB=30试在直线a上找⼀点M,在直线b上找⼀点N,满⾜MN⊥a且AM+MN+NB的值最短,则此时AM+NB=。
(⼆)利⽤三点共线的特征解决最⼤(⼩)值的问题1.如图所⽰,四边形ABCD是正⽅形,边长是4,E是BC上⼀点,且BE=1,P是对⾓线AC上任意⼀点,则PE+PB的最⼩值是。
2.如图所⽰,点P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线AC上的⼀个动点,M、N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PM+PN 的最⼩值是。
3.如图所⽰,在△ABC中,∠C=90°,AC=4,BC=2,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的最⼤距离是。
4.如图1所⽰,F,E分别是正⽅形ABCD的边CD、DA上两个动点(不与C、D、A重合),满⾜DF=AE。
直线BE、AF相交于点G,则有BE=AF,BE⊥AF;如图2所⽰,F,E分别是正⽅形ABCD的边CD、DA延长线上的两个动点(不与D、A重合),依然有BE=AF,BE⊥AF;若在上述的图1与图2中,正⽅形ABCD的边长为4,随着动点F、E的移动,线段DG的长也随之变化。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 ,PH ⊥O 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 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在弧A B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 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 =P H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 ②G P=G H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 =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 AC =30°,∠DAE =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 AC 的度数为α,∠DA E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 B=A C,∠B AC=30°,∴∠A BC =∠A CB =75°, ∴∠AB D=∠AC E=105°. ∵∠BAC=30°,∠D AE =105°, ∴∠DAB +∠CAE =75°, 又∠DA B+∠ADB=∠ABC=75°, ∴∠CAE=∠ADB,∴△AD B∽△E AC, ∴AC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 AED CB 图2HM NGPOAB图1x y(2)由于∠DAB +∠C AE=αβ-,又∠DAB+∠ADB =∠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 C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 .(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 F=1时,求线段AP 的长.解:(1)连结OD. 根据题意,得O D⊥AB ,∴∠OD A=90°,∠OD A=∠DE P.又由OD=OE,得∠OD E=∠OED.∴∠ADE=∠A EP, ∴△ADE ∽△AEP.(2)∵∠ABC=90°,AB=4,BC=3, ∴AC =5. ∵∠ABC =∠A DO =90°, ∴O D∥BC, ∴53x OD =,54xAD =, ∴OD=x 53,A D=x 54. ∴A 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 =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 C. ∵∠FBP=∠DEP=90°, ∠FPB=∠DPE , ∴∠F=∠PDE, ∴∠F=∠FEC, ∴CF=CE. ∴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 B于点F,如图3(2), 则CF =2. 类似①,可得CF =CE . ∴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 =1时,线段A P的长为2或6.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的半径为1.若点O在BC 边A 3(2)3(1)上运动(与点B、C 不重合),设BO=x ,△A 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 C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 =A C=22, ∴BC =4,AH=21BC =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 t△AOH 中,OA =1+x ,O 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与⊙A 内切时,在Rt △A OH 中,OA=1-x ,O 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 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复习及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练习题1、佇夏回族自治区)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厘米,长为1厘米的线段MN在△ ABC的边AB上沿AB方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 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 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运动的时间为t秒.1、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t为何值时,四边形MNQP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2)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 .求四边形MNQP的面C积S随运动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岀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QPAM N B2、如图,在梯形ABCD中,AD // BC,AD 3,DC 5,AB 4. 2,Z B 45 .动点M 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当MN // AB时,求t的值.(3)试探究:t为何值时,△ MNC为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梯形,OA// BC,点A的坐标为(6,0),点B 的坐标为(4,3),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动点M在OA上运动,从O点出发到A点;动点N在AB上运动,从A点出发到B点.两个动点同时出发,速度都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即停止,设两个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当t为何值时,MN // OC?⑵设△ CMN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并指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S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x(3)连接AC,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 t ,使MN 与AC 互相垂直? 若存在,求出这时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河北卷)如图,在 Rt A ABC 中,/ C = 90°, AC = 12, BC = 16,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 AC 边向点C 以每秒3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B 边向点B 以每秒4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P, Q 分别从点A , C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 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 PCQ 关于直线PQ 对称的图形是△ PDQ.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 )设四边形PCQD 的面积为y ,求y 与t 的函数关系式; (2)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PQBA 是梯形?(3) 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 AB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 通过观察、画图或折纸等方法,猜想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PD 丄AB ?若存在,请估计t 的值在括号中的哪个时间段内( O W t < 1 ; 1 v t w 2 ; 2v t w 3; 3 v t < 4);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5、(山东济宁)如图, A 、B 分别为x 轴和y 轴正半轴上的点。
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提醒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一个点或*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则,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察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察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容的考察;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完整版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3x??6y?P、QO BA、点出发,两点,动点年齐齐哈尔市)直线同时从与坐标轴分别交于20091、(4yQ OAA 1沿线段个单同时到达点,运动停止.点运动,速度为每秒BO ABP→运动.位长度,点→沿路线B、A两点的坐标;1)直接写出(Ptt OPQ△Q SS之间的面积为的运动时间为与秒,(2)设点,求出xQOA 的函数关系式;48?SQ、O、P MP的求出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3)当时,5坐标.,6)(0)B0解:1、A(8,2S=t<3时,2、当0<t S=3/8(8-t)t<t<8时,当3 B所有时间分段分类;)问按点提示:第(2P到拐点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O、P、Q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为边。
然后为对角线、OQ为边、OQ为对角线,③OP同分类-----①OP为边、OQ为边,②OP 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年衡阳市)2、(2009,是⊙O的直径,弦BC=2cm如图,AB o.∠ABC=60 的直径;1)求⊙O(与⊙O相切;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CD,当BD长为多少时,CD(2)若D是点出发沿的速度从BAB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以1cm/s的速度从(3)若动点E以2cm/sA点出发沿着t)?t?2)(t(s0为直角三角形.为何值时,△BEF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BCEF,连结,当CC CF FE ABABADOEB O O1页共11 第页)3图()2图()1图(.注意:第(3)问按直角位置分类讨论0)a??33(y?a(x?1)2),0(?2A D,经过点如图,重庆綦江)已知抛物线抛物线的顶点为,3、(2009xx CO BCOMADOM∥BD.过于点作射线轴正半轴上,,.过顶点连结平行于在轴的直线交射线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O)st(OMPP.问运动,设点运动的时间为出发,以每秒(2)若动点1从点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tDAOP为何值时,四边形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当M yDCQ OOBOC?B个长度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动点和点3()若和动点1分别从点BOOC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和单位和2Ptt BCPQPQ)(s四边形,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连接为何值时,,当AQOxB PQ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的长.注意:发现并充分运用特殊角∠DAB=60°BCPQ 的面积最小。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附答案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1、如图,已知ABC△中,10AB AC==厘米,8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相遇?2、直线364y x=-+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两点,动点P 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 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 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485S=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 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1)连结P A,若P 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5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6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 (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A C BQ ED图16O E CB DA α lOCA(备用图)7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 (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46AB BC ==,,60B =︒∠. (1)求点E 到BC 的距离;(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C M ADE BF C图4(备用)ADE BF C图5(备用)A D E BF C图1 图2A DEBF C PN M 图3A D EBFCPN M(第25题)9如图①,正方形ABCD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0),(8,4),点C在第一象限.动点P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从点A出发沿A→B→C→D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以相同速度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点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P点在边AB上运动时,点Q的横坐标x(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运动速度;(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的坐标;(3)在(1)中当t为何值时,△OPQ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点的坐标;(4)如果点P、Q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沿A→B→C→D匀速运动时,OP与PQ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90AEF∠=o,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 ECF△≌△,所以AE EF=.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A DFC GEB图1A DFC GEB图2A DFC GB图31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12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12CE CD =时,求AMBN 的值.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4CE CD =,则AMBN 的值等于 ;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 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1AB CE m BC m CD n =>=,,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AM BN 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图(2) AB C D EF M 图(1) A B C D E FM N12..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AB=12,BC=21,AD=16。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大全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大全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题型,近几年考察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值、线段或面积的最值问题等,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
题型一动点形成的面积问题1.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用12S ah =来表示,利用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底和高。
2.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面积无法用底和高表示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求解,只需要知道相似比和另一个三角形面积即可表示。
3.相似三角形:当面积公式和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不能有效解题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求解。
角度1:利用公式法解决动点面积问题例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y x bx c =-++经过点30A (,)和23B (,).过点A 的直线与y 轴的负半轴相交于点C ,且1tan 3CAO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及对称轴;(2)连接AB 、BC ,求ABC ∠的正切值;(3)若点D 在x 轴下方的对称轴上,当ABC ADC S S ∆∆=时,求点D 的坐标.变式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的坐标为(,3)a (其中4a >),射线O 与反比例函数12y x =的图像交于点P ,点B 、C 分别在函数12y x=的图像上,且//AB x 轴,//AC y 轴.(1)当点P 横坐标为6,求直线AO 的表达式;(2)联结BO ,当AB BO =时,求点A 坐标;(3)联结BP 、CP ,试猜想:ABP ACP S S ∆∆的值是否随a 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变,求出ABP ACP S S ∆∆的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O x y (备用图)O xy解析:(1)∵反比例函数12y x=的图像经过横坐标为6的点P ,∴点P 的坐标为(6,2).设直线AO 的表达式为y kx =(0k ≠).将点P (6,2)代入y kx =,解得13k =.∴所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13y x =.(2)∵AB //x 轴,∴点B 纵坐标为3,将3y =代入12y x=,得4x =.∴B 坐标为(4,3).∵AB =BO ,∴224(40)(30)a -=-+-9a =.∴点A 坐标为(9,3).(3)不变.延长AB 交y 轴于点D ,延长AC 交x 轴于点E ,∴32ADO AEO S S a ∆∆==.∵点C 坐标为(a ,12a ).∴6CEO S ∆=,同理6BDO S ∆=,∴ADO BDO AEO CEO S S S S ∆∆∆∆-=-,即ABO ACO S S ∆∆=.∵△ABP 与△ABO 同高,∴ABP ABO S AP S AO ∆∆=.同理ACP ACO S AP S AO ∆∆=.∴1ABP ACP S S ∆∆=.即当a 变化时,ABP ACPS S ∆∆的值不变,且恒为1变式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一条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C 点,其中(3,0)B ,(0,4)C ,点A 在x 轴的负半轴上,4OC OA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并求出它的顶点坐标;(2)联结AC 、BC ,点P 是x 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过点P 作//PM BC 交射线AC 于点M ,联结CP ,若CPM ∆的面积为2,则请求出点P 的坐标;解析:(1)设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0)y ax bx c a =++≠它的顶点坐标为16(1,)3(2)过点P 作PH AC ⊥,垂足为H .∵P 点在x 轴的正半轴上,∴设0P x (,).∵A )0,1(-,∴1PA x =+.∵在Rt AOC ∆中,222OA OC AC +=;又∵14OA OC ==,∴17AC =90sin 117PH PH PHA CAO AP x ∠=︒∴∠===+ 17PH =//BP CM PM BC AB AC ∴= ;300B P x (,),(,)1点P 在点B 的左侧时,3BP x =-,∴3417x -=17(3)4x CM -=∵2PCM S =△∴122CM PH ⋅⋅=,∴17(3)12217x -=解得110x .P =∴(,)2点P 在点B 的右侧时,3BP x =-,∴3417x -=17(3)x CM -=∵2PCM S =△∴122CM PH ⋅⋅=,∴17(3)122417x -=解得11x =+,21x =-(不合题意,舍去)∴P(1+0).综上所述,P 的坐标为(1,0)或(1+0)角度2:利用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解决动点面积问题例题2: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 BC ,5AB DC ==,4AD =.M 、N 分别是边AD 、BC 上的任意一点,联结AN 、DN .点E 、F 分别在线段AN 、DN 上,且//ME DN ,//MF AN ,联结EF .(1)如图1,如果//EF BC ,求EF 的长;(2)如果四边形MENF 的面积是ADN ∆的面积的38,求AM 的长;解析:(1)∵AD //BC ,EF //BC ,∴EF //A D .又∵ME //DN ,∴四边形EF DM 是平行四边形.∴EF =DM .同理可证,EF =AM .∴AM =DM .∵AD =4,∴122EF AM AD ===.(2)∵38ADN MENF S S ∆=四边形,∴58AME DMF ADN S S S ∆∆∆+=.即得58AME DMF ADN ADN S S S S ∆∆∆∆+=.∵ME //DN ,∴△AME ∽△AN D .∴22AME ADN S AM S AD∆∆=.同理可证,△DM F ∽△DN A .即得22DMF ADN S DM S AD ∆∆=.设AM =x ,则4DM AD AM x =-=-.∴22(4)516168x x -+=.即得2430x x -+=.解得11x =,23x =.∴AM 的长为1或3.A B CD M N EF (图1)AB C D M N E F变式3:已知直线1l 、2l ,12//l l ,点A 是1l 上的点,B 、C 是2l 上的点,AC BC ⊥,60ABC ∠=︒,4AB =,O 是AB 的中点,D 是CB 延长线上的点,将DOC ∆沿直线CO 翻折,点D 与'D 重合.(1)如图1,当点'D 落在直线1l 上时,求DB 的长;(2)延长DO 交1l 于点E ,直线'OD 分别交1l 、2l 于点M 、N .①如图2,当点E 在线段AM 上时,设x AE =,y DN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其定义域;②若DON ∆的面积为323时,求AE 的长.解析:变式4: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BC AC ⊥,4AD =cm ,︒=∠45D ,3=BC cm .(1)求B ∠cos 的值;(2)点E 为BC 延长线上的动点,点F 在线段CD 上(点F 与点C 不重合),且满足ADE AFC ∠=∠,如图2,设x BE =,y DF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3)点E 为射线BC 上的动点,点F 在射线CD 上,仍然满足ADE AFC ∠=∠,当AFD ∆的面积为2cm 2时,求BE 的长.解析:(1)∵//AD BC ,∴ACB DAC ∠=∠.∵AC BC ⊥,∴90ACB ∠=︒.∴90DAC ∠=︒.∵45D ∠=︒,∴45ACD ∠=︒.∴AD AC =.∵4AD =,∴4AC =.∵3=BC ,∴5AB ==.∴3cos 5BC B AB ∠==.(2)∵//AD BC ,∴ADF DCE ∠=∠.∵AFC FDA FAD ∠=∠+∠,ADE FDA EDC ∠=∠+∠,又AFC ADE ∠=∠,∴FAD EDC ∠=∠.∴ADF DCE ∆~∆.∴AD DF DC CE =.在Rt ADC ∆中,222AC AD DC +=,又4==AC AD ,∴24=DC .∵x BE =,∴3-=x CE .y DF =,∴3244-=x y .22322-=x y .定义域为113<<x .(3)当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由(2)可得:ADF DCE ∆~∆,∴2(DC AD S S DCE ADF =∆∆.∵2AFD S ∆=,4=AD ,24=DC ,∴4=∆DCE S .∵AC CE S DCE ⨯⨯=∆21,∴44)3(21=⨯-⨯BE ,∴5BE =.当点E 在线段BC 上,同理可得:44)3(21=⨯-⨯BE .∴1BE =.所以BE 的长为5或1.角度3:利用锐角三角比法解决动点面积问题例题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如图)中,抛物线212y x bx c =++经过点(4,0)A 、点(0,4)C -,点B 与点A 关于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1)用配方法求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2)联结AC 、BC ,求ACB ∠的正弦值;(3)点P 是这条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横坐标为(0)m m >,过点P 作y 轴的垂线PQ ,垂足为Q ,如果QPO BCO ∠=∠,求m 的值;解析:变式5: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0)y ax bx c a =++>与x 轴相交于(1,0),(3,0)A B -两点,对称轴l 与x 轴相交于点C ,顶点为点D ,且ADC ∠的正切值为12.(1)求顶点D 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表达式;(3)F 点是抛物线上的一点,且位于第一象限,联结AF ,若FAC ADC ∠=∠,求F 点的坐标.解析:(1)∵抛物线与x 轴相交于()1,0A -,()3,0B 两点,∴对称轴l :直线1x =,2AC =∵90ACD ∠=︒,1tan 2ADC ∠=,∴4CD =,∵0a >,∴()1,4D -(2)设()214y a x =--将1,0x y =-=代入上式,得,1a =所以,这条抛物线的表达为223y x x =--(3)过点F 作FH x ⊥轴,垂足为点H设()2,23F x x x --,∵FAC ADC ∠=∠,∴tan tan FAC ADC ∠=∠,∵1tan 2ADC ∠=,∴1tan 2FH FAC AH ∠==∵223FH x x =--,1AH x =+,∴223112x x x --=+解得172x =,21x =-(舍),∴79,24F ⎛⎫ ⎪⎝⎭巩固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c ax ax y +-=22与x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B ,它的对称轴与x 轴相交于点C ,且OBC OAB ∠=∠,3AC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2)如果点D 在此抛物线上,DF OA ⊥,垂足为F ,DF 与线段AB 相交于点G ,且2:3:=∆∆AFG ADG S S ,求点D 的坐标.解析:(1)∵抛物线c ax ax y +-=22的对称轴为直线12=--=a a x ,∴OC =1,OA =OC +AC =4,∴点A (4,0).∵∠OBC =∠OAB ,∴tan ∠OAB =tan ∠OBC ,∴OBOC OA OB =,∴OB OB 14=,∴OB =2,∴点B (0,2),∴⎩⎨⎧+-==,8160,2c a a c ∴⎪⎩⎪⎨⎧=-=.2,41c a ∴此抛物线的表达式为221412++-=x x y .(2)由2:3:=∆∆AFG ADG S S 得DG :FG =3:2,DF :FG =5:2,设m OF =,得m AF -=4,221412++-=m m DF ,由FG //OB ,得OA AF OB FG =,∴24m FG -=,∴2:524:)22141(2=-++-m m m ,∴01272=+-m m ,∴4,321==m m (不符合题意,舍去),∴点D 的坐标是(3,45)巩固2:如图,已知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D 在边AC 上(不与A 、C 重合),DE 与AB 相交于点F .(1)求证:BCD DAF ∆∆∽;(2)若1BC =,设CD x =,AF y =;①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及定义域;②当x 为何值时,79BEF BCD S S ∆∆=?(1)证明:∵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60A C BDE ∠=∠=∠=︒A C BO yx∵ADF BDE C DBC ∠+∠=∠+∠,∴ADF DBC ∠=∠,∴BCD ∆∽DAF∆(2)∵BCD ∆∽DAF ∆,∴BC CD AD AF=∵1BC =,设CD x =,AF y =,∴11x x y=-,∴()201y x x x =-<<(3)解法一:∵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60E C ∠=∠=︒,60EBD CBA ∠=∠=︒,∴EBF CBD∠=∠∴EBF ∆∽CBD ∆,∴BE BF BC BD=,∵BE BD =,1BC =,∴2BE BF =∵EBF ∆∽CBD ∆,79BEF BCD S S ∆∆=,∴2279BEF BCD S BE S BC ∆∆==,∴279BE BF ==,∴29AF =∴229x x -=,解得1221,33x x ==,∴当13x =或23时,79BEF BCD S S ∆∆=解法二:∵△ABC 与BDE ∆都是等边三角形,∴60E C ∠=∠=︒,60EBD CBA ∠=∠=︒,∴EBF CBD∠=∠∴EBF ∆∽CBD ∆,∵79BEF BCD S S ∆∆=,∴2279BEF BCDS BE S BC ∆∆==∵1BC =,BE BD =,∴279BD =过点B 作BH AC ⊥于点H ,∵60C ∠=︒,∴BH =16DH =,12CH =当点D 在线段CH 上时,111263CD CH DH =-=-=当点D 在线段CH 的延长线上时,112263CD CH DH =+=+=综上所述,当13x =或23时,79BEF BCD S S ∆∆=.巩固3:在矩形ABCD 中,4AB =,6AD =,点P 是射线DA 上一动点,将三角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P ,三角板两直角边中的一边始终经过点C ,另一直角边交射线BA 于点E .(1)判断EAP ∆与PDC ∆一定相似吗?请证明你的结论;(2)设PD x =,AE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 ,是EAP ∆周长等于PDC ∆周长的2倍?若存在,请求出PD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解析:(1)△EAP ∽△PDC①当P 在AD 边上时,如图(1):∵矩形ABCD ,==90D A ∠∠ ,∴1+2=90∠∠据题意=90CPE ∠ ∴3+2=90∠∠ ,∴1=3∠∠,∴△EAP ∽△PDC②当P 在AD 边上时,如图(2):同理可得△EAP ∽△PDC(2)若点P 在边AD 上,据题意:PD x =6PA x =-4DC =AE y =又∵△EAP ∽△PDC ,∴AE PA PD DC =,∴64y x x -=,∴22613442x x y x x -==-+()06x <<若点P 在边DA 延长线上时,据题意PD x =,则6PA x =-,4DC =,AE y =,∵△EAP ∽△PDC ,∴AE PA PD DC =,∴64y x x -=,∴()2664x x y x -=>(3)假如存在这样的点P ,使△EAP 周长等于PDC ∆的2倍①若点P 在边AD 上∵△EAP ∽△PDC ∴():6:4EAP PDC C C x =- ,∴()6:42x -=,∴2x =-不合题意舍去;②若点P 在边DA 延长线上,同理得()6:42x -=,∴14x =综上所述:存在这样的点P 满足题意,此时14PD =巩固4:如图,已知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点(0,4)A -,点(2,0)B -,点(4,0)C .(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坐标;(2)已知点M 在y 轴上,OMB OAB ACB ∠+∠=∠,求点M 的坐标.解析:(1)∵抛物线2y ax bx c =++经过点(0,4)A -,点(2,0)B -,点(4,0)C ∴44201640c a b c a b c =-⎧⎪-+=⎨⎪++=⎩解得方程组的解为1214a b c ⎧=⎪⎪=-⎨⎪=-⎪⎩∴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142y x x =--顶点为9(1,)2-(2)如图:取OA 的中点,记为点N ∵OA =OC =4,∠AOC =90°∴∠ACB =45°∵点N 是OA 的中点∴ON =2又∵OB =2∴OB =ON又∵∠BON =90°∴∠ONB =45°∴∠ACB =∠ONB∵∠OMB +∠OAB =∠ACB ∠NBA +∠OAB =∠ONB ∴∠OMB =∠NBA1°当点M 在点N 的上方时,记为M 1∵∠BAN =∠M 1AB ,∠NBA =∠OM 1B ,∴△ABN ∽△AM 1B ∴1AN AB AB AM =又∵AN =2,AB =∴110AM =又∵A (0,—4)∴1(0,6)M 2°当点M 在点N 的下方时,记为M 2,点M 1与点M 2关于x 轴对称,∴2(0,6)M -综上所述,点M 的坐标为(0,6)或(0,6)-题型二动点形成的相切问题1.直线和圆相切:圆心到直线距离等于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比、勾股定理等来表示圆心到直线距离及半径,建立等量关系2.圆和圆相切:两圆半径和等于圆心距.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勾股定理、三角比、相似等表示相关线段,建立等量关系角度4:直线与圆相切问题例题4:如图,在ABC ∆中,10,12,AB AC BC ===点E F 、分别在边BC AC 、上(点F 不与点A 、C 重合)//EF AB .把ABC ∆沿直线EF 翻折,点C 与点D 重合,设FC x =.(1)求B ∠的余切值;(2)当点D 在ABC ∆的外部时,DE DF 、分别交AB 于M 、N ,若MN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3)(下列所有问题只要直接写出结果即可)以E 为圆心、BE 长为半径的E 与边AC 1没有公共点时,求x 的取值范围.2一个公共点时,求x 的取值范围.3两个公共点时,求x 的取值范围.AE CB FA B D GC EF变式6:已知:矩形ABCD 中,过点B 作BG ⊥AC 交AC 于点E ,分别交射线AD 于F 点、交射线CD 于G 点,BC =6.(1)当点F 为AD 中点时,求AB 的长;(2)联结AG ,设AFG AB x S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是否存在x 的值,使以D 为圆心的圆与BC 、BG 都相切?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点F 为AD 中点,且AD =BC =6,∴AF =3∵矩形ABCD 中,∠ABC =90°,BG ⊥AC 于点E ,∴∠ABE +∠EBC =90°,∠AC ∠EBC =90°∴∠ABE =∠ACB ,∴△ABF ∽△BCF ,∴AB AF BC AB =∴AB =23(2)由(1)可得△ABF ∽△BCF ∴AB AF BC AB =∵AB =x ,BC =6∴AF =62x ;同理可得:CG =x36①当F 点在线段AD 上时DG =CG -CD =x x x x 23636-=-∴S ⊿AFG =1236213x x CG AF -=⋅。
初中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_附答案解析版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1、如图,已知ABC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厘米,8△中,10AB AC(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的哪条边上相遇?△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2、直线364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3、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备用图)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5、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BC的长.(2)当MN AB∥时,求t的值.(3)试探究:t为何值时,MNC△为等腰三角形.C6、如图①,正方形ABCD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0,10),(8,4),点C在第一象限.动点P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从点A出发沿A→B→C→D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以相同速度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当P点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P点在边AB上运动时,点Q的横坐标x(长度单位)关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写出点Q开始运动时的坐标及点P运动速度;(2)求正方形边长及顶点C的坐标;(3)在(1)中当t为何值时,△OPQ的面积最大,并求此时P点的坐标;(4)如果点P、Q保持原速度不变,当点P沿A→B→C→D匀速运动时,OP与PQ能否相等,若能,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7、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90AEF∠=,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行线CF于点F,求证:AE=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 ECF△≌△,所以AE EF=.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A DFG B图1 A DFGB图2A DFC GB图38、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 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1.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米/秒. ·····················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1532104x x =+⨯, 解得803x =秒. ∴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 ∴经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 ············ (12分) 2.解(1)A (8,0)B (0,6) ···· 1分 (2)86OA OB ==, 10AB ∴=点Q 由O 到A 的时间是881=(秒) ∴点P 的速度是61028+=(单位/秒) 1分 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03t ≤≤)时,2OQ t OP t ==,2S t = ·································· 1分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8t <≤)时,6102162OQ t AP t t ==+-=-,, 如图,作PD OA ⊥于点D ,由PD AP BO AB =,得4865tPD -=, ········· 1分 21324255S OQ PD t t ∴=⨯=-+ ······················· 1分(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否则不给分.)(3)82455P ⎛⎫ ⎪⎝⎭, ······························ 1分12382412241224555555I M M 2⎛⎫⎛⎫⎛⎫-- ⎪ ⎪ ⎪⎝⎭⎝⎭⎝⎭,,,,, ················ 3分3.解:(1)⊙P 与x 轴相切.∵直线y =-2x -8与x 轴交于A (4,0),与y 轴交于B (0,-8), ∴OA =4,OB =8. 由题意,OP =-k , ∴PB =PA =8+k .在Rt△AOP 中,k 2+42=(8+k )2, ∴k =-3,∴OP 等于⊙P 的半径, ∴⊙P 与x 轴相切.(2)设⊙P 与直线l 交于C ,D 两点,连结PC ,PD 当圆心P在线段OB 上时,作PE ⊥CD 于E .∵△PCD 为正三角形,∴DE =12CD =32,PD =3,∴PE . ∵∠AOB =∠PEB =90°, ∠ABO =∠PBE ,∴△AOB ∽△PEB ,∴2,AO PE AB PB PB =,∴PB =∴8PO BO PB =-=,∴8)P -,∴8k =-.当圆心P 在线段OB 延长线上时,同理可得P (0,8),∴k =8,∴当k8或k=8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4.5.解:(1)1,85;(2)作QF ⊥AC 于点F ,如图3, AQ = CP = t ,∴3AP t =-. 由△AQF ∽△ABC,4BC =, 得45QF t =.∴45QF t =. ∴14(3)25S t t =-⋅,即22655S t t =-+.(3)能.①当DE ∥QB 时,如图4.∵DE ⊥PQ ,∴PQ ⊥QB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 =90°.由△APQ ∽△ABC ,得AQ APAC AB =, 即335t t -=. 解得98t =. ②如图5,当PQ ∥BC 时,DE ⊥BC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PQ =90°. 由△AQP ∽△ABC ,得AQ APAB AC=, 即353t t -=. 解得158t =.(4)52t =或4514t =. ①点P 由C 向A 运动,DE 经过点C .连接QC ,作QG ⊥BC 于点G ,如图6.PC t =,222QC QG CG =+2234[(5)][4(5)]55t t =-+--.由22PC QC =,得22234[(5)][4(5)]55t t t =-+--,解得52t =.②点P 由A 向C 运动,DE 经过点C ,如图7. 22234(6)[(5)][4(5)]55t t t -=-+--,4514t =】6.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A =300.图4P图5∴AB =4,AC∴AO =12AC……………………8分 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 ……………………10分7.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 ·························· 1分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2分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43310BC BK KH HC =++=++= ················ 3分(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1037GC =-= ························· 4分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CN CMCD CG = ··························· 5分 即10257t t -= (图①) A D C B K H (图②)A D CB G M N解得,5017t =··························· 6分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 7分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 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11102522EC MC t t ==-=- 在Rt CEN △中,5cos EC tc NC t -== 又在Rt DHC △中,3cos 5CH c CD == ∴535t t -= 解得258t = ···························· 8分解法二:∵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 即553t t -= ∴258t = ····························· 8分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132cos 1025tFC C MC t ===- 解得6017t =解法二:∵90C C MFC DHC =∠=∠=︒∠∠, ∴MFC DHC △∽△A DCB M N (图③) (图④) A D CB M NH E(图⑤)ADCBH N MF∴FC MCHC DC = 即1102235tt-=∴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 9分8.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 ······ 1分∵E 为AB 的中点,∴122BE AB ==.在Rt EBG △中,60B =︒∠,∴30BEG =︒∠. ··· 2分∴112BG BE EG ====,即点E 到BC··········· 3分 (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PM EF EG EF ⊥⊥,,∴PM EG ∥. ∵EF BC ∥,∴EP GM =,PM EG ==同理4MN AB ==. ·························· 4分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 ∴6030NMC B PMH ==︒=︒∠∠,∠.∴122PH PM == ∴3cos302MH PM =︒=.则35422NH MN MH =-=-=.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 ············ 6分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 ∴23MN MR ==. ··························· 7分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 ··········· 8分图1A DE BF C G图2A D EBF CPNMG H当MP MN =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则120PMN =︒∠,又60MNC =︒∠, ∴180PNM MNC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tan 301MC PM =︒=.此时,6114x EP GM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 ····· 10分 9解:(1)Q (1,0) ··························· 1分 点P 运动速度每秒钟1个单位长度. ····················· 2分 (2) 过点B 作BF ⊥y 轴于点F ,BE ⊥x 轴于点E ,则BF =8,4OF BE ==. ∴1046AF =-=.在Rt △AFB中,10AB = 3分 过点C 作CG ⊥x 轴于点G ,与FB 的延长线交于点H . ∵90,ABC AB BC ∠=︒= ∴△ABF ≌△BCH . ∴6,8BH AF CH BF ====. ∴8614,8412OG FH CG ==+==+=.∴所求C 点的坐标为(14,12). 4分 (3) 过点P 作PM ⊥y 轴于点M ,PN ⊥x 轴于点N , 则△APM ∽△ABF .∴AP AM MP AB AF BF ==. 1068t AM MP∴==. ∴3455AM t PM t ==,. ∴3410,55PN OM t ON PM t ==-==.设△OPQ 的面积为S (平方单位)∴213473(10)(1)5251010S t t t t =⨯-+=+-(0≤t ≤10) ·············· 5分说明:未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扣分.∵310a =-<0 ∴当474710362()10t =-=⨯-时, △OPQ 的面积最大. ········ 6分 图3A D E BFCPN M 图4A D EBF CPM N 图5A D EBF (P )CMN GGRG此时P 的坐标为(9415,5310) . ······················ 7分 (4) 当 53t =或29513t =时, OP 与PQ 相等. ················ 9分10.解:(1)正确. ··············· (1分)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2分)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AME BCF ∴△≌△(ASA ). ······················ (5分) AE EF ∴=. ····························· (6分) (2)正确. ················· (7分) 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 使AN CE =,连接NE . ··········· (8分)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DAE BEA ∴∠=∠.NAE CEF ∴∠=∠.ANE ECF ∴△≌△(ASA ). ····················· (10分) AE EF ∴=. (11分)11.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 与点A 重合, 则ACD BCD △≌△.设点C 的坐标为()()00m m >,. 则4BC OB OC m =-=-. 于是4AC BC m ==-.在Rt A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AC OC OA =+,即()22242m m -=+,解得32m =. ∴点C 的坐标为302⎛⎫⎪⎝⎭,. ·························· 4分(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 则B CD BCD '△≌△.AD F G B M A D FC G B N由题设OB x OC y '==,, 则4B C BC OB OC y '==-=-,在Rt B 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B C OC OB ''=+.()2224y y x ∴-=+,即2128y x =-+ ······························ 6分 由点B '在边OA 上,有02x ≤≤,∴ 解析式2128y x =-+()02x ≤≤为所求.∴ 当0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y ∴的取值范围为322y ≤≤. ······················ 7分(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且B D OB ''∥. 则OCB CB D ''''∠=∠.又CBD CB D OCB CBD ''''∠=∠∴∠=∠,,有CB BA ''∥. Rt Rt COB BOA ''∴△∽△. 有OB OCOA OB''=,得2OC OB ''=. ····················· 9分 在Rt B OC ''△中,设()00OB x x ''=>,则02OC x =. 由(Ⅱ)的结论,得2001228x x =-+,解得000808x x x =-±>∴=-+,∴点C 的坐标为()016. ····················· 10分。
初一数学数轴动点经典例题
初一数学数轴动点经典例题【文章正文】初一数学数轴动点经典例题数轴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以直线为基础,用于表示实数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通过学习数轴与动点的经典例题,我们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一数学中的经典数轴动点例题,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例题一:动点A的初始位置在数轴上的点0,它以每秒3单位向右运动,经过t秒后到达点15,请问t的值是多少?解析:根据题意,动点A每秒向右运动3个单位,经过t秒后到达点15。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求解。
设动点A的位置为x,则有x = 0 + 3t。
又因为动点A经过t秒后到达点15,所以有x = 15。
将两个等式相等,得到0 + 3t = 15,解得t = 5。
因此,t的值为5。
例题二:动点A从数轴上的3点以每秒4个单位向左运动,经过t 秒后到达点-9,请问t的值是多少?解析:根据题意,动点A每秒向左运动4个单位,经过t秒后到达点-9。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计算来求解。
设动点A的位置为x,则有x = 3 - 4t。
又因为动点A经过t秒后到达点-9,所以有x = -9。
将两个等式相等,得到3 - 4t = -9,解得t = 3。
因此,t的值为3。
例题三:数轴上有三个动点:A、B、C,初始位置分别为5、-2和8。
动点A以每秒2个单位向右运动,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向右运动,动点C以每秒4个单位向左运动。
请问经过多少秒后,动点A会与动点B相遇?动点B与动点C相遇?解析:设动点A经过t秒后与动点B相遇,则可以列出等式5 + 2t= -2 + 3t。
解得t = 7。
因此,动点A与动点B相遇的时间为7秒。
同样地,设动点B经过t'秒后与动点C相遇,则可以列出等式-2 + 3t' = 8 -4t'。
解得t' = 2。
因此,动点B与动点C相遇的时间为2秒。
通过以上三道例题,我们可以看出数轴与动点的关系。
可以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建立方程求解未知数,从而得到数轴上动点的位置。
初中数学动点题百题训练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动点题百题训练专题练习1.如图,P是直线m上一动点,A、B是直线n上的两个定点,且直线m//n;对于下列各值:①点P到直线n的距离;②△PAB的周长;③△PAB的面积;④∠APB的大小.其中会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直线AB上有一点O,OM⊥AB于O,另有直角∠COD在平角∠AOB内绕O点左右摆动(OC与OA、OD与OB不重合),在摆动时,始终与∠MOD保持相等的角是()A. ∠BODB. ∠AOCC. ∠COMD. 没有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1,0),B(2,0),正六边形ABCDEF沿x轴正方向无滑动滚动,每旋转60∘为滚动1次,那么当正六边形ABCDEF滚动2017次时,点F的坐标是()A. (2017,0)B. (201712,√32) C. (2018,√3) D. (2018,0)4.如图,直角坐标平面xOy内,动点P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依次运动,第1次从点(−1,0)运动到点(0,1),第2次运动到点(1,0),第3次运动到点(2,−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动点P第2018次运动到点()A. (2018,0)B. (2017,0)C. (2018,1)D. (2017,−2)5.如图,等腰ΔABC中,AB=AC,MN是边BC上一条运动的线段(点M不与点B重合,点N不与点C重合),且MN=12BC,MD⊥BC交AB于点D,NE⊥BC交AC于点E,在MN从左至右的运动过程中,ΔBMD和ΔCNE的面积之和A. 保持不变B. 先变小后变大C. 先变大后变小D. 一直变大6.如图,矩形ABCD中,点R沿CD边从点C向点D运动,点M在BC边上运动,E、F分别是AM、MR的中点,则EF的长度随着点M、点R的运动()A. 变短B. 变长C. 不变D. 无法确定7.如图,在△ABC中,AB=AC,BC=4,面积是14,AC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C,AB边于E,F点.若点D为BC边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一动点,则△CDM周长的最小值为()A. 6B. 8C. 9D. 108.如图,已知,,,点是线段上的一个动点,连接,动点始终与点关于直线对称,当点由点位置向右运动至点位置时,相应的点所经过的路程为()A.B.C.D.9.如图,在△ABC中,∠ACB=90∘,AC=2,BC=1,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为()A. √5B. √6C. 1+√2D. 310.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并且∠DAC=60∘,∠ADB=15∘.点E是AD边上一动点,延长EO交BC于点F.当点E从D点向A点移动过程中(点E与点D,A不重合),则四边形AFCE的变化是()A. 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B. 平行四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C. 平行四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D.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11.如图,点P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角线AC上一个动点,点M,N分别为AB,BC边上的中点,则MP+NP的最小值是()A. 2B. 1C.D.12.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6cm,动点P从点C沿CA,以1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O从点C沿CB,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停止运动.则运动过程中所构成的△CPO的面积y(cm2)与运动时间x(s)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 C. D.13.如图,在△ABC中,∠B=90∘,tan∠C=34,AB=6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 以1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若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在运动过程中,△PBQ的最大面积是()A. 18cm2B. 12cm2C. 9cm2D. 3cm214.抛物线y=x2−2x−15,y=4x−23,交于A、B点(A在B的左侧),动点P从A点出发,先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某点E再到达x轴上的某点F,最后运动到点B.若使点P动的总路径最短,则点P运动的总路径的长为( )A. 10√5B. 7√10C. 5√21D. 8√1015.如图,抛物线y=x2−12x−32与直线y=x−2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动点P从A点出发,先到达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某点E,再到达x轴上的某点F,最后运动到点B.若使点P运动的总路径最短,则点P运动的总路径的长为()A. √292B. √293C. 52D. 5316.如图,在△ABC中,∠C=90∘,AB=10cm,BC=8cm,点P从点A沿AC向点C以1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从点C沿CB向点B以2cm/s的速度运动(点Q运动到点B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PABQ的面积最小值为()A. 19cm2B. 16cm2C. 15cm2D. 12cm217.如图,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过点B的直线与抛物线在第二象限交于点C,且tan∠CBA=43,点D为线段BC上一点(不含端点).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D点,再沿线段DC以每秒5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到C点,则动点P运动到C点的最短时间需()秒.A. 7B. 649C. 10 D. 75818.如图,在△ABC中,∠B=90∘,AB=12mm,BC=24m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B以2m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B重合),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C以4m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C重合).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经过()秒,四边形APQC的面积最小.A. 1B. 2C. 3D. 419.如图,在钝角三角形ABC中,AB=6cm,AC=12cm,动点D从A点出发到B点止,动点E从C点出发到A点止.点D运动的速度为1cm/秒,点E运动的速度为2cm/秒.如果两点同时运动,那么当以点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时,运动的时间是()A. 4或4.8B. 3或4.8C. 2或4D. 1或620.如图,矩形ABCD中,AB=4,BC=10,点P为BC边上一动点,AP交BD于点Q.点P从B点出发沿BC边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点移动,移动时间为x秒.设S△AQD+S△PQB=y,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探究P点运动到第几秒与第几秒之间时,y取得最小值.()A. 3到4B. 4到5C. 5到6D. 6到721.在矩形ABCD中,BC=10cm、DC=6cm,点E、F分别为边AB、BC上的两个动点,E从点A出发以每秒5cm的速度向B运动,F从点B出发以每秒3cm的速度向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AFD=∠AED,则t的值为()A. √2−1B. 0.5C. 23D. 122.如图,△ABC内接于⊙O,∠A=60∘,BC=4√3,当点P在B^C上由B点运动到C点时,弦AP的中点E运动的路径长为()A. 4√33πB. 43πC. 83πD. 2√3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M、N、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12,1),(3,1),(3,0),点A 为线段MN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C,过点A作AB⊥AC交y轴于点B,当点A从M运动到N时,点B随之运动.设点B的坐标为(0,b),则b的取值范围是()A. −14≤b≤1 B. −54≤b≤1 C. −94≤b≤12D. −94≤b≤124.如图,在△ABC中,∠ACB=90∘,∠A=30∘,BC=1.P是AB边上一动点,PD⊥AC于点D,点E在P的右侧,且PE=1,连结CE.P从点A出发,沿AB方向运动,当E到达点B时,P停止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阴影部分面积S1+S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A. 一直不变B. 一直减小C. 一直增大D. 先减小后增大25.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32x的图象上有一动点A,连接AO并延长交图象的另一支于点B,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C,满足AC=BC,当点A运动时,点C始终在函数y=kx的图象上运动,若tan∠CAB=2,则k的值为()A. −3B. −6C. −9D. −1226.如图,在点O处测得远处动点P作匀速直线运动,开始位置在A点,一分钟后到达B点,再过一分钟到达C点,测得∠AOB=90∘,∠BOC=30∘,则tan∠OAB=()A. 32B. √32C. 2√33D. 2327.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BEFG均为正方形,且A、B、E三点共线,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则S△ACF的面积为______ .28.20.如图,矩形ABCD中,点M是CD的中点,点P是AB上的一动点,若AD=1,AB=2,则PA+PB+PM的最小值是.29.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7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经过第2018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______.30.15.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D→A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若y与x的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则AB的长为_______,梯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_.31.18、正方形中,为上一动点,连接交于,过点作交于,。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动态型问题(动点动线动面)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50道)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动态型问题(动点动线动面)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50道)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中,∠B=90°,tan∠C=,AB=6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点B 以1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若P,Q两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在运动过程中,△PBQ的最大面积是()A.18cm2B.12cm2C.9cm2D.3cm22、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R、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P在BC上从B向C移动而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改变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3、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动点P从A点出发,按A→B→C的方向在AB和BC 上移动,记PA=x,点D到直线PA的距离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 D.4、数轴上一动点A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再向右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达点C,若点C表示的数为1,则点A表示的数为()A.7 B.1 C.0 D.﹣15、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4个单位,两动点P、Q分别从点A、B处,以1单位/s、2单位/s的速度逆时针沿边移动.记移动的时间为x(s),△PBQ面积为y(平方单位),当点Q移动一周又回到点B终止,则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为()A. B.C. D.6、如图,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开始它们在左边重合,大三角形固定不动,然后把小三角形自左向右平移直至移出大三角形外停止.设小三角形移动的距离为x,两个三角形重叠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A.B.C.D.7、如图,一张半径为1的圆形纸片在边长为a(a≥3)的正方形内任意移动,则该正方形内,这张圆形纸片“不能接触到的部分”的面积是()A.a2﹣πB.(4﹣π)a2C.πD.4﹣π8、如图所示,直线CD与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相切于点D并交BA的延长线于点C,且AB=2,AD=1,P点在切线CD的延长线上移动时,则△PBD的外接圆的半径的最小值为()A.1 B.C.D.9、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B﹣BC的方向向点C移动(到达点C后停止),若△APQ的面积为S(cm2),则下列最能反映S(cm2)与移动时间t (s)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图2()A.B.C.D.10、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点P从A点出发,按A→B→C的方向在AB和BC上移动.记PA=x,点D到直线PA的距离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大致图象是()A.B.C.D.11、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R、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P在BC上从B向C移动而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线段EF的长逐渐增大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小C.线段EF的长不改变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12、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点P从A点出发,按A→B→C的方向在AB和BC上移动.记PA=x,点D到直线PA的距离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大致图象是()A.B.C.D.13、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C=4,点P是△ABC边上一动点,沿B→A→C的路径移动,过点P作PD⊥BC于点D,设BD=x,△BDP的面积为y,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14、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的直角边长为a,正方形MNPQ的边为b (a<b),C、M、A、N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A与点M重合,让△ABC向右移动,最后点C与点N重合.设三角形与正方形的重合面积为y,点A移动的距离为x,则y关于x的大致图象是()二、填空题15、如图,△ABC是边长6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在AB、BC边上均速移动,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 p=2cm/s, V Q=1cm/s,当点P到达点B时, 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则当t=___ s时,△PBQ为直角三角形.16、如图,AO OM,OA=4,点B为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OB,AB为直角边,B为直角顶点,在OM两侧作等腰Rt△OBF.等腰Rt△ABE,连接EF交OM于P点,当点B在射线OM上移动时,则PB的长度为_________.17、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cm,∠ADC=120°,点E、F同时由A、C两点出发,分别沿AB、CB方向向点B匀速移动(到点B为止),点E的速度为1cm/s,点F的速度为2cm/s,经过t秒△DEF为等边三角形,则t的值为.18、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 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19、如图,在△ABC中,∠B=90°,AB=12mm,BC=24m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向B以2m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B重合),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C以4mm/s的速度移动(不与点C重合).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经过秒,四边形APQC的面积最小.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从原点O出发,沿着箭头所示方向,每次移动1个单位,依次得到点(0,1),(1,1),(1,0),(1,-1),(2,-1),(2,0),…,则点的坐标是.21、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3cm,动点M、N从点C同时出发,均以每秒1cm的速度分别沿CA、CB向终点A、B移动,同时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A向终点A移动,连接PM,PN,MN,设移动时间为t(单位:秒,0<t<2.5).(1)当时间为t秒时,点P到BC的距离为cm.(2)当t为何值时,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若存在,求S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2、如图,将边长为12的正方形ABCD沿其对角线AC剪开,再把△ABC沿着AD方向平移,得到△A′B′C′,当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32时,它移动的距离AA′等于.2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C=30°,⊙P的半径为1cm,且OP=4cm,如果⊙P 以1cm/s的速度沿由A向B的方向移动,那么秒后⊙P与直线CD相切.三、解答题24、如图,矩形ABCD中,AB=6cm,BC=12cm,点P从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项训练复习资料经典例题带解析答案1、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米,8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1.解:(1)①∵1t=秒,∴313BP CQ ==⨯=厘米,∵10AB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米.又∵8PC BC BP BC =-=,厘米, ∴835PC =-=厘米, ∴PC BD =. 又∵AB AC =, ∴B C ∠=∠,∴BPD CQP △≌△. ··························· (4分) ②∵P Q v v ≠, ∴BP CQ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CQ v t ===厘米/秒.······················· (7分) (2)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1532104x x =+⨯, 解得803x =秒.∴点P 共运动了803803⨯=厘米. ∵8022824=⨯+,∴点P 、点Q 在AB 边上相遇,∴经过803秒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边AB 上相遇. ·············· (12分)2、直线364y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485S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2.解(1)A (8,0)B (0,6) ····· 1分(2)86OA OB ==,10AB ∴=点Q 由O 到A 的时间是881=(秒)∴点P 的速度是61028+=(单位/秒) 1分当P 在线段OB 上运动(或03t ≤≤)时,2OQ t OP t ==,2S t = ···································· 1分当P 在线段BA 上运动(或38t <≤)时,6102162OQ t AP t t ==+-=-,,如图,作PD OA ⊥于点D ,由PD AP BO AB =,得4865tPD -=, ·········· 1分 21324255S OQ PD t t ∴=⨯=-+ ························ 1分(自变量取值范围写对给1分,否则不给分.)(3)82455P ⎛⎫ ⎪⎝⎭, ································ 1分12382412241224555555I M M 2⎛⎫⎛⎫⎛⎫-- ⎪ ⎪ ⎪⎝⎭⎝⎭⎝⎭,,,,, ·················· 3分5、在Rt △ABC 中,∠C =90°,AC = 3,AB = 5.点P 从点C 出发沿C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 返回;点Q 从点A 出发沿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 匀速运动.伴随着P 、Q 的运动,DE 保持垂直平分PQ ,且交PQ 于点D ,交折线QB -BC -CP 于点E .点P 、Q 同时出发,当点Q 到达点B 时停止运动,点P 也随之停止.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是t 秒(t >0).(1)当t = 2时,AP = ,点Q 到AC 的距离是 ; (2)在点P 从C 向A 运动的过程中,求△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在点E 从B 向C 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QBED 能否成为直角梯形?若能,求t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4)当DE 经过点C 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5.解:(1)1,85;(2)作QF ⊥AC 于点F ,如图3, AQ = CP = t ,∴3AP t =-. 由△AQF ∽△ABC,4BC =, 得45QF t =.∴45QF t =. ∴14(3)25S t t =-⋅, 即22655S t t =-+.(3)能.①当DE ∥QB 时,如图4.∵DE ⊥PQ ,∴PQ ⊥QB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QP =90°.由△APQ ∽△ABC ,得AQ APAC AB=, 即335t t -=. 解得98t =. ②如图5,当PQ ∥BC 时,DE ⊥BC ,四边形QBED 是直角梯形. 此时∠APQ =90°. 由△AQP ∽△ABC ,得AQ APAB AC=, 即353t t -=. 解得158t =.(4)52t =或4514t =. ①点P 由C 向A 运动,DE 经过点C .连接QC ,作QG ⊥BC 于点G ,如图6.PC t =,222QC QG CG =+2234[(5)][4(5)]55t t =-+--.图16P图4图5由22PC QC =,得22234[(5)][4(5)]55t t t =-+--,解得52t =.②点P 由A 向C 运动,DE 经过点C ,如图7.22234(6)[(5)][4(5)]55t t t -=-+--,4514t =】6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6.解(1)①30,1;②60,1.5; ……………………4分(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6分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A =300.∴AB =4,AC. ∴AO =12AC. ……………………8分 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 ……………………10分(备用图)7如图,在梯形ABCD中,35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求BC 的长.(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7.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AD ==.···························· 1分 在Rt ABK △中,sin 4542AK AB =︒==.2cos 454242BK AB =︒== ···················· 2分 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3HC ==∴43310BC BK KH HC =++=++= ················· 3分(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 ∴1037GC =-= ··························· 4分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 ∴CN CMCD CG = ····························· 5分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 ····························· 6分(3)分三种情况讨论:CM(图①)A DCB K H(图②)A DCBG MN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103t =······························· 7分 ②当MN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解法一: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得()11102522EC MC t t ==-=- 在Rt CEN △中,5cos EC tc NC t -==又在Rt DHC △中,3cos 5CH c CD ==∴535t t -=解得258t = ······························ 8分解法二:∵90C C DHC NEC =∠=∠=︒∠∠,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 ······························· 8分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解法一:(方法同②中解法一)132cos 1025tFC C MC t ===-解得6017t =解法二:∵90C C MFC DHC =∠=∠=︒∠∠, ∴MFC DHC △∽△ ∴FC MCHC DC= ADCBMN(图③)(图④)AD CBM NH E(图⑤)ADCBH N MF即1102235tt -= ∴6017t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 9分10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0.解:(1)正确. ················· (1分)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EC =,连接ME . (2分)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AME BCF ∴△≌△(ASA ). ························ (5分) AE EF ∴=.······························· (6分) (2)正确. ·················· (7分) 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CE =,连接NE .············ (8分) BN BE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DFC GE B图1ADFC G E B 图2ADFGB图3AD F C G B M ADFNAD BE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 (10分) AE EF ∴=. (11分)1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OAB ,其中9024AOB OA OB ∠===°,,.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OB 交于点C ,与边AB 交于点D . (Ⅰ)若折叠后使点B 与点A 重合,求点C 的坐标;11.解(Ⅰ)如图①,折叠后点B 与点A 重合, 则ACD BCD △≌△. 设点C 的坐标为()()00m m >,.则4BC OB OC m =-=-. 于是4AC BC m ==-.在Rt A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AC OC OA =+, 即()22242m m -=+,解得32m =. ∴点C 的坐标为302⎛⎫⎪⎝⎭,. ···························· 4分(Ⅱ)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设OB x '=,OC y =,试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y 的取值范围;(Ⅱ)如图②,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 则B CD BCD '△≌△. 由题设OB x OC y '==,, 则4B C BC OB OC y '==-=-,在Rt B OC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B C OC OB ''=+.()2224y y x ∴-=+,即2128yx =-+ ································ 6分由点B '在边OA 上,有02x ≤≤,∴ 解析式2128y x =-+()02x ≤≤为所求.∴当02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y ∴的取值范围为322y ≤≤.························ 7分(Ⅲ)若折叠后点B 落在边OA 上的点为B ',且使B D OB '∥,求此时点C 的坐标.(Ⅲ)如图③,折叠后点B 落在OA 边上的点为B '',且B D OB ''∥. 则OCB CB D ''''∠=∠. 又CBD CB D OCB CBD ''''∠=∠∴∠=∠,,有CB BA ''∥.Rt Rt COB BOA ''∴△∽△.有OB OC OA OB''=,得2OC OB ''=. ······················ 9分 在Rt B OC ''△中,设()00OB x x ''=>,则02OC x =.由(Ⅱ)的结论,得2001228x x =-+,解得000808x x x =-±>∴=-+,∴点C的坐标为()016.······················· 10分12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CE/CD=1/2时,求AM/BN 的值.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AMBN的值,可先求BN 、AM 的长,不妨设:AB =2 图(1)A BCDEFMN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13CE CD =,则AM BN 的值等于 ;若14CE CD =,则AMBN 的值等于 ;若1CE CD n =(n 为整数),则AMBN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1AB CE m BC m CD n =>=,,则AMBN 的值等于 .(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12解:方法一:如图(1-1),连接BM EM BE ,,.由题设,得四边形ABNM 和四边形FENM 关于直线MN 对称.∴MN 垂直平分BE .∴BMEM BN EN ==,.············ 1分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902A D C AB BC CD DA ∠=∠=∠=====°,.∵112CE CE DE CD =∴==,.设BN x =,则NE x =,2NC x =-.在Rt CNE △中,222NE CN CE =+.∴()22221xx =-+.解得54x =,即54BN =. ·············· 3分 在Rt ABM △和在Rt DEM △中,222AM AB BM +=, 222DM DE EM +=,∴2222AM AB DM DE +=+. ···················· 5分设AM y =,则2DM y =-,∴()2222221y y +=-+.解得14y =,即14AM =. ························ 6分∴15AM BN =. ····························· 7分 图(2)ABCD EFMN 图(1-1)A BCEFM方法二:同方法一,54BN =. ······················ 3分 如图(1-2),过点N 做NG CD ∥,交AD 于点G ,连接BE .∵AD BC ∥,∴四边形GDCN 是平行四边形.∴NG CD BC ==.同理,四边形ABNG 也是平行四边形.∴54AG BN ==. ∵90MNBE EBC BNM ⊥∴∠+∠=,°.90NG BC MNG BNM EBC MNG ⊥∴∠+∠=∴∠=∠,°,. 在BCE △与NGM △中90E B C M N G B C N G C N G M ∠=∠⎧⎪=⎨⎪∠=∠=⎩,,°.∴BCE NGM EC MG =△≌△,. ········ 5分∵114AMAG MG AM =--=5,=.4 ·················· 6分 ∴15AM BN =. ····························· 7分12..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 ,∠A =90°,AB =12,BC =21,AD=16。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动点问题)一.一次函数动点问题1.(2020•南宁)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x+1与直线l2:x=﹣2相交于点D,点A是直线l2上的动点,过点A作AB⊥l1于点B,点C的坐标为(0,3),连接AC,BC.设点A的纵坐标为t,△ABC的面积为s.(1)当t=2时,请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2)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为s=,其图象如图2所示,结合图1、2的信息,求出a与b的值;(3)在l2上是否存在点A,使得△ABC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A的坐标和△ABC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连接AG,当t=2时,A(﹣2,2),设B(x,x+1),在y=x+1中,当x=0时,y=1,∴G(0,1),∵AB⊥l1,∴∠ABG=90°,∴AB2+BG2=AG2,即(x+2)2+(x+1﹣2)2+x2+(x+1﹣1)2=(﹣2)2+(2﹣1)2,解得:x1=0(舍),x2=﹣,∴B(﹣,);(2)如图2可知:当t=7时,s=4,把(7,4)代入s=中得:+7b﹣=4,解得:b=﹣1,如图3,过B作BH∥y轴,交AC于H,由(1)知:当t=2时,A(﹣2,2),B(﹣,),∵C(0,3),设AC的解析式为:y=kx+n,则,解得,∴AC的解析式为:y=x+3,∴H(﹣,),∴BH=﹣=,∴s===,把(2,)代入s=a(t+1)(t﹣5)得:a(2+1)(2﹣5)=,解得:a=﹣;(3)存在,设B(x,x+1),分两种情况:①当∠CAB=90°时,如图4,∵AB⊥l1,∴AC∥l1,∵l1:y=x+1,C(0,3),∴AC:y=x+3,∴A(﹣2,1),∵D(﹣2,﹣1),在Rt△ABD中,AB2+BD2=AD2,即(x+2)2+(x+1﹣1)2+(x+2)2+(x+1+1)2=22,解得:x1=﹣1,x2=﹣2(舍),∴B(﹣1,0),即B在x轴上,∴AB==,AC==2,∴S△ABC===2;②当∠ACB=90°时,如图5,∵∠ABD=90°,∠ADB=45°,∴△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D,∵A(﹣2,t),D(﹣2,﹣1),∴(x+2)2+(x+1﹣t)2=(x+2)2+(x+1+1)2,(x+1﹣t)2=(x+2)2,x+1﹣t=x+2或x+1﹣t=﹣x﹣2,解得:t=﹣1(舍)或t=2x+3,Rt△ACB中,AC2+BC2=AB2,即(﹣2)2+(t﹣3)2+x2+(x+1﹣3)2=(x+2)2+(x+1﹣t)2,把t=2x+3代入得:x2﹣3x=0,解得:x=0或3,当x=3时,如图5,则t=2×3+3=9,∴A(﹣2,9),B(3,4),∴AC==2,BC==,∴S△ABC===10;当x=0时,如图6,此时,A(﹣2,3),AC=2,BC=2,∴S△ABC===2.2.(2020•中山区二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动点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向终点O运动,过点C作∠BCD=∠ABO,交直线AB于点D.设∠BDC=α°,将CD 绕点C顺时针旋转α°得到线段CE,连接DE.设四边形BCED与△ABO的重叠部分面积为S(平方单位),S >0,点C的运动时间为t秒.(1)求AB的长;(2)求证:四边形BCED是平行四边形;(3)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解:(1)∵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A(0,3),B(﹣6,0).∴OA=3,OB=6.∴.(2)证明:∵∠DBC=∠DCB,∴DB=DC.由旋转知CD=CE,∠BDC=∠DCE.∴BD∥CE,BD=CE.∴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3)∵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B、A,∴A(0,3),B(﹣6,0).∴.如图1,过点D作DH⊥BC于点H,∵BD=CD,∴.∴.∴当0<t≤2时,;如图2,当2<t≤3时,∵,∴.∵DE∥OB,∴∠ADE=∠ABC.∴.∴.∴DM=6﹣t.∴EM=2t﹣(6﹣t)=3t﹣6.∵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E.∴.∴.∴.∴.综上所述,.3.(2020•铁西区二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kx+b与x轴交于点A(4,0),与y轴交于点B (0,3),点C是直线y2=﹣x+5上的一个动点,连接BC,过点C作CD⊥AB于点D.(1)求直线y1=kx+b的函数表达式;(2)当BC∥x轴时,求BD的长;(3)点E在线段OA上,OE=OA,当点D在第一象限,且△BCD中有一个角等于∠OEB时,请直接写出点C的横坐标.解:(1)把A(4,0),B(0,3)代入y1=kx+b,得到,解得:,∴y1=﹣x+3.(2)∵BC∥x轴,∴点C的纵坐标为3,当y=3时,3=﹣x+5,解得x=,∴C(,3),∵CD⊥AB,∴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由,解得,∴D(,),∴BD==.(3)如图,当∠BCD=∠BEO时,过点A作AM⊥AB交BC的延长线于M,点M作MN⊥x轴于N.∵OB=3,OE=OA=,∴tan∠BEO==2,∵CD⊥AB,AM⊥AB,∴CD∥AM,∴∠AMB=∠BCD=∠BEO,∴tan∠AMB==2,∵AB===5,∴AM=AB=,∵∠AOB=∠ANM=∠BAM=90°,∴∠BAO+∠ABO=90°,∠BAO+∠MAN=90°,∴∠MAN=∠ABO,∴△ABO∽△MAN,∴==,∴==,∴AN=,MN=2,∴M(,2),∴直线BM的解析式为y=﹣x+3,由,解得x=,∴点C的横坐标为,当∠CBD=∠BEO时,同法可得点C的横坐标为.4.(2020•大东区二模)如图,Rt△OAB的直角边OA在x轴上,边OB在y轴上,A的坐标为(6,0),B的坐标为(0,3),在第一象限有一点C的坐标为(3,4).(1)求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2)P是x轴上一动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位置,使得∠PBO=∠BOC?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动点P在x轴上从点(﹣6,0)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运动,过点P作直线l垂直于x轴,设运动时间为t.请直接写出当t为何值时,在直线l上存在点M,在直线AB上存在点Q.使得以OC 为一边,O,C,M,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k≠0),∵点A(6,0),B(0,3)在直线AB上,∴,∴,∴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2)如图1,当点P在x轴负半轴上时,∵点C(3,4),∴直线OC的解析式为y=x,∵∠PBO=∠BOC,∴BP∥CO,∵B(0,3),∴直线BP的解析式为y=x+3,令y=0,则x+3=0,∴x=﹣,∴P(﹣,0),当点P在x轴正半轴上时,由对称性知,P'(,0),即点P的坐标为(﹣,0)或(,0);(3)如图3,由(1)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3,∵C(3,4),∴OC=5,设Q(m,﹣m+3),①以OC与CQ为邻边时,CQ=OC=5,∴CQ==5,∴m=﹣2或m=6,∴Q1(﹣2,4),Q3(6,0),∵点C(3,4)向左平移3﹣(﹣2)=5个单位到点Q,∵(﹣2,4),∴点O也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点M1(﹣5,0),∴t=﹣5﹣(﹣6)=1,∵点C(3,4)向右平移6﹣3=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0=4个单位到点Q3,∴点O也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得到点M3(3,﹣4),∴t=3﹣(﹣6)=9,②以OC与OQ为邻边时,OQ=OC=5,∴=5,∴m=或m=,∴Q2(,),Q4(,),∵点O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到点Q2(,),∴点C(3,4)也向左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到点M2(,),∴t=﹣(﹣6)=,∵点O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上个单位到Q4,∴点C(3,4)也向右平移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个单位到点M4(,),∴t=﹣(﹣6)=,即t的值为1或9或或.5.(2020•沈河区二模)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1,0),点B(2,3),点C(3,).(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点P(m,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直线PM∥y轴,交直线AB于点M,交直线BC于点N(P,M,N三点中任意两点都不重合),当MN=MP时,求点M的坐标;(3)如图2,取点D(4,0),动点E在射线BC上,连接DE,另一动点P从点D出发,沿线段DE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E,再沿线段EB以每秒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终点B,当点E的坐标是多少时,点P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用时最少?请直接写出此时点E的坐标.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点A的坐标是(﹣1,0),点B(2,3),∴,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2)∵点B(2,3),点C(3,),∴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点P(m,0),PM∥y轴,交直线AB于点M,交直线BC于点N,∴M(m,m+1),N(m,﹣m+4),∵MN=MP,∴m+1=(﹣m+4)﹣(m+1),解得:m=,∴M(,);(3)如图2中,作BT∥AD,过点E作EK⊥BT于K.设直线BC交x轴于J.∵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tan∠BJO=,∵BT∥OJ,∴∠BJO=∠TBJ,∴tan∠TBJ=tan∠BJO=,∴=,设EK=m,BK=2m,则BE=m,∴EK=BE,∵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间t=+=DE+BE=DE+EK,∴当D,E,K共线,DE+EK的值最小,此时DE=DJ=2,EK=BK=1,∴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时间的最小值为2+1=3秒,此时E(4,2).二.反比例函数动点问题6.(2020•五华县模拟)如图,点A是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斜边作等腰Rt△ABC,点C在第二象限,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的变化,但始终在一函数图象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0).解:连接OC,作CD⊥x轴于D,AE⊥x轴于E,如图,设A点坐标为(a,),∵A点、B点是正比例函数图象与双曲线y=的交点,∴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C=OA,OC⊥OA,∴∠DOC+∠AOE=90°,∵∠DOC+∠DCO=90°,∴∠DCO=∠AOE,∵在△COD和△OAE中∴△COD≌△OAE(AAS),∴OD=AE=,CD=OE=a,∴C点坐标为(﹣,a),∵﹣•a=﹣4,∴点C在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故答案为y=﹣(x<0).7.(2020•金华二模)如图,反比例函数y=(x>0),点A(a,0)是x轴上的动点.B(0,4),以AB为边在AB右侧作正方形ABCD.(1)当a=4时,判断点D是否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请说明理由;(2)当点D落在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时,求a的值;(3)在(2)的条件下,沿水平方向平移正方形,使正方形的一个顶点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时,求点A的平移距离.解:(1)如图1,过点D作DE⊥x轴于E,∴∠AED=90°=∠BOA,∵a=4,∴A(4,0),∴OA=4,∵B(0,4),∴OB=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BAD=90°,∴∠OAB+∠DAE=90°,∵∠AOB=90°,∴∠OAB+∠OBA=90°,∴∠OBA=EAD,∴△AOB≌△DEA(AAS),∴DE=OA=a=4,AE=OB=4,∴OE=OA+AE=8,∴D(8,4),当x=8时,y=≠4,∴点D不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2)由(1)知,△AOB≌△DEA(AAS),∴DE=OA=a,AE=OB=4,∴OE=OA+AE=a+4,∴D(a+4,a),∵点D落在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a(a+4)=5,∴a=﹣5或a=1,∵点D在双曲线上,∴a>0,即a=1;(3)∵点B(0,4),当y=4时,x=,∴正方形ABCD向右平移个单位,∴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即点A的平移距离为.同(2)的方法得,C(4,5),当y=5时,x==1,而4﹣1=3,∴正方形ABCD向左平移3个单位,∴点A向左平移3个单位,即点A的平移距离为3.即点A的平移距离为3或.8.(2020•历下区三模)如图,正比例函数y=kx与反比例函数y=(m≠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A的坐标为(1,2),点C为反比例函数图象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OC、AC、BC.(1)求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作AD⊥y轴于点D,CE⊥x轴于点E,且OA=OC时,求直线BC的函数表达式;(3)当△AOC是以OA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求点C的坐标.解:(1)将点A的坐标分别代入y=kx和y=并解得:k=2,m=2,故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y=2x,y=①;(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故点B(﹣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且OA=OC,∴点A、C关于直线y=x对称,过点C(2,1),设直线BC的表达式为:y=tx+s,则,解得,故直线BC的表达式为:y=x﹣1;(3)如下图,延长AC交x、y轴于点M、N,直线AB的表达式为:y=2x,则tan∠AOC=2,当△AOC是以OA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即∠OAC=90°,则tan∠ANO=,故设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r,将点A的坐标代入上式并解得:r=,故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②,联立①②并解得:x=1(舍去)或4,故点C(4,).9.(2021•禹州市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菱形ABCD的顶点B的坐标为(1,0),顶点C的坐标为(4,2),对角线AC∥x轴,边AB所在直线y1=ax+b与反比例函数y2=(k<0)的图象交于A,E 两点.(1)求y1和y2的函数解析式;(2)当y1>y2时,求x的取值范围;(3)点P是x轴上一动点,当△PAC是以AC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解:(1)连接BD,∵四边形ABCD为菱形,AC∥x轴,由图形的对称性知,点A、C关于BD对称,则点A的坐标为(﹣2,2),将点A、B的坐标代入直线的表达式得,解得,故y1=﹣x+①;将点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2=,解得k=﹣4,则y2=﹣②;(2)联立①②得:﹣x+=﹣,解得x=﹣2(舍去)或3,则点E(3,),观察函数图象知,当y1>y2时,则x的取值范围为x<﹣2或0<x<3;(3)设点P的坐标为(x,0),由点P、A、C的坐标得:AC2=(4+2)2=36,PA2=(x+2)2+4,PC2=(x﹣4)2+4,由题意得:AC2=PA2+PC2,即36=(x+2)2+4+(x﹣4)2+4,解得x=1±,故点P的坐标为(1+,0)或(1﹣,0).10.(2020•岳麓区校级模拟)直线y=﹣x+2a(常数a>0)和双曲线y=(k>0,x>0)的图象有且只有一个交点B.(1)求点B的坐标(用含a的式子表示);(2)如图1,一次函数y=﹣x+2a与x轴交于点A,点P是线段OA上的动点,点Q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且满足∠BPO=∠QPA.①若a=1时,点P在移动过程中,求BP+PQ的最小值;②如图2,设PQ与线段AB的交点为M,若OM⊥BP,试求的值.解:(1)由消去x得到,x2﹣2ax+k=0,由题意△=0,∴4a2﹣4k=0,∴k=a2,解方程组得到,,∴B(a,a).(2)①如图1中,作过B关于OA的对称点B′,连接QB′交OA于P,此时∠BPO=∠QPA,设Q(m,),∵B(1,1),B′(1,﹣1),∴PB+PQ=PB′+PQ=B′Q====,∵1>0,∴当m﹣=1时,PB+PQ的值最小,最小值为.②过点B作BH⊥OA于H交OM于J,设OM交PB于K.由题意,B(a,a),A(2a,0),∴OH=BH=AH=2a,∵OM⊥PB,BH⊥OA,∴∠OHJ=∠BKJ=90°,∵∠OJH=∠BJK,∴∠HOJ=∠HBP,∵∠OHJ=∠BHP=90°,OH=BH,∴△OHJ≌△BHP(ASA),∴OJ=PB,JH=PH,∠OJH=∠BPH,AP=BJ,∵∠AHB=90°,HB=HA,∴∠PAM=∠JBM=45°,∵∠BPH=∠APM,∠OJH=∠BJM,∴∠BJM=∠APM,∴△BJM≌△APM(ASA),∴JM=PM,∴OM﹣PB=OJ+JM﹣BP=JM=PM,∴=1.三.二次函数动点问题11.(2020•广西)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已知B(3,0),C(0,﹣3),连接BC,点P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点N是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当△PAB的面积为8时,求点P的坐标.(3)若点P在直线BC的下方,当点P到直线BC的距离最大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P,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3,0),C(0,﹣3),∴,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2)∵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0=x2﹣2x﹣3,∴x1=﹣1,x2=3,∴点A(﹣1,0),∴AB=4,设点P(p,p2﹣2p﹣3),∵△PAB的面积为8,∴×4×|p2﹣2p﹣3|=8,∴p2﹣2p﹣3=4或p2﹣2p﹣3=﹣4,∴p1=2+1,p2=﹣2+1,p3=1,∴点P坐标为(2+1,4)或(﹣2+1,4)或(1,﹣4);(3)如图1,过点P作PE⊥x轴,交BC于E,∵点B(3,0),C(0,﹣3),∴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设点P(a,a2﹣2a﹣3),则点E(a,a﹣3),∴PE=a﹣3﹣(a2﹣2a﹣3)=﹣a2+3a,∴S△BCP=×(﹣a2+3a)×3=﹣(a﹣)2+,∴当a=时,S△BCP有最大值,即点P到直线BC的距离最大,此时点P(,﹣),设点N(1,n),点Q(m,m2﹣2m﹣3),若CP为边,CN为边时,则CQ与NP互相平分,∴,∴m=,∴点Q(,﹣),若CP为边,CQ为边时,则CN与PQ互相平分,∴=,∴m=﹣,∴点Q(﹣,﹣),若CP为对角线,则CP与NQ互相平分,∴,∴m=,∴点Q(,﹣),综上所述:点Q坐标为(,﹣)或(﹣,﹣)或(,﹣).12.(2020•兰州)如图,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过点A(4,﹣4),B(﹣2,m),交y轴于点C(0,﹣4).直线BO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D,连接AB,AD,点E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过点E作EF∥BD交AD于点F.(1)求二次函数y=x2+bx+c的表达式;(2)判断△AB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在点E的运动过程中,直线BD上存在一点G,使得四边形AFGE为矩形,请判断此时AG与BD的数量关系,并求出点E的坐标;(4)点H是抛物线的顶点,在(3)的条件下,点P是平面内使得∠EPF=90°的点,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HPQ是以∠PQH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所有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过点A(4,﹣4),点C(0,﹣4),∴,解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4.(2)△AB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B(﹣2,m)在y=x2﹣x﹣4,∴B(﹣2,﹣1),∴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由,解得(即点B)或,∴D(8,4),∵A(4,﹣4),∴AB==3,AD==4,BD==5,∴BD2=AB2+AD2,∴∠BAD=90°,∴△ABD是直角三角形.(3)结论AG=BD.理由:如图1中,连接AG,交EF于H.∵四边形AEGF是矩形,∴AH=HG,EH=FH,∵EF∥BD,∴==1,∴AE=BE,∴E(1,﹣),∵==,EH=FH,∴BG=GD,∵∠BAD=90°,∴AG=BD.(4)如图2中,设EF的中点为K,P(x,y),连接PK.∵E(1,﹣),F(6,0),∴K(,﹣),EF==,∵∠EPF=90°,∴点P在以EF为直径的⊙K上运动,∵△PQ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QH=90°,∴∠QHP=45°,∵抛物线的顶点H(2,﹣5),∴直线PH的解析式为y=x﹣7,∵PK=EF,∴(x﹣)2+(y+)2=()2,(y+7﹣)2+(y+)2=()2,解得y=﹣4或﹣,∴Q(2,﹣4)或(2,﹣).13.(2020•阜新)如图,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交x轴于点A(﹣3,0),B(1,0),交y轴于点C.点P(m,0)是x轴上的一动点,PM⊥x轴,交直线AC于点M,交抛物线于点N.(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①若点P仅在线段AO上运动,如图,求线段MN的最大值;②若点P在x轴上运动,则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Q,使以M,N,C,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把A(﹣3,0),B(1,0)代入y=x2+bx+c中,得,解得,∴y=x2+2x﹣3.(2)①设直线AC的表达式为y=kx+b,把A(﹣3,0),C(0,﹣3)代入y=kx+b′.得,解得,∴y=﹣x﹣3,∵点P(m,0)是x轴上的一动点,且PM⊥x轴.∴M(m,﹣m﹣3),N(m,m2+2m﹣3),∴MN=(﹣m﹣3)﹣(m2+2m﹣3)=﹣m2﹣3m=﹣(m+)2+,∵a=﹣1<0,∴此函数有最大值.又∵点P在线段OA上运动,且﹣3<﹣<0,∴当m=﹣时,MN有最大值.②如图2﹣1中,当点M在线段AC上,MN=MC,四边形MNQC是菱形时.∵MN=﹣m2﹣3m,MC=﹣m,∴﹣m2﹣3m=﹣m,解得m=﹣3+或0(舍弃)∴MN=3﹣2,∴CQ=MN=3﹣2,∴OQ=3+1,∴Q(0,﹣3﹣1).如图2﹣2中,当MC是菱形的对角线时,四边形MNCQ是正方形,此时CN=MN=CQ=2,可得Q(0,﹣1).如图2﹣3中,当点M在CA延长线上时,MN=CM,四边形MNQC是菱形时,则有,m2+3m=﹣m,解得m=﹣3﹣或0(舍弃),∴MN=CQ=3+2,∴OQ=CQ﹣OC=3﹣1,∴Q(0,3﹣1).当点P在y轴的右侧时,显然MN>CM,此时满足条件的菱形不存在.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0,﹣3﹣1)或(0,﹣1)或(0,3﹣1).14.(2020•盘锦)如图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A,抛物线y=﹣x2+bx+c经过点B和点C(0,4),△ABO沿射线AB方向以每秒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平移,平移后的三角形记为△DEF(点A,B,O的对应点分别为点D,E,F),平移时间为t(0<t<4)秒,射线DF交x轴于点G,交抛物线于点M,连接ME.(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当tan∠EMF=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3)如图2,点N在抛物线上,点N的横坐标是点M的横坐标的,连接OM,NF,OM与NF相交于点P,当NP=FP时,求t的值.解:(1)∵直线y=x﹣4与x轴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A,∴B(4,0),A(0,﹣4),把B(4,0),C(0,4)代入y=﹣x2+bx+c得到,解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x+4.(2)如图1中,当点M在线段DF的上方时,由题意得,D(t,t﹣4),则M(t,﹣t2+t+4),∴DM=﹣t2+8,在Rt△MEF中,tan∠EMF===,∴MF=3,∵DF=EF=4,∴DM=7,∴﹣t2+8=7,∴t=或﹣(舍弃).当点F在点M上方时,可得DM=1,即﹣t2+8=1,∴t=或﹣(舍弃),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3)如图2中,过点N作NT∥y轴于T.由题意得D(t,t﹣4),则M(t,﹣t2+t+4),N(t,﹣t2+t+4),T(t,﹣t2+t+2),F(t,t)∵NT∥FM,∴∠PNT=∠PFM,∵∠NPT=∠MPF,PN=PF,∴△NPT≌△FPM(ASA),∴NT=MF,∴﹣t2+t+4﹣(﹣t2+t+2)=﹣t2+t+4﹣t,解得t=或﹣(舍弃),∴t的值为.15.(2020•德阳)如图1,抛物线y=ax2﹣2ax﹣3a(a≠0)与x轴交于点A,B.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BC.已知△ABC的面积为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抛物线从左到右依次交于P,Q两点.过P,Q向x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G,H.若四边形PGHQ为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3)如图2,平行于y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M,交x轴于点N(2,0).点D是抛物线上A,M之间的一动点,且点D不与A,M重合,连接DB交MN于点E.连接AD并延长交MN于点F.在点D运动过程中,3NE+NF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y=ax2﹣2ax﹣3a=a(x2﹣2x﹣3)=a(x﹣3)(x+1),∴A(﹣1,0),B(3,0),∴AB=4,∵△ABC的面积为2,即,∴,∴OC=1,∴C(0,1),将C(0,1)代入y=ax2﹣2ax﹣3a,得:﹣3a=1,∴a=﹣,∴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x+1;(2)分两种情况:①当PQ在x轴的上方时,如图2,设点P的纵坐标为m,当y=m时,﹣x2+x+1=m,解得:x1=1+,x2=1﹣,∴点P的坐标为(1﹣,m),点Q的坐标为(1+,m),∴点G的坐标为(1﹣,0),点H的坐标为(1+,0),∵矩形PGHQ为正方形,∴1+﹣(1﹣)=m,解得:m1=﹣6﹣2(舍),m2=﹣6+2;②当PQ在x轴的下方时,m<0,同理可得m=﹣6﹣2;∴当四边形PGHQ为正方形时,边长为6+2或2﹣6;(3)如图3,设点D(n,﹣n2+n+1),延长BD交y轴于K,∵A(﹣1,0),设AD的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AD的解析式为:y=(﹣)x﹣,当x=2时,y=﹣n+2﹣n+1=﹣n+3,∴F(2,3﹣n),∴FN=3﹣n,同理得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n+1,∴K(0,n+1),∴OK=n+1,∵N(2,0),B(3,0),∴,∵EN∥OK,∴,∴OK=3EN,∴3EN+FN=OK+FN=n+1+3﹣n=4,∴在点D运动过程中,3NE+NF为定值4.。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专题(含答案)
中考动点专题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AEDCB 图2H M NG P O A B 图1 xy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3(1) ABCO 图8HCABCDEOlA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二)线动问题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41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面动问题1.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2已知:在△ABC 中,AB =AC ,∠B =30º,BC =6,点D 在边BC 上,点E 在线段DC 上,DE =3,△DEF 是等边三角形,边DF 、EF 与边BA 、CA 分别相交于点M 、N . (1)求证:△BDM ∽△CEN ;(2)设BD =x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3)当点M 、N 分别在边BA 、CA 上时,是否存在点D ,使以M 为圆心, BM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EF 相切,如果存在,请求出x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CABF DEMNC例1:已知⊙O 的弦AB 的长等于⊙O 的半径,点C 在⊙O 上变化(不与A 、B )重合,求∠ACB 的大小 .变式1:已知△ABC 是半径为2的圆内接三角形,若32 AB ,求∠C 的大小.变式2: 如图,半经为1的半圆O 上有两个动点A 、B ,若AB=1,判断∠AOB 的大小是否会随点A 、B 的变化而变化,若变化,求出变化范围,若不变化,求出它的值。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问题详解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问题例题:梯形ABCD中,AD∥BC,∠B=90°,AD=16cm,AB=6cm,BC=24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以4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
已知P、Q两点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假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1)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2)在某个时刻,四边形PQCD可能是菱形吗?为什么?(3)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直角梯形?(4)在某个时刻,四边形PQCD可能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我们来通过这道例题,严格按照上面所讲的步骤尝试一次看看。
1,看要素。
其中点P和Q为动点,其余点问固定点。
点P运动的起点为点A,终点为点D,方向为AD方向,速度为1厘米/秒。
点Q运动的起点为点C,终点为点B,方向为CB方向,速度为4厘米/秒。
我们可以看到两点是相向运动,点Q速度要快。
另外大家这里要特别注意点的运动范围:点P从A到点D需16s,点Q从点C到点B只需6s,而题目中说“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所以这道题整个的运动时间最多是6s,也就是说大家解出的答案不能大于6了,这点往往易被大家忽略,也是经常出错的地方。
2,表线段。
运动时间为t,则AP=t,CQ=4t,PD=16-t,BQ=24-4t,还可以得到AB=6,CD=10 3,列等式。
这里要借助几何图形本身的性质,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来列等式。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PD=CQ,16-t=4t,t=3.2菱形:四边都相等。
PD=CD=CQ=PQ,即t=3.2且PD=12.8,但PD=CD=10,矛盾,不可能形成菱形。
直角梯形:借助四边形APQB是矩形,矩形对边也相等。
AP=BQ,t=24-4t,t=4.8等腰梯形:作等腰梯形的两高,底角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过点P,D分别向BC作垂线,垂足为E,F,则QE=CF,t-(24-4t)=24-16,t=6.44,查结果。
我们发现第四问的结果超过6了,要舍去,所以题目不可能形成等腰梯形。
动点问题常见题型:一、建立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1、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的弧AB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的重心为G.(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线段GO、GP、GH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 设PH=x,GP=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的长.解:(1)当点P在弧AB上运动时,OP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GP、GH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 NH= OP=2.图1(3)△2、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 y.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 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 ,∠DAE 的度数为β ,当α,β 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 ∴∠ABC=∠ACB=75°, ∴∠ABD=∠ACE=105°. ∵∠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 ACBD CE AB =,∴11x y =, ∴xy 1=.(2)由于∠DAB+∠CAE=αβ- ,又∠DAB+∠ADB=∠ABC=290α-︒ ,且函数关系式成立,∴290α-︒=αβ- =, 整理得 =-2αβ︒90.当=-2αβ︒90 时,函数解析式xy 1= 成立.例3: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图3(1)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解:(1)连结OD.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 ∽△AEP. (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 53x OD =,54xAD =,, , ∴OD=x 53,AD= x 54. ∴A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 ∴ x x yx 585458=. ∴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 ∴∠F=∠PDE, ∴∠F=∠FEC, ∴CF=CE. ∴5-x 58 =4,得85=x .可求y=2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 类似①,可得CF=CE. ∴5-x 58=2,得 815=x . 可求得y=6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P DA CB 3(2)F3、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如图4,在△ABC 中,∠BAC=90°,AB=AC=,⊙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 x,△AOC 的面积为 y.(1)求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 ∵∠BAC=90°,AB=AC= , ∴BC=4,AH= BC=2.∴ OC=4- x.图4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二:动态几何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点动问题.如图5,△ABC 中,AB=AC=10,BC=12,点D 在边BC 上,且BD=4,以点D 为顶点作∠EDF=∠B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AC 或延长线于点F .(1)当AE=6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 图5解:(1) 证明CDF ∆∽EBD ∆∴BECDBD CF =,代入数据得8=CF ,∴AF=2 (2) 设BE=x ,则,10==AC d ,10x AE -=利用(1)的方法xCF 32=,相切时分外切和内切两种情况考虑: 外切,xx 321010+-=,24=x ;内切,xx 321010--=,17210±=x .100<<x ∴当⊙C 和⊙A 相切时,BE 的长为24或17210-.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320=BE . 习题:1. 如图,已知点F 的坐标为(3,0),点A 、B 分别是某函数图像与x 轴、y 轴的交点,点P 是此图像上的一动点,设点P 的横坐标为x ,PF 的长为d ,且d 与x 之间满足关系:d=5-35x(0≤x ≤5),则结论:① AF= 2 ② BF=4③ OA=5 ④ OB=3,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③④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勾股定理解题思路:获得该曲线的解析式即可得到所有的答案。
所谓的解析式就是曲线上的某一点的y 值与x 值之间的关系。
解析式:1)当P 点的x 值小于OF 时,则P 点解析式:y 2=d 2-(3-x)2y 2=(8-x )(2-x) B 点坐标是(0,4) OB=4, BF=5(勾股数3,4,5)因此A 、C 排除。
2)当P 点的x 值大于OF 时,则P 点解析式:y 2=d 2-(x-3)2y 2 =(2+x )(8-x) A 点坐标是(5,0) OA=5,AF=5-3=2因此D 排除 因此答案是B.2585 85 25 y xO PF BADNML2. 一电工沿着如图所示的梯子NL 往上爬,当他爬到中点M 处时,由于地面太滑,梯子沿墙面与地面滑下,设点M 的坐标为(x ,y )(x>0),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 .B .C .D .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
想办法找到y 和x 之间的关系式解题思路:获得该曲线的解析式,根据解析式判断图形的样子。
设:梯子的长度是L.从M 点做轴的垂线。
因为M 点是中点,所以ON=2x; 解析式:y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x 2从解析式看,只有图形A 是正确的。
3.如图,矩形ABCD 中,1AB =,2AD =,M是CD 的中点,点P 在矩形的边上沿A B C M →→→运动,则APM △的面积y 与点P 经过的路程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下图中的C .D .A.B . D CBA P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