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咏水仙》赏析

《咏水仙》赏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外国文学史学年论文题目《咏水仙》赏析班级中文092班姓名周煜雯学号20092214582011年10月10日一.华兹华斯及其作品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于英国西北部湖区的一个律师家庭。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奔赴法国,亲身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受革命热情鼓舞,向往民主社会。

1792年,在经历革命失败及革命理想的幻灭后后,华兹华斯回到伦敦。

1795年,华兹华斯和妹妹多萝西迁居湖区多塞特郡乡间,此后终生隐居在此,从事诗歌创作。

1797至1807是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他创作了《采干果》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自传长诗《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

1803年华兹华斯游历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和记游诗。

1807年他出版了两卷本诗集。

1843年他被授予“桂冠诗人”的荣誉。

1850,他的自传体长诗《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发表,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骚塞共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而他的诗歌成就与影响则位居三人之首。

他们都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热爱大自然和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华兹华斯和其他“湖畔派”诗人一样,早年歌颂法国革命,后来则趋向于保守。

①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出版,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开端,动摇了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统治地位。

他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②详细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张: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

华兹华斯认为“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③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

二.《咏水仙》创作背景及内容《咏水仙》是华兹华斯诗歌的代表作。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研究综述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学号:1101402086 姓名:华闵【内容摘要】: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与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

因为他们的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相似性,都是在波旁王朝复辟的那段时间,所以历来学者喜欢将他们两个形象放在一起比较。

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揭示了1830年前后法国一些有为青年不可避免的走向毁灭的历史趋势,也是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对那个时代对人性泯灭的控诉.【关键字】: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19世纪的法国文坛,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红与黑》、《高老头》分别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以1830年前后的法国巴黎作为背景。

这一时期的法国,矛盾重重、动荡不安。

于连和拉斯蒂涅虽然同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然而却有着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生经历,最后也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结局.笔者将结合近代国内以及国外的部分评论和自己的观点对两人形象比较做一个综合的概述。

一、生活在相似的社会背景却身世不同近20年,很多学者对作品中两个人物的生活的社会背景与身世做了比较,像作家田凤娟、学者边蕾.从社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意义的产物,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社会生活的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让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软弱的贵族阶级早已无力和资产阶级抗衡.贵族所代表的封建经济已被摧垮,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

于连和拉斯蒂涅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然后,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出生。

拉斯蒂涅出身于安古兰乡下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拉斯蒂涅有着一张纯粹的南方型的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

幼年的教育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却也能装扮的十分得体、风度翩翩。

拉斯蒂涅初到巴黎是只是一个穷苦的大学生,自称是“可怜的大学生,又贫穷又孤独”,“平时只穿一件旧大褂..。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

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论文(共2篇)导读:外国文学史论文应该如何写作?对于现在的很多作者来说,写作论文都是特别常见的现象了吧,但是想写好一篇优秀的论文并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文学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几篇外国文学史论文范文供大家借鉴参考。

第1篇:基于研讨式教学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

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研讨式教学实践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史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并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高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文学的概况(包括世界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各时期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在对外国经典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评析能力,并在比较关照的视域中加深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在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取的是讲授法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等文学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也以同样的方式将经典作品“解读”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堂堂本应生动形象的文学课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让学生害怕的速记课,毫无审美色彩可言。

很多高校教师苦苦思索,试图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一些有志于教学改革的学者“发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一.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是在“研”的基础上“讨”,它是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对指定的对象进行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

相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教师讲、学生听与记的情况,研讨法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摘要: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

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吝啬鬼》里的阿巴贡,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以及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堪称是吝啬鬼的典型形象。

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泼留希金的迂腐,葛朗台的狡黠,各自拥有不同的形象侧重。

构成了他们属于自己的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本篇课程论文从原著出发,比较外国文学“四大吝啬鬼”的异同,突出其各自最突出的特点。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

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留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

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

阿巴贡第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第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残忍而阴险之最——夏洛克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

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

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外国文学史论文----《希腊悲剧的艺术成》

外国文学史论文----《希腊悲剧的艺术成》

希腊悲剧的艺术成就———之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艺术创作及分析内容摘要: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而希腊悲剧的前身就是酒神颂歌。

古希腊悲剧大约诞生于公元前的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著名作品分别是: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此称“三大悲剧”,“三大悲剧”的产生过程就是悲剧从幻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

这在戏剧领域内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

关键字:古希腊悲剧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悲剧的艺术创作古希腊悲剧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它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民主政治的衰落而衰落;它也反映了奴隶主民主派的生活和斗争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一、古希腊悲剧的产生希腊悲剧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到10世纪的古典时期,其大多取材于神话,其内容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

但是它反映的却是当代的社会生活和斗争。

无论是神与神之争,还是人与神之争,实际上都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的反映。

悲剧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形象高大雄伟,气势壮烈磅礴,一般没有悲观色彩,而是充分表现出奴隶主民主派的自豪感。

希腊悲剧是诗剧,其诗歌艺术继承了史诗和抒情诗的传统。

最初的诗剧采取“三部曲”的形式,三个剧本在题材与思想上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

由于种种演出条件的限制,所以剧情比较单纯,事件进行的时间不太长,演出地点也没有过多的转移。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悲剧诗人,流传至今的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

他们的悲剧创作反映的是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二、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1.埃斯库罗斯诗人埃斯库罗斯约于公元前525年生于依洛西斯他的父亲欧福里翁属“欧帕特里得尔”,或者说雅典的古老贵族。

埃斯库罗斯是否真的是依洛西斯秘仪的传人不得而知。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_欧美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欧美文学经典论文1200字(一):欧美及亚非经典文学中精神文化浅探论文文学是在语言文字最初的交流和记录功能之上发展、升华出来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受的外在流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涂险峰、张箭飞主编的《外国文学》一书,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分别以时序和国家地区为标准,遴选了一批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个民族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全方位地勾画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地图,并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中国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学、文化的极富价值的图书。

本书中篇幅最长、着墨最多的是欧美部分。

欧洲文学的源头和第一个高峰是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无论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人与命运的抗争,还是伟大的罗马诗人维吉尔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真实表现,都是直至现在仍被不断借鉴的主题。

欧洲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

标志文艺复兴发端的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作品所流露出的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了文艺复兴的第一声号角,也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和传世的名作。

无论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拉伯雷的《巨人传》,还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无不体现着人文主义的精神,为欧洲和世界开启了一个文化的新时代。

而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莎士比亚,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和地位至今无人超越。

流传下来的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是留给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后,歐洲文学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以反映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莫里哀的喜剧,还是歌德的诗歌,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小说,都把人类的精神境界推向更加理性和高尚的层次。

外国文学史论文——百年孤独

外国文学史论文——百年孤独

一面时间的镜子——魔幻百年的孤独汉语1105 何家欢1501110501【摘要】: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辛的探讨,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人应该恐惧的是生命一旦沦为无意义的重复,生存的价值也就受到质疑了。

人必须接受孤寂,从孤寂中吸取营养,得到智慧。

【关键词】:孤独,封闭,落后,重复,探索,社会精神“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

这是一块放浪形骸又极富想象的土地,因孤独而耽于幻想和种种错觉的土地。

我的作品人物在表现这种虚幻的现实时是真实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现在的新颖倒叙首发等等。

这是一个魔幻的百年。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地亚一家七代人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贡多小镇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

马贡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这块土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

布恩地亚原是马贡多年轻的族长,他跟大伙儿一起劳动,为全村造福。

由于吉普赛人的引诱,他迷上了磁铁和天文探索,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奇迹。

失败后,他又打算开辟一条道路,以便让马贡多和那些伟大发明连接起来,结果又失败了。

他想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但由于妻子乌苏拉的反对,也失败了。

从此他沉溺于幻想之中,不再理睬家务和公益活动。

布恩地亚家族在乌苏拉的辛勤主持下日益发展。

他们盖起了迷宫一样巨大的住宅,积聚了不少财富。

乌苏拉坚持要寻找因与情妇皮拉有了孩子而离家出走的大儿子阿卡迪奥,无意间打通了马贡多与外界的联系。

马贡多开始出现了机器、镇长、教会、自动钢琴……由于布恩地亚的第二个儿子奥雷良诺在国内战争中成了自由派的领袖,这个家组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象征。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外国文学史》学年论文题目《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班级中文092班姓名周煜雯学号**********2011年12月5日《一千零一夜——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赏析一.《一千零一夜》简介①《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地区中古时期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在我国也译作《天方夜谭》,被高尔基誉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丰碑”。

它不是一人在一时一地所作,而是中近东地区广大民间艺人和文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长达八九个世纪,其中的故事最早在阿拉伯流传,大约是在八九世纪之交,抄本初步定型是在16世纪。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波斯和印度,《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最早来源于波斯故事集《赫扎尔·艾福萨那》(意为“一千个故事”),它的第一个故事即出自该故事集。

一般认为《赫扎尔·艾福萨那》最初来源与印度,后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

二是伊拉克的阿巴斯王朝(750—1258),阿巴斯王朝定都在巴格达,此时阿拉伯人和各民族密切接触和交流,文化繁荣;三是埃及,此时阿拉伯社会中心转至埃及,埃及成为东西方贸易的转运站,《一千零一夜》在新的环境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的成书过程是一个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不断吸收、融合并且再创造的过程。

《一千零一夜》实际上并没有讲一千零一个故事,一千零一只是形容其多,全书约有200多个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套在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体裁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历史故事、教诲故事、机智故事、笑话等;它的故事背景广阔,涉及亚、非、欧几大洲;它的人物众多,既有各种神魔、鬼怪、精灵,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形形色色的人。

通过《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可以了解到中古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方方面面,它堪称是反映中古阿拉伯社会全貌的一部百科全书。

建构主义视野下《外国文学史》课程观的反思与总结

建构主义视野下《外国文学史》课程观的反思与总结

建构主义视野下《外国文学史》课程观的反思与总结《外国文学史》的教学改革从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网络与信息时代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冲击的背景下,提倡回到历史与文化语境,对文学本文的细读和反思,从而得出全新的意义,这就是我们提倡建构主义课程观的主要目的。

论文梳理建构主义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实现建构主义所强调的主体参与: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自我体验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总结,达到对于自我和客体的双重构建。

标签:《外国文学史》;建构主义;课程观一、问题的提出《外国文学史》作为文科专业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多年来一直是专业基础课的主要课程。

《外国文学史》课程让我们了解数千年来外域丰富多彩的文学成就,是我们对于人类文学创造和探索历程的了解变得完整全面。

《外国文学史》课程内容决定它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在客观、切实、深入了解外国文学所展示的文化面貌、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广阔的视野,并对文学世界有着深入的掌握,进而对人生意义与生命哲学有着更多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提倡回到历史与文化语境,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做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作为刚工作不久的教师来说,对于《外国文学史》教学改革的尝试,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的全面而深入的把握,也要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

这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然而,对于所有从事《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教师来说,《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改革还面临这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今的学生较少阅读文本。

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全面发展,学生面对的媒体越来越多,而且传统的纸质媒介对于学生来说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

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在校学习期间,也有着广泛的人际交往,和各种丰富多彩课余的娱乐活动。

因此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本文,这已经是一个理想化的期望。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而言,我自己也深感愧疚,没有在学生时代好好阅读文本。

对于文学作品,我们往往把文学史教材当作阅读的主要内容,因为概述性很强,又较全面。

写作方法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国外西方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题专业关键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写作方法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国外西方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题专业关键题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25
文体“三范畴”论对高中外国小说教学的启示
26
石黑一雄小说孤独主题研究
27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小说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28
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代发展研究
29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法研究
30
高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问题与出路探究
31
人教版小学语文外国作品教学研究
32
阿来创作论
33
鲁教版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26
文本细读下的《外国小说欣赏》课例研究
127
《真美善》的法国文学译介研究
128
化丑为美:非构思阅读学与时空美学视野下的高中现当代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129
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路翎40年代小说创作方法研究
130
普通高中开设英语文学选修课的实证研究
131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研究
132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符号学阐释
86
论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的道德教诲价值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87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88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的比较研究
89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中外文学作品蒙译研究
90
霍桑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91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东方杂志》的戏剧翻译选材研究(1915-1923)
133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傲慢与偏见》
134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主题解读存在的问题研究
135
中国20世纪30、40年代俄苏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
136
中学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137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向世界文坛展示了英美文学的丰富内涵、人文主义情怀,还向世界民众呈现了英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篇1论英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跨文化人文精神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1.感受语言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外国文学论文提纲.docx

外国文学论文提纲.docx

外国文学论文提纲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这样,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对话,相互影响,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都会在人们学习的过程中,在人的意识中产生比较,产生影响。

文学论文提纲范文样本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其艺术特征、审美取向以及所表现出的精神风格都深深的影响了它后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它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和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思想内涵,也对希腊民族性格特征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在几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个人对于外国文学史部分中,古希腊神话部分较为感兴趣,其后若干年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古希腊神话文学的影响和其中的精髓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因而,开始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论述。

本文所有的内容论述是建立在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基础之上,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论文基本观点本文从古希腊神话的起源开始进行阐述,结合其本身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来分析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参含的文化传统,通览整部著作,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其中“神、人同形同性”这一明显的特征,神的族谱、神的阶层、神的欲望、神的阶变等等,这其中,它所蕴含的思想性、故事性、文化性等特征,影响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最著名的就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主题母胎。

《哈姆雷特》中的乱伦恋母情结,已被弗洛伊德考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纠结辗转的命运主题,更是屡见不鲜。

“悲剧意识”,“悲剧情思”更是影响了三大著名戏剧家家的创作。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得斯的不朽名作《俄瑞斯忒亚》、《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精简的故事内容,严谨的故事结构,至今被奉为经典。

论文的结构论文分为引言、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尾篇等四部分。

一、引言1.1 神话的起源二、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 2.1 希腊神话概况2.1.1 人物及其相互关系2.1.2 神的故事2.1.3英雄传说2.2 希腊神话特征2.2.1思想特征2.2.2艺术特征2.2.3文化特征三、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3.1 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3.2 西方文学作品主题的母胎3.2.1 乱伦母题3.2.2 命运母题3.3 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3.4 对西方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四、尾篇主要参考文献《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H•A库恩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论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思想》潘勇著来自互联网《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浅议希腊神话永久性魅力》张金玲著来自互联网《历史中的英雄》威尔•杜兰特著中信出版社321页2005年版拓展阅读: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作用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外国文学史(8.1.18)--【亚非文学专题研究学生论文】《开罗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女性形象比较

外国文学史(8.1.18)--【亚非文学专题研究学生论文】《开罗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女性形象比较

《开罗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女性形象比较摘要:马哈福兹与巴金的“三部曲”小说,在内容、题材方面有许多类似之处,本文聚焦于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归类、对比、分析,来揭示出作者对女性解放的呼唤和对新女性出现的殷切希望。

关键词:开罗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女性形象;马哈福兹;巴金1988年,瑞典科学院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埃及的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时,对他的授奖评语是这样的:“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而在几乎同时代的中国,也有一位现实主义大师引人瞩目,那就是巴金,他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两位所作的“家族小说”——《开罗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马哈福兹与巴金的比较研究也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将两部巨著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看似相同的人物形象背后挖掘出不同的特性,并分析深层的原因。

1、艾米娜与瑞珏——逆来顺受的旧式女性艾米娜在小说中是埃及中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着埃及妇女的传统价值观。

首先,作为妻子,艾米娜勤劳而贤惠,对男权压迫逆来顺受。

过早的婚姻让她从父权的控制之下被转移到夫权的掌控之中,然而她并没有抱怨,而是顺从地过起了以丈夫为中心的生活。

她白天要在家里操劳一切,夜晚还要等待在外花天酒地的丈夫回家并服侍他。

但她自己却没有自由,结婚后二三十年,从未迈出家门一步,当她在儿女撺掇下,生平第一次跟孩子们去参谒了一次清真寺,回来后却险遭休弃。

艾米娜是被夫权压迫的传统妻子形象的典型。

但随着“三部曲”的发展,艾米娜渐渐觉醒,反抗以及获得了一些自由,然而心理上仍将家庭与丈夫看为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作为母亲,艾米娜对孩子无微不至地关怀,使家庭氛围和睦而愉快。

她对孩子未来的关注,更显示出她的脱离世俗功利,因此而有一层圣洁的光彩。

浅谈《神曲》的象征意义

浅谈《神曲》的象征意义

外国文学史论文06汉语言专升本046袁媛浅谈《神曲》的象征意义内容提要:《神曲》是诗人但丁在被放逐时期写的一部长诗,是但丁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演绎了一次精神和灵魂的游历历程。

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他的思想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矛盾复杂性。

他对哲学神学、音乐和古典文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这部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刻的寓意,大量的象征和比喻的运用,以及历史典故的层出不穷令人很难读懂。

可以说无处不在的象征,既是《神曲》这部巨著的最大特色同时又是最难读懂的一方面。

关键词:但丁《神曲》象征意义但丁的《神曲》难懂,这是因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象征,但是但丁为什么运用如此之多的象征呢?“他认为诗歌创作不是徒然无益的、内容简单的寓言或稀奇古怪的东西,象许多傻瓜们的猜想那样,而是蕴藏着历史和哲学真理最甜蜜的果实。

因而,对诗人的构思,如果缺乏历史,伦理学和自然哲学的知识,就无法充分理解。

”①所以笔者认为这与但丁所处的时代、诗人的宗教基础和文学基础有关。

但丁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在意大利最早萌芽的时候,是教会和皇权斗争最激烈的时候。

一方面,旧的道德标准已经不能维系人心,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责任感还没有树立,人们普遍愚昧粗野,社会风气腐败,没有理性,是非不分,真理倍受冷遇,是一个混乱、荒淫、腐败的时代。

但丁作为人文主义的代表,不甘为这个时代所同化,与时代抗争,希望新时代的到来。

这也许就是他的一生和所处的时代一样的混乱。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使得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导到幸福的境地。

”②以象征寓意的笔法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最重要的是象征手法是中世纪的写作特点,在中世纪基督教充实着整个社会,基督教的神学把自己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基督教义本身就是象征意义的代表,所以可以看出《神曲》的“三界”的设计直接取材与基督教的传统。

中世纪大多选用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为象征物。

外国文学史论文

外国文学史论文

圆形人物:托马斯·布登勃洛克的人生哀歌“圆形人物”理论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来的。

他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分为两种类型: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所谓“圆形人物”简单地说就是性格丰满、复杂、有多层面并且含有动态变化的人物。

韦勒克将“圆形人物”称作“动态型或发展型的”,并认为这种“圆形人物”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

20世纪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小说所造了一系列性格复杂而又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

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福斯特对文学人物类型的划分理论,他是一个十足的圆形人物。

在他那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之外,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也正是由于他的多重性格内在的导致了他的人生哀歌!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从那位靠拿破仑战争年代供应粮食起家的老约翰·布登勃洛克算起,到了托马斯·布登勃洛克已经是第三代人了。

他的祖父开设了一家大商号“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还拥有大量的农庄、粮栈、轮船和地产。

(3)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在社会地位上也是全城的“顶儿尖儿”(3)。

到了他父亲布登勃洛克参议这一代之时,家族经济虽没有祖父时那么景气,但是家族地位却依然显赫,父亲去世时依然给他留下了70万马克的财产,论经济实力,论家族地位,在吕贝克这座城市也是上等社会中的一流人家。

家族的光荣历史,显赫地位,托马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加之布登勃洛克的家族血统,以及他“生来就是一个商人,注定为公司的未来继承人”(57)这一内在特质,使得托马斯从骨子里就形成了十分强烈的家族使命感。

“帮助你父亲”(62),未来完成这句祖父临终前的遗言,托马斯十五岁就开始到父亲的公司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公司,为的只是让家族事业更辉煌,为的只是帮助父亲分担家族的重担。

他对公司的粮栈非常熟悉,和粮栈的搬运工也相处的很融洽,当然,他们也很尊重托马斯。

外国文学史论文

外国文学史论文

关于《理查三世》的分析与研究《理查三世》作为莎翁的一部历史剧,它逼真的描述里理查三世短暂的执政生涯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同《亨利六世》(上,中,下)组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第一个四部曲。

《理查三世》是莎翁众多历史剧之一,但一开始也被认为是一部悲剧。

《理查三世》是《亨利六世》(下)的延续,同时也成为从《理查二世》开始的系列历史剧的结束。

它写的中心事件是约克公爵的四子理查为了夺取爱德华四十的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阴谋和杀戮。

他杀害了所有可能的王位继承人,终于夺取王冠,但不久就被前来讨伐的里士满伯爵击败,于是,英国开始了一个新的统治时代---都铎王朝时期。

《理查三世》不仅把大量繁杂的纯史实搬上舞台,它还具有明确的、统一的主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政治、历史的基本观念和态度。

在莎翁看来,宇宙是个和谐有序的整体,人间的政治关系是天地万物永恒规律的一部分,受永恒规律的支配,也应有一定的等级秩序。

英国历史上所有背叛、混乱和灾难都是由于等级秩序的破坏引起的。

因此,莎翁十分强调国王的重要性,国王既要贤能,国王的王位继承又要符合法统。

而理查以暴力手段夺取王位,其统治很快就被推翻。

莎士比亚谴责了因争夺王权而导致的大贵族叛乱,它削弱了英国国力,导致了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国内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战祸连连。

这体现了莎翁剧作的一大重要特点:主旨明确。

这使得读者对于整一部剧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能更好地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思想,较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理查三世》还具有深刻的艺术生动性。

莎士比亚注意戏剧人物的生动性,把描绘的重点事件转向人物性格上来,集中刻画了理查三世这个性格丰富、个性鲜明的英王形象。

在这部历史剧中,人物性格带动戏剧情节,利差三十的心狠手辣是一系列阴谋和杀戮的基础。

理查三世畸形丑陋的外貌、阴险歹毒的内心、勇猛顽强的性格,在该剧中都刻画的十分生动。

例如剧中写他最后的行动是:他杀人杀红了眼,在战马被打死后,却仍在战场上跑来跑去;写他最后的几句话是:我以为战场里共有六个里士满呢;今天已斩杀了五个,却没有杀死他。

【国家级精品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夏目漱石:《我是猫》

【国家级精品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夏目漱石:《我是猫》

夏目漱石:《我是猫》内容梗概小说的主角是一只猫,故事由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

我是猫。

主人的事我一清二楚。

我的主人是个中学教员,人们叫他苦沙弥先生。

主人在家总躲在书房里捧着书用功,可是没看上几页便磕睡了;主人患有胃病,他饮食却没有节制的;主人的工作清闲,悠然,而他自己觉得他是世上最辛苦最受委屈的人,总要诉苦发牢骚。

主人生活虽则清贫,性情却是极为高傲的,每当女主人谈起家里的经济,他俨然是个“天然居士”。

主人有两个朋友:“美学家”迷亭和“理学士”寒月。

他们常在小书房里闲聊打发时日。

他们卖弄些书本知识,相互吹捧吹捧各自写的奇文,还有新诗、诗剧等,可是这些东西,连我这个猫也觉得有点古里古怪,不成样子。

有一天,资本家金田的夫人来找他,了解他的学生兼朋友寒月的情况。

原来,寒月正和她的女儿富子谈恋爱,金田夫人要求寒月考上博士,否则不准与富子结婚。

主人苦沙弥和“美学家”迷亭把金田老婆嘲弄了一番。

这事使金田家很恼火,而主人又竭力劝阻寒月去娶金田家的小姐。

金田家就来报复主人,由此主人家里添了不少麻烦。

金田先是派了一个叫铃木的人警告主人,没有奏效,后又收买了主人家的邻居和附近学校的学生,经常到他门窗下捣乱,搅得他心烦意乱。

他由“江湖隐士”渐渐变成了“绿林好汉”,整天疲于奔命,追赶那群在门前胡闹的学生。

这给“我”提供了嘲笑的资料。

风波过后,生活如故。

主人家与他的朋友迷亭、寒月,还有“艺术家”东风、“哲学家”独仙又聚在客厅里高谈阔论了,什么世道每况愈下,什么资本家可恶,等等。

我总在旁边打磕睡。

主人的学生三平来邀请主人参加他与金田小姐的婚礼,被主人断然拒绝。

三平见主人“执迷顽固”实在无药可医,也就作罢了。

主人家的聚会散了,家里顿时静寂起来。

我是猫,也觉得十分沉闷,于是就跑去偷三平婚宴上的啤酒来喝。

酒倒不错,可是醉酒的我却不慎掉进了水缸。

我挣扎,却只觉得飘飘然了。

我死了。

死了也好,“不死就不能获得太平”。

作品节选胡雪由其译选自《夏目漱石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魂深处的悲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
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

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

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

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

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

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

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

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

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

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

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

如:
“一个父亲的遭遇,便是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付一个最心爱的男人也能碰到,如果她的爱情使他厌烦,他会走开,做出种种卑鄙的事来躲开她。

所有的感情都会落到这个田地的。

我们的心是一座宝库,一下子倒空了,就会破产。

一个人把情感统统拿了出来,就象把钱统统花光了一样得不到人家原谅。

这个父亲把什么都绘了。

二十年间他给了他的心血,他的慈爱;又在一天之间给了他的财产。

”“高老头在满足了女儿的物质需求后,,会要求女儿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


当他得知女儿但斐纳伏在欧也纳的背心上哭过,便激动得很:“噢,把背心给我。

怎么,你的背心上有我的女儿,有我心疼的但斐纳的眼泪!噢,我给你买件新的吧。

这一件你别穿了,给我吧。

”当他见到但斐纳写给欧也纳的信,便把信纸嗅了又嗅,说道:“,嗯,那是她手指碰过的啊!”,老人抱着女儿,发疯似的蛮劲使她叫起来:“哎,你把我掐痛了。

”“把你掐痛了?”,他说着,脸色发了白,瞅着她,痛苦得了不得。

高老头轻轻亲吻女儿的脸,亲着刚才掐的太重的腰部……
显然,这些举动已经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作为父亲和作为男人的界限被打破了,使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

高老头是一位十九世纪因为面而爆发的生意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妻子是她崇拜赞美、敬爱无边的对象”,并且生有两个女儿,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短暂的,他仅仅过七年的幸福生活,妻子便去世了。

由于对妻子的忠诚和对子女的怜爱,他没有再结婚。

一个男人辛辛苦苦、亲亲热热地把两个女儿抚养大,满足他们的所有的愿望,因此一旦他的女儿被其他的人占有之后,心理肯定会有点愤愤不平。

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他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一切为了自己的女儿。

由于两个女婿的到来,完全占有了自己的女儿,瓦解高老头在女儿心中的地位,因此,高老头不喜欢自己的两个女婿。

多年的独身生活使得他无法容忍别人也就是自己的女婿抢走与他最亲近的女儿,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女儿移情别恋,把他们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上。

因此,女儿和女婿越是恩爱,父亲就越孤独,越是引发起高老头的失落与嫉妒,于是他越是对女儿的丈夫挑剔,甚至他亲自为但斐纳找情人——欧也妮。

其实他是觉得只有他自己的无条件的付出与牺牲,才能真正给予女儿幸福。

高老头有着严重的“恋女情结”,正是因为女儿爱丈夫,确切的说是爱虚荣与地位胜过爱他,
对于一位占有女儿全部感情的父亲高老头来说,自然会引起其内心情感的失衡。

高老头嫉妒女婿可以得到女儿更多的爱,有时竟然到了争风吃醋的地步,与女婿争夺女儿。

高老头确实是非常爱他的女儿的,为了女儿他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然而,他的爱是自私的、狭隘的,他的爱已经是超出了父爱的范畴,他的“恋女情结”使得他对女儿的爱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爱。

2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
精神分析关注人物的本能与无意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主是生存与性的本能,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

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自我代表理性及善良的意志”,,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受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的影响;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心,二是自我理想,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

《高老头》中高老头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与冲突。

《高老头》以1819年底到1829年初的巴黎为背景,当时的法国拜金主义是风盛行,人们都为金钱而扭曲了人性,疯狂的剥蚀,不择手段,尔虞我诈。

在社会动荡时期,高老头囤积面粉,投机倒把,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妻子死后,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的身上,为了让她们能够在上流社会中生存,不惜任何代价,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当金钱财产被她们榨取的义务所有之后,他却被遗弃,在病痛和凄惨的绝望中死去。

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将高老头置身在一个非常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动荡残酷的社会环境、疾病的痛苦、人情的冷落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压抑着本我和欲望,他渴望被爱喝关怀;疾病的折磨压抑着高老头的生本能,祈求能够活下去,高老头其实并不拍死,而是为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继续在上流奢侈的社会中穿梭,为了实现有一天能够同女儿住在一起,回到童年的时光的人生愿望和理想才不愿意死去,此时人格已经达到了超我。

疾病的加重,高老头的自我理想、爱的超我意识又与自我分离,回到了生存的本能的本我之中。

因此,社会的动荡、拜金主义的残酷与疾病威胁着高老头的生存,形成生本能的压抑,同时与祈求活下去的意志的自我,和为了女儿的愿望和自己愿望的达成的理想形成的超我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小说的结尾
部分有着深刻的体现。

高老头在大革命时期靠投机面粉而暴富,从一个普通的面条工人而成为了一个光年利息就八千到一万的中产阶级,并且拥有一位漂亮的妻子,生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但是这种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七年。

到了高老头的中年,他失去了他的妻子,并且遵守了自己的誓言,不再续弦。

他在夫人死后就把满腔的爱情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痛爱女儿,有求必应,关怀呵护,无微不至。

两个女儿嫁入上流社会后为了应付上流社会的虚荣,首先是逼迫不体面的高老头停止了他精通的生意。

他为了不给女儿们的婚姻生活带来一丝不快,住进了沃盖公寓。

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两个女儿的陪嫁被老公控制,为了维持贵夫人应有的体面,她们开始榨取高老头的养老金,当高老头卖光了他珍爱的夫人的遗物,他的女儿们就再也不登门了。

他不得不在路上、从邻居的口中、从女儿的侍女口中探听女儿的生活,这就能使他快乐得热泪盈眶了。

实际上,妻子的离去形成了高老头性本能的压抑;对女儿无条件的关爱是现实的人性本善的表现,也是理性的处理亲情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于正值中年的高老头来说,长期的性生活的缺乏,使得他在关爱女儿的过程中无意识的陷入了对女儿的爱恋,他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高老头的父爱发生了畸变。

但是由于理性和文明道德和伦理观念又压抑了本能的激发,性本能的冲动与现实化了自我和道德化了超我发生了冲突,疾病的到来,死亡的接近使得高老头清楚的看看到了所有的虚妄,唯有死才能解除他的痛苦。

因此,高老头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

高老头的父爱是人性善良的父爱,真诚的父爱,也是极端的爱,无以复加的溺爱。

高老头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任务内心世界的悲剧。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重新解析高老头的父爱,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悲剧命运中悲剧故事,人性世界中复杂性;通过心理的层面挖掘任务的内心世界,引发我们思考什么真正的父爱,社会的动荡、金钱的诱惑与无止境的欲望对人性的毒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